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6页。共六大题150分,测 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试题均应按题号把答案涂、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超出答题框或答在试题卷 上的答案无效。 3.答题前将密封线内要求填写的内容填写清楚,将座号写在答题卡上。考生交卷时只交 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了自然界种种 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 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 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 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 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 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 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 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因此,在古人 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 休戚相关 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 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 质的问题。 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将两种 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 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 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 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 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 的含义。可是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泪飞顿作 倾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物所包含的 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有能够 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称为“力的结构”。 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 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
商丘市 2015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 8 页,答题卡 6 页。共六大题 150 分,测 试时间 150 分钟。 2.所有试题均应按题号把答案涂、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超出答题框或答在试题卷 上的答案无效。 3.答题前将密封线内要求填写的内容填写清楚,将座号写在答题卡上。考生交卷时只交 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了自然界种种 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 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 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 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 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 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 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 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因此,在古人 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 休戚相关。 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 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 质的问题。 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将两种 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 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 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 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 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 的含义。可是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泪飞顿作 倾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物所包含的 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有能够 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称为“力的结构”。 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 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
的特定载体。 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滲透、影响的 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不可忽略。 (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1.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暮春时节,林黛玉来到大观园,看到繁花落尽,满地堆红,于是带着 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严冬时节,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纷纷扬扬, 他觉到身上寒冷,为了御寒,便挑起酒葫芦出外买酒 C.《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院子里的松树傲然挺立, 菊花灿然怒放,他感觉到心中涌出一种久违的快乐。 D.《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坐在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的小石潭边,四周寂静无人,寒气 透骨,幽静深远,感到过于冷清,心神凄凉,于是起身离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施加着一定的影响,而人 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现象,也体现着自然与人异构与 同质的问题,它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 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是人赋予它们的,只不过时间久了,这些 特定的精神内涵就成了这些自然物与生俱来的的东西 要让某个自然物表现人的某种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这个自然物本 身也必须具有能够使人赋予其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饮冰室文集》中“同一月夜也……”这段话,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形态:自 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人也会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上。 B.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无知觉无情感的,人却可以将自己的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 然物上,使其具备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成为艺术形象 人与自然既存在异构关系,又存在同质关系,没有前者人与自然就不可区分,没有 后者人与自然的联系将很难建立,人们就不会将情感投射到自然物上 D.当人有了某种情感,他观察外部事物时又恰恰提取到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 意义,于是该事物就成为他表现自己某方面情感的特定载体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戴珊,字廷珍,浮梁人。珊幼嗜学,天顺末,与刘大夏同举进士。久之,擢御史,督南 畿学政。成化十四年迁陕西副使,仍督学政。正身率教,士皆爱慕之。以王恕荐擢右副都御 史,抚治郧阳。蜀盗王刚流劫竹山、平利。珊合川、陕兵,檄副使朱汉等讨擒其魁,余皆以 胁从论,全活甚众。入历刑部左、右侍郎。晋府宁化王钟鈉淫虐不孝,勘不得实,遣珊勘之 遂夺爵禁锢。进南京刑部尚书。久之,召为左都御史。十七年,考察京官,珊廉介不苟合。 给事中吴蘚、王盖自疑见黜,连疏诋吏部尚书马文升,并言珊纵妻子纳贿。珊等乞罢,帝慰 留之。御史冯允中等言:“文升、珊清德素著,不可因浮词废计典。”乃下薺、盖诏狱,命 文升、珊即举察事。珊言:“两人逆计当黜,故先劾臣等。今黜之,彼必曰是挟私也。苟避 不黜,则负委任,而使诈谖者得志。”帝命上两人事迹,皆黜之。已,刘健等因召对,力言 盖罪轻,宜调用。帝方用文升、珊,卒不纳。帝晚年召对大臣,珊与大夏造膝宴见尤数
的特定载体。 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 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不可忽略。 (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1.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3 分) A.《红楼梦》中,暮春时节,林黛玉来到大观园,看到繁花落尽,满地堆红,于是带着 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严冬时节,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纷纷扬扬, 他觉到身上寒冷,为了御寒,便挑起酒葫芦出外买酒。 C.《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院子里的松树傲然挺立, 菊花灿然怒放,他感觉到心中涌出一种久违的快乐。 D.《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坐在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的小石潭边,四周寂静无人,寒气 透骨,幽静深远,感到过于冷清,心神凄凉,于是起身离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施加着一定的影响,而人 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现象,也体现着自然与人异构与 同质的问题,它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 C.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是人赋予它们的,只不过时间久了,这些 特定的精神内涵就成了这些自然物与生俱来的的东西。 D.要让某个自然物表现人的某种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这个自然物本 身也必须具有能够使人赋予其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饮冰室文集》中“同一月夜也……”这段话,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形态:自 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人也会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上。 B.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无知觉无情感的,人却可以将自己的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 然物上,使其具备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成为艺术形象。 