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高中20132014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校考语文试题 第一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 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 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 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 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逭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 国茶道的四字真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 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 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 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 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 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1 永和高中 2013—2014 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校考语文试题 第一卷(阅读题 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中 国 茶 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 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 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 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 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 国茶道的四字真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 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 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 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 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 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格。一方面,突岀体现了道家“自 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 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土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 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 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 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 “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 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 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 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 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 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 到“全性葆真 1、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D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 另一类是“清饮”,就是不损茶的本味、真香,不加入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B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 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 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 全性葆真”。 2
2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 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 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 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 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 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 “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 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 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 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 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 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 到“全性葆真”。 1、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D.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 另一类是“清饮”,就是不损茶的本味、真香,不加入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B.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 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 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 “全性葆真
D.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 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 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B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C.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 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D.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 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家甚寒微。事梁文帝为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七 寸,容貌甚伟,曹辈皆敬之。妖贼唐宇之寇东阳,文帝率众东讨,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僧 珍宅在建阳门东,自受命当行,毎日由建阳门道,不过私室。文帝益以此知之。司空陈显达 出军沔北,见而呼坐,谓曰:“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深自努力。 建武二年,魏军南攻,五道并进,武帝帅师援义阳,僧珍从在军中。时长沙宣武王为梁 州刺史,魏军围守连月,义阳与雍州路断。武帝欲遺使至襄阳,求梁州问,众莫敢行。僧珍 固请充使,即日单舸上道。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 武帝命为中兵参军,委以心膂。僧珍阴养死土,归之者甚众。武帝颇招武猛,土庶响从 会者万余人。因命按行城西空地,将起数干间屋为止舍。多伐材竹,沈于檀溪,积茅盖若山 阜,皆未之用。僧珍独悟其指,因私貝橹数百张。及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船舰,葺之 以茅,并立办。众军将发,诸将须橹甚多,僧珍乃出先所具,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 天监四年,大举北侵,自是僧珍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五年旋军,以本官领太子中庶 子。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荣以本州,乃拜南兖州刺史。僧珍在任,见土大夫迎送 过礼,平心率下,不私亲戚。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至,乃弃业求州官。僧珍日:“吾 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当速反葱肆耳。”僧珍旧宅在市北
3 D. 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 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 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B.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C.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 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D. 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 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家甚寒微。事梁文帝为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七 寸,容貌甚伟,曹辈皆敬之。妖贼唐宇之寇东阳,文帝率众东讨,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僧 珍宅在建阳门东,自受命当行,每日由建阳门道,不过私室。文帝益以此知之。司空陈显达 出军沔北,见而呼坐,谓曰:“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深自努力。” 建武二年,魏军南攻,五道并进,武帝帅师援义阳,僧珍从在军中。时长沙宣武王为梁 州刺史,魏军围守连月,义阳与雍州路断。武帝欲遣使至襄阳,求梁州问,众莫敢行。僧珍 固请充使,即日单舸上道。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 武帝命为中兵参军,委以心膂。僧珍阴养死士,归之者甚众。武帝颇招武猛,士庶响从, 会者万余人。因命按行城西空地,将起数千间屋为止舍。多伐材竹,沈于檀溪,积茅盖若山 阜,皆未之用。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及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船舰,葺之 以茅,并立办。众军将发,诸将须橹甚多,僧珍乃出先所具,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 天监四年,大举北侵,自是僧珍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五年旋军,以本官领太子中庶 子。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荣以本州,乃拜南兖州刺史。僧珍在任,见士大夫迎送 过礼,平心率下,不私亲戚。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至,乃弃业求州官。僧珍曰:“吾 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当速反葱肆耳。”僧珍旧宅在市北
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岂可徙官廨以益吾私宅乎。″姊适于氏 住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僧珍常导从卤簿到其宅,不以为耻 在州百日,征为领军将军,直秘书省如先。僧珍既有大勋,任总心膂,性甚恭慎。当直 禁中,盛暑不敢解衣。每侍御坐,屏气鞠躬,对果食未尝举箸。因醉后取一甘食,武帝笑谓 日:“卿今日便是大有所进。”十年,疾病,卒于领军官舍。谥曰忠敬。武帝痛惜之,言为流 涕。 (选自《南史·吕僧珍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知:了解 B.世居广陵,家甚寒微微:低微 妖贼唐宇之寇东阳 寇:侵犯 D.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减:降低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僧珍“为官清廉、勤勉”的一组是 ①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②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③僧珍至,乃弃业求州官④ 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⑤岂可徙官廨以益吾私宅乎⑥每侍御坐,屏气鞠躬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僧珍先在梁文帝手下做官,他恪尽职守,常过家门而不入,文帝因此更加信任他。 司空陈显达见到吕僧珍也很客气,认为他会有更大的发展 B.在北魏五路大军同时南侵,武帝率军救义阳,而义阳与雍州道路被切断的情况下, 吕僧珍坚决要求充当使者去襄阳,并在当天就独自驾船上路。 C.吕僧珍功勋卓著,被任用为骨干和亲信,性情很是谦恭稳重。在禁中值班,盛夏也 不敢解开衣扣。对武帝身边招待用的果馔,他未尝动过筷子 D.吕僧珍离家已久,奏请回去扫墓,武帝认为他是本州的荣耀,便授予他南兖州刺史 之职。姐姐家住处不好,他常到姐姐家,并不觉得辱没身份。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5分) (2)每侍御坐,屏气鞠躬,对果食未尝举箸。(5分)
4 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岂可徙官廨以益吾私宅乎。”姊适于氏, 住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僧珍常导从卤簿到其宅,不以为耻。 在州百日,征为领军将军,直秘书省如先。僧珍既有大勋,任总心膂,性甚恭慎。当直 禁中,盛暑不敢解衣。每侍御坐,屏气鞠躬,对果食未尝举箸。因醉后取一甘食,武帝笑谓 日:“卿今日便是大有所进。”十年,疾病,卒于领军官舍。谥曰忠敬。武帝痛惜之,言为流 涕。 (选自《南史•吕僧珍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 知:了解 B.世居广陵,家甚寒微 微:低微 C.妖贼唐宇之寇东阳 寇:侵犯 D.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 减:降低。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僧珍“为官清廉、勤勉”的一组是 ( ) ①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②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③僧珍至,乃弃业求州官④ 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⑤岂可徙官廨以益吾私宅乎⑥每侍御坐,屏气鞠躬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吕僧珍先在梁文帝手下做官,他恪尽职守,常过家门而不入,文帝因此更加信任他。 司空陈显达见到吕僧珍也很客气,认为他会有更大的发展。 B.在北魏五路大军同时南侵,武帝率军救义阳,而义阳与雍州道路被切断的情况下, 吕僧珍坚决要求充当使者去襄阳,并在当天就独自驾船上路。 C.吕僧珍功勋卓著,被任用为骨干和亲信,性情很是谦恭稳重。在禁中值班,盛夏也 不敢解开衣扣。对武帝身边招待用的果馔,他未尝动过筷子。 D.吕僧珍离家已久,奏请回去扫墓,武帝认为他是本州的荣耀,便授予他南兖州刺史 之职。姐姐家住处不好,他常到姐姐家,并不觉得辱没身份。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每侍御坐,屏气鞠躬,对果食未尝举箸。(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试题。(11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干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8,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5分 9,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从写景的角度对这 首散曲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故木受绳则,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3) 百年多病独登台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试题。(11 分)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8,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从写景的角度对这 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故木受绳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2 ) 连 峰 去 天 不 盈 尺 , 枯 松 倒 挂 倚 绝 壁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