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16届普通高中毕业班模拟试卷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命题人:杜海智、张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这种文 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的特殊地位。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却有《诗经》, 这种以诗为“经”,是华夏独有的文化现象。从春秋的诗经开始,诗这种形式虽 然千变万化,却始终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汉 语词汇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特点,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特点,在语音上还 具有音乐性特点。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诗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艺术形式, 其赋、比、兴的“兴”字,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究其原因,这种诗性的智慧, 既不是简单的感官享受,也不是纯粹的理性思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只可意会 而难于言传。这一特点恰恰有利于形象性表达和艺术性思维,说明汉民族的语言 与艺术有着天然亲和的关系。这一独特的表达和思维方式的存在,说明中国人自 古以来,就以一种诗性的感受和态度对待世界,以诗性的语言表达情感。从这 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画具有诗的特 点,诗的意境,诗的追求,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国画与中国诗历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徐复观在分析诗画合璧的历程时 指出:首先,题画诗的出现,开创了诗画在构成形式上的结合。其次,以诗意作 画开创了诗和画在意和景层次上的结合。第三,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 诗,诗画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启发,实现了在意境层次上的融合。 苏东坡在总结前人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考察诗与画的关系。 首次明确提出“诗画本一律”的艺术主张,认为诗与画有相同的审美规律与创作 规律。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以文辞为语言,画以笔墨为语言,把所感、 所思塑造为意象。它们因同样用意象抒怀、寄意的方式表情达意而相通、相近、 相融。中国诗学提出由形似走向神似,进而达到形神兼备,要求“不粘不脱”, “不即不离”,“不似而似”,即不能太粘著物之形迹,也不能离开物自身。所 以中国诗学之精神,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艺术形象创造所追求的目标和打动 读者的关键所在,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 国画同样如此。在唐宋文人与画师共同努力下,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 逼似的传统,直接导致文人画的产生。在中国艺术家眼中,诗中情与画中意的创 造都有赖于意象的获得。这种艺术形象创造的共通之处,正是诗与画之所以合璧 的缘由所在,也就是古哲所说的“诗画同源”。中国诗与画都讲究形神兼备,神 似高于形似,讲求得意忘象。“形神说”影响深远,一直发展到王渔洋的神韵说。 诗画合璧成为中国画艺术的特色。 (选自齐白石《国画诗境论》,有删减)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言论和以诗为“经”的文化现象,说明 了“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B.诗性的智慧介于简单的感官享受和纯粹的理性思维之间,只可意会 而难于言传,所以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兴”为何物
福建省泉州市 2016 届普通高中毕业班模拟试卷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 (命题人:杜海智、张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这种文 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的特殊地位。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却有《诗经》, 这种以诗为“经”,是华夏独有的文化现象。从春秋的诗经开始,诗这种形式虽 然千变万化,却始终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汉 语词汇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特点,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特点,在语音上还 具有音乐性特点。