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2019届高三期末考试仿真卷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河南焦作高中2019届高三上期中考试)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 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功利主义是针对中国现代化的问题,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的双 重影响而产生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审美功利主义一方面主张审美、艺术独立, 方面又把审美与道德内在联系在一起,主张凸显审美和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纯洁 情感、养育道德、提升境界等功能。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混乱,人心涣散,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纷纷寻求救国之道 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选择了可称之为“无用之学”的美学。他们对美学的 热衷,倒并不完全是单纯地喜欢美的创造和欣赏,而是另有原委,那就是拯救人 心。王国维一方面主张艺术独立,强调美“不关于吾人之利害”,另一方面又提 出了审美的“无用之用”说,认为这个“无用之用”胜过“有用之用”,正是这 种“无用之用”“使人达于无欲之境界”。朱光潜也重视美和艺术对于人心的养 育价值,提倡“人生的艺术化”。从属于现代美学的审美功利主义当然也是如此。 由于以养育人心为目标,审美功利主义思想具有突出的矛盾结构:无用-有用, 无为-有为,出世-入世,审美-功利。现代美学家在中国儒家文化的传统框架里 把这些矛盾的方面融合在一起。与康德、席勒、叔本华等人的美学相比,明显更 具现实性。但是,与中国古代美学相比,思辨性、系统性却大大增强。因此,审 美功利主义美学是一种兼具超越性和现实性的美学,这里的“超越性”是指审美 是人达到道德境界的中介;而“现实性”是目的,那就是新型国民,具体说就是 情感纯洁、道德高尚的国民。当然,这种美学不同于“文以载道”式的文艺功能 论,所谓审美功利主义也是就其强调审美内在育人功能而言的。 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现实关切的美学思想,中国现代的审美功利主义的一个现实落 脚点就是美育。美育问题本来就关涉美与善的内在关联,而实际上中国现代美学 家们都有美育和德育相互交融的意向。朱光潜对美育的德育功能持充分肯定态 度。他认为,德育须从美育做起,所以美育是德育不可缺少的基础 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思想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论是我们当今建构中国本土美学 和美育理论的一个宝贵资源。但是,其限于个体修身养性的人格养成指向还有待 拓展。如何培养国民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担当,如何提升国民的社会参与能力和人 际沟通能力,这些都是德育和美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而这些,在传统的修身 养性理论中还不可能给出答案。另外,与德育相融合的美育,如何与其提升创造 力的任务相互协调,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摘编自杜卫东《中国现代美学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影响,产生了审美功 利主义 B.王国维等人选择美学,有喜欢美的创造和欣赏的因素,更是想以此来寻求救 国之道。 C.审美功利主义与其他美学不同,强调解决人们在生活中的矛盾,使人达到道 德境界
陕西省宝鸡 2019 届高三期末考试仿真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河南焦作高中 2019 届高三上期中考试)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 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审美功利主义是针对中国现代化的问题,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的双 重影响而产生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审美功利主义一方面主张审美、艺术独立, 一方面又把审美与道德内在联系在一起,主张凸显审美和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纯洁 情感、养育道德、提升境界等功能。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混乱,人心涣散,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纷纷寻求救国之道。 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选择了可称之为“无用之学”的美学。他们对美学的 热衷,倒并不完全是单纯地喜欢美的创造和欣赏,而是另有原委,那就是拯救人 心。王国维一方面主张艺术独立,强调美“不关于吾人之利害”,另一方面又提 出了审美的“无用之用”说,认为这个“无用之用”胜过“有用之用”,正是这 种“无用之用”“使人达于无欲之境界”。朱光潜也重视美和艺术对于人心的养 育价值,提倡“人生的艺术化”。从属于现代美学的审美功利主义当然也是如此。 由于以养育人心为目标,审美功利主义思想具有突出的矛盾结构:无用-有用, 无为-有为,出世-入世,审美-功利。现代美学家在中国儒家文化的传统框架里, 把这些矛盾的方面融合在一起。与康德、席勒、叔本华等人的美学相比,明显更 具现实性。但是,与中国古代美学相比,思辨性、系统性却大大增强。因此,审 美功利主义美学是一种兼具超越性和现实性的美学,这里的“超越性”是指审美 是人达到道德境界的中介;而“现实性”是目的,那就是新型国民,具体说就是 情感纯洁、道德高尚的国民。当然,这种美学不同于“文以载道”式的文艺功能 论,所谓审美功利主义也是就其强调审美内在育人功能而言的。 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现实关切的美学思想,中国现代的审美功利主义的一个现实落 脚点就是美育。美育问题本来就关涉美与善的内在关联,而实际上中国现代美学 家们都有美育和德育相互交融的意向。朱光潜对美育的德育功能持充分肯定态 度。他认为,德育须从美育做起,所以美育是德育不可缺少的基础。 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思想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论是我们当今建构中国本土美学 和美育理论的一个宝贵资源。但是,其限于个体修身养性的人格养成指向还有待 拓展。如何培养国民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担当,如何提升国民的社会参与能力和人 际沟通能力,这些都是德育和美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而这些,在传统的修身 养性理论中还不可能给出答案。另外,与德育相融合的美育,如何与其提升创造 力的任务相互协调,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摘编自杜卫东《中国现代美学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影响,产生了审美功 利主义。 B. 王国维等人选择美学,有喜欢美的创造和欣赏的因素,更是想以此来寻求救 国之道。 C. 审美功利主义与其他美学不同,强调解决人们在生活中的矛盾,使人达到道 德境界
D.审美功利主义美学强烈关切现实,可通过美育来落实,事关美与善内在关系 的处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 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 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最后进行辨析。C项,“强调解决人们在生活中的矛盾,使人达到道德境界”错 误,从文章第二段来看,审美功利主义强调审美内在的育人功能,即通过审美培 养情感纯洁、道德高尚的国民。故选C项 2.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证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是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作为论证的背景 B.文章通过简述美学在中国的产生过程,论证了审美功利主义的作用和学术地 位 C.文章对中西美学、中国古代与现代美学进行比较、论证了审美功利主义的特 D.文章从开始的分析概念到最后谈审美功利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论证不断深 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 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 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 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简述美学 在中国的产生过程”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主要谈了现代美学在中国的产生缘 由,而非“产生过程”。