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2019年高三质量检测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 部分。 “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 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 “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 保存下来再说。 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是无条件的,那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 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 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 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如果这 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 恶到那种程度 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这与被保存的文化是积极的 还是消极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关系。总之,先把它 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 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 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 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 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这 跟只保存不同,而是要把它发扬光大。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 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 仍然以古建筑为例,“传”的话,就是不破坏它,不让它倒,让它存在的时间越 长越好。而把古建筑上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这就是“承”了。正因为 如此,“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 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兼收 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扩大,很 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语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 而北方的方言大量吸收了外来民族语言。音乐、舞蹈方面,中原地区更是大量吸 收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些后来都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 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 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 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摘编自葛剑雄 《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无条件地、尽可能地把传统文化 原样保存下来。 B.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不管它好坏以及积
安徽省亳州市 2019 年高三质量检测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 部分。 “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 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 “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 保存下来再说。 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是无条件的,那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 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 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 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如果这 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 恶到那种程度。 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这与被保存的文化是积极的 还是消极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关系。总之,先把它 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 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 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 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 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这 跟只保存不同,而是要把它发扬光大。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 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 仍然以古建筑为例,“传”的话,就是不破坏它,不让它倒,让它存在的时间越 长越好。而把古建筑上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这就是“承”了。正因为 如此,“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 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兼收 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扩大,很 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语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 而北方的方言大量吸收了外来民族语言。音乐、舞蹈方面,中原地区更是大量吸 收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些后来都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 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 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 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摘编自葛剑雄 《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谓“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无条件地、尽可能地把传统文化 原样保存下来。 B. 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不管它好坏以及积
