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日期:2013年1月31日上午9:00~11:30)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由于没有 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面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 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 前6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 至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 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 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共有周南、召南等 15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 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 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 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 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 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 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楚辞》所代 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的别样的诗歌美学风格,它以波涛汹涌的感情、奇幻 瑰丽的想象、铺陈华美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 诗歌发展的又一重要源头。 汉代诗歌,有直接从《诗经》而来的四言体,但因形式上的僵化,未能出现优秀 的作品;有运用《楚辞》形式写成的“楚歌”体,亦少有创新。汉代诗歌的新成 就就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中。汉乐府继承《诗经》反 映现实的优秀传统,多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它们句式多样,以五言为主, 是中国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一次创新。五言诗的标志是“ 节拍,较之《诗 经》四言的“二二”节拍,韵律上抑扬顿挫,更为优美,表情达意也更丰富自由 随着汉乐府的流行,文人开始仿作五言诗,到汉末便呈现出五言诗大兴的局面 汉末出现了许多五言诗,其中有十九首被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代表了当时 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主要表现了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思 士人宦游失意之感,有的作品还流露出感叹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在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东汉后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心态。后人 把它们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1.依据文章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安徽淮南市 2013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日期:2013 年 1 月 31 日上午 9:00~11:30)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 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由于没有 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面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 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 前 6 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 11 世纪) 至春秋中期(公元前 7 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 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 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 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共有周南、召南等 15 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 160 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 地区的音乐,共有 105 篇。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 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 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 40 篇。 《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 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 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 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楚辞》所代 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的别样的诗歌美学风格,它以波涛汹涌的感情、奇幻 瑰丽的想象、铺陈华美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 诗歌发展的又一重要源头。 汉代诗歌,有直接从《诗经》而来的四言体,但因形式上的僵化,未能出现优秀 的作品;有运用《楚辞》形式写成的“楚歌”体,亦少有创新。汉代诗歌的新成 就就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中。汉乐府继承《诗经》反 映现实的优秀传统,多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它们句式多样,以五言为主, 是中国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一次创新。