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三 百”一般被认为指《诗经》共有约三百篇,这一词语涉及先秦时期的《诗经》名 称。“孔子删诗”则为汉代以来《诗经》学史的一个重要公案,涉及孔子与《诗 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 “诗三百”一语,先秦文献习见,孔子多次提及,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 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持孔子未曾删诗说的学 者认为,孔子既屡言“诗三百”,证明当时已有一种篇数约为三百的《诗经》文 本,甚至由此认为“诗三百”是先秦时期《诗经》的名称。若干年来,关于《诗 经》的专著及通行教科书多采用这一说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诗经》学史观念 自然排除了“孔子删诗”的可能,加之现存文献引《诗》多与今本《诗经》相同, 故孔子不曾“删诗”之说似铸为铁案。然事实并非如此。 先说“诗三百”。《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刊登《“诗三百”正义》一文, 该文指出:先秦文献中“三百”联言,往往并非实指,而是极言其多的一种修辞 手段。这在《诗经》中不乏用例。“三百”一语尚见于《礼记》《左传》《周易》 等文献,出土文献中也有所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的《子仪》篇叙述秦穆公 既败于崤,发奋图强,不及七年,“车逸于旧数三百,徒逸于旧典六百”。由先 秦时期的军队编制可知,这里所言战车数量的“三百”为虚数。用于极言秦国军 事力量恢复的程度。 由“诗三百”之本意审视孔子之言,可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当释为:诗有许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其余所释亦 当类此。孔子所言“诗三百”一语,既不能证明当时存在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 文本,据此否定“孔子删诗”之说自然就失去了合理性。 从对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来说,“诗三百”词语内涵的阐释只关乎“孔子删诗 可信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术史的追溯。“孔子删诗”本源于《史 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 《雅》《颂》之音。 孔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删诗”即修订《诗经》文本的呢?一般《诗经》学史方面 的著作皆引用《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话:“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 各得其所。”根据《左传》,孔子自卫反鲁在哀公十一年冬,已是其晚年。华锺 彦先生判定孔子删诗为鲁定公五年,即孔子四十七岁之时。此说本于《史记孔 子世家》:“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 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世家》以下续记鲁定 公八年孔子事迹,说明孔子系于盛年收徒立教,授《诗》《书》《礼》《乐》 故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是年。 (节选自《诗三百与孔子删诗》,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安徽省淮北市 2017 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三 百”一般被认为指《诗经》共有约三百篇,这一词语涉及先秦时期的《诗经》名 称。“孔子删诗”则为汉代以来《诗经》学史的一个重要公案,涉及孔子与《诗 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 “诗三百”一语,先秦文献习见,孔子多次提及,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 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持孔子未曾删诗说的学 者认为,孔子既屡言“诗三百”,证明当时已有一种篇数约为三百的《诗经》文 本,甚至由此认为“诗三百”是先秦时期《诗经》的名称。若干年来,关于《诗 经》的专著及通行教科书多采用这一说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诗经》学史观念, 自然排除了“孔子删诗”的可能,加之现存文献引《诗》多与今本《诗经》相同, 故孔子不曾“删诗”之说似铸为铁案。然事实并非如此。 先说“诗三百”。《文艺研究》2007 年第 11 期刊登《“诗三百”正义》一文, 该文指出:先秦文献中“三百”联言,往往并非实指,而是极言其多的一种修辞 手段。这在《诗经》中不乏用例。“三百”一语尚见于《礼记》《左传》《周易》 等文献,出土文献中也有所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的《子仪》篇叙述秦穆公 既败于崤,发奋图强,不及七年,“车逸于旧数三百,徒逸于旧典六百”。由先 秦时期的军队编制可知,这里所言战车数量的“三百”为虚数。用于极言秦国军 事力量恢复的程度。 由“诗三百”之本意审视孔子之言,可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当释为:诗有许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其余所释亦 当类此。孔子所言“诗三百”一语,既不能证明当时存在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 文本,据此否定“孔子删诗”之说自然就失去了合理性。 从对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来说,“诗三百”词语内涵的阐释只关乎“孔子删诗” 可信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术史的追溯。“孔子删诗”本源于《史 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 《雅》《颂》之音。 孔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删诗”即修订《诗经》文本的呢?一般《诗经》学史方面 的著作皆引用《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话:“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 各得其所。”根据《左传》,孔子自卫反鲁在哀公十一年冬,已是其晚年。华锺 彦先生判定孔子删诗为鲁定公五年,即孔子四十七岁之时。