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个国家、民族的服饰,是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它是这个国家、民族人 文精神的体现,深沉地蕴涵着这个国家、民族的心理、气质、品格、神韵。它给 人们以国家的认同感、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宗教的认同感。这种 认同感是文化亲和力、国家凝聚力、民族生命力的源泉。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有无 比悠久的历史、光彩夺目的创造、绚丽多姿的样式,在世界服饰文化中无与伦比 具有重要地位。。 中华民族的服饰可溯源到旧石器时代的用树叶、兽皮遮体,“上古穴居而野处, 衣毛而冒皮”。后世的人们用丝麻的织品来替代兽皮,将丝麻织品染成五色,制 成服饰,这便是“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坤有文, 故上表玄,下裳黄”。上衣下裳样式的确立,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思想内涵,体现 了中华民族将宇宙天地、乾坤阴阳等形而上的道理寓于形而下的服饰之中的“天 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精神。可见,中华民族的服饰从一开始,便被视为一种文化 现象和民族精神的表征。 殷周以后,服饰“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五色的不同颜色服饰表示不同等级, 衣服上不同的纹饰亦体现不同等级,把服饰当作礼仪的内容之一。服饰作为社会 政治典章制度、等级名分、贵贱之别的表征,具有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社会人际 关系的功能,所以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汉以后,历代冕服制度都有所改革,到 隋唐而历宋元明清,服饰文化丰富多彩,灿烂美观,既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又 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在世界服饰文化中独占鳌头,凸显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无 限的魅力,为人们所赞扬敬服。隋唐服饰沿袭汉魏,有所改革,但无论男士都分 礼服与便服两种。隋文帝扬坚制定《衣服令》,规定皇帝服饰有衮冕、通天冠、 白纱帽等,后又有所増加,皇太子、百官的服饰也各有规定。唐初髙祖李渊制定 《衣服令》,对皇帝、皇太子、皇后、妃嫔等都做了规定;官员的常服服色基本 按品级分为紫绯、绿、青等。宋代的服饰崇尚素雅,天子、后妃、诸臣、士庶之 服都有一定之规。历代士大夫、思想家对服饰非常重视,他们或参与制定,或进 行改革,作为其制礼工作的一部分。假如不按规定穿着,便被视为是逾僭和非礼 的行为。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作为民袭人文精神的体现,随中华民族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 发展,它经历了从简朴到复杂再到易简的过程,它广泛吸收了本土和外来的各民 族服饰的特点,在大化流行、融突互补中不断化生新的服饰,使中华民族的服饰 文化在世界服饰文化中呈现其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独特魅力,形成了唯变所适 性、等级制度性、多样并蓄性、民族人文性等显著特点。尽管这些特点中,有的 需要放弃,有的需要淡化,有的需要改革,有的需要继承,但都是创造新的服饰 文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闪光的方方面,在当下古今中西服饰文化 的融突和舍中可转生为既体现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又能体现现代中国人精神面 貌和审美观念的新国服。 摘编自张立文《国服与民族人文精神》 【注】①文:色彩交错。②章:花纹
