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王殿卿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 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 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 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 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丁,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 根基一一汉字提出了疑问。“汉字落后”论者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观 点,认为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 “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虽日 渐式微,但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 的掘墓人”,“汉字行将就木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语教育的挑战。 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这种价值观 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 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 字的场合越来越多;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 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 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是危言耸听。种种现 象表明,对汉字教育面临的问题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 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 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 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 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 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为了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 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 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 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 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 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感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 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 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 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5月04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安徽省淮南市 2018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王殿卿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 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 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 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 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丁,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 根基——汉字提出了疑问。“汉字落后”论者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观 点,认为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 “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虽日 渐式微,但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 世纪 80 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 的掘墓人”,“汉字行将就木”。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语教育的挑战。 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这种价值观 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 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 字的场合越来越多;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 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 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是危言耸听。种种现 象表明,对汉字教育面临的问题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 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 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 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 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 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为了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 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 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 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 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 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感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 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 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 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05 月 04 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清末民初,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作为中华文化根基的汉字提出了疑问,其中 有人提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观点。 B.20世纪80年代,仍有人认为“汉字行将就木”,“汉字落后汉字难学”“儿 童识字有害”的观点还有一定市场。 C.在学习英语可以改变命运这种价值观念影响下,一些人只重视英语的学习 汉字教育受到了直接冲击和削弱。 D.古人认为汉字形神兼备,今人认为汉字是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 产物,因而提笔忘字的时候增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站在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高度论述汉 字教育的意义。 B.文章从现象人手,列举清末以来质疑汉字的种种言论,强调汉字教育的必要 性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法,将汉字与拼音文字作比较,突出汉字的鲜明特色和独 特魅力。 D.文章围绕汉字教育问题,多角度进行分析,并具体指出汉字拼音教学法的优 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它既能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 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这是拼音文字所不能相比的。 B.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拼音教学方法,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 践有优点也有缺点,不一定符合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C.近年来,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形成 了“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的汉字教学新理念。 D.为了让学生对汉字感兴趣、生爱恋,甚至实现以字养德,一些汉字教育工作 者正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传承 付树霞 不知是因为姓万还是医术高,得珠大爷不大爱说话。晚饭后,得珠大爷爱绕着小 镇遛弯。年老的年少的见着了,会远远地喊一嗓子:得珠大爷,遛弯呢?