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2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1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 王建军 因血缘关系而萌发的亲情是家庭成员交往的自然基础和人伦准则,从亲亲敬长的 血缘亲情中提升出孝悌仁爱等道德,这是古代家庭教育乃至道德教育具有生命力 的根源所在。孔子说,孝悌之德的培养并非停留于孝顺之举的行动层面,而应追 求尊老敬长情感的升华。因此从儿童本身的生活体验出发来培养其尊老敬长的情 感,最为自然最为贴切。家庭教育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 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 古人对孝悌内涵的界定并未停留在情感的层面,而是力图将这一情感导 入尊卑贵贱的家族制度的轨道,将对家长的孝顺之情转化成对宗法等级制度的服 从。在宗法制度的影响及古代思想家们的包装下,这种血缘关系的不同却成为家 庭成员内部主从、尊卑的客观基础,成为家庭成员之间贵贱亲疏的理论依据。这 种血缘宗法制度给古代家庭教育贴上了等级制度的标签,遵守和服从这一文化秩 序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要求,古代家庭中的儿童备受其害。可这压抑儿童天 性有损家庭和睦的家庭教育主张却能在古代社会大行其道,历久不衰,其根本原 因是古代家庭教育所倡行的孝悌之德适应了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孔子曾说过: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萌发于血缘之情的孝悌之德不仅具 有“事亲”的效用,而且具有“事君”的效用,这是由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所决 定。这样,培养孝悌之德不仅成为“齐家”的需要,而且成为“国治”的基本素 质要求。 正由于古代家庭结构与社会政治结构的这一同构性,将孝悌之德政治化 和制度化便成为封建政治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身居这一文化环境中,任何家庭 都难以摆脱这一教育模式的张力。魏晋时期的嵇康素以“言论放荡,非毁典谟” 著称于世,但他并不希望子女效法自己,为子女和家庭的前途考虑,不得不又回 到了家庭礼教的轨道。这说明,在宗法血缘制度之下,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 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认同和服从血緣宗法制度成为古代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的共同要求,但要求子孙服从家长权威认同家庭制度并不是古代家庭教育目的的 全部。遵从血缘宗法制度的积极意义是继承家庭传统的自强自立,以扬名显亲, 光宗耀祖。在中国古代,无论何等家庭,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百姓,对这一目标 有着高度的认同。为了强化子弟的门第意识,各等家庭的尊长们都十分注意向后 代灌输立身扬名光宗耀祖的思想。很多人以历史的反面教材为例,告诫子弟从中 吸取教训,免蹈覆辙。翻开古代多如牛毛的家训、家诫、诫子书,字里行间无不 充斥着封建士大夫对家门兴衰的忧患意识 正是基于这种忧虑,有眼光的士大夫无不把自立自强的要求置于家庭教 育的核心。当然,在封建士大夫家庭中,读书乃是谋生的第一要务,鼓励子弟读 书入仕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主流。隋唐科举盛行以后,科举入仕成为立身扬名光 宗耀祖最实在最便捷的途径,家庭教育的重心由此向鼓励子弟应试科举的方向倾