安徽省六安市 2017-2018 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第 I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一个国家、民族的服饰,是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它是这个国家、民族人 文精神的体现,深沉地蕴涵着这个国家、民族的心理、气质、品格、神韵。它给 人们以国家的认同感、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宗教的认同感。这种 认同感是文化亲和力、国家凝聚力、民族生命力的源泉。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有无 比悠久的历史、光彩夺目的创造、绚丽多姿的样式,在世界服饰文化中无与伦比, 具有重要地位。。 中华民族的服饰可溯源到旧石器时代的用树叶、兽皮遮体,“上古穴居而野处, 衣毛而冒皮”。后世的人们用丝麻的织品来替代兽皮,将丝麻织品染成五色,制 成服饰,这便是“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坤有文, 故上表玄,下裳黄”。上衣下裳样式的确立,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思想内涵,体现 了中华民族将宇宙天地、乾坤阴阳等形而上的道理寓于形而下的服饰之中的“天 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精神。可见,中华民族的服饰从一开始,便被视为一种文化 现象和民族精神的表征。 殷周以后,服饰“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五色的不同颜色服饰表示不同等级, 衣服上不同的纹饰亦体现不同等级,把服饰当作礼仪的内容之一。服饰作为社会 政治典章制度、等级名分、贵贱之别的表征,具有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社会人际 关系的功能,所以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汉以后,历代冕服制度都有所改革,到 隋唐而历宋元明清,服饰文化丰富多彩,灿烂美观,既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又 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在世界服饰文化中独占鳌头,凸显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无 限的魅力,为人们所赞扬敬服。隋唐服饰沿袭汉魏,有所改革,但无论男士都分 礼服与便服两种。隋文帝扬坚制定《衣服令》,规定皇帝服饰有衮冕、通天冠、 白纱帽等,后又有所增加,皇太子、百官的服饰也各有规定。唐初高祖李渊制定 《衣服令》,对皇帝、皇太子、皇后、妃嫔等都做了规定;官员的常服服色基本 按品级分为紫绯、绿、青等。宋代的服饰崇尚素雅,天子、后妃、诸臣、士庶之 服都有一定之规。历代士大夫、思想家对服饰非常重视,他们或参与制定,或进 行改革,作为其制礼工作的一部分。假如不按规定穿着,便被视为是逾僭和非礼 的行为。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作为民袭人文精神的体现,随中华民族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 发展,它经历了从简朴到复杂再到易简的过程,它广泛吸收了本土和外来的各民 族服饰的特点,在大化流行、融突互补中不断化生新的服饰,使中华民族的服饰 文化在世界服饰文化中呈现其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独特魅力,形成了唯变所适 性、等级制度性、多样并蓄性、民族人文性等显著特点。尽管这些特点中,有的 需要放弃,有的需要淡化,有的需要改革,有的需要继承,但都是创造新的服饰 文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闪光的方方面,在当下古今中西服饰文化 的融突和舍中可转生为既体现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又能体现现代中国人精神面 貌和审美观念的新国服。 (摘编自张立文《国服与民族人文精神》) 【注】①文:色彩交错。②章:花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饰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蕴涵着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 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文思想和精神气质。 