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2016届高三一模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古代先民审时度势,辛勤耕耘,沐日月光辉,与天地 同庆,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他们爱玉、尊玉、崇玉,比德于玉,发展形成了 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玉文化。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古代先民开发和使用玉器至少已有八千年以上的历史。早在 距今七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裴李岗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经用透闪石质玉石、 绿松石等制作出了多种形式的的玉器,不仅在切割、打磨等工艺上表现出一定的 治玉水平,在东北地区还出现了以透闪石玉为主流的用玉传统。 至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境内不仅出现了多支既相互影响,又各具鲜明特征的玉 文化,也出现了像红山文化、良渚文化这样的加工、制作、使用玉器的高峰。至 先秦时期,以和田玉为主要载体的著名的“玉石之路”已经形成,并且随着时代的 脚步不断扩展,在中西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中作出重要贡献。伴随着中华民 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玉文化也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变化,成一枝 独秀。 纵观中国的玉器、玉文化发展历史,中国的玉器及玉文化有许多独特之处。如在 治玉工具、制作技术、内容、形式及其功用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突出的特点,其中 以种类丰富的“铊″来命名的颇富特征的治玉工具,以镂雕、微雕、大型山子雕、 抛光为突出特征的制作技术,以祭祀天地人祖、表现等级身份为主要内容,形式 多样、制作精美的礼仪用器,用于反映思想观念与现实生活的广泛题材及其表现 形式等,无一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创新与智慧、文化与传统。而近万年未曾出现 断裂的玉器发展历史,以及不断吸纳、融合、发展、创新的玉文化发展模式,则 铸就了其在世界民族文化史上的辉煌。 作为一种有深刻内涵的传统文化,中国玉文化最突出的特色还在于“以玉比德 的用玉观念,经过历代儒家学派的传承与发展,伴随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不 断融合,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深深镌刻在炎黄子孙的心里及语 言文字系统中。 据不完全统计,在汉语的字、词和成语中,与玉有关的多达四五百个。这些字和 词语所表示的多是与美好、尊贵、典雅、美妙、高尚、气度不凡、气节崇高等含 义有关的。比如:玉貌花容、守身如玉、金玉满堂、玉楼金殿、玉清、玉观音等 等。这些词语中有形容人的容貌姣好的,有以比喻人的情操像玉那样洁白无瑕, 有形容人的才学精到,有谓财富极多,有形容楼阁宫室的精致优美,有的是道教 文化中天帝所居住的地方,有的则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晶。“黄 金有价玉无价”,则很好地反映了玉的崇高地位与价值。而“人养玉,玉养人”, 早已广泛流行于爱玉、赏玉、玩玉、珍藏玉的炎黄子孙之间,成为他们的宝贵体 验与共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 组成部分,经过历代沿革,其具体内容和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但作为其主旨的关 于秩序与和谐的理念未变,并且影响至今。“以玉比德”用玉观念的提出,正是儒 家关于“礼”的教化中,引导人们加强自我修养、自律、自善,把社会规则内化为 个人的内心尺度的具体体现。“以玉比德”的用玉观念中蕴含的天人合一和仁、义
