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2014届高三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香在中国的文字造字中是会意字,甲骨文香字的形状象征,上半部为禾, 下半部是锅,表示锅中煮着禾薯散发的香气。在人类远古时期,能吃热食就是美 妙的满足,象征人类的原始需求已经达到心身合一了。香气开始于我们的嗅觉官 能,启发人类对香气的美好想象,进而形成了优雅美妙的中国香席 什么是香席?香席是经过用香工夫之学习,涵养与修持后,升华为心灵 美感的一种生活形式。香席既不是改变气味的熏香行为,也不是与宗教活动类似 的焚香祈福,香席是一种通过香作媒介的文化活动,不是单纯嗅觉上品评香味的 品香。香席不是在寻求精神的归宿和慰藉,而是生活修养一一在香席的世界可以 上追魏文帝邀集建安七子品迷迭香作《迷迭香赋》的风雅,更可以缅怀苏东坡和 黄庭坚诗歌合唱的浪漫情怀;还有文徴明燃香作《焚香》时的悠悠心境。 品香既是一场别致的雅集,也是一次和心灵的对弈。在传统文化回潮的 当下,风雅了千年的熏香,是附庸风雅也好,是真雅致也罢,在沉寂了半个世纪 后,正迎来大好时代。中医认为,沉香本身就可入药,是一种名贵的药材。除了 直接入药外,沉香还具有解秽流芳、驱虫避邪、正念清神的效果,尤其因为味道 清柔甘醇,利于摄定心神,可帮助人修身养性。很多沉香的爱好者热衷的缘由是, 品香的过程是一种精神和嗅觉的审美过程,能安神、静心,给人以空灵平和。 香文化传到日本,香道修养也成为日本王宫贵族女子成人礼必备考核技 能之一。日本现在流行的香道形式,主要是借鉴了唐末时期隔火熏香的方式和方 法,但中日两国香文化内在追求、熏香过程及香品内涵是不同的。日本香道更多 的追求是形式,重过程。中日文化交流中一个划时代的开创者,便是唐代的鉴真 和尚。公元753年鉴真东渡成功,为日本带去了佛教、中医,同时也带去了大量 的中药及沉香、檀香等香药。实际上,我国香学最早传于日本的时间还要提前近 百年,当时朝鲜的“遣华使”、来华僧侣及留学生将品香用具带回朝鲜,后来 辗转传到日本 香道是一种耐性的训练,也是一种想象力和感受力的训练,训练人细致 如实地品尝生命,让人们对一阵风、一片树叶,对世间的一切都有感觉。香能打 开人和自然界的门,让生命充满爱与被爱的喜悦。品香是一种修炼,是一种找回 自我感知的方法。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静下心来品香,能恢复长久以来已经麻痹 的知觉,敏锐捕捉自己对香的真正感受。品香后勇敢与别人交流闻香体验,不人 云亦云,这是品香的精神。健康才有快乐,安心才得自在。从某种程度上说,品 香也是使身体健康的方法,先贤强调的品香境界是“静心契道,品评审美,励志 翰文,调和身心”。 品香,身体与智慧并行,健康与快乐同在 (摘编自龙超《品香:心香一瓣》) 1.下列对于香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香席的形成过程优雅美妙,它开始于我们的嗅觉官能,启发了人类对香气的 美好想象,象征人类的原始需求已经达到心身合 B.香席是一种文化活动,它需以香作媒介:香席是一种生活形式,需经过用香 工夫之学习,涵养与修持后升华为一种心灵美感
陕西省宝鸡市 2014 届高三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香在中国的文字造字中是会意字,甲骨文香字的形状象征,上半部为禾, 下半部是锅,表示锅中煮着禾薯散发的香气。在人类远古时期,能吃热食就是美 妙的满足,象征人类的原始需求已经达到心身合一了。香气开始于我们的嗅觉官 能,启发人类对香气的美好想象,进而形成了优雅美妙的中国香席。 什么是香席?香席是经过用香工夫之学习,涵养与修持后,升华为心灵 美感的一种生活形式。香席既不是改变气味的熏香行为,也不是与宗教活动类似 的焚香祈福,香席是一种通过香作媒介的文化活动,不是单纯嗅觉上品评香味的 品香。香席不是在寻求精神的归宿和慰藉,而是生活修养——在香席的世界可以 上追魏文帝邀集建安七子品迷迭香作《迷迭香赋》的风雅,更可以缅怀苏东坡和 黄庭坚诗歌合唱的浪漫情怀;还有文徵明燃香作《焚香》时的悠悠心境。 品香既是一场别致的雅集,也是一次和心灵的对弈。在传统文化回潮的 当下,风雅了千年的熏香,是附庸风雅也好,是真雅致也罢,在沉寂了半个世纪 后,正迎来大好时代。中医认为,沉香本身就可入药,是一种名贵的药材。除了 直接入药外,沉香还具有解秽流芳、驱虫避邪、正念清神的效果,尤其因为味道 清柔甘醇,利于摄定心神,可帮助人修身养性。很多沉香的爱好者热衷的缘由是, 品香的过程是一种精神和嗅觉的审美过程,能安神、静心,给人以空灵平和。 香文化传到日本,香道修养也成为日本王宫贵族女子成人礼必备考核技 能之一。日本现在流行的香道形式,主要是借鉴了唐宋时期隔火熏香的方式和方 法,但中日两国香文化内在追求、熏香过程及香品内涵是不同的。日本香道更多 的追求是形式,重过程。中日文化交流中一个划时代的开创者,便是唐代的鉴真 和尚。公元 753 年鉴真东渡成功,为日本带去了佛教、中医,同时也带去了大量 的中药及沉香、檀香等香药。实际上,我国香学最早传于日本的时间还要提前近 二百年,当时朝鲜的“遣华使”、来华僧侣及留学生将品香用具带回朝鲜,后来 辗转传到日本。 香道是一种耐性的训练,也是一种想象力和感受力的训练,训练人细致 如实地品尝生命,让人们对一阵风、一片树叶,对世间的一切都有感觉。香能打 开人和自然界的门,让生命充满爱与被爱的喜悦。品香是一种修炼,是一种找回 自我感知的方法。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静下心来品香,能恢复长久以来已经麻痹 的知觉,敏锐捕捉自己对香的真正感受。品香后勇敢与别人交流闻香体验,不人 云亦云,这是品香的精神。健康才有快乐,安心才得自在。从某种程度上说,品 香也是使身体健康的方法,先贤强调的品香境界是“静心契道,品评审美,励志 翰文,调和身心”。 品香,身体与智慧并行,健康与快乐同在。 (摘编自龙超《品香:心香一瓣》) 1. 下列对于香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香席的形成过程优雅美妙,它开始于我们的嗅觉官能,启发了人类对香气的 美好想象,象征人类的原始需求已经达到心身合一。 B.香席是一种文化活动,它需以香作媒介;香席是一种生活形式,需经过用香 工夫之学习,涵养与修持后升华为一种心灵美感
