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城固县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美与自然丑 朱光潜 中国人欣赏自然,和西方人欣赏自然有一个重要的异点。中国人的“神”的观念 很淡薄,“自然”的观念中虽偶杂有道家的神秘主义,但不甚浓厚。中国人对待 自然是用乐天知足的态度,把自己放在自然里面,觉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所以 引以为快。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诸句最能代表这种态度。西方人因为一千余年的耶稣教的浸润,“自然”和 神”两种观念常相混合。他们欣赏自然,都带有几分泛神主义的色彩。人和自 然仿佛是对立的。自然带着一种神秘性横在人的眼前,人捧着一片宗教的虔诚向 它顶礼。神是无处不在的,整个自然都是神的表现,所以它不会有什么丑恶。在 卢梭看,自然本来尽善尽美,有人于是有社会,有文化;有了社会和文化,丑恶 就是跟着来了。诗人华兹华斯也是这样想,他在一首诗里向书呆子们劝告:“站 到光明里来,让自然做你的师保”“自然所赋予的智慧是甜蜜的,好事的理智把 事物意义弄得面目全非,我们用解剖去残杀。”这种泛神主义的自然观决定了艺 术家对于自然的态度。 大部分西方人认为,自然既是尽善尽美,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模仿自然。“模仿自 然”本身西方艺术史中一个很古老的理想,古希腊人的艺术的定义就是“模 仿”,柏拉图反对艺术,就因为它只模仿感官世界。这种艺术观在历代都有攻击 者和拥护者。近代作家中拥护“艺术模仿自然”说者以罗斯金为最力。依他看 人工造作的东西无论如何精巧,都不能比得上自然。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 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最自然的就是最常 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凡是美的线形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 的。”例如希腊有栋无墙平顶式的建筑是模仿剪去枝叶的树林,“哥特式”尖顶 多雕饰的建筑是模仿连枝带叶的树林,罗马圆顶式的建筑是模仿天空和地平线 因此,罗斯金劝建筑家们到树林里去从自然研究建筑原理。自然既已尽美,所以 艺术家模仿自然,最忌以己意加以选择。罗斯金的论调并不是孤立的,19世纪 法国雕刻家罗丹在《罗丹论艺术》一书中写道:“第一件要事就是坚信自然全美, 记住这个原理。人在这个世界里所能成就的最伟大的事业,就是睁着眼睛去看, 然后把所见的东西老老实实地说出来。”他还说:“完美的艺术都能返照全体自 然,不完美的艺术才有所不屑,有所取舍 在罗斯金、罗丹和一般自然主义者看,自然本来就尽善尽美,艺术家唯一的成功 捷径就在模仿整个自然,丝毫不用选择。这种理论有许多难点,美丑是相对的名 词,有比较然后有美丑。如果把自然全体都看成一样美,就没有分别美丑的标准, 就否认美丑有比较,那么,“美”也就漫无意义了。 艺术的功用如果在忠顺地模仿自然,既有自然,何须艺术呢?妙肖自然并不是艺 术的最高的成就,所以摄影不能代图画,蜡人不能代雕刻,电影不能代戏剧。如 果妙肖自然是艺术的最髙的成就,则艺术纵登峰造极,也终较自然为减色。(选 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0)(3分) A.在欣赏自然时,中西方人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那就是对“神”的观念,中 国人的“神”的观念很淡薄,西方人则带有泛神主义的色彩
陕西省城固县 2019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自然美与自然丑 朱光潜 中国人欣赏自然,和西方人欣赏自然有一个重要的异点。中国人的“神”的观念 很淡薄,“自然”的观念中虽偶杂有道家的神秘主义,但不甚浓厚。中国人对待 自然是用乐天知足的态度,把自己放在自然里面,觉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所以 引以为快。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诸句最能代表这种态度。西方人因为一千余年的耶稣教的浸润,“自然”和 “神”两种观念常相混合。他们欣赏自然,都带有几分泛神主义的色彩。人和自 然仿佛是对立的。自然带着一种神秘性横在人的眼前,人捧着一片宗教的虔诚向 它顶礼。神是无处不在的,整个自然都是神的表现,所以它不会有什么丑恶。在 卢梭看,自然本来尽善尽美,有人于是有社会,有文化;有了社会和文化,丑恶 就是跟着来了。诗人华兹华斯也是这样想,他在一首诗里向书呆子们劝告:“站 到光明里来,让自然做你的师保”“自然所赋予的智慧是甜蜜的,好事的理智把 事物意义弄得面目全非,我们用解剖去残杀。”这种泛神主义的自然观决定了艺 术家对于自然的态度。 大部分西方人认为,自然既是尽善尽美,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模仿自然。“模仿自 然”本身西方艺术史中一个很古老的理想,古希腊人的艺术的定义就是“模 仿”,柏拉图反对艺术,就因为它只模仿感官世界。这种艺术观在历代都有攻击 者和拥护者。近代作家中拥护“艺术模仿自然”说者以罗斯金为最力。依他看, 人工造作的东西无论如何精巧,都不能比得上自然。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 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最自然的就是最常 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凡是美的线形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 的。”例如希腊有栋无墙平顶式的建筑是模仿剪去枝叶的树林,“哥特式”尖顶 多雕饰的建筑是模仿连枝带叶的树林,罗马圆顶式的建筑是模仿天空和地平线。 因此,罗斯金劝建筑家们到树林里去从自然研究建筑原理。自然既已尽美,所以 艺术家模仿自然,最忌以己意加以选择。罗斯金的论调并不是孤立的,19 世纪 法国雕刻家罗丹在《罗丹论艺术》一书中写道:“第一件要事就是坚信自然全美, 记住这个原理。人在这个世界里所能成就的最伟大的事业,就是睁着眼睛去看, 然后把所见的东西老老实实地说出来。”他还说:“完美的艺术都能返照全体自 然,不完美的艺术才有所不屑,有所取舍。” 在罗斯金、罗丹和一般自然主义者看,自然本来就尽善尽美,艺术家唯一的成功 捷径就在模仿整个自然,丝毫不用选择。这种理论有许多难点,美丑是相对的名 词,有比较然后有美丑。如果把自然全体都看成一样美,就没有分别美丑的标准, 就否认美丑有比较,那么,“美”也就漫无意义了。 艺术的功用如果在忠顺地模仿自然,既有自然,何须艺术呢?妙肖自然并不是艺 术的最高的成就,所以摄影不能代图画,蜡人不能代雕刻,电影不能代戏剧。如 果妙肖自然是艺术的最高的成就,则艺术纵登峰造极,也终较自然为减色。(选 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欣赏自然时,中西方人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那就是对“神”的观念,中 国人的“神”的观念很淡薄,西方人则带有泛神主义的色彩
