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我们怕他,怕得没来由的。我们不敢踏进他的屋子一步。但也有例外, 是大人领我们去裁衣,二是大人吩咐我们送东西给他 ⑥腊月脚下,村人们得了空闲,各家的大人,找了零碎的票子,给孩子 们扯上几尺棉布,做过年的新衣裳。老裁缝的小屋里,终日挤满了人。大家热热 闹闹地闲唠着,老裁缝静静听,并不插话。他不紧不慢地帮我们量尺寸,手指凉 凉地滑过我们的脖颈,很异样的感觉 ⑦夏秋季节,乡下瓜果蔬菜多。草垛上趴着大南瓜;矮树枝上,缠着一 串一串紫扁豆;茅屋后,挂满丝瓜。大人们随手摘一只南瓜,扯一把扁豆,再摘 几根丝瓜,放到篮子里,让我们给老裁缝送去。老裁缝接过东西,必往我们的空 篮子里,放上几颗水果糖。一边伸手摸摸我们的头,嘱咐,回去替我谢谢你们家 大人,他们太客气了。一口的上海腔,很耐听。 ⑧老裁缝后来收了个女徒弟,一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姑娘,外村人。这事 很是让村人们喧哗了一阵子,因为老裁缝向来不收徒弟的,何况是个女徒弟,更 何况她还拄着拐杖。但那姑娘很固执,天天守在老裁缝家门口。老裁缝破了规矩 答应了。 ⑨从此,我们看到的景,变了,老裁缝还系着蓝布围裙,脖子上挂根皮 尺,但他的身边,多出一团亮丽,如檐下缸里的太阳花。那朵花,眉眼盈盈,唤 他师傅。和他相挨着,穿针引线。他们偶尔低声说着什么,发出笑声来,他的笑 声,她的笑声,一团的温馨。我们都有些惊讶:原来,老裁缝是会笑的。 ⑩上海来人找老裁缝,是秋末的事。来人很年轻,声音极像老裁缝。村 人们望着他的背影,很有预见地说,这肯定是老裁缝的儿子,老裁缝怕是要回上 海了。 ①老裁缝却没走,只是比往常更沉默了。他依旧坐在矮凳上缝衣裳,系着 蓝布围裙,脖子上挂根皮尺。他的女徒弟,守在一边,也沉默地干着活儿。时光 宁静,却在那宁静里,让人望出忧愁来,总感觉着有什么事要发生。 ⑩到底出事了,问题出在他的女徒弟身上。姑娘回家,对父母说出一句 石破天惊的话来:她爱老裁缝,她要嫁给老裁缝。结果,老裁缝的家,被愤怒的 姑娘家人,砸了个稀巴烂。姑娘很快被嫁了岀去,听说岀嫁时,哭声震天。老裁 缝在村里待不下去了,他于一个清晨离开了村子。 ⑩当一个冬天过去,天开始晴暖了,土地开始苏醒了,村人们开始忙春耕 老裁缝住过的地方,一对老夫妻搬了进去。屋檐下的大缸里,不再长太阳花,而 是长了一缸的葱,在春风里,很有风情地绿着 (节选自《2008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 1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①段中“久得像我每天爬过的木头桥”一句,交代了老裁缝在村里 的生活时间之久,也写出了苏北农村的古朴。 B.第③段运用肖像、动作等描写方法,对老裁缝缝衣裳的细节进行了生 动的描绘,表现了老裁缝手艺的精湛 C.老裁缝破例收下患小儿麻痹症的姑娘为徒,女徒弟的到来给他的生活 增添了欢乐,也引发了后面的生活变故
⑤我们怕他,怕得没来由的。我们不敢踏进他的屋子一步。但也有例外, 一是大人领我们去裁衣,二是大人吩咐我们送东西给他。 ⑥腊月脚下,村人们得了空闲,各家的大人,找了零碎的票子,给孩子 们扯上几尺棉布,做过年的新衣裳。老裁缝的小屋里,终日挤满了人。大家热热 闹闹地闲唠着,老裁缝静静听,并不插话。他不紧不慢地帮我们量尺寸,手指凉 凉地滑过我们的脖颈,很异样的感觉。 ⑦夏秋季节,乡下瓜果蔬菜多。草垛上趴着大南瓜;矮树枝上,缠着一 串一串紫扁豆;茅屋后,挂满丝瓜。大人们随手摘一只南瓜,扯一把扁豆,再摘 几根丝瓜,放到篮子里,让我们给老裁缝送去。老裁缝接过东西,必往我们的空 篮子里,放上几颗水果糖。一边伸手摸摸我们的头,嘱咐,回去替我谢谢你们家 大人,他们太客气了。一口的上海腔,很耐听。 ⑧老裁缝后来收了个女徒弟,一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姑娘,外村人。这事 很是让村人们喧哗了一阵子,因为老裁缝向来不收徒弟的,何况是个女徒弟,更 何况她还拄着拐杖。但那姑娘很固执,天天守在老裁缝家门口。老裁缝破了规矩, 答应了。 ⑨从此,我们看到的景,变了,老裁缝还系着蓝布围裙,脖子上挂根皮 尺,但他的身边,多出一团亮丽,如檐下缸里的太阳花。那朵花,眉眼盈盈,唤 他师傅。和他相挨着,穿针引线。