C.香席是一种生活修养,魏文帝邀集建安七子品迷迭香作《迷迭香赋》 的风雅,文徵明燃香作《焚香》时的悠悠心境都归属香席。 D.香席不是改变气味的熏香行为,也不是与宗教活动类似的焚香祈福,不是单 纯嗅觉上的品香,也不是在寻求精神的归宿和慰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品香是一场别致的雅集,也是一次和心灵的对弈,是一种精神和嗅觉的审美 过程,也是一种修炼,是一种找回自我感知的方法 B.沉香主要用途是帮助人修身养性,因其具有解秽流芳、驱虫避邪、正念清神 的效果,尤其因为味道清柔甘醇,利于摄定心神。 C.鉴真东渡是中日文化交流划时代的开始,他带去了沉香、檀香等香药,但中 国香学传于日本却更早,是经由朝鲜辗转传入的。 D.香道能训练人的耐性,训练人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使人细致如实地品尝生命, 对一阵风、一片树叶,对世间的一切都有感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造字法看,香是会意字,甲骨文的香字构造说明,最早的香,不是指香料, 而是指锅煮禾薯散发的香气,表现了远古人类对吃热食的满足。 B.熏香,是一种流传千年的习俗,一度时期曾归于沉寂;当下,熏香也被人认 为是附庸风雅,但不管怎样评价,现在正是传承熏香的大好时代。 C.日本流行的香道形式借鉴于中国,日本香道更多的是追求形式,重视过程, 而在香文化内在追求、熏香过程及香品内涵上日本是不及中国的。 D.在浮躁年代,静心品香能恢复长久麻痹的知觉,交流闻香的独有体验是品香 的精神;品香可调和身心,使身体与智慧并行,健康与快乐同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宪,飞爱将也。飞破曹成,宪与徐庆、王贵招降其党二万。有郝政率众走沅州, 首被白布,为成报仇,号“白巾贼”,宪一鼓擒之。飞遣宪复随州,敌将王嵩不 战而遁。进兵邓州,距城三十里,遇贼兵数万迎战。与王万、董先各出骑突击, 贼众大溃,遂复邓州。十年,金人渝盟入侵,宪战颍昌、战陈州皆大捷,复其城。 兀术顿兵十二万于临颍县,杨再兴与战,死之。宪继至,破其溃兵八千,兀术夜 遁。宪将徐庆、李山复捷于临颍东北,破其众六千,获马百匹,追奔十五里,中 原大震。会秦桧主和,命飞班师,宪亦还。未几,桧与张俊谋杀飞,密诱飞部曲 以能告飞事者,宠以优赏,卒无人应。闻飞尝欲斩王贵,又杖之,诱贵告飞。贵 不肯,曰:“为大将宁免以赏罚用人,苟以为怨,将不胜其怨。”桧、俊不能屈, 俊劫贵以私事,贵惧而从。时又有王俊者,善告讦,号“雕儿”,以奸贪屡为宪 所裁。桧使人谕之,俊辄从。桧、俊谋以宪、贵、俊皆飞将,使其徒自相攻发, 因及飞父子,庶主上不疑。俊自为状付王俊,妄言宪谋还飞兵,令告王贵,使 执宪。宪未至,俊预为狱以待之。属吏王应求白张俊,以为密院无推勘法。俊不 听,亲行鞫炼,使宪自诬,谓得云书,命宪营还兵计。宪被掠无全肤,竟不伏, 俊手自具狱成,告桧械宪至行在,下大理寺。桧奏召飞父子证宪事。帝曰:“刑 所以止乱,勿妄追证,动摇人心。”桧矫诏召飞父子至。万俟萵诬飞使于鹏、孙 革致书宪、贵,令虚申警报以动朝廷,云与宪书规还飞军【注】。其书皆无有, 乃妄称宪、贵已焚之矣,但以众证具狱。语在飞《传》。宪坐死,籍家赀。绍兴 三十二年,追复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赠宁远军承宣使,录其家
C.香席是一种生活修养,魏文帝邀集建安七子品迷迭香作《迷迭香赋》 的风雅,文徵明燃香作《焚香》时的悠悠心境都归属香席。 D.香席不是改变气味的熏香行为,也不是与宗教活动类似的焚香祈福,不是单 纯嗅觉上的品香,也不是在寻求精神的归宿和慰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品香是一场别致的雅集,也是一次和心灵的对弈,是一种精神和嗅觉的审美 过程,也是一种修炼,是一种找回自我感知的方法。 B.沉香主要用途是帮助人修身养性,因其具有解秽流芳、驱虫避邪、正念清神 的效果,尤其因为味道清柔甘醇,利于摄定心神。 C.鉴真东渡是中日文化交流划时代的开始,他带去了沉香、檀香等香药,但中 国香学传于日本却更早,是经由朝鲜辗转传入的。 D.香道能训练人的耐性,训练人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使人细致如实地品尝生命, 对一阵风、一片树叶,对世间的一切都有感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造字法看,香是会意字,甲骨文的香字构造说明,最早的香,不是指香料, 而是指锅煮禾薯散发的香气,表现了远古人类对吃热食的满足。 B.熏香,是一种流传千年的习俗,一度时期曾归于沉寂;当下,熏香也被人认 为是附庸风雅,但不管怎样评价,现在正是传承熏香的大好时代。 C.日本流行的香道形式借鉴于中国,日本香道更多的是追求形式,重视过程, 而在香文化内在追求、熏香过程及香品内涵上日本是不及中国的。 D.在浮躁年代,静心品香能恢复长久麻痹的知觉,交流闻香的独有体验是品香 的精神;品香可调和身心,使身体与智慧并行,健康与快乐同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宪,飞爱将也。