陕西省宝鸡市 2016 届高三一模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古代先民审时度势,辛勤耕耘,沐日月光辉,与天地 同庆,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他们爱玉、尊玉、崇玉,比德于玉,发展形成了 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玉文化。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古代先民开发和使用玉器至少已有八千年以上的历史。早在 距今七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裴李岗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经用透闪石质玉石、 绿松石等制作出了多种形式的的玉器,不仅在切割、打磨等工艺上表现出一定的 治玉水平,在东北地区还出现了以透闪石玉为主流的用玉传统。 至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境内不仅出现了多支既相互影响,又各具鲜明特征的玉 文化,也出现了像红山文化、良渚文化这样的加工、制作、使用玉器的高峰。至 先秦时期,以和田玉为主要载体的著名的“玉石之路”已经形成,并且随着时代的 脚步不断扩展,在中西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中作出重要贡献。伴随着中华民 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玉文化也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变化,成一枝 独秀。 纵观中国的玉器、玉文化发展历史,中国的玉器及玉文化有许多独特之处。如在 治玉工具、制作技术、内容、形式及其功用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突出的特点,其中 以种类丰富的“铊”来命名的颇富特征的治玉工具,以镂雕、微雕、大型山子雕、 抛光为突出特征的制作技术,以祭祀天地人祖、表现等级身份为主要内容,形式 多样、制作精美的礼仪用器,用于反映思想观念与现实生活的广泛题材及其表现 形式等,无一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创新与智慧、文化与传统。而近万年未曾出现 断裂的玉器发展历史,以及不断吸纳、融合、发展、创新的玉文化发展模式,则 铸就了其在世界民族文化史上的辉煌。 作为一种有深刻内涵的传统文化,中国玉文化最突出的特色还在于“以玉比德” 的用玉观念,经过历代儒家学派的传承与发展,伴随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不 断融合,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深深镌刻在炎黄子孙的心里及语 言文字系统中。 据不完全统计,在汉语的字、词和成语中,与玉有关的多达四五百个。这些字和 词语所表示的多是与美好、尊贵、典雅、美妙、高尚、气度不凡、气节崇高等含 义有关的。比如:玉貌花容、守身如玉、金玉满堂、玉楼金殿、玉清、玉观音等 等。这些词语中有形容人的容貌姣好的,有以比喻人的情操像玉那样洁白无瑕, 有形容人的才学精到,有谓财富极多,有形容楼阁宫室的精致优美,有的是道教 文化中天帝所居住的地方,有的则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晶。“黄 金有价玉无价”,则很好地反映了玉的崇高地位与价值。而“人养玉,玉养人”, 早已广泛流行于爱玉、赏玉、玩玉、珍藏玉的炎黄子孙之间,成为他们的宝贵体 验与共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 组成部分,经过历代沿革,其具体内容和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但作为其主旨的关 于秩序与和谐的理念未变,并且影响至今。“以玉比德”用玉观念的提出,正是儒 家关于“礼”的教化中,引导人们加强自我修养、自律、自善,把社会规则内化为 个人的内心尺度的具体体现。“以玉比德”的用玉观念中蕴含的天人合一和仁、义
礼、智、信的哲学、伦理学思想以及外柔内刚、刚柔相济、温柔敦厚、鲜而不垢、 坚而不蹙、廉而不刿、表里如一等美学品格,在中国玉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发挥 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摘编自赵朝洪《中国玉文化的独特精神气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先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他们爱玉、尊玉、崇玉,比德于玉,发展 形成了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玉文化 B.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古代先民就已经用透闪石、绿松石制作玉器,在 切割、打磨等工艺上表现出了一定的治玉水平。 C.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境内不仅出现了多支既相互影响又独具特征的玉文化 而且出现了加工、制作、使用玉器的高峰 D.