B.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自然尽善尽美,既然如此,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模仿自 然,“模仿自然”在古希腊时成了一个很古老的理想 C.古希腊人的艺术的定义就是“模仿”,这种观点虽然得到不少西方的艺术家 的赞同,但也有人反对这种艺术观,柏拉图就是反对者之 D.罗斯金是“艺术模仿自然”这种艺术观最有力的拥护者,他人为,自然最完 美,人工造作的东西无论如何精巧,都不能比得上自然。 1.B解析:原文是说成了西方艺术史中一个很古老的理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0)(3分) A.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这几句诗 就表明了中国人对待自然是乐天知足的态度 B.卢梭与华兹斯都认为自然原本尽善尽美,没有丑恶,之所有有丑恶,是因为 有人而产生了社会和文化,而社会和文化又使得丑恶产生 C.“凡是美的线形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的”中的“抄袭”是“模 仿”的意思,这句话体现了罗斯金的“艺术模仿自然”的思想 D.“完美的艺术都能返照全体自然,不完美的艺术才有所不屑,有所取舍。” 罗丹用这句话告诉人们,成功的艺术取决于模仿自然的程度。 2.D解析:“成功的艺术取决于模仿自然的程度”理解错误,应是“成功的艺术 要完全模仿自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把自己放在自然里而,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感到快乐;西方人常把“自 然”和“神”两种观念相混合,因而“自然”带着一种神秘性 B.泛神主义的自然观决定了许多西方艺术家对自然的态度,如柏拉图、卢梭、华 兹华斯、罗斯金、罗丹等都是泛神主义自然观的拥护者。 C.对自然尽善尽美的观点,作者其实并不认同,因为这样就没有分别美丑的标 准,也就否认美丑有比较,使“美”失去了意义。 D.文章反对艺术忠顺地模仿自然,认为艺术的最高成就不是对自然模仿得惟妙 惟肖,登峰造极的艺术相比于自然应是要增色的。 3.B解析:从原文“古希腊人的艺术的定义就是‘模仿’,柏拉图反对艺术,就 因为它只模仿感官世界”一句可知,说柏拉图“是泛神主义自然观的拥护者”理 解错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永恒的文赤壁 曹矞 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 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 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 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 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 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 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 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 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 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
B.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自然尽善尽美,既然如此,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模仿自 然,“模仿自然”在古希腊时成了一个很古老的理想。 C.古希腊人的艺术的定义就是“模仿”,这种观点虽然得到不少西方的艺术家 的赞同,但也有人反对这种艺术观,柏拉图就是反对者之一。 D.罗斯金是“艺术模仿自然”这种艺术观最有力的拥护者,他人为,自然最完 美,人工造作的东西无论如何精巧,都不能比得上自然。 1.B 解析:原文是说成了西方艺术史中一个很古老的理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 分) A.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这几句诗 就表明了中国人对待自然是乐天知足的态度。 B.卢梭与华兹斯都认为自然原本尽善尽美,没有丑恶,之所有有丑恶,是因为 有人而产生了社会和文化,而社会和文化又使得丑恶产生。 C.“凡是美的线形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的”中的“抄袭”是“模 仿”的意思,这句话体现了罗斯金的“艺术模仿自然”的思想。 D.“完美的艺术都能返照全体自然,不完美的艺术才有所不屑,有所取舍。” 罗丹用这句话告诉人们,成功的艺术取决于模仿自然的程度。 2.D 解析:“成功的艺术取决于模仿自然的程度”理解错误,应是“成功的艺术 要完全模仿自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人把自己放在自然里而,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感到快乐;西方人常把“自 然”和“神”两种观念相混合,因而“自然”带着一种神秘性。 B.泛神主义的自然观决定了许多西方艺术家对自然的态度,如柏拉图、卢梭、华 兹华斯、罗斯金、罗丹等都是泛神主义自然观的拥护者。 C.对自然尽善尽美的观点,作者其实并不认同,因为这样就没有分别美丑的标 准,也就否认美丑有比较,使“美”失去了意义。 D.文章反对艺术忠顺地模仿自然,认为艺术的最高成就不是对自然模仿得惟妙 惟肖,登峰造极的艺术相比于自然应是要增色的。 3.B 解析:从原文“古希腊人的艺术的定义就是‘模仿’,柏拉图反对艺术,就 因为它只模仿感官世界”一句可知,说柏拉图“是泛神主义自然观的拥护者”理 解错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永恒的文赤壁 曹矞 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 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 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 1082 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 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 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 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 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 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 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 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
