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文学作品”。虽然瑞典文 学院始终以“理想主义”作为最高标准来评选作品,但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 段,对“理想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自19世纪中叶起,欧洲资本主义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社会矛盾虽然日益尖锐, 但人们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受此影响,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十几年多关注 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作品。光明、崇高、热情、高 雅是此时获奖作品的共同风格。例如,1910年德国作家海泽的获奖是因为他的 作品“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完美的艺术境界”。不难发现,此时欧洲 人的文学审美观念趋向于追求古典式的和谐之美,而人与现实的和谐是这种古典 美的核心,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期待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类遭到空前的浩劫,欧洲人古典的乌托邦梦想随着战 火灰飞烟灭。西方知识分子开始了对世界的全面反思,用更加冷峻的目光来审视 人与现实的关系。传统文学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乐观主义倾向开始淡出20世 纪西方文学的舞台,文学的视角转移到从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如果 说战前的西方文学多从美的角度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对人类未来 的美好幻想,那么,此时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 扭曲与异化。这一时期的诺贝尔文学奖更多地表彰那些具有浓厚悲剧意识的作 家。如1919年瑞典文学院将文学奖颁给瑞士作家施皮特勒,正是因为他的史诗 《奧林匹斯的春天》“表达了人类在强加于自身的各种欲望搏斗时表现出的自由 意志、各种理想、各种想象以及人类的痛苦、绝望等等 接踵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冷战和全球核威胁,使人类的精神从悲观 走向了绝望。在这片思想的荒原上,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开始风靡世界。存在主义 哲学认为,人的存在是荒诞与痛苦的,人生的意义终将化为虚无。存在主义哲学 对二战后世界文学影响深远,文学的审美重心由对人与现实的关系的反思上升到 对人的本质的反思。西方现代作家以文学为手段来探究人类存在的价值,不再努 力去描绘外在于人的社会现实,而是尽可能地去表现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所体验 到的压抑、焦虑、孤独和虚无。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受到西方文学界的普遍 质疑,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的倾向开始得到主流批评界的普遍 认同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 等后现代主义理论盛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开始向意识形态评价方向倾 斜,更多地关注文学中的阶级、种族、性别、殖民、文化等问题,呈现出一种多 元化的审美标准。文学批评不再抽象地对人进行形而上学的反思,而更注重在具 体的历史语境中对人进行现实的反思,这与后现代文学批评反对形而上学、反对 普遍性,突出差别性、个别性的文学观念相关 1.下列对“诺贝尔文学奖”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 作品,使人们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下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
安徽省六安市 2013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文学作品”。虽然瑞典文 学院始终以“理想主义”作为最高标准来评选作品,但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 段,对 “理想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自 19 世纪中叶起,欧洲资本主义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社会矛盾虽然日益尖锐, 但人们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受此影响,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十几年多关注 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作品。光明、崇高、热情、高 雅是此时获奖作品的共同风格。例如,1910 年德国作家海泽的获奖是因为他的 作品“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完美的艺术境界”。不难发现,此时欧洲 人的文学审美观念趋向于追求古典式的和谐之美,而人与现实的和谐是这种古典 美的核心,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期待。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类遭到空前的浩劫,欧洲人古典的乌托邦梦想随着战 火灰飞烟灭。西方知识分子开始了对世界的全面反思,用更加冷峻的目光来审视 人与现实的关系。传统文学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乐观主义倾向开始淡出 20 世 纪西方文学的舞台,文学的视角转移到从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如果 说战前的西方文学多从美的角度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对人类未来 的美好幻想,那么,此时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 扭曲与异化。这一时期的诺贝尔文学奖更多地表彰那些具有浓厚悲剧意识的作 家。如 1919 年瑞典文学院将文学奖颁给瑞士作家施皮特勒,正是因为他的史诗 《奥林匹斯的春天》“表达了人类在强加于自身的各种欲望搏斗时表现出的自由 意志、各种理想、各种想象以及人类的痛苦、绝望等等”。 接踵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冷战和全球核威胁,使人类的精神从悲观 走向了绝望。在这片思想的荒原上,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开始风靡世界。存在主义 哲学认为,人的存在是荒诞与痛苦的,人生的意义终将化为虚无。存在主义哲学 对二战后世界文学影响深远,文学的审美重心由对人与现实的关系的反思上升到 对人的本质的反思。西方现代作家以文学为手段来探究人类存在的价值,不再努 力去描绘外在于人的社会现实,而是尽可能地去表现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所体验 到的压抑、焦虑、孤独和虚无。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受到西方文学界的普遍 质疑,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的倾向开始得到主流批评界的普遍 认同。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 等后现代主义理论盛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开始向意识形态评价方向倾 斜,更多地关注文学中的阶级、种族、性别、殖民、文化等问题,呈现出一种多 元化的审美标准。文学批评不再抽象地对人进行形而上学的反思,而更注重在具 体的历史语境中对人进行现实的反思,这与后现代文学批评反对形而上学、反对 普遍性,突出差别性、个别性的文学观念相关。 1.下列对“诺贝尔文学奖”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 作品,使人们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下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