此说本于《史记•孔 子世家》:“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 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世家》以下续记鲁定 公八年孔子事迹,说明孔子系于盛年收徒立教,授《诗》《书》《礼》《乐》。 故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是年。 (节选自《诗三百与孔子删诗》,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 三百”一语是判定“孔子删诗”这一公案的依据。 B.由于现存古文献所引的《诗经》与今本的《诗经》相同,《诗经》学史观念 自然而然就排除了“孔子删诗”的可能性 C.先秦文献中的“三百”往往并非实指,则屡次被孔子提及的“诗三百”一语, 是不能证明当时存在着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文本的。 D.孔子“删诗”有历史学著作的证明,《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 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而《史记》历来被称为信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三百”一词涉及先秦时期的《诗经》名称,多数学者认为当时已有一种 篇数约为三百的《诗经》的文本,甚至认为“诗三百”就是当时《诗经》的名称。 B.为了证明“诗三百”的意思是“诗有许多篇”,文章特意拈出了《礼记》《左 传》《周易》以及一些出土文献,说明“三百”并非确数,而是虚指。 C.“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的重要公案,弄清孔子是否曾经“删诗”,牵 涉到孔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而本文作者认为孔子确曾“删诗 D.多年来,对于“诗三百”一语,关于《诗经》的专著及通行教科书中多采 的是持孔子未曾“删诗”说的学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三百”正义》指出“三百”子啊先秦时期是极言其多的修辞手法,《子 仪》篇中的“车逸于旧数三百”可以作为本观点的一个证据。 B.确定孔子是否“删诗”,不仅要分析“诗三百”中“三百”的意思,还要考 证历史事实,文中提及《史记》《左传》皆是如此。 本文两次引用《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话目的不同,第一次旨在证明孔子确 曾“删诗”,第二次旨在说明孔子开始“删诗”的时间。 D.《论语》和《左传》都认为孔子开始“删诗”是在孔子晚年,但华锺彦则依 据《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孔子开始“删诗”是在孔子盛年,即孔子四十七岁 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范长江,出生于1909年,四川内江人,年轻时受大革命影响,参加反帝爱国运 动。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正式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 《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1934年担任《大公报》记者,代表作有通讯集《中 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了历史,为后人赞誉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的故事则要从1935年说起,在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长 征中,年仅26岁的范长江,为了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于整个中国政治动向 的影响,他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只身赴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和 采访。5月18日,范长江从上海乘船溯江西上,到成都。7月14日离开成都, 踏上了西行之旅。他一路采访,途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肃西固、岷县等 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 包头等地进行采访。长江在采访活动中,不畏艰险,穿过罕无人迹的原始森林, 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历时10个月,行程4000公里。他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 通讯,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他写的有关报道红军长 征的文章《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最早见诸《大公报》(1935年9月13 日、14日的版面)上。另一篇更重要的通讯《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刊发
A.“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 三百”一语是判定“孔子删诗”这一公案的依据。 B.由于现存古文献所引的《诗经》与今本的《诗经》相同,《诗经》学史观念 自然而然就排除了“孔子删诗”的可能性。 C.先秦文献中的“三百”往往并非实指,则屡次被孔子提及的“诗三百”一语, 是不能证明当时存在着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文本的。 D.孔子“删诗”有历史学著作的证明,《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 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而《史记》历来被称为信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诗三百”一词涉及先秦时期的《诗经》名称,多数学者认为当时已有一种 篇数约为三百的《诗经》的文本,甚至认为“诗三百”就是当时《诗经》的名称。 B.为了证明“诗三百”的意思是“诗有许多篇”,文章特意拈出了《礼记》《左 传》《周易》以及一些出土文献,说明“三百”并非确数,而是虚指。 C.“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的重要公案,弄清孔子是否曾经“删诗”,牵 涉到孔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而本文作者认为孔子确曾“删诗”。 D.