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市2015届高三语文12月测试 高三语文2014.12 注意事项 考生答题前请把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完整,并将答案清楚地誊写在答题卷上。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本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 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 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 行的社交活动。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 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廷茶宴、寺院茶宴、文人 茶宴之分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 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 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 “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茶,然后说出茶的“本 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胜者获得茶亭主人设下的华贵奖品。茶 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水质,亦即 水的出处。 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 开始遍种茶叶,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在南宋末期 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 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日本室町中期(十五世纪中叶),“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可是, 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于是出现了贵 族趣味的茶仪和大众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称为 “品茶的开山祖”,珠光使品茶从宋人游艺变成了真正的本土茶道。 珠光流茶道历经几代人,到了日本丰臣秀占时代(十六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一位 茶道大师千利休,千利休创立了利休流草庵风茶法,一时风靡天下,将茶道发展 推上顶峰,千利休被誉为“茶道天下第一人”。他髙髙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 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 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而后,千利休在民间 的声望威胁到了当政者的权威的时候,将军丰臣秀吉借口平乱,以莫须有的罪名 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杀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 在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百花齐放,但都体现了“清、敬、怡、真”的茶 道精神。但今日中国,有大碗茶,有极品茶馆,却无茶道。能见到的茶道,都是 日式器具、礼仪、程式、塌塌米式的茶室环境,连服务小姐也是高髻和服,跪式 服务,这不令人深思吗? 1.下列关于“茶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河南商丘市 2015 届高三语文 12 月测试 高三 语 文 2014.12 注意事项: 考生答题前请把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完整,并将答案清楚地誊写在答题卷上。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一、本题共 3 小题,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 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 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 行的社交活动。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 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廷茶宴、寺院茶宴、文人 茶宴之分。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 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 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 “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茶,然后说出茶的“本 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胜者获得茶亭主人设下的华贵奖品。茶 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水质,亦即 水的出处。 南宋绍熙二年(1191 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 开始遍种茶叶,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在南宋末期 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 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日本室町中期(十五世纪中叶),“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可是, 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于是出现了贵 族趣味的茶仪和大众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称为 “品茶的开山祖”,珠光使品茶从宋人游艺变成了真正的本土茶道。 珠光流茶道历经几代人,到了日本丰臣秀占时代(十六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一位 茶道大师千利休,千利休创立了利休流草庵风茶法,一时风靡天下,将茶道发展 推上顶峰,千利休被誉为“茶道天下第一人”。他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 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 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而后,千利休在民间 的声望威胁到了当政者的权威的时候,将军丰臣秀吉借口平乱,以莫须有的罪名 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杀。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 在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百花齐放,但都体现了“清、敬、怡、真”的茶 道精神。但今日中国,有大碗茶,有极品茶馆,却无茶道。能见到的茶道,都是 日式器具、礼仪、程式、塌塌米式的茶室环境,连服务小姐也是高髻和服,跪式 服务,这不令人深思吗? 1.下列关于“茶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道的最早记载是中国唐朝的《封氏闻见记》,这证明茶道起源中国而后才 流传到日本。 B.唐朝时茶道的形式是“茶宴”,茶宴是对环境气氛、操作品饮程序仪式都很 讲究,流行于上流社会和市井平民的一种社交活动 C.茶道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通过沏 茶、赏茶、品茶来内省修行、修身养性的方式 D.中国茶道被引进日本是由南浦昭明禅师实现的。他是在浙江余杭经山寺学得 茶宴仪程并在南宋末年将茶道带回日本的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时的茶道是“茶宴”,它突出的是礼仪;宋时流行的是“斗茶”,它的特 色是游艺。 B.斗茶时如果能说出是否本地茶叶,冲茶之水的由来并且得分最多,便可获得 奖品。 C.珠光流茶道的出现,标志着具有浓郁的中国色彩的茶道日本化的开始。 D.日本茶道的顶峰标志是千利休创立的“利休流草庵风茶法”流行于全世界, 但因以茶干政,千利休终被当政者勒令自杀 3.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宋徽宗赵佶爱茶,他认为茶能使人“闲和宁静”,“致清导和”,这必然影 响他,使他性格更软弱,而这可能影响了北宋对金的政策:对金人屈膝退让。 B.茶种和茶文化都是由日本僧人引进日本的,随之东传日本的还有中国的儒学 社会生活习俗等 C.日本茶道源于中国,但引进后日本创立了“珠光流茶道”、“利休流草庵风 茶法”,说明日本民族不仅善于学习,还善于创新 日本茶道四规明显有着中国茶道的精神,但日后中国茶道式微而日本茶道兴 盛以至于反传中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日本在茶道文化上渐渐分道,走上 不同的发展道路 二、本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李密传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 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 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 周门人方之游夏①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 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②。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仟黄皓而丧国,是知 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 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丛事白其书司 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 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
A.茶道的最早记载是中国唐朝的《封氏闻见记》,这证明茶道起源中国而后才 流传到日本。 B.唐朝时茶道的形式是“茶宴”,茶宴是对环境气氛、操作品饮程序仪式都很 讲究,流行于上流社会和市井平民的一种社交活动。 C.茶道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通过沏 茶、赏茶、品茶来内省修行、修身养性的方式。 D.中国茶道被引进日本是由南浦昭明禅师实现的。他是在浙江余杭经山寺学得 茶宴仪程并在南宋末年将茶道带回日本的。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时的茶道是“茶宴”,它突出的是礼仪;宋时流行的是“斗茶”,它的特 色是游艺。 B.斗茶时如果能说出是否本地茶叶,冲茶之水的由来并且得分最多,便可获得 奖品。 C.珠光流茶道的出现,标志着具有浓郁的中国色彩的茶道日本化的开始。 D.日本茶道的顶峰标志是千利休创立的“利休流草庵风茶法”流行于全世界, 但因以茶干政,千利休终被当政者勒令自杀。 3.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宋徽宗赵佶爱茶,他认为茶能使人“闲和宁静”,“致清导和”,这必然影 响他,使他性格更软弱,而这可能影响了北宋对金的政策:对金人屈膝退让。 B.茶种和茶文化都是由日本僧人引进日本的,随之东传日本的还有中国的儒学、 社会生活习俗等。 C.日本茶道源于中国,但引进后日本创立了“珠光流茶道”、“利休流草庵风 茶法”,说明日本民族不仅善于学习,还善于创新。 D.日本茶道四规明显有着中国茶道的精神,但日后中国茶道式微而日本茶道兴 盛以至于反传中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日本在茶道文化上渐渐分道,走上 不同的发展道路。 二、本题共 3 小题,每题 3 分,共 9 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 李密传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 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 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 周门人方之游夏①。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 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②。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 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 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 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 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
