久,他便去世了。当时周已建国,但基础还很不巩固。东方沿海的东夷和殷 商的势力也还威胁周的安全。成王年纪还轻,不能担当国家大事。在这种情 势之下,周公不得不摄理国政而称王。这在《尚书》诸告中是有明证的。《康 诰》云:“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此“王”明是周公。因《康诰》 是封康叔于卫的诰命,故周公说:“孟侯,我的弟弟小子封”,只有周公才 配称呼康叔为弟,封则是康叔的名字。倘若王是成王,就说不通了。 周公的摄政称王,曾经引起周初政治上的一场斗争。武王克商之后,他 清楚地意识到周本是“小邦”,殷商的势力还未消灭,他不得不把安阳淇县 之间的土地分一部分,给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使他统率殷纣王留下来的部 队和宗族。他另分一部分土地给他的弟弟管叔、蔡叔,以监视、防范武庚和 殷商的残余势力。但是武王死后,周公摄政称王,没有得到管叔、蔡叔的谅 解。大臣召公也颇不满。他们便散布谣言说:“公将不利于孺子”。武庚禄 父于是乘机煽动东方徐奄、淮夷举行叛乱。在这危急关头,周公便毅然决然 举行东征。召公、太公等大臣也改变了态度,共同参加东征。经过三年艰苦 的斗争,终于征服了今山东全境、河北以北至辽东半岛。许多东夷人、夏商 的后人以及前代遗留下来的一些氏族部落也被周人所征服,成了被统治阶 级 这次周公东征是武王克商的继续,而且战争时间长,地域广阔,部落林 立复杂,是一场剧烈的战争。这连孟子一向崇拜文武、周公为“仁义之师” 的也不得不承认“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 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经过这次战争,殷商徐奄的势力被 镇压下去了。一部分不甘心做顺民的便四处逃亡、迁徙。如蒲姑氏从山东半 岛迁徙到辽东,渡海到了朝鲜半岛;盈熊等从山东沿海域经泗水到了江淮流 域;秦赵从今山东、河北北部到了今山西、陕西北部。商周兴亡之际,是我 国民族大动荡、大迁徙时期。秦赵都有玄鸟图腾传说。秦的祖先蜚廉无疑就 是孟子所谓“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的那个蜚廉,他本人死了,他的子孙却 直向西北迁徙,终于在戎狄中成长壮大,后来建立强大的秦国,最后由秦 统一中国。赵,就是后来的三晋之 现在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统治从黄土高原到黄河南北以及沿海的广大的 被征服地区。周的办法是实行大规模的封建,分封本族兄弟亲属到各被征服 地区去建立国家。古代的国是指城邑。周的封建,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谓“封 建”,这已是不必再交待的了。 周室始衰 成王、康王时期是周室的极盛时期。史称“成康之际,刑措四十年不用” 意思是说,对内社会安宁,对外也无战争。但是到了昭王穆王以后,周室便 开始衰落了。 昭王向南用兵,征伐徐楚。铜器铭文有许多关于此事的记载。如《过伯 ■》说:“过伯从王南征,伐楚荆。”《■■》说:“■从王伐荆”。《竹 书记年》记载昭王南征,说他从十六年至十九年对楚连续用兵,十九年昭王 丧六师于汉 《孟子·滕文公下》