多年来,对于“诗三百”一语,关于《诗经》的专著及通行教科书中多采用 的是持孔子未曾“删诗”说的学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三百”正义》指出“三百”子啊先秦时期是极言其多的修辞手法,《子 仪》篇中的“车逸于旧数三百”可以作为本观点的一个证据。 B.确定孔子是否“删诗”,不仅要分析“诗三百”中“三百”的意思,还要考 证历史事实,文中提及《史记》《左传》皆是如此。 C.本文两次引用《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话目的不同,第一次旨在证明孔子确 曾“删诗”,第二次旨在说明孔子开始“删诗”的时间。 D.《论语》和《左传》都认为孔子开始“删诗”是在孔子晚年,但华锺彦则依 据《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孔子开始“删诗”是在孔子盛年,即孔子四十七岁 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范长江,出生于 1909 年,四川内江人,年轻时受大革命影响,参加反帝爱国运 动。1933 年下半年起,范长江正式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 《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1934 年担任《大公报》记者,代表作有通讯集《中 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了历史,为后人赞誉。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的故事则要从 1935 年说起,在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长 征中,年仅 26 岁的范长江,为了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于整个中国政治动向 的影响,他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只身赴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和 采访。5 月 18 日,范长江从上海乘船溯江西上,到成都。7 月 14 日离开成都, 踏上了西行之旅。他一路采访,途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肃西固、岷县等 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 包头等地进行采访。长江在采访活动中,不畏艰险,穿过罕无人迹的原始森林, 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历时 10 个月,行程 4000 公里。他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 通讯,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他写的有关报道红军长 征的文章《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最早见诸《大公报》(1935 年 9 月 13 日、14 日的版面)上。另一篇更重要的通讯《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刊发
于同年11月23日的《大公报》上。这些文章是他成(都)兰(州)之行的一部 分。通讯中披露的长征信息还比较片断,但由于《大公报》为全国有影响的报纸, 范长江发的是纪行连载通讯,更能满足广大读者渴望了解红军长征北上情况的愿 望,从而产生了特殊的效果。这些通讯陆续发表于《大公报》后,在全国引起了 强烈的反响,《大公报》的发行数量陡增。不久,当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 北角》一书后,出现了读者抢购潮,“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 仍极踊跃。”接着数月内,此书又连出了7版,一时风行全国。 周恩来称赞范长江的通讯说:“我们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胡愈之 赞誉他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和后来斯诺的《西行漫记》一样,“是一部震 撼全国的杰作。”范长江的《西北纪行》除了在《大公报》上连载外,据说,还 在海外《救国时报》上刊发过 1936年12月12.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范长江凭着一个新闻记者的 敏锐嗅觉,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为弄清“西安事变”的真相,向全 国、全世界报道这一事件,他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1937 年2月14.范长江由西安飞回上海。回到报社后,他立即找到总经理胡政之 要求次日发他关于西北的报道。胡政之权衡再三,答应了范长江的要求。次日, 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西安事变”后的局势。会上他绝 口不提在西安的经历。下午,《大公报》从上海运到南京,报纸在显著位置登载 了范长江连夜赶写的文章—一《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该文像一枚炮弹,冲破了 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轰动了朝野,人们争相购阅 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章,内容与自己上午所作的报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将 正在南京的《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狠骂了一通,并命令此后严加检查范长江的 文章和私人信件。报纸运到延安,毛泽东看了范长江的这篇文章后,非常高兴, 亲笔致函范长江:“你的文章我们都看到了,深致谢意!寄上谈话一份,祭黄陵 文一纸,供参考,可能时祈为发布。”《大公报》从2月17日起,又连续刊登 范长江的《宁夏进入记》等3万多字的通讯。特别是相继发表《陕北之行》,较 详细地记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历程,介绍了陕北根据地和中国共产党 的领袖,记述了陕北苏区见闻,以及与毛泽东彻夜长谈的全部内容,向人们介绍 了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和革命精神。 相关链接 1932年范长江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一次上课时,他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 题:一是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而是一个人肚子饿了,自己 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粮食,能不能拿来吃?