五言诗的标志是“二三”节拍,较之《诗 经》四言的“二二”节拍,韵律上抑扬顿挫,更为优美,表情达意也更丰富自由。 随着汉乐府的流行,文人开始仿作五言诗,到汉末便呈现出五言诗大兴的局面。 汉末出现了许多五言诗,其中有十九首被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代表了当时 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主要表现了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思, 士人宦游失意之感,有的作品还流露出感叹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在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东汉后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心态。后人 把它们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1.依据文章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公元前6世纪左右,周王朝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 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作诗,献诗,这些诗被编辑成了《诗》 B.《诗经》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雅”又 因为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西周时代的“大雅”和周王室衰微以后的 小雅” C.汉代把《诗》尊为经典,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 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 作圭臬。 D.《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但二者的诗歌美学风格完 全不同;相对于《诗经》而言,《楚辞》表现出了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2.依据文章内容和所学内容,判断下列诗句并非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是 )(3分) A.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B.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C.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D.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3.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高中阶段所学的《氓》及《涉江采芙蓉》在句式以及 内容上有什么不同。(3分) 答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原山狼 (清)赵执信 原山有穴焉,处非极颠,与村墟密迩。而径路险僻,旧盖人所居也。溪谷阴黝, 草树蒙密。顷岁,一狼据之。狼状丑且秽,其声甚怪,出入百兽,且能为人。每 日暮,阴晦,则负穴而嗥,为儿啼,为嫠妇泣,为冤鬼哭,为市井喧哗,为军阵 鼓吹,林壑响应,村人震悚,久而憎恶之,然莫敢犯。山中乌兽闻之,以为雄杰 也,群往附焉。有黠狐者,善媚,请奉为山之王,群小成和。狼大喜,声益凶厉, 间出行山下,窃鸡豚食之。与人值,亦未敢搏噬。黠狐曰:“此去城市才数里, 盍往游乎?”狼意蹙缩,内自揣:吾以夜往,脱有不虞,返吾穴而据焉,若我何? 至,则阑入吏舍。吏者海燸人也,所习惟鱼鳖,见狼则大惊,为具酒脯,致礼 敬。狼意得甚,恣饮啖。由是数过吏,浸不避昼日。市人或遇之,骇而走,相恐 以妖,竞闭其户。士人者从墙上视之曰:“狼也!”语吏不可近。吏既不能绝狼, 因不听,狼益无所惮,泽其毛衣,侈然往来。自村及城中,皆相戒,谨避之。 有道士,抱奇术,隐深山。闻而造士人日:“何子之柔也?是将食人。今不除, 子与众且不给其齿牙矣!”曰:“固知之,众不一,无有弓矢网罟,且吏昵之。” 道士曰:“吏亦何利?语有之:‘野兽入室,主人将去。’既入其室矣,无已 吾助子。”乃为檄文,告诸神。其夕,大雷电夷其穴。狼适未归,归则无所据矣。 狐兽尽散,狼窜于野,厌然不复能自奋。暮声凄断,但如鬼而已。村人相与谋, 彼已无能为,操梃棓,敛瓦石,将毙之。城市知而争出,道士笑之曰:“属者
A.公元前 6 世纪左右,周王朝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 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作诗,献诗,这些诗被编辑成了《诗》。 B.《诗经》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 三个部分,其中“雅”又 因为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西周时代的“大雅”和周王室衰微以后的 “小雅”。 C.汉代把《诗》尊为经典,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 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 作圭臬。 D.《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但二者的诗歌美学风格完 全不同;相对于《诗经》而言,《楚辞》表现出了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2.依据文章内容和所学内容,判断下列诗句并非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是 ( )(3 分) A.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B.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C.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D.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3.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高中阶段所学的《氓》及《涉江采芙蓉》在句式以及 内容上有什么不同。(3 分) 答: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原 山 狼 (清)赵执信 原山有穴焉,处非极颠,与村墟密迩。而径路险僻,旧盖人所居也。溪谷阴黝, 草树蒙密。顷岁,一狼据之。狼状丑且秽,其声甚怪,出入百兽,且能为人。每 日暮,阴晦,则负穴而嗥,为儿啼,为嫠妇泣,为冤鬼哭,为市井喧哗,为军阵 鼓吹,林壑响应,村人震悚,久而憎恶之,然莫敢犯。山中乌兽闻之,以为雄杰 也,群往附焉。有黠狐者,善媚,请奉为山之王,群小成和。狼大喜,声益凶厉, 间出行山下,窃鸡豚食之。与人值,亦未敢搏噬。黠狐曰:“此去城市才数里, 盍往游乎?”狼意蹙缩,内自揣:吾以夜往,脱有不虞,返吾穴而据焉,若我何? 至,则阑入吏舍。吏者海壖①人也,所习惟鱼鳖,见狼则大惊,为具酒脯,致礼 敬。狼意得甚,恣饮啖。由是数过吏,浸不避昼日。市人或遇之,骇而走,相恐 以妖,竞闭其户。士人者从墙上视之曰:“狼也!”语吏不可近。吏既不能绝狼, 因不听,狼益无所惮,泽其毛衣,侈然往来。自村及城中,皆相戒,谨避之。 有道士,抱奇术,隐深山。闻而造士人日:“何子之柔也?是将食人。今不除, 子与众且不给其齿牙矣!”曰:“固知之,众不一,无有弓矢网罟,且吏昵之。” 道士曰:“吏亦何利?语有之:‘野兽入室,主人将去。’既入其室矣,无已, 吾助子。”乃为檄文,告诸神。其夕,大雷电夷其穴。狼适未归,归则无所据矣。 狐兽尽散,狼窜于野,厌然不复能自奋。暮声凄断,但如鬼而已。村人相与谋, 彼已无能为,操梃棓②,敛瓦石,将毙之。城市知而争出,道士笑之曰:“属者
