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联考2017年五月模拟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 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是植根于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社会土壤上的道德伦理规范体系,而礼治则是依 赖这种体系构建起来的社会秩序。孟德斯鸠曾谓中国古代“礼教构成了国家的 般精神”,此乃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引礼入法,意味着 礼治的精神和原则贯彻于法律,完成了传统社会礼治秩序构建的重要一环,达至 “礼法社会”模式的形成,其形成是以古代法律的儒家化运动为背景,通过引入 法的方式实现。由于礼本身所具有的义理内涵,更使得这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匹 配的“礼法社会”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礼本身所具备的道德规范意义不仅使引礼入法成为可能,更使得这个过程顺理成 章,水到渠成。道德与法律共同肩负维系社会秩序的使命,两者相互支持和补充。 任何一种法制文明都必须面对并解决两者关系问题,引礼入法则是传统中国的解 决方案:以道德精神挈领和改造法律,并直接将部分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我国 古代民事立法极不发达,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主要依靠礼,“礼达而分定” 蔡元培说:“我国古代有礼、法之别。法者,令之所谓刑法也;而今之所谓民法 则颇具于礼。”国家法制层面,德主刑辅、出礼入刑成为精神原则;社会生活层 面,由于礼兼具了感召和约束双重功能,礼的权威性的提升,为民间社会构建良 风美俗、自然和谐的道德秩序提供了可能。 法家只迷信暴力,完全无视道德教化的功能,故其律以严刑峻法著称。唐律固“ 准乎礼”,而“得古夸之平”。这个“平”,一方面表现为德主刑辅,礼刑互济, 使得法律的重刑主义色彩全面消退,立法上宽严适中,心允平缓。另一方面,与 “骨肉可刑,亲戚可灭”的法家立场不同,儒家以家族为本位,重人伦孝道亲情。 唐律中老幼废疾减免刑罚以及亲亲相隐、存留养亲等制度体现出礼的精神,弘孝 敦伦,原情循理,无疑具有积极的义理价值成分。 西周礼治在司法领域提倡慎刑恤狱;主张罪疑从轻、从赦;提出了“中道”“中 罚”等概念。孔子主张“哀矜折教”,孟子则以“仁政”为诉求,以为“杀一无 罪,非仁也”,并重申了“罪人不孥”的古训。这些具有积极价值的思想和主张, 伴随着汉朝以后“经义决狱”的不断深入和推广,不同程度贯彻或体现于司法审 判活动之中。 值得强调的是,儒、法两家在追求和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方面并无本 质的差异。司马迁说:“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韩 非则首倡“三纲”之说,以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乃“天下之常道” 法家主张“一断于法”当然值得肯定,但其中包含的法律平等意义十分有限,因 为其“法”非良法,其“断”则完全落脚在君主个人的独断。儒、法之争主要体 现在手段和策略不同而已,及至“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两家 即和衷共济了。沿着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外儒内法的历史线索去把握,应该 是评价引礼入法这一历史现象的恰当途径
河南大联考 2017 年五月模拟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 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礼是植根于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社会土壤上的道德伦理规范体系,而礼治则是依 赖这种体系构建起来的社会秩序。孟德斯鸠曾谓中国古代“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 般精神”,此乃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引礼入法,意味着 礼治的精神和原则贯彻于法律,完成了传统社会礼治秩序构建的重要一环,达至 “礼法社会”模式的形成,其形成是以古代法律的儒家化运动为背景,通过引入 法的方式实现。由于礼本身所具有的义理内涵,更使得这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匹 配的“礼法社会”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礼本身所具备的道德规范意义不仅使引礼入法成为可能,更使得这个过程顺理成 章,水到渠成。道德与法律共同肩负维系社会秩序的使命,两者相互支持和补充。 任何一种法制文明都必须面对并解决两者关系问题,引礼入法则是传统中国的解 决方案:以道德精神挈领和改造法律,并直接将部分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我国 古代民事立法极不发达,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主要依靠礼,“礼达而分定”。 