C.人与自然既存在异构关系,又存在同质关系,没有前者人与自然就不可区分,没有 后者人与自然的联系将很难建立,人们就不会将情感投射到自然物上。 D.当人有了某种情感,他观察外部事物时又恰恰提取到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 意义,于是该事物就成为他表现自己某方面情感的特定载体。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戴珊,字廷珍,浮梁人。珊幼嗜学,天顺末,与刘大夏同举进士。久之,擢御史,督南 畿学政。成化十四年迁陕西副使,仍督学政。正身率教,士皆爱慕之。以王恕荐擢右副都御 史,抚治郧阳。蜀盗王刚流劫竹山、平利。珊合川、陕兵,檄副使朱汉等讨擒其魁,余皆以 胁从论,全活甚众。入历刑部左、右侍郎。晋府宁化王钟鈉淫虐不孝,勘不得实,遣珊勘之, 遂夺爵禁锢。进南京刑部尚书。久之,召为左都御史。十七年,考察京官,珊廉介不苟合..。 给事中吴蕣、王盖自疑见黜,连疏诋吏部尚书马文升,并言珊纵妻子纳贿。珊等乞罢,帝慰 留之。御史冯允中等言:“文升、珊清德素著,不可因浮词..废计典①。”乃下蕣、盖诏狱,命 文升、珊即举察事。珊言:“两人逆计..当黜,故先劾臣等。今黜之,彼必曰是挟私也。苟避 不黜,则负委任,而使诈谖者得志。”帝命上两人事迹,皆黜之。已,刘健等因召对,力言 盖罪轻,宜调用。帝方用文升、珊,卒不纳。帝晚年召对大臣,珊与大夏造膝宴见尤数。一
日,与大夏侍坐。帝曰:“时当述职,诸大臣皆杜门。如二卿者,虽日见客何害。”袖出白 金赉之,曰:“少佐而廉。”且属勿廷谢,曰:“恐为他人忌也。”珊以老疾数求退,辄优 诏勉留,遣医赐食,慰谕有加。珊感激泣下,私语大夏曰:“珊老病子幼,恐一旦先朝露, 公同年好友,何借一言乎?”大夏曰:“唯唯。”后大夏燕对毕,帝问珊病状,言珊实病,乞 悯怜听其归。帝曰:“彼属意主人愙坚愙则强珊独不能为朕貿具朕以天下妻付贱裴犹 家人父念太平未兆何忍意归!”大夏出以告珊,珊泣曰:“臣死是官矣。”帝既崩,珊以新 君嗣位不忍言去,力疾视事。疾作,遂卒。赠太子太保,谥恭简。 (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一》,有删改) 【注】①计典:古代对官吏三年考绩的大计之典。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珊廉介不苟合苟合:附和迎合。B.不可因浮词废计典浮词:无根据之言。 C.两人逆计当黜逆计:谋反计划。D.慰谕有加 慰谕:好话劝慰。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 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B.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 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C.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 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D.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 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珊重视教育,受人爱戴。他从小就酷爱学习,先是兼管南畿学政,任陕西副使时 仍旧监管学政。提倡教育,加强自身修养,率先垂范,因此深得当地读书人的爱戴 B.戴珊仁慈宽厚,工作得力。他平定了王刚的盗乱,除首领外,参与民众只以协从来 论处:宁化王淫乱暴虐,他人都不能査明实情,戴珊审査后,宁化王被绳之以法 C.戴珊为官廉洁,秉公处事。他负责考察京官工作时,清廉耿介,丝毫不迎合权贵; 吴、王盖诬陷他纵容妻子儿女收受贿赂,他就请求皇帝罢免自己的官职。 戴珊深受宠信,知恩图报。皇帝常召他到内廷谈心,有一次还给他白金,让他帮助 清廉的人:他告病还乡,皇帝就遣医赐食,加以挽留,他自己不好意思再辞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苟避不黜,则负委任,而使诈谖者得志。(5分) 译文 (2)帝既崩,珊以新君嗣位不忍言去,力疾视事。(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水调歌头① 叶梦得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髙城回望,寥落关河 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岁将晩,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
日,与大夏侍坐。帝曰:“时当述职,诸大臣皆杜门。如二卿者,虽日见客何害。”袖出白 金赉之,曰:“少佐而廉。”且属勿廷谢,曰:“恐为他人忌也。”珊以老疾数求退,辄优 诏勉留,遣医赐食,慰谕..有加。珊感激泣下,私语大夏曰:“珊老病子幼,恐一旦先朝露, 公同年好友,何惜一言乎?”大夏曰:“唯唯。”后大夏燕对毕,帝问珊病状,言珊实病,乞 悯怜听其归。帝曰:“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 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大夏出以告珊,珊泣曰:“臣死是官矣。”帝既崩,珊以新 君嗣位不忍言去,力疾视事。疾作,遂卒。赠太子太保,谥恭简。 (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一》,有删改) 【注】①计典:古代对官吏三年考绩的大计之典。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珊廉介不苟合.. 苟合:附和迎合。 B.不可因浮词..废计典 浮词:无根据之言。 C.两人逆计..当黜 逆计:谋反计划。 D.慰谕..有加 慰谕:好话劝慰。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 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B.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 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C.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 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D.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 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戴珊重视教育,受人爱戴。他从小就酷爱学习,先是兼管南畿学政,任陕西副使时 仍旧监管学政。提倡教育,加强自身修养,率先垂范,因此深得当地读书人的爱戴。 B.戴珊仁慈宽厚,工作得力。