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一)语文试卷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命题人:管昌玲审题人:江龙军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般论述类文本(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 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 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 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 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 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 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 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 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 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 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 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 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晩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 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 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 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 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 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 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 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 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 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 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 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 “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 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 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 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 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2014年01月0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安徽省六安市 2014-2015 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一)语文试卷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命题人:管昌玲 审题人:江龙军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共 66 分) 一、一般论述类文本(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 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 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 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 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 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 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 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 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 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 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 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 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 是近 6 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 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 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 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 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 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 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 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 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 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 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 “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 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 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 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 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 2014 年 01 月 06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 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 应 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 化建 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 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 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 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 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 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 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 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 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 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二、古诗文阅读(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0 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 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 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 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 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 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 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 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 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已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 因而至焉矣!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 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 应 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 化建 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 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 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 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 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 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 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 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 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 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二、古诗文阅读(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 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 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 之遂。十四年,以言事②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 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③,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 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 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 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 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 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 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 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 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 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 “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 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 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 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①王勃作《滕王阁序》,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修滕王阁记》 后两作已失传。②言事:指上《论佛骨表》被贬斥揭阳。③大号:年号。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壮其文辞 壮:以……为壮,认为……壮美 B.以为当得躬诣大府诣:拜访 C.傥得一至其处傥:或许 D.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槛:栏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B.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 但以刘日薄西山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C.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D.子其为我记之 置杯焉则胶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官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髙耸,下临赣 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后又曾改建,壮丽非凡,独为江南第一。韩愈在此正 是以对滕王阁的赞美开始行文的 B.因为有壮美之辞的“序、赋、记等”,作者自然“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 忘却自己的烦忧。下面笔势一转,却是“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并未能如愿前 去观赏 C.末尾“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作 者在叙事之外,又以不尽之言,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 D.全篇除用少数文字扼要记叙了滕王阁的修建过程外,几乎全是围绕登阁一事 倾诉心向往之而不得偿愿之情,勾起读者去想象滕王阁的美。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5分) (2)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5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7分) 访城西友人别墅 【唐】雍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 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 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 “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 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 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 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①王勃作《滕王阁序》,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修滕王阁记》。 后两作已失传。②言事:指上《论佛骨表》被贬斥揭阳。③大号:年号。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壮其文辞 壮:以……为壮,认为……壮美 B.以为当得躬诣大府 诣:拜访 C.傥得一至其处 傥:或许 D.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 槛:栏杆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 B.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 但以刘日薄西山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C.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 D.子其为我记之 置杯焉则胶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官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高耸,下临赣 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后又曾改建,壮丽非凡,独为江南第一。韩愈在此正 是以对滕王阁的赞美开始行文的。 B.因为有壮美之辞的“序、赋、记等”,作者自然“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 忘却自己的烦忧。下面笔势一转,却是“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并未能如愿前 去观赏。 C.末尾“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作 者在叙事之外,又以不尽之言,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 D. 全篇除用少数文字扼要记叙了滕王阁的修建过程外,几乎全是围绕登阁一事 倾诉心向往之而不得偿愿之情,勾起读者去想象滕王阁的美。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 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7 分) 访城西友人别墅 【唐】雍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8.诗歌描绘了友人别墅的哪些特点?(3分) 答 9.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悟已往之不谏 ,觉今是而昨非。(陶渊 明《归去来兮辞》)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王勃《滕王阁序》) (3)_,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平凡的幸福 俄罗斯)列伊拉·米勒佐耶娃 车驶上大路的时候,穆拉德想趁绿灯亮着的时候,把车开过去,所以就朝着信号 灯猛地向前冲了过去。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就谁也不知道了。卡米拉只感到自己被 什么东西重重地砸了一下,她听到一声玻璃破碎的声音,然后就什么也感觉不到 了,也不知道汽车是掉到排水沟里翻了。 接下来是医院、来来往往的医生和亲人们的哭叫声。还算万幸,一切都过去了。 她睁开双眼时,穆拉德就在身边,拉着她的手,朝她温柔地微笑着 卡米拉出院后,双方亲友立刻为他们准备婚礼。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非常理 想。期待己久的大喜日子终于到了,他们从举行婚礼的豪华饭店回到自己的房子 里,这是穆拉德父亲送给新婚夫妇的礼物。卡米拉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 的女人了。 卡米拉回头看了看,发现自己已经是一个年轻的女人了,她有了三个健康可爱的 孩子。 卡米拉的日子过得非常幸福,她所有的梦想都出乎意料地变成了现实。她不是 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有自己的工作,而且她工作的地方正是她一直梦想的地方。 她唯一要做的就是感谢命运对她的厚爱! 生活真是太美妙了!卡米拉的心里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穆拉德是个既懂得爱又 感情专一的好丈夫,也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一切都像卡米拉希望的那样。 