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诗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艺术形式, 其赋、比、兴的“兴”字,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究其原因,这种诗性的智慧, 既不是简单的感官享受,也不是纯粹的理性思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只可意会 而难于言传。这一特点恰恰有利于形象性表达和艺术性思维,说明汉民族的语言 与艺术有着天然亲和的关系。这一独特的表达和思维方式的存在,说明中国人自 古以来,就以一种诗性的感受和态度对待世界,以诗性的语言表达情感。从这一 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画具有诗的特 点,诗的意境,诗的追求,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国画与中国诗历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徐复观在分析诗画合璧的历程时 指出:首先,题画诗的出现,开创了诗画在构成形式上的结合。其次,以诗意作 画开创了诗和画在意和景层次上的结合。第三,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 诗,诗画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启发,实现了在意境层次上的融合。 苏东坡在总结前人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考察诗与画的关系。 首次明确提出“诗画本一律”的艺术主张,认为诗与画有相同的审美规律与创作 规律。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以文辞为语言,画以笔墨为语言,把所感、 所思塑造为意象。它们因同样用意象抒怀、寄意的方式表情达意而相通、相近、 相融。中国诗学提出由形似走向神似,进而达到形神兼备,要求“不粘不脱”, “不即不离”,“不似而似”,即不能太粘著物之形迹,也不能离开物自身。所 以中国诗学之精神,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艺术形象创造所追求的目标和打动 读者的关键所在,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国画同样如此。在唐宋文人与画师共同努力下,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 逼似的传统,直接导致文人画的产生。在中国艺术家眼中,诗中情与画中意的创 造都有赖于意象的获得。这种艺术形象创造的共通之处,正是诗与画之所以合璧 的缘由所在,也就是古哲所说的“诗画同源”。中国诗与画都讲究形神兼备,神 似高于形似,讲求得意忘象。“形神说”影响深远,一直发展到王渔洋的神韵说。 诗画合璧成为中国画艺术的特色。 (选自齐白石《国画诗境论》,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言论和以诗为“经”的文化现象,说明 了“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B.诗性的智慧介于简单的感官享受和纯粹的理性思维之间,只可意会 而难于言传,所以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兴”为何物
C.诗画在精神及意境层次上的相融合、相启发,体现在以诗的意境作 画,以画的意境作诗 D.苏东坡首次从理论角度提出“诗画本一律”的主张,认为诗画的审 美规律和创作规律相同,意象抒怀和寄意方式一样。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从春秋的诗经开始,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诗都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 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中国画和中国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B.汉语具有词汇的多义性、模糊性,语法上的灵活性、随意性,语音 上的音乐性等特点,所以诗这种语言艺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 C.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因而,中国人自 古以来就充满诗性,有诗性的感受和态度,也有诗性的语言。 D.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画相通、相近、相融,中国画也和中 国诗一样,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和诗最初都注重追求“形似”,后来经过唐末文人与画师的 共同努力,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产生了文人画 B.“形神说”影响深远,“形神兼备”既是中国诗歌形象创造的追求目 标,也是中国画特别是唐宋文人画的创作传统。 C.诗画合璧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古哲的“诗画同源”、苏东坡的“诗 画本一律”和王渔洋之的“神韵说”,都属对其研究的成果。 D.诗画的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表达和思维上的相似、诗画的形式 结合和精神融合、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的一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命题人:陈理萍、陈祖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吕文仲,字子臧,歙州新安人。文仲在江左,举进士,调补临川尉,再迁大理评 事,掌宗室书奏。入朝,授太常寺太祝,稍迁少府监丞。