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市 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国学”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它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是一种知识体 系。作为中国人,应自觉成为一名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对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史记》《汉 书》应该有基本的了解。第二,它是一种思维智慧,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不管中国人有没 有正式地把国学当做学问来学习,都是在国学的氛围里成长。面对同样的事情,中国人和西 方人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最后,国学就是它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和而不同、“天 人合一”。应该说,这些价值现层面的东西,才是国学最根本的内容 “国学是个好东西,但也有局限性。“国学ˆ的不少内涵就是落后腐朽的,如“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三纲思想;有的本来是正面积极的内容,但时过境迁,渐渐落 后于变化了的形势,而成为历史的惰性与包袱。譬如《孙子兵法》所提倡的原始民本观道 者,令民与上同意也”。这在其诞生的春秋战国时代,无疑是进步的,但进入近代后,却严 重滞后于新型的民主要求了,而它本身是无法顺利完成转型,变“令民与上同意”为“令上与 民同意`的 另外,以“国学为主要表现的传统文化理念,在许多情况下,是知行割裂的。如《孙子 兵法》中的视卒如婴儿”,会觉得它很爱兵,但其实在孙子的眼里,土卒不过若驱群羊 可以“上屋而抽其梯”,能够置之死地然后生,投之亡地然后存”,不存丝毫怜悯之心,还美 其名日“慈不掌兵”。 在国学身上,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交织在一起,我们既不能因它存有糟粕而一概
河南商丘市 2011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国学”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它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是一种知识体 系。作为中国人,应自觉成为一名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对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史记》《汉 书》应该有基本的了解。第二,它是一种思维智慧,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不管中国人有没 有正式地把国学当做学问来学习,都是在国学的氛围里成长。面对同样的事情,中国人和西 方人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最后,“国学”就是它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和而不同”、“天 人合一”。应该说,这些价值现层面的东西,才是国学最根本的内容。 “国学”是个好东西,但也有局限性。“国学”的不少内涵就是落后腐朽的,如“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三纲思想;有的本来是正面积极的内容,但时过境迁,渐渐落 后于变化了的形势,而成为历史的惰性与包袱。譬如《孙子兵法》所提倡的原始民本观“道 者,令民与上同意也”。这在其诞生的春秋战国时代,无疑是进步的,但进入近代后,却严 重滞后于新型的民主要求了,而它本身是无法顺利完成转型,变“令民与上同意”为“令上与 民同意”的。 另外,以“国学”为主要表现的传统文化理念,在许多情况下,是知行割裂的。如《孙子 兵法》中的“视卒如婴儿”,会觉得它很爱兵,但其实在孙子的眼里,士卒不过“若驱群羊”, 可以“上屋而抽其梯”,能够“置之死地然后生,投之亡地然后存”,不存丝毫怜悯之心,还美 其名曰“慈不掌兵”。 在“国学”身上,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交织在一起,我们既不能因它存有糟粕而一概
抹煞它,也不能因它今天仍拥有合理的内核而一味拔高它。科学理性、一分为二永远是对待 国学”应有的立场与态度 今天弘扬国学,尤其要做到两个超越”:第一,超越单纯的汉族畛域。中华民族有五十 六个民族,如果今天的国学仅仅局限于汉族这一块,显然会是残缺不全的,既不符合实际, 也不利于民族的团结与国家的统一。 第二,要超越经史子集的传统,回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传统学术的原生态。实际 上,经史子集是次生态,原生形态应该是六艺之学,就是从西周的六艺之学,一直延续到班 固《汉书艺文志》的六略之学。 西周时期的六艺”,是培养“全人”人格的,有精神思想的指导:“礼¨乐”,有自然科学 知识、文化技能的掌握:“书ν数”,也有军事技能、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射¨御”。