B.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产技艺的提升,人们逐渐用丝麻等织品取代一些天 然物品,并将这些丝麻织品染色后缝制成衣服 C.上古时期,人们在野外的洞穴里居住,用树叶、兽皮等遮蔽身体、抵御寒气, 这些树叶、兽皮就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衣着服饰 D.服饰是一种文化载体,它可以强化人们对国家、民族、文化以及宗教的认同 感,同时服饰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原动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当今的“衣服”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古人将上衣称为“衣”、下衣 称为“裳”,还根据“天玄而地黄”的理念来确定上衣和下裳的颜色。 B.殷周以后,传统服饰在体现实用价值的同时,还注重色彩的搭配,色彩绚丽、 纹饰精美的衣服表明穿着者具有很高的身份地位。 C.上衣下裳的服饰样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这些传统 服饰可以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相关特征。 D.尽管中华服饰文化意蕴深厚,特点鲜明,受到世人的普遍赞誉,但我们也应 该以理性的眼光,对民族服饰文化传统进行合理扬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周以后的中国古代的服饰大都具有礼仪的功能,体现出非常重要的社会价 值,这也是历代统治者重视制定服饰典章制度和相关法令的主要原因。 B.在隋唐以前,传统服饰没有礼服与便服的区分;隋唐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同 时对汉魏以来的服饰进行了改革,明确规定了礼服与便服的样式。 C.在珍视本民族服饰文化的同时,也要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服饰文化之间 的交流借鉴,这样中华服饰文化才能进一步繁荣发展 D.服饰是国家形象和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因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可以 结合现实的需要形成符合现代中国人审美观念的新国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鞋匠菩子 沙克 寒风就像冰箱里拿出的快刀,往所有的缝隙里戳着,嗖嗖的冷。鞋匠菩子用老式 的三块瓦棉帽捂住头和脸,把小区大门外的鞋摊挪到墙角处。鞋匠的家什包括 台手摇修鞋机,一只带轱辘的铁柜子,两只小木凳,还有一把遮阳遮雨的可口可 乐大广告伞。 我把穿了六年多的一双磨砂牛皮鞋递给菩子。这双鞋已被他修补过几次,鞋跟磨 塌了他给打上鞋掌,鞋底和鞋帮间脱口了他手工用针线缝合。这次还是让他打鞋 掌。我右脚的鞋跟磨得厉害,每年都要给皮鞋打一次右掌,不然走路时脚底往外 侧歪。菩子用一只半椭圆形的黑色橡皮掌在鞋跟上试试,又换一个小些的试试, 都觉得不满意。他从铁柜子中拿出一个小木盒,翻了个底,找出一块与鞋底同质 顺色的马蹄形牛筋掌。不过太大了,形状与鞋跟的磨塌处不相干,于是他用剪刀 把它剪成半椭圆形,用锉子把鞋跟磨塌处的灰尘锉掉,表面稍稍锉毛,用黄胶涂 抹鞋跟与鞋掌,放到脚边风干一两分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服饰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蕴涵着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 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文思想和精神气质。 B.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产技艺的提升,人们逐渐用丝麻等织品取代一些天 然物品,并将这些丝麻织品染色后缝制成衣服。 C.上古时期,人们在野外的洞穴里居住,用树叶、兽皮等遮蔽身体、抵御寒气, 这些树叶、兽皮就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衣着服饰。 