预修太平《御览》、《厂 记》、《文苑英华》,改著作佐郎。太平兴国中,上每御便殿观古碑刻,辄召文 仲与舒雅、杜镐、吴淑读之。尝令文仲读《文选》,继又令读《江海赋》,皆有 赐赍。以本官充翰林侍读,寓直御书院,与侍书王著更宿。时书学葛湍亦直禁中 太宗暇日,每从容问文仲以书史、著以笔法、湍以字学。雍熙初,文仲迁著作佐 郎,副王著使髙丽。复命改左正言,巡抚福建。未几,赐金紫,加左谏议大夫。 淳化中,与陈尧叟并兼关西巡抚使。时内品方保吉专干榷酤,威制郡县。民疲吏 扰,变易旧法,讼其掊克者甚众。文仲等具奏其实,太宗怒甚。亟召保吉,将劾 之,反为保吉所讼,下御史验问。文仲所坐皆细事,而素巽懦,且耻与保吉辨对 因自诬伏,遂罢职。既而太宗知其由,复令直秘阁;逾月,再为侍读。景德中, 鞫曹州奷民赵谏狱。谏多与士大夫交游,内出姓名七十余人,令悉穷治。文仲请 对,言逮捕者众,或在外郡,苟悉索之,虑动人听。上曰:“卿执宪,当嫉恶如 仇,岂公行党庇邪?”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 十人悉得奸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已。但籍其名,更察其为人,置 于冗散,或举选对扬之日摈斥之,未为晚也。”上从其言。文仲久居禁近,颇周 密兢慎。其使髙丽也,善于应对,清净无所求,远俗悦之。后有使髙丽者,必询 其出处
C.诗画在精神及意境层次上的相融合、相启发,体现在以诗的意境作 画,以画的意境作诗。 D.苏东坡首次从理论角度提出“诗画本一律”的主张,认为诗画的审 美规律和创作规律相同,意象抒怀和寄意方式一样。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从春秋的诗经开始,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诗都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 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中国画和中国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B. 汉语具有词汇的多义性、模糊性,语法上的灵活性、随意性,语音 上的音乐性等特点,所以诗这种语言艺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 C.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因而,中国人自 古以来就充满诗性,有诗性的感受和态度,也有诗性的语言。 D. 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画相通、相近、相融,中国画也和中 国诗一样,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和诗最初都注重追求“形似”,后来经过唐宋文人与画师的 共同努力,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产生了文人画。 B.“形神说”影响深远,“形神兼备”既是中国诗歌形象创造的追求目 标,也是中国画特别是唐宋文人画的创作传统。 C. 诗画合璧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古哲的“诗画同源”、苏东坡的“诗 画本一律”和王渔洋之的“神韵说”,都属对其研究的成果。 D. 诗画的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表达和思维上的相似、诗画的形式 结合和精神融合、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的一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命题人:陈理萍、陈祖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吕文仲,字子臧,歙州新安人。文仲在江左,举进士,调补临川尉,再迁大理评 事,掌宗室书奏。入朝,授太常寺太祝,稍迁少府监丞。预修太平《御览》、《广 记》、《文苑英华》,改著作佐郎。太平兴国中,上每御便殿观古碑刻,辄召文 仲与舒雅、杜镐、吴淑读之。尝令文仲读《文选》,继又令读《江海赋》,皆有 赐赍。以本官充翰林侍读,寓直御书院,与侍书王著更宿。时书学葛湍亦直禁中, 太宗暇日,每从容问文仲以书史、著以笔法、湍以字学。雍熙初,文仲迁著作佐 郎,副王著使高丽。复命改左正言,巡抚福建。未几,赐金紫,加左谏议大夫。 淳化中,与陈尧叟并兼关西巡抚使。时内品方保吉专干榷酤,威制郡县。民疲吏 扰,变易旧法,讼其掊克者甚众。文仲等具奏其实,太宗怒甚。亟召保吉,将劾 之,反为保吉所讼,下御史验问。文仲所坐皆细事,而素巽懦,且耻与保吉辨对, 因自诬伏,遂罢职。既而太宗知其由,复令直秘阁;逾月,再为侍读。景德中, 鞫曹州奸民赵谏狱。谏多与士大夫交游,内出姓名七十余人,令悉穷治。文仲请 对,言逮捕者众,或在外郡,苟悉索之,虑动人听。上曰:“卿执宪,当嫉恶如 仇,岂公行党庇邪?”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 十人悉得奸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已。但籍其名,更察其为人,置 于冗散,或举选对扬之日摈斥之,未为晚也。”上从其言。文仲久居禁近,颇周 密兢慎。其使高丽也,善于应对,清净无所求,远俗悦之。后有使高丽者,必询 其出处
