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临泉2019届高三上学期三模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艺术生产领域,只有中国油画这种艺术形式最典型地包容着它的国际性形式和 它需要表达的民族记忆的冲突,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油画从材质、观 念、方法上都积淀着西方的历史记忆和历史经验,当它被用来塑造中国的形象和 承载中国的记忆时,它会以何种方式“出场”呢? 从中国油画发展史来看,在革命意识形态占据支配地位之前,以徐悲鸿为代表的 中国油画艺术正经历着和西方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从古典写实的再现的艺术逐 步过渡到抽象的意象的表现的艺术。但这些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都力图和中国传 统的艺术精神与艺术形式衔接起来,都力图表达中国的民族记忆。革命胜利以后 从西方传承过来的艺术进程被中断,取而代之的是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格 局下所形成的艺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传统和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被移 植到中国,形成了在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写实主义油画。 和所有的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一样,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充分地表达了 个特定时期的中国民族记忆,它叙述和再现了在这个时期所发生的许多重要的 历史事件和人物,着力宣扬这个时期一直倡导的革命意识形态;至“文革”时期, 写实主义艺术蜕变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纯粹为观念而存在, 艺术本身却被消解了。具有反讽意义的是,正是写实主义油画的这种观念性,为 后来的中国流行艺术的蓬勃兴起,提供了适宜的温床和可以利用的材料。 在中国的写实主义艺术长期一统天下的格局下,流行艺术从波澜不兴到蔚为大 观,成为当下足以和前者并驾齐驱的一股最重要的艺术力量,原因何在?按西方 艺术史的变迁规律来看,流行文化的兴起是西方艺术在古典写实时代终结之后历 经印象主义、现代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不同的艺术发展阶段后,由美国 的文化霸权所扶持起来的一种话语形态,它力图通过消解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来消 解艺术的神圣性,进而消解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艺术欧洲的中心地位;它倡导 的是一种平民化的艺术,主张艺术是通俗的、可复制的、可批量生产的;它实际 上又重新确立了观念对艺术的崇高地位,艺术的任何形式在流行艺术那里都成了 图解某种观念的符号和工具。很显然,流行艺术是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在美国 的文化背景下,它实际上从来没有对现状的批判,它批判的只是艺术本身。中国 流行艺术的崛起,有文化工业的既有逻辑,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作为国 际潮流的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反映,本质上它是一种移植的文化 (摘编自荣剑《第三空间:抽象艺术的中国力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油画在艺术生产领域具有某种最典型的包容性,因此中国油画的国际形 式和它需要表达的内在的民族记忆也就没有了冲突 B.从古典写实的再现艺术逐渐过渡到抽象意象的表现艺术,这表明油画艺术在 中国和在西方有着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 C.与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不一样,中国写实主义油画,表达特定时期 的民族记忆,再现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D.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流行艺术作为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并没有对 现状进行批判,批判的只是艺术本身
安徽省临泉 2019 届高三上学期三模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艺术生产领域,只有中国油画这种艺术形式最典型地包容着它的国际性形式和 它需要表达的民族记忆的冲突,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油画从材质、观 念、方法上都积淀着西方的历史记忆和历史经验,当它被用来塑造中国的形象和 承载中国的记忆时,它会以何种方式“出场”呢? 从中国油画发展史来看,在革命意识形态占据支配地位之前,以徐悲鸿为代表的 中国油画艺术正经历着和西方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从古典写实的再现的艺术逐 步过渡到抽象的意象的表现的艺术。但这些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都力图和中国传 统的艺术精神与艺术形式衔接起来,都力图表达中国的民族记忆。革命胜利以后, 从西方传承过来的艺术进程被中断,取而代之的是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格 局下所形成的艺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传统和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被移 植到中国,形成了在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写实主义油画。 和所有的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一样,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充分地表达了 一个特定时期的中国民族记忆,它叙述和再现了在这个时期所发生的许多重要的 历史事件和人物,着力宣扬这个时期一直倡导的革命意识形态;至“文革”时期, 写实主义艺术蜕变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纯粹为观念而存在, 艺术本身却被消解了。具有反讽意义的是,正是写实主义油画的这种观念性,为 后来的中国流行艺术的蓬勃兴起,提供了适宜的温床和可以利用的材料。 在中国的写实主义艺术长期一统天下的格局下,流行艺术从波澜不兴到蔚为大 观,成为当下足以和前者并驾齐驱的一股最重要的艺术力量,原因何在?