故选B项。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美功利主义认为,虽然审美和艺术相背离,但都具有纯洁情感、养育道德 等功能。 B.和西方美学相比,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是具有现实性的美学,有利于培养务实 的精神 C.就美育和德育的关系看,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更强调德育,因为它以养育人心 为目标 D.关于审美功利主义美学的建设还不完善,要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还有很多 工作要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文章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岀“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 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 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 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査该解 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审美和艺术相背离”错误,选项曲解原文,原 文说审美功利主义主张审美、艺术独立,并不是指审美和艺术相背离。B项,审 美功利主义美学相较于西方美学,应是更具现实性。“有利于培养务实的精神
D. 审美功利主义美学强烈关切现实,可通过美育来落实,事关美与善内在关系 的处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 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 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最后进行辨析。C 项,“强调解决人们在生活中的矛盾,使人达到道德境界”错 误,从文章第二段来看,审美功利主义强调审美内在的育人功能,即通过审美培 养情感纯洁、道德高尚的国民。故选 C 项。 2.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论证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是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作为论证的背景 的。 B. 文章通过简述美学在中国的产生过程,论证了审美功利主义的作用和学术地 位。 C. 文章对中西美学、中国古代与现代美学进行比较、论证了审美功利主义的特 征。 D. 文章从开始的分析概念到最后谈审美功利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论证不断深 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 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 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 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 项,“简述美学 在中国的产生过程”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主要谈了现代美学在中国的产生缘 由,而非“产生过程”。故选 B 项。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审美功利主义认为,虽然审美和艺术相背离,但都具有纯洁情感、养育道德 等功能。 B. 和西方美学相比,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是具有现实性的美学,有利于培养务实 的精神。 C. 就美育和德育的关系看,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更强调德育,因为它以养育人心 为目标。 D. 关于审美功利主义美学的建设还不完善,要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还有很多 工作要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文章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 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 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 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 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 项,“审美和艺术相背离”错误,选项曲解原文,原 文说审美功利主义主张审美、艺术独立,并不是指审美和艺术相背离。B 项,审 美功利主义美学相较于西方美学,应是更具现实性。“有利于培养务实的精神
错误,选项对“现实性”的理解错误,原文第三段有“而‘现实性’是目的,那 就是新型国民,具体说就是情感纯洁、道德高尚的国民”。C项,“审美功利主 义美学更强调德育”错误,原文有“中国现代的审美功利主义的一个现实落脚点 就是美育”。另外,“因为它以养育人心为目标”也不当,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故选D项 (二)(牡丹江一中2019届高三上期中考试)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 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 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 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昐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 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 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 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 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 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一可洛阳 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 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 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 拜和贍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 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 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裏,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 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愣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一一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 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 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 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 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错误,选项对“现实性”的理解错误,原文第三段有“而‘现实性’是目的,那 就是新型国民,具体说就是情感纯洁、道德高尚的国民”。C 项,“审美功利主 义美学更强调德育”错误,原文有“中国现代的审美功利主义的一个现实落脚点 就是美育”。另外,“因为它以养育人心为目标”也不当,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故选 D 项。 (二)(牡丹江一中 2019 届高三上期中考试)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 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 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 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昐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 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 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 ——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 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 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 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 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 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 拜和贍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 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 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裏,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 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愣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 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 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 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 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 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一一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 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 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 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象中创造姚 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崔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象花开 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象 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 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 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一一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 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 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 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 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昑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 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 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餽的体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 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甘愿自己冷落自己。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 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 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 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 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真看过牡丹,理由是洛阳牡丹不仅奇美, 而且有传奇的身世,只有在洛阳人们才能尽情欣赏到牡丹的绝世姿容。 B.作者认为看花者没有欣赏到牡丹花开的辉煌灿烂也没有任何遗憾,因为恰恰 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看花者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C.文题为“牡丹的拒绝”,其“拒绝”的表层原因为习性一一遵循花期和自然 规律;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个性一一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甘愿自己冷 落自己。 D.文章取材于真实的经历,却又冲破“写真”的疆域,说传闻、引佳句、驰骋 想象,“实”与“虚”水乳交融。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 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 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 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结合文本内容“惊愣伴随着失望和疑虑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 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 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 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 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象中创造姚 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崔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象花开 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象 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 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 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 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 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 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 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 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 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 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 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甘愿自己冷落自己。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 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 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 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 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作者认为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真看过牡丹,理由是洛阳牡丹不仅奇美, 而且有传奇的身世,只有在洛阳人们才能尽情欣赏到牡丹的绝世姿容。 B.作者认为看花者没有欣赏到牡丹花开的辉煌灿烂也没有任何遗憾,因为恰恰 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看花者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C.文题为“牡丹的拒绝”,其“拒绝”的表层原因为习性——遵循花期和自然 规律;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个性——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甘愿自己冷 落自己。 D. 文章取材于真实的经历,却又冲破“写真”的疆域,说传闻、引佳句、驰骋 想象,“实”与“虚”水乳交融。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 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 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 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 项,结合文本内容“惊愣伴随着失望和疑虑
