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医文化 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西方医学还没传到我国时, 没有“中医”这个名词。此前,“中医”有很多称谓:岐黄、青囊、杏林、悬壶、 橘井等。每个名称都与一个有趣的故事相关。例如,“中医”的第一个名字“岐 黄”来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黄帝与被称为“天师”的歧伯讨论医学 的书,后世的人们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黄帝内经》是中 国早期医学的经典,所以“岐黄”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又如鲜为人知的“橘 井”,说的是西汉道士苏耽的故事。苏耽事母至孝,成仙之前告诉母亲将有瘟疫 流行,饮服井水泡橘叶可防治。第二年疫病爆发,他母亲用这个办法救治了无数 病人。为纪念其功德,后人用“橘井泉香”来称赞中医。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其中有“有病不治,常 得中医”的话。意思是有病而不医治,却常常因为合乎医理而自己痊愈。这并不 是让我们有病扛着不治,而是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人体常常通过 自身调节达到阴阳平衡,这样病痛往往不药而愈。这正是中医的奥妙:通过调节 人体各项机制,使之达到平衡而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我们现在说的“中医”是 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了区别中西医学,给中国 医学起名“中医”。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以法律形 式将中国医学命名为“中医”,人们又称之为“汉医”“传统医学”“国医” 等 中医的原理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来简单概括,就是“中和”。 汉代说的“中医”,“中”虽然不是“中和”之意,但“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这句话却深得中医理论的精髓: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平衡,人才不会生病。如 果阴阳失衡,疾病就来了。中医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就是说身体没 有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为实现“中和”这一保 持健康的最终目标,中医采用古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哲学理 论,来解释生命的秘密。中医学中的精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人就是气聚合在一起而产生的,气散了形体就灭亡了;不光人体,天下万物都是 气构成的;正是有了这个气,万物才生生不息,变化不止。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认为,人是由气聚合成的,气分阴阳,只有阴阳调和才能保持健康;人有五脏六 腑:八脉十三经,脏腑是聚藏气的地方,经脉是疏导气的管道,脏腑的健康情况 又通过经脉穴位,乃至发、牙、舌、耳、唇、眉、指甲、皮肤等外表器官表现出 来,五脏分别对应五官、五色。中医专家可以通过经脉穴位、五官五色出现的异 常来判断疾病情况,并通过多种手段辨证施治,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 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它不光是一种医 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是在中华文明这株万年巨树上结出来的硕果 尽管传统的中医学观念与源于欧洲现代科学的西医学并不能完全相容,但是我们
陕西省宝鸡市 2012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医文化 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西方医学还没传到我国时, 没有“中医”这个名词。此前,“中医”有很多称谓:岐黄、青囊、杏林、悬壶、 橘井等。每个名称都与一个有趣的故事相关。例如,“中医”的第一个名字“岐 黄”来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黄帝与被称为“天师”的歧伯讨论医学 的书,后世的人们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黄帝内经》是中 国早期医学的经典,所以“岐黄”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又如鲜为人知的“橘 井”,说的是西汉道士苏耽的故事。苏耽事母至孝,成仙之前告诉母亲将有瘟疫 流行,饮服井水泡橘叶可防治。第二年疫病爆发,他母亲用这个办法救治了无数 病人。为纪念其功德,后人用“橘井泉香”来称赞中医。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其中有“有病不治,常 得中医”的话。意思是有病而不医治,却常常因为合乎医理而自己痊愈。这并不 是让我们有病扛着不治,而是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人体常常通过 自身调节达到阴阳平衡,这样病痛往往不药而愈。这正是中医的奥妙:通过调节 人体各项机制,使之达到平衡而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我们现在说的“中医”是 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了区别中西医学,给中国 医学起名“中医”。1936 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以法律形 式将中国医学命名为“中医”,人们又称之为“汉医”“传统医学”“国医” 等。 中医的原理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来简单概括,就是“中和”。 汉代说的“中医”,“中”虽然不是“中和”之意,但“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这句话却深得中医理论的精髓: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平衡,人才不会生病。如 果阴阳失衡,疾病就来了。