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一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世界不太平,主要是由于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世界和平就需要治疗这种现 代世界病。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可以作为治疗的一剂良药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与同,差别在哪儿?“和”是不同质的东西合理配合,是多样的统一;“同” 是相同质的东西简单重复与重合,是单调的同一。“和而不同”思想有三条原则 是自己要有独立思考,不能随波逐流,更不应与坏人同流合污;二是允许别人 有自主权,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自己,不能推行“顺我者生,逆我者亡”的霸道主 义;三是要善于与别人友好合作,善于协调关系,特别是要保护弱者,帮助弱者, 使不能劳动又失去依靠的鳏、寡、孤、独以及残疾者都能享受人间的幸福。这 原则,是组成和睦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平世界所必需的。 在人群中,既不当奴才,也不做霸主,也不是各自孤立的个人,而是组织成和谐 的整体。这个整体使每个人能够享受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这一原则适合于民族 之间、宗教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50年前,中国政府与印度、缅甸首倡处理 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邓小平提出的“一国 两制”方针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问题,也体现了中国“和而不同”的传 统精神,为世界提供了解决类似问题的典型范例。这也是对世界和平的贡献。人 类与万物“和而不同”,给当今世界提供了一种保护环境的合理思路和可持续发 展的正确观念 儒家主张仁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跟所有爱好和平的人友好相处。不称霸就是儒学的优秀传统。明代前期,中国的 航海业与造船业都是世界领先的。郑和率船200多艘,27800多人,7次下西洋, 没有开辟一块殖民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和”的精神。欧洲哥伦布比郑和晚 87年开始航海,3艘小船带领90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欧洲人到美洲开辟了大 批殖民地,是典型的掠夺式崛起。中国现在的和平崛起正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 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会成为周边国家的威胁。正如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 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讲话提出的:“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历史文 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 的理由”,这实际上也是强调“和而不同” 1.下列对“和”与“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和”就是不同质的东西合理配合,是多样的统一,各方面之间可以彼此不同 B“同”就是相同的东西简单重复与重合,是单调的同一,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C“和”就是能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任何事物都会经过自 己的独立思考,不盲目附和 D“和”是互相补充配合但不失去自我;“同”是完全一样,没有自我。“和” 是辩证的统一,“同”是绝对的同 2.下列说法不属于“和而不同”风行于当世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现在世界不太平,“和而不同”可以用来治疗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的现代世界 病 B“和而不同”的原则是组成和睦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平世界所必需的
安徽淮北一中 2012 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现在世界不太平,主要是由于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世界和平就需要治疗这种现 代世界病。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可以作为治疗的一剂良药。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与同,差别在哪儿?“和”是不同质的东西合理配合,是多样的统一;“同” 是相同质的东西简单重复与重合,是单调的同一。“和而不同”思想有三条原则: 一是自己要有独立思考,不能随波逐流,更不应与坏人同流合污;二是允许别人 有自主权,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自己,不能推行“顺我者生,逆我者亡”的霸道主 义;三是要善于与别人友好合作,善于协调关系,特别是要保护弱者,帮助弱者, 使不能劳动又失去依靠的鳏、寡、孤、独以及残疾者都能享受人间的幸福。这一 原则,是组成和睦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平世界所必需的。 在人群中,既不当奴才,也不做霸主,也不是各自孤立的个人,而是组织成和谐 的整体。这个整体使每个人能够享受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这一原则适合于民族 之间、宗教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50 年前,中国政府与印度、缅甸首倡处理 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邓小平提出的“一国 两制”方针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问题,也体现了中国“和而不同”的传 统精神,为世界提供了解决类似问题的典型范例。这也是对世界和平的贡献。