久,他便去世了。当时周已建国,但基础还很不巩固。东方沿海的东夷和殷 商的势力也还威胁周的安全。成王年纪还轻,不能担当国家大事。在这种情 势之下,周公不得不摄理国政而称王。这在《尚书》诸告中是有明证的。《康 诰》云:“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此“王”明是周公。因《康诰》 是封康叔于卫的诰命,故周公说:“孟侯,我的弟弟小子封”,只有周公才 配称呼康叔为弟,封则是康叔的名字。倘若王是成王,就说不通了。 周公的摄政称王,曾经引起周初政治上的一场斗争。武王克商之后,他 清楚地意识到周本是“小邦”,殷商的势力还未消灭,他不得不把安阳淇县 之间的土地分一部分,给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使他统率殷纣王留下来的部 队和宗族。他另分一部分土地给他的弟弟管叔、蔡叔,以监视、防范武庚和 殷商的残余势力。但是武王死后,周公摄政称王,没有得到管叔、蔡叔的谅 解。大臣召公也颇不满。他们便散布谣言说:“公将不利于孺子”。武庚禄 父于是乘机煽动东方徐奄、淮夷举行叛乱。在这危急关头,周公便毅然决然 举行东征。召公、太公等大臣也改变了态度,共同参加东征。经过三年艰苦 的斗争,终于征服了今山东全境、河北以北至辽东半岛。许多东夷人、夏商 的后人以及前代遗留下来的一些氏族部落也被周人所征服,成了被统治阶 级。 这次周公东征是武王克商的继续,而且战争时间长,地域广阔,部落林 立复杂,是一场剧烈的战争。这连孟子一向崇拜文武、周公为“仁义之师” 的也不得不承认“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 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①。经过这次战争,殷商徐奄的势力被 镇压下去了。一部分不甘心做顺民的便四处逃亡、迁徙。如蒲姑氏从山东半 岛迁徙到辽东,渡海到了朝鲜半岛;盈熊等从山东沿海域经泗水到了江淮流 域;秦赵从今山东、河北北部到了今山西、陕西北部。商周兴亡之际,是我 国民族大动荡、大迁徙时期。秦赵都有玄鸟图腾传说。秦的祖先蜚廉无疑就 是孟子所谓“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的那个蜚廉,他本人死了,他的子孙却 一直向西北迁徙,终于在戎狄中成长壮大,后来建立强大的秦国,最后由秦 统一中国。赵,就是后来的三晋之一。 现在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统治从黄土高原到黄河南北以及沿海的广大的 被征服地区。周的办法是实行大规模的封建,分封本族兄弟亲属到各被征服 地区去建立国家。古代的国是指城邑。周的封建,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谓“封 建”,这已是不必再交待的了。 周室始衰 成王、康王时期是周室的极盛时期。史称“成康之际,刑措四十年不用”, 意思是说,对内社会安宁,对外也无战争。但是到了昭王穆王以后,周室便 开始衰落了。 昭王向南用兵,征伐徐楚。铜器铭文有许多关于此事的记载。如《过伯 ■》说:“过伯从王南征,伐楚荆。”《■■》说:“■从王伐荆”。《竹 书记年》记载昭王南征,说他从十六年至十九年对楚连续用兵,十九年昭王 “丧六师于汉”。 ① 《孟子·滕文公下》
穆王时期,西北的犬戎十分活跃,其足迹已到达泾水上游。穆王出征, 只获得四白狼四白鹿归来。这四白狼和四白鹿,当不是动物,而是犬戎部落 的图腾,这就是穆王获得犬戎白狼白鹿八个氏族首领。有的学者推测,犬戎 可能就是起自西北的白狼,所以他们的图腾都是白色。这次穆王征伐犬戎前, 大臣祭公谋父曾经劝谏他不要出兵。他说“先王耀德不观兵”,就是说,应 该采取怀柔、宽大的政策,而不应该进行战争。穆王不听祭公谋父的劝谏, 反倒举行大规模的西征。有一部《穆天子传》,记载他的旅程很为详细。他 看到许多奇花异草,珍禽野兽,还见到美丽的西王母,流连忘返。虽然这里 有些神话、巫术色彩,而且地理亦难详考,但穆王西征,确是事实。 当穆王尚在西征途中,淮水流域的徐偃王乘机反周。穆王闻讯,立刻命 赵的祖先造父迅速驾车回国。“徐偃王”这个名号很有问题,而且时间与穆 王的时期也不符合,因此有人对此表示怀疑。但是徐的存在是无可怀疑的。 自今山东东南到江苏、安徽淮水一带,都是他们活动的地方。后来楚人西迁 到达湖北陕西交界的地方,而徐和舒仍在这一带活动。 