安徽省六安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本试卷分第 1 卷(阅读题)和第 2 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 1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 王建军 因血缘关系而萌发的亲情是家庭成员交往的自然基础和人伦准则,从亲亲敬长的 血缘亲情中提升出孝悌仁爱等道德,这是古代家庭教育乃至道德教育具有生命力 的根源所在。孔子说,孝悌之德的培养并非停留于孝顺之举的行动层面,而应追 求尊老敬长情感的升华。因此从儿童本身的生活体验出发来培养其尊老敬长的情 感,最为自然最为贴切。家庭教育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 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 古人对孝悌内涵的界定并未停留在情感的层面,而是力图将这一情感导 入尊卑贵贱的家族制度的轨道,将对家长的孝顺之情转化成对宗法等级制度的服 从。在宗法制度的影响及古代思想家们的包装下,这种血缘关系的不同却成为家 庭成员内部主从、尊卑的客观基础,成为家庭成员之间贵贱亲疏的理论依据。这 种血缘宗法制度给古代家庭教育贴上了等级制度的标签,遵守和服从这一文化秩 序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要求,古代家庭中的儿童备受其害。可这压抑儿童天 性有损家庭和睦的家庭教育主张却能在古代社会大行其道,历久不衰,其根本原 因是古代家庭教育所倡行的孝悌之德适应了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孔子曾说过: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萌发于血缘之情的孝悌之德不仅具 有“事亲”的效用,而且具有“事君”的效用,这是由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所决 定。这样,培养孝悌之德不仅成为“齐家”的需要,而且成为“国治”的基本素 质要求。 正由于古代家庭结构与社会政治结构的这一同构性,将孝悌之德政治化 和制度化便成为封建政治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身居这一文化环境中,任何家庭 都难以摆脱这一教育模式的张力。魏晋时期的嵇康素以“言论放荡,非毁典谟” 著称于世,但他并不希望子女效法自己,为子女和家庭的前途考虑,不得不又回 到了家庭礼教的轨道。这说明,在宗法血缘制度之下,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 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认同和服从血缘宗法制度成为古代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的共同要求,但要求子孙服从家长权威认同家庭制度并不是古代家庭教育目的的 全部。遵从血缘宗法制度的积极意义是继承家庭传统的自强自立,以扬名显亲, 光宗耀祖。在中国古代,无论何等家庭,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百姓,对这一目标 有着高度的认同。为了强化子弟的门第意识,各等家庭的尊长们都十分注意向后 代灌输立身扬名光宗耀祖的思想。很多人以历史的反面教材为例,告诫子弟从中 吸取教训,免蹈覆辙。翻开古代多如牛毛的家训、家诫、诫子书,字里行间无不 充斥着封建士大夫对家门兴衰的忧患意识。 正是基于这种忧虑,有眼光的士大夫无不把自立自强的要求置于家庭教 育的核心。当然,在封建士大夫家庭中,读书乃是谋生的第一要务,鼓励子弟读 书入仕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主流。隋唐科举盛行以后,科举入仕成为立身扬名光 宗耀祖最实在最便捷的途径,家庭教育的重心由此向鼓励子弟应试科举的方向倾
