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详细解析及命题思路阐释 执笔程道流 备受高三师生及社会各界关注的一模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作为语文命题组的所有成员也 必将在诚惶诚恐中面对来自各个层面的“说三道四”,对此,我们都会虚心接受,因为这必 定会促进我们将工作做得更好。下面将试题设置时的一些考虑简单阐释一下,不仅让一线老 师更明确了解我们的意图,也算作是我们自己的反思吧 【命题思路阐述】 由于今年高考是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所以模拟测试命题理应跟着有所转变。但在组织 命题时,各方面的情况还不明朗,尤其是选修课到底有哪些内容会进入今年的高考,没有明 确的信息。就是有关试卷的形式虽说有较多理由可以按照新的形式尝试一下,但最终还一切 照旧,因为我们不想给一线的师生以任何的误导。 “一模”试卷,无论是题型、题量、试题的结构,还是所考査的知识点及相关的内容 都没有什么深、偏、难、怪之处,整体上延续了2008年高考安徽语文卷的命题特征。其基 本题量、题型、试卷结构、分值、出题范围等与去年的安徽卷基本相当,往届生、应届生做 卷时都会感到“似曾相识”。给大家的感觉可能是保守有余,创新不足,没有什么亮点。 基础知识部分的四个题目,前三题分别考查的是语音、成语、病句,与2008年的安徽 卷完全一致,第四题有所变化,考查的是连贯,与2008年安徽卷考查的得体属于一个大的 知识点。 现代文小阅读选用文体上有所变化,应该属于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但题目设置的考查点 没有变化。选文的变化也是为了体现新课程高考的精神。 古诗文阅读只是在文言稳定选文上有所变化,是一篇人物传记,接近于史传类文章,但 又有所不同。设置的三个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没有变化。诗歌鉴赏选的是一首词,文体有所 变化。古诗文默写仍然是八选五的形式,只是增加了选修内容的考查。 现代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仍然为散文,与2008年安徽卷相比,阅读的难度稍低些,设 置的问题也不大难。 语言文字应用还是三个题目,除20题沿袭了2008年考查的“言外之意”外,还考查了 用语的得体,18、19题变化较大,所考查的注重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和生活化,主要是拟写 性的,有一定的难度。 作文题目的设置是最为头痛的事,可能大家对我们采用的话题作文形式感到不解,我们 除了利用话题作文形式灵活的特点外,主要还是基于害怕给一线老师复习带来误导的考虑, 如果沿用2008年的纯命题的形式,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某些师生喜欢猜题的意识 现在采用了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的形式,还是想传达一个信息:高考作文仍是复习的重中之 重,对话题在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命题形式都要训练到位,高考复习还是要严格按 照考试大纲和说明的要求,全面地复习到位,尤其在作文的复习中不能存有任何的侥幸心理。 题目设置力求原创,尤其是阅读试题(各类阅读题)都做到了原创,绝对没有抄袭,这 也是试卷编制中最困难的部分。 从部分抽样的统计看,本份试卷整体难度为0.64,与我们的预测基本一致,最为遗憾的 是在部分题目的设置上考虑不周,主要问题是有些题目存在过难或过易难易度不均衡的问 题,主要一是命题者水平有限,二是时间太短,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细心琢磨,因为命题者都
1 淮南市 2009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详细解析及命题思路阐释 执笔 程道流 备受高三师生及社会各界关注的一模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作为语文命题组的所有成员也 必将在诚惶诚恐中面对来自各个层面的“说三道四”,对此,我们都会虚心接受,因为这必 定会促进我们将工作做得更好。下面将试题设置时的一些考虑简单阐释一下,不仅让一线老 师更明确了解我们的意图,也算作是我们自己的反思吧。 【命题思路阐述】 由于今年高考是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所以模拟测试命题理应跟着有所转变。但在组织 命题时,各方面的情况还不明朗,尤其是选修课到底有哪些内容会进入今年的高考,没有明 确的信息。就是有关试卷的形式虽说有较多理由可以按照新的形式尝试一下,但最终还一切 照旧,因为我们不想给一线的师生以任何的误导。 “一模”试卷,无论是题型、题量、试题的结构,还是所考查的知识点及相关的内容, 都没有什么深、偏、难、怪之处,整体上延续了 2008 年高考安徽语文卷的命题特征。其基 本题量、题型、试卷结构、分值、出题范围等与去年的安徽卷基本相当,往届生、应届生做 卷时都会感到“似曾相识”。给大家的感觉可能是保守有余,创新不足,没有什么亮点。 基础知识部分的四个题目,前三题分别考查的是语音、成语、病句,与 2008 年的安徽 卷完全一致,第四题有所变化,考查的是连贯,与 2008 年安徽卷考查的得体属于一个大的 知识点。 现代文小阅读选用文体上有所变化,应该属于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但题目设置的考查点 没有变化。选文的变化也是为了体现新课程高考的精神。 古诗文阅读只是在文言稳定选文上有所变化,是一篇人物传记,接近于史传类文章,但 又有所不同。设置的三个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没有变化。诗歌鉴赏选的是一首词,文体有所 变化。古诗文默写仍然是八选五的形式,只是增加了选修内容的考查。 现代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仍然为散文,与 2008 年安徽卷相比,阅读的难度稍低些,设 置的问题也不大难。 语言文字应用还是三个题目,除 20 题沿袭了 2008 年考查的“言外之意”外,还考查了 用语的得体,18、19 题变化较大,所考查的注重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和生活化,主要是拟写 性的,有一定的难度。 作文题目的设置是最为头痛的事,可能大家对我们采用的话题作文形式感到不解,我们 除了利用话题作文形式灵活的特点外,主要还是基于害怕给一线老师复习带来误导的考虑, 如果沿用 2008 年的纯命题的形式,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某些师生喜欢猜题的意识。 现在采用了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的形式,还是想传达一个信息:高考作文仍是复习的重中之 重,对话题在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命题形式都要训练到位,高考复习还是要严格按 照考试大纲和说明的要求,全面地复习到位,尤其在作文的复习中不能存有任何的侥幸心理。 题目设置力求原创,尤其是阅读试题(各类阅读题)都做到了原创,绝对没有抄袭,这 也是试卷编制中最困难的部分。 从部分抽样的统计看,本份试卷整体难度为 0.64,与我们的预测基本一致,最为遗憾的 是在部分题目的设置上考虑不周,主要问题是有些题目存在过难或过易难易度不均衡的问 题,主要一是命题者水平有限,二是时间太短,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细心琢磨,因为命题者都