蔡元培说:“我国古代有礼、法之别。法者,令之所谓刑法也;而今之所谓民法, 则颇具于礼。”国家法制层面,德主刑辅、出礼入刑成为精神原则;社会生活层 面,由于礼兼具了感召和约束双重功能,礼的权威性的提升,为民间社会构建良 风美俗、自然和谐的道德秩序提供了可能。 法家只迷信暴力,完全无视道德教化的功能,故其律以严刑峻法著称。唐律固“一 准乎礼”,而“得古夸之平”。这个“平”,一方面表现为德主刑辅,礼刑互济, 使得法律的重刑主义色彩全面消退,立法上宽严适中,心允平缓。另一方面,与 “骨肉可刑,亲戚可灭”的法家立场不同,儒家以家族为本位,重人伦孝道亲情。 唐律中老幼废疾减免刑罚以及亲亲相隐、存留养亲等制度体现出礼的精神,弘孝 敦伦,原情循理,无疑具有积极的义理价值成分。 西周礼治在司法领域提倡慎刑恤狱;主张罪疑从轻、从赦;提出了“中道”“中 罚”等概念。孔子主张“哀矜折教”,孟子则以“仁政”为诉求,以为“杀一无 罪,非仁也”,并重申了“罪人不孥”的古训。这些具有积极价值的思想和主张, 伴随着汉朝以后“经义决狱”的不断深入和推广,不同程度贯彻或体现于司法审 判活动之中。 值得强调的是,儒、法两家在追求和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方面并无本 质的差异。司马迁说:“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韩 非则首倡“三纲”之说,以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乃“天下之常道”。 法家主张“一断于法”当然值得肯定,但其中包含的法律平等意义十分有限,因 为其“法”非良法,其“断”则完全落脚在君主个人的独断。儒、法之争主要体 现在手段和策略不同而已,及至“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两家 即和衷共济了。沿着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外儒内法的历史线索去把握,应该 是评价引礼入法这一历史现象的恰当途径
(摘编自马作武《引礼人法奠定中华法系基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也是在我国古代民事立法 落后的情况下,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主要依据 B.传统中国采取引礼入法的方案来解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即以道德精神 来挈领和改造法律,并将部分道德规范作为法律, C.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礼颇有权威性,且具有感召和约束的功能,因此有利于 民间社会建立美好风俗、自然和谐的道德秩序 D.法家主张“一断于法”,实行严刑峻法,认为“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过 于崇信暴力,“严而少恩”,完全忽视道德教化功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引礼入法是完成我国传统社会礼治秩序构建并达到“礼法社会”模式形成的 重要环节,并意味着礼治的精神原则贯彻于法律。 B.作为道德伦理规范体系的礼是构建礼治秩序的基础,礼的义理内涵使“礼法 社会”的出现有合理性和必然性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匹配。 C.唐律以“礼”得“平”,主张“宽严适度”,全面消退了法律的重刑主义色 彩,其中一些制度体现出以家族为本位,重人伦孝道亲情的精神。 D.从西周开始,我国在礼治方面就提出了一些有积极价值的思想和主张,随着 历史的发展,它们或多或少地贯彻或体现于司法审判活动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所具备的义理内涵使引礼人法能够有效实现,而引礼人法对中国古代法文 化有着重大的影响,促使中国古代法律呈现出“礼法合一”的特征。 B.从西周司法领域提倡慎刑恤狱到孔孟思想,从汉代以后“经义决狱”到唐律 的“一准乎礼”,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礼法社会”是逐步形成的。 C.儒、法两家其实都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但采取的手段和策略不 同,儒家主张德主刑辅,法家主张刑主德辅,最终两家共尊礼法并用的思想。 D.中国古代“礼法社会”的形成是“法律儒家化运动为背景,通过引礼人法的 方式实现,因此,评价引礼人法应把握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等的历史线索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爱心如同韭菜 余显斌 娘打来电话,问他现在在哪儿 他轻声说:“在医院。 娘说:“知道,听你爹说的。”娘接着哽咽着说,“儿啊,你怎么能那样,怎么 能捐献骨……髓啊?”显然,娘不理解什么是骨髓,说到这儿,明显地顿了一下。 他忙说:“娘,没啥 娘威胁说:“你不听娘的,娘就死去。” 他急了,忙告诉娘,自己不是捐献骨髓,爹听错了,自己是想找人给自己捐献骨 髓,自己有病 娘一听更急了,问清了他所在的医院,和爹当天就打了车,匆匆赶去,在医院看 见了他。他坐在病床上,护士在给他量着血压。娘一见吓了一跳,问道:“儿呀, 你怎么啦?