按西方 艺术史的变迁规律来看,流行文化的兴起是西方艺术在古典写实时代终结之后历 经印象主义、现代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不同的艺术发展阶段后,由美国 的文化霸权所扶持起来的一种话语形态,它力图通过消解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来消 解艺术的神圣性,进而消解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艺术欧洲的中心地位;它倡导 的是一种平民化的艺术,主张艺术是通俗的、可复制的、可批量生产的;它实际 上又重新确立了观念对艺术的崇高地位,艺术的任何形式在流行艺术那里都成了 图解某种观念的符号和工具。很显然,流行艺术是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在美国 的文化背景下,它实际上从来没有对现状的批判,它批判的只是艺术本身。中国 流行艺术的崛起,有文化工业的既有逻辑,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作为国 际潮流的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反映,本质上它是一种移植的文化。 (摘编自荣剑《第三空间:抽象艺术的中国力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中国油画在艺术生产领域具有某种最典型的包容性,因此中国油画的国际形 式和它需要表达的内在的民族记忆也就没有了冲突。 B. 从古典写实的再现艺术逐渐过渡到抽象意象的表现艺术,这表明油画艺术在 中国和在西方有着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 C. 与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不一样,中国写实主义油画,表达特定时期 的民族记忆,再现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D. 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流行艺术作为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并没有对 现状进行批判,批判的只是艺术本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从油画形式的国际性和内容的民族性的角度,提出问题,引起 下文。 B.文章第二段,从革命胜利前、后两个方面,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形成的原 因 C.文章第三段,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的特点、发展及其产生的一些影响 D.文章最后一段,通过阐述西方艺术变迁的规律,论述中国流行艺术崛起的深 层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油画艺术被在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下所形成的 艺术形式所取代,与当时的革命进程有关系。 B.“文革”时期,写实主义艺术成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 纯粹为观念而存在,这对艺术的发展来说,不一定完全是坏事 C.如果流行文化通过某些途径消解了艺术的神圣性,就有可能导致具有几千年 文化积累的欧洲艺术中心地位的崩塌。 D.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占据主导地位和中国流行艺术的崛起都有外国文化影响 的因素,由此可知,外国文化的影响是文艺繁荣的前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简单 毛 许多时候,我们早已不去回想,当每一个人来到地球上时,只是一个赤裸的婴儿, 除了躯体和灵魂,上苍没有让人类带来什么身外之物。等到有一天,人去了,去 的仍是来的样子,空空如也 曾几何时,我们不再是婴儿,那份记忆也遥远得如同前生。回首看一看,我们普 普通通的活了半生,周围已引出了多少牵绊,伸手所及,又有多少带不去的东西 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缺了它们,日子便不完整。 许多人说,身体形式都不重要,境由心造,一念之间可以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 这是不错的,可是在我们那么复杂拥挤的环境里,你的心灵看见过花吗?只一朵 你看见过吗?我问你的,只是一朵简单的非洲菊,你看见过吗?我甚而不问你玫 不了,我们不再谈沙和花朵,简单的东西是最不易看见的,那么我们只看看复杂 的吧! 唉,连这个,我也不想提笔写了。 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崇拜神童,没有童年的儿童,才进得了那窄门。人类往往 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欢将别人的成就与自己相比较,因而觉得受挫。我 总觉得幸福的遥不可企及。不知那朵花啊,那粒小小的沙子,便在你的窗台上。 你那么无事忙,当然看不见了。对于复杂的生活,人们怨天怨地,却不肯简化。 对于这样的生活,我们往往找到一个美丽的代名词,叫做“深刻”。简单的人, 社会也有一个形容词,说他们是笨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第一段,从油画形式的国际性和内容的民族性的角度,提出问题,引起 下文。 B. 文章第二段,从革命胜利前、后两个方面,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形成的原 因。 C. 文章第三段,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的特点、发展及其产生的一些影响。 D. 文章最后一段,通过阐述西方艺术变迁的规律,论述中国流行艺术崛起的深 层原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油画艺术被在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下所形成的 艺术形式所取代,与当时的革命进程有关系。 B. “文革”时期,写实主义艺术成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 纯粹为观念而存在,这对艺术的发展来说,不一定完全是坏事。 C. 如果流行文化通过某些途径消解了艺术的神圣性,就有可能导致具有几千年 文化积累的欧洲艺术中心地位的崩塌。 D. 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占据主导地位和中国流行艺术的崛起都有外国文化影响 的因素,由此可知,外国文化的影响是文艺繁荣的前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简 单 三毛 许多时候,我们早已不去回想,当每一个人来到地球上时,只是一个赤裸的婴儿, 除了躯体和灵魂,上苍没有让人类带来什么身外之物。等到有一天,人去了,去 的仍是来的样子,空空如也。 曾几何时,我们不再是婴儿,那份记忆也遥远得如同前生。回首看一看,我们普 普通通的活了半生,周围已引出了多少牵绊,伸手所及,又有多少带不去的东西 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缺了它们,日子便不完整。 许多人说,身体形式都不重要,境由心造,一念之间可以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 堂。 这是不错的,可是在我们那么复杂拥挤的环境里,你的心灵看见过花吗?只一朵, 你看见过吗?我问你的,只是一朵简单的非洲菊,你看见过吗?我甚而不问你玫 瑰。 不了,我们不再谈沙和花朵,简单的东西是最不易看见的,那么我们只看看复杂 的吧! 唉,连这个,我也不想提笔写了。 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崇拜神童,没有童年的儿童,才进得了那窄门。人类往往 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欢将别人的成就与自己相比较,因而觉得受挫。我 们一直粗糙的活着,而人的一生,便也这样过去了。我们一生复杂,一生追求, 总觉得幸福的遥不可企及。不知那朵花啊,那粒小小的沙子,便在你的窗台上。 你那么无事忙,当然看不见了。对于复杂的生活,人们怨天怨地,却不肯简化。 对于这样的生活,我们往往找到一个美丽的代名词,叫做“深刻”。简单的人, 社会也有一个形容词,说他们是笨的