斜。这是一股强大的社会心理趋向。封建统治者“劝以官禄”的政策与家族家庭 望子成龙”的普遍心态相济,使古代家庭教育的追求与封建统治的追求又一次 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家庭教育以孝悌之德为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其合理性的原因主要是它 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 B.孩子对家长的孝顺本源于血缘亲情,但宗法制度的介入,使得古代家庭教育 中要求孩子遵守和服从长辈,体现了等级制度的特点。 C.孔子和大多数古人对孝悌之德的培养的认识并不相同,前者止步于追求尊老 敬长的情感层面,后者还将其导入家庭制度的轨道 D.培养孝悌之德不仅是“齐家”的需要,也是“国治”对人们的基本素质要求, 所以孝悌之德才具有“事亲”和“事君”的效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家庭教育所倡行的孝悌之德后来转化成对宗法等级制度的服从,而这符 合封建社会的发 展需要,但它压抑了儿童天性,也有损家庭和睦。 B.魏晋时期的嵇康虽然自己“言论放荡,非毁典谟”,但他并不希望子女效法 自己,这一事实论据充分说明了古代家庭难以摆脱家庭礼教的束缚。 C.家庭尊长们都很注意向后代灌输光宗耀祖的思想和用历史反面教材来告诫子 弟,这些材料证 明了“古代家庭教育十分强化子弟的门第意识”。 D.相比其他途径,隋唐科举入仕是古代弟子立身扬名光宗耀祖最实在最便捷的 途径,这导致了 在当时的家庭教育中鼓励子弟读书入仕成为主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亲情作为自然基础和人伦准则的,而这种亲情既属 于自然天性,也 源于本身在家庭生活中的体验 B.古代家庭教育中的血缘宗法制度并不只是要求子孙服从家长的权威,它也有 其积极意义 且这积极意义得到了所有家庭的赞同。 C.中国古代家庭都十分看重孩子的自强自立教育,有些士大夫还因为具有家门 兴衰的忧患意 识,就把这种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 D.古代家庭教育与封建统治的追求多次高度统一,根源都是封建统治者“劝以 官禄”的政策 和“望子成龙”的普通社会心态相契合 【答案】1.D2.C3.D 【解析】 1.试题分析:D项因果关系颠倒。由原文第二段倒数第一、二句可知,孝悌之 德具有“事亲”和“事君”的效用是原因,而“成为‘齐家’的需要,而且成为 国治’的基本素质要求”是结果。从文中的“这样”一词即可看出后面的内容 是结果。 2.试题分析:C项范围不当。“用历史反面教材来告诫子弟”并不是所有的家 庭尊长们。根据原文第三段最后一句“很多人以历史的反面教材为例”可知是 “很多人”,而不是“所有人 3.试题分析:D项张冠李戴。“望子成龙”是普遍社会心态是“家族家庭”具 有的,并非“封建统治者”具有。以偏概全。“封建统治者‘劝以官禄’的政策 和家族家庭‘望子成龙’的普遍社会心态相契合”只是一次高度统一的原因,而 不是所有多次高度统一的原因,这从文章最后一句“又一次”的信息可以分析得 出
斜。这是一股强大的社会心理趋向。封建统治者“劝以官禄”的政策与家族家庭 “望子成龙”的普遍心态相济,使古代家庭教育的追求与封建统治的追求又一次 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家庭教育以孝悌之德为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其合理性的原因主要是它 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 B. 孩子对家长的孝顺本源于血缘亲情,但宗法制度的介入,使得古代家庭教育 中要求孩子遵守和服从长辈,体现了等级制度的特点。 C. 孔子和大多数古人对孝悌之德的培养的认识并不相同,前者止步于追求尊老 敬长的情感层面,后者还将其导入家庭制度的轨道。 D. 培养孝悌之德不仅是“齐家”的需要,也是“国治”对人们的基本素质要求, 所以孝悌之德才具有“事亲”和“事君”的效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家庭教育所倡行的孝悌之德后来转化成对宗法等级制度的服从,而这符 合封建社会的发 展需要,但它压抑了儿童天性,也有损家庭和睦。 B. 魏晋时期的嵇康虽然自己“言论放荡,非毁典谟”,但他并不希望子女效法 自己,这一事实论据充分说明了古代家庭难以摆脱家庭礼教的束缚。 C. 家庭尊长们都很注意向后代灌输光宗耀祖的思想和用历史反面教材来告诫子 弟,这些材料证 明了“古代家庭教育十分强化子弟的门第意识”。 