(摘编自马作武《引礼人法奠定中华法系基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也是在我国古代民事立法 落后的情况下,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主要依据。 B.传统中国采取引礼入法的方案来解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即以道德精神 来挈领和改造法律,并将部分道德规范作为法律。 C.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礼颇有权威性,且具有感召和约束的功能,因此有利于 民间社会建立美好风俗、自然和谐的道德秩序。 D.法家主张“一断于法”,实行严刑峻法,认为“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过 于崇信暴力,“严而少恩”,完全忽视道德教化功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引礼入法是完成我国传统社会礼治秩序构建并达到“礼法社会”模式形成的 重要环节,并意味着礼治的精神原则贯彻于法律。 B.作为道德伦理规范体系的礼是构建礼治秩序的基础,礼的义理内涵使“礼法 社会”的出现有合理性和必然性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匹配。 C.唐律以“礼”得“平”,主张“宽严适度”,全面消退了法律的重刑主义色 彩,其中一些制度体现出以家族为本位,重人伦孝道亲情的精神。 D.从西周开始,我国在礼治方面就提出了一些有积极价值的思想和主张,随着 历史的发展,它们或多或少地贯彻或体现于司法审判活动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所具备的义理内涵使引礼人法能够有效实现,而引礼人法对中国古代法文 化有着重大的影响,促使中国古代法律呈现出“礼法合一”的特征。 B.从西周司法领域提倡慎刑恤狱到孔孟思想,从汉代以后“经义决狱”到唐律 的“一准乎礼”,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礼法社会”是逐步形成的。 C.儒、法两家其实都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但采取的手段和策略不 同,儒家主张德主刑辅,法家主张刑主德辅,最终两家共尊礼法并用的思想。 D.中国古代“礼法社会”的形成是“法律儒家化运动为背景,通过引礼人法的 方式实现,因此,评价引礼人法应把握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等的历史线索。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爱心如同韭菜 余显斌 娘打来电话,问他现在在哪儿。 他轻声说:“在医院。” 娘说:“知道,听你爹说的。”娘接着哽咽着说,“儿啊,你怎么能那样,怎么 能捐献骨……髓啊?”显然,娘不理解什么是骨髓,说到这儿,明显地顿了一下。 他忙说:“娘,没啥。” 娘威胁说:“你不听娘的,娘就死去。” 他急了,忙告诉娘,自己不是捐献骨髓,爹听错了,自己是想找人给自己捐献骨 髓,自己有病。 娘一听更急了,问清了他所在的医院,和爹当天就打了车,匆匆赶去,在医院看 见了他。他坐在病床上,护士在给他量着血压。娘一见吓了一跳,问道:“儿呀, 你怎么啦?
他说:“白血病。” 娘不懂什么是白血病,望着他。 他告诉娘,患白血病很难治的。看娘身子一颤,他忙说,不过,有骨髓配型成功 的人愿捐骨髓,自己就有救了 娘忙说;“配啊,砸锅卖铁也配啊。” 他叹口气,说:“哪有那么容易的?两万多人中才有一对配型成功的。” 娘坐在那儿,眼睛直了。 他忙摇着手道,不过,自己很幸运,和一个女孩配型成功。 娘眼睛一亮:“真的?” 他再次垂下头,告诉娘,可是对方不愿捐献骨髓。娘一脸灰白,许久,点点头道 “是啊,身上的东西,哪一件不是跟眼睛鼻子一样,哪有多余的啊?多余的也不 会长啊,谁又愿捐啊?” 爹在旁边嘀咕一声:“听说,捐骨髓没事的啊! 他沮丧地摇摇头,告诉他们,那个女孩就是不愿捐。 娘试探着问:“真没事吗?” 他说:“可能是吧,不过,这得问问医生。 正说着,一个医生从旁边匆匆经过,娘忙一把拉住,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可怜 巴巴地问:“医生,捐献骨髓对捐献的人有伤害吗?”医生望望娘摇了摇头。看 娘有些不懂,医生打比方说:“骨髓就像韭菜,捐了又会长出来的。”