宋代出土的《■■》记载了厉王时“南淮夷”进入洛水伊水之间。厉王 命■出征,打退了南淮夷的侵略,获得了辉煌的战果。■杀了南淮夷一百人 捉了四十人,又夺回被南淮夷取去的俘虏四百人。南淮夷中,以徐为首领。 这次战争,表面上是厉王取得了胜利,而南淮夷之强大也可以想见。 这次西周的兵力分布于三个据点:一是“殷八师”驻在殷的故地朝歌 以对付东夷,镇压殷人。《小臣■■》说:“命伯懋父(即康叔的儿子康伯 懋〕以殷八师征东夷”。二是成周八师,驻在周初营建的成周洛邑,主要是 保卫成周,镇抚南土。《录卣》说:“王命■曰:揸(今)淮夷敢伐内国 汝以其成周师氏,戍于叶■。”成周师氏即成周八师的师氏。《竞卣》说 惟百■父以成师即东。”成师也即成周八师。南淮夷作乱,即用成周八师 前去征讨。三、是西六师,驻守丰镐,拱卫周的本土。在西周全盛时代,这 里就不需要象殷八师和成周八师那样多的兵力,故只设六师。穆王时期的《蠡 尊》说:“王命蠡司六师暨八师”,六师就是西六师,八师就是殷八师,都 由蠡一人率领。看来殷八师的地位,已不如周初那么重要,或者已退驻于西 土①。 昭王南征不返,这时周的力量已不能控制南方。穆王继昭王之后,只好 在南方建立防线,派兵戍守。这在许多铜器铭文中都有记载 《史记·周本纪》说:“昭王之时,王道衰微”,“穆王即位,王道衰 微”,“懿王之时,王道衰微”,可见周王室的最高统治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过程,不到周室东迁,就已开始了。这时周室内部社会矛盾随之增长。厉王 晚年信任荣夷公。荣夷公“好专利,而不知大艰”,由此引起贵族的反对 这“好专利”,究竟是什么呢?按照周制,土地王有,但是王应把土地财产 赐给贵族,贵族可以世袭占有,但是只有占有权而无私有权。现在厉王听从 荣夷公“专利”,就是厉王使用土地王有的权力,取回贵族占有的土地。《诗大 雅·瞻卬》说:“人有土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这虽然说 的是幽王时的情形,但是厉王时已开其端,以致愈来愈加严重。厉王为了防 止贵族和平民反抗,还使卫巫“监谤”。大家不敢说话,在路上见面,用眼 ①关于殷六师、成周八师、西八师的解释,从徐中舒说。 《国语·周语上》
穆王时期,西北的犬戎十分活跃,其足迹已到达泾水上游。穆王出征, 只获得四白狼四白鹿归来。这四白狼和四白鹿,当不是动物,而是犬戎部落 的图腾,这就是穆王获得犬戎白狼白鹿八个氏族首领。有的学者推测,犬戎 可能就是起自西北的白狼,所以他们的图腾都是白色。这次穆王征伐犬戎前, 大臣祭公谋父曾经劝谏他不要出兵。他说“先王耀德不观兵”,就是说,应 该采取怀柔、宽大的政策,而不应该进行战争。穆王不听祭公谋父的劝谏, 反倒举行大规模的西征。有一部《穆天子传》,记载他的旅程很为详细。他 看到许多奇花异草,珍禽野兽,还见到美丽的西王母,流连忘返。虽然这里 有些神话、巫术色彩,而且地理亦难详考,但穆王西征,确是事实。 当穆王尚在西征途中,淮水流域的徐偃王乘机反周。穆王闻讯,立刻命 赵的祖先造父迅速驾车回国。“徐偃王”这个名号很有问题,而且时间与穆 王的时期也不符合,因此有人对此表示怀疑。但是徐的存在是无可怀疑的。 自今山东东南到江苏、安徽淮水一带,都是他们活动的地方。后来楚人西迁 到达湖北陕西交界的地方,而徐和舒仍在这一带活动。 宋代出土的《■■》记载了厉王时“南淮夷”进入洛水伊水之间。厉王 命■出征,打退了南淮夷的侵略,获得了辉煌的战果。■杀了南淮夷一百人, 捉了四十人,又夺回被南淮夷取去的俘虏四百人。南淮夷中,以徐为首领。 这次战争,表面上是厉王取得了胜利,而南淮夷之强大也可以想见。 这次西周的兵力分布于三个据点:一是“殷八师”驻在殷的故地朝歌, 以对付东夷,镇压殷人。《小臣■■》说:“命伯懋父(即康叔的儿子康伯 懋)以殷八师征东夷”。二是成周八师,驻在周初营建的成周洛邑,主要是 保卫成周,镇抚南土。