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 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 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髙髙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 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 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 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 不禁一愣,哑然失笑 迎面一座山,不高,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 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的啊, 几百年后己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子。遥想当年,苏轼就 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试想,他第一次秋游之后,写下《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 冬天,重游赤壁再写《赤壁赋》时,就曾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 矣”。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早已星转斗移,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 而今虽依然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去,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览情景,唯有 梦里再现了。 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 月之久。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 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谪 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 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 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据悉,在数量上,在黄州 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在质量上 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天 篇,每周3.3篇。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 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 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 是营地,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 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 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 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 是逆境出成果,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 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 喜,不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他文如其人,直抒心灵,率直本真,赤壁 怀古之赋、之词,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永远的苏东坡,永恒的文赤壁。《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 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作为后人的我们,崇敬仰慕苏东坡如 此。我们这些后人的后人,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于他,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 苏东坡千古流芳,文赤壁亦随之而名垂千古。(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 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 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 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 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 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 不禁一愣,哑然失笑。 迎面一座山,不高,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 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的啊, 几百年后已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子。遥想当年,苏轼就 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试想,他第一次秋游之后,写下《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 冬天,重游赤壁再写《赤壁赋》时,就曾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 矣”。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早已星转斗移,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 而今虽依然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去,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览情景,唯有 梦里再现了。 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 月之久。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 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谪 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 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 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据悉,在数量上,在黄州 写了 753 篇作品,其中诗歌 214 首,词 79 首,散文 457 篇,赋 3 篇。在质量上, 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天一 篇,每周 3.3 篇。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 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 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 是营地,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 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 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 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 是逆境出成果,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 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 喜,不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他文如其人,直抒心灵,率直本真,赤壁 怀古之赋、之词,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永远的苏东坡,永恒的文赤壁。《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 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作为后人的我们,崇敬仰慕苏东坡如 此。我们这些后人的后人,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于他,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 苏东坡千古流芳,文赤壁亦随之而名垂千古。(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鼻,再看 它的地形酷似城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B.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武昌赤壁是个美丽的错误,是因为苏轼为此写下不 朽的诗赋,并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 C.文章叙议结合,先叙后议,即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又叙写了苏轼被 贬黄州的生活场景,时空转换自然,使得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 D.余秋雨认为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使黄州名扬天 下,并写下了许多在苏轼一生中最不影响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 4.B解析:A“将错就错”说法错误,原文是说苏轼“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 战场”。C“先叙后议”说法错误,应是夹叙夹议。D“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 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不是余秋雨的观点,而是作者的观点。 5.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有什么作用?(5分) 5.一是直观地展现苏轼儒雅的形象;二是说明苏轼是黄州的主角,自然而然地引 出下文对苏轼在黄州事迹的描述:三是表达对苏轼的景仰之情。(言之成理即可) (6分) 6.余秋雨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6.①文学方面,苏轼被贬谪到黄州,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和自己特殊的经历反而 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从而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 ②思想性格方面,苏轼在黄州开荒种地,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成就了 个旷达洒脱的苏轼。③生活方面,苏轼在饮食上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 等名菜,使之成为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言之成理即可)(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宫颈癌疫苗的联合研发者英年早逝令人唏嘘 日前,宫颈癌疫苗在中国获准上市,使周健这个名字在媒体和朋友圈“刷屏” 这位宫颈癌疫苗的联合研发者,他的科研故事让人感动,他的英年早逝令人唏嘘 宫颈癌疫苗是世界上第一个癌症疫苗,它的成功研制,是人类医学史上一项重大 突破。