B.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开始向意识形态评价方向 倾斜,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C.从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对获奖作品的文学主题关注重心的变迁,我们可以窥见 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文学批评的审美观念的变化态势。 D.诺贝尔文学奖始终以“理想主义”作为最高标准来评选作品,但不同历史阶 段对“理想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自19世纪中叶起,欧洲人在反思人与现实的关系时,开始追求以人与现实的 和谐为核心的古典式的和谐之美,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 期待 B.传统文学观念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受到严重的冲击,于是,从人生的 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开始取代乐观主义倾向 C.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西方文学与以前有很大不同,人们更多地从丑的角 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扭曲与异化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冷战和全球核威胁,使人类的精神从悲观走向了 绝望,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开始流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现代文学批评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普遍性,突出差别性、个别性的文学观 念使文学批评更注重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对人进行现实的反思。 B.二战后,西方现代作家不再努力去描绘外在于人的社会现实,而是由对人与 现实的关系的反思上升到对人的本质的反思 C.二战后,现代主义文学尽可能表现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所体验到的压抑、焦 虑、孤独和虚无,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的倾向开始得到主流批评界的普遍认 同 D.经两次世界大战,进入20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进步 和完善,由原来的低层次不断上升,最终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邓禹及诸将多知之。数相荐举,及得召见, 遂见亲信。光武将发幽州兵,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禹曰:“间数与吴汉言 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即拜汉大将军,持节北发十郡突骑。更始幽 州牧苗曾闻之,阴勒兵,敕诸郡不肯应调。汉乃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曾以汉无 备,出迎于路,汉即为兵骑,收曾斩之,而夺其军。北州震骇,城邑莫不望风弥 从。遂悉发其兵,引而南,与光武会清阳。诸将望见汉还,十马甚盛,皆曰:“是 宁肯分兵与人邪?”及汉至莫府,上兵簿,诸将人人多请之。光武曰:“属者恐 不与人,今所请又何多也?”诸将皆惭 明年春,率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围苏茂于广乐。刘永将周建别招聚 收集得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建等遂 连兵入城。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俱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 椎牛飨士,令军中曰:“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胜不相计,败不相救',韭 有仗节死义者也。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 日,建、茂岀兵围汉。汉选四部精兵黄头吴河等,及乌桓突骑三千余人,齐鼓而 进。建军大溃,反还城。汉长驱追击,争门并入,大破之
B.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开始向意识形态评价方向 倾斜,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C.从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对获奖作品的文学主题关注重心的变迁,我们可以窥见 19 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文学批评的审美观念的变化态势。 D.诺贝尔文学奖始终以“理想主义”作为最高标准来评选作品,但不同历史阶 段对“理想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自 19 世纪中叶起,欧洲人在反思人与现实的关系时,开始追求以人与现实的 和谐为核心的古典式的和谐之美,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 期待。 B.传统文学观念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受到严重的冲击,于是,从人生的 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开始取代乐观主义倾向。 C.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西方文学与以前有很大不同,人们更多地从丑的角 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扭曲与异化。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冷战和全球核威胁,使人类的精神从悲观走向了 绝望,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开始流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后现代文学批评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普遍性,突出差别性、个别性的文学观 念使文学批评更注重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对人进行现实的反思。 B.二战后,西方现代作家不再努力去描绘外在于人的社会现实,而是由对人与 现实的关系的反思上升到对人的本质的反思。 C.二战后,现代主义文学尽可能表现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所体验到的压抑、焦 虑、孤独和虚无,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的倾向开始得到主流批评界的普遍认 同。 D.经两次世界大战,进入 20 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进步 和完善,由原来的低层次不断上升,最终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邓禹及诸将多知之。数相荐举,及得召见, 遂见亲信。光武将发幽州兵,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禹曰:“间数与吴汉言, 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即拜汉大将军,持节北发十郡突骑。更始幽 州牧苗曾闻之,阴勒兵,敕诸郡不肯应调。汉乃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曾以汉无 备,出迎于路,汉即为兵骑,收曾斩之,而夺其军。北州震骇,城邑莫不望风弥 从。遂悉发其兵,引而南,与光武会清阳。诸将望见汉还,士马甚盛,皆曰:“是 宁肯分兵与人邪?”及汉至莫府,上兵簿,诸将人人多请之。光武曰:“属者恐 不与人,今所请又何多也?”诸将皆惭。 明年春,率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围苏茂于广乐。刘永将周建别招聚 收集得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建等遂 连兵入城。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俱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 椎牛飨士,令军中曰:“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非 有仗节死义者也。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 日,建、茂出兵围汉。汉选四部精兵黄头吴河等,及乌桓突骑三千余人,齐鼓而 进。建军大溃,反还城。汉长驱追击,争门并入,大破之
