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五省六校2018届高三期末检测联考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 的景象呢?美国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 我们描绘了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 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 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在大众层面上科学被迷信击败。 这样一部令人有点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 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 途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中国公众受教育 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 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在居住区外面的马路上,还常遇到 泼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 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力。有一些古代迷信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 “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8”谐音“发”是吉利的等等。电话号码、车牌 号码等数字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等等。这无疑直接有 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 精神的努力目标背道而驰。 在中国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 对科学产品的推销,最为典型的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新闻媒体放弃了向公众 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航天活动基本上 被看作是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媒体倾心于对飞船搭载物品的 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了这些物品上 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希望在髙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 点科学的余味一一其实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 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 粹是巫术色彩的,毫无科学理性可言。 美国科普史上曾出现过一批既从事科研又热心科普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化和 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撰写科普文章,把科学理性带入到生活的各 个方面,不过二十世纪后这批科学家撒退了。反观中国当今的情形,似乎从来没 出现过这样一大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参与科 学的普及,但应者寥廖,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现。“科学太重要了,不 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这句话便是在强调公众应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科学中 中去,同时科学也需要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被理解。因此,政府、科研机构组 织者等应通过科学普及来让公众理解科学,做这件事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 得和应该首先做的。 节选自钮卫星《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文汇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历史学教授伯纳姆认为科学最终将为迷信所击败,原因在于逐渐兴起的 美国消费文化使在科学压制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以新伪装的方式复活 B.人们泼洒药渣到路上以乞求药“倒”病除,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码时以数 字区分凶吉等,这些改头换面的老式迷信现象助长了迷信思想在当今的流行
