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中学 2011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 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 后,将答题纸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质论 ①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 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 事物末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 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 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ˆ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 释为:“质”是指诚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 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 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
陕西省宝鸡中学 2011 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 文试 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 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 后,将答题纸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质论 ①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 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 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 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 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 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 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 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
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②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 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ˆ即文”,“以质信言ˆ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 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辮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 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 相称ˆ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 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 ③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 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 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 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1.根据原文,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和“质”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其中“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 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C.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 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D.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 是指外在的表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 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 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 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
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②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 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 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 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 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 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 容。 ③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 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 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 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1.根据原文,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文”和“质”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其中“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 “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C.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 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D.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 是指外在的表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 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 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 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
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 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 B.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 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C.“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 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 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李邈,字彦思,临江军清江人,唐宗室宰相适之之后。少有才略,以父任为太庙斋郎 擢通判河间府。以迕蔡京、童贯,迁知霸州,为辽国贺正副使。还,贯将连金人夹攻契丹, 呼邈至私第,以语动之,使附己。邈言契丹人未厌其主,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贯不能 用,乃乞致仕。叹曰:“国家祸乱自兹始矣!” 金人犯京师,诏趣入见,邈慨然复起就道。既至,会姚平仲战不利,京师震动。上问御 敌奈何,邈言:“胜负兵家之常势,陛下无过忧,第古未有和战不定而能成功者。因言:种 师道宿将,有重名,二敌所畏。朝廷自主和议,而尽以诸道兵畀师道,视敌为进退。将在军 中,君命有所不受。使见可击而进,胜固社稷之福:不胜,亦足使敌知吾将帅有以国为任者。 上称善。 守真定,兵不满二干,钱不满二百万,自度无以拒敌,乃谕民出财,共为死守。民恃邈 为固,不数日,得钱十三万贯、粟十一万石,募民为勇敢亦数干人。金人至,邈乞师于宣抚 副使,且间道走蜡书上闻,皆不报城被围,且战日守,相持四旬,城破,邀巷战不克,将 赴井,左右持之不得入。斡离不①胁邈拜,不拜,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乃拘于燕 山府。 金人问曰:“集民兵击我,谓我为贼,何也?邈曰: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 吾言敌”不能屈。久之,欲以邈知沧州,笑而不答,且说之曰:汝不以此时归二帝及两河