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发展历史近万年未曾出现断裂,经过不断吸纳、融合、 发展、创新,铸就了中国玉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史上的辉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玉器与玉文化有许多独特之处,其治玉工具、制作技术、内容、形式及 其功用,无一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创新与智慧、文化与传统 B.“以玉比德”的用玉观念,经过历代儒家学派的传承和发展,儒、释、道三 家思想的不断融合,才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在汉语中,与玉有关的字和词语都表示着美好、尊贵、典雅、美妙、高尚等 含义。它可形容人的容貌姣好,还可比喻人的情操,不一而足。 D.“以玉比德”用玉观念的提出,这是儒家关于礼的教化中,引导人们加强自 我修养、自律、自善,把社会规则内化为个人的内心尺度的具体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玉石之路”先秦时期已经形成,在中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做出了 重要贡 献,同时,中国玉文化不断发展变化,成一枝独秀 B.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具体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 但其关于秩序与和谐的理念始终未变,并影响至今。 C.“人养玉,玉养人”,早已流行于爱玉、赏玉、玩玉、珍藏玉的炎黄子孙之 间,成为他们的宝贵体验与共识,表现了中国人历来重视人玉和谐的传统 以玉比德”的用玉观念及其蕴含的哲学、伦理学思想以及美学品格,在中 国玉 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发挥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章频,字简之,建州浦城人。与弟頔皆以进士试礼部预选,会诏兄弟毋并举,频 即推其弟,弃去。后六年,乃擢第。自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南昌县,改大理寺丞 知九陇县,迁殿中丞。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转运使使按 治之。频视券墨浮朱上,曰:“是必先盜印然后书。〃既引伏,狱未上,而其家人 复诉于转运使,更命知华阳县黄梦松覆按,无所异。梦松用此入为监察御史,频 坐不时具狱,降监庆州酒,徙知长洲县。天禧初,增置谏官、御史十二人,频以 选得召对,称旨,擢监察御史。陈、亳间民讹言兵起,老幼皆奔,命安抚京西。 还,为三司度支判官。青州麻士瑶杀从子温裕,并其财,遣往按治,士瑶伏诛
礼、智、信的哲学、伦理学思想以及外柔内刚、刚柔相济、温柔敦厚、鲜而不垢、 坚而不蹙、廉而不刿、表里如一等美学品格,在中国玉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发挥 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摘编自赵朝洪《中国玉文化的独特精神气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先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他们爱玉、尊玉、崇玉,比德于玉,发展 形成了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玉文化。 B.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古代先民就已经用透闪石、绿松石制作玉器,在 切割、打磨等工艺上表现出了一定的治玉水平。 C.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境内不仅出现了多支既相互影响又独具特征的玉文化, 而且出现了加工、制作、使用玉器的高峰。 D.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发展历史近万年未曾出现断裂,经过不断吸纳、融合、 发展、创新,铸就了中国玉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史上的辉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玉器与玉文化有许多独特之处,其治玉工具、制作技术、内容、形式及 其功用,无一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创新与智慧、文化与传统。 B.“以玉比德”的用玉观念,经过历代儒家学派的传承和发展,儒、释、道三 家思想的不断融合,才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在汉语中,与玉有关的字和词语都表示着美好、尊贵、典雅、美妙、高尚等 含义。它可形容人的容貌姣好,还可比喻人的情操,不一而足。 D.