他们偶尔低声说着什么,发出笑声来,他的笑 声,她的笑声,一团的温馨。我们都有些惊讶:原来,老裁缝是会笑的。 ⑩上海来人找老裁缝,是秋末的事。来人很年轻,声音极像老裁缝。村 人们望着他的背影,很有预见地说,这肯定是老裁缝的儿子,老裁缝怕是要回上 海了。 ⑪老裁缝却没走,只是比往常更沉默了。他依旧坐在矮凳上缝衣裳,系着 蓝布围裙,脖子上挂根皮尺。他的女徒弟,守在一边,也沉默地干着活儿。时光 宁静,却在那宁静里,让人望出忧愁来,总感觉着有什么事要发生。 ⑫到底出事了,问题出在他的女徒弟身上。姑娘回家,对父母说出一句 石破天惊的话来:她爱老裁缝,她要嫁给老裁缝。结果,老裁缝的家,被愤怒的 姑娘家人,砸了个稀巴烂。姑娘很快被嫁了出去,听说出嫁时,哭声震天。老裁 缝在村里待不下去了,他于一个清晨离开了村子。 ⑬当一个冬天过去,天开始晴暖了,土地开始苏醒了,村人们开始忙春耕。 老裁缝住过的地方,一对老夫妻搬了进去。屋檐下的大缸里,不再长太阳花,而 是长了一缸的葱,在春风里,很有风情地绿着。 (节选自《2008 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 100 篇》) 1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第①段中“久得像我每天爬过的木头桥”一句,交代了老裁缝在村里 的生活时间之久,也写出了苏北农村的古朴。 B.第③段运用肖像、动作等描写方法,对老裁缝缝衣裳的细节进行了生 动的描绘,表现了老裁缝手艺的精湛。 C.老裁缝破例收下患小儿麻痹症的姑娘为徒,女徒弟的到来给他的生活 增添了欢乐,也引发了后面的生活变故
D.老裁缝的儿子赶到苏北乡下,想让父母破镜重圆。老裁缝没有如村民 所料回上海,而且变得比以前更沉默了。 E.文章略写老裁缝来苏北乡下之前与离开之后的生活,对他在苏北乡下 的生活,大多从“我们”观察的角度来写。 14.文章第⑨段画橫线句说“我们都有些惊讶:原来,老裁缝是会笑的”,请谈 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15.文章第②、段画横线处两次写到“太阳花”,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结 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杨镰:我和新疆的六十个约定 王斯敏计亚男 ①“阿提米西布拉克,60泉。”一幅新疆地图被“哗”地摊开,一根手 指在上面游走着,寻找这天书一样的名字,指给我们这两个好奇的访客看。 ②没有人会不好奇。西域、楼兰、罗布泊……在大多数人眼里,这是些 多么奇妙的地方一-极具魅力,却遥不可及。然而,我们面前这个身材高大、银发 粲然的学者,数说起来却陶然自若,像言及自己花园里的寻常花草。因为,这些 都是他用脚步一次次丈量过、用文字一次次解剖过的地方。 ③l968年,杨镰髙中毕业,他选择去新疆“接受再教育”。临行,杨镰 去向父亲的挚友一著名诗人冯至告别。冯至取出一本书来送给他,发黄的封皮上 赫然几个大字—《我的探险生涯》,斯文·赫定著。 ④纵横山野的“牧马人”生活听来浪漫,实则苦不堪言。无数个静寂无 人的夜晩,陪伴他的只有斯文·赫定穿越时空的诉说。他似乎跟着这位探险家踏 上了一条无尽的长路,新疆的悠远历史和多彩文明,开始浸润他干渴的心。 ⑤1976年,杨镰终于奋斗回北京了,但他却再也无法割舍新疆。他为自 己圈定了60个探险考察点,和新疆订立了60个约定。 ⑥1989年的一天,瑞典一家电视台找上门来:他们筹拍大型电视片《斯 文·赫定之路》,想请杨镰帮助策划。《斯文·赫定之路》播出后,在瑞典反响 热烈,杨镰应邀赴瑞典交流。在那里,他拜访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著名汉学家 马悦然。马悦然的夫人是四川人,她感慨地告诉杨镰:“你要记住,我们不是关 心沙漠,是关心在沙漠中居住和进出的人;我们不是关心雪峰,是关心雪峰对人 类的影响 ⑦杨镰陡然一惊,立时颖悟:是呀,人的焦虑可以烧灼生烟,人的企盼 能够再造情感。为什么我心焦如焚地想重返新疆,难道不是为了这些世代生长于 斯、与沙漠抗争的人们吗? ⑧从此以后,杨镰把考察重点锁定在自然和人的关系上,把大漠、绿洲 建筑……统统还原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背景