《录卣》说:“王命■曰:揸(今)淮夷敢伐内国, 汝以其成周师氏,戍于叶■。”成周师氏即成周八师的师氏。《竞卣》说: “惟百■父以成师即东。”成师也即成周八师。南淮夷作乱,即用成周八师 前去征讨。三、是西六师,驻守丰镐,拱卫周的本土。在西周全盛时代,这 里就不需要象殷八师和成周八师那样多的兵力,故只设六师。穆王时期的《蠡 尊》说:“王命蠡司六师暨八师”,六师就是西六师,八师就是殷八师,都 由蠡一人率领。看来殷八师的地位,已不如周初那么重要,或者已退驻于西 土①。 昭王南征不返,这时周的力量已不能控制南方。穆王继昭王之后,只好 在南方建立防线,派兵戍守。这在许多铜器铭文中都有记载。 《史记·周本纪》说:“昭王之时,王道衰微”,“穆王即位,王道衰 微”,“懿王之时,王道衰微”,可见周王室的最高统治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过程,不到周室东迁,就已开始了。这时周室内部社会矛盾随之增长。厉王 晚年信任荣夷公。荣夷公“好专利,而不知大艰”②,由此引起贵族的反对。 这“好专利”,究竟是什么呢?按照周制,土地王有,但是王应把土地财产 赐给贵族,贵族可以世袭占有,但是只有占有权而无私有权。现在厉王听从 荣夷公“专利”,就是厉王使用土地王有的权力,取回贵族占有的土地。《诗·大 雅·瞻卬》说:“人有土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这虽然说 的是幽王时的情形,但是厉王时已开其端,以致愈来愈加严重。厉王为了防 止贵族和平民反抗,还使卫巫“监谤”。大家不敢说话,在路上见面,用眼 ① 关于殷六师、成周八师、西八师的解释,从徐中舒说。 ② 《国语·周语上》
睛默默地表示反抗。大臣召公劝厉王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 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他要厉王“宣之使言”,使国人有说话的权利,要 象治川一样,不能用壅土的办法,否则一旦决裂缺口,就更加危险了。“国 人”,本来就是住在城里的贵族(自卿大夫士以至小人)都是有相当政治权 利的,所以召公这样说。厉王不听,终于发生了国人叛乱,把厉王驱逐出国。 厉王最后死于彘(今山西霍县东北),没有回国。这次国人叛乱,是西周历 史上的一件政治大事。 宣王复兴 厉王被逐出国,发生于公元前841年。从这一年到公元前828年,共十 四年,没有立王,而由贵族周召两公执政。一说是由卫国的共伯和执政。我 国从公元前841年起,开始有了顺序的纪年,这也是我国史学发展上的一件 大事。 十四年以后,即公元前827年,厉王的儿子静,在贵族的拥护下即位 是为宣王。宣王时期,对付西北的狁和南方的淮夷,都战果辉煌,出现一 个复兴的局面。但是他无法制止内部社会矛盾的发展,因而在复兴以后,接 着就是西周的衰亡。 宣王时最大的敌人是8狁,它曾经深入泾水洛水之间。《诗·小雅·六 月》说:“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据说焦获在今陕 西三原。镐,即镐京。方,金文作“■”,从蝉从方,与“丰”象草木丰盛 之形相似,故方可能就是丰镐之丰。由此可见,a狁的踪迹已经到达周的京 城附近了。在这危急存亡之际,周以尹吉甫南仲防守丰镐,加强防御,命方 叔率领大军抵抗狁,一直打到太原(太原的地方已难详考,意即大平原)。 此后,宣王与姜氏之戎战于千亩。据说这就是宣王的“藉田”所在。在与姜 氏戎作战以前,宣王已“不藉千亩”了。这可能是因为姜氏戎已经占领了千 亩,所以宣王废止藉田之礼。姜氏之戎显然与a狁是同伙的,所以狁败于 太原以后,它又向周挑战于千亩。 周宣王时对狁的战争,铜器铭文记载颇详,可补充文献之不足。从《兮 甲盘》、《虢季子白盘》和《不其■》等的铭文看来,战争的地点似集中于 洛水上游。宣王消耗了很多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总算得了胜利。他封韩侯 于韩。从《韩奕》诗的內容看来,韩应在今河北北部,与南燕接近,其目的 正在防御北方的游牧部落。 宣王与a狁作战胜利之后,把姜氏之戎等迁移到了南方(在今河南南阳 盆地),给他们建城。《崧高》就是歌咏封申侯于谢的诗。《诗·大雅·江 汉》和《常武》等都是叙述召伯虎征伐淮夷有功之诗