“以玉比德”用玉观念的提出,这是儒家关于礼的教化中,引导人们加强自 我修养、自律、自善,把社会规则内化为个人的内心尺度的具体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石之路”先秦时期已经形成,在中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做出了 重要贡 献,同时,中国玉文化不断发展变化,成一枝独秀。 B.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具体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 但其关于秩序与和谐的理念始终未变,并影响至今。 C.“人养玉,玉养人”,早已流行于爱玉、赏玉、玩玉、珍藏玉的炎黄子孙之 间,成为他们的宝贵体验与共识,表现了中国人历来重视人玉和谐的传统。 D.“以玉比德”的用玉观念及其蕴含的哲学、伦理学思想以及美学品格,在中 国玉 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发挥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章频,字简之,建州浦城人。与弟頔皆以进士试礼部预选,会诏兄弟毋并举,频 即推其弟,弃去。后六年,乃擢第。自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南昌县,改大理寺丞、 知九陇县,迁殿中丞。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转运使使按 治之。频视券墨浮朱上,曰:“是必先盗印然后书。”既引伏,狱未上,而其家人 复诉于转运使,更命知华阳县黄梦松覆按,无所异。梦松用此入为监察御史,频 坐不时具狱,降监庆州酒,徙知长洲县。天禧初,增置谏官、御史十二人,频以 选得召对,称旨,擢监察御史。陈、亳间民讹言兵起,老幼皆奔,命安抚京西。 还,为三司度支判官。青州麻士瑶杀从子温裕,并其财,遣往按治,士瑶伏诛
又诏鞫邛州牙校讼盐井事。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 后故不问忤旨岀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频雅善丁谓,谓贬,左迁尚书比部 员外郎、监饶州酒。起知信州,进刑部员外郎、知福州。王氏时,赋民官田,岁 输租税而已。至是,或谓鬻之可得缗钱二十余万,频疏以为不可。徙知潭州。改 广西转运使,擿宜州守贪暴不法,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 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复入为度支判官,累迁刑部郎中。使契丹,至紫濛馆卒 契丹遣内侍就馆奠祭,命接伴副使吴克荷护其丧,以锦车驾橐驼载至中京,敛以 银饰棺,又具鼓吹羽葆,吏士持甲兵卫送至白沟。诏遣其子访乘传扈其柩以归。 访官三班奉职,即许也。 (节选自《宋史章频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 /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B.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 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C.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 /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D.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 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不同于庙 谥号和尊号。 B.召对是指臣下上朝时向君主进言、汇报有关情况,君主根据请示的问题逐 回复。 C.左迁指降低官职,亦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 左迁。 D.乘传是乘坐驿车。传,驿站的马车。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 情报的 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频知书达理,礼让兄弟。在与弟到礼部参加进士预选考试时,恰逢诏令兄 弟不能同时参加,章频就让给弟弟,自己离开,六年后才考中进士。 B.章频明察秋毫,善于断案。审理孙延世案时,通过蛛丝马迹,査明事实真相 终于让孙延世伏罪,但他却因此案被降职。 C.章频安抚有方,深孚众望。陈、亳间百姓谣传要发生战争,老幼全部逃难, 朝廷命章频安抚京西。他回京后,被任命为三司度支判官 D.章频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王安石当政时,把官府的田地交给百姓经营,百 姓只需每年缴纳租税,章频上疏认为这并不可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转运使使按治之。 (2)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