极、正确与否。 C.所谓“承”,就是继承、发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今天 和未来的需要。 D.在“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要尽可能吸收 借鉴外来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针对“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观点,总 领全文。 B.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是先阐释其内涵,再进一步论述具体 的做法。 C.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借助具体的例子加以论证,大大增强 了说服力。 D.文章先谈“传”而后谈“承”,从主到次,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如何传承 传统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把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人就能通 过它感受历史,认识人性 B.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比如农民富裕起来后,就 会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 C.对于古建筑而言,“传”是尽量延长它存在的时间,“承”是将其合理 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 D.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文化得到发展扩大,是因为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 语言、音乐、舞蹈等文化。 【答案】1.D2.D3.C 【解析】【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 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说 法不正确。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我们 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由此可知,应是“吸收借鉴外来 优秀文化”,“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 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 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 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从主到次”的说法不 正确。从结构上看,文中“传”和“承”应为并列关系: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 看,“承”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能更加重要。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原文内容,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解答 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 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 文的倾向性,检査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只要……后人就能……
极、正确与否。 C. 所谓“承”,就是继承、发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今天 和未来的需要。 D. 在“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要尽可能吸收、 借鉴外来文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针对“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观点,总 领全文。 B. 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是先阐释其内涵,再进一步论述具体 的做法。 C. 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借助具体的例子加以论证,大大增强 了说服力。 D. 文章先谈“传”而后谈“承”,从主到次,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如何传承 传统文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只要把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人就能通 过它感受历史,认识人性。 B. 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比如农民富裕起来后,就 会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 C. 对于古建筑而言,“传”是尽量延长它存在的时间,“承”是将其合理 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 D. 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文化得到发展扩大,是因为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 语言、音乐、舞蹈等文化。 【答案】1. D 2. D 3. C 【解析】【1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 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 项,“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说 法不正确。