飞破曹成,宪与徐庆、王贵招降其党二万。有郝政率众走沅州, 首被白布,为成报仇,号“白巾贼”,宪一鼓擒之。飞遣宪复随州,敌将王嵩不 战而遁。进兵邓州,距城三十里,遇贼兵数万迎战。与王万、董先各出骑突击, 贼众大溃,遂复邓州。十年,金人渝盟入侵,宪战颍昌、战陈州皆大捷,复其城。 兀术顿兵十二万于临颍县,杨再兴与战,死之。宪继至,破其溃兵八千,兀术夜 遁。宪将徐庆、李山复捷于临颍东北,破其众六千,获马百匹,追奔十五里,中 原大震。会秦桧主和,命飞班师,宪亦还。未几,桧与张俊谋杀飞,密诱飞部曲, 以能告飞事者,宠以优赏,卒无人应。闻飞尝欲斩王贵,又杖之,诱贵告飞。贵 不肯,曰:“为大将宁免以赏罚用人,苟以为怨,将不胜其怨。”桧、俊不能屈, 俊劫贵以私事,贵惧而从。时又有王俊者,善告讦,号“雕儿”,以奸贪屡为宪 所裁。桧使人谕之,俊辄从。桧、俊谋以宪、贵、俊皆飞将,使其徒自相攻发, 因及飞父子,庶主上不疑。俊自为状付王俊,妄言宪谋还飞兵,令告王贵,使贵 执宪。宪未至,俊预为狱以待之。属吏王应求白张俊,以为密院无推勘法。俊不 听,亲行鞫炼,使宪自诬,谓得云书,命宪营还兵计。宪被掠无全肤,竟不伏。 俊手自具狱成,告桧械宪至行在,下大理寺。桧奏召飞父子证宪事。帝曰:“刑 所以止乱,勿妄追证,动摇人心。”桧矫诏召飞父子至。万俟卨诬飞使于鹏、孙 革致书宪、贵,令虚申警报以动朝廷,云与宪书规还飞军【注】。其书皆无有, 乃妄称宪、贵已焚之矣,但以众证具狱。语在飞《传》。宪坐死,籍家赀。绍兴 三十二年,追复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赠宁远军承宣使,录其家
(节选自《宋史·张宪传》) 【注】还飞军:绍兴七年三月,岳飞对张浚、秦桧的作为不满,就报请解职为母 守孝,未得高宗允许,就“以本军事务官张宪摄事” 4.对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十年,金人渝盟入侵 渝:背叛 B.属吏王应求白张俊 白:告诉 C.桧矫诏召飞父子至 矫:假传 D.宪坐死,籍家赀 籍:凭借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宪被奸人构陷的一组是(3分) ①命飞班师,宪亦还 ②苟以为怨,将不胜其 怨 ③宪未至,俊预为狱以待之 ④谓得云书,命宪营还兵计 ⑤勿妄追证,动摇人心 ⑥令虚申警报以动朝廷 A.①③⑤ B.②④⑤ ③④⑥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宪英勇善战,功业卓著。岳飞打败曹成以后,张宪同徐庆、王贵收降了曹 成的党羽二万人。随后张宪又一举擒获声称要为曹成报仇的“白巾贼”郝政。 B.张宪嫉恶如仇,执法如山。一名叫王俊的人,善于控告揭发别人,因奸诈贪 婪多次被张宪处治。在严明执法方面,岳飞对张宪的影响也许是其中一个因素。 C.张宪面对拷打,威武不屈。张俊私设公堂,对张宪严刑逼供,但张宪终究没 有屈服。毫无结果之下,张俊亲自制造冤狱,将张宪囚械到行营,关押到大理寺 狱 D.秦桧妒贤嫉能,陷害忠良。为了达到谋害岳飞目的而又不让皇帝产生怀疑, 他和张俊以优厚的赏赐为诱饵,寻找能报告岳飞事情的部下,但未能得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桧、俊不能屈,俊劫贵以私事,贵惧而从。 (2)俊自为状付王俊,妄言宪谋还飞兵,令告王贵,使贵执宪。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题严陵钓台【注 张继 旧隐人如在,清风亦似秋。客星沉夜壑,钓石俯春流 鸟向乔枝聚,鱼依浅濑游。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 【注】严陵钓台: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当年隐居垂钓的地方。 8首联为何要选“清风”这一意象?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中间两联虚实结合,请做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以中有足乐 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将军角弓不得 控 ,愁云惨淡万 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节选自《宋史·张宪传》) 【注】还飞军:绍兴七年三月,岳飞对张浚、秦桧的作为不满,就报请解职为母 守孝,未得高宗允许,就“以本军事务官张宪摄事”。 4.对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十年,金人渝盟入侵 渝:背叛 B.属吏王应求白张俊 白:告诉 C.桧矫诏召飞父子至 矫:假传 D.宪坐死,籍家赀 籍:凭借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宪被奸人构陷的一组是(3 分) ①命飞班师,宪亦还 ②苟以为怨,将不胜其 怨 ③宪未至,俊预为狱以待之 ④谓得云书,命宪营还兵计 ⑤勿妄追证,动摇人心 ⑥令虚申警报以动朝廷 A.①③⑤ B.②④⑤ C. ③④⑥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宪英勇善战,功业卓著。岳飞打败曹成以后,张宪同徐庆、王贵收降了曹 成的党羽二万人。随后张宪又一举擒获声称要为曹成报仇的“白巾贼”郝政。 B.张宪嫉恶如仇,执法如山。一名叫王俊的人,善于控告揭发别人,因奸诈贪 婪多次被张宪处治。在严明执法方面,岳飞对张宪的影响也许是其中一个因素。 C.张宪面对拷打,威武不屈。张俊私设公堂,对张宪严刑逼供,但张宪终究没 有屈服。毫无结果之下,张俊亲自制造冤狱,将张宪囚械到行营,关押到大理寺 狱。 