农村里, 韭菜不少,剪后生得更快更肥更多。娘懂了,娘脸上的灰白颜色没了,她想了想, 仍拉着医生的手不放:娘有一个请求,希望医生能帮自己给那个女孩说说 医生一笑,点头答应了。 四人去了另一间病房,见到了那个女孩 娘走过去,一把拉住女孩的手。娘说:“娃啊,大婶求你了。” 娘指着他说:“我就这一个儿,请你救救他啊。 见女孩不说话,娘猛地想起什么似的,指着医生说:“医生说了,对你没损害 如果有损害,这个要求大婶也说不出口啊 女孩雪白的脸上流下两行泪,望望她,仍没有说话 娘急了,说:“娃啊,大婶跪下了。” 娘说着,准备跪下来。女孩忙一把拉住,流着泪说:“大婶,我才是病人,这位 大哥是捐献者啊。”说着,女孩指指他,对娘说,“求大婶了,救救我。” 娘站在那儿,愣住了 不过,娘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娘拉住女孩的手,打量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许久许久,眼眶红了,对他说:“去 吧,娘不拦你。” 娘说:“出来了,娘煮鸡蛋给你补补身子 他“哎”了一声,笑着望了医生和女孩一眼,忙向手术室走去。他知道,他的方 法成功了,善良的娘,一旦知道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一定不会拦他的。 他猜对了 六个小时后,他捐献了骨髓,走了出来。 爹娘迎上来,仔细打量着他,见他没事,爹一笑,得意地道:“小子,你答应了 爹的,我劝你娘来,你回去可得陪爹喝几盅的 他一笑,手指一弹,嗒地一响
他说:“白血病。” 娘不懂什么是白血病,望着他。 他告诉娘,患白血病很难治的。看娘身子一颤,他忙说,不过,有骨髓配型成功 的人愿捐骨髓,自己就有救了。 娘忙说;“配啊,砸锅卖铁也配啊。” 他叹口气,说:“哪有那么容易的?两万多人中才有一对配型成功的。” 娘坐在那儿,眼睛直了。 他忙摇着手道,不过,自己很幸运,和一个女孩配型成功。 娘眼睛一亮:“真的?” 他再次垂下头,告诉娘,可是对方不愿捐献骨髓。娘一脸灰白,许久,点点头道: “是啊,身上的东西,哪一件不是跟眼睛鼻子一样,哪有多余的啊?多余的也不 会长啊,谁又愿捐啊?” 爹在旁边嘀咕一声:“听说,捐骨髓没事的啊!” 他沮丧地摇摇头,告诉他们,那个女孩就是不愿捐。 娘试探着问:“真没事吗?” 他说:“可能是吧,不过,这得问问医生。” 正说着,一个医生从旁边匆匆经过,娘忙一把拉住,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可怜 巴巴地问:“医生,捐献骨髓对捐献的人有伤害吗?”医生望望娘摇了摇头。看 娘有些不懂,医生打比方说:“骨髓就像韭菜,捐了又会长出来的。”农村里, 韭菜不少,剪后生得更快更肥更多。娘懂了,娘脸上的灰白颜色没了,她想了想, 仍拉着医生的手不放:娘有一个请求,希望医生能帮自己给那个女孩说说。 医生一笑,点头答应了。 四人去了另一间病房,见到了那个女孩。 娘走过去,一把拉住女孩的手。娘说:“娃啊,大婶求你了。” 娘指着他说:“我就这一个儿,请你救救他啊。” 见女孩不说话,娘猛地想起什么似的,指着医生说:“医生说了,对你没损害。 如果有损害,这个要求大婶也说不出口啊。” 女孩雪白的脸上流下两行泪,望望她,仍没有说话。 娘急了,说:“娃啊,大婶跪下了。” 娘说着,准备跪下来。女孩忙一把拉住,流着泪说:“大婶,我才是病人,这位 大哥是捐献者啊。”说着,女孩指指他,对娘说,“求大婶了,救救我。” 娘站在那儿,愣住了。 不过,娘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娘拉住女孩的手,打量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许久许久,眼眶红了,对他说:“去 吧,娘不拦你。” 娘说:“出来了,娘煮鸡蛋给你补补身子。” 他“哎”了一声,笑着望了医生和女孩一眼,忙向手术室走去。他知道,他的方 法成功了,善良的娘,一旦知道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一定不会拦他的。 他猜对了。 六个小时后,他捐献了骨髓,走了出来。 爹娘迎上来,仔细打量着他,见他没事,爹一笑,得意地道:“小子,你答应了 爹的,我劝你娘来,你回去可得陪爹喝几盅的。” 他一笑,手指一弹,嗒地一响