又诏鞫邛州牙校讼盐井事。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 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频雅善丁谓,谓贬,左迁尚书比部 员外郎、监饶州酒。起知信州,进刑部员外郎、知福州。王氏时,赋民官田,岁 输租税而已。至是,或谓鬻之可得缗钱二十余万,频疏以为不可。徙知潭州。改 广西转运使,擿宜州守贪暴不法,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 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复入为度支判官,累迁刑部郎中。使契丹,至紫濛馆卒。 契丹遣内侍就馆奠祭,命接伴副使吴克荷护其丧,以锦车驾橐驼载至中京,敛以 银饰棺,又具鼓吹羽葆,吏士持甲兵卫送至白沟。诏遣其子访乘传扈其柩以归。 访官三班奉职,即许也。 (节选自《宋史·章频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 /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B.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 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C.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 /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D.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 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不同于庙 号、 谥号和尊号。 B.召对是指臣下上朝时向君主进言、汇报有关情况,君主根据请示的问题逐一 回复。 C.左迁指降低官职,亦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 左迁。 D.乘传是乘坐驿车。传,驿站的马车。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 情报的 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章频知书达理,礼让兄弟。在与弟到礼部参加进士预选考试时,恰逢诏令兄 弟不能同时参加,章频就让给弟弟,自己离开,六年后才考中进士。 B.章频明察秋毫,善于断案。审理孙延世案时,通过蛛丝马迹,查明事实真相, 终于让孙延世伏罪,但他却因此案被降职。 C.章频安抚有方,深孚众望。陈、亳间百姓谣传要发生战争,老幼全部逃难, 朝廷命章频安抚京西。他回京后,被任命为三司度支判官。 D.章频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王安石当政时,把官府的田地交给百姓经营,百 姓只需每年缴纳租税,章频上疏认为这并不可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转运使使按治之。 (2)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 8—9 题
赠俊公道人 【南朝】范云 秋蓬飘秋甸,寒藻泛寒池。 风条振风响,霜叶断霜枝。 幸及清江满,无使明月亏 月亏君不来,相期竟悠哉! 8.诗歌前四句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一种赏析。(5分) 9请简要分析诗歌的后四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先叙述自己的布衣身份和所受先帝之殊遇,后用对 偶句式,以“ 两句写自己临危受命、勇于担当 (2)苏轼在《赤壁赋》中开头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其中写月亮正升起时美妙景 色的句子是“, (3)《蜀道难》中李白以“,”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极 言山之高峻险拔,让人感到惶悚不已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用2B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断腿母狼 邓林 外公是生产队的护林员,他和外婆住在黄巢坪山上的小木屋。木屋的四周有竹篱 笆围着,种着玉米、番薯、青菜、萝卜,养着十几只鸡鸭 那天,外公外出巡山,走到白佛崖底时,听到了动物凄惨的叫声。过去一看,原 来是一只被野猪夹夹住了后腿的狼。