安徽省五省六校 2018 届高三期末检测联考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 的景象呢?美国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 我们描绘了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 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 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在大众层面上科学被迷信击败。。 这样一部令人有点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 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 途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中国公众受教育 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 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在居住区外面的马路上,还常遇到 泼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 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力。有一些古代迷信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 “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8”谐音“发”是吉利的等等。电话号码、车牌 号码等数字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等等。这无疑直接有 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 精神的努力目标背道而驰。 在中国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 对科学产品的推销,最为典型的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新闻媒体放弃了向公众 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航天活动基本上 被看作是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媒体倾心于对飞船搭载物品的 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了这些物品上。 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 点科学的余味——其实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 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 粹是巫术色彩的,毫无科学理性可言。 美国科普史上曾出现过一批既从事科研又热心科普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化和 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撰写科普文章,把科学理性带入到生活的各 个方面,不过二十世纪后这批科学家撒退了。反观中国当今的情形,似乎从来没 出现过这样一大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参与科 学的普及,但应者寥廖,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现。“科学太重要了,不 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这句话便是在强调公众应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科学中 中去,同时科学也需要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被理解。因此,政府、科研机构组 织者等应通过科学普及来让公众理解科学,做这件事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 得和应该首先做的。 节选自钮卫星《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文汇报》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美国历史学教授伯纳姆认为科学最终将为迷信所击败,原因在于逐渐兴起的 美国消费文化使在科学压制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以新伪装的方式复活。 B. 人们泼洒药渣到路上以乞求药“倒”病除,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码时以数 字区分凶吉等,这些改头换面的老式迷信现象助长了迷信思想在当今的流行