回答是:这不是晢学的事,晢学主 要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教授的答案再次让范长江对 大学教育失去信心,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抗战中去 4.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头第一段用简介的语言介绍了范长江出生时间、籍贯、成长、任职和 主要成就等,这是概述,目的是开启下文。 B.第二段先正面记叙了范长江西北考察采访的行程,列举了两篇西北之行通讯 发表的情况,然后突出表现了其通讯产生的重大影响。 C.第四段中“胡政之权衡再三”一句内涵丰富:胡政之考虑到了发表范长江文 章将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历史价值和要承担的巨大风险 D.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期间,范长江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但教授的回答 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认为哲学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于同年 11 月 23 日的《大公报》上。这些文章是他成(都)兰(州)之行的一部 分。通讯中披露的长征信息还比较片断,但由于《大公报》为全国有影响的报纸, 范长江发的是纪行连载通讯,更能满足广大读者渴望了解红军长征北上情况的愿 望,从而产生了特殊的效果。这些通讯陆续发表于《大公报》后,在全国引起了 强烈的反响,《大公报》的发行数量陡增。不久,当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 北角》一书后,出现了读者抢购潮,“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 仍极踊跃。”接着数月内,此书又连出了 7 版,一时风行全国。 周恩来称赞范长江的通讯说:“我们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胡愈之 赞誉他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和后来斯诺的《西行漫记》一样,“是一部震 撼全国的杰作。”范长江的《西北纪行》除了在《大公报》上连载外,据说,还 在海外《救国时报》上刊发过。 1936 年 12 月 12.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范长江凭着一个新闻记者的 敏锐嗅觉,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为弄清“西安事变”的真相,向全 国、全世界报道这一事件,他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1937 年 2 月 14.范长江由西安飞回上海。回到报社后,他立即找到总经理胡政之, 要求次日发他关于西北的报道。胡政之权衡再三,答应了范长江的要求。次日, 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西安事变”后的局势。会上他绝 口不提在西安的经历。下午,《大公报》从上海运到南京,报纸在显著位置登载 了范长江连夜赶写的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该文像一枚炮弹,冲破了 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轰动了朝野,人们争相购阅。 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章,内容与自己上午所作的报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将 正在南京的《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狠骂了一通,并命令此后严加检查范长江的 文章和私人信件。报纸运到延安,毛泽东看了范长江的这篇文章后,非常高兴, 亲笔致函范长江:“你的文章我们都看到了,深致谢意!寄上谈话一份,祭黄陵 文一纸,供参考,可能时祈为发布。”《大公报》从 2 月 17 日起,又连续刊登 范长江的《宁夏进入记》等 3 万多字的通讯。特别是相继发表《陕北之行》,较 详细地记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历程,介绍了陕北根据地和中国共产党 的领袖,记述了陕北苏区见闻,以及与毛泽东彻夜长谈的全部内容,向人们介绍 了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和革命精神。 相关链接 1932 年范长江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一次上课时,他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 题:一是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而是一个人肚子饿了,自己 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粮食,能不能拿来吃?回答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主 要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教授的答案再次让范长江对 大学教育失去信心,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抗战中去。 4.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开头第一段用简介的语言介绍了范长江出生时间、籍贯、成长、任职和 主要成就等,这是概述,目的是开启下文。 B.第二段先正面记叙了范长江西北考察采访的行程,列举了两篇西北之行通讯 发表的情况,然后突出表现了其通讯产生的重大影响。 C.第四段中“胡政之权衡再三”一句内涵丰富:胡政之考虑到了发表范长江文 章将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历史价值和要承担的巨大风险。 D.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期间,范长江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但教授的回答 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认为哲学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5.作为一位新闻记者,文中范长江表现处了怎样的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分) 6.