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我们 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由此可知,应是“吸收借鉴外来 优秀文化”,“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 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 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 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 项,“从主到次”的说法不 正确。从结构上看,文中“传”和“承”应为并列关系;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 看,“承”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能更加重要。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 “根据原文内容,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解答 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 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 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 项,“只要……后人就能……
充分条件不成立。B项,“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于文无 据,且“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是在保存传统文化不自觉、 无意识情况下。D项,“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等文化”不正确。在语 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并未吸收外来民族语言。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 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 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 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 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 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 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 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 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 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 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 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 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 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 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 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 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 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 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 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雪地开花 刘国星 坡上坡下、岭岭洼洼的小兽们垒知道,我爷爷不好惹!我爷爷精神矍铄,银须飘 飘。在草原放牧生活了大半辈子。他眼睛毒、耳朵灵、鼻子尖。大友狼借夜色叼 走了小羊,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我爷爷硬是码着蹄印,找到狼窝,打断了它的腿 狼有狼道,蛇有蛇踪。爷爷心明眼亮。所以呢!爷爷从蒙古包里一出来,咳嗽 声,狼呀、免呀、獾呀、百灵子呀,齐齐竖起耳朵,提拎着心,否则是会丢掉小 命的。 这当然要提到我爸。我爸刚生下来,奶奶就没了。爷爷既当爹又当妈。爷爷 到处给我爸找吃的,养活我爸。爷爷让我爸向母羊认了“干妈”,羊奶性温,营 养丰富。爷爷像个细心婆娘,挤奶,烧沸,再晾成温凉,灌进奶瓶,平抱起弦子 喂奶。我爸吃得可欢了,嘴角都嘟噜出雪白的奶浆子……·多年以后,我爸给我讲 述时,满脸喜色,我想当时他要是长条小羊尾巴,也肯定会晃个不停。可我爸没
充分条件不成立。B 项,“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于文无 据,且“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是在保存传统文化不自觉、 无意识情况下。D 项,“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等文化”不正确。在语 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并未吸收外来民族语言。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 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 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 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 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 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 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 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 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 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 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 