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中学2013届高三第1学期月考 第I卷阅读题 、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每小题2分,共8分)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 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 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 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 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有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 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 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 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生平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 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 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 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 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 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 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 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文详矣, 故不复云。 (选自《古文观止》)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A.其兴于怨 怨刺:怨愤讥刺 B.不求苟说于 世篇之 说:通“悦”,取悦 C.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 掇:选择 辄序而藏 序:次序
陕西省宝鸡中学 2013 届高三第 1 学期月考 第 I 卷阅读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题:(每小题 2 分,共 8 分)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 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 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 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 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有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 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 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 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生平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 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 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 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 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 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 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 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文详矣, 故不复云。 (选自《古文观止》)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其兴于怨 刺 怨刺:怨愤讥刺 B.不求苟说于 世 说:通“悦”,取悦 C.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 篇 掇:选择 D.辄序而藏 之 序:次序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县 A.困于州 不得奋见于事业 B.以道羁臣寡妇之所 圣俞以疾卒于京师 叹者陵 C.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 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D.其家宛 得其遗稿千余篇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是也业 A.多出于古穷人之辞 B.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 C.不得奋见于事 D.其为文章,简古 纯粹 4.对下面文言语句的翻译无误的一项 是 A.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译文:那么就不是诗让人贫穷,原来是诗人贫穷了然后才写出技巧高明的诗呢 B.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译文:从做孩童的时候起,他所写的诗就使年长的人惊叹。 C.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译文:可是当时没有贤愚之分,一谈到做诗,一定向圣俞会求教。 D.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译文:王公虽然很了解他,也没有果断的推荐他。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9题。(19分)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歆为吏,休沐 出府,则归家阖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魏国既 建,为御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及践阼,改为司徒 黄初中,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征之。明帝即位,进封博平侯, 转拜太尉。歆称病乞退,让位于宁。帝不许。临当大会,乃遣散骑常侍缪袭奉诏 喻指曰:“朕新莅庶事,一日万几,惧听断之不明。赖有德之臣,左右朕躬,而 君屡以疾辞位。夫量主择君,不居其朝,委荣弃禄,不究其位,古人固有之矣, 顾以为周公、伊尹则不然。洁身徇节,常人为之,不望之于君。君其力疾就会 以惠予一人。将立席几筵,命百官总己,以须君到,朕然后御坐。”又诏袭:“须 歆必起,乃还。”歆不得已,乃起 太和中,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许昌。歆上疏曰:“兵乱以来,过逾二 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 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 ) A.困于州 县 不得奋见于事业 B.以道羁臣寡妇之所 叹 圣俞以疾卒于京师 C.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 者 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D.其家宛 陵 得其遗稿千余篇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是: ( ) A.多出于古穷人之辞 也 B. 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 C.不得奋见于事 业 D. 其为文章,简古 纯粹 4.对下面文言语句的翻译无误的一项 是: ( ) A.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译文:那么就不是诗让人贫穷,原来是诗人贫穷了然后才写出技巧高明的诗呢。 B.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译文:从做孩童的时候起,他所写的诗就使年长的人惊叹。 C.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译文:可是当时没有贤愚之分,一谈到做诗,一定向圣俞会求教。 D. 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译文:王公虽然很了解他,也没有果断的推荐他。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5——9 题。(19 分)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歆为吏,休沐 出府,则归家阖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魏国既 建,为御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及践阼,改为司徒。 黄初中,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征之。明帝即位,进封博平侯, 转拜太尉。歆称病乞退,让位于宁。帝不许。临当大会,乃遣散骑常侍缪袭奉诏 喻指曰:“朕新莅庶事,一日万几,惧听断之不明。赖有德之臣,左右朕躬,而 君屡以疾辞位。夫量主择君,不居其朝,委荣弃禄,不究其位,古人固有之矣, 顾以为周公、伊尹则不然。洁身徇节,常人为之,不望之于君。君其力疾就会, 以惠予一人。将立席几筵,命百官总己,以须君到,朕然后御坐。”又诏袭:“须 歆必起,乃还。”歆不得已,乃起。 太和中,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许昌。歆上疏曰:“兵乱以来,过逾二 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 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
