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5 一、苏氏父子对上古三代及前四史的评价/358 二、《唐鉴》对唐代历史的批评/360 三、《新五代史》对五代历史的看法/363 四、《资治通鉴》对战国至唐五代历史时段的 总认识/366 五、《通志》和《文献通考》的“会通”主张/370 六、元代史臣对宋代及辽金历史的态度/373 第五节与义理之学并存的考辨方法/375 一、校勘学的成熟/375 二、司马光创行的长编考异法/376 三、金右学的兴起/378 四、杂史的增多及其学术意义/383 第六节理学家对文学的评判和倡导/387 一、对文学史的评判/387 二、推崇经义与轻视文学/390 三、对俗文学疏离义理倾向的态度/393 第六章心学撞击下的明代学术/398 第一节强劲的义理官学/400 一、刘基、宋濂、方孝灞学宗义理、以身证学/400 二、三《大全》的颁布与义理强劲之风/407 三、曹端、吴与弼等维护朱学、辨义明理/410 第二节心性主体理念的崛起与传统义理之学的 抗争/413 一、从梵琦心禅到陈、湛江门心学/413 二、阳明心性之论铸造主体理念之学/419 三、从罗钦顺、王廷相到吕坤对义理学的修正 继承/424
6中国学术史 四、王门后学由论心性走向言心情/430 五、由义理走向心性的逻辑必然/435 第三节义理、心性之外,务实求用之中/437 一、明代医药学一一李时珍对生命个体的珍惜/437 二、徐光启、宋应星一一求真致用之学/440 三、徐霞客—野外考察地理学的先驱/444 四、明代学术的另一股力量一实学/446 第七章 清前期的学术发展/448 第一节动荡岁月中的学术分野/450 一、实学思潮中理学三流派的分化/430 (一)黄宗兼的批判史学观/456 (二)顾炎武的经学新证法/459 (三)王夫之对义理、心性的思辨/463 (四)经世守身并重的李颗/468 (五)陆世仪、孙奇逢对理学的精要阐释/472 二、既不“皓首穷经”,也不坐论心牲/477 (一)傅山以“经子齐观”向权威挑战/477 (二)方以智以“质测”、“通凡”开辟求知新路/82 第二节清朝初期学术发展的文化背景/490 一、清初学人群体的社会结构/491 二、对明代文化遗风的因革场弃/492 三、私家讲学传统的继续/493 四、学术宗派之争的渐次淡化/494 第三节颜李学派的论点及其学术影响/46 一、对程朱理学的抨击/497 二、主张“习行”的人生价值规/500 三、颜李学派在学术史上的影响/01
自录7 第四节考据学风的前驱/503 一、书籍辨伪与文献考证/505 二、历史地理考证的兴起/507 三、耙梳资料,撰著史书的务实务博趋向/511 第五节乾嘉考据学的兴盛及其影响/514 一、乾嘉时期的著名考据学者及其著述/514 二、乾嘉考据学者的治学主张/519 三、乾嘉考据学的地位和影响/522 第六节乾嘉时期学术的另一侧面/523 一、戴震的学术思想/524 二、章学诚的学术思想/527 第七节官方的学术活动/529 一、康雍年问的官方修书事业/529 二、乾隆朝官方的学术活动/533 三、清代官修书的学术地位/535 第八章 在传统中挣扎的晚清学术/537 第一节清代后期学术成果总论/540 第二节考据余风:清学殿军的集成与创新/545 第三节今文经学派:经世传统的复兴与学术的变异/547 第四节古文与理学:儒学正统派的走向/557 第五节汉宋折衷:传统学术发展的新思路/565 第六节 西潮初起:西方学术概念与内容的初步 引进/571 第七节 学术转型:近代学术的萌芽/580 附录清朝后期学术成果总汇/591 后记/598
导 论 人文汁会科学中有一些很宏大的概念,其内涵丰富得令人难以 把握,例如文化、社会、学术之类。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社会?什么 是学术?你不说还比较清楚,你若要给它们下定义的时候,就颇费斟 酌了。而当要你写一部文化史、社会史或者学术史的时候,你就更会 觉得简直无从下手。应该说,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部文化史、社会史 或者学术史的著作,能够完全与其定义相吻合。人们都只能从一个 特定的层面或者特定的角度去叙述自己所理解的文化史、社会史或 者学术史 一、学术研究及其基本属性 “学术”这一概念有极大的涵括性。由于“学术”的内容类别众 多、范围广大,许多有关著述在谈到“学术”这个概念时,语多含混。 惟梁启超曾十分明确地为“学术”定义:“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 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而至于用者也。例如以石投水则沉,投 以木则浮,观察此事物,以证明水之有浮力,此物理学也,应用此真理 以驾驶船舶,则航海术也:研究人体之组织,辨别器官之机能,此生理 学也,应用此真理以疗病,则医术也。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① 在这里,“学术”略等于今日的“科学”与“技术”。其中将“术”解释 为“学”的应用。 梁启超对“学术”的上述解释,其实是用近代人们对人类知识成 果的概念分类来诠释齿有的传统语。在传统意义上“学术”这 梁启超:《学与术》,载刘梦溪《巾国现代学术经典·粱启超卷》第723页,河北教育出 版礼199%年版
2中国学术史 一概念中的“学”与“术”应是同义语词的重叠,“学”为学识,“术”为 道术,两者是并列的关系,所以古代典籍中有时亦写作“术学”。例 如《史记·张丞相列传》中,太史公曰:“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 无术学”,《汉书·车千秋传》称车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后汉书· 赵彦传》称其“少有术学”等等。不过“学识”与“道术”也分别包含 有内容与方法论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梁启超的定义与之有相通之 处;而《辞源》、《辞海》析“学术”为:有系统而较专门的学问,恐怕也 包含有这两层意思在内。 学术实为知识活动的高层表现,它当然与任何知识活动一样是 人类认识水平高度发展的产物。而在普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提炼出 “学术”,则首先有赖于社会分工造就了一个专门从事文化和知识活 动的阶层。知识活动的专门化使知识者的抽象思维水平日益提高, 见解日益系统化,并通过思辨、传习和文字记载来表达或保存这种系 统性的见解,这就形成早期的学术。因此,学术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人类的抽象思维、理性认识的发展及其产物,其主体是 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类群体,它靠语言、文字传播来留存,特别是 文字载体的出现,使学术这种精神活动的结果以物化的形式展现,呈 现出一种类似产品的形态,因而社会地位与影响大为增强,如清人钱 大昕所言:“书有一卷传,亦抵公卿贵。”①学术在其发展中,不仅最初 因统治阶级夸大脑力劳动的作用而使之凌驾于实际尘产、生活之上, 而且由于具备逻辑思维的理性特征,更进一步“以附庸蔚为大国”, 与它所服务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分离开来,取得一定的相对独立 性,甚至表现为建构在实际社会活动之上予以指导或者超脱于功利 目的之上的姿态。 在学术的发展中,长期存在着社会功利性与认识真理性的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总方向则是认识的真理性日益居 于主要方面,其表现为:第一,试图把真理与功利统一起来,即将某种 ①(清)钱大:《潜研堂文巢》卷二六《瓯北巢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