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中学2010届高三适应性训练 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 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漫说姓名文化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 是姓名文化。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 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 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省籍.家乡不能替代的。 在我们的5000多个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 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 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 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 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 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姓氏文化浓浓的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 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 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 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 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 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非但组 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人名文化还包 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 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 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 字.空字.缺笔.换音。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 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 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 (选自《文汇报》2008年2月12日,有删改)
宝鸡中学 2010 届高三适应性训练 语 文 试 题 本试题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为选 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 I 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文,完成 1—3 题。 漫说姓名文化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 是姓名文化。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 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 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省籍.家乡不能替代的。 在我们的 5000 多个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 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 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 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 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 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姓氏文化浓浓的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 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 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 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 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 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 30 个,非但组 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人名文化还包 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 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 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 字.空字.缺笔.换音。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 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 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 (选自《文汇报》2008 年 2 月 12 日,有删改)
1.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名文化是一笔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 姓名文化说明了每个人的姓氏几乎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 传统的道德观念。 D.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我们源于上古的5000多个姓氏中,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 B.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 己的志向旨趣。 C.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 归属感。 D.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的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慰藉,这 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了现代社会里的人们对自己的原始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 B.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从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 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C.春秋战国前期,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 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禁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 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 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 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 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成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 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于帝日:“籍平生曾游东平,以其风土。”