娘这才知道,自己被骗来,是他和老头子商量好的,回头瞪了老伴一眼道:“啥 出息?几盅酒,就让儿子收买了。”说完,拍着他的手笑笑,得意地道,“我儿 捐了骨髓,救了一条人命,救了一个家,娘受一回骗,值啊!” 他望着爹娘笑了 他想,有时,爱心也像韭菜,付出越多,播撒越快越广,不但能传及家人,甚至 能传及世界,让每一个人心中都一片碧绿、一片阳光。 (摘编自2016年10月24日《石家庄日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写他在医院,说明他是用装病来让母亲理解他的做法,也交代了故事发 生的地点和事由,表明他已决定为患白血病的女孩捐献骨髓 B.文章在写娘和女孩时都写到了脸色,写娘脸色由“灰白”到“灰白颜色没了 是为了表现娘由失望到希望的心理变化,写女孩脸色主要是表现白血病病症。 C.虽只用较少的笔墨来写爹,但爹对情节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爹支持儿子捐 献骨髓,为了和儿子喝几盅,还与儿子一起隐瞒真相,骗了娘一回 D.小说以医生的话“爱心如同韭菜”为题目,不仅形象贴切,通俗易懂,可以 让娘理解“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也彰显了本文播撒爱心的主题。 5.小说中的娘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5 分) 6.作为儿子的“他”为捐献骨髓对娘采用了欺骗的方式。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冰心的文学之路 阎纯德 l919年,摧枯拉巧的暴风骤雨洗刷着中国的河山,造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冰 ,就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产生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之 女作家中同期的如庐隐、冯沅君和苏雪林虽曾有与冰心齐名之誉,但终没有 她那样的名气,稍晚一些的凌叔华、沉樱、白薇、陈学昭等人也不能相比。 1918年秋,她从贝满女中毕业后即考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学习。冰心说:“我 是从入了正式的学校起,就选了医生这个职业,主要的原因是我的母亲体弱多病, 我和医生接触较多。后来请到了西医,我就更感兴趣了,他用的体温表、听诊器、 血压计,我觉得这些器械是很科学的,而我的母亲偏偏对听胸、听背等诊病方法, 很不习惯,那时的女医生又极少,我就决定长大了要学医,好为我母亲看病。” 冰心的父亲也鼓励她说 东亚病夫’的中国,是很需要良医的,你就学医 吧!”冰心从小立志学医,所以尽管爱好文学,但对于代数、几何、物理、化学 生物以至于天文、地质等科都特别用功,她都争取学好考好。 冰心在协和女子大学预科一年级时,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那年。后来女大并 入燕京大学,称燕大女校。“五四”运动的第二天,冰心就被女校的学生会叫来 当文书,投入爱国运动的行列。同时又被选为北京女学界联合会的宣传股的成员
娘这才知道,自己被骗来,是他和老头子商量好的,回头瞪了老伴一眼道:“啥 出息?几盅酒,就让儿子收买了。”说完,拍着他的手笑笑,得意地道,“我儿 捐了骨髓,救了一条人命,救了一个家,娘受一回骗,值啊!” 他望着爹娘笑了。 他想,有时,爱心也像韭菜,付出越多,播撒越快越广,不但能传及家人,甚至 能传及世界,让每一个人心中都一片碧绿、一片阳光。 (摘编自 2016 年 10 月 24 日《石家庄日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开头写他在医院,说明他是用装病来让母亲理解他的做法,也交代了故事发 生的地点和事由,表明他已决定为患白血病的女孩捐献骨髓。 B.文章在写娘和女孩时都写到了脸色,写娘脸色由“灰白”到“灰白颜色没了” 是为了表现娘由失望到希望的心理变化,写女孩脸色主要是表现白血病病症。 C.虽只用较少的笔墨来写爹,但爹对情节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爹支持儿子捐 献骨髓,为了和儿子喝几盅,还与儿子一起隐瞒真相,骗了娘一回。 D.小说以医生的话“爱心如同韭菜”为题目,不仅形象贴切,通俗易懂,可以 让娘理解“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也彰显了本文播撒爱心的主题。 5.小说中的娘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5 分) 6.