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 2010—201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姓”看上古婚姻制度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具有独特的表意性。它不仅是一种书写的符号,更能传达出丰 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最早的汉字是按照字义来绘制的,字义和字形往往发 生直接联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最早的·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 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我国最早一部根据字形说解字义的文献,因而也能由此看出汉字形体 所反映的文化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婚姻孕育了生命, 也维系了社会的发展。《说文解字》中女部的字有238个,是全书最大的部首之一,展示的 内容极为广泛。就感凊色彩而言,可分为褒义的,如媛、好;贬意的,如妒、奸、婪;而占 绝对数量的则是中性的。最后一类女部字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上古婚姻状况。 《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 声(形声兼表意)。”“"姓”字从女,上古女孑称姓男子称氏。姓是宗族图腾的标致,也表 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个女姓祖先的子孙,是一个氏族的标志。“姓”之形式结构所表现出来的 特定内涵来自于母系社会群婚制度
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 2010—2011 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总分: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从“姓”看上古婚姻制度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具有独特的表意性。它不仅是一种书写的符号,更能传达出丰 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最早的汉字是按照字义来绘制的,字义和字形往往发 生直接联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 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我国最早一部根据字形说解字义的文献,因而也能由此看出汉字形体 所反映的文化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婚姻孕育了生命, 也维系了社会的发展。《说文解字》中女部的字有 238 个,是全书最大的部首之一,展示的 内容极为广泛。就感情色彩而言,可分为褒义的,如媛、好;贬意的,如妒、奸、婪;而占 绝对数量的则是中性的。最后一类女部字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上古婚姻状况。 《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 声(形声兼表意)。”“姓”字从女,上古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是宗族图腾的标致,也表 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个女姓祖先的子孙,是一个氏族的标志。“姓”之形式结构所表现出来的 特定内涵来自于母系社会群婚制度
在群婚初期形成的是血缘婚,它是种以同胞兄弟和姊妺之间相互婚配为基础的婚姻 制度。互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既是兄弟姊妺,又是夫妻。在周代以前的漫长年代里,先民一直 证续这种“同姓而婚”的血缘婚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兄弟姊妺通婚的弊端 于是逐渐摒弃了兄弟姊妺间的通婚方式,废止了“同姓而婚″的制度。《左传僖公三年》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礼记坊记》:“娶 妻不娶同姓。”族外婚制即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族外婚指的是有婚约联盟的两个部族之间不同氏族的同辈男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形 式,丈夫和妻子必须属于不同的氏族,他们之间只有婚姻关系,没有经济联系。他们仍然生 活在各自的氏族。由于男子选择配偶被排斥在本氏族之外,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因而 世系只能按母系传承,子女从母姓。这也是神话“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的历史原型。《说 文解字》对“姓”的解释,在“圣人无父”的神话话语与“知母不知父”的历史话语之间穿 行。“姓”成为维系血统的纽带,也成为婚姻制度的准绳——同姓不婚。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记录,而语言中的词义又是对客观社会现象的直接反映,这就使得语 言中的词必然含有社会文化的因素。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考察,上古同姓的人都出自同—位女 性祖先。中国一些古老的姓,如姜、姬、嬴、姒、姚、妊等,都有“女”字旁参与构形,这 也为“姓”之“从女从生”提供了阐释的依据。在文化寻根的意义上,一个姓代表出自同 血统的强大氏族。这就是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明证。 节选自〈汉字文化〉,有删节) 1.结合文意,对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姓”字是一个形声字,“女”旁表义,“生”旁既表音又表意,它可以说明“姓”是以女 性为主的群婚制产物。 B.“姓”字是宗族图腾和氏族的文字标志,它是血统的纽带,婚姻的准绳;它表明同姓 者的子孙都源于同一女性祖先 C.“姓”字体现出来的最重要的文化内涵,就是婚姻孕育了生命,因而血缘必然成为婚 姻纽带。 D.“姓”字的形式结构表明上古出自同一血统的强大氏族,其世系只能按母系传承子女 从母姓
在群婚初期形成的是血缘婚,它是一种以同胞兄弟和姊妹之间相互婚配为基础的婚姻 制度。互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既是兄弟姊妹,又是夫妻。在周代以前的漫长年代里,先民一直 延续这种“同姓而婚”的血缘婚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兄弟姊妹通婚的弊端, 于是逐渐摒弃了兄弟姊妹间的通婚方式,废止了“同姓而婚”的制度。《左传·僖公三年》: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礼记·坊记》: “娶 妻不娶同姓。”族外婚制即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族外婚指的是有婚约联盟的两个部族之间不同氏族的同辈男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形 式,丈夫和妻子必须属于不同的氏族,他们之间只有婚姻关系,没有经济联系。他们仍然生 活在各自的氏族。由于男子选择配偶被排斥在本氏族之外,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因而 世系只能按母系传承,子女从母姓。这也是神话“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的历史原型。