而周健的故事,他的科硏人生,蕴涵着科学家的勤奋、执着、合作、机遇 发现,还有爱和悲伤、友谊、善良等,正是这些美好而伟大的精神,指引着无数 科学工作者默默奉献,为人类的福祉和真理而努力奋斗。 在社会环境和科研环境日益浮躁的年代,在不少科学工作者热衷“赶场走穴”和 为项目经费而劳碌奔波的大环境下,周健的故事,像一面明镜,让人们看到,科 学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值得有追求有理想的人为之献身。而真正的科学家,注定 会被人们永远铭记。(摘编自“中国青年网”) 材料二: 他成功研发宫颈癌疫苗,却意外早逝 宫颈癌是由病毒感染而引发的癌症,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 信息显示,全球每年约有50万女性被诊断为宫颈癌,其中一半死亡。20世纪70 年代,科学家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导致宫颈癌的“元凶”。但是,寻找 解决办法是段充满艰辛的历程, 2016年7月18日,国家食药监总局批准葛兰素史克公司的人乳头瘤病毒吸附疫 苗(16型和18型)的进口注册申请,这意味着我国女性在家门口就可以打上宫 颈癌疫苗。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背后,很少有人知道成功研发全球首个宫颈癌疫
A.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鼻,再看 它的地形酷似城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B.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武昌赤壁是个美丽的错误,是因为苏轼为此写下不 朽的诗赋,并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 C.文章叙议结合,先叙后议,即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又叙写了苏轼被 贬黄州的生活场景,时空转换自然,使得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 D.余秋雨认为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使黄州名扬天 下,并写下了许多在苏轼一生中最不影响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 4.B 解析:A“将错就错”说法错误,原文是说苏轼“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 战场”。C“先叙后议”说法错误,应是夹叙夹议。D“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 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不是余秋雨的观点,而是作者的观点。 5.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有什么作用?(5 分) 5.一是直观地展现苏轼儒雅的形象;二是说明苏轼是黄州的主角,自然而然地引 出下文对苏轼在黄州事迹的描述;三是表达对苏轼的景仰之情。(言之成理即可) (6 分) 6.余秋雨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6.①文学方面,苏轼被贬谪到黄州,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和自己特殊的经历反而 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从而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 ②思想性格方面,苏轼在黄州开荒种地,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成就了一 个旷达洒脱的苏轼。③生活方面,苏轼在饮食上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 等名菜,使之成为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言之成理即可)(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宫颈癌疫苗的联合研发者英年早逝令人唏嘘 日前,宫颈癌疫苗在中国获准上市,使周健这个名字在媒体和朋友圈“刷屏”。 这位宫颈癌疫苗的联合研发者,他的科研故事让人感动,他的英年早逝令人唏嘘。 宫颈癌疫苗是世界上第一个癌症疫苗,它的成功研制,是人类医学史上一项重大 突破。而周健的故事,他的科研人生,蕴涵着科学家的勤奋、执着、合作、机遇、 发现,还有爱和悲伤、友谊、善良等,正是这些美好而伟大的精神,指引着无数 科学工作者默默奉献,为人类的福祉和真理而努力奋斗。 在社会环境和科研环境日益浮躁的年代,在不少科学工作者热衷“赶场走穴”和 为项目经费而劳碌奔波的大环境下,周健的故事,像一面明镜,让人们看到,科 学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值得有追求有理想的人为之献身。而真正的科学家,注定 会被人们永远铭记。(摘编自“中国青年网”) 材料二: 他成功研发宫颈癌疫苗,却意外早逝 宫颈癌是由病毒感染而引发的癌症,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 信息显示,全球每年约有 50 万女性被诊断为宫颈癌,其中一半死亡。20 世纪 70 年代,科学家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导致宫颈癌的“元凶”。但是,寻找 解决办法是段充满艰辛的历程。 2016 年 7 月 18 日,国家食药监总局批准葛兰素史克公司的人乳头瘤病毒吸附疫 苗(16 型和 18 型)的进口注册申请,这意味着我国女性在家门口就可以打上宫 颈癌疫苗。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背后,很少有人知道成功研发全球首个宫颈癌疫
