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时间 为150分钟。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语自先秦发轫,迄于明清,世代沿用,屡 见不鲜。作为一个具有久远生命力的词语,它既有其一以贯之的基本词义,又伴 随历史的演进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天下”一词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其间所反映的人文情怀尤其值 得注意。先秦时期,“民”的因素已经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如《论语》 中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 由己,而由人乎哉?”《孟子》中论述“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这里 的“天下”是天下之人的意思,亦即天下的百姓。更为典型的是《孟子·梁惠王 下》的记载,齐宣公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也。”这里的“天下”无疑应当理解为“百姓”或“民众”,是我国古代 “民本”思想所体现的以百姓为天下的观念。 这种思想发展至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 天下”一词的人文观念继续向前拓展。《岳阳楼记》所用“天下” 语,读者于其后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呼之欲出的“百姓”二字。身为北宋名臣, 目睹日渐加深的内忧外患,国家命运、民生艰难每每牵动范仲淹的思绪,他还在 《奏上时务疏》中不厌其烦地阐述:“以德服人,天下欣载:以力服人,天下怨 望。”“勿为苛酷,示天下之慈也”“不兴土木,示天下之俭”“舍一心之私, 从万人之望,示天下之公”。可以看出,“天下”一语固有的地域概念,已经明 确地向人文领域拓展,这里的“天下”更多抒发的是一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 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 风俗文明概念的引入,是“天下”一词向人文领域拓展的最重要表现,这是由顾 炎武的《日知录》来宣告完成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该书卷十三以 整整一卷的篇幅,对历代人心风俗演变进行总结,极具探讨价值。其《正始》一 条中有“亡国与亡天下奚辨”的史料,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篇。文中说:“有亡 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 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 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篇文字中所用“天 下”一语,其内涵已经远远逾越“易姓改号”的历代王朝更迭,而是同“仁义充 塞”“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紧密联系在一起。何谓“仁义充塞”“率兽食 人”“人将相食”?在顾炎武的笔下,就是明清易代酿成的道德沦丧、文化断裂 及文明破坏造成的杀戮横行、相互残害。显然,《日知录·正始》中所用“天下” 一语,已经不再为旧有的地域概念所能容纳,它讲的是数千年的古国文明,是中 华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因此,《日知录·正始》发出的呐喊 尤其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的大声疾呼,不唯在当时激起共鸣,到了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 2017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 月)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时间 为 150 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第 I 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语自先秦发轫,迄于明清,世代沿用,屡 见不鲜。作为一个具有久远生命力的词语,它既有其一以贯之的基本词义,又伴 随历史的演进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天下”一词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其间所反映的人文情怀尤其值 得注意。先秦时期,“民”的因素已经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如《论语》 中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 由己,而由人乎哉?”《孟子》中论述“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这里 的“天下”是天下之人的意思,亦即天下的百姓。更为典型的是《孟子•梁惠王 下》的记载,齐宣公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也。”这里的“天下”无疑应当理解为“百姓”或“民众”,是我国古代 “民本”思想所体现的以百姓为天下的观念。 这种思想发展至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天下”一词的人文观念继续向前拓展。《岳阳楼记》所用“天下” 一语,读者于其后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呼之欲出的“百姓”二字。身为北宋名臣, 目睹日渐加深的内忧外患,国家命运、民生艰难每每牵动范仲淹的思绪,他还在 《奏上时务疏》中不厌其烦地阐述:“以德服人,天下欣载;以力服人,天下怨 望。”“勿为苛酷,示天下之慈也”“不兴土木,示天下之俭”“舍一心之私, 从万人之望,示天下之公”。可以看出,“天下”一语固有的地域概念,已经明 确地向人文领域拓展,这里的“天下”更多抒发的是一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 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 风俗文明概念的引入,是“天下”一词向人文领域拓展的最重要表现,这是由顾 炎武的《日知录》来宣告完成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该书卷十三以 整整一卷的篇幅,对历代人心风俗演变进行总结,极具探讨价值。其《正始》一 条中有“亡国与亡天下奚辨”的史料,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篇。文中说:“有亡 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 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 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篇文字中所用“天 下”一语,其内涵已经远远逾越“易姓改号”的历代王朝更迭,而是同“仁义充 塞”“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紧密联系在一起。何谓“仁义充塞”“率兽食 人”“人将相食”?在顾炎武的笔下,就是明清易代酿成的道德沦丧、文化断裂 及文明破坏造成的杀戮横行、相互残害。显然,《日知录•正始》中所用“天下” 一语,已经不再为旧有的地域概念所能容纳,它讲的是数千年的古国文明,是中 华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因此,《日知录•正始》发出的呐喊, 尤其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的大声疾呼,不唯在当时激起共鸣,到了
晚清,又经学人的改造,成为掷地有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节 选自杨艳秋《地域空间与文化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词的内涵不断得以拓展,逐渐由 种地域概念而发展成了一种具有人文内涵的概念 B.先秦时期,“民”的因素已经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在《论语》《孟 子》中,有时“天下”就是“百姓”或“民众”的意思 C.自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 我们就可强烈地感受到“天下”中那呼之欲出的“百姓”的内涵了 D.在顾炎武笔下,“天下”一语,已经远远突破了地域概念的内涵,变成了数 千年的古国文明,是中华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将“天下”注入“百姓”或“民众”的内涵,表达的是以百姓为天下的观念, 这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 B.《岳阳楼记》所用“天下”一词,是对“天下”人文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更 多抒发的是一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一种自觉的主体 意识。 C.风俗文明概念,也是“天下”一词中的人文内涵,它是对其人文内涵的进一 步拓展表现,这是由顾炎武的《日知录》来宣告完成的 D.明清易代酿成的道德沦丧、文化断裂及文明破坏造成的杀戮横行、相互残害, 在顾炎武看来,这就是“亡国”的具体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记载:“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这里的“天下”,就已经体现出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在传统文化典籍中,所谓“王者”、“贤者”,都应当是以“天下之人”为 “天下”,能够让百姓心服,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的人。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谓“匹夫”的“责”在于坚守我们民族深厚而 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而并不包括为某家某姓去守护权力 D.从先秦到明清,在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拓展, 不仅仅是中华民族语文修辞的发展,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不断升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孙永,字曼叔,世为赵人,徙长社。年十岁而孤,祖给事中冲,列为子行,荫将 作监主簿,肄业西学,群试常第一。冲戒之曰:“洛阳英隽所萃,汝年少,不宜 多上人。”自是不复试。冲卒,丧除,复列为孙,换试衔,擢进士第,调襄城尉 宜城令,至太常博士。御史中丞贾黯荐为御史,以母老不就。韩琦读其诗,叹誉 之,引为诸王府侍读。 加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王韶以布衣入幕府,建取熙河策,永折之曰:“边陲 方安静,无故骚动,恐变生不测。”会新筑刘家堡失利,众请戮偏裨以塞责。永 曰:“居敌必争之地,军孤援绝,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尤人以自免,于我安 乎?”竟用是降天章阁待制、知和州 时仓法峻密,庾吏受百钱,则黥为卒,府吏亦如之。神宗问:“此法既下,吏尚 为奸乎?”对曰:“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 府吏,臣亦不敢必其无犯也。”议复肉刑,事下永。永奏曰:“刻人肌肤,深害