D. 相比其他途径,隋唐科举入仕是古代弟子立身扬名光宗耀祖最实在最便捷的 途径,这导致了 在当时的家庭教育中鼓励子弟读书入仕成为主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亲情作为自然基础和人伦准则的,而这种亲情既属 于自然天性,也 源于本身在家庭生活中的体验。 B. 古代家庭教育中的血缘宗法制度并不只是要求子孙服从家长的权威,它也有 其积极意义, 且这积极意义得到了所有家庭的赞同。 C. 中国古代家庭都十分看重孩子的自强自立教育,有些士大夫还因为具有家门 兴衰的忧患意 识,就把这种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 D. 古代家庭教育与封建统治的追求多次高度统一,根源都是封建统治者“劝以 官禄”的政策 和“望子成龙”的普通社会心态相契合。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D 项因果关系颠倒。由原文第二段倒数第一、二句可知,孝悌之 德具有“事亲”和“事君”的效用是原因,而“成为‘齐家’的需要,而且成为 ‘国治’的基本素质要求”是结果。从文中的“这样”一词即可看出后面的内容 是结果。 2. 试题分析: C 项范围不当。“用历史反面教材来告诫子弟”并不是所有的家 庭尊长们。根据原文第三段最后一句“很多人以历史的反面教材为例”可知是 “很多人”,而不是“所有人”。 3. 试题分析: D 项张冠李戴。“望子成龙”是普遍社会心态是“家族家庭”具 有的,并非“封建统治者”具有。以偏概全。“封建统治者‘劝以官禄’的政策 和家族家庭‘望子成龙’的普遍社会心态相契合”只是一次高度统一的原因,而 不是所有多次高度统一的原因,这从文章最后一句“又一次”的信息可以分析得 出
点睛: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 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 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圈养在心中的狼 游睿 男人惧怕一匹狼,是儿子出生以后的事情。 男人是山里最优秀的猎人。他有一把祖传的猎刀,那刀锋芒毕露,削铁如泥。有 刀在手,男人握住的就是满满的自信,别说狼,就算老虎也不怕。 男人曾经被四大一小五匹狼团团围住过。男人拔出猎刀唰唰一阵挥舞,四匹大狼 瞬间就被砍成数段。剩下那匹小狼睁着黑豆般的眼睛连连后退,男人犹豫了一下, 仍一刀挥了过去。小狼哀号一声跑开,只留下了一只灰色的狼耳朵。 看着小狼边回头边跑远,男人有些后悔,他知道狼的报复心极强,它迟早会找他 报仇 儿子出生之后,男人就放下了猎刀。儿子很瘦,半眯着眼睛像只孱弱的猫。男人 抱着他,心都快融化了。男人想,如果儿子看到一个残忍血腥的爸爸,会是什么 后果?男人暗地里发誓,一定要做个好父亲,让儿子健健康康地成长。于是男人 用麻布将猎刀缠住,挂在了墙角 但男人总会想起那匹独耳狼,担心它随时可能出现。伤害他也就算了,万一伤害 到了儿子怎么办?所以男人从不让儿子离开他的视线。 儿子渐渐长大,那匹狼一直没出现过。可越是这样,男人越担心。男人知道它一 直在,作为一匹狼,它终究会来复仇。 不想,儿子却喜欢上了一只羊。 儿子五岁的时候,男人在石头缝里发现了一只刚出生的小山羊。这种小羊,以前 无一例外地都变成了他口中喷香的烤乳羊。儿子却对这个湿漉漉的小家伙爱不释 手 “它多可怜啊。”儿子说,“爸爸,我能把它养大吗? 看着儿子清澈的大眼睛,男人点了点头。 男人花了小半天工夫搭出一个羊圈,再把小山羊放在里面。男人从外面割回一些 草,一根一根地喂到羊的嘴里。儿子用小手抚摸羊的毛,小山羊就把身子往儿子 身边靠。儿子开心极了,拍着手说:“它和我交朋友了。”男人就笑了。 儿子渐渐成长,小山羊也渐渐变成大山羊。儿子经常翻进羊圈和羊一起玩儿,还 骑在羊身上。男人发现不光是儿子,就连自己也和这只山羊有了感情。每次男人 走近羊圈,山羊都会咩咩地叫几声,还会把头撒娇般往他身上靠。男人甚至觉得, 这只山羊和儿子一样,看着就特别温暖 只是一想到不知何时可能有一匹狼会出现,男人的心顿时就冷却了。因为羊的存 在.狼可能更容易出现,这是狼的本性。何况,它还要复仇。 山羊在圈里越长越肥硕。男人的儿子也上了学。 男人希望儿子成绩能好点儿,将来能走出大山。但男人很快就发现,事与愿违, 儿子的成绩十分不好。每天放学回家,儿子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喂山羊,把作业丢 在了一边。 男人牵儿子回屋,手把手辅导他,可儿子却总是心不在焉。男人咬咬牙,耐心地 哄他,引导他,鼓励他。可男人一转身,儿子就溜到了羊圈边。男人再拉,儿子