《说 文解字》对“姓”的解释,在“圣人无父”的神话话语与“知母不知父”的历史话语之间穿 行。“姓”成为维系血统的纽带,也成为婚姻制度的准绳——同姓不婚。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记录,而语言中的词义又是对客观社会现象的直接反映,这就使得语 言中的词必然含有社会文化的因素。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考察,上古同姓的人都出自同一位女 性祖先。中国一些古老的姓,如姜、姬、赢、姒、姚、妊等,都有“女”字旁参与构形,这 也为“姓”之“从女从生”提供了阐释的依据。在文化寻根的意义上,一个姓代表出自同一 血统的强大氏族。这就是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明证。 (节选自〈汉字文化〉,有删节) 1.结合文意,对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姓”字是一个形声字,“女”旁表义,“生”旁既表音又表意,它可以说明“姓”是以女 性为主的群婚制产物。 B.“姓”字是宗族图腾和氏族的文字标志,它是血统的纽带,婚姻的准绳;它表明同姓 者的子孙都源于同一女性祖先。 C.“姓”字体现出来的最重要的文化内涵,就是婚姻孕育了生命,因而血缘必然成为婚 姻纽带。 D.“姓”字的形式结构表明上古出自同一血统的强大氏族,其世系只能按母系传承子女 从母姓
2.下面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往往发生联系。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状况就是 从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中被发现的。 B.直到周以后,上古先民主动摒弃了血缘婚而采取族外婚作为婚姻规则的主要原因, 是他们看到了血缘婚姻影响了氏族的繁衍 C.族外婚和血缘婚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夫妻必须属于不同的姓氏,夫妻之间只有婚姻 关系,没有经济关系,婚后夫妻可以在同一氏族内生活 D.“圣人无父”的神话与“知母不知父”的历史话语,实际上都是古代的血缘婚和族 外婚的解释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文字学的专注,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婚姻制度的重要文献 上古氏族的血缘婚和族外婚在书中都有记载 B.从上古普遍盛行血缘婚和族外婚状况来看,我国“姓”的起源和“女”有关,并且 姓氏在此阶段已基本完备 C.“姜、姬、嬴”等都各有自己的一个女性祖先,并分属于各自的氏族群体,都有自 己的氏族图腾的的符号标志。 D.语言是社会生活的记录,汉字中许多含贬义的从“女”的文字,都是上古母系婚姻 制度下男子地位低下的反叛意识的反映。 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完成,4~7题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参知政事安仁子也。知平阳县。邻邑有大囚十数,破械夜逸 杀居民,将犯境,尚宽趣尉岀捕,曰:“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 散漫,且为害。尉既出,又遺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知忠州,俗畜蛊杀人,尚宽揭方 书市中,教人服药,募索为蛊者穷治,置于理,大化其俗。转运使持盐数十万斤,谭⊕民 易白金,期会促,尚宽发官帑所储副其须,徐与民为市,不扰而集。 嘉祐中,以考课第一知唐州。唐素沃壤,经五代乱,田不耕,土旷民稀,赋不足以充役, 议者欲废为邑。尚宽曰:“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乃按视图记,得 汉召信臣③陂°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 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 为膏腴,增户积万余。尚宽勤于农政,治有异等之效,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仁宗 闻而嘉之,下诏褒焉,仍进秩赐金。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而王安石、苏轼作《新田》
2.下面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往往发生联系。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状况就是 从 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中被发现的。 B.直到周以后,上古先民主动摒弃了血缘婚而采取族外婚作为婚姻规则的主要原因, 是他们看到了血缘婚姻影响了氏族的繁衍。 C.族外婚和血缘婚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夫妻必须属于不同的姓氏,夫妻之间只有婚姻 关系,没有经济关系,婚后夫妻可以在同一氏族内生活。 D.“圣人无父 ”的神话与“知母不知父”的历史话语,实际上都是古代的血缘婚和族 外婚的解释。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文字学的专注,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婚姻制度的重要文献, 上古氏族的血缘婚和族外婚在书中都有记载。 B.从上古普遍盛行血缘婚和族外婚状况来看,我国“姓”的起源和“女”有关,并且 姓氏在此阶段已基本完备。 C.“姜、姬、嬴”等都各有自己的一个女性祖先,并分属于各自的氏族群体,都有自 己的氏族图腾的的符号标志。 D.语言是社会生活的记录,汉字中许多含贬义的从“女”的文字,都是上古母系婚姻 制度下男子地位低下的反叛意识的反映。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完成,4~7 题。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参知政事安仁子也。知平阳县。邻邑有大囚十数,破械夜逸, 杀居民,将犯境,尚宽趣.尉出捕,曰:“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 散漫,且为害。”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知忠州,俗畜蛊①杀人,尚宽揭方 书②市中,教人服药,募索为蛊者穷.治,置于理,大化其俗。转运使持盐数十万斤,谭③民 易白金,期会促,尚宽发官帑所储副其须,徐与民为市,不扰而集。 嘉祐中,以考课第一知唐州。唐素沃壤,经五代乱,田不耕,土旷民稀,赋不足以充役, 议者欲废为邑。尚宽曰:“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乃按视图记,得 汉召信臣④陂⑤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 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 为膏腴,增户积万余。尚宽勤于农政,治有异等之效,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仁宗 闻而嘉之,下诏褒焉,仍进秩赐金。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而王安石、苏轼作《新田》