帝 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 将军从事中 会帝让九赐,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使 者以告,籍更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 籍留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 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骨瘠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 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欲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悦而退。喜 弟康闻之,乃赍酒抉琴造焉,籍大悟,乃见青眼。由是礼德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1.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姓名文化是一笔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 内容。 B.姓名文化说明了每个人的姓氏几乎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C.“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 传统的道德观念。 D.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我们源于上古的 5000 多个姓氏中,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 B.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 己的志向旨趣。 C.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 归属感。 D.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的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慰藉,这 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了现代社会里的人们对自己的原始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 B.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从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 30 个这 一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C.春秋战国前期,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 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禁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 D.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 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 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 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成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 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于帝日:“籍平生曾游东平,以其风土。”帝 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 将军从事中。 会帝让九赐,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使 者以告,籍更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 籍留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 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骨瘠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 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欲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悦而退。喜 弟康闻之,乃赍酒抉琴造焉,籍大悟,乃见青眼。由是礼德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九)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坏府舍屏障 坏:拆除 B.直言穷矣,举 穷:贫困 C.口不臧否人物 减否:评论人物的好坏善恶 D.乃赍酒挟琴造焉 造:访问 5.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阮籍不拘礼教的一项是(3分) ①籍由是不与世事 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 ③籍沉醉忘作 ④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⑤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 ⑥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阮籍出生于宦门,生性孤傲不羁,任何时候不管什么事都绝不表现在神态上,人们 难以理解他,说他是痴呆子 B.阮籍嗜酒如命,有时喝得酩酊大醉,但醉里却能清醒,即使是写作也不会出差错 甚至写出来的文章让世人叹服。 C.阮籍是一个不拘礼教的人,对于那些固守礼教者往往给以白眼,也因此被他们所痛 恨:而对于不拘礼教者给以青眼,表示尊重和欢迎。 D.阮籍十分孝顺,当听到母亲去世的噩耗时,虽然继续下棋饮酒,却痛苦地大吐鲜血, 以致病得差点丢了命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5分) 译文: (2)使者以告,籍更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小园 黎简(清代)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兰,新目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8.你认为这首诗的首联中那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5分)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九)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坏府舍屏障 坏:拆除 B.直言穷矣,举声一号 穷:贫困 C.口不臧否人物 臧否:评论人物的好坏善恶 D.乃赍酒挟琴造焉 造:访问 5.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阮籍不拘礼教的一项是(3 分) ( ) ①籍由是不与世事 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 ③籍沉醉忘作 ④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⑤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 ⑥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 ⑤ 6 . 下 列 对 原 文 有 关 内 容 的 分 析 和 概 括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3 分 ) ( ) A.阮籍出生于宦门,生性孤傲不羁,任何时候不管什么事都绝不表现在神态上,人们 难以理解他,说他是痴呆子。 B.阮籍嗜酒如命,有时喝得酩酊大醉,但醉里却能清醒,即使是写作也不会出差错, 甚至写出来的文章让世人叹服。 C.阮籍是一个不拘礼教的人,对于那些固守礼教者往往给以白眼,也因此被他们所痛 恨;而对于不拘礼教者给以青眼,表示尊重和欢迎。 D.阮籍十分孝顺,当听到母亲去世的噩耗时,虽然继续下棋饮酒,却痛苦地大吐鲜血, 以致病得差点丢了命。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5 分) 译文: (2)使者以告,籍更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读下面诗歌,完成 8—9 题 小园 黎简(清代)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兰,新目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8.你认为这首诗的首联中那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5 分)