在高三一线,都有自己繁重的任务。我们诚挚地欢迎各界人士,尤其是高三的老师,对我们 提出批评。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把这份试卷和合肥市的“一模”试卷进行了仔细的比对 发现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不仅仅是题型等方面,在命题思路上基本一致。 “一模”考试主要是检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是高考前的“第一次彩排”,第 次亮相。但是,高三学生们也不要太刻意夸大“一模”的作用,其实这就是高三的期末考 试,毕竟它和高考还是有区别的,“一模”成绩和高考有联系,但并不能完全相提并论。毕 竟“一模”的目的就是找问题,应该把“一模”的作用最大化,我们应该让“一模”为我所 用,而不是被“一模”所用 第|卷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绊脚石/湖畔砧板/粘贴舷梯/琴弦殉难/徇私舞弊 B.蓓蕾/悖谬舟楫/编辑剽悍/缥缈躯壳/金蝉脱壳 C.庠序/翱翔 溃败/馈赠瞋视/嗔怪巷道/万人空巷 D.莅临/砾石畸形/罗绮剥削/瘦削薄弱/日薄西山 【命题意图】 本题在命题形式上完全沿用了2008年高考安徽卷。考查的是学生知识的一个“盲点 或曰是学生习以为“对”的一个点。“躯壳”应该读为“ quqiao”,但生活中大都读为“quke”, 而且习以为“对”。针对这种情形设题的不仅是语音题,还有如成语运用,考查往往是大家 自以为对而恰恰又是错的。本次考查正如我们所预测的一样,难度为0.25。这对我们的复习 不能不说是一个启示:考查的不一定都是难的,往往是那些容易忽视的“盲点”。 【答案】:B。A项ban/pn,zhen/zhn,xidn,xin。B项bei,j,pio,qio。C项xi ang,kui,chen,hang/xing。D项l,ji/qi,xue,bo。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对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工作,要下大力气做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灾后重建的规 划设计,才能达到事倍功半之效。 B.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歌《你和我》是从奥组委历时五年,举办了四届奥运歌曲征 集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的,并经专门的评审程序确定的 C.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 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D.山寨文化在中国IT业的崛起,先是以非常规守法游走于主流圈子的边缘,然后逐 渐坐大,最终向正统实力发起挑战,甚至取而代之。 【命题意图】 该题的设题思路与上题一样,该题一般都是选使用正确的项,而其他三项大多数似是而 非,习以为“对”的。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辨识,不要对社会流行的用法想当然地认同。 【答案】:D。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有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 事物。A项事倍功半: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B项脱颖而出:比喻有才能者的才能终能显 露出来。D项功败垂成:指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 2
2 在高三一线,都有自己繁重的任务。我们诚挚地欢迎各界人士,尤其是高三的老师,对我们 提出批评。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把这份试卷和合肥市的“一模”试卷进行了仔细的比对, 发现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不仅仅是题型等方面,在命题思路上基本一致。 “一模”考试主要是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是高考前的“第一次彩排”,第 一次亮相。但是,高三学生们也不要太刻意夸大“一模”的作用,其实这就是高三的期末考 试,毕竟它和高考还是有区别的,“一模”成绩和高考有联系,但并不能完全相提并论。毕 竟“一模”的目的就是找问题,应该把“一模”的作用最大化,我们应该让“一模”为我所 用,而不是被“一模”所用。 第Ⅰ卷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绊.脚石∕湖畔. 砧.板∕粘.贴 舷.梯∕琴弦. 殉.难∕徇.私舞弊 B.蓓.蕾∕悖.谬 舟楫.∕编辑. 剽.悍∕缥.缈 躯壳.∕金蝉脱壳. C.庠.序∕翱翔. 溃.败∕馈.赠 瞋.视∕嗔.怪 巷.道∕万人空巷. D.莅.临∕砾.石 畸.形∕罗绮. 剥削.∕瘦削. 薄.弱∕日薄.西山 【命题意图】 本题在命题形式上完全沿用了 2008 年高考安徽卷。考查的是学生知识的一个“盲点”, 或曰是学生习以为“对”的一个点。“躯壳”应该读为“qūqiào”,但生活中大都读为“qūké”, 而且习以为“对”。针对这种情形设题的不仅是语音题,还有如成语运用,考查往往是大家 自以为对而恰恰又是错的。本次考查正如我们所预测的一样,难度为 0.25。这对我们的复习 不能不说是一个启示:考查的不一定都是难的,往往是那些容易忽视的“盲点”。 【答案】:B。 A 项 bàn∕pàn,zhēn∕zhān,xián,xùn。B 项 bèi,jí,piāo,qiào。C 项 xi áng,kuì,chēn,hàng∕xiàng。D 项 lì,jī∕qǐ,xuē,bó。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我们对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工作,要下大力气做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灾后重建的规 划设计,才能达到事倍功半 ....之效。 B.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歌《你和我》是从奥组委历时五年,举办了四届奥运歌曲征 集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 ....的,并经专门的评审程序确定的。 C.