他平定了王刚的盗乱,除首领外,参与民众只以协从来 论处;宁化王淫乱暴虐,他人都不能查明实情,戴珊审查后,宁化王被绳之以法。 C.戴珊为官廉洁,秉公处事。他负责考察京官工作时,清廉耿介,丝毫不迎合权贵; 吴蕣、王盖诬陷他纵容妻子儿女收受贿赂,他就请求皇帝罢免自己的官职。 D.戴珊深受宠信,知恩图报。皇帝常召他到内廷谈心,有一次还给他白金,让他帮助 清廉的人;他告病还乡,皇帝就遣医赐食,加以挽留,他自己不好意思再辞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苟避不黜,则负委任,而使诈谖者得志。(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既崩,珊以新君嗣位不忍言去,力疾视事。(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水调歌头① 叶梦得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 千里,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
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 望云中。 【注】①这首词大约作于绍兴八年(1138年)作者再次知建康府时期。当时,北方大片 国土为金兵所据,南宋王朝只拥有半壁河山,建康已成为扼江守险、支援北伐的重镇 ②云中,指云中郡,汉代北方边防重镇,魏尚、李广曾在这里抗击匈奴。 8.词上阕“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三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 结合内容分析。(5分) 9.词的末尾“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二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阐述。(6分)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一文中通过飞虫和米粒的比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 感慨,这两句是“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两句诗写出 大弦和小弦交错弹奏时的美妙感受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 这样两句,表达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寓意。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高干病室 聂鑫森 在“东方医院”的这间急诊室里,摆着八张病床,有八个垂危病人在等着救治 年近六十的张刃,睡在第五床,一直昏迷不醒。坐在床边的秦欣,胖胖的脸上满是忧愁。 张刃是自己几十年患难与共的好友,这次从千里之外的A省省会,到C市来探访他,于是他 邀约一群新闻界的老人,一起来参加他为张刃所设的洗尘接风宴,酒还没过三巡,张刃就突 然中风倒在了地上! 在这个人口过千万的大都市,最好的医院要数“东方医院”,有第一流的医生,也有第 流的设备。但到这里来看病和住院,却是不易。而院中之院的高干病房,只接收副部级以 上的病人 张刃不是本地的公务员,本是进不来的。但秦欣是C市《大都市报》的总编,“东方医 院”的院长是他的熟人,把电话打过去,反复说明张刃的身份,院长就把救护车派来了,先 安置在普通的急诊室。秦欣知道院长已经很卖面子了,进来了再想办法吧。 盖着一床薄薄被子的张刃,只有瘦瘦的一条:窄窄的脸,闭得紧紧的双眼,嘴角歪歪的 眼下的最好方式,似乎只是吊水,只是使用脑起搏器。医生和护士戴着口罩,在急诊室里出 出入入,病人的家属叽里呱啦说着话。这环境实在太差了。 按张刃的年纪,又有高血压的老毛病,本不适宜一个人单独外出。但张刃的老伴要带孙 子,抽不开身。按他目前的身份,A省省政协的副主席,即便是访友,车旅费、住宿费都是可 以报销的,还可带个单位的小青年沿途照顾。张刃通通谢绝,这种特权他不能享用,一切都 自费!血压高怕坐飞机受不了,是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赶来的,能不累吗?稍喝点酒,就出了
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 望云中②。 【注】①这首词大约作于绍兴八年(1138 年)作者再次知建康府时期。当时,北方大片 国土为金兵所据,南宋王朝只拥有半壁河山,建康已成为扼江守险、支援北伐的重镇。 ②云中,指云中郡,汉代北方边防重镇,魏尚、李广曾在这里抗击匈奴。 8.词上阕“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三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 结合内容分析。(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词的末尾“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二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阐述。(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一文中通过飞虫和米粒的比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 感慨,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写出 大弦和小弦交错弹奏时的美妙感受。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两句,表达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寓意。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高干病室 聂鑫森 在“东方医院”的这间急诊室里,摆着八张病床,有八个垂危病人在等着救治。 年近六十的张刃,睡在第五床,一直昏迷不醒。坐在床边的秦欣,胖胖的脸上满是忧愁。 张刃是自己几十年患难与共的好友,这次从千里之外的 A 省省会,到 C 市来探访他,于是他 邀约一群新闻界的老人,一起来参加他为张刃所设的洗尘接风宴,酒还没过三巡,张刃就突 然中风倒在了地上! 在这个人口过千万的大都市,最好的医院要数“东方医院”,有第一流的医生,也有第 一流的设备。但到这里来看病和住院,却是不易。而院中之院的高干病房,只接收副部级以 上的病人。 张刃不是本地的公务员,本是进不来的。但秦欣是 C 市《大都市报》的总编,“东方医 院”的院长是他的熟人,把电话打过去,反复说明张刃的身份,院长就把救护车派来了,先 安置在普通的急诊室。秦欣知道院长已经很卖面子了,进来了再想办法吧。 盖着一床薄薄被子的张刃,只有瘦瘦的一条;窄窄的脸,闭得紧紧的双眼,嘴角歪歪的。 眼下的最好方式,似乎只是吊水,只是使用脑起搏器。医生和护士戴着口罩,在急诊室里出 出入入,病人的家属叽里呱啦说着话。这环境实在太差了。 按张刃的年纪,又有高血压的老毛病,本不适宜一个人单独外出。但张刃的老伴要带孙 子,抽不开身。按他目前的身份,A 省省政协的副主席,即便是访友,车旅费、住宿费都是可 以报销的,还可带个单位的小青年沿途照顾。张刃通通谢绝,这种特权他不能享用,一切都 自费!血压高怕坐飞机受不了,是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赶来的,能不累吗?稍喝点酒,就出了