9.本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人的形象特点。(6分) 10.默写: (1)挟飞仙以遨游, 知不可乎骤得, (苏轼《赤壁赋》) (2)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 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乙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做一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错位 他是电视台的一名优秀通讯员 夏天的一个傍晚,他接到电话,说一辆轿车,从桥上“跳”到人工湖“冲凉”了。当他 赶到事发现场时,120急救车,“呜哇呜哇”,从他面前驶过。护堤上围观的人群,依然不 肯散去。一台大吊臂,将一辆白色轿车缓缓拎出水面。 他一边打开DV,一边向旁边的人打听详情。得知:车里的人,全被好心人救了上来, 没什么大碍。这就好,这就好。他嘀咕着,站到高处,将D对着吊车.人群.湖面… 晚间本地电视新闻,播报了这条片子。但随后,播音员说:那些救人不留名的“雷锋”, 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然而,现场围观群众和救援人员的财物,严重遭遇失窃,折射出我们 城市道德文明素质的缺失 居然有人趁火打劫.浑水摸鱼?真是太可耻了!他有些义愤填膺,摩拳擦掌。决定将这 些蟊贼揪出来,将他们的面目.丑行,公布于众。于是,一连几天,他猫在房间里,反复回 放DV录像,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的举动.表情 最终,他将目标锁定在三个“下里巴人”身上。他们无一例外打着赤膊.神情萎顿.眼 光迷离,泥鳅似的穿梭在人群里。其中一个,还抱着婴儿,大概是用来打掩护的。他将三个 疑似的贼特写,放大,印成相片,揣在随身背包里 经过缜密推断,他认为这三个人,很可能是在现场附近干活的民工。于是,他决定顺藤 摸瓜。果然,没费多大周折,他在人工湖对面的一个小饭馆,逮到一张熟悉的脸:小眼睛, 黑皮肤,蛤蟆嘴,一看就不是好鸟一一这人是小饭馆老板。 他走进饭馆,要了一碗凉面,借故和老板搭讪,问这问那 他突然话锋一转:“上星期,这边发生车祸,你晓得不?” 晓得呀,我还去看了的。” “我听说许多人丢了钱包.手机.衣服.你有没有丢?” “大哥,我都不好意思说。那天出事的时候,我这里里外外二三十个客人吃晚饭。最后 一些人不但没结帐,还顺手拿走了不少碗.碟.勺。” 他眼光咄咄:“那你就墙内损失墙外补? “啥嘛?我本来打算看一眼就回来。谁知道,车里头女人叫,娃娃哭,就赶快下水捞人
9.本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人的形象特点。(6 分) 10.默写: (1)挟飞仙以遨游, 。知不可乎骤得, 。(苏轼《赤壁赋》) (2)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 ,信 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4)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做一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错位 他是电视台的一名优秀通讯员。 夏天的一个傍晚,他接到电话,说一辆轿车,从桥上“跳”到人工湖“冲凉”了。当他 赶到事发现场时,120 急救车,“呜哇呜哇”,从他面前驶过。护堤上围观的人群,依然不 肯散去。一台大吊臂,将一辆白色轿车缓缓拎出水面。 他一边打开 DV,一边向旁边的人打听详情。得知:车里的人,全被好心人救了上来, 没什么大碍。这就好,这就好。他嘀咕着,站到高处,将 DV 对着吊车.人群.湖面…… 晚间本地电视新闻,播报了这条片子。但随后,播音员说:那些救人不留名的“雷锋”, 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然而,现场围观群众和救援人员的财物,严重遭遇失窃,折射出我们 城市道德文明素质的缺失。 居然有人趁火打劫.浑水摸鱼?真是太可耻了!他有些义愤填膺,摩拳擦掌。决定将这 些蟊贼揪出来,将他们的面目.丑行,公布于众。于是,一连几天,他猫在房间里,反复回 放 DV 录像,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的举动.表情。 最终,他将目标锁定在三个“下里巴人”身上。他们无一例外打着赤膊.神情萎顿.眼 光迷离,泥鳅似的穿梭在人群里。其中一个,还抱着婴儿,大概是用来打掩护的。他将三个 疑似的贼特写,放大,印成相片,揣在随身背包里。 经过缜密推断,他认为这三个人,很可能是在现场附近干活的民工。于是,他决定顺藤 摸瓜。果然,没费多大周折,他在人工湖对面的一个小饭馆,逮到一张熟悉的脸:小眼睛, 黑皮肤,蛤蟆嘴,一看就不是好鸟——这人是小饭馆老板。 他走进饭馆,要了一碗凉面,借故和老板搭讪,问这问那。 他突然话锋一转:“上星期,这边发生车祸,你晓得不?” “晓得呀,我还去看了的。” “我听说许多人丢了钱包.手机.衣服.你有没有丢?” “大哥,我都不好意思说。那天出事的时候,我这里里外外二三十个客人吃晚饭。最后, 一些人不但没结帐,还顺手拿走了不少碗.碟.勺。” 他眼光咄咄:“那你就墙内损失墙外补?” “啥嘛?我本来打算看一眼就回来。谁知道,车里头女人叫,娃娃哭,就赶快下水捞人
他愕然。他思忖片刻,觉得这些人,满心满眼都是钱,连做带偷,满嘴谎话。于是,不 动声色,拿出抱孩子男人的照片,说认识不?老板一看,说在门口见过,好像在前头工地上 工。他黑着脸,付账,出门。 在一垛两米高的红砖墙上,他找到那人。开门见山:“那天车祸你在现场不?” “是啊。 “丢东西没?” 他苦恼地说:“我婆娘到现在还跟我打架。那天,他给我二百块钱,让我带儿子去买辆 婴儿车。后来,我给娃买了辆旧车。余下的钱,买了洗澡盆.玩具.奶粉,还有一件汗衫穿 在身上。回来的路上,有人掉湖里了,我就把娃和东西放岸边,脱下衬衫,搭车把上,下水 救人。好家伙,上来后,我娃被人抱着,车和东西全不见了。我只好打赤膊,抱起娃喽。” 他举起DV将他和他的话拍了下来。那人就顿了顿说:“我现在只能多加班,到下月发 工资,再给娃买车。我那个打工的老乡更倒霉,脱下来的裤子.皮鞋,兜里的手机.现金, 全让人抱跑了。结果,穿个裤衩,光脚在大街上跑……” 他招招手,请他下来,拿出最后一张照片说:“你说的是他不?” “就是他。” 他问了他的小灵通号,将三个疑似的贼约到小饭馆,吩咐老板整几个菜,喝酒。“和俺 们?”三个人脸上写满受宠若惊的疑虑。他点头,说:“我得跟你们郑重其事的赔个不 是 (选自《读者》2009年第10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突发车祸时,很多人围观,还有人趁火打劫,浑水摸鱼,折射出这些人道德 文明素质的缺失 B.小饭馆的老板虽然救了人,但对自己的损失斤斤计较,俨然一副小商人的嘴脸 C.小说题为“错位”,意为“下里巴人”在灾祸面前奋不顾身救助他人却遭怀疑,表 现了作者的不平之气。 D.农民工在关键时刻勇于救人,而且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精神可贵:但他们不太 注意自己的形象,这也是他们遭人怀疑的原因 E.作者写“通讯员”经历的对农民工“怀疑一一调查一—愧疚一一尊敬”的过程,意 在表达农民工值得尊重,社会应尊重农民工的愿望 (2)分析下列①②句的作用并解释③句的含意。(6分) ①他是电视台的一名优秀通讯员 ②小眼睛,黑皮肤,蛤蟆嘴,一看就不是好鸟 ③三个人脸上写满受宠若惊的疑虑
吧。” 他愕然。他思忖片刻,觉得这些人,满心满眼都是钱,连做带偷,满嘴谎话。于是,不 动声色,拿出抱孩子男人的照片,说认识不?老板一看,说在门口见过,好像在前头工地上 工。他黑着脸,付账,出门。 在一垛两米高的红砖墙上,他找到那人。开门见山:“那天车祸你在现场不?” “是啊。” “丢东西没?” 他苦恼地说:“我婆娘到现在还跟我打架。那天,他给我二百块钱,让我带儿子去买辆 婴儿车。后来,我给娃买了辆旧车。余下的钱,买了洗澡盆.玩具.奶粉,还有一件汗衫穿 在身上。回来的路上,有人掉湖里了,我就把娃和东西放岸边,脱下衬衫,搭车把上,下水 救人。好家伙,上来后,我娃被人抱着,车和东西全不见了。我只好打赤膊,抱起娃喽。” 他举起 DV 将他和他的话拍了下来。那人就顿了顿说:“我现在只能多加班,到下月发 工资,再给娃买车。我那个打工的老乡更倒霉,脱下来的裤子.皮鞋,兜里的手机.现金, 全让人抱跑了。结果,穿个裤衩,光脚在大街上跑……” 他招招手,请他下来,拿出最后一张照片说:“你说的是他不?” “就是他。” 他问了他的小灵通号,将三个疑似的贼约到小饭馆,吩咐老板整几个菜,喝酒。“和俺 们?”三个人脸上写满受宠若惊的疑虑。他点头,说:“我得跟你们郑重其事的赔个不 是……” (选自《读者》2009 年第 10 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在突发车祸时,很多人围观,还有人趁火打劫,浑水摸鱼,折射出这些人道德 文明素质的缺失。 B.小饭馆的老板虽然救了人,但对自己的损失斤斤计较,俨然一副小商人的嘴脸。 C.小说题为“错位”,意为“下里巴人”在灾祸面前奋不顾身救助他人却遭怀疑,表 现了作者的不平之气。 D.农民工在关键时刻勇于救人,而且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精神可贵;但他们不太 注意自己的形象,这也是他们遭人怀疑的原因。 E.作者写“通讯员”经历的对农民工“怀疑——调查——愧疚——尊敬”的过程,意 在表达农民工值得尊重,社会应尊重农民工的愿望。 (2)分析下列①②句的作用并解释③句的含意。(6 分) ①他是电视台的一名优秀通讯员。 ②小眼睛,黑皮肤,蛤蟆嘴,一看就不是好鸟 ③三个人脸上写满受宠若惊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