(节选自《宋史·列 传·卷五十五》)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十人悉 得奸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已 B.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十人悉得 奸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已 C.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十人悉得奸 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己 D.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十人悉得 奸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己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左,也叫江东,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指长江上游地区 B.御,指上级对下级的治理,也是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 C.金紫,即“金印紫绶”,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因此借代贵官。 D.禁近,禁中帝王身边,多指翰林院或官署在宫中的文学近侍之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文仲博通书史。入朝当官后,他参与修订《太平御览》、《太平广记》 和《文苑英华》,他的才华也得到太宗皇帝的赏识。 B.吕文仲胆小怯懦。在担任关西巡抚使的时候,宦官方保吉作威作福、压制 郡县百姓,吕文仲上奏揭发他,却反被他诬告。 C.吕文仲顾全大局。在审理曹州犯法者赵谏的案件时,吕文仲下令彻查七十 多人,却为同郡的人求情,以致仁宗皇帝认为他结党营私 D.吕文仲无欲则刚。出使高丽的时候,以善于答对和清心寡欲受到人们的喜爱,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才华和人生的格局风度。 7.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宗暇日,每从容问文仲以书史、著以笔法、湍以字学。(5分) 译文 (2)文仲所坐皆细事,而素巽懦,且耻与保吉辨对,因自诬伏,遂罢职。(5 分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命题人:王显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溯西江0李绅 江风不定半晴阴,愁对花时尽日吟。 孤棹自迟从蹭蹬°,乱帆争疾竞浮沉
(节选自《宋史·列 传·卷五十五》)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十人悉 得奸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已 B. 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十人悉得 奸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已 C. 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十人悉得奸 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已 D. 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十人悉得 奸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已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江左,也叫江东,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 江左指长江上游地区。 B.御,指上级对下级的治理,也是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 C.金紫,即“金印紫绶”,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因此借代贵官。 D.禁近,禁中帝王身边,多指翰林院或官署在宫中的文学近侍之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吕文仲博通书史。入朝当官后,他参与修订《太平御览》、《太平广记》 和《文苑英华》,他的才华也得到太宗皇帝的赏识。 B.吕文仲胆小怯懦。在担任关西巡抚使的时候,宦官方保吉作威作福、压制 郡县百姓,吕文仲上奏揭发他,却反被他诬告。 C.吕文仲顾全大局。在审理曹州犯法者赵谏的案件时,吕文仲下令彻查七十 多人,却为同郡的人求情,以致仁宗皇帝认为他结党营私。 D.吕文仲无欲则刚。出使高丽的时候,以善于答对和清心寡欲受到人们的喜爱,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才华和人生的格局风度。 7.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太宗暇日,每从容问文仲以书史、著以笔法、湍以字学。(5 分) 译 文: (2)文仲所坐皆细事,而素巽懦,且耻与保吉辨对,因自诬伏,遂罢职。(5 分) 译 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命题人:王显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溯西江① 李绅 江风不定半晴阴,愁对花时尽日吟。 孤棹自迟从蹭蹬②,乱帆争疾竞浮沉