点睛: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 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 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圈养在心中的狼 游睿 男人惧怕一匹狼,是儿子出生以后的事情。 男人是山里最优秀的猎人。他有一把祖传的猎刀,那刀锋芒毕露,削铁如泥。有 刀在手,男人握住的就是满满的自信,别说狼,就算老虎也不怕。 男人曾经被四大一小五匹狼团团围住过。男人拔出猎刀唰唰一阵挥舞,四匹大狼 瞬间就被砍成数段。剩下那匹小狼睁着黑豆般的眼睛连连后退,男人犹豫了一下, 仍一刀挥了过去。小狼哀号一声跑开,只留下了一只灰色的狼耳朵。 看着小狼边回头边跑远,男人有些后悔,他知道狼的报复心极强,它迟早会找他 报仇。 儿子出生之后,男人就放下了猎刀。儿子很瘦,半眯着眼睛像只孱弱的猫。男人 抱着他,心都快融化了。男人想,如果儿子看到一个残忍血腥的爸爸,会是什么 后果?男人暗地里发誓,一定要做个好父亲,让儿子健健康康地成长。于是男人 用麻布将猎刀缠住,挂在了墙角。 但男人总会想起那匹独耳狼,担心它随时可能出现。伤害他也就算了,万一伤害 到了儿子怎么办?所以男人从不让儿子离开他的视线。 儿子渐渐长大,那匹狼一直没出现过。可越是这样,男人越担心。男人知道它一 直在,作为一匹狼,它终究会来复仇。 不想,儿子却喜欢上了一只羊。 儿子五岁的时候,男人在石头缝里发现了一只刚出生的小山羊。这种小羊,以前 无一例外地都变成了他口中喷香的烤乳羊。儿子却对这个湿漉漉的小家伙爱不释 手。 “它多可怜啊。”儿子说,“爸爸,我能把它养大吗?” 看着儿子清澈的大眼睛,男人点了点头。 男人花了小半天工夫搭出一个羊圈,再把小山羊放在里面。男人从外面割回一些 草,一根一根地喂到羊的嘴里。儿子用小手抚摸羊的毛,小山羊就把身子往儿子 身边靠。儿子开心极了,拍着手说:“它和我交朋友了。”男人就笑了。 儿子渐渐成长,小山羊也渐渐变成大山羊。儿子经常翻进羊圈和羊一起玩儿,还 骑在羊身上。男人发现不光是儿子,就连自己也和这只山羊有了感情。每次男人 走近羊圈,山羊都会咩咩地叫几声,还会把头撒娇般往他身上靠。男人甚至觉得, 这只山羊和儿子一样,看着就特别温暖。 只是一想到不知何时可能有一匹狼会出现,男人的心顿时就冷却了。因为羊的存 在.狼可能更容易出现,这是狼的本性。何况,它还要复仇。 山羊在圈里越长越肥硕。男人的儿子也上了学。 男人希望儿子成绩能好点儿,将来能走出大山。但男人很快就发现,事与愿违, 儿子的成绩十分不好。每天放学回家,儿子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喂山羊,把作业丢 在了一边。 男人牵儿子回屋,手把手辅导他,可儿子却总是心不在焉。男人咬咬牙,耐心地 哄他,引导他,鼓励他。可男人一转身,儿子就溜到了羊圈边。男人再拉,儿子
就挣扎不已。儿子哭着说:“我不要读书,我长大了就放羊。”男人强拉不动, 忽然抡起手,给了儿子一个耳光。这是男人第一次打儿子 儿子捂住脸哇哇大哭,男人后悔不已。他感到自己的心在淌血,他比儿子更难受 男人走出门打算透口气,没走出几步,猛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影子,一匹一只耳 朵的狼,正怒视着男人。 男人瞬间惊呆,果然,该来的,总会来。男人迅速转身,回家取出猎刀。再出来 时,狼不知去向。男人感到恐惧,攥紧了猎刀想,这刀恐怕再也不能离手了 这天下午,男人回家的时候,儿子依旧在羊圈边喂羊。 “作业做了吗?”男人问。 儿子摇摇头。 “为什么不做?”男人又问。 儿子依旧摇摇头。 男人看了看那只山羊,此刻它正温顺地靠着儿子。男人却突然发现,这只羊实在 太肥硕了,一点儿也不好看。以前儿子可以和它玩,可现在影晌响学习,还能继续 玩吗? 你不做作业.我就杀了它!”男人说。 你敢!”儿子猛然站起,“你杀了羊,我就再也不读书了 男人实在没忍住,给了儿子一记耳光:“读,还是不读?” “不读!”儿子大哭着说,“打死也不读!” “我让你不读!”