D.老裁缝的儿子赶到苏北乡下,想让父母破镜重圆。老裁缝没有如村民 所料回上海,而且变得比以前更沉默了。 E.文章略写老裁缝来苏北乡下之前与离开之后的生活,对他在苏北乡下 的生活,大多从“我们”观察的角度来写。 14.文章第⑨段画横线句说“我们都有些惊讶:原来,老裁缝是会笑的”,请谈 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答: 15.文章第②、⒀段画横线处两次写到“太阳花”,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结 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杨镰:我和新疆的六十个约定 王斯敏 计亚男 ①“阿提米西布拉克,60 泉。”一幅新疆地图被“哗”地摊开,一根手 指在上面游走着,寻找这天书一样的名字,指给我们这两个好奇的访客看。 ②没有人会不好奇。西域、楼兰、罗布泊……在大多数人眼里,这是些 多么奇妙的地方--极具魅力,却遥不可及。然而,我们面前这个身材高大、银发 粲然的学者,数说起来却陶然自若,像言及自己花园里的寻常花草。因为,这些 都是他用脚步一次次丈量过、用文字一次次解剖过的地方。 ③1968 年,杨镰高中毕业,他选择去新疆“接受再教育”。临行,杨镰 去向父亲的挚友--著名诗人冯至告别。冯至取出一本书来送给他,发黄的封皮上, 赫然几个大字--《我的探险生涯》,斯文·赫定著。 ④纵横山野的“牧马人”生活听来浪漫,实则苦不堪言。无数个静寂无 人的夜晚,陪伴他的只有斯文·赫定穿越时空的诉说。他似乎跟着这位探险家踏 上了一条无尽的长路,新疆的悠远历史和多彩文明,开始浸润他干渴的心。 ⑤1976 年,杨镰终于奋斗回北京了,但他却再也无法割舍新疆。他为自 己圈定了 60 个探险考察点,和新疆订立了 60 个约定。 ⑥1989 年的一天,瑞典一家电视台找上门来:他们筹拍大型电视片《斯 文·赫定之路》,想请杨镰帮助策划。《斯文·赫定之路》播出后,在瑞典反响 热烈,杨镰应邀赴瑞典交流。在那里,他拜访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著名汉学家 马悦然。马悦然的夫人是四川人,她感慨地告诉杨镰:“你要记住,我们不是关 心沙漠,是关心在沙漠中居住和进出的人;我们不是关心雪峰,是关心雪峰对人 类的影响。” ⑦杨镰陡然一惊,立时颖悟:是呀,人的焦虑可以烧灼生烟,人的企盼 能够再造情感。为什么我心焦如焚地想重返新疆,难道不是为了这些世代生长于 斯、与沙漠抗争的人们吗? ⑧从此以后,杨镰把考察重点锁定在自然和人的关系上,把大漠、绿洲、 建筑……统统还原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背景
⑨1998年10月11日,塔里木东端,罗布沙漠深处的荒村阿不旦。在罗 布人举族撤离家园整整一个世纪之后,这里迎来了第一位外界的探访者。 ⑩他就是杨镰。带他前来的,是当年随祖辈们移居若羌县米兰镇的百岁 罗布老人热合曼。热合曼逐一为杨镰指点着他父辈们生活过的地方。原来,这每 个沙包之下,就是一个昔日罗布人的庭院,肆虐的风沙以其为核,聚敛成丘;而 那残存的芦苇荡,旧时则长满了“密集得插不进一根手指”的芦苇。 ①这就是楼兰遗民罗布人最后的“伊甸园”吗?那个有着“中亚地中 海”之称的游移湖,那个以“水草丰美,适宜人居”命名的渔村?杨镰不由想起 了罗布人最有名的传说:在罗布泊广袤的海域中有许多一人长的大鱼,每逢春天, 这些鱼会跃上湖岸,变成马鹿,跑进茂密的胡杨林栖身;等到深秋树叶落尽,这 些马鹿又跳回水里,变成大鱼……可是今天,鱼、湖、树、鹿,都哪儿去了呢? ⑩此行结束后,杨镰将十余年考察见闻写成非虚构小说《最后的罗布人》 这本书不但引起了读者对罗布人的兴趣,更使杨镰在罗布人中名声大振。 ③360个目标,就这样一个个实现一探求清朝流放乌鲁木齐的越南王公的 存在证据,寻找80多年前叱咤河西走廊的国际大盗黑喇嘛,重新发现80多年前 斯文?赫定记述的“中蒙边界第496号界桩”谢别斯廷泉……20多年来,他47 次深入新疆腹地,写出了《荒漠独行》、《发现西部》、《寻找失落的西域文明》 等作品,主持编译了《西域探险考察大系》、《探险与发现》等丛书。他丈量着 新疆,不但用脚步,也用饱蘸深情的文字。 