睛默默地表示反抗。大臣召公劝厉王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 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他要厉王“宣之使言”,使国人有说话的权利,要 象治川一样,不能用壅土的办法,否则一旦决裂缺口,就更加危险了。“国 人”,本来就是住在城里的贵族(自卿大夫士以至小人)都是有相当政治权 利的,所以召公这样说。厉王不听,终于发生了国人叛乱,把厉王驱逐出国。 厉王最后死于彘(今山西霍县东北),没有回国。这次国人叛乱,是西周历 史上的一件政治大事。 宣王复兴 厉王被逐出国,发生于公元前 841 年。从这一年到公元前 828 年,共十 四年,没有立王,而由贵族周召两公执政。一说是由卫国的共伯和执政。我 国从公元前 841 年起,开始有了顺序的纪年,这也是我国史学发展上的一件 大事。 十四年以后,即公元前 827 年,厉王的儿子静,在贵族的拥护下即位, 是为宣王。宣王时期,对付西北的ǎ狁和南方的淮夷,都战果辉煌,出现一 个复兴的局面。但是他无法制止内部社会矛盾的发展,因而在复兴以后,接 着就是西周的衰亡。 宣王时最大的敌人是ǎ狁,它曾经深入泾水洛水之间。《诗·小雅·六 月》说:“ǎ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据说焦获在今陕 西三原。镐,即镐京。方,金文作“■”,从艸从方,与“丰”象草木丰盛 之形相似,故方可能就是丰镐之丰。由此可见,ǎ狁的踪迹已经到达周的京 城附近了。在这危急存亡之际,周以尹吉甫南仲防守丰镐,加强防御,命方 叔率领大军抵抗ǎ狁,一直打到太原(太原的地方已难详考,意即大平原)。 此后,宣王与姜氏之戎战于千亩。据说这就是宣王的“藉田”所在。在与姜 氏戎作战以前,宣王已“不藉千亩”了。这可能是因为姜氏戎已经占领了千 亩,所以宣王废止藉田之礼。姜氏之戎显然与ǎ狁是同伙的,所以ǎ狁败于 太原以后,它又向周挑战于千亩。 周宣王时对ǎ狁的战争,铜器铭文记载颇详,可补充文献之不足。从《兮 甲盘》、《虢季子白盘》和《不其■》等的铭文看来,战争的地点似集中于 洛水上游。宣王消耗了很多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总算得了胜利。他封韩侯 于韩。从《韩奕》诗的内容看来,韩应在今河北北部,与南燕接近,其目的 正在防御北方的游牧部落。 宣王与ǎ狁作战胜利之后,把姜氏之戎等迁移到了南方(在今河南南阳 盆地),给他们建城。《崧高》就是歌咏封申侯于谢的诗。《诗·大雅·江 汉》和《常武》等都是叙述召伯虎征伐淮夷有功之诗
第二节东周 西周灭亡及平王东迁 公元前781年,宣王子幽王即位。宣王末年以来,西北干旱严重,又发 生地震,游牧部落乘机侵入。周太史伯阳父根据阴阳五行的学说,认为这是 周将灭亡的预兆,这时,洛、泾、渭三川都干涸了,岐山也发生崩塌的现象。 幽王宠爱褒姒,要想废掉申侯的女儿申后。褒姒是姒姓褒的女儿(褒在 今陕南褒城),申侯是姜姓,因此就引起了姒姓与姜姓之间的斗争。褒姒生 子伯服。按照嫡长子继承法,申后所生子宜臼应立为太子。但宜臼不得立, 而伯服却被立为太子。所以伯阳父说:“祸成矣!无可奈何! 《诗·小雅·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和《小弁》等诗,都 是刺幽王政治昏乱的。但在刺宣王的诗里,如《我行其野》等,已可见宣王 时实际已埋伏着祸乱的根源,而幽王时终于爆发出来。