戢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 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 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 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 子之怀,唯陛下裁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川,二祖 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 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 秋大雨,诏真引军还。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 (选自《三国志·华歆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命到功然.是 A.虽有二贼负险延 负:仗恃 B.命百官总己,以须君 总己:各管自己的职事 C.越险深入,无独克之 取胜 D.顾以为周公、伊尹则不 顾:考虑 6.华歆认为应该“以征伐为后事”,其理由 ①兵乱以来,过逾二纪②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③ 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④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⑤二贼之 衅,可坐而待也⑥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7.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是 A.华歆在明帝即位后,称病乞退,是因为他效法周公、伊尹, 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B.华歆认为,应该把治国放在首位,而治国的核心是民众的安 居乐业,只有这样,国人欢迎,东吴、西蜀的民众也会拖儿带女地前来投奔。 C.华歆认为,三国鼎立局面业已形成,“二贼”有险要的地势 可以依托,贸然进攻必定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所以不能再用兵。 D.魏明帝并没有接受华歆的进谏,表示要效法“二祖”,尽快 完成统一大业 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5分)
戢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 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 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 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 子之怀,唯陛下裁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川,二祖 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 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 秋大雨,诏真引军还。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 (选自《三国志·华歆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虽有二贼负险延 命 负:仗恃 B.命百官总己,以须君 到 总己:各管自己的职事 C.越险深入,无独克之 功 克:取胜 D.顾以为周公、伊尹则不 然 顾:考虑 6.华歆认为应该“以征伐为后事”,其理由 是: ( ) ①兵乱以来,过逾二纪 ②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 ③ 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 ④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 ⑤二贼之 衅,可坐而待也 ⑥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7.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是 ( ) A.华歆在明帝即位后,称病乞退,是因为他效法周公、伊尹, 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B.华歆认为,应该把治国放在首位,而治国的核心是民众的安 居乐业,只有这样,国人欢迎,东吴、西蜀的民众也会拖儿带女地前来投奔。 C.华歆认为,三国鼎立局面业已形成,“二贼”有险要的地势 可以依托,贸然进攻必定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所以不能再用兵。 D.魏明帝并没有接受华歆的进谏,表示要效法“二祖”,尽快 完成统一大业。 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5 分)
(2)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 (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11分) 定风波 苏轼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 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 乙。 常羨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 是吾乡。 9.“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一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有什么艺术效果?(6分) 10.这首词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陈述。(5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 愁? (李煜《虞美人》 (2)大弦嘈嘈如急 雨 ,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笆行》)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然后知
(2)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 (5 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9——10 题:(11 分) 定风波 苏轼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 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 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 是吾乡。 9.“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一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有什么艺术效果?(6 分) 10.这首词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陈述。(5 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1.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 愁? 。 (李煜《虞美人》) (2)大弦嘈嘈如急 雨, 。 ,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笆行》)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然后知