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 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晋书·李密传》节选) 注]①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造诣。②虫沙:比 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此指死亡 4.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早亡,母何氏醮醮:改嫁。 B.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阕:停止、结束。 C.周门人方之游夏方:把…并列、等同 D.孔明言教何碎碎:破碎、国破。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密奉事以孝谨闻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B.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C.有暇则讲学忘疲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 D.齐桓得管仲而霸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李密与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 B.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没有接受官 职 C.李密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很有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未能调 回京城任职,因此心怀怨恨。 李密在祖母刘氏过世后,应征太子洗马,实现他在《陈情表》中所说的先尽 孝后尽忠的诺言。 第Ⅱ卷(120分) 三、(24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3分) (2)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3分) (3)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4分) 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 踏莎行①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②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③去? [注]①此词大约作于1097年春三月,其时,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 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被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②幸自:本自 本来是。③潇湘:潇水、湘江。 8.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9此词末两句曾令苏轼击节赞叹,竟书于扇面。这两句究竟好在何处?请简要分 析。(5分)
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 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晋书·李密传》节选) [注]①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造诣。②虫沙:比 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此指死亡。 4.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早亡,母何氏醮 醮:改嫁。 B.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阕:停止、结束。 C.周门人方之游夏 方:把……并列、等同。 D.孔明言教何碎 碎:破碎、国破。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密奉事以孝谨闻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B. 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C. 有暇则讲学忘疲 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 D. 齐桓得管仲而霸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李密与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 B.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没有接受官 职。 C.李密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很有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未能调 回京城任职,因此心怀怨恨。 D.李密在祖母刘氏过世后,应征太子洗马,实现他在《陈情表》中所说的先尽 孝后尽忠的诺言。 第Ⅱ卷(120 分) 三、(24 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9 分) 踏莎行①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②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③去? [注]①此词大约作于 1097 年春三月,其时,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 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被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②幸自:本自, 本来是。③潇湘:潇水、湘江。 8.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答: 9.此词末两句曾令苏轼击节赞叹,竟书于扇面。这两句究竟好在何处?请简要分 析。(5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5分) (一)(1),而智勇常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琵琶行》中侧面烘托琵琶女弹奏效果的诗句是“,” (二)(1)_,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2)连峰去天不盈尺 咏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3)陆游在《书愤》中用来追述早年抱负、再现战斗场面的诗句是“,”。 四、(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倾听那涛声 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风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 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享誉中外的著名作家沈 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 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它原 来就清清凌凌、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是一副大家闺女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 不慢。几乎听不到涛声。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了 起来,一起吼叫起来,显得异常热闹。白色的浪花髙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 天。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丛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 感情了。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沈老的 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我的生活与思想皆从孤独得来 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③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先生出生在凤凰古城中营 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 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 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沈从文先 生默默观察着小城镇的众生百态,也在静默中明白了很多事情。这给他以后的文 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④l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 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纳传神,句式简峭,具有 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 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⑤沈从文先生魂归风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 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 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 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 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 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 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姨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 书,沈从文侄女婿、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素教授镌刻的挽联:“不折不 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5 分) (一)(1) ,而智勇常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琵琶行》中侧面烘托琵琶女弹奏效果的诗句是“ , ”。 (二)(1) ,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2)连峰去天不盈尺, 。 ,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3)陆游在《书愤》中用来追述早年抱负、再现战斗场面的诗句是“ , ” 。 四、(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 倾听那涛声 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 泉淙淙。