公元前771年,申侯 与犬戎联络,进攻幽王。诸侯都不来救。犬戎与申进入丰镐,幽王急忙逃到 骊山,被骊山之戎所杀。伯服逃到晋国,晋有立伯服之意。前太子宜臼逃到 申国,也有一些诸侯拥护宜臼的。申侯方面的势力要大于伯服,终于晋侯又 杀死伯服。宜臼即位,是为平王 这时关中已充满了戎人,宫室文物都被毁坏,土地荒芜。平王不得不东 迁洛邑,继续建国,是为东周。后来西周故土由秦所收复,秦于是列为诸侯。 洛邑的都城,早在周公时就已建筑,是由成周(洛阳)和王城(今洛阳西) 两个城组成的。平王东迁,居于王城。从此历史上称丰镐时期的周为西周, 东迁以后为东周(前770年一前476年)。 东周的衰微 周室东迁,王室衰微,政权下降。其时强大的诸侯,有齐、晋、楚、秦 相继称霸,出现了所谓“政由方伯”的局面。这时期,周王室内部也发生王 位争夺和卿大夫专政的现象。平王和桓王时(公元前719—前697年),郑 庄公为周卿士,以后,虢公也为平王的卿士,因此发生郑虢争政。周召二家 原是周公召公之后,其后周公黑肩为卿士,与虢公分权。庄王时(公元前696 前682年),周公意欲弑王。辛伯与王共杀周公黑肩。以后,由虢公执政。 僖王初,齐桓公称霸。周公忌父执政(公元前681-前677年)。 惠王初(公元前676—前652年),发生王子颓之乱。惠王夺大臣边伯 等的园林为囿,作为田猎场所,因而边伯与王子颓共同作乱。惠王放于 不久又逃到郑,国人立王子颓为王。郑杀王子颓,复送惠王入国。惠王之时, 周公忌父与虢公并政 襄王立(公元前651—前619年),又发生王子带之乱。襄王母早死 惠王生叔带,有宠于惠王。叔带与戎狄合谋,共伐襄王。襄王击败叔带,叔 带逃奔齐国。齐桓公使管仲平戎于周,子带之乱遂告平定。公元前638年, 子带复归于周。公元前636年,郑伐滑(今河南缑氏县)。因为滑是姬姓国 故襄王请郑放弃对滑的战争。郑不听,反而把王派去的使臣捉了起来。王大 ①虢原在今陕西宝鸡虢镇,周东迁时,它随着迁到今河南三门
第二节东周 西周灭亡及平王东迁 公元前 781 年,宣王子幽王即位。宣王末年以来,西北干旱严重,又发 生地震,游牧部落乘机侵入。周太史伯阳父根据阴阳五行的学说,认为这是 周将灭亡的预兆,这时,洛、泾、渭三川都干涸了,岐山也发生崩塌的现象。 幽王宠爱褒姒,要想废掉申侯的女儿申后。褒姒是姒姓褒的女儿(褒在 今陕南褒城),申侯是姜姓,因此就引起了姒姓与姜姓之间的斗争。褒姒生 子伯服。按照嫡长子继承法,申后所生子宜臼应立为太子。但宜臼不得立, 而伯服却被立为太子。所以伯阳父说:“祸成矣!无可奈何!” 《诗·小雅·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和《小弁》等诗,都 是刺幽王政治昏乱的。但在刺宣王的诗里,如《我行其野》等,已可见宣王 时实际已埋伏着祸乱的根源,而幽王时终于爆发出来。公元前 771 年,申侯 与犬戎联络,进攻幽王。诸侯都不来救。犬戎与申进入丰镐,幽王急忙逃到 骊山,被骊山之戎所杀。伯服逃到晋国,晋有立伯服之意。前太子宜臼逃到 申国,也有一些诸侯拥护宜臼的。申侯方面的势力要大于伯服,终于晋侯又 杀死伯服。宜臼即位,是为平王。 这时关中已充满了戎人,宫室文物都被毁坏,土地荒芜。平王不得不东 迁洛邑,继续建国,是为东周。后来西周故土由秦所收复,秦于是列为诸侯。 洛邑的都城,早在周公时就已建筑,是由成周(洛阳)和王城(今洛阳西) 两个城组成的。平王东迁,居于王城。从此历史上称丰镐时期的周为西周, 东迁以后为东周(前 770 年—前 476 年)。 东周的衰微 周室东迁,王室衰微,政权下降。其时强大的诸侯,有齐、晋、楚、秦 相继称霸,出现了所谓“政由方伯”的局面。这时期,周王室内部也发生王 位争夺和卿大夫专政的现象。平王和桓王时(公元前 719—前 697 年),郑 庄公为周卿士,以后,虢公也为平王的卿士,因此发生郑虢争政①。周召二家 原是周公召公之后,其后周公黑肩为卿士,与虢公分权。庄王时(公元前 696 —前 682 年),周公意欲弑王。