人 类与万物“和而不同”,给当今世界提供了一种保护环境的合理思路和可持续发 展的正确观念。 儒家主张仁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跟所有爱好和平的人友好相处。不称霸就是儒学的优秀传统。明代前期,中国的 航海业与造船业都是世界领先的。郑和率船 200 多艘,27800 多人,7 次下西洋, 没有开辟一块殖民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和”的精神。欧洲哥伦布比郑和晚 87 年开始航海,3 艘小船带领 90 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欧洲人到美洲开辟了大 批殖民地,是典型的掠夺式崛起。中国现在的和平崛起正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 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会成为周边国家的威胁。正如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 立 60 周年首脑会议上讲话提出的:“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历史文 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 的理由”,这实际上也是强调“和而不同”。 1.下列对“和”与“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和”就是不同质的东西合理配合,是多样的统一,各方面之间可以彼此不同。 B“同”就是相同的东西简单重复与重合,是单调的同一,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C“和”就是能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任何事物都会经过自 己的独立思考,不盲目附和。 D“和”是互相补充配合但不失去自我;“同”是完全一样,没有自我。“和” 是辩证的统一,“同” 是绝对的同一。 2.下列说法不属于“和而不同”风行于当世的原因的一项是( )(3 分) A.现在世界不太平,“和而不同”可以用来治疗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的现代世界 病。 B“和而不同”的原则是组成和睦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平世界所必需的
C“和而不同”给当今世界提供了一种保护环境的合理思路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 观念 D邓小平根据“和而不同”的传统思想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成功解 决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问题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和而不同”,就是不盲目附和,能提出、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能与持不同 意见的人相互切磋,友好合作。 B.郑和7次下西洋却没有开辟一块殖民地,充分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精神早已 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 C.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 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D.人和人相处,求“和”而非“同”才能和谐长久,这一原则同样适合于民族之 间、宗教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谭以父任为郎,好音律,善鼓琴。简易不 修威仪,博学多通,能文章,有见地,不谄媚,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 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默默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 夫①,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 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 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 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备。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 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②,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曰:“善。” 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遂逮 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 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世祖即位,征待诏。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 所宜,曰:“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 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 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书奏,不省 是时,帝方信谶③,多以决定嫌疑。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 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 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 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初,谭著《新论》言当世行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 之。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家,乡里以为荣。 (节选自《后汉书·桓谭传》) 注:①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②悫:诚实、谨慎。③谶:预言吉凶、得失的文 字、图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 竟:最终