文本最后一段主要进行了哪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14分) 穿军装的牧马人 曾剑 我穿上军装,来到这深山老林时,有一种被贩卖的感觉。我家是鄂西山里的,跑 到这东北原始森林。我如果像电影里那些大兵,在崇山峻岭间真枪实弹地干几场, 倒也像个兵。连队居然让我放马,成为整个连队执行任务时,唯一不带实弹的兵 那是个灰蒙蒙的冬日,连队一个满脸通红的老兵,把我领到一群军马前,把一只 狗尾巴草一样布满毛刺的旧马鞭递到我手中。我心里亮闪闪的希望,就在眼前的 灰蒙蒙中淹没了。我没有立刻去接马鞭,而是把右手掌贴到胸前。我摸到了我的 心,像这冬日山里的石头,又冷又硬 在老兵的背影就要消失在马棚拐角处的那一刻,我一个百米冲刺,追上那个老农 样的背影,问,为什么偏偏是我?因为有怨气,我连一声班长都没喊。 老兵转身,把右手搭在我的肩上,把自己装扮成一位慈祥的长者。 老兵反问,为什么不能是你? 他说完这句话,伸了一下脖子,好像还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只盯着我的一张 脸看,许久,给我一个僵硬的笑。 我的脸上有什么?我冲到溪沟边,弯腰。在水里,我看到了自己:黑皮肤,娃娃 脸,月牙眼,自来笑,这不就是个山里放牛娃嘛! 我站起身,望着班长那个令人沮丧的背影,哀叹道,我会成为他吗? 我顺着溪流,走向我的马群。 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个巨大的问号,像两把弯刀,砍着我脑子 里的每一根神经,折磨着我。 指导员到马场来看我 指导员的到来,让我这个冷意很浓的马棚里有了一丝暖意。指导员是来开导我的。 指导员说,你真行,刚当兵就是班长。班长?我直着脖子问。指导员笑着拍拍我 的肩,说,对呀,你不但是班长,你的兵员还是咱连最多的,你看,指导员指着 那些马说。我说,指导员,你就别逗我了。指导员说,我怎么就逗你呢?它们都 是战马,曾经驰骋过疆场。现在,都实行摩托化了,用不着它们了,不忍心把它 们抛弃,就养起来,任它们老去,死去。但是,马班是有编制的,它们都有编号, 军委首长都知道我们这儿有二十五匹马 说来说去,我干的是无用功,我还以为这些马,有朝一日能驰骋疆场,或是能成 为某位将军的坐骑。 我很烦,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我的价值。 那天,黄昏沉寂,空荡荡的大地显得悲戚。本来放牧一天我应该很疲惫,可一只 马鹿的出现使我兴奋起来。我其实并不认识马鹿,是一个老兵告诉我的。老兵说, 马鹿像小马驹,但长着鹿茸,特别漂亮。马鹿见了我,并不惊跑,而只是静静地 立在那里,用两只充满灵性的眼睛望着我。我也望着马鹿。马鹿一动不动,在黄 昏的光线里,像一张色彩强烈的油画 然而,一杆猎枪,却要毁坏我眼前的这一切。那是一个身披翻毛羊皮坎肩的猎人 我走向他,用我的身体,挡住他朝向小马鹿的枪口,一动不动
5.作为一位新闻记者,文中范长江表现处了怎样的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 分) 6.文本最后一段主要进行了哪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7-9 题(14 分) 穿军装的牧马人 曾剑 我穿上军装,来到这深山老林时,有一种被贩卖的感觉。我家是鄂西山里的,跑 到这东北原始森林。我如果像电影里那些大兵,在崇山峻岭间真枪实弹地干几场, 倒也像个兵。连队居然让我放马,成为整个连队执行任务时,唯一不带实弹的兵。 那是个灰蒙蒙的冬日,连队一个满脸通红的老兵,把我领到一群军马前,把一只 狗尾巴草一样布满毛刺的旧马鞭递到我手中。我心里亮闪闪的希望,就在眼前的 灰蒙蒙中淹没了。我没有立刻去接马鞭,而是把右手掌贴到胸前。我摸到了我的 心,像这冬日山里的石头,又冷又硬。 在老兵的背影就要消失在马棚拐角处的那一刻,我一个百米冲刺,追上那个老农 一样的背影,问,为什么偏偏是我?因为有怨气,我连一声班长都没喊。 老兵转身,把右手搭在我的肩上,把自己装扮成一位慈祥的长者。 老兵反问,为什么不能是你? 他说完这句话,伸了—下脖子,好像还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只盯着我的一张 脸看,许久,给我一个僵硬的笑。 我的脸上有什么?我冲到溪沟边,弯腰。在水里,我看到了自己:黑皮肤,娃娃 脸,月牙眼,自来笑,这不就是个山里放牛娃嘛! 我站起身,望着班长那个令人沮丧的背影,哀叹道,我会成为他吗? 我顺着溪流,走向我的马群。 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个巨大的问号,像两把弯刀,砍着我脑子 里的每一根神经,折磨着我。 指导员到马场来看我。 指导员的到来,让我这个冷意很浓的马棚里有了一丝暖意。指导员是来开导我的。 指导员说,你真行,刚当兵就是班长。班长?我直着脖子问。指导员笑着拍拍我 的肩,说,对呀,你不但是班长,你的兵员还是咱连最多的,你看,指导员指着 那些马说。我说,指导员,你就别逗我了。指导员说,我怎么就逗你呢?它们都 是战马,曾经驰骋过疆场。现在,都实行摩托化了,用不着它们了,不忍心把它 们抛弃,就养起来,任它们老去,死去。但是,马班是有编制的,它们都有编号, 军委首长都知道我们这儿有二十五匹马。 说来说去,我干的是无用功,我还以为这些马,有朝一日能驰骋疆场,或是能成 为某位将军的坐骑。 我很烦,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我的价值。 那天,黄昏沉寂,空荡荡的大地显得悲戚。本来放牧一天我应该很疲惫,可一只 马鹿的出现使我兴奋起来。我其实并不认识马鹿,是一个老兵告诉我的。老兵说, 马鹿像小马驹,但长着鹿茸,特别漂亮。马鹿见了我,并不惊跑,而只是静静地 立在那里,用两只充满灵性的眼睛望着我。我也望着马鹿。马鹿一动不动,在黄 昏的光线里,像一张色彩强烈的油画。 然而,一杆猎枪,却要毁坏我眼前的这一切。那是一个身披翻毛羊皮坎肩的猎人。 我走向他,用我的身体,挡住他朝向小马鹿的枪口,一动不动
天地静得一枚松针掉下来都能听得见。 最终猎人枪口朝下,长吐一口气,人像泄了气的皮球,软了下去。他冲我喊,行, 当兵的马夫,你行! 我行吗?当那个猎人远去时,我问自己。我吓出一身汗,心都快停止跳动,血好 像凝滞不流了,他居然说我行。 那人的背影完全消失在林子里的那一刻,我的血管跳得更厉害了,像解冻的冰河。 是后怕吗?我问自己。是的,我后怕,但是,我行!我回答自己。我只是一个牧马 人,制止猎人的捕杀,这不是我的职责,但是,我站出来了,站在一管随时可能 把我打成筛子的老式猎枪面前。从那个黄昏起,我在我的心里,不再是一个可有 可无的人了。我是个马夫,但我不可以被忽略 我慢慢地对我的马好起来。我从来没有重重地抽打过它们,现在,我连鞭哨都不 忍心挥响。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一段作用很大,寥寥几句就交代了“我”的新兵身份,并表明了“我” 失落、沮丧的心情,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B.“我”被连队选中做牧马人,因无法接受现实而不愿接过老兵手中的马鞭, 但看着老兵离去时沮丧的背影,“我”感到愧疚与同情。 C.当“我”陷入痛苦时,指导员来看望“我”,给了“我”精神上的鼓舞,让 我”对军马有了新的认识,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语言极富特色,不仅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展现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并且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都使用转述句,简洁明快。 