晚清,又经学人的改造,成为掷地有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节 选自杨艳秋《地域空间与文化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 一项是( )。(3 分) A.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词的内涵不断得以拓展,逐渐由一 种地域概念而发展成了一种具有人文内涵的概念。 B.先秦时期,“民”的因素已经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在《论语》《孟 子》中,有时“天下”就是“百姓”或“民众”的意思。 C.自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 我们就可强烈地感受到“天下”中那呼之欲出的“百姓”的内涵了。 D.在顾炎武笔下,“天下”一语,已经远远突破了地域概念的内涵,变成了数 千年的古国文明,是中华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将“天下”注入“百姓”或“民众”的内涵,表达的是以百姓为天下的观念, 这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 B.《岳阳楼记》所用“天下”一词,是对“天下”人文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更 多抒发的是一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一种自觉的主体 意识。 C.风俗文明概念,也是“天下”一词中的人文内涵,它是对其人文内涵的进一 步拓展表现,这是由顾炎武的《日知录》来宣告完成的。 D.明清易代酿成的道德沦丧、文化断裂及文明破坏造成的杀戮横行、相互残害, 在顾炎武看来,这就是“亡国”的具体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论语》记载:“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这里的“天下”,就已经体现出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在传统文化典籍中,所谓“王者”、“贤者”,都应当是以“天下之人”为 “天下”,能够让百姓心服,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的人。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谓“匹夫”的“责”在于坚守我们民族深厚而 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而并不包括为某家某姓去守护权力。 D.从先秦到明清,在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 “天下”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拓展, 不仅仅是中华民族语文修辞的发展,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不断升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孙永,字曼叔,世为赵人,徙长社。年十岁而孤,祖给事中冲,列为子行,荫将 作监主簿,肄业西学,群试常第一。冲戒之曰:“洛阳英隽所萃,汝年少,不宜 多上人。”自是不复试。冲卒,丧除,复列为孙,换试衔,擢进士第,调襄城尉、 宜城令,至太常博士。御史中丞贾黯荐为御史,以母老不就。韩琦读其诗,叹誉 之,引为诸王府侍读。 加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王韶以布衣入幕府,建取熙河策,永折之曰:“边陲 方安静,无故骚动,恐变生不测。”会新筑刘家堡失利,众请戮偏裨以塞责。永 曰:“居敌必争之地,军孤援绝,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尤人以自免,于我安 乎?”竟用是降天章阁待制、知和州。 时仓法峻密,庾吏受百钱,则黥为卒,府吏亦如之。神宗问:“此法既下,吏尚 为奸乎?”对曰:“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 府吏,臣亦不敢必其无犯也。”议复肉刑,事下永。永奏曰:“刻人肌肤,深害
仁政,汉文帝所不忍,陛下忍之乎?”神宗曰:“事固未决,待卿始定耳。”不 果行。 入判将作,进端明殿学士。病不能朝,神宗遣上医调视,六命近侍问安否,至虚 枢密位以待。辞去益力,提举崇福宫。逾年,起知陈州,徙颍昌。永裕起陵,许、 汝当运粟数十万斛于陵下,调民牛数万,永请而免。元祐元年,迁吏部,又属疾 改资政殿学士兼侍读,提举中太一宫,未拜而卒,年六十八。赠光禄大夫,赙金 帛二千,谥曰康简。 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 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范纯仁、苏颂皆称之为国器。(节选自《宋史·孙永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 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B.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 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C.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 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D.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 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擢进士第”意为考中进士,其中的“擢”有提拔,拔选意,往往指 提升官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陟”“拜”“除”等词。 B.“则黥为卒”中的“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又称“墨刑”。一般是用刀刺 刻犯人的面额,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适用于较轻的罪犯。 C.“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裨将,是将佐的通称。古代佐 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D.“赠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 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赠谥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永因为父亲很早去世,所以被列入儿子辈中,等到祖父孙冲去世,服丧完 毕,又重新列为孙辈,更换了考试名衔,才考中进士。 B.孙永被加任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他反对王韶提出的攻取熙河的计策,后 来因为新修的刘家堡失守,他替偏将进行了辩驳,而被降为天章阁待制、知和州 C.孙永不赞同黥面等肉刑,他认为刻坏人的肌肤,只会对仁政有很深的损害, 汉文帝在位时都不忍心这样做,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D.孙永对朝政大事常持论公平,颇受神宗看重。他病重不能上朝,神宗派遣最 髙明的医生前去调治,又六次命身边侍从去问安,并到枢密院虚席等待。范存仁 和苏颂都称赞他有治国之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敌必争之地,军孤援绝,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尤人以自免,于我安 乎?(5分)
仁政,汉文帝所不忍,陛下忍之乎?”神宗曰:“事固未决,待卿始定耳。”不 果行。 入判将作,进端明殿学士。病不能朝,神宗遣上医调视,六命近侍问安否,至虚 枢密位以待。辞去益力,提举崇福宫。逾年,起知陈州,徙颍昌。永裕起陵,许、 汝当运粟数十万斛于陵下,调民牛数万,永请而免。元祐元年,迁吏部,又属疾, 改资政殿学士兼侍读,提举中太一宫,未拜而卒,年六十八。赠光禄大夫,赙金 帛二千,谥曰康简。 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 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范纯仁、苏颂皆称之为国器。(节选自《宋史•孙永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 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B.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 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C.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 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D.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 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擢进士第”意为考中进士,其中的“擢”有提拔,拔 选意,往往指 提升官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陟”“拜”“除”等词。 B.“则黥为卒”中的“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又称“墨刑”。一般是用刀刺 刻犯人的面额,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适用于较轻的罪犯。 C.“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裨将,是将佐的通称。古代佐 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D.“赠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 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赠谥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孙永因为父亲很早去世,所以被列入儿子辈中,等到祖父孙冲去世,服丧完 毕,又重新列为孙辈,更换了考试名衔,才考中进士。 B.孙永被加任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他反对王韶提出的攻取熙河的计策,后 来因为新修的刘家堡失守,他替偏将进行了辩驳,而被降为天章阁待制、知和州。 C.孙永不赞同黥面等肉刑,他认为刻坏人的肌肤,只会对仁政有很深的损害, 汉文帝在位时都不忍心这样做,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D.孙永对朝政大事常持论公平,颇受神宗看重。他病重不能上朝,神宗派遣最 高明的医生前去调治,又六次命身边侍从去问安,并到枢密院虚席等待。范存仁 和苏颂都称赞他有治国之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居敌必争之地,军孤援绝,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尤人以自免,于我安 乎?(5 分)