男人跳进羊圈,抽出随身紧握的猎刀,没有任何前奏,没有丝 毫犹豫,动作娴熟而流利,一道白光闪过,喷薄的羊血溅了他一身。 哭声戛然而止,只见儿子睁大眼睛,脸色惨白。他意识到了什么,连忙扔掉猎刀 伸手去搂,儿子却哇地一声大叫,撒腿就跑 站住!”男人呵斥道,立刻起身去追。跑出数米,却见儿子竟然连滚带爬地往 回跑。 男人一把抓住儿子的衣领。 就在此刻,男人才惊恐地发现,儿子的前方,正伏着一匹只有一只耳朵的狼,狼 呲着牙,眼里一片血红。 (选自2016年第一期《小小说选刊》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设置悬念,一悬到底的办法展开故事。由于猎人的心慈手软而放走 的那只带着耻辱印记,报复心极强的独耳灰狼,所以猎人心里埋下了忧患的种子。 B.小说第三段叙述猎人用祖传的猎刀砍杀五匹狼的情节,不仅表明猎人技艺高 超,也充分展现其性格中凶狠残忍的一面;同时,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C.父子间的冲突有两次:父亲打儿子,猎人杀山羊。矛盾的起因只有一个:山 羊的温顺造成了儿子的志短和懦弱,这与猎人的期待是不相符的 D.整篇小说脉络清楚,情节始终保持紧张警惕,前后呼应。借父亲和儿子的形 象,运用象征手法歌颂狼性,呼唤着狼性和野性的回归,人应积极进取,不能沉湎 于平庸。 5.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小说以“圈养在心中的狼”为题目,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答案】4C5.“父亲”是一位勇武而又富有爱心的优秀猎人。①勇武坚毅, “狼”性十足。父亲是优秀的猎人,曾经用祖传的猎刀砍杀五匹狼,心里一直装 着对逃跑的独耳狼的复仇的警惕,浑身散发着征服的气息,具有战胜一切的气概
就挣扎不已。儿子哭着说:“我不要读书,我长大了就放羊。”男人强拉不动, 忽然抡起手,给了儿子一个耳光。这是男人第一次打儿子。 儿子捂住脸哇哇大哭,男人后悔不已。他感到自己的心在淌血,他比儿子更难受。 男人走出门打算透口气,没走出几步,猛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影子,一匹一只耳 朵的狼,正怒视着男人。 男人瞬间惊呆,果然,该来的,总会来。男人迅速转身,回家取出猎刀。再出来 时,狼不知去向。男人感到恐惧,攥紧了猎刀想,这刀恐怕再也不能离手了。 这天下午,男人回家的时候,儿子依旧在羊圈边喂羊。 “作业做了吗?”男人问。 儿子摇摇头。 “为什么不做?”男人又问。 儿子依旧摇摇头。 男人看了看那只山羊,此刻它正温顺地靠着儿子。男人却突然发现,这只羊实在 太肥硕了,一点儿也不好看。以前儿子可以和它玩,可现在影响学习,还能继续 玩吗? “你不做作业.我就杀了它!”男人说。 “你敢!”儿子猛然站起,“你杀了羊,我就再也不读书了。” 男人实在没忍住,给了儿子一记耳光:“读,还是不读?” “不读!”儿子大哭着说,“打死也不读!” “我让你不读!”男人跳进羊圈,抽出随身紧握的猎刀,没有任何前奏,没有丝 毫犹豫,动作娴熟而流利,一道白光闪过,喷薄的羊血溅了他一身。 哭声戛然而止,只见儿子睁大眼睛,脸色惨白。他意识到了什么,连忙扔掉猎刀 伸手去搂,儿子却哇地一声大叫,撒腿就跑。 “站住!”男人呵斥道,立刻起身去追。跑出数米,却见儿子竟然连滚带爬地往 回跑。 男人一把抓住儿子的衣领。 就在此刻,男人才惊恐地发现,儿子的前方,正伏着一匹只有一只耳朵的狼,狼 呲着牙,眼里一片血红。 (选自 2016 年第一期《小小说选刊》)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采用设置悬念,一悬到底的办法展开故事。由于猎人的心慈手软而放走 的那只带着耻辱印记,报复心极强的独耳灰狼,所以猎人心里埋下了忧患的种子。 B. 小说第三段叙述猎人用祖传的猎刀砍杀五匹狼的情节,不仅表明猎人技艺高 超,也充分展现其性格中凶狠残忍的一面;同时,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C. 父子间的冲突有两次:父亲打儿子,猎人杀山羊。矛盾的起因只有一个:山 羊的温顺造成了儿子的志短和懦弱,这与猎人的期待是不相符的。 D. 整篇小说脉络清楚,情节始终保持紧张警惕,前后呼应。借父亲和儿子的形 象,运用象征手法歌颂狼性,呼唤着狼性和野性的回归,人应积极进取,不能沉湎 于平庸。 5. 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以“圈养在心中的狼”为题目,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答案】4. C 5. “父亲”是一位勇武而又富有爱心的优秀猎人。①勇武坚毅, “狼”性十足。父亲是优秀的猎人,曾经用祖传的猎刀砍杀五匹狼,心里一直装 着对逃跑的独耳狼的复仇的警惕,浑身散发着征服的气息,具有战胜一切的气概