狼满嘴是血,一条后腿已经断了一截,脚爪 子连着皮,和另一条腿一起,夹在野猪夹里。狼为了自救,活生生地咬断了自己 的一条后腿爪子,正打算咬另外一条腿爪子。 外公向来对狼没有好感,砍下了一棵小树做木棍,打算结果狼的性命。狼没有龇 牙咧嘴,目露凶光,只是轻轻地哼哼着,眼里竟然流出了泪水。外公才发现,这 是一只怀崽的母狼,从它那滚圆的肚子可以看出。 外公对母狼有了怜悯之心,丢下木棍,试探着靠近母狼,狼也不挣扎一一它太疲 乏了,怀崽加上失血过多,已完全没有反抗能力一一当外公弯下腰,用力掰开野 猪夹,取出母狼那条受伤的腿时,母狼已经昏死过去。外婆看到外公把狼带回家 很生气,一定要外公把狼打死。那刚刚苏醒过来的母狼,眼泪又吧嗒吧嗒地落下 来。外婆心软了,同意让母狼留下来。 外公在鸡棚旁给母狼做了个窝,端来一盆玉米糊。母狼凑过来闻了闻,舔了舔, 而后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外婆说:“狼是吃肉的动物,光吃玉米糊,营养不够, 腿上的伤好不了,它肚子里的崽子也保不住。”外婆敲了两个鸡蛋在食盆里。母 狼闻到了腥味,贪婪地把嘴巴伸进食盆里
赠俊公道人 【南朝】范云 秋蓬飘秋甸,寒藻泛寒池。 风条振风响,霜叶断霜枝。 幸及清江满,无使明月亏。 月亏君不来,相期竟悠哉! 8.诗歌前四句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一种赏析。(5 分) 9.请简要分析诗歌的后四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先叙述自己的布衣身份和所受先帝之殊遇,后用对 偶句式,以“ , ”两句写自己临危受命、勇于担当。 (2)苏轼在《赤壁赋》中开头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其中写月亮正升起时美妙景 色的句子是“ , ”。 (3)《蜀道难》中李白以“ , ”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极 言山之高峻险拔,让人感到惶悚不已。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用 2B 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断腿母狼 邓 林 外公是生产队的护林员,他和外婆住在黄巢坪山上的小木屋。木屋的四周有竹篱 笆围着,种着玉米、番薯、青菜、萝卜,养着十几只鸡鸭。 那天,外公外出巡山,走到白佛崖底时,听到了动物凄惨的叫声。过去一看,原 来是一只被野猪夹夹住了后腿的狼。狼满嘴是血,一条后腿已经断了一截,脚爪 子连着皮,和另一条腿一起,夹在野猪夹里。狼为了自救,活生生地咬断了自己 的一条后腿爪子,正打算咬另外一条腿爪子。 外公向来对狼没有好感,砍下了一棵小树做木棍,打算结果狼的性命。狼没有龇 牙咧嘴,目露凶光,只是轻轻地哼哼着,眼里竟然流出了泪水。外公才发现,这 是一只怀崽的母狼,从它那滚圆的肚子可以看出。 外公对母狼有了怜悯之心,丢下木棍,试探着靠近母狼,狼也不挣扎——它太疲 乏了,怀崽加上失血过多,已完全没有反抗能力——当外公弯下腰,用力掰开野 猪夹,取出母狼那条受伤的腿时,母狼已经昏死过去。外婆看到外公把狼带回家 很生气,一定要外公把狼打死。那刚刚苏醒过来的母狼,眼泪又吧嗒吧嗒地落下 来。外婆心软了,同意让母狼留下来。 外公在鸡棚旁给母狼做了个窝,端来一盆玉米糊。母狼凑过来闻了闻,舔了舔, 而后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外婆说:“狼是吃肉的动物,光吃玉米糊,营养不够, 腿上的伤好不了,它肚子里的崽子也保不住。”外婆敲了两个鸡蛋在食盆里。母 狼闻到了腥味,贪婪地把嘴巴伸进食盆里
第二天一大早,外公走到狼窝一看,大吃一惊:母狼的身边多了四只毛茸茸的小 狼崽。外公外婆很高兴,听说野狼驯服了就是威猛无比的狼狗。从小好好调养, 说不定明年就有了四条出色的狼狗,到那时,就不用再担心黄鼠狼来叼走小鸡小 鸭了。以后每天,外公外婆都把鸡蛋留给母狼吃。母狼的奶水很充足,四只小狼 崽养得胖胖的。 个多月过去了,母狼的腿伤好了许多,但那条被它自己咬断了一截的脚爪,长 不出来了;那条骨折了的腿,一时半会儿也好不了。小狼崽一天天地长大,它们 跟外婆养的鸡鸭混熟了,经常在一起玩耍,互相之间没有一点惧怕。 那天夜里,外公外婆迷迷糊糊中听见了鸡的尖叫声,没在意。天亮了,外婆发现 下蛋最多、最大的芦花鸡,竟被咬断了脖颈—一死了。外婆认定是小狼崽干的, 随手抄起一把扫帚,追着小狼崽就是一阵痛打,破口大骂:“你们这些畜生,忘 恩负义的东西,没有芦花鸡下的蛋,你们能有今天?” 之后一连三天,鸡窝平安无事。外公外婆渐渐地把这件事忘了,依然每日两餐给 母狼喂食。这天早上,外婆发现又少了两只母鸡。很快在篱笆边上找到了两只母 鸡的尸体,它们也被咬断了脖子。外婆气极了,拿过一根竹竿,见着狼崽就打。 小狼崽被追得四处逃命,撞开篱笆,逃进了树林。看着外婆追打小狼崽,母狼在 窝里唔唔地叫着,流着泪。 当天晚上,四只小狼崽没有回窝。第二天,外婆打开鸡棚,竟然又有三只母鸡和 只麻鸭被活生生地咬断了头颈—一四只小狼崽为报复外婆,竟然各自咬死一 只!外婆火从心头起,对着母狼就是一顿痛打:“养不教,母之过,你这不知好 歹的畜生!你这忘恩负义的东西!