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 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 B.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 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C.“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 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 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李邈,字彦思,临江军清江人,唐宗室宰相适之之后。少有才略,以父任为太庙斋郎, 擢通判河间府。以迕.蔡京、童贯,迁知霸州,为辽国贺正副使。还,贯将连金人夹攻契丹, 呼邈至私第,以语动之,使附己。邈言契丹人未厌其主,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贯不能 用,乃乞致仕。叹曰:“国家祸乱自兹始矣!” 金人犯京师,诏趣入见,邈慨然复起就道。既至,会姚平仲战不利,京师震动。上问御 敌奈何,邈言:“胜负兵家之常势,陛下无过忧,第.古未有和战不定而能成功者。”因言:“种 师道宿将,有重名,二敌所畏。朝廷自主和议,而尽以诸道兵畀师道,视敌为进退。将在军 中,君命有所不受。使见可击而进,胜固社稷之福:不胜,亦足使敌知吾将帅有以国为任者。” 上称善。 守真定,兵不满二千,钱不满二百万,自度无以拒敌,乃谕民出财,共为死守。民恃邈 为固,不数日,得钱十三万贯、粟十一万石,募民为勇敢亦数千人。金人至,邈乞师于宣抚 副使,且间道走蜡书上闻,皆不报。城被围,且战且守,相持四旬。城破,邈巷战不克.,将 赴井,左右持之不得入。斡离不①胁邈拜,不拜,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乃拘.于燕 山府。 金人问曰:“集民兵击我,谓我为贼,何也?”邈曰:“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 吾言敌?”不能屈。久之,欲以邈知沧州,笑而不答,且说之曰:“汝不以此时归二帝及两河
地,岁取重币如契丹,以为长利,强尚可恃乎?金人讳其言,命邈被发左衽,邈愤,诋毁甚 力。金人大怒,遂遇害。将死,颜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燕人为之流涕 自《宋史·忠义传》,有删节) 【注】①完颜斡离不,金太祖第二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迕蔡京、童贯,迁知霸州 迕:触犯 B.第古未有和战不定而能成功者 第:但 C.邈巷战不克 克:能够 D.乃拘于燕山府 拘:关押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唐宗室宰相适之之后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B.以迕蔡京、童贯,迁知霸州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C.第古未有和战不定而能成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 D.邈乞师于宣抚副使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贯曾有联合金人夹击契丹的计划,并召李邈到私人府第谋划这件事,但李邈认为 契丹百姓尚未厌弃自己的君主,时机尚不成熟,因此不赞成。 B.金人进犯京师,李邈建议皇上不能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应该早作决断,放弃和 谈,把全部兵权都交给老将种师道,和金人决一死战 李邈守卫真定,充分调动百姓的力量,坚守了一个多月。城池被攻破,仍顽强抵抗。 被俘后,也能保持民族气节,坚决不向金人臣服。 D.金人想收买李邈,以官职相诱,没有成功。逼李邈改变宋人的服饰装扮,又被李 邈义正辞严地斥责。李邈被杀害之时,燕地的百姓也为他流泪。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邈言契丹人未厌其主,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5分) (2)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吾言敌?(5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淇上送赵仙舟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地,岁取重币如契丹,以为长利,强尚可恃乎?”金人讳其言,命邈被发左衽,邈愤,诋毁甚 力。金人大怒,遂遇害。将死,颜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燕人为之流涕。 (选自《宋史·忠义传》,有删节) 【注】①完颜斡离不,金太祖第二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 A.以迕.蔡京、童贯,迁知霸州 迕:触犯 B.第.古未有和战不定而能成功者 第:但 C.邈巷战不克. 克:能够 D.乃拘.于燕山府 拘:关押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 A.唐宗室宰相适之之.后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B.以.迕蔡京、童贯,迁知霸州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C.第古未有和战不定而.能成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 D.邈乞师于.宣抚副使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 A.童贯曾有联合金人夹击契丹的计划,并召李邈到私人府第谋划这件事,但李邈认为 契丹百姓尚未厌弃自己的君主,时机尚不成熟,因此不赞成。 B.金人进犯京师,李邈建议皇上不能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应该早作决断,放弃和 谈,把全部兵权都交给老将种师道,和金人决一死战。 C.李邈守卫真定,充分调动百姓的力量,坚守了一个多月。城池被攻破,仍顽强抵抗。 被俘后,也能保持民族气节,坚决不向金人臣服。 D.金人想收买李邈,以官职相诱,没有成功。逼李邈改变宋人的服饰装扮,又被李 邈义正辞严地斥责。李邈被杀害之时,燕地的百姓也为他流泪。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邈言契丹人未厌其主,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5 分) (2)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吾言敌?(5 分)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8.(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3分) (2)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 9.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0.补写下列名句空缺部分(任选一组)(5分) 第一组: ①安能屈豪杰之流, ,发其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③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 ④吾所以为此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 第二组: ⑥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⑧人非生而知之者, (韩愈《师说》) ⑨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 (苏轼《赤壁赋》) ⑩0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 (《荷塘月色》)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5)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的(1)-(4)题 白发 冯骥才 人生入秋,便开始被友人指着脑袋说:“呀,你怎么也有白发了? 听罢笑而不答;偶尔笑答一句:“因为头发里的色素都跑到稿纸上去了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8.(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3 分) (2)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 分) 9.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 么?(4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0.补写下列名句空缺部分(任选一组)( .......5 分) 第一组: ①安能屈豪杰之流, ,发其志士之悲哉?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 (杜牧《阿房宫赋》) ③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 ④吾所以为此者,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 (辛弃疾《永遇乐》) 第二组: ⑥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 。 (荀子《劝学》) ⑧人非生而知之者, 。 (韩愈《师说》) ⑨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 (苏轼《赤壁赋》) ⑩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 。(《荷塘月色》)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 的(1)--(4)题。 白发 冯骥才 人生入秋,便开始被友人指着脑袋说:“呀,你怎么也有白发了?” 听罢笑而不答;偶尔笑答一句:“因为头发里的色素都跑到稿纸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