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西华一高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甲必考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中国龙文化源起 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 意识的反映。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其功能意识来源于 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 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 就是很好的例证。 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原龙 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 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陶壶龙纹为人面、 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 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 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 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 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 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 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 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 有鱼类在水中遨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 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战国时 代,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 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 终不变的 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所以,有 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 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 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 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 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 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 至今 据研究,龙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 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 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 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一高 2013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 文 试 题 甲 必考题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中 国 龙 文 化 源 起 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 意识的反映。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其功能意识来源于 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 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 就是很好的例证。 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原龙、 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 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陶壶龙纹为人面、 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 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 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 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 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 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 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 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 有鱼类在水中遨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 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①,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战国时 代,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 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 终不变的。 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所以,有 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 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 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 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 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 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 至今。 据研究,龙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 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 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 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
[注]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指母系氏族时期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 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 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 素的宗教意识。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成为其功能意识 来源。 B.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 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C.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 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D.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 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 图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 自己的祖先来崇拜。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 延续。 B.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 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C.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 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D.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 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例如:仰韶 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B.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有学者认 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 中龙的起源。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 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 灾害。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 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 赖古代文献资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 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 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 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①张锐、于经论死, 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注]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指母系氏族时期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 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 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 素的宗教意识。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成为其功能意识 来源。 B.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 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C.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 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D.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 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 图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 自己的祖先来崇拜。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 延续。 B.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 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C.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 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D.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 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例如:仰韶 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B. 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有学者认 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 中龙的起源。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 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 灾害。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 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 赖古代文献资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 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 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 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①张锐、于经论死, 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 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 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世宗怒, 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 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 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 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 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 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 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 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 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 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 有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 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 古学。既投荒②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 自学问中来。”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 。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注】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 论:判罪 B.命执首事八人 下诏狱 执:执行 C.施于小过,俾民自新 俾:使 D.叩以疑 义 叩:询问 5.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杨慎禀性刚直、坚持原则的一组是 ①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 ②尽斥锦衣冒滥官 ③撼门大哭,声彻殿庭 ④乃再杖七人于廷 ⑤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 ⑥慎闻之,益纵酒自放 A.②④⑥ B.①②④ ③⑤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慎经常讲《舜典》,以此来劝诫世宗不要宽恕张锐、于经等元恶大奸之人 的死罪 B.杨慎为人忠贞,遇事常上书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他上书抗谏,武 宗只得称病而归。 C.杨慎讲究孝道,为继母服丧后才担任原官,闻知父亲生病急忙归家探病,父 亲去世后又请求归葬。 D.杨慎自幼机敏,谦虚好学,老年更甚;他博闻强记,著作丰富,被誉为明朝 第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 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 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世宗怒, 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 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 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 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 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 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 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 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 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 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 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 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 古学。既投荒②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 资性不足恃, 日新德业, 当 自学问中来。” 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 一。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注】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 论:判罪 B.命执首事八人 下诏狱 执:执行 C. 施于小过, 俾民自新 俾:使 D. 叩以疑 义 叩:询问 5.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杨慎禀性刚直、坚持原则的一组是 ( ) ①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 ②尽斥锦衣冒滥官 ③撼门大哭,声彻殿庭 ④乃再杖七人于廷 ⑤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 ⑥慎闻之,益纵酒自放 A. ②④⑥ B. ①②④ C. ③⑤⑥ D. 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慎经常讲《舜典》,以此来劝诫世宗不要宽恕张锐、于经等元恶大奸之人 的死罪。 B. 杨慎为人忠贞,遇事常上书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他上书抗谏,武 宗只得称病而归。 C. 杨慎讲究孝道,为继母服丧后才担任原官,闻知父亲生病急忙归家探病,父 亲去世后又请求归葬。 D. 杨慎自幼机敏,谦虚好学,老年更甚;他博闻强记,著作丰富,被誉为明朝 第一。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5分) (2)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南柯子·忆旧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8、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分) 谷 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怨灵修之浩荡 。(屈原《离骚》) (2)间关莺语花底滑, (白居易《琵琶行》)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4)曾子曰: 任重而道 疋 (《孔子语录》
(1)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5 分) (2)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8、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 分) 答: 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怨灵修之浩荡 兮, 。(屈原《离骚》) (2)间关莺语花底滑, 。 (白居易《琵琶行》)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也。 , 。 (欧阳修《醉翁亭记》) (4)曾子曰: ,任重而道 远。 (《孔子语录》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 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雪 夜 星新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 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 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昵!”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 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 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 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 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 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 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 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 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 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 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雪 夜 星 新 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 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 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 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 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 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 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 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 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 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 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 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