1992 年 5 月 10 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享誉中外的著名作家沈 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 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它原 来就清清凌凌、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是一副大家闺女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 不慢。几乎听不到涛声。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了 起来,一起吼叫起来,显得异常热闹。白色的浪花高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 天。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 感情了。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沈老的 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我的生活与思想皆从孤独得来, 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③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 1902 年 12 月 28 日,沈从文先生出生在凤凰古城中营 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 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 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沈从文先 生默默观察着小城镇的众生百态,也在静默中明白了很多事情。这给他以后的文 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④1924 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 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纳传神,句式简峭,具有 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 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⑤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 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 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 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 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 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 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姨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 书,沈从文侄女婿、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素教授镌刻的挽联:“不折不 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
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 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 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 与众不同、“亦谦亦让”的沈从文! ⑥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注,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 他人生的句号。“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就回到故乡”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 大师黄永玉这样写道 ⑦2007年5月20日,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骨灰也被亲人捧着从北京移居听 涛山。 ⑧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这时的涛声也 显得格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旁边的听涛山更加 寂静,仿佛它也知道,有一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 (摘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注]三生石,传说中立在奈何桥边的一块大石头,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 1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文章的标题“倾听那涛声”有哪些含义。(6分) 1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 (2)“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13.作者为什么称听涛山为“归根山”,沱江水为“忘情水”,五色巨石为“三 生石”?(6分) 14.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六、语言知识及运用(14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人类文明史图鉴》就人与自然、城市、家庭、战争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而微 的介绍,涵盖了世界各大文明,并十分重视历史的分析。 B.交际不仅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门艺术。只要你能够有效地运用这门艺术, 便会左右逢源,无往不利,融人社会,取得成功。 C.为了写好这篇文章,完成温家宝总理的嘱托,年过古稀的刘教授每天都奔波 于各大图书馆,不辞辛劳地査找文献,寻章摘句,做了上千张卡片,费了很多时 间和精力 D.王安石的“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强调了“红一点”个性的重 要性。客观事物差异性、独特性的魅力,在诗句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楚楚动人。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自律机制是新闻界为了防止新闻媒体免遭大众和政府对其制定规定而进行的 自我限制,也是负责任的媒体获取受众信任、减少诉讼、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 B、孟祥斌同志用生命忠诚地践行了人民军队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服务人民、 热爱人民的光荣传统,用青春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崇高的人生追求 C、要想完成“天盛”到“天空”的升华,如何把握收费标准将成为关键,究竟 是继续走髙价的金贵路线还是选择降价走薄利多销的路子,将成为其能否成功的 关键因素。 D、梵髙在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 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都是毫不相干的 1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的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 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 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 与众不同、“亦谦亦让”的沈从文! ⑥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注,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 他人生的句号。“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就回到故乡”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 大师黄永玉这样写道。 ⑦2007 年 5 月 20 日,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骨灰也被亲人捧着从北京移居听 涛山。 ⑧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这时的涛声也 显得格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旁边的听涛山更加 寂静,仿佛它也知道,有一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 (摘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注]三生石,传说中立在奈何桥边的一块大石头,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 1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文章的标题“倾听那涛声”有哪些含义。(6 分) 1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 分) (1)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 (2)“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13.作者为什么称听涛山为“归根山”,沱江水为“忘情水”,五色巨石为“三 生石”?(6 分) 14.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6 分) 六、语言知识及运用(14 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人类文明史图鉴》就人与自然、城市、家庭、战争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而微 的介绍,涵盖了世界各大文明,并十分重视历史的分析。 B.交际不仅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门艺术。只要你能够有效地运用这门艺术, 便会左右逢源,无往不利,融人社会,取得成功。 C.为了写好这篇文章,完成温家宝总理的嘱托,年过古稀的刘教授每天都奔波 于各大图书馆,不辞辛劳地查找文献,寻章摘句,做了上千张卡片,费了很多时 间和精力。 D.王安石的“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强调了“红一点”个性的重 要性。客观事物差异性、独特性的魅力,在诗句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楚楚动人。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自律机制是新闻界为了防止新闻媒体免遭大众和政府对其制定规定而进行的 自我限制,也是负责任的媒体获取受众信任、减少诉讼、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 B、孟祥斌同志用生命忠诚地践行了人民军队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服务人民、 热爱人民的光荣传 统,用青春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崇高的人生追求。 C、要想完成“天盛”到“天空”的升华,如何把握收费标准将成为关键,究竟 是继续走高价的金贵路线还是选择降价走薄利多销的路子,将成为其能否成功的 关键因素。 D、梵高在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 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都是毫不相干的。 1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的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