D.服饰是一种文化载体,它可以强化人们对国家、民族、文化以及宗教的认同 感,同时服饰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原动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当今的“衣服”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古人将上衣称为“衣”、下衣 称为“裳”,还根据“天玄而地黄”的理念来确定上衣和下裳的颜色。 B.殷周以后,传统服饰在体现实用价值的同时,还注重色彩的搭配,色彩绚丽、 纹饰精美的衣服表明穿着者具有很高的身份地位。 C.上衣下裳的服饰样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这些传统 服饰可以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相关特征。 D.尽管中华服饰文化意蕴深厚,特点鲜明,受到世人的普遍赞誉,但我们也应 该以理性的眼光,对民族服饰文化传统进行合理扬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殷周以后的中国古代的服饰大都具有礼仪的功能,体现出非常重要的社会价 值,这也是历代统治者重视制定服饰典章制度和相关法令的主要原因。 B.在隋唐以前,传统服饰没有礼服与便服的区分;隋唐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同 时对汉魏以来的服饰进行了改革,明确规定了礼服与便服的样式。 C.在珍视本民族服饰文化的同时,也要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服饰文化之间 的交流借鉴,这样中华服饰文化才能进一步繁荣发展。 D.服饰是国家形象和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因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可以 结合现实的需要形成符合现代中国人审美观念的新国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鞋匠菩子 沙克 寒风就像冰箱里拿出的快刀,往所有的缝隙里戳着,嗖嗖的冷。鞋匠菩子用老式 的三块瓦棉帽捂住头和脸,把小区大门外的鞋摊挪到墙角处。鞋匠的家什包括一 台手摇修鞋机,一只带轱辘的铁柜子,两只小木凳,还有一把遮阳遮雨的可口可 乐大广告伞。 我把穿了六年多的一双磨砂牛皮鞋递给菩子。这双鞋已被他修补过几次,鞋跟磨 塌了他给打上鞋掌,鞋底和鞋帮间脱口了他手工用针线缝合。这次还是让他打鞋 掌。我右脚的鞋跟磨得厉害,每年都要给皮鞋打一次右掌,不然走路时脚底往外 侧歪。菩子用一只半椭圆形的黑色橡皮掌在鞋跟上试试,又换一个小些的试试, 都觉得不满意。他从铁柜子中拿出一个小木盒,翻了个底,找出一块与鞋底同质 顺色的马蹄形牛筋掌。不过太大了,形状与鞋跟的磨塌处不相干,于是他用剪刀 把它剪成半椭圆形,用锉子把鞋跟磨塌处的灰尘锉掉,表面稍稍锉毛,用黄胶涂 抹鞋跟与鞋掌,放到脚边风干一两分钟
一阵旋风像水流一样冲过来,被我从头包到腿的大棉衣挡着。菩子的身体似乎歪 了一下,鼻涕流到嘴唇上,他撩起蓝布围裙的一角擦掉鼻涕。“你凑合着打个掌 就行了,旧皮鞋值不着用功。”我有点替他着急。“那不行,靠手艺吃饭马虎不 得的。”一两分钟的空隙里,菩子看到左脚那只鞋子的侧面有一点点绽缝,拿到 修鞋机上哒哒哒地缝好, 然后,他把涂过胶的鞋掌和右鞋跟压在一起,接着,再把残剩的牛筋掌剪下一小 块,先用锉子把两面使劲锉毛,锉下来的粉末落在他腿上铺着的帆布上,再用削 刀削成扁扁的楔状,两面涂上胶用嘴巴吹一吹,塞进鞋掌与鞋跟间合不拢的三角 缝中,再放在铁鞋托上用小钉锤给锤实了。在楔状小块塞进去之前,他已经把帆 布上的粉末撮起来撒进三角缝中,这样鞋掌、楔状小块和鞋跟间就粘得严密实在 了 贴着鞋跟侧面的弧度,他用削刀把鞋掌和楔状小块削平。“好了。”他把鞋子递 给我查看。 我问他,“多少钱?”他说,“不用了,拿走吧。”我说,“那不行,你得收钱。” 他说,“给两块钱吧。”我说,“给你五块。”他摆摆手说,“打个小鞋掌就两 块,对哪个都一样。” 这是午饭后,没什么人拿鞋子来修,菩子修补着寄放在他这里的一堆鞋子。我没 什么事,穿那么多衣服不怕冷,和菩子聊天也不影响他做事。 “我爸爸有一双在部队时发的军皮鞋,从1948年穿到1977年,我接着穿就是穿 不坏。现在的皮鞋连布鞋都不如,像草鞋,几个月就穿坏了,穿年把就得换新的。” 我起了话头。 过去的军皮鞋是厚牛皮做的,是头层皮,鞋头还衬着钢板,能不结实么。