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 4.4 环,中国选手邱健功. 败垂成 ...,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D.山寨文化在中国 IT 业的崛起,先是以非常规守法游走于主流圈子的边缘,然后逐 渐坐大,最终向正统实力发起挑战,甚至取而代之 ....。 【命题意图】 该题的设题思路与上题一样,该题一般都是选使用正确的项,而其他三项大多数似是而 非,习以为“对”的。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辨识,不要对社会流行的用法想当然地认同。 【答案】:D。 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有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 事物。A 项事倍功半: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B 项脱颖而出:比喻有才能者的才能终能显 露出来。D 项功败垂成:指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月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要求,要在长江三角洲 地区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等一系列工作。 B.随着现代社会学习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问题,但是却 讳疾忌医。其实,在需要的时候,应该大大方方地向心理医生伸出求援之手 C.能否从制度设计上保证2009年高考更公平、更公正、更准确地评估考生的学习成 绩,更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将给实施新课程的省区带来直接影响 D.他们最想得到的是有房住,而并非房产,对于真正的特困家庭,即使是远远低于市 场价的经济适用房也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命题意图】 病句是高考“经久不衰”的考查点,类型较多,本次着力于“两面一面”的考查,我们 的本意也是想通过该题给学生传达一个信息:做题时切忌想当然,任何问题都要思考一下、 辨识一下。如本题很多考生只要看到“是否”、“有没有”、“能否”等词语马上就断定存在两 面对一面的问题。如“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我们认识到乳制品质量的提高将取决 于企业是否规范生产和国家监管是否得力”。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练习:把该句中“的提高” 去掉,该句是否是病句? 【答案】:C。A项缺少谓语。缺少与宾语的中心语“工作”相应的谓语,在“建设”前加 上“做好”或“完成”。B项语序不当,“不同程度”放到“心理问题”之前;D项为句式 杂糅,“即使是远远低于市场价的经济适用房也是遥不可及的”与“即使是购买(或拥有) 远远低于市场价的经济适用房也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杂糅。 4.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百年来,中国人曾被讥讽为一盘散沙 一时间内,它凝聚不起来,这不怨沙 而怨没有吸沙的磁石 A.其实,这是对中国人的诬蔑,中国人的心并不散。 B.如果硬要比做沙,那么,中国人不是泥沙,而是铁沙, C.其实,中国人的心并不散,这是对中国人的诬蔑 D.如果硬要比做沙,总有一天它会凝聚成坚固的堡垒。 【命题意图】 该题考查的是连贯,也就人们常说的衔接题。从题型看是属于复位题。为了降低难度, 设置就是单纯的一句话复位,没有采用那种将复位与排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查。只要注意 下句中的“吸砂的磁铁”,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答案】:B 二、(9分,每小题3分) 【命题阐述】 按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现代文阅读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该题为必考内容,且规定为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据此,本题选取的是一段论述类文本,内容为一段文学论文,考 虑到该类文章学生不是很生疏,阅读难度就不会很大。文章是从2008-9-22的《光明日报》 第12版选取的,该栏目在理论界还是有一定影响的。题目是《“和”论》,作者是北京大学 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忠华。原文有四个部分,而考试要求该段文字应 该为1000字左右,所以只选了第四部分,略有删节。 共设置三个题目,均为选择题,从难度角度考虑,采用一题正选和两题逆选
3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8 月 6 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要求,要在长江三角洲 地区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等一系列工作。 B.随着现代社会学习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问题,但是却 讳疾忌医。其实,在需要的时候,应该大大方方地向心理医生伸出求援之手。 C.能否从制度设计上保证 2009 年高考更公平、更公正、更准确地评估考生的学习成 绩,更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将给实施新课程的省区带来直接影响。 D.他们最想得到的是有房住,而并非房产,对于真正的特困家庭,即使是远远低于市 场价的经济适用房也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命题意图】 病句是高考“经久不衰”的考查点,类型较多,本次着力于“两面一面”的考查,我们 的本意也是想通过该题给学生传达一个信息:做题时切忌想当然,任何问题都要思考一下、 辨识一下。如本题很多考生只要看到“是否”、“有没有”、“能否”等词语马上就断定存在两 面对一面的问题。如“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我们认识到乳制品质量的提高将取决 于企业是否规范生产和国家监管是否得力”。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练习:把该句中“的提高” 去掉,该句是否是病句? 【答案】:C。 A 项缺少谓语。缺少与宾语的中心语“工作”相应的谓语,在“建设”前加 上“做好”或“完成”。 B 项语序不当,“不同程度”放到“心理问题”之前; D 项为句式 杂糅,“即使是远远低于市场价的经济适用房也是遥不可及的”与“即使是购买(或拥有) 远远低于市场价的经济适用房也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杂糅。 