神殛之也,幸其未食人,贷其命。汝曹顾欲死之,昔者奈何相戒而莫敢犯乎? 汝曹之甚也。”众乃止,狼亦遁去。 评日:狼无能为也,恐动群兽,弄吏以力成,由有所据以发其恶声也。丧其穴 败矣。地固不可以假狼哉! 注释:①海蠕(ruωn):海边。②梃棓:梃(ting),木棒。棓(bng):杖, 棍棒。③殛(j):诛杀。 4.对下列加点的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与人值,亦未敢搏噬 值:相遇 B.由是数过吏,浸不避昼日 过:经过 C.幸其未食人,贷其命 贷:宽恕 D.地固不可以假狼哉 假:借 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狼状丑且秽 不出,火且尽 B.至,则阑人吏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汝曹之甚也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D.众乃止,狼亦遁去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的狼形状丑陋肮脏,叫声很难听但又富于变化,能模仿很多种声音,在 众多的野兽中本领极高,甚至还能化身成人 B.文中的官吏是海边的人,所熟悉的只有鱼鳖一类,所以他见到狼之后非常惊 恐,用好吃好喝的来招待狼,对狼尊敬有加。 C.有一个道士,怀有奇异的法术,他写檄文把原山狼的情况告诉了神。当天晚 上,雷电袭击了狼的巢穴,使狼失去了住所 D.因为群兽的怂恿和人的恐惧,狼逞威作恶,文章借此谴责那些像狼一样的恶 人,并且点明了达种恶人的本质是虚弱的。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以夜往,脱有不虞,返吾穴而据焉,若我何? 译 (2)固知之,众不一,无有弓矢网罟,且吏呢之 译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饮张承制园亭 【宋】黄庶 小园岂是春来晚?四月花飞入酒杯。 都为主人尤好事,风光留住不教回。 8.通过这首诗,你能感受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 分) 9.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指出两种并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答 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神殛③之也,幸其未食人,贷其命。汝曹顾欲死之,昔者奈何相戒而莫敢犯乎? 汝曹之甚也。”众乃止,狼亦遁去。 评日:狼无能为也,恐动群兽,弄吏以力成,由有所据以发其恶声也。丧其穴, 败矣。地固不可以假狼哉! 注释:①海蠕(ruán):海边。②梃棓:梃(tǐng),木棒。棓(bàng):杖, 棍棒。③殛(jí):诛杀。 4.对下列加点的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与人值,亦未敢搏噬 值:相遇 B.由是数过吏,浸不避昼日 过:经过 C.幸其未食人,贷其命 贷:宽恕 D.地固不可以假狼哉 假:借 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狼状丑且秽 不出,火且尽 B.至,则阑人吏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汝曹之甚也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D.众乃止,狼亦遁去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中的狼形状丑陋肮脏,叫声很难听但又富于变化,能模仿很多种声音,在 众多的野兽中本领极高,甚至还能化身成人。 B.文中的官吏是海边的人,所熟悉的只有鱼鳖一类,所以他见到狼之后非常惊 恐,用好吃好喝的来招待狼,对狼尊敬有加。 C.有一个道士,怀有奇异的法术,他写檄文把原山狼的情况告诉了神。当天晚 上,雷电袭击了狼的巢穴,使狼失去了住所。 D.因为群兽的怂恿和人的恐惧,狼逞威作恶,文章借此谴责那些像狼一样的恶 人,并且点明了达种恶人的本质是虚弱的。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吾以夜往,脱有不虞,返吾穴而据焉,若我何? 译: (2)固知之,众不一,无有弓矢网罟,且吏呢之。 译: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饮张承制园亭 【宋】黄 庶 小园岂是春来晚?四月花飞入酒杯。 都为主人尤好事,风光留住不教回。 8.通过这首诗,你能感受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 分) 答: 9.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指出两种并简要分析其妙处。(4 分) 答: 1 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1) (4) (5) (6) (陆游《书愤》) 乙:(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范仲淹《岳阳楼记》) (2)人生自古谁无 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4)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咽泉流冰下难。 (白居易《琵琶行》)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 (苏轼 《定风波》) (6)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帘卷西风,入比黄花 瘦 (李清照《醉花阴》)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伏龙肝 马金章 月黑风高。山林发出一阵阵令人毛骨悚然的长啸。 唐韧裹紧棉袄,缩头抱膀拐过一个山嘴时,路旁冷不丁闪出一个人影。他惊得张 口觜瞪眼 “唐韧,唐韧!”人影的声音被风抽得飘忽不定 唐韧定了定神,对来人叫了声舅舅。 舅舅说:“孩儿,家,是回不去了。你家被强人烧了!” ①山下,火苗在黑夜里如扬鬓的红马往上一跳一跳。 “是谁,是谁,我要杀了他!“唐韧像一头暴怒的狮子,要往山下跑 舅舅死拉着他,几乎带着哭腔说:“孩儿,不能去!你快逃命吧!他们扬言,要 满门抄斩呢。你哥,被我拦住了,先走了 “那,我爹娘和妹妹呢?