460个目标的实现,并不意味着终止 ⑩在他心中,“西部探险如同一扇闭得死死的大门,被一个傻里傻气的 人,硬是推开了一道缝隙……他鼓足勇气向前走去,终于为他身后的人留出了观 察秘境的通道。”在杨镰推开的门缝里,我们看到新疆,看到绿洲,看到人类文 明成长的身影。 (摘编自《光明日报》) 1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大多数人眼里,楼兰、罗布泊等地方都是遥不可及的,但对于杨镰 而言,这些地方就像自己花园里的寻常花草一样。 B.杨镰高中毕业时,出于对新疆悠远历史和多彩文明的喜爱,毅然选择 怀揣一本《我的探险生涯》到新疆“接受再教育” C.从瑞典一家电视台请杨镰帮忙策划拍摄电视片《斯文?赫定之路》 事,可以看出杨镰在新疆探险考察方面颇有影响力 D.杨镰在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带领下,来到了沙漠深处的荒村阿不旦,并 且揭开了一个世纪前罗布人举族撤离家园的秘密。 E.文章以叙述为主,但也不乏描写,如为了表现杨镰对新疆的热爱和对 探险考察的深刻认识,除了叙述,还有心理描写 14.文章第③段写到冯至送杨镰一本斯文?赫定的《我的探险生涯》,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⑨1998 年 10 月 11 日,塔里木东端,罗布沙漠深处的荒村阿不旦。在罗 布人举族撤离家园整整一个世纪之后,这里迎来了第一位外界的探访者。 ⑩他就是杨镰。带他前来的,是当年随祖辈们移居若羌县米兰镇的百岁 罗布老人热合曼。热合曼逐一为杨镰指点着他父辈们生活过的地方。原来,这每 个沙包之下,就是一个昔日罗布人的庭院,肆虐的风沙以其为核,聚敛成丘;而 那残存的芦苇荡,旧时则长满了“密集得插不进一根手指”的芦苇。 ⑪这就是楼兰遗民罗布人最后的“伊甸园”吗?那个有着“中亚地中 海”之称的游移湖,那个以“水草丰美,适宜人居”命名的渔村?杨镰不由想起 了罗布人最有名的传说:在罗布泊广袤的海域中有许多一人长的大鱼,每逢春天, 这些鱼会跃上湖岸,变成马鹿,跑进茂密的胡杨林栖身;等到深秋树叶落尽,这 些马鹿又跳回水里,变成大鱼……可是今天,鱼、湖、树、鹿,都哪儿去了呢? ⑫此行结束后,杨镰将十余年考察见闻写成非虚构小说《最后的罗布人》。 这本书不但引起了读者对罗布人的兴趣,更使杨镰在罗布人中名声大振。 ⑬60 个目标,就这样一个个实现--探求清朝流放乌鲁木齐的越南王公的 存在证据,寻找 80 多年前叱咤河西走廊的国际大盗黑喇嘛,重新发现 80 多年前 斯文?赫定记述的“中蒙边界第 496 号界桩”谢别斯廷泉……20 多年来,他 47 次深入新疆腹地,写出了《荒漠独行》、《发现西部》、《寻找失落的西域文明》 等作品,主持编译了《西域探险考察大系》、《探险与发现》等丛书。他丈量着 新疆,不但用脚步,也用饱蘸深情的文字。 ⑭60 个目标的实现,并不意味着终止。 ⑮在他心中,“西部探险如同一扇闭得死死的大门,被一个傻里傻气的 人,硬是推开了一道缝隙……他鼓足勇气向前走去,终于为他身后的人留出了观 察秘境的通道。”在杨镰推开的门缝里,我们看到新疆,看到绿洲,看到人类文 明成长的身影。 (摘编自《光明日报》) 1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在大多数人眼里,楼兰、罗布泊等地方都是遥不可及的,但对于杨镰 而言,这些地方就像自己花园里的寻常花草一样。 B.杨镰高中毕业时,出于对新疆悠远历史和多彩文明的喜爱,毅然选择 怀揣一本《我的探险生涯》到新疆“接受再教育”。 C.从瑞典一家电视台请杨镰帮忙策划拍摄电视片《斯文?赫定之路》一 事,可以看出杨镰在新疆探险考察方面颇有影响力。 D.杨镰在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带领下,来到了沙漠深处的荒村阿不旦,并 且揭开了一个世纪前罗布人举族撤离家园的秘密。 E.文章以叙述为主,但也不乏描写,如为了表现杨镰对新疆的热爱和对 探险考察的深刻认识,除了叙述,还有心理描写。 14.文章第③段写到冯至送杨镰一本斯文?赫定的《我的探险生涯》,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15.作者认为,杨镰让“我们看到新疆,看到绿洲,看到人类文明成长的身影” 请结合杨镰的探险活动,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一则通知,完成后面题目。