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 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 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 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 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 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 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 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 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雪地开花 刘国星 坡上坡下、岭岭洼洼的小兽们垒知道,我爷爷不好惹!我爷爷精神矍铄,银须飘 飘。在草原放牧生活了大半辈子。他眼睛毒、耳朵灵、鼻子尖。大友狼借夜色叼 走了小羊,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我爷爷硬是码着蹄印,找到狼窝,打断了它的腿。 狼有狼道,蛇有蛇踪。爷爷心明眼亮。所以呢!爷爷从蒙古包里一出来,咳嗽一 声,狼呀、免呀、獾呀、百灵子呀,齐齐竖起耳朵,提拎着心,否则是会丢掉小 命的。 这当然要提到我爸。我爸刚生下来,奶奶就没了。爷爷既当爹又当妈。爷爷 到处给我爸找吃的,养活我爸。爷爷让我爸向母羊认了“干妈”,羊奶性温,营 养丰富。爷爷像个细心婆娘,挤奶,烧沸,再晾成温凉,灌进奶瓶,平抱起弦子, 喂奶。我爸吃得可欢了,嘴角都嘟噜出雪白的奶浆子……多年以后,我爸给我讲 述时,满脸喜色,我想当时他要是长条小羊尾巴,也肯定会晃个不停。可我爸没
高兴多久,牧区成“社”,有数的牛马羊驼都归进社里……后来,给我爸找吃的 成了头等大事,他的食谱庞杂而又出人意料。“鸟蛋拿回来,太阳会告诉你咋吃! 孵化的,要烧熟。没孵化的,生喝煮熟都行。”那次夹住个獾,肉香啊!一吃满 嘴流油 可我爸终因好久没吃过肉,吃坏了肚子 那年眼看过年了,爷爷神秘地附在我爸耳边,说:“年夜饭吃兔子肉。”我 爸不解。爷爷拿被蒙住头,压低嗓音说:“南山坡有兔子窝,我盯好久了。那只 老兔子,精哩!只要我一出门,它就坐在山头,盯住我看。我该做啥做啥,假装 没看见它。一年都没惹它,现在是时候啦!” 我爸按照吩咐,出包拖回捕兽夹。他偷偷向南山坡一瞥,果真有只兔子, 竖一竖地向这边嘹望,见是我爸,才放下身子,啃草去了。爷爷把捕兽夹放进开 水煮,又用雪反复搓,说是去锈味。后来,爷爷让我爸出去耍闹,吸引住那只老 兔子。我爸穿上奶奶的蒙古袍,还扎上头巾,一瘸一拐地出了门,喊叫、瑚高 敲铁盆子,惊得那兔子不知所措……转跑出好远,又跑回来。我爸一刻不停,直 到爷爷转回包里喊他,他才瘫软在地。爷爷却挥挥拳头,欣喜得很,好似一位凯 旋的将军。 那晚,下了一层雪,爷爷装扮好,猫在下风头的土坑里,头顶还盖块冻牛粪。 当然,他的鼻孔里弥漫着的是肉香!夜是小兽们的。月亮升起,草原像蘸在牛乳 里。兔子窝里一股脑地涌出五只免子,一大四小。你撞我挤,嬉闹着向坡顶的草 丛蹿动。兔子有道,小兔子们早已走熟。即使有雪,也会按照老路走的。老兔子 耸立起耳朵,走、看、听、嗅,像个侦察兵,它渐渐走近积雪下面的捕兽夹了 爷爷又喜又忧。他以前尚未发现这寓崽!谁知,走在前面的老兔子,突然停住脚 嗅嗅,又退回来。爷爷心凉了,知道捕兽夹已然暴露。可幸运的是小兔子们却没 在乎,还在你拥我挤地往前冲。老兔子挡这个,那个就从它的身边溜过去,堵来 堵去,眼见得堵不住了……老兔子急得嘶叫一声,立起身子,小兔子们终于停步。 老兔子一下子成了整个草原的中心,月光照着它,雪光衬着它,我爷爷和小兔子 们不错眼珠地盯着它。天地大静。远远地,有长调百转千回地从风里折过来… 爷爷就在那刻惊呆了一一在长调声中,只见那兔子上肢直立,踮起后肢,像白天 鹅般优雅地翩翩起舞……月光下,雪光中,舞蹈的免予通体发光,像个精灵,晶 莹剔透,忧伤而又深情。它像是陷在寒冷刺骨的冰河,倒卧无助,每一次蹬跳是 那样地痛苦不堪,令人心碎。它又像是在用力地发光发热,想变成一颗太阳,融 冰化雪,幻想让小兔们能在春日的绿草地上哆嗦地进食,身边是热气腾腾的土地 和潺潺喧闹的河水。它似热恋缠绵又似毅然决绝,它开始了和四只小兔子的碰撞 与亲吻……突然,在长调的髙音里,它高高跃起,撞向雪花掩盖的捕兽 夹…“啪”地钝响,雪地盛开一朵黑色的花。小兔们四散逃窜。 年三十晚上,爷爷给我爸炖好兔肉,却一筷来动。爷爷叹了一口气:“唉 小兔子没了妈妈,在冰雪地里找不到吃的,可怎么活啊!”我爸每次讲到这,眼 里就会泛层雾。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 年第32期,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着眼于人和动物的关系,生动地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塑造 了老兔子感人的形象,给读者以震撼。 B.文章第2段回忆爷爷艰难养育“我爸”,看似与下文捕兔的内容无关
高兴多久,牧区成“社”,有数的牛马羊驼都归进社里……后来,给我爸找吃的 成了头等大事,他的食谱庞杂而又出人意料。“鸟蛋拿回来,太阳会告诉你咋吃! 孵化的,要烧熟。没孵化的,生喝煮熟都行。”那次夹住个獾,肉香啊!一吃满 嘴流油。 可我爸终因好久没吃过肉,吃坏了肚子。 那年眼看过年了,爷爷神秘地附在我爸耳边,说:“年夜饭吃兔子肉。”我 爸不解。爷爷拿被蒙住头,压低嗓音说:“南山坡有兔子窝,我盯好久了。那只 老兔子,精哩!只要我一出门,它就坐在山头,盯住我看。我该做啥做啥,假装 没看见它。一年都没惹它,现在是时候啦!” 我爸按照吩咐,出包拖回捕兽夹。他偷偷向南山坡一瞥,果真有只兔子,一 竖一竖地向这边嘹望,见是我爸,才放下身子,啃草去了。爷爷把捕兽夹放进开 水煮,又用雪反复搓,说是去锈味。后来,爷爷让我爸出去耍闹,吸引住那只老 兔子。我爸穿上奶奶的蒙古袍,还扎上头巾,一瘸一拐地出了门,喊叫、瑚高、 敲铁盆子,惊得那兔子不知所措……转跑出好远,又跑回来。我爸一刻不停,直 到爷爷转回包里喊他,他才瘫软在地。爷爷却挥挥拳头,欣喜得很,好似一位凯 旋的将军。 那晚,下了一层雪,爷爷装扮好,猫在下风头的土坑里,头顶还盖块冻牛粪。 当然,他的鼻孔里弥漫着的是肉香!夜是小兽们的。月亮升起,草原像蘸在牛乳 里。兔子窝里一股脑地涌出五只免子,一大四小。你撞我挤,嬉闹着向坡顶的草 丛蹿动。兔子有道,小兔子们早已走熟。即使有雪,也会按照老路走的。老兔子 耸立起耳朵,走、看、听、嗅,像个侦察兵,它渐渐走近积雪下面的捕兽夹了, 爷爷又喜又忧。他以前尚未发现这寓崽!谁知,走在前面的老兔子,突然停住脚, 嗅嗅,又退回来。爷爷心凉了,知道捕兽夹已然暴露。可幸运的是小兔子们却没 在乎,还在你拥我挤地往前冲。老兔子挡这个,那个就从它的身边溜过去,堵来 堵去,眼见得堵不住了……老兔子急得嘶叫一声,立起身子,小兔子们终于停步。 老兔子一下子成了整个草原的中心,月光照着它,雪光衬着它,我爷爷和小兔子 们不错眼珠地盯着它。天地大静。远远地,有长调百转千回地从风里折过来…… 爷爷就在那刻惊呆了——在长调声中,只见那兔子上肢直立,踮起后肢,像白天 鹅般优雅地翩翩起舞……月光下,雪光中,舞蹈的免予通体发光,像个精灵,晶 莹剔透,忧伤而又深情。它像是陷在寒冷刺骨的冰河,倒卧无助,每一次蹬跳是 那样地痛苦不堪,令人心碎。它又像是在用力地发光发热,想变成一颗太阳,融 冰化雪,幻想让小兔们能在春日的绿草地上哆嗦地进食,身边是热气腾腾的土地 和潺潺喧闹的河水。它似热恋缠绵又似毅然决绝,它开始了和四只小兔子的碰撞 与亲吻……突然,在长调的高音里,它高高跃起,撞向雪花掩盖的捕兽 夹……“啪”地钝响,雪地盛开一朵黑色的花。小兔们四散逃窜。 年三十晚上,爷爷给我爸炖好兔肉,却一筷来动。爷爷叹了一口气:“唉! 小兔子没了妈妈,在冰雪地里找不到吃的,可怎么活啊!”我爸每次讲到这,眼 里就会泛层雾。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 年第 32 期,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着眼于人和动物的关系,生动地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塑造 了老兔子感人的形象,给读者以震撼。 B. 文章第 2 段回忆爷爷艰难养育“我爸”,看似与下文捕兔的内容无关