通常情 况下,得珠大爷眼皮都不抬一下,只从鼻子里“嗯”一声,然后背着手,照旧走 自己的路。遇到得珠大爷心情不佳的时候,这声“嗯”会被省略掉 小镇人呢,见怪不怪,半点儿不计较。转天见了面,依旧恭敬地打招呼。 小镇很多年轻人不懂,大家都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唯独万姓人二十四过小年。 老辈人说,原先他们不是万姓,具体姓什么没有人记得了。只记得万姓是万岁爷 赐的姓。据说,万得珠大爷的先人曾用万家的普济药方,救过微服出巡的万岁爷。 万岁爷不仅赐了万姓,还特许万姓人腊月二十四这天,单独送灶王爷上天为万姓 人言好事。 也因此万姓人在小镇上的地位有些特殊。但万家人丝毫不见骄躁,一代又一代传 承这普济药方的普济精神。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所以小镇上几乎家家都麻烦过得珠大爷。再加上 那时候人们穷,小镇又偏,谁得个小病闹个小灾的,都会往得珠大爷家跑。轻则
A.清末民初,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作为中华文化根基的汉字提出了疑问,其中 有人提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观点。 B.20 世纪 80 年代,仍有人认为“汉字行将就木”,“汉字落后汉字难学”“儿 童识字有害”的观点还有一定市场。 C.在学习英语可以改变命运这种价值观念影响下,一些人只重视英语的学习, 汉字教育受到了直接冲击和削弱。 D.古人认为汉字形神兼备,今人认为汉字是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 产物,因而提笔忘字的时候增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站在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高度论述汉 字教育的意义。 B.文章从现象人手,列举清末以来质疑汉字的种种言论,强调汉字教育的必要 性。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法,将汉字与拼音文字作比较,突出汉字的鲜明特色和独 特魅力。 D.文章围绕汉字教育问题,多角度进行分析,并具体指出汉字拼音教学法的优 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它既能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 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这是拼音文字所不能相比的。 B.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拼音教学方法,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 践有优点也有缺点,不一定符合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C.近年来,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形成 了“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的汉字教学新理念。 D.为了让学生对汉字感兴趣、生爱恋,甚至实现以字养德,一些汉字教育工作 者正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传 承 付树霞 不知是因为姓万还是医术高,得珠大爷不大爱说话。晚饭后,得珠大爷爱绕着小 镇遛弯。年老的年少的见着了,会远远地喊一嗓子:得珠大爷,遛弯呢?通常情 况下,得珠大爷眼皮都不抬一下,只从鼻子里“嗯”一声,然后背着手,照旧走 自己的路。遇到得珠大爷心情不佳的时候,这声“嗯”会被省略掉。 小镇人呢,见怪不怪,半点儿不计较。转天见了面,依旧恭敬地打招呼。 小镇很多年轻人不懂,大家都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唯独万姓人二十四过小年。 老辈人说,原先他们不是万姓,具体姓什么没有人记得了。只记得万姓是万岁爷 赐的姓。据说,万得珠大爷的先人曾用万家的普济药方,救过微服出巡的万岁爷。 万岁爷不仅赐了万姓,还特许万姓人腊月二十四这天,单独送灶王爷上天为万姓 人言好事。 也因此万姓人在小镇上的地位有些特殊。但万家人丝毫不见骄躁,一代又一代传 承这普济药方的普济精神。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所以小镇上几乎家家都麻烦过得珠大爷。再加上 那时候人们穷,小镇又偏,谁得个小病闹个小灾的,都会往得珠大爷家跑。轻则
扎个针灸,重则开三服汤药,保管药到病除。药费呢,有则给,没有得珠大爷眼 皮一耷,半句话都不说。小镇民风淳朴,手头不方便的,会先欠着。有那实在拿 不出药费的,会在得珠大爷有事要相帮的时候,主动上门。得珠大爷的老伴儿过 世时,来的人就海了去了 最为难得的是,只要半夜听到有人把门砸得山响,得珠大爷披衣穿鞋抓着药箱 跟着就走。 当然也有得珠大爷治不了的病。得珠大爷会在号完脉后说,送医院吧。家里人就 知道这是得了大病了。找车拉人赶紧去医院。到医院拍完片子,医生下的结论和 得珠大爷说得不差半分。 这不,已经好长时间,得珠大爷没出来遛弯了。小镇人猜测,是不是因为那家新 开的诊所。新开的诊所名叫玉泉诊所,是小镇考出去的医科大学的学生开的,毕 业后自谋出路,回家乡干起了诊所。 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喝那苦药汤,在玉泉诊所看完病,拿些药片一吃,病好得也快 还省得熬汤药。因此,小诊所的生意挺红火。 听说玉泉也会用汤药,得珠大爷有些心动了。医不治己,自个儿病了这么多年, 是该找个人看看了。