C“和而不同”给当今世界提供了一种保护环境的合理思路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 观念。 D 邓小平根据“和而不同”的传统思想提出了 “一国两制”方针,成功解 决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问题. 3.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和而不同”,就是不盲目附和,能提出、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能与持不同 意见的人相互切磋,友好合作。 B.郑和 7 次下西洋却没有开辟一块殖民地,充分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精神早已 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 C.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 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D.人和人相处,求“和”而非“同”才能和谐长久,这一原则同样适合于民族之 间、宗教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谭以父任为郎,好音律,善鼓琴。简易不 修威仪,博学多通,能文章,有见地,不谄媚,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 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默默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 夫①,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 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 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 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备。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 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②,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曰:“善。” 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遂逮 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 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世祖即位,征待诏。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 所宜,曰:“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 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 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书奏,不省. 是时,帝方信谶③,多以决定嫌疑。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 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 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 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初,谭著《新论》言当世行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 之。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家,乡里以为荣。 (节选自《后汉书•桓谭传》) 注:①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②悫:诚实、谨慎。③谶:预言吉凶、得失的文 字、图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 竟:最终
B.夫士以才智要君 要:要挟 C.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 善:交好 D.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 谢:谢绝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女以媚道求主 乡里以为荣 B.诏狱,无所得,乃解 良久乃得解 C.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 说以辅国保身之 术 D.闻谭名,欲与之交。 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桓谭博学多才,著有《新论》《琴道》,但由于生活中不拘小节,不重仪表, 好发表意见指责他人,所以常受排挤 B.桓谭为人正直,劝诫傅皇后的父亲傅晏,遣散门客,廉洁谨慎,多加提防董贤 傅氏一家在哀帝时期终于能保全性命。 C.桓谭不善谄媚,在董贤结交他之前,他写信给董贤,陈述辅佐国家保全自身 的办法,但董贤并未采纳他的意见,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 D.桓谭敢于批评时政得失,因极力反对皇帝迷信谶语,险遭杀身之祸,经苦苦哀 求才幸免于难,最后被贬出京城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3分) (2)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4分)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3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8分) 夜夜曲 沈约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8、本诗首联时空交错,形神兼备,在用词上颇有特点,请加以赏析。(4分) 9、诗的最后一联写到主人公“零泪”“叹息”,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的的思想感 情。(4分) 10.古诗文默写(选做五题,每空1分,共5分) (1 ,靡有朝矣。 《氓》) (2)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 《兰亭集序》)