恰好我又远离了家国。到大西洋的海岛上来过一个笨人的日子,就如过去许多年 的日子一样。在这儿,没有大鱼大肉,没有争名夺利,没有过分的情,没有载不 动的愁,没有口舌是非,更没有解不开的结 也许有其他的笨人,比我笨得复杂的,会说:你是幸运的,不是每个人都有一片 大西洋的岛屿。唉,你要来吗?你忘了自己窗台上的那朵花了。怎么老是看不见 昵?你不带花来,这儿仍是什么也没有的。你又何必来?你的花不在这里,在你 的窗,在你心里,不在大西洋啊! 一个生命,不止是有了太阳、空气、水便能安然的生存,那只是最基本的。求生 的欲望其实单纯,可是我们是人类,是一种贪得无厌的生物,在解决了饥饿之后, 我们要求进步,有了物质的享受之后,又要求精神的提升,我们追求幸福、快乐、 和谐、富有、健康,甚而永生。我们不肯节制,不懂收敛,泛滥情感,复杂生活 起居。到头来,“成功”只是“拥有”的代名词。我们变得沉重,因为担负得太 多,不敢放下。 其实,快乐,只是国王的新衣,只有聪明的人才看得见。童话里,不是每个人都 看见了那件新衣,只除了一个说真话的小孩子。我们不再怀念稻米单纯的丰美, 也不认识蔬菜的清香。我们不知四肢是用来活动的,也不明白,穿衣服只是使我 们免于受冻。灵魂,在这一切的拘束下,不再明净。感官,退化到只有五种。如 果有一个人,能够感应到其他的人已经麻木的自然现象,其他的人不但不信,而 且好笑。 这里,对于一个简单的笨人,是合适的。对不简单的笨人,就不好了。我只是返 璞归真,感到的,也只是早晨醒来时没有那么深的计算和迷茫。我不吃油腻的东 西,我不过饱,这使我的身体清洁。我不做不可及的梦,这使我的睡眠安恬。我 不穿高跟鞋折磨我的脚,这使我的步子更加悠闲安稳。 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 这使我觉得清畅。我当心的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爱哭的时候便哭, 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选自《三毛全集》,有删减)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活的久了,身边就会产生很多牵绊,这些东 西虽带不走,但也不可或缺,因为缺了它日子便不完整 B.人们崇拜神童,作者却认为进得了那窄门的都是没有童年的儿童,可见作者 对待神童是心怀怜悯的,她不赞同现在对人的评价方式。 C.文章末尾两段连用排比,这样写不仅使作者自己的简单生活具体化,增强了 文章的感染力,同时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深化了主题。 D.作者行文善用比喻说明道理,文中把快乐比作“国王的新衣”,是想告诉我 们只有如童话里那个诚实的小孩,让心无尘埃,就再无迷茫 5.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6分) 6.文章的标题是“简单”,作者却用大量笔墨描述“复杂”,这样写的用意是 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 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
恰好我又远离了家国。到大西洋的海岛上来过一个笨人的日子,就如过去许多年 的日子一样。在这儿,没有大鱼大肉,没有争名夺利,没有过分的情,没有载不 动的愁,没有口舌是非,更没有解不开的结。 也许有其他的笨人,比我笨得复杂的,会说:你是幸运的,不是每个人都有一片 大西洋的岛屿。唉,你要来吗?你忘了自己窗台上的那朵花了。怎么老是看不见 呢?你不带花来,这儿仍是什么也没有的。你又何必来?你的花不在这里,在你 的窗,在你心里,不在大西洋啊! 一个生命,不止是有了太阳、空气、水便能安然的生存,那只是最基本的。求生 的欲望其实单纯,可是我们是人类,是一种贪得无厌的生物,在解决了饥饿之后, 我们要求进步,有了物质的享受之后,又要求精神的提升,我们追求幸福、快乐、 和谐、富有、健康,甚而永生。我们不肯节制,不懂收敛,泛滥情感,复杂生活 起居。到头来,“成功”只是“拥有”的代名词。我们变得沉重,因为担负得太 多,不敢放下。 其实,快乐,只是国王的新衣,只有聪明的人才看得见。童话里,不是每个人都 看见了那件新衣,只除了一个说真话的小孩子。我们不再怀念稻米单纯的丰美, 也不认识蔬菜的清香。我们不知四肢是用来活动的,也不明白,穿衣服只是使我 们免于受冻。灵魂,在这一切的拘束下,不再明净。感官,退化到只有五种。如 果有一个人,能够感应到其他的人已经麻木的自然现象,其他的人不但不信,而 且好笑。 这里,对于一个简单的笨人,是合适的。对不简单的笨人,就不好了。我只是返 璞归真,感到的,也只是早晨醒来时没有那么深的计算和迷茫。我不吃油腻的东 西,我不过饱,这使我的身体清洁。我不做不可及的梦,这使我的睡眠安恬。我 不穿高跟鞋折磨我的脚,这使我的步子更加悠闲安稳。 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 这使我觉得清畅。我当心的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爱哭的时候便哭, 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选自《三毛全集》,有删减)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从第二段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活的久了,身边就会产生很多牵绊,这些东 西虽带不走,但也不可或缺,因为缺了它日子便不完整。 B. 人们崇拜神童,作者却认为进得了那窄门的都是没有童年的儿童,可见作者 对待神童是心怀怜悯的,她不赞同现在对人的评价方式。 C. 文章末尾两段连用排比,这样写不仅使作者自己的简单生活具体化,增强了 文章的感染力,同时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深化了主题。 D. 作者行文善用比喻说明道理,文中把快乐比作“国王的新衣”,是想告诉我 们只有如童话里那个诚实的小孩,让心无尘埃,就再无迷茫。 5. 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6 分) 6. 文章的标题是“简单”,作者却用大量笔墨描述“复杂”,这样写的用意是 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 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