辛伯与王共杀周公黑肩。以后,由虢公执政。 僖王初,齐桓公称霸。周公忌父执政(公元前 681—前 677 年)。 惠王初(公元前 676—前 652 年),发生王子颓之乱。惠王夺大臣边伯 等的园林为囿,作为田猎场所,因而边伯与王子颓共同作乱。惠王放于温, 不久又逃到郑,国人立王子颓为王。郑杀王子颓,复送惠王入国。惠王之时, 周公忌父与虢公并政。 襄王立(公元前 651—前 619 年),又发生王子带之乱。襄王母早死, 惠王生叔带,有宠于惠王。叔带与戎狄合谋,共伐襄王。襄王击败叔带,叔 带逃奔齐国。齐桓公使管仲平戎于周,子带之乱遂告平定。公元前 638 年, 子带复归于周。公元前 636 年,郑伐滑(今河南缑氏县)。因为滑是姬姓国, 故襄王请郑放弃对滑的战争。郑不听,反而把王派去的使臣捉了起来。王大 ① 虢原在今陕西宝鸡虢镇,周东迁时,它随着迁到今河南三门峡
怒,将用狄人的兵力去攻打郑国。富辰谏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子 颓之乱,由郑之由定,今岂以小怨弃之?”王不听,终于以狄兵攻郑。王很 感激狄人,将以狄女为后。富辰又谏曰:“王弃亲亲狄,不可从。”王又不 听。过了两年,王又把狄后废掉,狄兵于是攻王。襄王出奔于郑。 王子带取襄王所遗弃的狄后,同居于温(今河南温县西)。襄王告急于 晋,晋于是进攻南阳。当时,这一带还是戎狄与姬周杂居的地方。晋诛叔带 而送归襄王于周。这事发生于公元前635年,正当晋文公宣扬“尊王攘夷” 的时候。 顷王、匡王、定王期间(公元前618—前586年),晋楚争霸,势均力 敌。邺之战,晋为了救郑,与楚战于河上而败。这是在城濮战后,晋楚之间 的第二次大战,但晋仍是楚的强敌。楚庄王时,楚又不断伐宋、伐郑、伐陈 楚庄王灭了陆浑之戍,路过洛邑,问鼎的大小轻重,但是总不敢妄动。鄢陵 之战,晋胜楚。从此,华夏诸侯内部贵族专政的局面已经形成。 公元前544年,周景王立。他宠爱王子朝。他是庶子,按宗法是不当立 的。景王未及立他为太子,已经死了,因此引起了王子朝之乱。但国人不拥 护他。立景王的长子猛为王,是为悼王。子朝攻杀悼王。晋人攻子朝而立丐 是为敬王。子朝竭力抵抗,敬王不得入。过了四年,晋景公率诸侯之兵攻入 周,敬王才得即位,子朝屈服。公元前529年,子朝之徒再次作乱。敬王逃 到晋国。次年晋定公遂入敬王于周。 这次王子朝之乱延续达十六年之久。据王子朝告诸侯书说:“今王室乱, 单旗、刘狄制乱天下”。又说:“晋为不道”。单、刘,是当时周的卿士。 可见这次叛乱,有内部贵族的煽动,还有诸侯也参与其事°。 东周的分裂及其灭亡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以“尊王攘夷”为旗号,结为联盟,抵抗夷狄(包 括秦楚),因此,“周德虽衰,其命未改”。战国以后,客观形势发生了剧 烈变化,周王室已名存实亡了。 战国时期,早已不是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局面,血缘关系趋 向淡薄。战国时,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持宗法封建秩序,而是在掠夺土地 和人民。 公元前344年,齐魏“会徐州相王”,已开始诸侯称王。公元前325年, 秦惠文王称王,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楚在春秋时期,就一 直称王。诸侯称王事实上已不承认周为宗主国或者共主了。 战国以后,周本来很弱小,内部又不断发生王位的争夺。到考王时(公 元前440—前426年),他自居于洛阳(成周),封其弟揭于河南(王城) 是为西周桓公。桓公卒,子威公伐立。公元前367年,威公去世,少子根和 公子朝争立。韩、赵两国帮助少子根即位于巩(今河南巩县西南),是为东 周惠公。这样,周已分裂为西周(以河南为中心)和东周(以巩和洛阳为中 心)两个小国。