(4分) 通知 全体同学 为了加强以 为主题的传统教育,学生会决定从即日起组织全体同学开展《祭英烈》征文 比赛活动,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与景仰之情。请各位同学踊跃参加,稿件直接 提交学生会,投稿时间截止4月1日。 XX中学学生会 2012年3月20日 分)(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用一个对子补写出传统教育的主题内容。(2 答 (2)文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1分) 答 (3)文中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1分) 答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文意在画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2分) 用幽默感来评人的等级,有三等。第一等有幽默的天赋,能在荒谬里觑 见幽默。第二等虽不能创造幽默,却多少能领略别人的幽默,第三等连领略也无 能力。第一等是先知先觉,第二等是后知后觉,第三等是 如 果幽默感是磁性,第一等便是 ,第二等是铁,第三等便 是一块木头了。 答 1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7分) 90后”学生王××:曾与一名爱好音乐的朋友在网上聊得十分愉快, 但后来见面,却不知道说什么。 青年刘××:不久前,一位网友约自己见面谈如何才能进入银行工作。 见面后,两人对话不超过5分钟,网友忙着发微博,自己干脆也掏出手机发短信 (1)根据以上材料,可以看出青年人的交流沟通存在什么现象?(2分) 答:
答: 15.作者认为,杨镰让“我们看到新疆,看到绿洲,看到人类文明成长的身影”, 请结合杨镰的探险活动,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13 分) 16.阅读下面一则通知,完成后面题目。(4 分) 通 知 全体同学: 为了加强以 “ , ”为主题的传统教育,学生会决定从即日起组织全体同学开展《祭英烈》征文 比赛活动,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与景仰之情。请各位同学踊跃参加,稿件直接 提交学生会,投稿时间截止 4 月 1 日。 XX 中学学生会 2012 年 3 月 20 日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用一个对子补写出传统教育的主题内容。(2 分) 答: , (2)文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1 分) 答: (3)文中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1 分) 答: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文意在画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2 分) 用幽默感来评人的等级,有三等。第一等有幽默的天赋,能在荒谬里觑 见幽默。第二等虽不能创造幽默,却多少能领略别人的幽默,第三等连领略也无 能力。第一等是先知先觉,第二等是后知后觉,第三等是 ① 。如 果幽默感是磁性,第一等便是 ② ,第二等是铁,第三等便 是一块木头了。 答: ① ② 1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7 分) “90 后”学生王××:曾与一名爱好音乐的朋友在网上聊得十分愉快, 但后来见面,却不知道说什么。 青年刘××:不久前,一位网友约自己见面谈如何才能进入银行工作。 见面后,两人对话不超过 5 分钟,网友忙着发微博,自己干脆也掏出手机发短信。 (1)根据以上材料,可以看出青年人的交流沟通存在什么现象?(2 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