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 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 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髙 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 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 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 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 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继承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2版) 材料二: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 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 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 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 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 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 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 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 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 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 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 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 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 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 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 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 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 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 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 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 材料三: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 的人越来越多一一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 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 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 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 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 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 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 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 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 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 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 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 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继承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2017 年 03 月 07 日第 2 版) 材料二: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 “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 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 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 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 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 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 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 在今天“90 后”“00 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 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 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 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 达到 11 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 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 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 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 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 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 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 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 年 5 月 10 日) 材料三: “我从 2014 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 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 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 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 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 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 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 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 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 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 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 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 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 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 B.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 C.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但在这 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 D.《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 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髙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 素养很重要。 B.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 就能焕发生命力 C.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下里巴人” 也就是要亲近群众。 D.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 领公众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9.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吴时,字伸道,邛州人。初举进士,得学究出身;再试,中甲科。知华州郑县 转运使檄州运米五万输长安,郑独当三万。时贻书使者曰:“会三万斛之费,以 车则千五百乘,以卒则五万夫,县民可役者才二百五十八户耳。古者用师则赢 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华、雍相去百六十 里,一旦欲用,朝发而夕至矣。”使者从其言。 陆师闵干秦、蜀茶马,辟为属。章袞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 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为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华州诸 生有触忌讳者,教授欲上之,曰:“是间言语,皆臣子所不忍闻。”时即火其书, 曰:“臣子不忍闻,而令君父闻乎 张商英罢相,言者指时为党,出知耀州,又降通判鼎州;未赴,提举河东常平 岁饥,发公粟以振民。童贯经略北方,每访以边事,辄不答。还为大晟典乐,擢 中书舍人、给事中。内侍何谪监衡州酒,犹领节度使,时奏夺之。 召为工部员外郎,改礼部,兼辟雍司业。大观兴算学,议以黄帝为先师。时言: 今祠祀圣祖,祝板书臣名,而释奠孔子,但列中祀。数学,六艺之一耳,当以 何礼事之?”乃止。迁太仆少卿。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祖宗盟血未干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 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 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 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 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一 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 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 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 B. 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 C. 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 11 亿人次,但在这 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 D.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 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 素养很重要。 B. 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 就能焕发生命力。 C. 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下里巴人”, 也就是要亲近群众。 D. 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 领公众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9.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吴时,字伸道,邛州人。初举进士,得学究出身;再试,中甲科。知华州郑县, 转运使檄州运米五万输长安,郑独当三万。时贻书使者曰:“会三万斛之费,以 车则千五百乘,以卒则五万夫,县民可役者才二百五十八户耳。 古者用师则赢 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华、雍相去百六十 里,一旦欲用,朝发而夕至矣。”使者从其言。 陆师闵干秦、蜀茶马,辟为属。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 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为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华州诸 生有触忌讳者,教授欲上之,曰:“是间言语,皆臣子所不忍闻。”时即火其书, 曰:“臣子不忍闻,而令君父闻乎?” 张商英罢相,言者指时为党,出知耀州,又降通判鼎州;未赴,提举河东常平。 岁饥,发公粟以振民。童贯经略北方,每访以边事,辄不答。还为大晟典乐,擢 中书舍人、给事中。内侍何谪监衡州酒,犹领节度使,时奏夺之。 召为工部员外郎,改礼部,兼辟雍司业。大观兴算学,议以黄帝为先师。时言: “今祠祀圣祖,祝板书臣名,而释奠孔子,但列中祀。数学,六艺之一耳,当以 何礼事之?”乃止。迁太仆少卿。 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祖宗盟血未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