得珠大爷上门求药,言明,不吃西药。玉泉丝毫没为难,笔 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药方。得珠大爷抄起药方,扭头就走。回到家里,细细查看药 方。不看则罢,一看竟然破天荒地大笑起来。药方竟是红豆七颗、黑豆七颗、小 枣七颗、枸杞七颗、核桃七颗,用锅蒸煮,一日一餐。黄口小儿,哪知中医的精 深!得珠大爷把那张药方贴在进门必经之处,每看一次,大笑一次。时间长了, 郁结之气竞自没了 不知什么原因,普济世人的万家人丁稀少,到得珠大爷这一辈已经是三代单传了。 而得珠大爷这辈子竞没得一儿半女,得珠大爷没少为这事长吁短叹 这日,得珠大爷揭下药方,再次登门。玉泉见老爷子精神奕奕,心下欣慰。得珠 大爷一言未发,放下药方,侧身而坐。玉泉赶紧奉上清茶一杯,待老爷子润过嗓 子,才开口说道,老爷子,这方水土上的人,几辈子都受万家普济药方的恩惠。 您身后无人,终日郁郁,其实,我辈都是您的后人。得珠大爷静默半晌端起茶杯, 什么也没说,一饮而尽。 自那以后,小镇人遛弯,常常看到得珠大爷和玉泉二人,边走边聊。小镇人照旧 老远喊声得珠大爷,听得出,得珠大爷的那声嗯,发自心底。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3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镇人对得珠大爷很恭敬,见面主动打招呼,即使受到冷遇也半点儿不计较, 由此可见得珠大爷在小镇有着特殊的地位 B.玉泉诊所开业,并且生意很红火;而得珠大爷恰好也很长时间没出来通弯。 小镇人于是猜测这两件事可能有些关联。 C.得珠大爷上门求药,其实是为了考验玉泉;玉泉开的荒唐药方,却出乎意料 地令得珠大爷将心中的郁结之气笑没了 D.小说结尾写小镇人看见得珠大爷和玉泉常常边走边聊,心情舒畅,既巧妙地 照应了开头,又含蓄地点明了题旨,颇具匠心。 5.小说以“传承”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 6.联系全文,分析得珠大爷的形象特点。(6分)
扎个针灸,重则开三服汤药,保管药到病除。药费呢,有则给,没有得珠大爷眼 皮一耷,半句话都不说。小镇民风淳朴,手头不方便的,会先欠着。有那实在拿 不出药费的,会在得珠大爷有事要相帮的时候,主动上门。得珠大爷的老伴儿过 世时,来的人就海了去了。 最为难得的是,只要半夜听到有人把门砸得山响,得珠大爷披衣穿鞋抓着药箱, 跟着就走。 当然也有得珠大爷治不了的病。得珠大爷会在号完脉后说,送医院吧。家里人就 知道这是得了大病了。找车拉人赶紧去医院。到医院拍完片子,医生下的结论和 得珠大爷说得不差半分。 这不,已经好长时间,得珠大爷没出来遛弯了。小镇人猜测,是不是因为那家新 开的诊所。新开的诊所名叫玉泉诊所,是小镇考出去的医科大学的学生开的,毕 业后自谋出路,回家乡干起了诊所。 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喝那苦药汤,在玉泉诊所看完病,拿些药片一吃,病好得也快, 还省得熬汤药。因此,小诊所的生意挺红火。 听说玉泉也会用汤药,得珠大爷有些心动了。医不治己,自个儿病了这么多年, 是该找个人看看了。得珠大爷上门求药,言明,不吃西药。玉泉丝毫没为难,笔 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药方。得珠大爷抄起药方,扭头就走。回到家里,细细查看药 方。不看则罢,一看竟然破天荒地大笑起来。药方竟是红豆七颗、黑豆七颗、小 枣七颗、枸杞七颗、核桃七颗,用锅蒸煮,一日一餐。黄口小儿,哪知中医的精 深!得珠大爷把那张药方贴在进门必经之处,每看一次,大笑一次。时间长了, 郁结之气竞自没了。 不知什么原因,普济世人的万家人丁稀少,到得珠大爷这一辈已经是三代单传了。 而得珠大爷这辈子竞没得一儿半女,得珠大爷没少为这事长吁短叹。 这日,得珠大爷揭下药方,再次登门。玉泉见老爷子精神奕奕,心下欣慰。得珠 大爷一言未发,放下药方,侧身而坐。玉泉赶紧奉上清茶一杯,待老爷子润过嗓 子,才开口说道,老爷子,这方水土上的人,几辈子都受万家普济药方的恩惠。 您身后无人,终日郁郁,其实,我辈都是您的后人。得珠大爷静默半晌端起茶杯, 什么也没说,一饮而尽。 自那以后,小镇人遛弯,常常看到得珠大爷和玉泉二人,边走边聊。小镇人照旧 老远喊声得珠大爷,听得出,得珠大爷的那声嗯,发自心底。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 年第 3 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镇人对得珠大爷很恭敬,见面主动打招呼,即使受到冷遇也半点儿不计较, 由此可见得珠大爷在小镇有着特殊的地位。 B.玉泉诊所开业,并且生意很红火;而得珠大爷恰好也很长时间没出来遛弯。 小镇人于是猜测这两件事可能有些关联。 C.得珠大爷上门求药,其实是为了考验玉泉;玉泉开的荒唐药方,却出乎意料 地令得珠大爷将心中的郁结之气笑没了。 D.小说结尾写小镇人看见得珠大爷和玉泉常常边走边聊,心情舒畅,既巧妙地 照应了开头,又含蓄地点明了题旨,颇具匠心。 5.小说以“传承”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谈谈你的理解。(5 分) 答: 6.联系全文,分析得珠大爷的形象特点。(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跨界多栖的诗家 余玮 身为诗人,叶延滨对这个头衔的解读是:个体价值和情感价值的承载者。叶延滨 说,现在诗人平民化,但并没有失去价值。“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后,因为符合了 大众的审美,所以拥有大量读者。诗歌比较个体化,看上去很弱小,但它坚守个 体价值。诗歌证明个体是需要被承认的,它捍卫着个人的尊严,一个诗人哪怕只 有一个读者,他也是有价值的。 在快餐文化充斥的现在,很多人说中国诗歌正在边缘化,甚至有人说,诗歌正在 消亡。