C.作者认为新闻媒体在宣传上应注重对公众的科学启蒙,比如中国的航天活动 更应该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活动 D.作者以美国科普现状作为参照对象,从前沿科学工作者、公众、政府等几个 方面指出了中国科普现状的不足,并为改变这一现状提出了设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主要通过列举中国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迷信行为的事例,论证了 中国现阶段科学普及工作的迫切性 B.文章就当今媒体报道航天技术新闻的角度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当今媒体有步 入新伪装下的迷信与神秘主义道路的趋势 C.文章提出问题后,从不同角度分层次分析了中国科学普及艰难的原因,并指 出改变中国的科普现状的基本途径 D.整篇文章旨在呼吁公众更多更深入地参与科学,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去理 解科学,来提高科学素养。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科学没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就可能与一批能把理性带入生活各个 方面的科学家的参与有关。 B.如果迷信不能被破除干净,必然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不药、科学生长环境 不好有关。 C.新闻媒体宣传航天技术过于渲染神秘性和尊贵性,由此可见中国的新闻媒体 也需要重视自我的科学普及。 D.要实现科教兴国的国策,培育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就需要政府和科硏机构 职极向民众普及科学 【答案】1.C B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最终将被迷 信击败“应为“最终将‘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山败”。B项,前者属于老式迷 信,后者属于改头换面的迷信。D项,并非以美国科普现状为参照对象,而是以 二十世纪前的美国科普史中的一个现象。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 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 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 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D项,于 整篇文章的主旨不在于呼吁公众,而是在于政府、科研机构组织者等部门,如最 后一句“因此,政府、科硏机构组织者等应通过科学普及来让公众理解科学,做 这件事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和应该首先做的。”这才是整篇文章的目的 而“‘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这句话是在强调公众应更多 更深入地参与到科学中去,同时科学也需要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被理解”,是 针对这句话而非针对全篇而言 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 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 项,见第二段“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
C. 作者认为新闻媒体在宣传上应注重对公众的科学启蒙,比如中国的航天活动 更应该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活动。 D. 作者以美国科普现状作为参照对象,从前沿科学工作者、公众、政府等几个 方面指出了中国科普现状的不足,并为改变这一现状提出了设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主要通过列举中国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迷信行为的事例,论证了 中国现阶段科学普及工作的迫切性。 B. 文章就当今媒体报道航天技术新闻的角度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当今媒体有步 入新伪装下的迷信与神秘主义道路的趋势。 C. 文章提出问题后,从不同角度分层次分析了中国科学普及艰难的原因,并指 出改变中国的科普现状的基本途径。 D. 整篇文章旨在呼吁公众更多更深入地参与科学,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去理 解科学,来提高科学素养。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科学没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就可能与一批能把理性带入生活各个 方面的科学家的参与有关。 B. 如果迷信不能被破除干净,必然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不药、科学生长环境 不好有关。 C. 新闻媒体宣传航天技术过于渲染神秘性和尊贵性,由此可见中国的新闻媒体 也需要重视自我的科学普及。 D. 要实现科教兴国的国策,培育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就需要政府和科研机构 职极向民众普及科学。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A 项,“最终将被迷 信击败“应为“最终将‘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山败”。