4.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 百年来,中国人曾被讥讽为一盘散沙。________ 一时间内,它凝聚不起来,这不怨沙, 而怨没有吸沙的磁石。 A.其实,这是对中国人的诬蔑,中国人的心并不散。 B.如果硬要比做沙,那么,中国人不是泥沙,而是铁沙。 C.其实,中国人的心并不散,这是对中国人的诬蔑。 D.如果硬要比做沙,总有一天它会凝聚成坚固的堡垒。 【命题意图】 该题考查的是连贯,也就人们常说的衔接题。从题型看是属于复位题。为了降低难度, 设置就是单纯的一句话复位,没有采用那种将复位与排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查。只要注意 下句中的“吸砂的磁铁”,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答案】:B。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命题阐述】 按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现代文阅读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该题为必考内容,且规定为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据此,本题选取的是一段论述类文本,内容为一段文学论文,考 虑到该类文章学生不是很生疏,阅读难度就不会很大。文章是从 2008-9-22 的《光明日报》 第 12 版选取的,该栏目在理论界还是有一定影响的。题目是《“和”论》,作者是北京大学 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忠华。原文有四个部分,而考试要求该段文字应 该为 1000 字左右,所以只选了第四部分,略有删节。 共设置三个题目,均为选择题,从难度角度考虑,采用一题正选和两题逆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 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 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 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 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 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 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 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 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 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 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从从系。”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 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 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 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 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 ‘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 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谁能 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 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 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 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 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 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 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 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 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 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 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从从系。”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 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 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 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 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 “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 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 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 儒家所谓的“中膚″。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亼淡,就増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 同琴瑟,如果老是弹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岀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 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 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 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 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节选自2008-09-22《光明日报》李中华《“和”论》) 5.