甲: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1) , (2) 。(3) , (4) 。(5) , (6) ! (陆游《书愤》) 乙:(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 。 (范仲淹《岳阳楼记》) (2)人生自古谁无 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4)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幽 咽泉流冰下难。 (白居易《琵琶行》)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 。 (苏轼 《定风波》) (6)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帘卷西风,入比黄花 瘦。 (李清照《醉花阴》)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伏龙肝 马金章 月黑风高。山林发出一阵阵令人毛骨悚然的长啸。 唐韧裹紧棉袄,缩头抱膀拐过一个山嘴时,路旁冷不丁闪出一个人影。他惊得张 口觜瞪眼: “唐韧,唐韧!”人影的声音被风抽得飘忽不定。 唐韧定了定神,对来人叫了声舅舅。 舅舅说:“孩儿,家,是回不去了。你家被强人烧了!” ①山下,火苗在黑夜里如扬鬃的红马往上一跳一跳。 “是谁,是谁,我要杀了他!“唐韧像一头暴怒的狮子,要往山下跑 舅舅死拉着他,几乎带着哭腔说:“孩儿,不能去!你快逃命吧!他们扬言,要 满门抄斩呢。你哥,被我拦住了,先走了 ” “那,我爹娘和妹妹呢?
舅舅悲凄地说:“甭问了,孩儿,快,朝这个路口走吧。你哥,就从这儿走的。 你撵上他,是你们兄弟的缘分;撵不上,你独闯天下吧?”老人说着,往他口袋 里塞了几块银元,又将一个小包递给他,“这是伏龙肝,千万带好, 唐韧将伏龙肝装进口袋,给舅舅磕了个响头,然后挥泪上路了。伏龙肝是在火中 烧就的,而现在家中是一片火海,,唐韧的心似被火烧灼一样疼痛 他家所在的村叫桃花坞。桃花坞横卧在山的北边,黄河的南边,小村缺乏阳气, 水柔土硬,村里人出门在外,易患水土不服病。为治水土不服,村人在砌灶时, 往往用猪肝拌土抹灶膛,三年后灶膛被烧成赤红色的伏龙肝,出门带上伏龙肝, 若水土不服,将伏龙肝捣碎服了便好。 那天夜里,唐韧撵上了哥哥唐云。兄弟俩往南走了三四天,走到一个小村时,唐 云觉得头晕恶心,胸闷气短,病倒在一座破屋里。 唐韧给哥哥请了郎中,哥哥吃了几剂药,不见好转。他判断哥哥是水土不服,就 掏出伏龙肝敲下一块捣碎,拿水冲了给哥喝。哥哥的病第二天就好了。兄弟俩又 往南走了两天,谁知,哥哥又犯了水土不服,而且比上一次还厉害。唐韧的伏龙 肝愈来愈少,他悬了心:要是哥哥用完了伏龙肝如何是好,倘若自己再犯上水土 不服,岂不将这条小命扔在这异乡了? ②唐轫愁肠百结地在栖身的破屋踱步,门旁的一个残破灶台进入他的视 线,他心中不禁 几天后,哥哥的病完全好了,兄弟俩便又上路了 日军飞机投下几颗炸弹,唐云、唐韧兄弟被逃难的人群冲散了。 自此,兄弟俩便失去了联系 后来,哥哥唐云在长沙一家药铺落了脚,两年后被药铺老板招为入赘女婿,在这 里,唐云经常翻阆《本草纲目》,目光总在伏龙肝处停留,好像要在字里行间找 到失散的弟弟。他常常想:弟弟将伏龙肝给我用了,他要水上不服了怎么办 想着想着,哥哥唐云就伤心得落起泪来。 唐云到处打听弟弟的下落,可一直没有得到唐韧的消息 晃十几年过去了。一天,唐云在药铺遇到一位求医的老乡,他得知弟弟前两年 已回到了老家桃花坞。真是世事无常啊,他家当时的仇人因作恶太多,已被政府 镇压了。 唐云大喜,与弟相见的心也悬起来。没过几天,他就携妻踏上归家路 到了家,听说舅舅已去世,唐云随弟弟上坟祭奠舅舅。 晚上,唐云看着弟弟唐韧,十分羞愧说:“哥对不起你。当年,哥水土不服时, 直用弟弟的伏龙肝.哥担心自己身体弱,没了伏龙肝,保不住性命。哥不 好……”唐云说着,从行囊中拿出一块伏龙肝 原来,当年舅舅也给了他一块伏龙肝。 听了哥哥忏悔的话,唐韧的脸红一阵、白一阵地不自在。 