B 项,前者属于老式迷 信,后者属于改头换面的迷信。D 项,并非以美国科普现状为参照对象,而是以 二十世纪前的美国科普史中的一个现象。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 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 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 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 D 项,于 整篇文章的主旨不在于呼吁公众,而是在于政府、科研机构组织者等部门,如最 后一句“因此,政府、科研机构组织者等应通过科学普及来让公众理解科学,做 这件事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和应该首先做的。”这才是整篇文章的目的。 而“‘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这句话是在强调公众应更多 更深入地参与到科学中去,同时科学也需要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被理解”,是 针对这句话而非针对全篇而言。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 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B 项,见第二段“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
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中国公众受教育 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 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由“迷信没有被破除”不能完全得出 迷信与公众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必然性,原文是“参差不齐”,不是“不高”;再 结合“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在中国当今的 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 推销,最为典型的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新闻媒体与普通公众相比,是受教 育程度较髙的阶层,在宣传航天技术时缺少科学理性精神,结合前一段有关公众 的内容,可以推论出这个结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窑王绝笔 曹国选 ①江南乡村造房起屋,一般采用青砖蓝瓦。因此,成为会烧制传统型砖瓦的窑匠, 成为众多山里人的追求。掌握烧窑绝技的,便是窑匠们顶礼膜拜的窑王。曹三元 便是云岭墟一带家喻户晓、人人敬重的窑王,无论年纪大小、辈分髙低,都尊称 他为“三爷” ②三爷成为窑王时,年纪不过四十,却装出一副仙翁道友的模样,山羊胡飘在胸 前,手中不离一杆用古藤做的、五尺来长的烟筒。烟筒嘴是白玉琢的,由于长期 吸吮,布满了红丝。烟锅是青铜打的,足有一斤重。窑王三爷爱烟筒如宝,因为 这是云岭墟一带窑王的信物,是祖传约束窑匠们的指挥棒 ③窑王三爷拜受烟筒时,同时也当着祖师爷神像的面,领受从师傅口中吐出来的 “诀”。看火看烟封窑,封窑敬神赶煞,作为烧窑诀窍、独家绝活,窑王必须得 到真传、熟练掌握、精准运用。不然,技术再好也烧不出青砖蓝瓦,而是红砖红 瓦,甚至仍是泥砖泥瓦呢!三爷从老窑王手中接过了青铜白玉烟筒,便有了一生 的幸福、一世的威风,在山里人眼中,比当生产队、大队干部幸福多了、威风多 了 ④然而,窑王三爷年过半百后,见地方地境造房起屋,竟然兴起了红砖红瓦,砖 瓦也不用闷罐窑,而是露天烧制了。砖瓦窑经不住风霜雨雪的摧残,变成了窝陷 荒地、仰天长叹的愤怒“眼睛”。新建房屋先是红砖红瓦,屋顶再不飘“山”字, 而简化成了“人”字,后来竟然变成了钢筋水泥结构,“人”字屋顶也被夷为平 顶,根本不再用瓦了。……徒子徒孙们几乎改换门庭、进城另寻生活路去了。连 打砖抹瓦烧窑基本功已经扎实、准备接过自个手中烟筒的独生子,也干起了投机 倒把的勾当。山里人见了他虽然仍叫“三爷”,只是脸上不笑、嘴巴不甜了。窑 王三爷不但变成了留守老人,而且变成了孤家寡人,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冷落。 ⑤窑王三爷怎么也想不通,从盘古开天地,到眼下解放几十年来,造房起屋都是 兴的青砖蓝瓦,不兴红砖红瓦。红色是火,造房起屋切忌火啊!砖瓦窑不用“烧” 钱,只烧柴,山里人有力气,山上有的是柴;而露天用煤炭烧窑,不但花血本 还只能出红货。这是从哪里刮来的、稀奇古怪的妖风!红极一时的窑王三爷失去 了往日的光彩。骨瘦如柴的他尽管走路依然鼻孔张向天,那张两边跌落的嘴却紧 紧地闭着。刚好应了一句话,有钱难买老来瘦,三爷古来稀了总算还吊着一口气, 不过他还咽不下 ⑥某日,五岭仿古建筑公司总经理突然登门造访,请他出山继续当窑王,而且比 先前窑王还大、徒子徒孙还多呢。三爷以为是在做梦,咬指惊醒后,满口答应