中医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就是说身体没 有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为实现“中和”这一保 持健康的最终目标,中医采用古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哲学理 论,来解释生命的秘密。中医学中的精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人就是气聚合在一起而产生的,气散了形体就灭亡了;不光人体,天下万物都是 气构成的;正是有了这个气,万物才生生不息,变化不止。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认为,人是由气聚合成的,气分阴阳,只有阴阳调和才能保持健康;人有五脏六 腑:八脉十三经,脏腑是聚藏气的地方,经脉是疏导气的管道,脏腑的健康情况 又通过经脉穴位,乃至发、牙、舌、耳、唇、眉、指甲、皮肤等外表器官表现出 来,五脏分别对应五官、五色。中医专家可以通过经脉穴位、五官五色出现的异 常来判断疾病情况,并通过多种手段辨证施治,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 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它不光是一种医 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是在中华文明这株万年巨树上结出来的硕果。 尽管传统的中医学观念与源于欧洲现代科学的西医学并不能完全相容,但是我们
应当乐观地看到,中医和西医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两大医学必然会在实践中互 相完善,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医文化》,作者:过常宝) 1.下列关于原文第 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顾名思义,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这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在西方医 学传到中国以前,中国虽然没有“中医”这个说法,但有其他多种称谓 B.中国流传着许多赞誉中医的动人故事,例如“橘井泉香”歌颂西汉道士苏耽 及其母亲的功德,他们在瘟疫爆发之年用井水泡橘叶救治了无数患者。 C.有些病痛,患者无需就医自会痊愈,这是因为人体具有自身调节功能,这种 自身调节往往可以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这样有些病痛就会不药而愈。 D.我们通常说的“中医”,源于鸦片战争前后,是英国的西医给中国医学起的 名称,以区别中西医学;1936年,国民党政府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命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和”二字,是对中医原理和精神的简单概括,意思是身体保持中和之气, 无阳燥,不阴虚,就会百病全无;反之,阴阳失衡,就会疾病缠身。 B.为了解释生命的秘密,实现“中和”这一保持健康的最终目标,中医学以中 国古代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哲学理论为理论基础。 C.人是由气聚合而成的,这是中医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三种.学说的共识 阴阳五行学说还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八脉十三经是气的聚藏之地。 D.中医专家之所以能够通过经脉穴位、五官五色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是因为 经脉穴位以及发、牙、舌、皮肤等外表器官可以反映脏腑的健康情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的医学经典,后人称其医学 为“岐黄之术”;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是书中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 B.中医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但并不主张有病扛着不治。班固《汉 书·艺文志》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记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C.中医是中华文明的巨树结出的硕果,它不仅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 种文化。它的最终目标不单是治病,更是帮助人类达到至高境界。 D.中医和西区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尽管两大医学在观念认识上绝不相容,但 二者必然会在实践中取长补短,互相完善,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尚文,字彦章,西安后卫人。幼读书,粗晓大义。多谋略,精骑射。年十六, 袭指挥同知。屡出塞有功,进指挥使。寘铄反,遏黄河渡口,获叛贼丁广等,推 掌卫事。关内回贼四起,倚南山,尚文次第平之。御史刘天和劾中贵廖堂系诏狱, 事连尚文。拷掠令引天和,终不承,久之始释。已,守备阶州。计擒叛番,进署 都指挥佥事,充甘肃游击将军。嘉靖元年,改宁夏参将。寻进都指挥同知,为凉 州副总兵。御史按部庄浪,猝遇寇。尚文亟分军拥御史,而自引摩下射之,寇乃 遁。尝追寇出塞,寇来益众。尚文军半至,麾下皆恐。乃从容下马,解鞍背崖力 战,所杀伤相当。部将丁杲来援,寇始退。尚文被创甚,乃告归。寻起故官。吉 囊数踏冰入,尚文筑墙百二十里,浇以水,冰滑不可上。冰泮则令力士持长竿铁 钧,钩杀渡者。九年,擢署都督佥事,充宁夏总兵官。王琼筑边墙,尚文督其役 且浚渠开屯,军民利之。寇掠西海,过宁夏,巡抚杨志学议发兵邀。尚文不从