现在 的牛皮鞋,是用剥离过几层的牛皮做的,有的薄得像牛皮纸,黏衬上别的仿皮材 料,看起来厚实一点,其实吃不住穿的。”菩子答着话。 “再薄的真皮鞋,也不至于穿半载一年就坏了啊。” “现在的做工哪能和过去比,糊弄出鞋样子,表面好看就行。好多皮鞋说是真皮 鞋,其实是合成革的材料……” 菩子扶着鞋摊柜站起来,伸展一下腰身。他只有一米四几,被小儿麻痹症致残的 腿根本伸不直。他摸着裤腰上的牛皮带说:“你看过去的东西,是没剥层的牛皮 做的,用两代人都断不了。我父亲十八岁时开始用的,用到他死,我又用了三十 多年。”他的牛皮带表面像蜘蛛网似的,跟他皴裂的手掌一模一样,连颜色都 样,灰不拉几中带点黄 “哎,菩子,假如皮鞋都像过去那么牢固,皮鞋厂和皮鞋店就完蛋了,产量销量 要减少几倍。 “呵呵,那我做鞋匠的也完蛋了,养不活老婆儿子了。” 菩子的老婆是个身强力壮的哑巴。他的儿子在职业技术学院读建筑工程专业,是 个能说会道的大块头,还在学校的业余拳击队里当队长。菩子特别为儿子骄傲: “我们家原来有五口人,四个是残疾人,父母死了儿子长大了,我也老了,五十 九岁了。以后我们家再有五口人时,健康人就占多数啦。” 每天进出小区的门时,我都要从菩子的鞋摊旁经过。菩子一天不落地上班下班: 早八晚六。他的身边常常坐着蹲着站着一些人,等他修补鞋子,或者修补衣包拉 链什么的
一阵旋风像水流一样冲过来,被我从头包到腿的大棉衣挡着。菩子的身体似乎歪 了一下,鼻涕流到嘴唇上,他撩起蓝布围裙的一角擦掉鼻涕。“你凑合着打个掌 就行了,旧皮鞋值不着用功。”我有点替他着急。“那不行,靠手艺吃饭马虎不 得的。”一两分钟的空隙里,菩子看到左脚那只鞋子的侧面有一点点绽缝,拿到 修鞋机上哒哒哒地缝好。 然后,他把涂过胶的鞋掌和右鞋跟压在一起,接着,再把残剩的牛筋掌剪下一小 块,先用锉子把两面使劲锉毛,锉下来的粉末落在他腿上铺着的帆布上,再用削 刀削成扁扁的楔状,两面涂上胶用嘴巴吹一吹,塞进鞋掌与鞋跟间合不拢的三角 缝中,再放在铁鞋托上用小钉锤给锤实了。在楔状小块塞进去之前,他已经把帆 布上的粉末撮起来撒进三角缝中,这样鞋掌、楔状小块和鞋跟间就粘得严密实在 了。 贴着鞋跟侧面的弧度,他用削刀把鞋掌和楔状小块削平。“好了。”他把鞋子递 给我查看。 我问他,“多少钱?”他说,“不用了,拿走吧。”我说,“那不行,你得收钱。” 他说,“给两块钱吧。”我说,“给你五块。”他摆摆手说,“打个小鞋掌就两 块,对哪个都一样。” 这是午饭后,没什么人拿鞋子来修,菩子修补着寄放在他这里的一堆鞋子。我没 什么事,穿那么多衣服不怕冷,和菩子聊天也不影响他做事。 “我爸爸有一双在部队时发的军皮鞋,从 1948 年穿到 1977 年,我接着穿就是穿 不坏。现在的皮鞋连布鞋都不如,像草鞋,几个月就穿坏了,穿年把就得换新的。” 我起了话头。 “过去的军皮鞋是厚牛皮做的,是头层皮,鞋头还衬着钢板,能不结实么。现在 的牛皮鞋,是用剥离过几层的牛皮做的,有的薄得像牛皮纸,黏衬上别的仿皮材 料,看起来厚实一点,其实吃不住穿的。”菩子答着话。 “再薄的真皮鞋,也不至于穿半载一年就坏了啊。” “现在的做工哪能和过去比,糊弄出鞋样子,表面好看就行。好多皮鞋说是真皮 鞋,其实是合成革的材料……” 菩子扶着鞋摊柜站起来,伸展一下腰身。他只有一米四几,被小儿麻痹症致残的 腿根本伸不直。他摸着裤腰上的牛皮带说:“你看过去的东西,是没剥层的牛皮 做的,用两代人都断不了。我父亲十八岁时开始用的,用到他死,我又用了三十 多年。”他的牛皮带表面像蜘蛛网似的,跟他皴裂的手掌一模一样,连颜色都一 样,灰不拉几中带点黄。 “哎,菩子,假如皮鞋都像过去那么牢固,皮鞋厂和皮鞋店就完蛋了,产量销量 要减少几倍。” “呵呵,那我做鞋匠的也完蛋了,养不活老婆儿子了。” 菩子的老婆是个身强力壮的哑巴。他的儿子在职业技术学院读建筑工程专业,是 个能说会道的大块头,还在学校的业余拳击队里当队长。菩子特别为儿子骄傲: “我们家原来有五口人,四个是残疾人,父母死了儿子长大了,我也老了,五十 九岁了。以后我们家再有五口人时,健康人就占多数啦。” 每天进出小区的门时,我都要从菩子的鞋摊旁经过。菩子一天不落地上班下班, 早八晚六。他的身边常常坐着蹲着站着一些人,等他修补鞋子,或者修补衣包拉 链什么的