″母狼也不躲闪,只是哀嚎着,流着泪 天亮了,外公外婆听到轻轻的敲门声。外公打开门一看:门槛上坐着那条断了后 腿的母狼,母狼的身后,齐刷刷地躺着四只小狼崽的尸体,小狼崽的嘴都被咬得 稀烂,惨不忍睹。母狼看到外公开了门,拖着受伤的双腿,缓缓地爬到门外的大 石头上,然后转过头,对着外公外婆,嗥嗥地大吼两声,滚下了悬崖。 外公外婆都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有听说过野兽会自杀的。显然,那四只小狼崽 都是被母狼咬死的。外公外婆看到这个情景惊呆了。他们不再为死去的鸡鸭伤心, 反而为母狼杀死狼崽,滚崖自尽,感到过意不去。外公来到悬崖底找回母狼的尸 体,在屋后的树林里,把它和四只小狼崽埋在一起。 当天夜里,鸡棚里又传来了鸡的尖叫声。外公外婆赶到鸡棚,在雪亮的手电光下 两只黄鼠狼正在咬着鸡的脖子.….外公外婆明白了:原来咬死鸡鸭的凶手,不是 小狼崽,而是黄鼠狼!外公外婆眼里噙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始部分写小狼崽和鸡鸭混熟了,互相之间没有一点惧怕,还能一起玩 耍,是为了接近鸡鸭,为后面小狼崽被外公外婆认为是咬死鸡和鸭凶手的情节作 铺垫。 B.当外婆第一次给母狼吃鸡蛋的时候,母狼闻到了腥味,很快把嘴巴伸进食盆 里,这说明狼凶残贪婪的本性是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的,不会因为人的恩情而改变。 C.外公外婆养的鸡鸭被咬死的数量由一只鸡增加到两只鸡,再增到四只鸡鸭, 外婆的行为由追打小狼崽,到痛打断腿的母狼,感情也由生气逐步变为愤怒。 D.断了后腿的母狼将小狼崽的嘴咬得稀烂,惨不忍睹,四只小狼崽的尸体齐刷 刷地躺在母狼的背后,此处属于细节描写,凸现了母狼复杂而丰富的内心活动
第二天一大早,外公走到狼窝一看,大吃一惊:母狼的身边多了四只毛茸茸的小 狼崽。外公外婆很高兴,听说野狼驯服了就是威猛无比的狼狗。从小好好调养, 说不定明年就有了四条出色的狼狗,到那时,就不用再担心黄鼠狼来叼走小鸡小 鸭了。以后每天,外公外婆都把鸡蛋留给母狼吃。母狼的奶水很充足,四只小狼 崽养得胖胖的。 一个多月过去了,母狼的腿伤好了许多,但那条被它自己咬断了一截的脚爪,长 不出来了;那条骨折了的腿,一时半会儿也好不了。小狼崽一天天地长大,它们 跟外婆养的鸡鸭混熟了,经常在一起玩耍,互相之间没有一点惧怕。 那天夜里,外公外婆迷迷糊糊中听见了鸡的尖叫声,没在意。天亮了,外婆发现 下蛋最多、最大的芦花鸡,竟被咬断了脖颈——死了。外婆认定是小狼崽干的, 随手抄起一把扫帚,追着小狼崽就是一阵痛打,破口大骂:“你们这些畜生,忘 恩负义的东西,没有芦花鸡下的蛋,你们能有今天?” 之后一连三天,鸡窝平安无事。外公外婆渐渐地把这件事忘了,依然每日两餐给 母狼喂食。这天早上,外婆发现又少了两只母鸡。很快在篱笆边上找到了两只母 鸡的尸体,它们也被咬断了脖子。外婆气极了,拿过一根竹竿,见着狼崽就打。 小狼崽被追得四处逃命,撞开篱笆,逃进了树林。看着外婆追打小狼崽,母狼在 窝里唔唔地叫着,流着泪。 当天晚上,四只小狼崽没有回窝。第二天,外婆打开鸡棚,竟然又有三只母鸡和 一只麻鸭被活生生地咬断了头颈——四只小狼崽为报复外婆,竟然各自咬死一 只!外婆火从心头起,对着母狼就是一顿痛打:“养不教,母之过,你这不知好 歹的畜生!你这忘恩负义的东西!”母狼也不躲闪,只是哀嚎着,流着泪。 天亮了,外公外婆听到轻轻的敲门声。外公打开门一看:门槛上坐着那条断了后 腿的母狼,母狼的身后,齐刷刷地躺着四只小狼崽的尸体,小狼崽的嘴都被咬得 稀烂,惨不忍睹。母狼看到外公开了门,拖着受伤的双腿,缓缓地爬到门外的大 石头上,然后转过头,对着外公外婆,嗥嗥地大吼两声,滚下了悬崖。 外公外婆都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有听说过野兽会自杀的。显然,那四只小狼崽 都是被母狼咬死的。外公外婆看到这个情景惊呆了。他们不再为死去的鸡鸭伤心, 反而为母狼杀死狼崽,滚崖自尽,感到过意不去。外公来到悬崖底找回母狼的尸 体,在屋后的树林里,把它和四只小狼崽埋在一起。 当天夜里,鸡棚里又传来了鸡的尖叫声。外公外婆赶到鸡棚,在雪亮的手电光下, 两只黄鼠狼正在咬着鸡的脖子…… 外公外婆明白了:原来咬死鸡鸭的凶手,不是 小狼崽,而是黄鼠狼!外公外婆眼里噙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开始部分写小狼崽和鸡鸭混熟了,互相之间没有一点惧怕,还能一起玩 耍,是为了接近鸡鸭,为后面小狼崽被外公外婆认为是咬死鸡和鸭凶手的情节作 铺垫。 B.当外婆第一次给母狼吃鸡蛋的时候,母狼闻到了腥味,很快把嘴巴伸进食盆 里,这说明狼凶残贪婪的本性是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的,不会因为人的恩情而改变。 C.外公外婆养的鸡鸭被咬死的数量由一只鸡增加到两只鸡,再增到四只鸡鸭, 外婆的行为由追打小狼崽,到痛打断腿的母狼,感情也由生气逐步变为愤怒。 D.断了后腿的母狼将小狼崽的嘴咬得稀烂,惨不忍睹,四只小狼崽的尸体齐刷 刷地躺在母狼的背后,此处属于细节描写,凸现了母狼复杂而丰富的内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