②温柔善良,疼爱孩子。孩子的柔弱拨动了慈爱的父亲内心的温柔善良,变成了 呵护孩子时的柔情脉脉、小心谨慎,因为爱儿子而收起了他的猎刀,同样是因为 爱,再次举起了猎刀。③积极进取,有危机感。为了警醒胸无大志、不思进取的 儿子,再次举起猎刀,愤而杀羊,转变教育方式,重塑崭新生活,寻找昔日雄风。 6.①以“圈养在心中的狼”为题,引发读者阅读冲动;②结构上统领全篇,使 故事情节不蔓不枝 ③主题上借猎人在生活中曾经默许儿子过羊一样平庸的生活,把狼圈养在心中, 但心里一直担心狼报复,最终愤而杀羊的事件,突出人人应该有“狼性”,有危机 感要积极进取的主题 【解析】 4.试题分析:A项“心慈手软”错。B项“充分展现其性格中凶狠残忍的一面” 不妥。D项“情节始终保持紧张警惕”小说情节在紧张之后需要“松弛”,小说 非常巧妙地引出人性的另一面—一善良,猎人的个性由杀狼时的果敢坚毅勇武变 成了呵护孩子时的柔情脉脉、小心谨慎 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要结 合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情节和环境来分析。他曾经用祖传的猎刀砍杀五匹狼, 心里一直装着对逃跑的独耳狼的复仇的警惕,浑身散发着征服的气息,具有战胜 切的气概。表明他是一位勇武坚毅的优秀猎人形象。爱儿子而收起了他的猎刀, 同样是因为爱,再次举起了猎刀。塑造了他是一位温柔善良,疼爱孩子的慈父形 象。为了警醒胸无大志、不思进取的儿子,再次举起猎刀,愤而杀羊。塑造了 位转变教育方式,重塑崭新生活,寻找昔日雄风“父亲”形象 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6.试题分析:本题对小说标题作用的考査。小说标题的含意包括表面意义与象 征义、指代义与比喻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标题的作用应结合人物、情节、 环境、结构和读者分析。比如本篇的标题,从情节和主题角度来说,突出人人应 该有“狼性”,有危机感,要积极进取的主题,结构上统领全篇,引发读者阅读 冲动。 点睛:小说标题的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概括故 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 主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鉴赏与理解小说的标题, 般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结合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小说的情节;小说的人 物;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环境、标题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小说标题的作用通常有 以下几种:(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 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 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新华社北京3月6日新媒体专电 速度与激情一一中国科技的世界印象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蔡玉高蒋芳陈刚 2016,中国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稳中有进的经济发展成就。在海外科研 人员看来,这里的科学家正用“速度与激情”,书写着另一个中国奇迹。 成果:忽如一夜春风来