他起身从供奉灶神的神龛里拿出一块枣样大小的伏龙肝,单腿屈膝跪在哥面前 说:“哥,要说对不起,是弟对不起哥。当时,我多了个心眼儿,剩下一小块儿 没用。后来给您用的,掺进了那家破灶里的灶心土……”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3年2月号) 1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4分) 答 12.按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6分) (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语言进行赏析。(3分)
舅舅悲凄地说:“甭问了,孩儿,快,朝这个路口走吧。你哥,就从这儿走的。 你撵上他,是你们兄弟的缘分;撵不上,你独闯天下吧?”老人说着,往他口袋 里塞了几块银元,又将一个小包递给他,“这是伏龙肝,千万带好,” 唐韧将伏龙肝装进口袋,给舅舅磕了个响头,然后挥泪上路了。伏龙肝是在火中 烧就的,而现在家中是一片火海,,唐韧的心似被火烧灼一样疼痛。 他家所在的村叫桃花坞。桃花坞横卧在山的北边,黄河的南边,小村缺乏阳气, 水柔土硬,村里人出门在外,易患水土不服病。为治水土不服,村人在砌灶时, 往往用猪肝拌土抹灶膛,三年后灶膛被烧成赤红色的伏龙肝,出门带上伏龙肝, 若水土不服,将伏龙肝捣碎服了便好。 那天夜里,唐韧撵上了哥哥唐云。兄弟俩往南走了三四天,走到一个小村时,唐 云觉得头晕恶心,胸闷气短,病倒在一座破屋里。 唐韧给哥哥请了郎中,哥哥吃了几剂药,不见好转。他判断哥哥是水土不服,就 掏出伏龙肝敲下一块捣碎,拿水冲了给哥喝。哥哥的病第二天就好了。兄弟俩又 往南走了两天,谁知,哥哥又犯了水土不服,而且比上一次还厉害。唐韧的伏龙 肝愈来愈少,他悬了心:要是哥哥用完了伏龙肝如何是好,倘若自己再犯上水土 不服,岂不将这条小命扔在这异乡了? ②唐轫愁肠百结地在栖身的破屋踱步,门旁的一个残破灶台进入他的视 线,他心中不禁一动。 几天后,哥哥的病完全好了,兄弟俩便又上路了。 日军飞机投下几颗炸弹,唐云、唐韧兄弟被逃难的人群冲散了。 自此,兄弟俩便失去了联系, 后来,哥哥唐云在长沙一家药铺落了脚,两年后被药铺老板招为入赘女婿,在这 里,唐云经常翻阆《本草纲目》,目光总在伏龙肝处停留,好像要在字里行间找 到失散的弟弟。他常常想:弟弟将伏龙肝给我用了,他要水上不服了怎么办…… 想着想着,哥哥唐云就伤心得落起泪来。 唐云到处打听弟弟的下落,可一直没有得到唐韧的消息。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一天,唐云在药铺遇到一位求医的老乡,他得知弟弟前两年 已回到了老家桃花坞。真是世事无常啊,他家当时的仇人因作恶太多,已被政府 镇压了。 唐云大喜,与弟相见的心也悬起来。没过几天,他就携妻踏上归家路。 到了家,听说舅舅已去世,唐云随弟弟上坟祭奠舅舅。 晚上,唐云看着弟弟唐韧,十分羞愧说:“哥对不起你。当年,哥水土不服时, 一直用弟弟的伏龙肝.哥担心自己身体弱,没了伏龙肝,保不住性命。哥不 好……”唐云说着,从行囊中拿出一块伏龙肝。 原来,当年舅舅也给了他一块伏龙肝。 听了哥哥忏悔的话,唐韧的脸红一阵、白一阵地不自在。 他起身从供奉灶神的神龛里拿出一块枣样大小的伏龙肝,单腿屈膝跪在哥面前 说:“哥,要说对不起,是弟对不起哥。当时,我多了个心眼儿,剩下一小块儿 没用。后来给您用的,掺进了那家破灶里的灶心土……”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3 年 2 月号) 1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4 分) 答: 12.按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6 分) (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语言进行赏析。(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