我拿起装着磨砂牛皮鞋的塑料袋起身离开。走到小区门口时,想起什么,就又走 了回来。菩子坐在那里,埋头摇着修鞋机补鞋子,矮小的身子被鞋摊柜遮得没了 影子。多少年来,他一直被鞋摊柜挡在后面。 “菩子,你坐得偏一些,别让鞋摊柜挡住你的人。” 菩子乐意接受我的意见。我帮他把鞋摊柜往大广告伞的旁边移了几十厘米,对着 马路现出菩子的身体 (选自2015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了残疾人鞋匠菩子用诚意和认真得到了修鞋 客的认可和赞美,这是呼吁社会大众不要歧视残疾人。。 B.菩子的老婆是个哑巴,她身强力壮,耕种几亩田地,家里粮食和农副产品自 给自足,家务活儿都是她一个人揽着,不让菩子操心 C.“鞋匠菩子”是小说主人公,他身高只有一米四几,是患小儿麻痹症致残的 人,他靠修补鞋为生,以诚信经营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D.作者用“试”“换”“翻”“找”“剪”“锉”“涂抹”等动词,准确地描 写鞋匠补鞋的过程,表现了其高超的技术。 5.开头第一段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6.鞋匠菩子这个人物身上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征?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白鹿原上寻找陈忠实 “世间已无陈忠实,天地白鹿魂永存。”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代表作《白鹿原》 的名字,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1942年,陈忠实就出生在这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文化寻根”的热潮。关中处于陕西的中心, 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近代的兴衰起落,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与探究。他在西 安周边的几个县查阅县志、文史资料,与乡人聊天,查访民间奇闻野史 关中民俗,亡者入殓,头下要有垫头物。陈忠实最担心的就是他写不出一部作品 来当“枕头”。那些年,陈忠实一直待在白鹿原上的老家。妻子在西安照顾一家 老小,他一人在村里,吃饭只能靠从城里背馍。西安陈忠实文学馆的工作人员权 伦告诉《环球人物》记者:“陈忠实这一生,年少时是为读书,把馍馍从乡下往 城里背;中年时,为写作,又把馍馍从城里往乡下背 1988年4月1日,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行字。他的整个心 理状态已进入“我的父辈、爷爷辈、老爷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原的沉重的历史烟 云之中了”。写作的那四年,陈忠实身在老家的白鹿原,心在笔下的白鹿原,穿 行于清末、革命、抗日、内战的不同时期。故事写到1949年,书中的白鹿原解 放了,陈忠实自己也解放了。 《白鹿原》快写完时,妻子来给他送蒸馍和擀好的面条,送妻子出小院时,他告 诉妻子这些面和馍吃完,就写完了。妻子突然停住脚问:“要是发不了咋办?” 他毫不迟疑地说:“我就去养鸡。” 手稿交给出版社的同时,陈忠实也复印了一份送给陕西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10 多天都没消息,陈忠实内心忐忑地进城。李星正买菜回来,见了陈忠实啥也不说 就说到屋里谈,陈忠实被吓着了,从一楼到五楼,一进书房,李星猛然回身,像
我拿起装着磨砂牛皮鞋的塑料袋起身离开。走到小区门口时,想起什么,就又走 了回来。菩子坐在那里,埋头摇着修鞋机补鞋子,矮小的身子被鞋摊柜遮得没了 影子。多少年来,他一直被鞋摊柜挡在后面。 “菩子,你坐得偏一些,别让鞋摊柜挡住你的人。” 菩子乐意接受我的意见。我帮他把鞋摊柜往大广告伞的旁边移了几十厘米,对着 马路现出菩子的身体。 (选自 2015 年 12 月 14 日《人民日报》)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了残疾人鞋匠菩子用诚意和认真得到了修鞋 客的认可和赞美,这是呼吁社会大众不要歧视残疾人。。 B.菩子的老婆是个哑巴,她身强力壮,耕种几亩田地,家里粮食和农副产品自 给自足,家务活儿都是她一个人揽着,不让菩子操心。 C.“鞋匠菩子”是小说主人公,他身高只有一米四几,是患小儿麻痹症致残的 人,他靠修补鞋为生,以诚信经营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D.作者用“试”“换”“翻”“找”“剪”“锉”“涂抹”等动词,准确地描 写鞋匠补鞋的过程,表现了其高超的技术。 5.开头第一段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4 分) 6.鞋匠菩子这个人物身上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征?