身累困怀千载,百口无虞贵万金。 空阔远看波浪息,楚山安稳过云岑。 【注】①本诗为作者被平反后奉命赴任江州长史途中所作。②蹭蹬:险阻难行 8.有人认为本诗颔联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命题人:王显文)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师说》指出学生不一定比不过自己的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自己的 学生贤明,只是因为 罢了。 (2)杜甫《登高》中, ”从空间、时 间两方面着笔,表达了诗人无限深沉悲愁的情感。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抒发自己理想抱负的句子 是 乙选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命题人:余锦斌、王国荣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较量无声 何钱文 老木匠在脚手架底下站着。小木匠在脚手架上面打眼 冲击钻“突突突”的响,脚手架颤巍巍地震 老木匠单手搭在脚手架上,想心事。 其实脚手架不用扶。其实老木匠也不是扶,只是找点事做。要不,待会儿包工头 准会看他,他现在很怕包工头的眼神。 包工头不会说他。包工头如今只找小木匠说话。每次从他面前走过,包工头几乎 “瞧不见”他。 包工头又来了! 老木匠背过身,双手用力握住脚手架立柱。那情形:仿佛要不是他用力扶着,脚 手架就会倒了似的。 包工头又在门口站着。 老木匠不用回头都知道。但老木匠装着不知道。老木匠仰头“专注”地看上面忙 碌的小木匠,仿佛他不盯着,小木匠就会出错似的。 “小木匠真年轻啊!”二十米髙的脚手架,辗转腾挪就像在平地。老木匠想起两 个月前。 两个月前,他自己还在脚手架上的
一身累困怀千载,百口无虞贵万金。 空阔远看波浪息,楚山安稳过云岑。 【注】①本诗为作者被平反后奉命赴任江州长史途中所作。②蹭蹬:险阻难行。 8.有人认为本诗颔联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5 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命题人:王显文)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韩愈《师说》指出学生不一定比不过自己的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自己的 学生贤明,只是因为 “ , ”罢了。 (2)杜甫《登高》中, “ , ”从空间、时 间两方面着笔,表达了诗人无限深沉悲愁的情感。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抒发自己理想抱负的句子 是 “ , ”。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命题人:余锦斌、王国荣)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较量无声 何钱文 老木匠在脚手架底下站着。小木匠在脚手架上面打眼。 冲击钻“突突突”的响,脚手架颤巍巍地震。 老木匠单手搭在脚手架上,想心事。 其实脚手架不用扶。其实老木匠也不是扶,只是找点事做。要不,待会儿包工头 准会看他,他现在很怕包工头的眼神。 包工头不会说他。包工头如今只找小木匠说话。每次从他面前走过,包工头几乎 “瞧不见”他。 包工头又来了! 老木匠背过身,双手用力握住脚手架立柱。那情形:仿佛要不是他用力扶着,脚 手架就会倒了似的。 包工头又在门口站着。 老木匠不用回头都知道。但老木匠装着不知道。老木匠仰头“专注”地看上面忙 碌的小木匠,仿佛他不盯着,小木匠就会出错似的。 “小木匠真年轻啊!”二十米高的脚手架,辗转腾挪就像在平地。老木匠想起两 个月前。 两个月前,他自己还在脚手架上的
两个月前,要不是那该死的钢筋……老木匠心里颤了一下。那次老木匠打眼碰到 混凝土里的钢筋,钻头被卡住猛甩了一下。要不是小木匠及时拽住了他,现在… 老木匠很感激小木匠。 老木匠又恨小木匠。也从那天开始,包工头就不准老木匠上脚手架了。“要是真 摔下来,谁消受得起!”包工头媳妇心有余悸地说。 那天包工头没说什么。包工头从不乱说话,但从那天开始,老木匠就感觉自己在 包工头心里的地位一落千丈。两个月之前,包工头说图纸、吩咐事情都必定找老 木匠,那天之后,都换成了小木匠。之前包工头递烟,隔得再远都走来送到老木 匠手里,再点上火。现在呢,是先送给小木匠,最后再甩给他。有几次似乎没看 见他,连甩都没甩 冰火两重天。这两个月老木匠心里不舒服,很不舒服!老木匠真想撂挑子:老子 不干了,回家种地去!有次他气呼呼地跑到包工头办公室门口,抬手敲门的瞬间, 手又凝固了:回家?回家老婆子的病谁给钱治?回家儿子的彩礼钱谁给拿?回家 盖房子借的债谁还……一念过后,老木匠低头走了回去。走回去的老木匠佝偻着 腰,像又老了几岁。 包工头还在门口站着 站得高应该看得远,但脚手架上的小木匠这次真没看见包工头。手臂上的腱子肌 依旧随电钻快速旋转而“突突”颤动,他现在不敢分神:二十米高的脚手架,藏 在水泥暗处的钢筋,钻头转动时落下的水泥粉……一不留神他就可能摔下去 如果小木匠知道包工头来了,肯定会像往常一样停下来,让发烫的电钻歇一会 小木匠知道老木匠在底下闲着。小木匠准会喊老木匠递几包膨胀螺栓,或递几支 轻钢龙骨。这样老木匠心里就会舒服点。这样包工头心里也会舒服点。这样小木 匠心里也会舒服点 小木匠知道老木匠对自己有意见:但他有什么办法?老木匠真的老了!在“差点 摔下”之前,老木匠已有很多次看错了图纸上的小数点,要不是他和工友们瞒着 包工头及时补救,后果不堪设想。小木匠知道老木匠家里日子艰难,可他小木匠 就容易?他还不是为了多挣那一点工钱!再说他小木匠要不顶替,自然会有别人 顶替。至少他小木匠顶替了,还可以暗中照顾老木匠。小木匠只能在心里发牢骚 很多次他想找老木匠喝顿酒,说说心里话。可老木匠却总是一脸揶揄似的冷漠, 所以几次话到嘴边又缩回去了。再找机会吧!每晚睡觉前小木匠都想。 包工头终于走了!老木匠舒了口气 在门口看了一会,包工头转身悄悄走了,就像没来过一样。其实他每天不用来工 地的:工地交给小木匠,他很放心。他唯一不放心的是老木匠。他知道老木匠心 里不舒服,就怕老木匠耍起性子来,硬要上脚手架!老木匠跟了自己这么久,他 太了解他了。每当想起那次“遇险”,包工头后背就冒冷汗:那天真要摔了下来, 他这一年就算白干了!老木匠后半辈子就算完了!所以包工头在背后多次叮嘱小 木匠:就算老木匠在下面闲着,也不准他再上脚手架。但他又怕小木匠资历浅 镇不住要强的老木匠,所以要帮小木匠树立“权威”:这两月,每次递烟必先递 给小木匠,再亲手给小木匠点上火;每次看图纸必无视老木匠直接找小木匠… 包工头是想传递给老木匠一个信息:地球离了谁都转!老木匠你要服老,别找事。 其实包工头本不用这么麻烦的,家里女人背后跟他说过无数次:把老木匠打发走 但他始终开不了口:谁的心不是肉做的?他知道老木匠家不容易。但他容易么? 现在工程队之间竞争这么激烈,利润低廉到容不得出一丝丝纰漏。他每天不来看 看,怎么能放心?