(2)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府吏,臣亦不 敢必其无犯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8.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理解性默写中的空缺部分。(5分) 。是李白在《蜀道 难》中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故事的两句诗,为作品增添了浪漫气息和神奇 色彩 。是《琵琶行》全诗 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与《荀 子·劝学》中“青 ”的观点 是基本相同的。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老夫老妻 冯骥才 ①他俩又吵架了
(2)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府吏,臣亦不 敢必其无犯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8.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 9.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理解性默写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 , 。是李白在《蜀道 难》中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故事的两句诗,为作品增添了浪漫气息和神奇 色彩。 (2) , 。是《琵琶行》全诗 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与《荀 子•劝学》中“青, , 。”的观点 是基本相同的。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老夫老妻 冯骥才 ①他俩又吵架了
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一一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 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一一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 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 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 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会儿就把老头 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 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 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 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她冲着 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 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 回来。 ④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 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 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 像节气一进“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 值得吵闹么?一一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 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 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 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 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⑥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 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 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 生气了 ⑦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 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 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 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 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一一从 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 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 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 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 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 力地来撞她的心?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 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 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 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一一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 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
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 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 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 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 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会儿就把老头 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 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 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 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她冲着 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 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 回来。 ④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 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 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 像节气一进 “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 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 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 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 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 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⑥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 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 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 生气了。 ⑦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 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 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 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 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 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 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 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 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 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 力地来撞她的心?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 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 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 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 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