苗的两名科学家中,有一位是英年早逝的华裔科学家周健博士。(摘编自“中国 经济网”) 材料三: 宫颈癌疫苗专家夫妇全力攻关 周健1957年出生于杭州,1982年毕业于温州医学院(现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 学专业,先后在浙江医科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博士 博士后。1988年他申请到位于英国剑桥大学的英国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的肿瘤 和病毒实验室从事病毒和癌症研究。其间,他结识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免疫与 癌症研究中心主任伊恩·弗雷泽教授。1990年,在弗雷泽的力邀下,周健和夫人 孙小依前往昆士兰大学,研究人工合成HPV疫苗 研制宫颈癌疫苗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获得HV研究发现,HV有70多种类型 但它们都具有相似的颗粒状结构:内核是导致疾病的病毒DNA,外表是一层有20 个面的蛋白质“外壳”。作为分子病毒学家,周健擅长克隆基因并在细胞中将它 们表达出来,他试图通过重组DNA技术做出这种病毒的外壳。他的想法是要制造 出外表类似HPⅤ但内核不含病毒DNA的病毒样颗粒,这样的颗粒可以像“稻草 人”一样让体内产生免疫反应,但又绝对安全 然而,周健在6个月时间里一无所获。1990年年底的一个夜晚,周健和孙小依 外出散步时突然提出一个想法:“我们已经有表达和纯化了的L1、L2蛋白(即 HPV晚期蛋白、病毒壳膜的主要构成),何不把这两个蛋白放在组织液里,看看 它们能否合成病毒样颗粒?” “哪有这种可能,将两个东西放在一起就行了?如果这么简单,别人早就成功了, 还能轮到我们吗?”在丈夫的一再催促下,孙小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两个现 存的HPV晚期蛋白放到试管里 过了两个星期,两人将合成好的东西拿到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孙小依回忆说:“当 时傻眼了,真的合成了一个病毒样颗粒,我们实实在在看到了一个体外合成的病 毒样颗粒。这真是惊喜的一刻!”弗雷泽教授更是喜不自禁:“我清楚地记得那 个特别的时刻,我们第一次看见了病毒样颗粒的图片。当时我们就知道,如果有 某种东西可以制成疫苗,那么应该就是它! 在第一眼看到病毒样颗粒后,弗雷泽和周健最关心的问题是:病毒样颗粒所产生 的免疫反应是否足以让它制成疫苗?在最初的几年里,他们努力让这种病毒样颗 粒表现出所期望的效果。实现关键性突破后,昆士兰大学开始与投资公司和制药 公司联系。在默克公司支持下,大规模的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开始了。 l999年初,宫颈癌疫苗的临床试验在世界各地陆续展开,温州医学院的临床试 验也在紧张进行之中。周健计划回中国进行一次学术访问,但没有料到,这竟成 了一次没有归途的旅程。 “周健的身体一直很好,出国十多年没有请过一天病假。他经常一周工作七天 那段时间他整天坐在那里,边写基金申请书边叹息‘怎么这么累啊’。”孙小依 劝他放弃回国计划,但他拒绝了。1999年3月9日晚,刚到杭州的周健因感染 性休克病重。第二天,他永远闭上了眼睛,年仅42岁。(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四 宫颈癌疫苗造福亿众 宫颈癌疫苗专家周健去世七年之后的2006年,默克制药公司和葛兰素史克制药 公司生产的两种宫颈癌疫苗面世,随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2 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批准了宫颈癌疫苗的使用,累计被使用超过1.25亿次
苗的两名科学家中,有一位是英年早逝的华裔科学家周健博士。(摘编自“中国 经济网”) 材料三: 宫颈癌疫苗专家夫妇全力攻关 周健 1957 年出生于杭州,1982 年毕业于温州医学院(现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 学专业,先后在浙江医科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博士、 博士后。1988 年他申请到位于英国剑桥大学的英国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的肿瘤 和病毒实验室从事病毒和癌症研究。其间,他结识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免疫与 癌症研究中心主任伊恩•弗雷泽教授。1990 年,在弗雷泽的力邀下,周健和夫人 孙小依前往昆士兰大学,研究人工合成 HPV 疫苗。 研制宫颈癌疫苗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获得 HPV。研究发现,HPV 有 70 多种类型, 但它们都具有相似的颗粒状结构:内核是导致疾病的病毒 DNA,外表是一层有 20 个面的蛋白质“外壳”。作为分子病毒学家,周健擅长克隆基因并在细胞中将它 们表达出来,他试图通过重组 DNA 技术做出这种病毒的外壳。他的想法是要制造 出外表类似 HPV 但内核不含病毒 DNA 的病毒样颗粒,这样的颗粒可以像“稻草 人”一样让体内产生免疫反应,但又绝对安全。 然而,周健在 6 个月时间里一无所获。1990 年年底的一个夜晚,周健和孙小依 外出散步时突然提出一个想法:“我们已经有表达和纯化了的 L1、L2 蛋白(即 HPV 晚期蛋白、病毒壳膜的主要构成),何不把这两个蛋白放在组织液里,看看 它们能否合成病毒样颗粒?” “哪有这种可能,将两个东西放在一起就行了?如果这么简单,别人早就成功了, 还能轮到我们吗?”在丈夫的一再催促下,孙小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两个现 存的 HPV 晚期蛋白放到试管里。 过了两个星期,两人将合成好的东西拿到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孙小依回忆说:“当 时傻眼了,真的合成了一个病毒样颗粒,我们实实在在看到了一个体外合成的病 毒样颗粒。这真是惊喜的一刻!”弗雷泽教授更是喜不自禁:“我清楚地记得那 个特别的时刻,我们第一次看见了病毒样颗粒的图片。当时我们就知道,如果有 某种东西可以制成疫苗,那么应该就是它!” 在第一眼看到病毒样颗粒后,弗雷泽和周健最关心的问题是:病毒样颗粒所产生 的免疫反应是否足以让它制成疫苗?在最初的几年里,他们努力让这种病毒样颗 粒表现出所期望的效果。实现关键性突破后,昆士兰大学开始与投资公司和制药 公司联系。在默克公司支持下,大规模的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开始了。 1999 年初,宫颈癌疫苗的临床试验在世界各地陆续展开,温州医学院的临床试 验也在紧张进行之中。周健计划回中国进行一次学术访问,但没有料到,这竟成 了一次没有归途的旅程。 “周健的身体一直很好,出国十多年没有请过一天病假。他经常一周工作七天, 那段时间他整天坐在那里,边写基金申请书边叹息‘怎么这么累啊’。”孙小依 劝他放弃回国计划,但他拒绝了。1999 年 3 月 9 日晚,刚到杭州的周健因感染 性休克病重。第二天,他永远闭上了眼睛,年仅 42 岁。(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四: 宫颈癌疫苗造福亿众 宫颈癌疫苗专家周健去世七年之后的 2006 年,默克制药公司和葛兰素史克制药 公司生产的两种宫颈癌疫苗面世,随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批准了宫颈癌疫苗的使用,累计被使用超过 1.25 亿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