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分析可知, “也没有任何遗憾”错,文本无据。故选B。 5.文章全篇未写牡丹的盛开,却铺写了牡丹的一次坠落场景,请分析这个场景 描写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1)交代了作者喜欢牡丹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欣赏与赞 美之情。(2)渲染悲壮唯美的气氛,凸显牡丹花落时的惊心动魄的美一一高贵 之美、个性之美、品位之美。(3)与上文想象中的牡丹盛开的场景相呼应,写 出牡丹或盛开、或坠落,生命都极其壮丽而热烈的风姿。(4)为下文作者对牡 丹生命品格的感悟和议论做铺垫。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 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铺写了牡丹的一次坠落场景的作用,结合文 本内容分析。结合“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 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 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分析可知,交代了作者喜欢牡丹的原 因。结合“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 闭,皓齿轻咬,薄溥的花瓣层层相裏,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 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分析可知,渲染悲壮唯 美的气氛。结合“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 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一一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分析可知,与上文想象中 的牡丹盛开的场景相呼应,为下文作者对牡丹生命品格的感悟和议论做铺垫。 6.此文的视角和人称有些特别:全篇无“我”,处处是“你”。这样的视角和 人称的选择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1)全篇化“我”为“你”,“你”成为观察与描写、议论的视 角和主体,作者既可以观赏牡丹,又可以自我审视。(2)全篇处处有“你” “你”中有“我”,蕴含着作者观赏牡丹的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感悟。(3)作为 第二人称,“你”可以将读者带入文本情景,与作者一同观赏、感悟牡丹之美, 产生共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 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全篇无“我”,处处是“你”,第二人称 可以增加亲切感,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对话、抒情,便于感情交流, 有呼告效果,增加感染力。若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全篇处处为“你”,作者 既可以观赏牡丹,又可以自我审视。结合文本内容“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 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 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分析可知,蕴含着 作者观赏牡丹的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感悟。“你”可以将读者带入文本情景,产生 共鸣。 (三)(宁德部分一级达标中学2019届上期中联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 下简称“传承学校”)。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 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
——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分析可知, “也没有任何遗憾”错,文本无据。故选 B。 5.文章全篇未写牡丹的盛开,却铺写了牡丹的一次坠落场景,请分析这个场景 描写的作用。(6 分) 【参考答案】(1)交代了作者喜欢牡丹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欣赏与赞 美之情。(2)渲染悲壮唯美的气氛,凸显牡丹花落时的惊心动魄的美——高贵 之美、个性之美、品位之美。(3)与上文想象中的牡丹盛开的场景相呼应,写 出牡丹或盛开、或坠落,生命都极其壮丽而热烈的风姿。(4)为下文作者对牡 丹生命品格的感悟和议论做铺垫。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 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铺写了牡丹的一次坠落场景的作用,结合文 本内容分析。结合“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 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 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分析可知,交代了作者喜欢牡丹的原 因。结合“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 闭,皓齿轻咬,薄溥的花瓣层层相裏,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 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分析可知,渲染悲壮唯 美的气氛。结合“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 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分析可知,与上文想象中 的牡丹盛开的场景相呼应,为下文作者对牡丹生命品格的感悟和议论做铺垫。 6.此文的视角和人称有些特别:全篇无“我”,处处是“你”。这样的视角和 人称的选择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参考答案】(1)全篇化“我”为“你”,“你”成为观察与描写、议论的视 角和主体,作者既可以观赏牡丹,又可以自我审视。(2)全篇处处有“你”, “你”中有“我”,蕴含着作者观赏牡丹的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感悟。(3)作为 第二人称,“你”可以将读者带入文本情景,与作者一同观赏、感悟牡丹之美, 产生共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 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全篇无“我”,处处是“你”,第二人称 可以增加亲切感,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对话、抒情,便于感情交流, 有呼告效果,增加感染力。若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全篇处处为“你”,作者 既可以观赏牡丹,又可以自我审视。结合文本内容“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 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 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分析可知,蕴含着 作者观赏牡丹的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感悟。“你”可以将读者带入文本情景,产生 共鸣。 (三)(宁德部分一级达标中学 2019 届上期中联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 1035 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 下简称“传承学校”)。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 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