实则起到交代爷爷打兔子过年的缘由的作用 C.爷爷长期耐心观察兔子的习性,为捕猎兔子做精心准备,这些情节刻画 了爷爷办事老辣、精明狡诈的形象特点。 D.老兔子在草原上翩翩起舞的神奇情节,采用细节描写,融人作者丰富的 情感和想象,富有诗意,充满悲情。 5.请梳理从“我爸按照吩咐,出包拖回捕兽夹”到文末“我爸每次讲到 这.眼里就会泛层雾”爷爷的心理变化过程 6.从这篇小说里,有人读出了温暖,有人读出了残酷,请结合全文谈谈你 的看法 【答案】4.C5.从成功放置捕兽夹的欣喜,到即将捕到猎物的期待,到发现猎 物的喜忧参半,到看到老兔子停步的失望,到看到老兔子起舞的震惊,最后到心 忧幼兔的自责。 6.我读出了温暖。小说一方面写了爷爷在生活艰难、食物匿乏的时期,想 尽办法养育我爸的感人父爱;另一方面写了老兔子在危难之际舍身保护幼兔的伟 大母爱。这里的人和动物皆有的亲情之爱,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我读出了残酷。小说既写了爷爷和“我爸”生活艰难、食物匮乏,体现了生 存环境的残酷;更写出了人为了生存捕杀动物,让幼兔失去妈妈而面临生存困境 的残酷。人和动物都面临着生存的残酷。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査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 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 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 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项,“狡诈”语义过重。这个情节体 现了爷爷为捕猎物心思缜密、善用计谋的特点。故选C。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 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 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 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 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 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 可得出答案。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及文本内容分析与理 解的能力。需要结合题干要求,立足文本对应位置,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结 合“我爸按照吩咐,出包拖回捕兽夹。他偷偷向南山坡一瞥,果真有只兔子”“老 兔子耸立起耳朵,走、看、听、嗅,像个侦察兵,它渐渐走近积雪下面的捕兽夹 了,爷爷又喜又忧。他以前尚未发现这寓崽”“爷爷心凉了,知道捕兽夹已然暴 露”“爷爷就在那刻惊呆了一一在长调声中,只见那兔子上肢直立,踮起后肢, 像白天鹅般优雅地翩翩起舞”“年三十晚上,爷爷给我爸炖好兔肉,却一筷来动。 爷爷叹了一口气:‘唉!小兔子没了妈妈,在冰雪地里找不到吃的,可怎么活 啊!’”分析可知,欣喜一一期待—一喜忧参半一一失望一一震惊一一自责。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
实则起到交代爷爷打兔子过年的缘由的作用。 C. 爷爷长期耐心观察兔子的习性,为捕猎兔子做精心准备,这些情节刻画 了爷爷办事老辣、精明狡诈的形象特点。 D. 老兔子在草原上翩翩起舞的神奇情节,采用细节描写,融人作者丰富的 情感和想象,富有诗意,充满悲情。 5. 请梳理从“我爸按照吩咐,出包拖回捕兽夹”到文末“我爸每次讲到 这.眼里就会泛层雾”爷爷的心理变化过程。 6. 从这篇小说里,有人读出了温暖,有人读出了残酷,请结合全文谈谈你 的看法。 【答案】4. C 5. 从成功放置捕兽夹的欣喜,到即将捕到猎物的期待,到发现猎 物的喜忧参半,到看到老兔子停步的失望,到看到老兔子起舞的震惊,最后到心 忧幼兔的自责。 6. 我读出了温暖。小说一方面写了爷爷在生活艰难、食物匿乏的时期,想 尽办法养育我爸的感人父爱;另一方面写了老兔子在危难之际舍身保护幼兔的伟 大母爱。这里的人和动物皆有的亲情之爱,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我读出了残酷。小说既写了爷爷和“我爸”生活艰难、食物匮乏,体现了生 存环境的残酷;更写出了人为了生存捕杀动物,让幼兔失去妈妈而面临生存困境 的残酷。人和动物都面临着生存的残酷。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 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 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 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 项,“狡诈”语义过重。这个情节体 现了爷爷为捕猎物心思缜密、善用计谋的特点。故选 C。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 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 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 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 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 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 可得出答案。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及文本内容分析与理 解的能力。需要结合题干要求,立足文本对应位置,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结 合“我爸按照吩咐,出包拖回捕兽夹。他偷偷向南山坡一瞥,果真有只兔子”“老 兔子耸立起耳朵,走、看、听、嗅,像个侦察兵,它渐渐走近积雪下面的捕兽夹 了,爷爷又喜又忧。他以前尚未发现这寓崽”“爷爷心凉了,知道捕兽夹已然暴 露”“爷爷就在那刻惊呆了——在长调声中,只见那兔子上肢直立,踮起后肢, 像白天鹅般优雅地翩翩起舞”“年三十晚上,爷爷给我爸炖好兔肉,却一筷来动。 爷爷叹了一口气:‘唉!小兔子没了妈妈,在冰雪地里找不到吃的,可怎么活 啊!’”分析可知,欣喜——期待——喜忧参半——失望——震惊——自责。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