B.夫士以才智要君 要:要挟 C.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 善:交好 D.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 谢:谢绝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A. 女以媚道求主 乡里以为荣 B.诏狱,无所得,乃解 良久乃得解 C.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 说以辅国保身之 术 D.闻谭名,欲与之交。 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桓谭博学多才,著有《新论》《琴道》,但由于生活中不拘小节,不重仪表, 好发表意见指责他人,所以常受排挤。 B.桓谭为人正直,劝诫傅皇后的父亲傅晏,遣散门客,廉洁谨慎,多加提防董贤。 傅氏一家在哀帝时期终于能保全性命。 C.桓谭不善谄媚,在董贤结交他之前,他写信给董贤,陈述辅佐国家保全自身 的办法,但董贤并未采纳他的意见,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 D.桓谭敢于批评时政得失,因极力反对皇帝迷信谶语,险遭杀身之祸,经苦苦哀 求才幸免于难,最后被贬出京城。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3 分) (2)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4 分)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3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8—9 题。(8 分) 夜夜曲 沈约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8、本诗首联时空交错,形神兼备,在用词上颇有特点,请加以赏析。(4 分) 9、诗的最后一联写到主人公“零泪”“叹息”,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的的思想感 情。(4 分) 10.古诗文默写(选做五题,每空 1 分,共 5 分) (1) 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氓》) (2) 或因寄所托, 。 (王羲之 《兰亭集序》)
(3)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 《归园田居》) (4) 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5)从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 兴八首其一》)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 琶行》) (7)昆山玉碎凤凰叫, (李贺《李凭箜篌引》) (8)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墓碑后面的字 鲍尔吉·原野 在额尔古纳的野地,我见到一块特殊的墓碑。 树叶散落乡路,被马车轧进泥里。枝条裸露着胳膊,如同雨水中赶路的精疲 力尽的女人。这儿的秋天比别处更疲惫。行路中,我被一丛野果吸引,桔色的颗 粒一串串挂在树上,像用眼睛瞪人。我摘下一串看,正想能不能尝尝,脚下差点 被绊倒 块墓碑,埋在灌木和荒草间,后边是矮坟。 碑文写道:刘素莲之墓。 荒地之间,遇到坟茔。我想不应抽身而走,坐一会儿也好。这就像边地旅行, 见对面来人打招呼一样。坐下,不经意间,看到水泥制的墓碑后面还有一行字: 妈妈我想…… 想”字下面被土埋住,扒开土,是一个“你”字。这个字被埋在被雨水冲 下的土里。 我伸手摸了摸,字起凸,是用小学生涂改液写的。字大,歪歪扭扭,如奔跑 踉跄、摔倒。写字的人也像小学生。 我转过头看碑正面,死者生卒年代为1966-1995,活了29岁。碑后写字的 人该是她的孩子。 这么一想,心里不平静,仿佛孩子的哀伤要由我来担当。她是怎么死的?她 死的时候孩子多大?我想,她如果死于分娩,孩子也没什么大的悲伤,但不像这 个人的情况。孩子分明和母亲度过了许多日夜。母亲故去,他在夜晚睡不着的时 候,特别在黄昏一一人在一天中情绪最脆弱的时候,常常想到母亲。 儿时,妈妈不在身边,我特别害怕呼啸的风声,和树梢夹缠,一阵阵起伏不 定;害怕不停歇的夜雨;害怕敲门声、狗吠和照明弹一一那时老有人放照明弹 现在这个孩子比我害怕和忧伤的事情会更多。我和母亲仍然生活在一起,他 的母亲远行了。在节日,在有成绩和挨欺负的时候,或者不一定什么时候的时候, 他都要想起母亲。我仿佛看到一双儿童的眼睛,泪水沿着眼眶蓄积,满满的,顺 眼角流下。他独自一人来到这里,写下: 妈妈我想你 “你”字被土埋住了,让人心惊。的确,“你”被黄土永远埋在这里,这是 孩子的家人早已知道却谁都无奈的事情 我想的是,这几个字力量多么大,把一个人身上的劲儿都卸掉了,对我来说 仿佛如此
(3) 狗吠深巷中, 。 (陶渊明 《归园田居》) (4) 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5) 丛菊两开他日泪, 。 (杜甫《秋 兴八首其一》) (6)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 琶行》) (7) 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______。 (李贺《李凭箜篌引》) (8)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三.(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墓碑后面的字 鲍尔吉·原野 在额尔古纳的野地,我见到一块特殊的墓碑。 树叶散落乡路,被马车轧进泥里。枝条裸露着胳膊,如同雨水中赶路的精疲 力尽的女人。这儿的秋天比别处更疲惫。行路中,我被一丛野果吸引,桔色的颗 粒一串串挂在树上,像用眼睛瞪人。我摘下一串看,正想能不能尝尝,脚下差点 被绊倒。 ——一块墓碑,埋在灌木和荒草间,后边是矮坟。 碑文写道:刘素莲之墓。 荒地之间,遇到坟茔。我想不应抽身而走,坐一会儿也好。这就像边地旅行, 见对面来人打招呼一样。坐下,不经意间,看到水泥制的墓碑后面还有一行字: 妈妈我想…… “想”字下面被土埋住,扒开土,是一个“你”字。这个字被埋在被雨水冲 下的土里。 我伸手摸了摸,字起凸,是用小学生涂改液写的。字大,歪歪扭扭,如奔跑、 踉跄、摔倒。写字的人也像小学生。 我转过头看碑正面,死者生卒年代为 1966-1995,活了 29 岁。碑后写字的 人该是她的孩子。 这么一想,心里不平静,仿佛孩子的哀伤要由我来担当。她是怎么死的?她 死的时候孩子多大?我想,她如果死于分娩,孩子也没什么大的悲伤,但不像这 个人的情况。孩子分明和母亲度过了许多日夜。母亲故去,他在夜晚睡不着的时 候,特别在黄昏——人在一天中情绪最脆弱的时候,常常想到母亲。 儿时,妈妈不在身边,我特别害怕呼啸的风声,和树梢夹缠,一阵阵起伏不 定;害怕不停歇的夜雨;害怕敲门声、狗吠和照明弹——那时老有人放照明弹。 现在这个孩子比我害怕和忧伤的事情会更多。我和母亲仍然生活在一起,他 的母亲远行了。在节日,在有成绩和挨欺负的时候,或者不一定什么时候的时候, 他都要想起母亲。我仿佛看到一双儿童的眼睛,泪水沿着眼眶蓄积,满满的,顺 眼角流下。他独自一人来到这里,写下: 妈妈我想你 “你”字被土埋住了,让人心惊。的确,“你”被黄土永远埋在这里,这是 孩子的家人早已知道却谁都无奈的事情。 我想的是,这几个字力量多么大,把一个人身上的劲儿都卸掉了,对我来说, 仿佛如此