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白鹿原上寻找陈忠实 “世间已无陈忠实,天地白鹿魂永存。”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代表作《白鹿原》 的名字,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1942 年,陈忠实就出生在这里。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文化寻根”的热潮。关中处于陕西的中心, 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近代的兴衰起落,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与探究。他在西 安周边的几个县查阅县志、文史资料,与乡人聊天,查访民间奇闻野史。 关中民俗,亡者入殓,头下要有垫头物。陈忠实最担心的就是他写不出一部作品 来当“枕头”。那些年,陈忠实一直待在白鹿原上的老家。妻子在西安照顾一家 老小,他一人在村里,吃饭只能靠从城里背馍。西安陈忠实文学馆的工作人员权 伦告诉《环球人物》记者:“陈忠实这一生,年少时是为读书,把馍馍从乡下往 城里背;中年时,为写作,又把馍馍从城里往乡下背。” 1988 年 4 月 1 日,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行字。他的整个心 理状态已进入“我的父辈、爷爷辈、老爷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原的沉重的历史烟 云之中了”。写作的那四年,陈忠实身在老家的白鹿原,心在笔下的白鹿原,穿 行于清末、革命、抗日、内战的不同时期。故事写到 1949 年,书中的白鹿原解 放了,陈忠实自己也解放了。 《白鹿原》快写完时,妻子来给他送蒸馍和擀好的面条,送妻子出小院时,他告 诉妻子这些面和馍吃完,就写完了。妻子突然停住脚问:“要是发不了咋办?” 他毫不迟疑地说:“我就去养鸡。” 手稿交给出版社的同时,陈忠实也复印了一份送给陕西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10 多天都没消息,陈忠实内心忐忑地进城。李星正买菜回来,见了陈忠实啥也不说, 就说到屋里谈,陈忠实被吓着了,从一楼到五楼,一进书房,李星猛然回身,像
吼秦腔般说道:“咋叫咱把事弄成了!”当时李星还有三个预言:你不用找评论 家,评论家会来找你;十年之内,没有人能超过你;《白鹿原》能得茅盾文学奖。 这三个预言一一应验 在《陈忠实传》作者、白鹿书院副院长邢小利看来,《白鹿原》自问世以来能历 经二十四年不衰,缘于故事里的“仁”“义”二字。千古文人侠客梦,“他所描 写的这个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就有‘仁义村’之称。那些仁义古风,是陈 忠实这类耕读之家走出来的人的理想,也是这方水土里千百年来最深厚积淀的美 德。这才是《白鹿原》的灵魂。”邢小利说。 1996年,陈忠实在清明时写了一首故乡诗:“忆昔悄然归故园,无意出世图清 闲。骊山北眺熄烽火,古原南倚灼血幡。魂系绿野跃白鹿,身浸滋水濯汘斑。从 来浮尘难化铁,十年无言还无言。”当时的他,已经功成名就,住在省城,但很 快厌倦了城市里的喧嚣和龌龊,复归田园,乐于为乡党写对联、当执事先生。他 来自乡野,魂也在乡野。 白鹿书院是陈忠实晚年的一个心愿。2002年,他和几位学者讨论问题时,有人 提议可以在白鹿原上创建一个书院。2005年,白鹿书院成立,创办当天陈忠实 说:“白鹿最终回到了白鹿原上 八百里秦川上,有一种代代相传的老腔,既不是传统秦腔戏,也不同于现代摇滚, 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白鹿原上的陈忠实,就是那一笔老腔。 (摘自《环球人物》2016年第13期,有删节)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陈忠实刚开始时担心自己写不出一部能当“枕头”的作品,但最终凭着文人 所特有的气性和个人才华完成了可以垫头作枕的《白鹿原》。 B.陈忠实少年读书时,从乡下背馍吃,而中年写《白鹿原》时,吃饭又是靠从 城里背馍,可见陈忠实家庭困难,经济拮据 C.文艺评论家李星有关《白鹿原》的一系列言行以及三个预言的应验,从侧面 衬托出该书的非凡价值和陈忠多出类拔萃的才华。 D.在白鹿原上成功创建白鹿书院,了却了陈忠实晚年的心愿,他当天的讲话反 映出一个文人对白鹿原的挚爱之情。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兴起了“文化寻根”热潮,这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 和探究,他决定也写一部寻根的著作。 