但孔 子之后的六艺却变成了纯粹的书本知识。再看《汉书艺文志》,实用之学与理论之学是结 合在一起的,但经史子集里却淡化了操作、实践性的东西。“学习”中的“学”,是被动的、灌 输性的学,“习”,是在实践中练习、升华。现在我们只有学”,没有习的成分了 (摘编自黄朴民《“国学”断想》) 1.下列对于“国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具体说,就是指对四书五经、唐诗 宋词、《史记》《汉书》等内容的学习。 B.“国学”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我们从小在国学的氛围里成长,或多或少会受到国学 影响,致使在处世方式上与西方会有所不同 C.“国学”是指它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和而不同”、“天人合→”等价值观层面的思想, 是国学最根本的东西 D.“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主要表现内容,其思想价值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些内容由进步而转为落后。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核心价值观,是国学最根本的内容,也是国学三个层面 中核心的层面 B.《孙子兵法》中“令民与上同意”与“令上与民同意”的观点,虽然都属于民本思想,但
抹煞它,也不能因它今天仍拥有合理的内核而一味拔高它。科学理性、一分为二永远是对待 “国学”应有的立场与态度。 今天弘扬国学,尤其要做到两个“超越”:第一,超越单纯的汉族畛域。中华民族有五十 六个民族,如果今天的国学仅仅局限于汉族这一块,显然会是残缺不全的,既不符合实际, 也不利于民族的团结与国家的统一。 第二,要超越经史子集的传统,回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传统学术的原生态。实际 上,经史子集是次生态,原生形态应该是六艺之学,就是从西周的六艺之学,一直延续到班 固《汉书·艺文志》的六略之学。 西周时期的“六艺”,是培养“全人”人格的,有精神思想的指导:“礼”“乐”,有自然科学 知识、文化技能的掌握:“书”“数”,也有军事技能、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射”“御”。但孔 子之后的“六艺”却变成了纯粹的书本知识。再看《汉书·艺文志》,实用之学与理论之学是结 合在一起的,但经史子集里却淡化了操作、实践性的东西。“学习”中的“学”,是被动的、灌 输性的学,“习”,是在实践中练习、升华。现在我们只有“学”,没有“习”的成分了。 (摘编自黄朴民《“国学”断想》) 1.下列对于“国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具体说,就是指对四书五经、唐诗 宋词、《史记》《汉书》等内容的学习。 B.“国学”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我们从小在国学的氛围里成长,或多或少会受到国学 影响,致使在处世方式上与西方会有所不同。 C.“国学”是指它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价值观层面的思想, 是国学最根本的东西。 D.“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主要表现内容,其思想价值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一些内容由进步而转为落后。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核心价值观,是国学最根本的内容,也是国学三个层面 中核心的层面。 B.《孙子兵法》中“令民与上同意”与“令上与民同意”的观点,虽然都属于民本思想,但
二者的境界有着很大差别。 C.由于经史子集学术次生态的特质,使得它们远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传统学 术特点 D.西周时期的“六艺”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传统学术精神相符合,而这以后对 “六艺”的阐述却偏离了这种精神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孙子兵法》虽然在军事谋略上值得借鉴,但是它有知行割裂的毛病,因而从传统 文化理念上渐渐落后于变化了的形势 B.国学的内容融合在五十六个民族之中,虽然汉族成分居多,但是为了保持国学完整 和民族团结,必须超越汉族畛域 C.从六艺之学到《汉书艺文志》的六略之学,都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而这与 淡化操作、实践性的经史子集有较大不同 D.我们不能以狭隘的汉族文化角度研究国学,不能局限在单纯的经史子集范围里研究 国学,面对国学,既要“学”,还要“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麟土字云祯,吴兴武康人也。麟士幼而俊敏,年七岁,听叔父岳言玄。宾散,言无所 遗失。岳抚其肩曰:“若斯文不绝,其在尔乎。”及长,博通经史,有高尚之心。亲亡,居丧 尽礼。服阕,忌日辄流泪弥旬。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 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日:“非卿履邪”笑而受之。 