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 命题人:刘霞 审题人:刘锞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 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 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西周建立后推 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真正结合在一起。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商末周 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 重要的代表。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 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 足轻重。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 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 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 的更替。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 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对此 大儒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纳。自此以后, 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 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 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于 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 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 当时的情况下却稍嫌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随后崛起的李唐 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但自天宝之 后,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 以此走向消亡。此后,北宋政权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以土地的控制与分配为中心 将地方权力大都收归中央,改变了地方势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 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 元明清三代,虽然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不同,但他们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却是 致的。与两宋时期边患屡兴相比,元明清对边疆的控制也明显加强,而“摊丁 入亩”等政策之所以能够推行,依靠的正是国家对土地所有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 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与土地权力发展的关联使我们认识到,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 权的一体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土地与君权的联动 机制也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 生与发展。而当土地与君权出现矛盾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 这又促使掌权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解矛盾冲突
河南省商丘市 2017-2018 学年高二 10 月月考 命题人:刘霞 审题人:刘锞 本试卷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 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 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 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西周建立后推 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真正结合在一起。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商末周 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 重要的代表。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 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 足轻重。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 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 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 的更替。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 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对此, 大儒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纳。自此以后, 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 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 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于 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 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 当时的情况下却稍嫌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随后崛起的李唐 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但自天宝之 后,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 以此走向消亡。此后,北宋政权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以土地的控制与分配为中心, 将地方权力大都收归中央,改变了地方势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 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 元明清三代,虽然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不同,但他们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却是 一致的。与两宋时期边患屡兴相比,元明清对边疆的控制也明显加强,而“摊丁 入亩”等政策之所以能够推行,依靠的正是国家对土地所有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 制。 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与土地权力发展的关联使我们认识到,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 权的一体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土地与君权的联动 机制也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 生与发展。而当土地与君权出现矛盾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 这又促使掌权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解矛盾冲突
(选自刘伟《土地问题决定中国古代政治走向》,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土地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 历史进程。 B.封建君王只要推行一些制度,将土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就能巩固自己的 统治地位。 C.商鞅抓住土地这个关键问题所推行的变法,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 年的稳定。 D.隋朝统治者为打击那些豪强大族势力推行了均田制,可惜操之过急,并未达 到预期的效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提出观点,然后按朝代先后顺序列举了历代重视土地问题的材料来 进行论证。 B.文中所举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事例,证明中国古代的 政治变革常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C.文章通过董仲舒建议未被采纳的事例,证明了中央政权如果无法抵制土地兼 并,对所辖区域的控制就会越来越弱。 D.结尾一段提出了掌权者在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时,有必要采取措施遏制新 的政治因素的萌生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西周建立至春秋中期这时段,井田制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但后来随着 历史的发展,井田制逐步消亡了 B.西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依赖地方豪强,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为后来的 门阀政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C.李唐政权因在初期延续并完善隋朝的均田制走向稳定和强大,也因均田制消 极因素的影响走向了灭亡。 D.元明清三代除了都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外,采取的土地政策在本质上也是一致 的,都对土地所有权与分配体系绝对控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缝山针 非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 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 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髙阳村,他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 村,①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 年又舂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 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 员来到髙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 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选自刘伟《土地问题决定中国古代政治走向》,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土地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 历史进程。 B. 封建君王只要推行一些制度,将土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就 能巩固自己的 统治地位。 C. 商鞅抓住土地这个关键问题所推行的变法,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 年的稳定。 D. 隋朝统治者为打击那些豪强大族势力推行了均田制,可惜操之过急,并未达 到预期的效果。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开头提出观点,然后按朝代先后顺序列举了历代重视土地问题的材料来 进行论证。 B. 文中所举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事例,证明中国古代的 政治变革常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C. 文章通过董仲舒建议未被采纳的事例,证明了中央政权如果无法抵制土地兼 并,对所辖区域的控制就会越来越弱。 D. 结尾一段提出了掌权者在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时,有必要采取措施遏制新 的政治因素的萌生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自西周建立至春秋中期这时段,井田制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但后来随着 历史的发展,井田制逐步消亡了。 B. 西汉中期以后,中 央政权依赖地方豪强,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为后来的 门阀政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C. 李唐政权因在初期延续并完善隋朝的均田制走向稳定和强大,也因均田制消 极因素的影响走向了灭亡。 D.元明清三代除了都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外,采取的土地政策在本质上也是一致 的,都对土地所有权与分配体系绝对控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缝山针 非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 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 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 村,①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 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 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 员来到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 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 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 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②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 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髙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髙阳山上有煤, 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 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 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 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 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 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 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 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 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就拉走, 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 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髙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髙阳村的。髙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 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 给我当模特。髙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 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 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 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 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③瞽秋时节,髙阳村的风很劲,枯黄的叶孑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 儿敲打 〗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 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 叨你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 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 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 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目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 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 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髙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 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 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 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 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②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 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 ,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 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 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 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 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 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 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 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 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 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就拉走, 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 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 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 给我当模特。高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 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 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 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 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③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 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 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 叨你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 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 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一 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目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 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 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高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 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 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 发出耀眼的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待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 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作了铺垫 B.年又春各处拉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 又设法开发煤矿,表现了他不辞辛劳、真诚助民的品格。 C.《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 动情节发展,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 D.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以小见大,充分而全面地展现了中国新 时期农村生活的广阔图景,暴露的问题也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 5.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淡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 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 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 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 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 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 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 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 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 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 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 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 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 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 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 发出耀眼的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待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 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作了铺垫。 B.年又春各处拉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 又设法开发煤矿,表现了他不辞辛劳、真诚助民的品格。 C.《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 动情节发展,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 D.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以小见大,充分而全面地展现了中国新 时期农村生活的广阔图景,暴露的问题也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 5.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淡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 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 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 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 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 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 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 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 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 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 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 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 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 7 岁, 武亦妹 16 岁,陈更 20 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 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
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 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 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 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 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 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 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 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一一都是当下年轻人关 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 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 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 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 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 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 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 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 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 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 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 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 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 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 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 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 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奧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 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 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 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 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 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 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 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 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 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 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 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 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 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 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 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 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 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 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 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 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 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 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 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 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 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 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 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 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 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 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 和品味古诗词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