E.小说讲述了一个新兵入伍后,被安排成为一个穿着军装的牧马人的故事,展 现了新时代军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8.小说中的“我”有哪些形象特点?请根据文本进行概括。(4分) 9.“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句话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 颇有饥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请。 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迁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日:“尚 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 见者莫不惊欢。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才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 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时蛮酋樊秀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 计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至于攻陈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 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 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 及见伤痍,为之流泣。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 莫不摧拉。南贼前后所遣督将,军未渡江,预皆畏慑。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 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王肃弟子秉之初归国也,谓大眼日 “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大眼日:“旗鼓相望,嗔 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 也
天地静得一枚松针掉下来都能听得见。 最终猎人枪口朝下,长吐一口气,人像泄了气的皮球,软了下去。他冲我喊,行, 当兵的马夫,你行! 我行吗?当那个猎人远去时,我问自己。我吓出一身汗,心都快停止跳动,血好 像凝滞不流了,他居然说我行。 那人的背影完全消失在林子里的那一刻,我的血管跳得更厉害了,像解冻的冰河。 是后怕吗?我问自己。是的,我后怕,但是,我行!我回答自己。我只是一个牧马 人,制止猎人的捕杀,这不是我的职责,但是,我站出来了,站在一管随时可能 把我打成筛子的老式猎枪面前。从那个黄昏起,我在我的心里,不再是一个可有 可无的人了。我是个马夫,但我不可以被忽略! 我慢慢地对我的马好起来。我从来没有重重地抽打过它们,现在,我连鞭哨都不 忍心挥响。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一段作用很大,寥寥几句就交代了“我”的新兵身份,并表明了“我” 失落、沮丧的心情,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B.“我”被连队选中做牧马人,因无法接受现实而不愿接过老兵手中的马鞭, 但看着老兵离去时沮丧的背影,“我”感到愧疚与同情。 C.当“我”陷入痛苦时,指导员来看望“我”,给了“我”精神上的鼓舞,让 “我”对军马有了新的认识,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语言极富特色,不仅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展现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并且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都使用转述句,简洁明快。 E.小说讲述了一个新兵入伍后,被安排成为一个穿着军装的牧马人的故事,展 现了新时代军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8.小说中的“我”有哪些形象特点?请根据文本进行概括。(4 分) 9.“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句话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 颇有饥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请。 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迁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日:“尚 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 见者莫不惊欢。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才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 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时蛮酋樊秀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 计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至于攻陈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 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 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 及见伤痍,为之流泣。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 莫不摧拉。南贼前后所遣督将,军未渡江,预皆畏慑。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 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王肃弟子秉之初归国也,谓大眼日: “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大眼日:“旗鼓相望,嗔 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