作为儿子的“他”为捐献骨髓对娘采用了欺骗的方式。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冰心的文学之路 阎纯德 1919 年,摧枯拉巧的暴风骤雨洗刷着中国的河山,造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冰 心,就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产生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之 一。女作家中同期的如庐隐、冯沅君和苏雪林虽曾有与冰心齐名之誉,但终没有 她那样的名气,稍晚一些的凌叔华、沉樱、白薇、陈学昭等人也不能相比。 1918 年秋,她从贝满女中毕业后即考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学习。冰心说:“我 是从入了正式的学校起,就选了医生这个职业,主要的原因是我的母亲体弱多病, 我和医生接触较多。后来请到了西医,我就更感兴趣了,他用的体温表、听诊器、 血压计,我觉得这些器械是很科学的,而我的母亲偏偏对听胸、听背等诊病方法, 很不习惯,那时的女医生又极少,我就决定长大了要学医,好为我母亲看病。” 冰心的父亲也鼓励她说:“‘东亚病夫’的中国,是很需要良医的,你就学医 吧!”冰心从小立志学医,所以尽管爱好文学,但对于代数、几何、物理、化学、 生物以至于天文、地质等科都特别用功,她都争取学好考好。 冰心在协和女子大学预科一年级时,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那年。后来女大并 入燕京大学,称燕大女校。“五四”运动的第二天,冰心就被女校的学生会叫来 当文书,投入爱国运动的行列。同时又被选为北京女学界联合会的宣传股的成员
白天,她跟着当代表的大姐姐们上街宣传,去大会旁听,募捐,晚上就写反帝反 封建的各种文章。群众游行示威、演说、火烧赵家楼……使这位刚跨入青年行列 的文静女子感奋不已。冰心说:“从写宣传文章,发表宣传文章开始,这奔腾澎 湃的划时代的中国青年爱国运动,文化革新运动,这个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 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 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里的种种问题。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有压 迫和呼喊……都会引起我的许多感喟, 那时,联合会除了会刊登他们的宣传文字,还要他们再找报纸去发表。冰心找到 《晨报副刊》,因为她的表兄刘放园先生是《晨报》的编辑。那时她才正式用白 话写作,用的是她的学名谢婉莹,发表的是职务内应作的宣传文字。冰心说:“放 园表兄觉得我还能写,便不断寄《新潮》《新青年》《改造》等新出的杂志给我 看。我从书报上,知道了杜威和罗素,也知道了托尔斯泰和泰戈尔。这时我才懂 得小说里有哲学的,我的爱小说的心情,又显著地浮现了。我酝酿了些时,写了 篇小说《两个家庭》,很羞怯地交给放园表兄。用冰心为笔名,一来是因为‘冰 心’两字,笔划简单好写,而且是‘莹’字的含意;二来是我太胆小,怕人家笑 话批评,冰心这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两个字和谢婉莹 有什么关系。 三天之后,小说居然发表了。刘放园抓住冰心毫不放松,竭力鼓励她再写。当时, 发表的喜悦也使她无法放下那支已经“写得滑了手”的笔,一口气做下去,几乎 每星期都有出品,多半是“问题小说”,如《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雨秋风 愁煞人》《庄鸿的姊姊》等等。这时冰心,几乎完全陷入了创作的冲动之中。由 于社会宣传活动和写作,她的理科功课落后了很多,对于学习的前途,冰心有不 少焦虑。在她左顾右盼之时,周围的人都劝说她弃理学文。朋友的意见终于使她 改变了初衷,于1921年理预科毕业后,就改入了文本科,而且还跳了一级。从 此,她立志要走文学这条道路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下了学,便把书本丢开,一心只想做小说,眼前的问题做完了,搜索枯肠的时 候,一切回忆中的事物,都活跃了起来。快乐的童年,大海,荷枪的兵士,供给 了我许多的单调的材料。回忆中又渗入了一知半解,肤浅零碎的哲理。