(《孟子》)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一(4)题 代名士张伯驹 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 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 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堪称中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张伯驹7岁时被过继给其伯父长芦盐运使张镇芳。当时科举刚刚废除,新式学堂 方兴未艾,但张镇芳沿用旧式家塾教育,请来名师为张伯驹启蒙。他从《三字经》 《千家文》等学起,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九岁时,一部《古文 观止》倒背如流;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已读了两遍:354卷的《资 治通鉴》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唐诗宋词,更是脱口而出。 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使这位翩翩公子能够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自己 的精神世界里,摒弃世俗,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填词作诗,写字 作画,学唱京剧……凡是喜爱的事情,他都一心钻研,并且做到极致。 张伯驹天资超逸,利用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主要 著作有《丛碧词》、《洪宪纪事诗注》《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另 外,张伯驹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造诣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本人 亦擅长书法,其书法源学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隶、篆、于一炉,晚年 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被人称为“鸟羽体”。 张伯驹在京剧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自幼喜爱京剧,后跟李佩卿学戏,从 钱包森、王福山习武工。学习期间,他严守传统,苦下功夫,吊嗓子、打把子、 文武昆乱无所不学,只一年就能登台演出,1930年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 余叔岩等组织了“国剧会社”。 张伯驹的生活被人形容为中国现代最后的名士生活。由于他对世俗生活相当淡 薄,在他人眼里,张伯驹的言谈举动便十分“怪异”,不循成规。高朋满座之时, 众人谈笑风生,他若觉得话不投机,就坐在一边摸下巴颏儿,一根一根的拔胡子。 他生活在政治大家族里,却始终与各派政治势力保持一段距离。身为盐业银行董 事、总稽核、老板,他对“毛票换大洋”的生意经丝毫没有兴趣,完全是个甩手 掌柜,总经理有事来问,他不住点头说“是,是,是;好,好。好;可以,可以, 你看着办吧。”虽然拥有偌大一份家业,但张伯驹在生活上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 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穿得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 而且饮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 只要有四个轮子而且能转就行了。因为这些,朋友给他起了外号叫“张大怪”, 张伯驹每有呼必欣然应允 也许,正是这份狷狂和洒脱,促使他后来用尽毕生精力,散尽毕生财力来收藏古 字画,成为“天下第一收藏家” 民国时期,中国政局混乱,许多古董商唯利是图,致使大量国宝流落海外。张伯 驹对此甚为痛惜,所以为了收藏古字画一掷千金,哪怕变卖家产或借贷也在所不 惜。他曾花4万大洋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变卖了自 最喜爱的宅院甚至妻子潘素的首饰,用110两黄金收藏范仲淹的《道服赞》;以 240两黄金保住了中国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尽管此后他债台 髙筑,但是直至后来,即使他被绑匪绑架,生命堪虞时,犹称“宁死魔窟,绝不 许变卖家藏”。经他收藏的书画字迹有118件之多,建国后,这些名贵的收藏大
(《孟子》) 二、现代文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一代名士张伯驹 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 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 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堪称中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张伯驹 7 岁时被过继给其伯父长芦盐运使张镇芳。当时科举刚刚废除,新式学堂 方兴未艾,但张镇芳沿用旧式家塾教育,请来名师为张伯驹启蒙。他从《三字经》 《千家文》等学起,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九岁时,一部《古文 观止》倒背如流;3000 多卷的《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已读了两遍;354 卷的《资 治通鉴》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唐诗宋词,更是脱口而出。 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使这位翩翩公子能够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自己 的精神世界里,摒弃世俗,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填词作诗,写字 作画,学唱京剧……凡是喜爱的事情,他都一心钻研,并且做到极致。 张伯驹天资超逸,利用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主要 著作有《丛碧词》、《洪宪纪事诗注》《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另 外,张伯驹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造诣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本人 亦擅长书法,其书法源学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隶、篆、于一炉,晚年 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被人称为“鸟羽体”。 张伯驹在京剧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自幼喜爱京剧,后跟李佩卿学戏,从 钱包森、王福山习武工。学习期间,他严守传统,苦下功夫,吊嗓子、打把子、 文武昆乱无所不学,只一年就能登台演出,1930 年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 余叔岩等组织了“国剧会社”。 张伯驹的生活被人形容为中国现代最后的名士生活。由于他对世俗生活相当淡 薄,在他人眼里,张伯驹的言谈举动便十分“怪异”,不循成规。高朋满座之时, 众人谈笑风生,他若觉得话不投机,就坐在一边摸下巴颏儿,一根一根的拔胡子。 他生活在政治大家族里,却始终与各派政治势力保持一段距离。身为盐业银行董 事、总稽核、老板,他对“毛票换大洋”的生意经丝毫没有兴趣,完全是个甩手 掌柜,总经理有事来问,他不住点头说“是,是,是;好,好。好;可以,可以, 你看着办吧。”虽然拥有偌大一份家业,但张伯驹在生活上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 “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穿得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 而且饮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 只要有四个轮子而且能转就行了。因为这些,朋友给他起了外号叫“张大怪”, 张伯驹每有呼必欣然应允。 也许,正是这份狷狂和洒脱,促使他后来用尽毕生精力,散尽毕生财力来收藏古 字画,成为“天下第一收藏家”。 民国时期,中国政局混乱,许多古董商唯利是图,致使大量国宝流落海外。张伯 驹对此甚为痛惜,所以为了收藏古字画一掷千金,哪怕变卖家产或借贷也在所不 惜。他曾花 4 万大洋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变卖了自己 最喜爱的宅院甚至妻子潘素的首饰,用 110 两黄金收藏范仲淹的《道服赞》;以 240 两黄金保住了中国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尽管此后他债台 高筑,但是直至后来,即使他被绑匪绑架,生命堪虞时,犹称“宁死魔窟,绝不 许变卖家藏”。经他收藏的书画字迹有 118 件之多,建国后,这些名贵的收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