明年,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 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 大喜,即相率归降。诸将乃服,曰:“不战而下城,非众所及也。”冬,汉率建 威大将军耿弇、汉忠将军王常等,击富平、获过二贼于平原。明年春,贼率五万 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 其众。因追讨余党,遂至无盐,进击渤海,皆平之。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亲信:亲近,信任 B.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秋:时候 C.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激怒:激起愤怒 D.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 突击:突然出击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汉乃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 ②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 士 B.①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 ②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C.①遂悉发其兵,引而南 ②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 城而反 D.①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 ②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善言辞的吴汉,在了解他的邓禹和诸将领多次举荐后,才得以被光武帝召 见,并最终成为光武帝最信任的人。 B.吴汉打败幽州牧苗曾,收降了北方州郡并得大量的人马,其他将领纷纷要求 分得一部分,被刘秀呵斥后,惭愧不已。 C.吴汉在于敌军交战时摔伤了膝部,在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他振作精神, 鼓舞士气,最后取得胜利 D.鬲县五姓杀死地方长官造反,吴汉不但不攻打他们,反而向他们道歉。最后 五姓感动一同出城归降。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3分) 译 (2)诸将望见汉还,士马甚盛,皆曰:“是宁肯分兵与人邪?”(3分) 译 (3)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非有仗节死义者也。 (4分) 译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月夜
明年,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 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 大喜,即相率归降。诸将乃服,曰:“不战而下城,非众所及也。”冬,汉率建 威大将军耿弇、汉忠将军王常等,击富平、获过二贼于平原。明年春,贼率五万 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 其众。因追讨余党,遂至无盐,进击渤海,皆平之。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亲信:亲近,信任 B.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秋:时候 C.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激怒:激起愤怒 D.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 突击:突然出击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①汉乃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 ②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 士 B.①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 ②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C.①遂悉发其兵,引而南 ②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 城而反 D.①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 ② 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不善言辞的吴汉,在了解他的邓禹和诸将领多次举荐后,才得以被光武帝召 见,并最终成为光武帝最信任的人。 B.吴汉打败幽州牧苗曾,收降了北方州郡并得大量的人马,其他将领纷纷要求 分得一部分,被刘秀呵斥后,惭愧不已。 C.吴汉在于敌军交战时摔伤了膝部,在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他振作精神, 鼓舞士气,最后取得胜利。 D.鬲县五姓杀死地方长官造反,吴汉不但不攻打他们,反而向他们道歉。最后 五姓感动一同出城归降。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3 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诸将望见汉还,士马甚盛,皆曰:“是宁肯分兵与人邪?”(3 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非有仗节死义者也。 (4 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8~9 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鄘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①天宝十五载,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酈州。后离家北上延 州,途中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②虚幌:薄帷。③李商隐在东川(今 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之职,妻小却远在长安,长安在巴蜀 东北,故称寄北 8.有人说《月夜》中的诗眼是“独看”和“双照”,写出了夫妻间的情感互动, 你同意吗?试梳理一下《月夜》的情感层次,说说你的看法。(4分) 答 9.《月夜》和《夜雨寄北》在内容和表达技巧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 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1) (2) (3) ,(4) 。(5) (6)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乙:(1)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 之《兰亭集序》) (3) 奚惆怅而独悲? 渊明《归去来兮辞》 (4)水击三千里, (庄 周(《逍遥游》) (5)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6)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 《一剪梅》)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①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②,双照泪痕干。 夜雨寄北③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①天宝十五载,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后离家北上延 州,途中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②虚幌:薄帷。③李商隐在东川(今 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之职,妻小却远在长安,长安在巴蜀 东北,故称寄北。 8.有人说《月夜》中的诗眼是“独看”和“双照”,写出了夫妻间的情感互动, 你同意吗?试梳理一下《月夜》的情感层次,说说你的看法。(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9.《月夜》和《夜雨寄北》在内容和表达技巧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 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 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1)_______,(2)____ ___。(3)_______,(4)_______。(5)_______, (6)______ _。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乙:(1)____,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 (王羲 之《兰亭集序》) (3)_______,奚惆怅而独悲? (陶 渊明《归去来兮辞》 (4)水击三千里,_________。 (庄 周(《逍遥游》) (5)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6)_______?