②温柔善良,疼爱孩子。孩子的柔弱拨动了慈爱的父亲内心的温柔善良,变成了 呵护孩子时的柔情脉脉、小心谨慎,因为爱儿子而收起了他的猎刀,同样是因为 爱,再次举起了猎刀。③积极进取,有危机感。为了警醒胸无大志、不思进取的 儿子,再次举起猎刀,愤而杀羊,转变教育方式,重塑崭新生活,寻找昔日雄风。 6. ①以“圈养在心中的狼”为题,引发读者阅读冲动;②结构上统领全篇,使 故事情节不蔓不枝; ③主题上借猎人在生活中曾经默许儿子过羊一样平庸的生活,把狼圈养在心中, 但心里一直担心狼报复,最终愤而杀羊的事件,突出人人应该有“狼性”,有危机 感,要积极进取的主题。 【解析】 4. 试题分析:A 项“心慈手软”错。B 项“充分展现其性格中凶狠残忍的一面” 不妥。D 项“情节始终保持紧张警惕”小说情节在紧张之后需要“松弛”,小说 非常巧妙地引出人性的另一面——善良,猎人的个性由杀狼时的果敢坚毅勇武变 成了呵护孩子时的柔情脉脉、小心谨慎。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要结 合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情节和环境来分析。他曾经用祖传的猎刀砍杀五匹狼, 心里一直装着对逃跑的独耳狼的复仇的警惕,浑身散发着征服的气息,具有战胜 一切的气概。表明他是一位勇武坚毅的优秀猎人形象。爱儿子而收起了他的猎刀, 同样是因为爱,再次举起了猎刀。塑造了他是一位温柔善良,疼爱孩子的慈父形 象。为了警醒胸无大志、不思进取的儿子,再次举起猎刀,愤而杀羊。塑造了一 位转变教育方式,重塑崭新生活,寻找昔日雄风“父亲”形象。 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6. 试题分析:本题对小说标题作用的考查。小说标题的含意包括表面意义与象 征义、指代义与比喻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标题的作用应结合人物、情节、 环境、结构和读者分析。比如本篇的标题,从情节和主题角度来说,突出人人应 该有“狼性”,有危机感,要积极进取的主题,结构上统领全篇,引发读者阅读 冲动。 点睛:小说标题的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概括故 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 主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鉴赏与理解小说的标题,一 般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结合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小说的情节;小说的人 物;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环境、标题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小说标题的作用通常有 以下几种:(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 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 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新华社北京 3 月 6 日新媒体专电 速度与激情——中国科技的世界印象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蔡玉高蒋芳 陈刚 2016,中国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稳中有进的经济发展成就。在海外科研 人员看来,这里的科学家正用“速度与激情”,书写着另一个中国奇迹。 成果:忽如一夜春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