(选自《冰 心自述》) ②她以为“文艺好像射猎的女神”而她是“勇猛的狮子”,在她“逾山越岭,寻 觅前途的时候”,受了文艺的“当胸一箭”,于是便从“万丈的悬崖上,倏然奔 坠于”文艺的“光华轻软的罗网之中”。(选自茅盾《冰心论》)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现代作家,在与她同期和稍晚的 一些女作家当中,她应是最为有名的一位。 B.冰心立志学医,除了对学医有兴趣外,也因她对母亲的孝心,她要为母亲治 病,同时父亲也鼓励她为救国学医。 C.冰心为能在报纸上发表宣传文字,才用白话写作并署学名,但在发表小说时 心中有顾虑,就用“冰心”作为笔名 D.由于社会宣传活动和写作,导致理科功课落后,这使冰心很焦虑,最终在朋 友的劝说下,她改变了学医的初衷,弃理从文
白天,她跟着当代表的大姐姐们上街宣传,去大会旁听,募捐,晚上就写反帝反 封建的各种文章。群众游行示威、演说、火烧赵家楼……使这位刚跨入青年行列 的文静女子感奋不已。冰心说:“从写宣传文章,发表宣传文章开始,这奔腾澎 湃的划时代的中国青年爱国运动,文化革新运动,这个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 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 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里的种种问题。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有压 迫和呼喊……都会引起我的许多感喟。” 那时,联合会除了会刊登他们的宣传文字,还要他们再找报纸去发表。冰心找到 《晨报副刊》,因为她的表兄刘放园先生是《晨报》的编辑。那时她才正式用白 话写作,用的是她的学名谢婉莹,发表的是职务内应作的宣传文字。冰心说:“放 园表兄觉得我还能写,便不断寄《新潮》《新青年》《改造》等新出的杂志给我 看。我从书报上,知道了杜威和罗素,也知道了托尔斯泰和泰戈尔。这时我才懂 得小说里有哲学的,我的爱小说的心情,又显著地浮现了。我酝酿了些时,写了 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很羞怯地交给放园表兄。用冰心为笔名,一来是因为‘冰 心’两字,笔划简单好写,而且是‘莹’字的含意;二来是我太胆小,怕人家笑 话批评,冰心这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两个字和谢婉莹 有什么关系。” 三天之后,小说居然发表了。刘放园抓住冰心毫不放松,竭力鼓励她再写。当时, 发表的喜悦也使她无法放下那支已经“写得滑了手”的笔,一口气做下去,几乎 每星期都有出品,多半是“问题小说”,如《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雨秋风 愁煞人》《庄鸿的姊姊》等等。这时冰心,几乎完全陷入了创作的冲动之中。由 于社会宣传活动和写作,她的理科功课落后了很多,对于学习的前途,冰心有不 少焦虑。在她左顾右盼之时,周围的人都劝说她弃理学文。朋友的意见终于使她 改变了初衷,于 1921 年理预科毕业后,就改入了文本科,而且还跳了一级。从 此,她立志要走文学这条道路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下了学,便把书本丢开,一心只想做小说,眼前的问题做完了,搜索枯肠的时 候,一切回忆中的事物,都活跃了起来。快乐的童年,大海,荷枪的兵士,供给 了我许多的单调的材料。回忆中又渗入了一知半解,肤浅零碎的哲理。(选自《冰 心自述》) ②她以为“文艺好像射猎的女神”而她是“勇猛的狮子”,在她“逾山越岭,寻 觅前途的时候”,受了文艺的“当胸一箭”,于是便从“万丈的悬崖上,倏然奔 坠于”文艺的“光华轻软的罗网之中”。(选自茅盾《冰心论》)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现代作家,在与她同期和稍晚的 一些女作家当中,她应是最为有名的一位。 B.冰心立志学医,除了对学医有兴趣外,也因她对母亲的孝心,她要为母亲治 病,同时父亲也鼓励她为救国学医。 C.冰心为能在报纸上发表宣传文字,才用白话写作并署学名,但在发表小说时 心中有顾虑,就用“冰心”作为笔名。 D.由于社会宣传活动和写作,导致理科功课落后,这使冰心很焦虑,最终在朋 友的劝说下,她改变了学医的初衷,弃理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