对此,叶延滨强调:“诗歌是一种文学艺术,关乎人的内心世界,关乎个 人价值,承认诗歌的独特性在于每个人有自己的独特情感方式、个人价值。中国 从有文化以来就有诗歌,诗歌从来没有成另全民消费的文化,诗歌的生命力在于 它虽然不是处于今天消费文化的中心,但它是延续人类精神的链条,诗歌消灭了, 我们的精神情感也就中断了。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诗歌是弱势,要进行调整, 要倡导对诗歌的尊重,倡导对诗歌的敬畏之心,然后让下一代受到更好的诗歌教 育 笔耕不辍的叶延滨在诗歌创作的同时,客串撰写了大量有特色的随笔、杂文、散 文、评论、小说、歌词等。一行行文字里,看得岀他极其睿敏的悟性、涉猎广阔 的社会生活和相当厚实的知识积累。一个在诗歌方面有很深造诣的作家,他的思 想触角和艺术素质不可能不“流注”到文学的其他领域,叶延滨的创作实践正是 如此。他的散文,是另一种形式的诗。前不久,叶延滨应邀到湖北赤壁采风,赤 壁是有诗意的地方,出过不少著名诗人,这里的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锨粘土 都深深地吸引着他,成就了他的散文佳作《赤壁三绝》。他看到的不只是风景, 更多的是人文、历史和情怀。那摩岩石刻、那茶道古街、那陆水大坝,牵引着这 位诗家的悠悠情思与历史追问 曾有人说,叶延滨的诗透着杂文的风骨,杂文也常有诗的意象、诗的气质。对此, 他坦陈:“诗与杂文是我的两手,让我感动的,美好的,常常笔下成了诗:让我 愤慨的,丑陋的,不吐不快的,常常笔下是杂文。美中有瑕,诗中也就有讽有谐 吐出心中块垒,人生一大快事,文章自然也神采飞扬。杂文没有风骨不可立身 杂文没有情致也难成美文。”他认为,写诗更多的是内心的表达,大概与情致相 关,写杂文更多的是对社会的关注,大概与风骨相关,两者加起来,对他而言就 是“书生意气”。 “好茶,沸水中无声的舞者/修炼到如此/春秋一世、生死一回/不就是该发芽 就发芽/该涅槃时就赴汤蹈火不变色吗?”叶延滨在《在天姥山重阳宫逍遥楼品 茗》一诗中如此写道。茶道人生,杯水感悟!有人问叶先生人生到底是什么,他 指着桌上的一杯茶水,淡淡地说:“也许这就是人生吧。”一杯茶水,一颗热爱 生活的心,慢慢体会才发现生活就是这样 钭躺卧椅上,任阳光静谧中流淌,品一壶青砖茶,吟咏一段诗文,看一朵花的盛 开,赏一朵云的飘逸,这是简单而奢侈的生活。岁月静好而诗意,叶延滨享受着 珍惜着 (节选自《中华儿女》2016年第24期) 相关链接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跨界多栖的诗家 余 玮 身为诗人,叶延滨对这个头衔的解读是:个体价值和情感价值的承载者。叶延滨 说,现在诗人平民化,但并没有失去价值。“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后,因为符合了 大众的审美,所以拥有大量读者。诗歌比较个体化,看上去很弱小,但它坚守个 体价值。诗歌证明个体是需要被承认的,它捍卫着个人的尊严,一个诗人哪怕只 有一个读者,他也是有价值的。 在快餐文化充斥的现在,很多人说中国诗歌正在边缘化,甚至有人说,诗歌正在 消亡。对此,叶延滨强调:“诗歌是一种文学艺术,关乎人的内心世界,关乎个 人价值,承认诗歌的独特性在于每个人有自己的独特情感方式、个人价值。中国 从有文化以来就有诗歌,诗歌从来没有成另全民消费的文化,诗歌的生命力在于, 它虽然不是处于今天消费文化的中心,但它是延续人类精神的链条,诗歌消灭了, 我们的精神情感也就中断了。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诗歌是弱势,要进行调整, 要倡导对诗歌的尊重,倡导对诗歌的敬畏之心,然后让下一代受到更好的诗歌教 育。” 笔耕不辍的叶延滨在诗歌创作的同时,客串撰写了大量有特色的随笔、杂文、散 文、评论、小说、歌词等。一行行文字里,看得出他极其睿敏的悟性、涉猎广阔 的社会生活和相当厚实的知识积累。一个在诗歌方面有很深造诣的作家,他的思 想触角和艺术素质不可能不“流注”到文学的其他领域,叶延滨的创作实践正是 如此。他的散文,是另一种形式的诗。前不久,叶延滨应邀到湖北赤壁采风,赤 壁是有诗意的地方,出过不少著名诗人,这里的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锨粘土 都深深地吸引着他,成就了他的散文佳作《赤壁三绝》。他看到的不只是风景, 更多的是人文、历史和情怀。那摩岩石刻、那茶道古街、那陆水大坝,牵引着这 位诗家的悠悠情思与历史追问。 曾有人说,叶延滨的诗透着杂文的风骨,杂文也常有诗的意象、诗的气质。对此, 他坦陈:“诗与杂文是我的两手,让我感动的,美好的,常常笔下成了诗;让我 愤慨的,丑陋的,不吐不快的,常常笔下是杂文。美中有瑕,诗中也就有讽有谐。 吐出心中块垒,人生一大快事,文章自然也神采飞扬。杂文没有风骨不可立身, 杂文没有情致也难成美文。”他认为,写诗更多的是内心的表达,大概与情致相 关,写杂文更多的是对社会的关注,大概与风骨相关,两者加起来,对他而言就 是“书生意气”。 “好茶,沸水中无声的舞者/修炼到如此/春秋一世、生死一回/不就是该发芽 就发芽/该涅槃时就赴汤蹈火不变色吗?”叶延滨在《在天姥山重阳宫逍遥楼品 茗》一诗中如此写道。茶道人生,杯水感悟!有人问叶先生人生到底是什么,他 指着桌上的一杯茶水,淡淡地说:“也许这就是人生吧。”一杯茶水,一颗热爱 生活的心,慢慢体会才发现生活就是这样。 钭躺卧椅上,任阳光静谧中流淌,品一壶青砖茶,吟咏一段诗文,看一朵花的盛 开,赏一朵云的飘逸,这是简单而奢侈的生活。岁月静好而诗意,叶延滨享受着, 珍惜着…… (节选自《中华儿女》2016 年第 24 期) 相关链接