人常说,颜真卿《祭侄稿》字含血泪,说书法家心境和艺境相合之时的惊心 动魄。还说司马迁、方苞的文字含恨如石。墓碑后面的这句话,其孤兀也足以把 人打倒。 如今词语泛滥,换句话是到了一个不尊重语文的时代。人们在使用汉字一一不需 要交费、不需要限制—一的资源时,尽量挥霍、歪曲、作假,这在网上和官样文 章中随处可见。然而尊重文字的人还在,视它为心声,写字的时候会流泪。刘素 莲的孩子正是流着泪一笔一笔写下这五个字 有人这么写字,是汉字的福气 一位身居海外的中国诗人说:“不知为什么,我一看到‘沧海’、‘中秋’这些 汉字就想流泪。”为词语流泪,说明他的血液曾经融化过汉字当中芳香髙贵的成 分 大树在风中呼吸,我走进邻近的村子,牧草一堆一堆金黄。农妇直起腰,看我进 入哪一家投宿。我想的是,文字和周围的山川草木一样,因为真实而有力量。它 们结结实实地钻进人的心里,做个窝呆下去,像墓碑后面那几个字。 11.文章开头划线句子所说的“特殊”,从全文来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6 分) 12.文中划线句子“有人这么写字,是汉字的福气”的含义应如何理解? (5分) 13.文中提到颜真卿的《祭侄稿》和司马迁、方苞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6分) 14.文中提到“墓碑后面的这句话,其孤兀也足以把人打倒”,要达到这样的效 果,你认为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要求?请结合本文并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加以 探究。(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渔樵/礁石 园圃/果脯 恪守/溘然长逝 B.拘泥/亲昵 嘈杂/糟糕 坎坷/百舸争流 C.霎时/刹那 同胞/褒贬 弹劾/言简意赅 D.瞻仰/赡养 肄业/肆虐 谬误/未雨绸缪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近年来,一些城市购物中心的数量大幅增加,但前往购物的消费者却门可罗 雀,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担忧 B.对于清明节祭祖、端午节吃粽子等中国民间习俗,一些不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的外国人往往觉得不可理喻。 C.《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甄别取舍,甚至收录了笔记小说里的一些不 经之谈,这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 D.张教授的讲义取材新颖,内涵丰富,见解深刻,与国外名牌大学的名教授相 比,可以说是过犹不及
人常说,颜真卿《祭侄稿》字含血泪,说书法家心境和艺境相合之时的惊心 动魄。还说司马迁、方苞的文字含恨如石。墓碑后面的这句话,其孤兀也足以把 人打倒。 如今词语泛滥,换句话是到了一个不尊重语文的时代。人们在使用汉字——不需 要交费、不需要限制——的资源时,尽量挥霍、歪曲、作假,这在网上和官样文 章中随处可见。然而尊重文字的人还在,视它为心声,写字的时候会流泪。刘素 莲的孩子正是流着泪一笔一笔写下这五个字。 有人这么写字,是汉字的福气。 一位身居海外的中国诗人说:“不知为什么,我一看到‘沧海’、‘中秋’这些 汉字就想流泪。”为词语流泪,说明他的血液曾经融化过汉字当中芳香高贵的成 分。 大树在风中呼吸,我走进邻近的村子,牧草一堆一堆金黄。农妇直起腰,看我进 入哪一家投宿。我想的是,文字和周围的山川草木一样,因为真实而有力量。它 们结结实实地钻进人的心里,做个窝呆下去,像墓碑后面那几个字。 11.文章开头划线句子所说的“特殊”,从全文来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6 分) 12.文中划线句子“有人这么写字,是汉字的福气”的含义应如何理解? (5 分) 13.文中提到颜真卿的《祭侄稿》和司马迁、方苞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6 分) 14.文中提到“墓碑后面的这句话,其孤兀也足以把人打倒”,要达到这样的效 果,你认为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要求?请结合本文并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加以 探究。(8 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 84 分) 四.(24 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渔樵/礁石 园圃/果脯 恪守/溘然长逝 B.拘泥/亲昵 嘈杂/糟糕 坎坷/百舸争流 C.霎时/刹那 同胞/褒贬 弹劾/言简意赅 D.瞻仰/赡养 肄业/肆虐 谬误/未雨绸缪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 分) A.近年来,一些城市购物中心的数量大幅增加,但前往购物的消费者却门可罗 雀,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担忧。 B.对于清明节祭祖、端午节吃粽子等中国民间习俗,一些不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的外国人往往觉得不可理喻。 C.《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甄别取舍,甚至收录了笔记小说里的一些不 经之谈,这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 D.张教授的讲义取材新颖,内涵丰富,见解深刻,与国外名牌大学的名教授相 比,可以说是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