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 《一剪梅》)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马 语 莫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 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 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 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羽毛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吭髙歌,墙前有一个倾 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 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 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 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一一亲密的朋友一一那匹黑色的、心事重 重的、屁股上烙着“Z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 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 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 “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 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 就跌坐在麦草垛边。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 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 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默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 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对邻村的 小孩子炫耀它,编造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 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 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没人告诉我。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 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 的吗?是老鹰啄瞎的?一一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 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 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 认真听讲。 马说:“你应该知道,日本国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 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 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 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 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 瞎了的。当然,我知道你对他们不感兴趣,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 睛……”马沉吟着,分明是让这个话题勾起了它的无限辛酸的往事。我期待着, 我知道在这种时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 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我的主人是 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 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 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 打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马 语 莫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 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 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 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羽毛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吭高歌,墙前有一个倾 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 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 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 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心事重 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 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 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 “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 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 就跌坐在麦草垛边。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 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 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默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 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对邻村的 小孩子炫耀它,编造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 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 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没人告诉我。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 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 的吗?是老鹰啄瞎的?——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 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 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 认真听讲。 马说:“你应该知道,日本国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 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 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 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 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 瞎了的。当然,我知道你对他们不感兴趣,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 睛……” 马沉吟着,分明是让这个话题勾起了它的无限辛酸的往事。我期待着, 我知道在这种时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 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我的主人是 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 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 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 打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