①诗歌的无用之用,就是精神上的诗意生存与现实中的诗意栖居。诗歌的无用之 用,就是一步步引领我们告别野蛮与低俗,让生活和心灵都洒满文明的阳光 (叶延滨《无用的诗意》 ②综观叶延滨诗歌、散文、随笔、杂文等多方面的作品,虽然题材各异,笔调多 变,但我有一个总体感觉是:他无论写什么,怎样写,“骨子里”的精髓是共通 的,格调是统一的,艺术风格是相互流贯的。其个性是不能误认的。 (石英《诗文并峙,卓异辉映一一简析叶延滨的文学创作品格》)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当今中国快餐文化充斥,以至很多人认为诗歌正在边缘化,甚至有人说诗歌 正在消亡;但叶延滨并不这么认为。 B.叶延滨虽然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但也创作了大量随笔、杂文、散文、评论、 小说、等,且特色鲜明,成就颇高 C.赤壁诗意盎然,风景秀美,但叶延滨去采风时不写诗而写散文,这是因为他 不只看风景而关注人文、历史和情怀。 D.叶延滨写诗重在表达内心,或与情致有关,写杂文重在关注社会,或与风骨 有关,两者结合成为其“书生意气”。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叶延滨认为,诗人是个体价值和情感价值的承载者:与小说相比,诗歌不但 读者量小,个性化强,因而具有“无用之用 B.叶延滨认为,诗歌关乎人的内心世界与个人价值,诗歌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延 续人类精神的链条,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 C.叶延滨的创作实践证明,一个作家如果诗歌造诣很深,那么,其思想触角和 艺术素质也必定会延伸到文学的其他领域 D.诗与杂文是叶延滨的两手,他用诗来讴歌美好,用杂文来抨击丑陋,因而其 诗有杂文的风骨,杂文有诗的意象与气质。 E.叶延滨的作品虽然题材各异,笔调多变,但本质共通,格调统一,艺术风格 相互流贯,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 9.联系材料,探究叶延滨先生茶水“人生”的具体内涵。(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安丰王元猛,字季烈。太和五年封,加侍中。出为和龙镇都大将、营州刺史。猛 宽仁雄毅,甚有威略,戎夷畏爱之。薨于州。赠太尉,谥曰匡。 子延明,袭。世宗时,授太中大夫。延昌初,岁大饥,延明乃减家财,以拯宾客 数十人,并赡其家。至肃宗初,为豫州刺史,甚有政绩,累迁给事黄门侍郎 延明既博极群书,兼有文藻,鸠集图籍万有余卷。性清俭,不营产业。与中山王 煕及弟临淮王或等,并以才学令望有名于世。虽风流造次不及熙、或,而稽古淳 笃过之。寻迁侍中。诏与侍中崔光撰定服制。后兼尚书右仆射。以延明博识多闻, 敕监金石事。 及元法僧反,诏为东道行台、徐州大都督,节度诸军事,与都督临淮王元彧尚书 李宪等讨法僧萧衍遺其豫章王综镇徐州延明先牧徐方甚得民誉招怀旧十远近归
①诗歌的无用之用,就是精神上的诗意生存与现实中的诗意栖居。诗歌的无用之 用,就是一步步引领我们告别野蛮与低俗,让生活和心灵都洒满文明的阳光…… (叶延滨《无用的诗意》) ②综观叶延滨诗歌、散文、随笔、杂文等多方面的作品,虽然题材各异,笔调多 变,但我有一个总体感觉是:他无论写什么,怎样写,“骨子里”的精髓是共通 的,格调是统一的,艺术风格是相互流贯的。其个性是不能误认的。 (石英《诗文并峙,卓异辉映——简析叶延滨的文学创作品格》)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当今中国快餐文化充斥,以至很多人认为诗歌正在边缘化,甚至有人说诗歌 正在消亡;但叶延滨并不这么认为。 B.叶延滨虽然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但也创作了大量随笔、杂文、散文、评论、 小说、等,且特色鲜明,成就颇高。 C.赤壁诗意盎然,风景秀美,但叶延滨去采风时不写诗而写散文,这是因为他 不只看风景而关注人文、历史和情怀。 D.叶延滨写诗重在表达内心,或与情致有关,写杂文重在关注社会,或与风骨 有关,两者结合成为其“书生意气”。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叶延滨认为,诗人是个体价值和情感价值的承载者;与小说相比,诗歌不但 读者量小,个性化强,因而具有“无用之用”。 B.叶延滨认为,诗歌关乎人的内心世界与个人价值,诗歌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延 续人类精神的链条,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 C.叶延滨的创作实践证明,一个作家如果诗歌造诣很深,那么,其思想触角和 艺术素质也必定会延伸到文学的其他领域。 D.诗与杂文是叶延滨的两手,他用诗来讴歌美好,用杂文来抨击丑陋,因而其 诗有杂文的风骨,杂文有诗的意象与气质。 E.叶延滨的作品虽然题材各异,笔调多变,但本质共通,格调统一,艺术风格 相互流贯,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 9.联系材料,探究叶延滨先生茶水“人生”的具体内涵。(4 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安丰王元猛,字季烈。太和五年封,加侍中。出为和龙镇都大将、营州刺史。猛 宽仁雄毅,甚有威略,戎夷畏爱之。薨于州。赠太尉,谥曰匡。 子延明,袭。世宗时,授太中大夫。延昌初,岁大饥,延明乃减家财,以拯宾客 数十人,并赡其家。至肃宗初,为豫州刺史,甚有政绩,累迁给事黄门侍郎。 延明既博极群书,兼有文藻,鸠集图籍万有余卷。性清俭,不营产业。与中山王 熙及弟临淮王或等,并以才学令望有名于世。虽风流造次不及熙、或,而稽古淳 笃过之。寻迁侍中。诏与侍中崔光撰定服制。后兼尚书右仆射。以延明博识多闻, 敕监金石事。 及元法僧反,诏为东道行台、徐州大都督,节度诸军事,与都督临淮王元彧尚书 李宪等讨法僧萧衍遣其豫章王综镇徐州延明先牧徐方甚得民誉招怀旧土远近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