B.白鹿原不仅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陈忠实的故乡,而《白鹿原》一书记载了 从清末到I949年白鹿原地区沉重历史烟云。 C.《白鹿原》快写完时,来送饭的妻子问写完的书稿发不了怎么办,陈忠实的 回答表明了他对自己作品的自信 D.文中引用陈忠实的诗句,从正面展现了陈忠实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突出 其“来自乡野,魂也在乡野”的恋乡情结。 E.就像八百里秦川上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的老腔,陈忠实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而这种人格魅力也深深影响了他的作品 9.陈忠实的《白鹿原》能成功问世且获得大奖,除了其文学才华与时代机遇外 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吼秦腔般说道:“咋叫咱把事弄成了!”当时李星还有三个预言:你不用找评论 家,评论家会来找你;十年之内,没有人能超过你;《白鹿原》能得茅盾文学奖。 这三个预言一一应验。 在《陈忠实传》作者、白鹿书院副院长邢小利看来,《白鹿原》自问世以来能历 经二十四年不衰,缘于故事里的“仁”“义”二字。千古文人侠客梦,“他所描 写的这个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就有‘仁义村’之称。那些仁义古风,是陈 忠实这类耕读之家走出来的人的理想,也是这方水土里千百年来最深厚积淀的美 德。这才是《白鹿原》的灵魂。”邢小利说。 1996 年,陈忠实在清明时写了一首故乡诗:“忆昔悄然归故园,无意出世图清 闲。骊山北眺熄烽火,古原南倚灼血幡。魂系绿野跃白鹿,身浸滋水濯汗斑。从 来浮尘难化铁,十年无言还无言。”当时的他,已经功成名就,住在省城,但很 快厌倦了城市里的喧嚣和龌龊,复归田园,乐于为乡党写对联、当执事先生。他 来自乡野,魂也在乡野。 白鹿书院是陈忠实晚年的一个心愿。2002 年,他和几位学者讨论问题时,有人 提议可以在白鹿原上创建一个书院。2005 年,白鹿书院成立,创办当天陈忠实 说:“白鹿最终回到了白鹿原上。” 八百里秦川上,有一种代代相传的老腔,既不是传统秦腔戏,也不同于现代摇滚, 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白鹿原上的陈忠实,就是那一笔老腔。 (摘自《环球人物》2016 年第 13 期,有删节)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陈忠实刚开始时担心自己写不出一部能当“枕头”的作品,但最终凭着文人 所特有的气性和个人才华完成了可以垫头作枕的《白鹿原》。 B.陈忠实少年读书时,从乡下背馍吃,而中年写《白鹿原》时,吃饭又是靠从 城里背馍,可见陈忠实家庭困难,经济拮据。 C.文艺评论家李星有关《白鹿原》的一系列言行以及三个预言的应验,从侧面 衬托出该书的非凡价值和陈忠多出类拔萃的才华。 D.在白鹿原上成功创建白鹿书院,了却了陈忠实晚年的心愿,他当天的讲话反 映出—个文人对白鹿原的挚爱之情。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20 世纪 80'年代中期文坛兴起了“文化寻根”热潮,这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 和探究,他决定也写一部寻根的著作。 B.白鹿原不仅是―本书的名字,也是陈忠实的故乡,而《白鹿原》一书记载了 从清末到 I949 年白鹿原地区沉重历史烟云。 C.《白鹿原》快写完时,来送饭的妻子问写完的书稿发不了怎么办,陈忠实的 回答表明了他对自己作品的自信。 D.文中引用陈忠实的诗句,从正面展现了陈忠实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突出 其“来自乡野,魂也在乡野”的恋乡情结。 E.就像八百里秦川上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的老腔,陈忠实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而这种人格魅力也深深影响了他的作品。 9.陈忠实的《白鹿原》能成功问世且获得大奖,除了其文学才华与时代机遇外, 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