孩子们在一天天长大,有时候也有一些小问题,有时候问题还很大。但这才是生 活,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健全的生活。卡米拉也明白,在别人眼里,她所谓 的这种幸福对一个女人来说可能是再普通、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她认为自己的 幸福一点都不平凡,充满了神奇,难遇难求,那是上天对她的偏爱 卡米拉有很多美好动人的经历。丈夫还像从前一样浪漫,他们全家一起把生活过 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他们哪儿都去过,什么都看过! 幸福的日子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和与一大群朋友的亲密交往中飞过。朋友们的聚 会、孩子们的调皮为生活增添了无限色彩 他们先嫁了女儿,然后两个儿子也结了婚。小儿子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卡米拉又 该照看孙子了。命运真是特别眷顾卡米拉,送给她一大群孙子。卡米拉一次又 次地感谢上帝对她的恩赐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8.诗歌描绘了友人别墅的哪些特点?(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9.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觉今是而昨非。(陶渊 明《归去来兮辞》)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 __ __ ,______ __。(王勃《滕王阁序》) (3)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三、现代文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平凡的幸福 〔俄罗斯〕列伊拉·米勒佐耶娃 车驶上大路的时候,穆拉德想趁绿灯亮着的时候,把车开过去,所以就朝着信号 灯猛地向前冲了过去。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就谁也不知道了。卡米拉只感到自己被 什么东西重重地砸了一下,她听到一声玻璃破碎的声音,然后就什么也感觉不到 了,也不知道汽车是掉到排水沟里翻了。 接下来是医院、来来往往的医生和亲人们的哭叫声。还算万幸,一切都过去了。 她睁开双眼时,穆拉德就在身边,拉着她的手,朝她温柔地微笑着。 卡米拉出院后,双方亲友立刻为他们准备婚礼。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非常理 想。期待已久的大喜日子终于到了,他们从举行婚礼的豪华饭店回到自己的房子 里,这是穆拉德父亲送给新婚夫妇的礼物。卡米拉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 的女人了。 卡米拉回头看了看,发现自己已经是一个年轻的女人了,她有了三个健康可爱的 孩子。 卡米拉的日子过得非常幸福,她所有的梦想都出乎意料地变成了现实。她不是一 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有自己的工作,而且她工作的地方正是她一直梦想的地方。 她唯一要做的就是感谢命运对她的厚爱! 生活真是太美妙了!卡米拉的心里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穆拉德是个既懂得爱又 感情专一的好丈夫,也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一切都像卡米拉希望的那样。 孩子们在一天天长大,有时候也有一些小问题,有时候问题还很大。但这才是生 活,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健全的生活。卡米拉也明白,在别人眼里,她所谓 的这种幸福对一个女人来说可能是再普通、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她认为自己的 幸福一点都不平凡,充满了神奇,难遇难求,那是上天对她的偏爱。 卡米拉有很多美好动人的经历。丈夫还像从前一样浪漫,他们全家一起把生活过 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他们哪儿都去过,什么都看过! 幸福的日子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和与一大群朋友的亲密交往中飞过。朋友们的聚 会、孩子们的调皮为生活增添了无限色彩。 他们先嫁了女儿,然后两个儿子也结了婚。小儿子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卡米拉又 该照看孙子了。命运真是特别眷顾卡米拉,送给她一大群孙子。卡米拉一次又一 次地感谢上帝对她的恩赐
明亮的灯光,浓浓的艾蒿的芳香……透过一层薄雾她看见一扇打开的窗户和悬在 她身体上方的一盏明亮的灯,还有一张张正俯在她身上的脸。 “她醒过来了。真是奇迹!”一个陌生的声音说 几天后,卡米拉已经能自己从床上坐起来了。这个地方很陌生,周围的人也都不 认识 “穆拉德在哪儿?”她问,可她的声音她自己都听不出来了,“我的孩子们在哪 儿?我的孙子们呢?我这是在哪儿?你们是谁?” 终于,来了一个女人,在旁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 “我的亲人们都哪儿去了?”卡米拉央求着问。 “我可以把一切都告诉您,”这个女人痛苦地说。“但您一定要坚强……您昏迷 了四十年了。” “什么?” “您睡了四十年了…” 卡米拉沉默了好一会,她觉得即使想再问点什么,她的舌头也不听使唤了。终于, 她还是说出来了:“我丈夫呢?” 那个女人沉思了一会后,声音低低地说:“出车祸时,您还没结婚呢 卡米拉像傻了似的,目光落在床头柜的照片上,就是奥利娅在那次聚会上拍的。 照片上是一张张神采奕奕的脸庞。卡米拉的目光注视着正在幸福地微笑的穆拉 德,注视着自己,注视着已经永远消失了的朋友们 卡米拉后来打听到,车祸中穆拉德只是受了点轻伤,他等不及卡米拉醒来就和别 人结了婚,搬走了。他现在是否健在,不得而知;但他的家人现在还住在西方的 某个国家 卡米拉一直在思考着自己的这一生,最后她终于明白了: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 当她艰难地把身子挪到镜子前的时候,镜子里岀现了一张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 的脸。她凝视着自己的眼睛,企图弄明白上天给予她的这份神奇的、难得的恩赐 的意义……命运真是对她不薄,让她做了一辈子梦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一开始简单地介绍了车祸发生的情况,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张本,也为下文 中 叙写穆拉德在车祸之后离开卡米拉做了铺垫。 B.小说对卡米拉的梦境与幻想的描绘是不真实的,结婚生子、甚至还照看自己的 孙 子等都是虚构的。 C.作者对卡米拉的梦境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尤其是对穆拉德的“既懂得爱又感情 专 一”以及“还像从前一样浪漫”等的描述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D.作者借助卡米拉的梦境与现实,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生 本 来就是一场梦”,因此没有必要为暂时的不幸而懊恼不已。 E.作者借助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实际上是在讲述自己的生活遭遇,写出了自 的悲剧命运,这恰恰验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12.卡米拉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做概括分析。(6分)
明亮的灯光,浓浓的艾蒿的芳香……透过一层薄雾她看见一扇打开的窗户和悬在 她身体上方的一盏明亮的灯,还有一张张正俯在她身上的脸。 “她醒过来了。真是奇迹!”一个陌生的声音说。 几天后,卡米拉已经能自己从床上坐起来了。这个地方很陌生,周围的人也都不 认识。 “穆拉德在哪儿?”她问,可她的声音她自己都听不出来了,“我的孩子们在哪 儿?我的孙子们呢?我这是在哪儿?你们是谁?” 终于,来了一个女人,在旁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 “我的亲人们都哪儿去了?” 卡米拉央求着问。 “我可以把一切都告诉您,”这个女人痛苦地说。“但您一定要坚强……您昏迷 了四十年了。” “什么?” “您睡了四十年了……” 卡米拉沉默了好一会,她觉得即使想再问点什么,她的舌头也不听使唤了。终于, 她还是说出来了:“我丈夫呢?” 那个女人沉思了一会后,声音低低地说:“出车祸时,您还没结婚呢。” 卡米拉像傻了似的,目光落在床头柜的照片上,就是奥利娅在那次聚会上拍的。 照片上是一张张神采奕奕的脸庞。卡米拉的目光注视着正在幸福地微笑的穆拉 德,注视着自己,注视着已经永远消失了的朋友们。 卡米拉后来打听到,车祸中穆拉德只是受了点轻伤,他等不及卡米拉醒来就和别 人结了婚,搬走了。他现在是否健在,不得而知;但他的家人现在还住在西方的 某个国家。 卡米拉一直在思考着自己的这一生,最后她终于明白了: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 当她艰难地把身子挪到镜子前的时候,镜子里出现了一张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 的脸。她凝视着自己的眼睛,企图弄明白上天给予她的这份神奇的、难得的恩赐 的意义……命运真是对她不薄,让她做了一辈子梦。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小说一开始简单地介绍了车祸发生的情况,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张本,也为下文 中 叙写穆拉德在车祸之后离开卡米拉做了铺垫。 B.小说对卡米拉的梦境与幻想的描绘是不真实的,结婚生子、甚至还照看自己的 孙 子等都是虚构的。 C.作者对卡米拉的梦境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尤其是对穆拉德的“既懂得爱又感情 专 一”以及“还像从前一样浪漫”等的描述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D.作者借助卡米拉的梦境与现实,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生 本 来就是一场梦”,因此没有必要为暂时的不幸而懊恼不已。 E.作者借助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实际上是在讲述自己的生活遭遇,写出了自 己 的悲剧命运,这恰恰验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12.卡米拉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做概括分析。(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