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中国公众受教育 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 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由“迷信没有被破除”不能完全得出 迷信与公众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必然性,原文是“参差不齐”,不是“不高”;再 结合“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在中国当今的 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 推销,最为典型的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新闻媒体与普通公众相比,是受教 育程度较高的阶层,在宣传航天技术时缺少科学理性精神,结合前一段有关公众 的内容,可以推论出这个结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窑王绝笔 曹国选 ①江南乡村造房起屋,一般采用青砖蓝瓦。因此,成为会烧制传统型砖瓦的窑匠, 成为众多山里人的追求。掌握烧窑绝技的,便是窑匠们顶礼膜拜的窑王。曹三元 便是云岭墟一带家喻户晓、人人敬重的窑王,无论年纪大小、辈分高低,都尊称 他为“三爷”。 ②三爷成为窑王时,年纪不过四十,却装出一副仙翁道友的模样,山羊胡飘在胸 前,手中不离一杆用古藤做的、五尺来长的烟筒。烟筒嘴是白玉琢的,由于长期 吸吮,布满了红丝。烟锅是青铜打的,足有一斤重。窑王三爷爱烟筒如宝,因为 这是云岭墟一带窑王的信物,是祖传约束窑匠们的指挥棒。 ③窑王三爷拜受烟筒时,同时也当着祖师爷神像的面,领受从师傅口中吐出来的 “诀”。看火看烟封窑,封窑敬神赶煞,作为烧窑诀窍、独家绝活,窑王必须得 到真传、熟练掌握、精准运用。不然,技术再好也烧不出青砖蓝瓦,而是红砖红 瓦,甚至仍是泥砖泥瓦呢!三爷从老窑王手中接过了青铜白玉烟筒,便有了一生 的幸福、一世的威风,在山里人眼中,比当生产队、大队干部幸福多了、威风多 了。 ④然而,窑王三爷年过半百后,见地方地境造房起屋,竟然兴起了红砖红瓦,砖 瓦也不用闷罐窑,而是露天烧制了。砖瓦窑经不住风霜雨雪的摧残,变成了窝陷 荒地、仰天长叹的愤怒“眼睛”。新建房屋先是红砖红瓦,屋顶再不飘“山”字, 而简化成了“人”字,后来竟然变成了钢筋水泥结构,“人”字屋顶也被夷为平 顶,根本不再用瓦了。……徒子徒孙们几乎改换门庭、进城另寻生活路去了。连 打砖抹瓦烧窑基本功已经扎实、准备接过自个手中烟筒的独生子,也干起了投机 倒把的勾当。山里人见了他虽然仍叫“三爷”,只是脸上不笑、嘴巴不甜了。窑 王三爷不但变成了留守老人,而且变成了孤家寡人,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冷落。 ⑤窑王三爷怎么也想不通,从盘古开天地,到眼下解放几十年来,造房起屋都是 兴的青砖蓝瓦,不兴红砖红瓦。红色是火,造房起屋切忌火啊!砖瓦窑不用“烧” 钱,只烧柴,山里人有力气,山上有的是柴;而露天用煤炭烧窑,不但花血本, 还只能出红货。这是从哪里刮来的、稀奇古怪的妖风!红极一时的窑王三爷失去 了往日的光彩。骨瘦如柴的他尽管走路依然鼻孔张向天,那张两边跌落的嘴却紧 紧地闭着。刚好应了一句话,有钱难买老来瘦,三爷古来稀了总算还吊着一口气, 不过他还咽不下。 ⑥某日,五岭仿古建筑公司总经理突然登门造访,请他出山继续当窑王,而且比 先前窑王还大、徒子徒孙还多呢。三爷以为是在做梦,咬指惊醒后,满口答应
窑王三爷把这个从天而降的喜讯告诉独生子,想让儿子去当技术经理,以便名正 言顺地接过青铜白玉烟筒。没想到在外头飘野了的儿子却嗤之以鼻,根本不稀罕 那件老古董。 ⑦窑王三爷万念俱灰,苦思冥想了三日三夜,心中豁然开朗,决定使出绝招:抛 弃祖传的陈规旧俗,公开招收一批徒弟,将平心所学全部吐出,绝不让半点烂在 肚子里。告示一贴出,倒是吸引了男男女女一大片的眼睛,最后试着深浅前来拜 师学艺的,也有二十几号人。 ⑧窑王三爷读书少,讲不出许多道理,只有手把手地教徒弟,关键环节反复示范。 师徒们在云岭墟后山坡一边开挖土窑,一边打砖抹瓦、收集柴草。万事俱备后, 窑王三爷才择定吉日装窑。大火连烧了三日三夜,他才坐守窑门、寸步不离,不 时地教徒弟们看火看烟。见焰火上了金砖,窑顶浓烟中找不出白丝来,他才一挥 烟筒号令:“准备封窑!”徒弟们先是摆案请师傅敬神赶煞,接下来立即将窑门、 烟道全部封死,打开蓄水池中的饮水喉颈,顿时响起动人的吸吮声。 ⑨窑王三爷见到没有一点杂色、敲起来清脆悦耳的青砖蓝瓦,脸上出现了久违的 笑容;见产品一出窑便被抢销一空,心里更比吃了蜜还甜。 ⑩从烧第二窑货开始,窑王三爷便放手让徒弟们操作。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再 次打开窑门时,但见产品成色更好,窑王三爷顿时“哈哈”大笑起来,一口气却 没有再提上来了。 然而,就在徒弟们装殓师傅时,却见窑王三爷的眼睛突然睁开了,尽管山里人绞 尽脑汁、忽尽办法,老人家的眼睛也没有合拢。这时,有能弟聊起师傅生前曾经 说过:他百年之日,要用青砖做枕头、蓝瓦当被子。大家立即在棺材大头摆上 路青砖,请进师傅躺下后,又将蓝瓦叠盖在他身上。奇怪!窑王三爷果然眉闭眼 闭,眉宇间露出了称心的笑纹 (2016中国年度作品·微型小说》(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江南起屋的特征、窑王的地位,以及当地青砖蓝瓦与红砖红瓦在不 同时代流行的情况,巧妙地交代了社会环境,颇具匠心。 B.“红色是火、造房起屋切忌火啊”是心理描写,表明窑王三爷对当今建房流 行使用红砖红瓦的现象的困惑,主要表现出他迷信而善良的性格。 C.窑王三爷珍视白玉筒与他儿子拒绝继承白玉筒之间的矛盾、许多徒子徒孙改 换门庭另谋生路的行为,均暗示了窑王备受冷遇的原因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窑王三爷的起伏人生,塑造出鲜 明的人物形象,并蕴含了作者对当下社会某些问题的忧思。 口气”在文中三次出现,请指出其不同的含义,并说明这“三次出现” 的作用。 6.与选文相比、《广西工人报》(2016年1月8日)发表时则删去了最后一段 你认为哪一个结尼更好?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理由 【答案】4.B5.第一次“一口气”是指年轻的三爷成为了众人羡慕的窑王三爷, 内心充满着骄傲与自豪。第二次的“一口气”是指窑王三爷日趋虚弱的生命之 气,暗指窑王三爷面对红砖红瓦流行而青砖蓝瓦遭受冷落的现状无能为力而带来 的痛苦与失落。第三次的“一口气”指窑王三爷生命之气的衰竭。 作用:①(在情节结构方面)三次行为,层层推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在 人物形象方面)揭示了窑王三爷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丰富了窑王三爷的人物形