它们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以韩、赵为首的 伊阙合从攻秦之战,西周也参加了。失败后,西周君献出了土地和人民,就 灭亡了。前249年,秦又攻灭了东周。从此,距秦统一六国已不在远。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怒,将用狄人的兵力去攻打郑国。富辰谏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子 颓之乱,由郑之由定,今岂以小怨弃之?”王不听,终于以狄兵攻郑。王很 感激狄人,将以狄女为后。富辰又谏曰:“王弃亲亲狄,不可从。”王又不 听。过了两年,王又把狄后废掉,狄兵于是攻王。襄王出奔于郑。 王子带取襄王所遗弃的狄后,同居于温(今河南温县西)。襄王告急于 晋,晋于是进攻南阳。当时,这一带还是戎狄与姬周杂居的地方。晋诛叔带 而送归襄王于周。这事发生于公元前 635 年,正当晋文公宣扬“尊王攘夷” 的时候。 顷王、匡王、定王期间(公元前 618—前 586 年),晋楚争霸,势均力 敌。邲之战,晋为了救郑,与楚战于河上而败。这是在城濮战后,晋楚之间 的第二次大战,但晋仍是楚的强敌。楚庄王时,楚又不断伐宋、伐郑、伐陈。 楚庄王灭了陆浑之戍,路过洛邑,问鼎的大小轻重,但是总不敢妄动。鄢陵 之战,晋胜楚。从此,华夏诸侯内部贵族专政的局面已经形成。 公元前 544 年,周景王立。他宠爱王子朝。他是庶子,按宗法是不当立 的。景王未及立他为太子,已经死了,因此引起了王子朝之乱。但国人不拥 护他。立景王的长子猛为王,是为悼王。子朝攻杀悼王。晋人攻子朝而立丐, 是为敬王。子朝竭力抵抗,敬王不得入。过了四年,晋景公率诸侯之兵攻入 周,敬王才得即位,子朝屈服。公元前 529 年,子朝之徒再次作乱。敬王逃 到晋国。次年晋定公遂入敬王于周。 这次王子朝之乱延续达十六年之久。据王子朝告诸侯书说:“今王室乱, 单旗、刘狄制乱天下”。又说:“晋为不道”。单、刘,是当时周的卿士。 可见这次叛乱,有内部贵族的煽动,还有诸侯也参与其事①。 东周的分裂及其灭亡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以“尊王攘夷”为旗号,结为联盟,抵抗夷狄(包 括秦楚),因此,“周德虽衰,其命未改”。战国以后,客观形势发生了剧 烈变化,周王室已名存实亡了。 战国时期,早已不是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局面,血缘关系趋 向淡薄。战国时,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持宗法封建秩序,而是在掠夺土地 和人民。 公元前 344 年,齐魏“会徐州相王”,已开始诸侯称王。公元前 325 年, 秦惠文王称王,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楚在春秋时期,就一 直称王。诸侯称王事实上已不承认周为宗主国或者共主了。 战国以后,周本来很弱小,内部又不断发生王位的争夺。到考王时(公 元前 440—前 426 年),他自居于洛阳(成周),封其弟揭于河南(王城), 是为西周桓公。桓公卒,子威公伐立。公元前 367 年,威公去世,少子根和 公子朝争立。韩、赵两国帮助少子根即位于巩(今河南巩县西南),是为东 周惠公。这样,周已分裂为西周(以河南为中心)和东周(以巩和洛阳为中 心)两个小国。它们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公元前 256 年,以韩、赵为首的 伊阙合从攻秦之战,西周也参加了。失败后,西周君献出了土地和人民,就 灭亡了。前 249 年,秦又攻灭了东周。从此,距秦统一六国已不在远。 ①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