下列对“和”与“同”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和”与“同”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概念,“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 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 B.“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和”是在不同中产生同,而“同” 是同上加同,它们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C.“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 动听的乐曲;“同”是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 D.“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 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命题意图】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本段文字中的关键概念是“和”与 同”,题目要求是对“二者之间关系”理解的准确把握。关键是要读懂题目要求。 【答案】B。只有B项是从二者关系的角度阐述的,其他三项虽然阐释了“和”与“同 的概念含义的不同,但没有阐释二者之间的关系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实生物”哲学命题最早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说 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 B.“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是由孔子把殷周以来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 想体系之中,从而使和谐理念逐渐成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第一次将“和”与“同”的概念进行对举, 并明确提出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之间不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标准 D.“和与同异”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在发挥“和实生物”思想并扩展深化了 和同之辨”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哲学命题 【命题意图】
5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 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 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 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 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 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 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节选自 2008-09-22《光明日报》李中华《“和”论》) 5.下列对“和”与“同”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和”与“同”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概念,“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 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B.“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和”是在不同中产生同,而“同” 是同上加同,它们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C.“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 动听的乐曲;“同”是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 D.“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 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命题意图】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本段文字中的关键概念是“和”与 “同”,题目要求是对“二者之间关系”理解的准确把握。关键是要读懂题目要求。 【答案】B。 只有 B 项是从二者关系的角度阐述的,其他三项虽然阐释了“和”与“同” 的概念含义的不同,但没有阐释二者之间的关系。 6.下列理解,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实生物”哲学命题最早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说 “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 B.“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是由孔子把殷周以来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 想体系之中,从而使和谐理念逐渐成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第一次将“和”与“同”的概念进行对举, 并明确提出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之间不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标准。 D.“和与同异”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在发挥“和实生物”思想并扩展深化了 “和同之辨”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哲学命题。 【命题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