窑王三爷把这个从天而降的喜讯告诉独生子,想让儿子去当技术经理,以便名正 言顺地接过青铜白玉烟筒。没想到在外头飘野了的儿子却嗤之以鼻,根本不稀罕 那件老古董。 ⑦窑王三爷万念俱灰,苦思冥想了三日三夜,心中豁然开朗,决定使出绝招:抛 弃祖传的陈规旧俗,公开招收一批徒弟,将平心所学全部吐出,绝不让半点烂在 肚子里。告示一贴出,倒是吸引了男男女女一大片的眼睛,最后试着深浅前来拜 师学艺的,也有二十几号人。 ⑧窑王三爷读书少,讲不出许多道理,只有手把手地教徒弟,关键环节反复示范。 师徒们在云岭墟后山坡一边开挖土窑,一边打砖抹瓦、收集柴草。万事俱备后, 窑王三爷才择定吉日装窑。大火连烧了三日三夜,他才坐守窑门、寸步不离,不 时地教徒弟们看火看烟。见焰火上了金砖,窑顶浓烟中找不出白丝来,他才一挥 烟筒号令:“准备封窑!”徒弟们先是摆案请师傅敬神赶煞,接下来立即将窑门、 烟道全部封死,打开蓄水池中的饮水喉颈,顿时响起动人的吸吮声。 ⑨窑王三爷见到没有一点杂色、敲起来清脆悦耳的青砖蓝瓦,脸上出现了久违的 笑容;见产品一出窑便被抢销一空,心里更比吃了蜜还甜。 ⑩从烧第二窑货开始,窑王三爷便放手让徒弟们操作。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再 次打开窑门时,但见产品成色更好,窑王三爷顿时“哈哈”大笑起来,一口气却 没有再提上来了。 然而,就在徒弟们装殓师傅时,却见窑王三爷的眼睛突然睁开了,尽管山里人绞 尽脑汁、忽尽办法,老人家的眼睛也没有合拢。这时,有能弟聊起师傅生前曾经 说过:他百年之日,要用青砖做枕头、蓝瓦当被子。大家立即在棺材大头摆上一 路青砖,请进师傅躺下后,又将蓝瓦叠盖在他身上。奇怪!窑王三爷果然眉闭眼 闭,眉宇间露出了称心的笑纹。 (2016 中国年度作品·微型小说》(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介绍江南起屋的特征、窑王的地位,以及当地青砖蓝瓦与红砖红瓦在不 同时代流行的情况,巧妙地交代了社会环境,颇具匠心。 B. “红色是火、造房起屋切忌火啊”是心理描写,表明窑王三爷对当今建房流 行使用红砖红瓦的现象的困惑,主要表现出他迷信而善良的性格。 C. 窑王三爷珍视白玉筒与他儿子拒绝继承白玉筒之间的矛盾、许多徒子徒孙改 换门庭另谋生路的行为,均暗示了窑王备受冷遇的原因。 D.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窑王三爷的起伏人生,塑造出鲜 明的人物形象,并蕴含了作者对当下社会某些问题的忧思。 5. “一口气”在文中三次出现,请指出其不同的含义,并说明这“三次出现” 的作用。 6. 与选文相比、《广西工人报》(2016 年 1 月 8 日)发表时则删去了最后一段, 你认为哪一个结尼更好?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理由。 【答案】4. B 5. 第一次“一口气”是指年轻的三爷成为了众人羡慕的窑王三爷, 内心充满着骄傲与自豪。第二次的“一口气”是指窑王三爷日趋虚弱的生命之 气,暗指窑王三爷面对红砖红瓦流行而青砖蓝瓦遭受冷落的现状无能为力而带来 的痛苦与失落。第三次的“一口气”指窑王三爷生命之气的衰竭。 作用:①(在情节结构方面)三次行为,层层推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在 人物形象方面)揭示了窑王三爷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丰富了窑王三爷的人物形
象;③(在主题方面)以社会快速发展中小人物命运的变迁,突出了传统文化的 精华急需保护与传承的主题 6.观点1:不删去的结尾更具有艺术魅力。 理由:①原结尾叙述了窑王三爷以青砖青瓦陪葬才瞑目的细节,深深地体现了他 对传统技艺的坚守,对职业的敬畏与尊重(或者热爱与执着);②愿结尾深化了 主题,徒弟们烧制出令窑王三爷满意的青砖蓝瓦,并理解窑王三爷的心愿从而让 他瞑目,暗示窑王三爷的事业得以薪火相传。③在故事情节上,原结尾与前文的 悲愤失落形成鲜明对比,具有神奇浪漫色彩,留下了光明与希望。 观点2:删去以后的结尾更具有艺术魅力。 理由:①删去后的结尾呼应标题“绝笔”,显得干净利落,简洁明快。②删去后 的结尾在主题上更为深刻地揭示传统文化在时代快速发展中的悲剧命运,民间最 为美好的事物“青砖青瓦”竟然需要用窑王三爷的生命才能延续。③删去后的结 尾属于情节的突转,进一步渲染了悲壮的。 【解析】 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 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C项考核 情节,B项考核形象,D项考核人称,其中B项,“主要表现出他迷信而善良的 一面”不恰当。