宋元嘉末,文帝令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经,访举学士,县以麟士应选。不得已至都,尚之 深相接。及至,尚之谓子偃曰:“山薮故多奇土,沈麟士,黄叔度之流也,汝师之。麟士 尝苦无书,因游都下,历观四部毕,乃叹日:“古人亦何人哉。”少时称疾归乡,不与人物通 养孤兄子,义著乡里 或劝之仕,答曰:“吾诚未能景行坐忘,何为不希企日损。”乃作《玄散赋》以绝世。太 守孔山土辟不应,宗人徐州刺史昙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候之,麟士未尝答也。隐居余干 吴差山,讲经教授,从学士数十百人,各营屋宇,依止其侧,时为之语日:“昊差山中有贤 士,开门教授居成市。麟士重陆机《连珠》,每为诸生讲之。征北张永为吴兴守,请麟士入 郡。麟士闫郡后堂有妤山水,欲一观之,乃往停数月。永欲请为功曹,麟土曰:“必欲饰浑 沌以蛾眉,冠越客于文冕,走虽不敏,请附高节,有蹈东海死耳,不忍受此黔劓。”永乃止
二者的境界有着很大差别。 C.由于经史子集学术次生态的特质,使得它们远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传统学 术特点。 D.西周时期的“六艺”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传统学术精神相符合,而这以后对 “六艺”的阐述却偏离了这种精神。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孙子兵法》虽然在军事谋略上值得借鉴,但是它有知行割裂的毛病,因而从传统 文化理念上渐渐落后于变化了的形势。 B.国学的内容融合在五十六个民族之中,虽然汉族成分居多,但是为了保持国学完整 和民族团结,必须超越汉族畛域。 C.从六艺之学到《汉书·艺文志》的六略之学,都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而这与 淡化操作、实践性的经史子集有较大不同。 D.我们不能以狭隘的汉族文化角度研究国学,不能局限在单纯的经史子集范围里研究 国学,面对国学,既要“学”,还要“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沈麟士字云祯,吴兴武康人也。麟士幼而俊.敏,年七岁,听叔父岳言玄。宾散,言无所 遗失。岳抚其肩曰:“若斯文不绝,其在尔乎。”及长,博通经史,有高尚之心。亲亡,居丧 尽礼。服阕,忌日辄流泪弥旬。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 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履邪?”笑而受之。 宋元嘉末,文帝令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经,访举学士,县以麟士应选。不得已至都,尚之 深相接。及至,尚之谓子偃曰:“山薮故多奇士,沈麟士,黄叔度①之流也,汝师之。”麟士 尝苦无书,因游都下,历观四部毕.,乃叹曰:“古人亦何人哉。”少时称疾归乡,不与人物通。 养孤兄子,义著乡里。 或劝之仕,答曰:“吾诚未能景行坐忘,何为不希企日损。”乃作《玄散赋》以绝世。太 守孔山士辟不应,宗人徐州刺史昙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候.之,麟士未尝答也。隐居余干 吴差山,讲经教授,从学士数十百人,各营屋宇,依止其侧,时为之语曰:“昊差山中有贤 士,开门教授居成市。”麟士重.陆机《连珠》,每为诸生讲之。征北张永为吴兴守,请麟士入 郡。麟士闻郡后堂有好山水,欲一观之,乃往停数月。永欲请为功曹,麟士曰:“必欲饰浑 沌以蛾眉,冠越客于文冕,走虽不敏,请附高节,有蹈东海死耳,不忍受此黔劓②。”永乃止
升明末,大守王奂,永明中,中书郎沈约并表荐之,征皆不就 麟土无所营求,以笃学为务,恒凭素几鼓素琴,不为新声。负薪汲水,并日而食。守操 终老,读书不倦。遭火烧书数干卷,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以反故抄写,火下细书,复成 二三千卷,满数十箧。时人以为养身静默所致。梁天监元年,与何点同征,又不就。二年, 卒于家,年八十五。 (节选自《南史沈麟士传》) 注释:①黄叔度:名宪,汝南慎阳人。东汉时饱学之士,满腹经纶,但拒绝出来做官 ②黔劓:黔,通“黥”,在脸上刺刻涂墨:劓,割去鼻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麟土幼而俊敏 俊:才智出众 B.因游都下,历观四部毕 丰:都,全部 C.侍中怀文、左率勃来候之 候:拜访,问候 D.麟土重陆机《连珠》 重:敬重,仰慕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沈麟士不慕名利的一组是(3分) ①访举学士,县以麟士应选 ②尝苦无书,因游都下,历观四部毕 ③称疾归乡,不与人物通 ④何为不希企日损 ⑤走虽不敏,请附高节 ⑥守操终老,读书不倦 A.①③⑤ ②④⑥ 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麟士年幼时便博闻强记,七岁那年,听叔父沈岳谈论道家学说,听一遍他就能毫 无遗漏地复述下来,叔父对他甚为赏识 B.沈麟士特别孝顺,父母去世,服丧期间竭尽礼节。守丧结束后,每到父母忌日总是 多天流泪,伤心不已。 C.沈麟士宽厚待人,节操高尚,颇有义名,曾受到何尚之、孔山士、王奂、沈约等人 的征召举荐,但他都没有出来做官 D.张永做吴兴太守时,请麟士到郡中。沈麟士为观赏秀丽山水,答应前往并停留几个 月。