D.秦桧妒贤嫉能,陷害忠良。为了达到谋害岳飞目的而又不让皇帝产生怀疑, 他和张俊以优厚的赏赐为诱饵,寻找能报告岳飞事情的部下,但未能得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桧、俊不能屈,俊劫贵以私事,贵惧而从。 (2)俊自为状付王俊,妄言宪谋还飞兵,令告王贵,使贵执宪。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题严陵钓台【注】 张继 旧隐人如在,清风亦似秋。客星沉夜壑,钓石俯春流。 鸟向乔枝聚,鱼依浅濑游。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 【注】严陵钓台: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当年隐居垂钓的地方。 8.首联为何要选“清风”这一意象?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 分) 9.中间两联虚实结合,请做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 ,以中有足乐 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将军角弓不得 控, 。 ,愁云惨淡万 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桂棹兮兰桨, 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用2B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碗羊肉汤 金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 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 优质绵羊2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 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 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 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 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 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 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了解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 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 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 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 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 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 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 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 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 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 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 此规模的牧场,无不咋舌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 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 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 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 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 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 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 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 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
(3)桂棹兮兰桨, 。 , 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赤壁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用 2B 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一碗羊肉汤 金 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 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 优质绵羊 2000 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 100 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 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 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 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 6 月 8 日起,当天是常委班 子成员,9 日是县政府领导,10 日扶贫办,11 日县委办,12 日县委组织部…… 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 3 月 19 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 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了解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 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 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 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 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 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 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 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 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 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 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 此规模的牧场,无不咋舌称赞。中午 12 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 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 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 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 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 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 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 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 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
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 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 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 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 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在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 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 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 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 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第三自然段描写县委办工作人员安排各级领导参观的日程表,突出了长岭乡 接待任务的密集繁重,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D.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 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E.