这一段文学表现出窑王三爷对当今建房风气的困惑和不满,主要 反映其固守传统烧制砖瓦的观念,有迷信愚昧的一面,但这一段内容没有表现 善良”的人物性格,也不是“主要”表现其善良 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中多次出现的词语的作用,首先找到语句,然后分析 结合文章内容那个分析其用意,如文中的“刚好应了一句话,有钱难买老来瘦 三爷古来稀了总算还吊着一口气,不过他还咽不下”,句中的“一口气”是指窑 王三爷日趋虚弱的生命之气,暗指窑王三爷面对红砖红瓦流行而青砖蓝瓦遭受冷 落的现状无能为力而带来的痛苦与失落,同理分析另两处,作用从在情节结构方 面,层层推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人物形象方面,揭示了窑王三爷复杂的 心理变化过程,丰富了窑王三爷的人物形象:从主题方面,以社会快速发展中小 人物命运的变迁,突出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急需保护与传承的主题。 6.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章的探究能力,探究的对象是语段能否删除,首先明 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情节、人物和主旨的角度分析,如不能删除,原结尾叙述 了窑王三爷以青砖青瓦陪葬才瞑目的细节,深深地体现了他对传统技艺的坚守, 对职业的敬畏与尊重,是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徒弟们烧制出令窑王三爷满意的青 砖蓝瓦,并理解窑王三爷的心愿从而让他瞑目,暗示窑王三爷的事业得以薪火相 传,深化文章的主旨;结尾与前文的悲愤失落形成鲜明对比,具有神奇浪漫色彩, 留下了光明与希望。 点睛:关于语段是否删除的题目,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语段的内容、对 情节的完整性、人物塑造的丰满性和主旨的表达以及文章结构的照应的角度进行 分析,如果不删除,就从以上角度分析这个语段的作用,如果删除,就从其它的 语段分析这些作用,还要考虑结尾的含蓄性和直白性。 )实用类文术阅读(本题共3小愿,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
象;③(在主题方面)以社会快速发展中小人物命运的变迁,突出了传统文化的 精华急需保护与传承的主题。 6. 观点 1:不删去的结尾更具有艺术魅力。 理由:①原结尾叙述了窑王三爷以青砖青瓦陪葬才瞑目的细节,深深地体现了他 对传统技艺的坚守,对职业的敬畏与尊重(或者热爱与执着);②愿结尾深化了 主题,徒弟们烧制出令窑王三爷满意的青砖蓝瓦,并理解窑王三爷的心愿从而让 他瞑目,暗示窑王三爷的事业得以薪火相传。③在故事情节上,原结尾与前文的 悲愤失落形成鲜明对比,具有神奇浪漫色彩,留下了光明与希望。 观点 2:删去以后的结尾更具有艺术魅力。 理由:①删去后的结尾呼应标题“绝笔”,显得干净利落,简洁明快。②删去后 的结尾在主题上更为深刻地揭示传统文化在时代快速发展中的悲剧命运,民间最 为美好的事物“青砖青瓦”竟然需要用窑王三爷的生命才能延续。③删去后的结 尾属于情节的突转,进一步渲染了悲壮的。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 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C 项考核 情节,B 项考核形象,D 项考核人称,其中 B 项,“主要表现出他迷信而善良的 一面”不恰当。这一段文学表现出窑王三爷对当今建房风气的困惑和不满,主要 反映其固守传统烧制砖瓦的观念,有迷信愚昧的一面,但这一段内容没有表现 “善良”的人物性格,也不是“主要”表现其善良。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中多次出现的词语的作用,首先找到语句,然后分析 结合文章内容那个分析其用意,如文中的“刚好应了一句话,有钱难买老来瘦, 三爷古来稀了总算还吊着一口气,不过他还咽不下”,句中的“一口气”是指窑 王三爷日趋虚弱的生命之气,暗指窑王三爷面对红砖红瓦流行而青砖蓝瓦遭受冷 落的现状无能为力而带来的痛苦与失落,同理分析另两处,作用从在情节结构方 面,层层推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人物形象方面,揭示了窑王三爷复杂的 心理变化过程,丰富了窑王三爷的人物形象;从主题方面,以社会快速发展中小 人物命运的变迁,突出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急需保护与传承的主题。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章的探究能力,探究的对象是语段能否删除,首先明 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情节、人物和主旨的角度分析,如不能删除,原结尾叙述 了窑王三爷以青砖青瓦陪葬才瞑目的细节,深深地体现了他对传统技艺的坚守, 对职业的敬畏与尊重,是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徒弟们烧制出令窑王三爷满意的青 砖蓝瓦,并理解窑王三爷的心愿从而让他瞑目,暗示窑王三爷的事业得以薪火相 传,深化文章的主旨;结尾与前文的悲愤失落形成鲜明对比,具有神奇浪漫色彩, 留下了光明与希望。 点睛:关于语段是否删除的题目,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语段的内容、对 情节的完整性、人物塑造的丰满性和主旨的表达以及文章结构的照应的角度进行 分析,如果不删除,就从以上角度分析这个语段的作用,如果删除,就从其它的 语段分析这些作用,还要考虑结尾的含蓄性和直白性。 (三)实用类文术阅读(本题共 3 小愿,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