后张永请他担任功曹,他誓死拒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5分) (2)麟士无所营求,以笃学为务,恒凭素几鼓素琴,不为新声。(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升明末,大守王奂,永明中,中书郎沈约并表荐之,征皆不就。 麟士无所营求,以笃学为务,恒凭素几鼓素琴,不为新声。负薪汲水,并日而食。守操 终老,读书不倦。遭火烧书数千卷,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以反故抄写,火下细书,复成 二三千卷,满数十箧。时人以为养身静默所致。梁天监元年,与何点同征,又不就。二年, 卒于家,年八十五。 (节选自《南史·沈麟士传》) 注释:①黄叔度:名宪,汝南慎阳人。东汉时饱学之士,满腹经纶,但拒绝出来做官。 ②黔劓:黔,通“黥”,在脸上刺刻涂墨;劓,割去鼻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麟土幼而俊.敏 俊:才智出众 B.因游都下,历观四部毕. 毕:都,全部 C.侍中怀文、左率勃来候.之 候:拜访,问候 D.麟土重.陆机《连珠》 重:敬重,仰慕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沈麟士不慕名利的一组是(3 分) ①访举学士,县以麟士应选 ②尝苦无书,因游都下,历观四部毕 ③称疾归乡,不与人物通 ④何为不希企日损 ⑤走虽不敏,请附高节 ⑥守操终老,读书不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沈麟士年幼时便博闻强记,七岁那年,听叔父沈岳谈论道家学说,听一遍他就能毫 无遗漏地复述下来,叔父对他甚为赏识。 B.沈麟士特别孝顺,父母去世,服丧期间竭尽礼节。守丧结束后,每到父母忌日总是 多天流泪,伤心不已。 C.沈麟士宽厚待人,节操高尚,颇有义名,曾受到何尚之、孔山士、王奂、沈约等人 的征召举荐,但他都没有出来做官。 D.张永做吴兴太守时,请麟士到郡中。沈麟士为观赏秀丽山水,答应前往并停留几个 月。后张永请他担任功曹,他誓死拒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麟士无所营求,以笃学为务,恒凭素几鼓素琴,不为新声。(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11 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8.末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9.结合全诗谈一谈,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6分) Zxxk. Com]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3)潮平两岸阔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题记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l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桥畔的老人 海明威 个满身尘土,戴着一副钢边眼镜的老人坐在桥畔。 这是一座浮桥。桥上车水马龙,汽车、卡车、男人、女人,还有小孩,蜂拥地渡过河去 一辆辆骡拉的车子靠着士兵推转车轮,在浮桥陡岸上摇摇晃晃地爬动着。而这个老人却一直 坐在那里,木然不动。他已经精疲力尽,无法再迈动脚步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了解桥头周围的情况,摸清敌人的动向。这项任务完成以后,我又回到 了桥畔。这时,桥上的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寥寥无几,而这个老人还是坐在那里。 你是哪里来的?我上去问他 “从桑·卡洛斯来的。”他说时,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8.末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全诗谈一谈,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xxk.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3)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桥畔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满身尘土,戴着一副钢边眼镜的老人坐在桥畔。 这是一座浮桥。桥上车水马龙,汽车、卡车、男人、女人,还有小孩,蜂拥地渡过河去。 一辆辆骡拉的车子靠着士兵推转车轮,在浮桥陡岸上摇摇晃晃地爬动着。而这个老人却一直 坐在那里,木然不动。他已经精疲力尽,无法再迈动脚步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了解桥头周围的情况,摸清敌人的动向。这项任务完成以后,我又回到 了桥畔。这时,桥上的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寥寥无几,而这个老人还是坐在那里。 “你是哪里来的?”我上去问他。 “从桑·卡洛斯来的。”他说时,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