险情 秦欣见一个年轻的医生走过来,忙站起,和气地问:“大夫,他什么时候会醒过来呵?” “这不好说,您耐心等待吧。”说完,他别过脸走向另一张床。 秦欣说:“等?等到张刃真出了事,就来不及了。” 他忙去走廊上,找了台座机,拨号打给院长,请求把张刃安排到高干病房去。院长为难 地说:“怎么证明病人是副部级呢?而且,即便是副部级,也得请C市的领导发话呵。” 秦欣叹了口气,再打电话去报社,让行政科派两个人来看守病人,当然要带台小车来 他可以使用这种特权:调车调人。他得去C市的政协,找一二把手,把情况说明。他要请C 市政协给A省政协打电话,说张刃在C市病倒了,住不进高干病房,赶快开出证明发传真过 来,说明张刃为副部级。还要请A省政协派人来料理各种事项,最好能把张刃的家人接来 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张刃住进了高干病室。几个有经验的大夫,迅速为张刃会诊,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抢 救、护理、康复方案。C市政协主要负责人亲自面对面给医院领导打了招呼,再到病房去看望 了张刃,献上一大束鲜花。A省政协派专人坐飞机来,还带来了张刃的老伴。 半个月后,张刃能坐起来了。 在这间宽敞、明亮、雅洁的病房里,只放着一张病床!离病床五米远的地方,放着长条茶 几、茶具柜、真皮沙发、暖水瓶和书报架。一个老大夫说:“张刃先生可算是死里逃生,再 住一个月左右就可以完全恢复了。”张刃说:“谢谢你们,谢谢!” 大夫走了。张刃对秦欣说:“可叹呵可叹。我从年轻时代起,就对批判特权不遗余力 但我这次得病,却又不能不依靠特权的荫庇,这才真正是我的悲剧 “不,是我们的悲剧。院长曾请求我写一篇通讯,以表彰他们的医德医风。就为此院治 好了我的老友,这文章我不能不写。” “也给C市政协捎上几段话吧。 “好。这应算是一种话语特权,我也难避其俗了。” 两人再不说话了,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眼里有了浑浊的泪水。 (节选自2014年3月28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以简洁含蓄的笔触描写了一个老干部生病住进高干病室并最终获救的故事,从 一个侧面表现了特权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秦欣坐在张刃的病床边,胖胖的脸上满是忧愁,因为张刃是不远千里来看他的,又 是他设的洗尘接风宴,所以他要为张刃的中风承担完全责任 C.张刃住进医院后,医生和护土戴着口罩在急诊室里出出人人,又是给他吊水,又是 使用脑起搏器,对他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治疗 D.秦欣是一个惯用特权的人,他打电话让报社派两个人来看守张刃,顺便带台小车来 随自己去市里找关系说明情况,最终让张刃住进了高干病室。 E.张刃对救治自己的医生表示由衷的感谢,但他又对自己长期以来一直不遗余力批判 特权,却在最后又因住进高干病室而获救表示遗憾。 (2)作品中的“张刃”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是怎样表现高干病室的优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4)结尾张刃和秦欣“眼里有了浑浊的泪水”,作品为什么这样写?结合全文,谈谈你的
险情! 秦欣见一个年轻的医生走过来,忙站起,和气地问:“大夫,他什么时候会醒过来呵?” “这不好说,您耐心等待吧。”说完,他别过脸走向另一张床。 秦欣说:“等?等到张刃真出了事,就来不及了。” 他忙去走廊上,找了台座机,拨号打给院长,请求把张刃安排到高干病房去。院长为难 地说:“怎么证明病人是副部级呢?而且,即便是副部级,也得请 C 市的领导发话呵。” 秦欣叹了口气,再打电话去报社,让行政科派两个人来看守病人,当然要带台小车来。 他可以使用这种特权:调车调人。他得去 C 市的政协,找一二把手,把情况说明。他要请 C 市政协给 A 省政协打电话,说张刃在 C 市病倒了,住不进高干病房,赶快开出证明发传真过 来,说明张刃为副部级。还要请 A 省政协派人来料理各种事项,最好能把张刃的家人接来。 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张刃住进了高干病室。几个有经验的大夫,迅速为张刃会诊,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抢 救、护理、康复方案。C 市政协主要负责人亲自面对面给医院领导打了招呼,再到病房去看望 了张刃,献上一大束鲜花。A 省政协派专人坐飞机来,还带来了张刃的老伴。 半个月后,张刃能坐起来了。 在这间宽敞、明亮、雅洁的病房里,只放着一张病床!离病床五米远的地方,放着长条茶 几、茶具柜、真皮沙发、暖水瓶和书报架。一个老大夫说:“张刃先生可算是死里逃生,再 住一个月左右就可以完全恢复了。”张刃说:“谢谢你们,谢谢!” 大夫走了。张刃对秦欣说:“可叹呵可叹。我从年轻时代起,就对批判特权不遗余力。 但我这次得病,却又不能不依靠特权的荫庇,这才真正是我的悲剧。” “不,是我们的悲剧。院长曾请求我写一篇通讯,以表彰他们的医德医风。就为此院治 好了我的老友,这文章我不能不写。” “也给 C 市政协捎上几段话吧。” “好。这应算是一种话语特权,我也难避其俗了。” 两人再不说话了,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眼里有了浑浊的泪水。 (节选自 2014 年 3 月 28 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作品以简洁含蓄的笔触描写了一个老干部生病住进高干病室并最终获救的故事,从 一个侧面表现了特权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B.秦欣坐在张刃的病床边,胖胖的脸上满是忧愁,因为张刃是不远千里来看他的,又 是他设的洗尘接风宴,所以他要为张刃的中风承担完全责任。 C.张刃住进医院后,医生和护土戴着口罩在急诊室里出出人人,又是给他吊水,又是 使用脑起搏器,对他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治疗。 D.秦欣是一个惯用特权的人,他打电话让报社派两个人来看守张刃,顺便带台小车来 随自己去市里找关系说明情况,最终让张刃住进了高干病室。 E.张刃对救治自己的医生表示由衷的感谢,但他又对自己长期以来一直不遗余力批判 特权,却在最后又因住进高干病室而获救表示遗憾。 (2)作品中的“张刃”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品是怎样表现高干病室的优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张刃和秦欣“眼里有了浑浊的泪水”,作品为什么这样写?结合全文,谈谈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