《新渠》诗以美之 徙同、宿二州,河中府神勇卒苦大校贪虐,刊匿名书告变,尚宽命焚之,日:“妄言耳。” 众乃安。已而奏黜校,分土卒隶他营。又徙梓州。尚宽去唐数岁,田日加辟,户日益众,朝 廷推功,自少府监以直龙图阁知梓州。积官至司农卿,卒,诏赐钱五十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注释】①蛊: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 ②方书:记载药方的医书。③谭:通“谈”,与……商谈 ④召信臣:西汉水利名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 ⑤陂(bei):池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宽趣尉出捕 趣:催促 B.募索为蛊者穷治 穷:彻底 C.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交:交结 D.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 像:立……的塑像 5.下列句子编为4组,全都说明赵尚宽“勤于农政”的一组是(3分) ①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 ②揭方书市中,教人服药 ③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 ④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 ⑤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 ⑥田日加辟,户日益众 A.①④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尚宽善于地方治理。他任平阳县令时,临县有十几名重囚逃逸,杀死居民,且将 犯平阳。赵尚宽利用罪犯们嚣张、麻痹的心态,抢先下手,果断派出尉官和士兵, 将罪犯全部抓获 B.治理忠州时,赵尚宽传播医药知识,查究法办蓄蛊者,改变了当地蓄蛊杀人的恶俗 还果断拿出官币为当地百姓垫付盐银,然后再慢慢将盐转卖给百姓,使百姓生活不 受干扰。 C.治理唐州时,赵尚宽率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垦辟荒田,彻底改变了当地先前土旷 民稀的状况,受到了仁宗的的褒奖。在他领导下新开垦的田地和新修建的水渠,得 到了王安石、苏轼作诗赞美。 D.在同州、宿州任职期间,赵尚宽对河中府神勇卒与他们的校尉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 了妥善处理,既扑灭了士兵中动乱的苗头,也让贪婪暴虐的校尉尝到了苦头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5分) 译文: (2)尚宽曰:“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陂渠
《新渠》诗以美之。 徙同、宿二州,河中府神勇卒苦大校贪虐,刊匿名书告变,尚宽命焚之,曰:“妄言耳。” 众乃安。已而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又徙梓州。尚宽去唐数岁,田日加辟,户日益众,朝 廷推功,自少府监以直龙图阁知梓州。积官至司农卿,卒,诏赐钱五十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注释】①蛊: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 ②方书:记载药方的医书。③谭:通“谈”,与……商谈。 ④召信臣:西汉水利名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 ⑤陂(bēi):池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尚宽趣.尉出捕 趣:催促 B.募索为蛊者穷.治 穷:彻底 C.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 交:交结 D.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 像:立……的塑像 5.下列句子编为 4 组,全都说明赵尚宽“勤于农政”的一组是(3 分) ( ) ①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 ②揭方书市中,教人服药 ③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 ④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 ⑤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 ⑥田日加辟,户日益众 A.①④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赵尚宽善于地方治理。他任平阳县令时,临县有十几名重囚逃逸,杀死居民,且将 犯平阳。赵尚宽利用罪犯们嚣张、麻痹的心态,抢先下手,果断派出尉官和士兵, 将罪犯全部抓获。 B.治理忠州时,赵尚宽传播医药知识,查究法办蓄蛊者,改变了当地蓄蛊杀人的恶俗; 还果断拿出官币为当地百姓垫付盐银,然后再慢慢将盐转卖给百姓,使百姓生活不 受干扰。 C.治理唐州时,赵尚宽率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垦辟荒田,彻底改变了当地先前土旷 民稀的状况,受到了仁宗的的褒奖。在他领导下新开垦的田地和新修建的水渠,得 到了王安石、苏轼作诗赞美。 D.在同州、宿州任职期间,赵尚宽对河中府神勇卒与他们的校尉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 了妥善处理,既扑灭了士兵中动乱的苗头,也让贪婪暴虐的校尉尝到了苦头。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5 分) 译文: (2)尚宽曰:“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陂渠
故迹。(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8~9题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8.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5分) 9.请具体分析下阕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求之不得,。悠哉游哉, (《诗经·关 雎》) (2)故曰:至人无己 ,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4)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 (5)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 题题号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我的灵魂我的书 气质,就是品质散发出来的味道
故迹。(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 8~9 题。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8.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5 分) 9.请具体分析下阕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7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求之不得, 。悠哉游哉, 。(《诗经·关 雎》) (2)故曰:至人无己, ,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3) ,而不知其所止; ,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4)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 (5)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 题题号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我的灵魂我的书 气质,就是品质散发出来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