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 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2)小说中刘乡长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内参》的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4)从牧场关闭原因的角度,谈谈你对小说主旨的理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圆舞曲之王 小约翰·施特劳斯于1825年10月25日出生在维也纳。在他5岁的时候,他的 父亲老施特劳斯已经是维也纳著名的圆舞曲大师,他的作品和乐队风靡全国。小 施特劳斯从小就表现出杰出的音乐天赋。6岁的时候,就在家里的钢琴上弹奏出 他自己构思的圆舞曲。他表示长大后也要成为音乐家。可是想不到,音乐家的父 亲却反对孩子学习音乐。一天父亲发现小约翰把时间“浪费”在了音乐上, 气之下找来一条皮鞭,凶蛮地抽打孩子。与父亲不同的是,妈妈安娜却为孩子在 音乐上的早熟而感到骄傲,她悄悄地记下了孩子的处女作,从菲薄的生活费中省 出钱来请教师,指望小约翰有朝一日能超过他的父亲 小约翰向霍夫曼教授学习对位法,向指挥家德雷施勒学习和声,他的天赋得到了 极大的认可。同样,他在小提琴家安东·科尔曼那里,也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他 的学习进步很快。由于他父亲的巨大影响和势力,几乎没有任何剧院提供给小约 翰演出的合约。小施特劳斯第一次的演出是在城郊的一家咖啡馆的花园里举行 的。老施特劳斯宣布,在同一天晚上他也将举行一场音乐会。但到后来,他得 知自己的音乐会票在黑市上还不如他儿子的票吃香,则又取消了举行音乐会的计 划。老施特劳斯狂怒不已,终于病倒了。老施特劳斯忠心的经纪人赫希深为圆 舞曲之父的健康担忧,居然想出了一个富有戏剧性的计划。他组织了一些人准 备去小施特劳斯的音乐会捣乱
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 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 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 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 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在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 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 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 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B. 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 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第三自然段描写县委办工作人员安排各级领导参观的日程表,突出了长岭乡 接待任务的密集繁重,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D.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 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E.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 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2)小说中刘乡长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内参》的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6 分) (4)从牧场关闭原因的角度,谈谈你对小说主旨的理解。(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圆舞曲之王 小约翰·施特劳斯于 1825 年 10 月 25 日出生在维也纳。在他 5 岁的时候,他的 父亲老施特劳斯已经是维也纳著名的圆舞曲大师,他的作品和乐队风靡全国。小 施特劳斯从小就表现出杰出的音乐天赋。6 岁的时候,就在家里的钢琴上弹奏出 他自己构思的圆舞曲。他表示长大后也要成为音乐家。可是想不到,音乐家的父 亲却反对孩子学习音乐 。一天父亲发现小约翰把时间“浪费”在了音乐上,一 气之下找来一条皮鞭,凶蛮地抽打孩子。与父亲不同的是,妈妈安娜却为孩子在 音乐上的早熟而感到骄傲,她悄悄地记下了孩子的处女作,从菲薄的生活费中省 出钱来请教师,指望小约翰有朝一日能超过他的父亲。 小约翰向霍夫曼教授学习对位法,向指挥家德雷施勒学习和声,他的天赋得到了 极大的认可。同样,他在小提琴家安东·科尔曼那里,也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他 的学习进步很快。由于他父亲的巨大影响和势力,几乎没有任何剧院提供给小约 翰演出的合约。小施特劳斯第一次的演出是在城郊的一家咖啡馆的花园里举行 的。 老施特劳斯宣布,在同一天晚上他也将举行一场音乐会。但到后来,他得 知自己的音乐会票在黑市上还不如他儿子的票吃香,则又取消了举行音乐会的计 划。老施特劳斯狂怒不已,终于病倒了。 老施特劳斯忠心的经纪人赫希深为圆 舞曲之父的健康担忧,居然想出了一个富有戏剧性的计划。 他组织了一些人准 备去小施特劳斯的音乐会捣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