两个月前,要不是那该死的钢筋……老木匠心里颤了一下。那次老木匠打眼碰到 混凝土里的钢筋,钻头被卡住猛甩了一下。要不是小木匠及时拽住了他,现在…… 老木匠很感激小木匠。 老木匠又恨小木匠。也从那天开始,包工头就不准老木匠上脚手架了。“要是真 摔下来,谁消受得起!”包工头媳妇心有余悸地说。 那天包工头没说什么。包工头从不乱说话,但从那天开始,老木匠就感觉自己在 包工头心里的地位一落千丈。两个月之前,包工头说图纸、吩咐事情都必定找老 木匠,那天之后,都换成了小木匠。之前包工头递烟,隔得再远都走来送到老木 匠手里,再点上火。现在呢,是先送给小木匠,最后再甩给他。有几次似乎没看 见他,连甩都没甩。 冰火两重天。这两个月老木匠心里不舒服,很不舒服!老木匠真想撂挑子:老子 不干了,回家种地去!有次他气呼呼地跑到包工头办公室门口,抬手敲门的瞬间, 手又凝固了:回家?回家老婆子的病谁给钱治?回家儿子的彩礼钱谁给拿?回家 盖房子借的债谁还……一念过后,老木匠低头走了回去。走回去的老木匠佝偻着 腰,像又老了几岁。 包工头还在门口站着。 站得高应该看得远,但脚手架上的小木匠这次真没看见包工头。手臂上的腱子肌 依旧随电钻快速旋转而“突突”颤动,他现在不敢分神:二十米高的脚手架,藏 在水泥暗处的钢筋,钻头转动时落下的水泥粉……一不留神他就可能摔下去。 如果小木匠知道包工头来了,肯定会像往常一样停下来,让发烫的电钻歇一会。 小木匠知道老木匠在底下闲着。小木匠准会喊老木匠递几包膨胀螺栓,或递几支 轻钢龙骨。这样老木匠心里就会舒服点。这样包工头心里也会舒服点。这样小木 匠心里也会舒服点。 小木匠知道老木匠对自己有意见:但他有什么办法?老木匠真的老了!在“差点 摔下”之前,老木匠已有很多次看错了图纸上的小数点,要不是他和工友们瞒着 包工头及时补救,后果不堪设想。小木匠知道老木匠家里日子艰难,可他小木匠 就容易?他还不是为了多挣那一点工钱!再说他小木匠要不顶替,自然会有别人 顶替。至少他小木匠顶替了,还可以暗中照顾老木匠。小木匠只能在心里发牢骚。 很多次他想找老木匠喝顿酒,说说心里话。可老木匠却总是一脸揶揄似的冷漠, 所以几次话到嘴边又缩回去了。再找机会吧!每晚睡觉前小木匠都想。 包工头终于走了!老木匠舒了口气。 在门口看了一会,包工头转身悄悄走了,就像没来过一样。其实他每天不用来工 地的:工地交给小木匠,他很放心。他唯一不放心的是老木匠。他知道老木匠心 里不舒服,就怕老木匠耍起性子来,硬要上脚手架!老木匠跟了自己这么久,他 太了解他了。每当想起那次“遇险”,包工头后背就冒冷汗:那天真要摔了下来, 他这一年就算白干了!老木匠后半辈子就算完了!所以包工头在背后多次叮嘱小 木匠:就算老木匠在下面闲着,也不准他再上脚手架。但他又怕小木匠资历浅, 镇不住要强的老木匠,所以要帮小木匠树立“权威”:这两月,每次递烟必先递 给小木匠,再亲手给小木匠点上火;每次看图纸必无视老木匠直接找小木匠…… 包工头是想传递给老木匠一个信息:地球离了谁都转!老木匠你要服老,别找事。 其实包工头本不用这么麻烦的,家里女人背后跟他说过无数次:把老木匠打发走。 但他始终开不了口:谁的心不是肉做的?他知道老木匠家不容易。但他容易么? 现在工程队之间竞争这么激烈,利润低廉到容不得出一丝丝纰漏。他每天不来看 看,怎么能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