应当乐观地看到,中医和西医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两大医学必然会在实践中互 相完善,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医文化》,作者:过常宝)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顾名思义,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这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在西方医 学传到中国以前,中国虽然没有“中医”这个说法,但有其他多种称谓。 B.中国流传着许多赞誉中医的动人故事,例如“橘井泉香”歌颂西汉道士苏耽 及其母亲的功德,他们在瘟疫爆发之年用井水泡橘叶救治了无数患者。 C.有些病痛,患者无需就医自会痊愈,这是因为人体具有自身调节功能,这种 自身调节往往可以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这样有些病痛就会不药而愈。 D.我们通常说的“中医”,源于鸦片战争前后,是英国的西医给中国医学起的 名称,以区别中西医学;1936 年,国民党政府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命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中和”二字,是对中医原理和精神的简单概括,意思是身体保持中和之气, 无阳燥,不阴虚,就会百病全无;反之,阴阳失衡,就会疾病缠身。 B.为了解释生命的秘密,实现“中和”这一保持健康的最终目标,中医学以中 国古代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哲学理论为理论基础。 C.人是由气聚合而成的,这是中医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三种.学说的共识; 阴阳五行学说还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八脉十三经是气的聚藏之地。 D.中医专家之所以能够通过经脉穴位、五官五色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是因为 经脉穴位以及发、牙、舌、皮肤等外表器官可以反映脏腑的健康情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的医学经典,后人称其医学 为“岐黄之术”;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是书中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 B.中医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但并不主张有病扛着不治。班固《汉 书·艺文志》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记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C.中医是中华文明的巨树结出的硕果,它不仅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 一种文化。它的最终目标不单是治病,更是帮助人类达到至高境界。 D.中医和西区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尽管两大医学在观念认识上绝不相容,但 二者必然会在实践中取长补短,互相完善,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周尚文,字彦章,西安后卫人。幼读书,粗晓大义。多谋略,精骑射。年十六, 袭指挥同知。屡出塞有功,进指挥使。寘铄反,遏黄河渡口,获叛贼丁广等,推 掌卫事。关内回贼四起,倚南山,尚文次第平之。御史刘天和劾中贵廖堂系诏狱, 事连尚文。拷掠令引天和,终不承,久之始释。已,守备阶州。计擒叛番,进署 都指挥佥事,充甘肃游击将军。嘉靖元年,改宁夏参将。寻进都指挥同知,为凉 州副总兵。御史按部庄浪,猝遇寇。尚文亟分军拥御史,而自引麾下射之,寇乃 遁。尝追寇出塞,寇来益众。尚文军半至,麾下皆恐。乃从容下马,解鞍背崖力 战,所杀伤相当。部将丁杲来援,寇始退。尚文被创甚,乃告归。寻起故官。吉 囊数踏冰入,尚文筑墙百二十里,浇以水,冰滑不可上。冰泮则令力士持长竿铁 钧,钩杀渡者。九年,擢署都督佥事,充宁夏总兵官。王琼筑边墙,尚文督其役。 且浚渠开屯,军民利之。寇掠西海,过宁夏,巡抚杨志学议发兵邀。尚文不从
劾解职。久之,起山西副总兵。寇由偏头关趋岢岚,尚文转战三百里,破之,与 子君佐俱伤,赉银币。寻以总兵官镇延绥。寇犯红山墩,力战败之,被赉,吉囊 复大掠清平堡,坐夺俸。尚文优将才,负气桀傲,所至与文吏竞。文吏又往往挫 折之,以故弥不相得。巡抚贾启劾尚文老悖,兵部请调之甘肃。帝不从,各夺其 俸。二十一年,用荐为东官厅听征总兵官兼佥后府事。其秋以总兵官镇大同,请 增饷及马。兵部言尚文陈请过当,方被诏切责,而尚文与巡抚赵锦不协,乞休, 弗允,日相构。二十七年八月,俺答伏兵五堡旁,诱指挥顾相等出,围之弥陀山 尚文转战,次野口,伏突起。殊死战,斩其长一人。相持月余乃引去。俺答数万 骑犯宣府,万达檄尚文大破之曹家庄。录功兼太子太傅,赐赉有加。其年卒,年 七十五。 (节选自《明史·周尚文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吉囊复大掠清平堡,坐夺俸 坐:座位 B.巡抚贾启劾尚文老悖 悖:糊涂 C.而尚文与巡抚赵锦木协 协:合作 D.尚文转战,次野口 次:驻扎 5.以下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周尚文“多谋略,精骑射”的一组是(3 分) ①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甘肃游击将军 ②解鞍背崖力战,所杀 伤相当 ③浇以水,冰滑不可上 ④寇犯红 山墩,力战败之 ⑤负气桀傲,所至与文吏竞 ⑥诱指挥顾相 等出,围之弥陀山 A.①②⑤ B.①④⑤ .②③④ 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美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尚文多次参与平叛,战功卓著。在寘铄反叛时,他堵住黄河渡口,俘虏叛 贼多人;在回民叛乱时,他依次平定;守卫阶州时又设计擒拿反叛番贼。 B.周尚文作战有方,多次受到朝廷奖赏。吉囊入犯,他筑墙防卫,让敌军无法 攀登,还让士兵手持长竿铁钩钩杀敌人,他因此升任为署都督佥事,又充任宁夏 总兵官。 C.周尚文作为武将,英勇善战,但意气用事而桀骜不驯,与文官经常不能相容。 他曾遭到巡抚贾启弹劾,兵部请求朝廷把他调离,但皇帝没有答应,还责罚了当 事双方。 D.周尚文才能超群,但仕途不顺。镇守大同期间,其增加军饷及马匹的请求被 兵部认为不够合理,遭受诏书严厉谴责,加上又与巡抚赵锦有矛盾,于是请求退 休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御史按部庄浪,猝遇寇。尚文亟分军拥御史,而自引麾下射之,寇乃遁 (2)寇掠西海,过宁夏,巡抚杨志学议发兵邀。尚文不从,劾解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劾解职。久之,起山西副总兵。寇由偏头关趋岢岚,尚文转战三百里,破之,与 子君佐俱伤,赉银币。寻以总兵官镇延绥。寇犯红山墩,力战败之,被赉,吉囊 复大掠清平堡,坐夺俸。尚文优将才,负气桀傲,所至与文吏竞。文吏又往往挫 折之,以故弥不相得。巡抚贾启劾尚文老悖,兵部请调之甘肃。帝不从,各夺其 俸。二十一年,用荐为东官厅听征总兵官兼佥后府事。其秋以总兵官镇大同,请 增饷及马。兵部言尚文陈请过当,方被诏切责,而尚文与巡抚赵锦不协,乞休, 弗允,日相构。二十七年八月,俺答伏兵五堡旁,诱指挥顾相等出,围之弥陀山。 尚文转战,次野口,伏突起。殊死战,斩其长一人。相持月余乃引去。俺答数万 骑犯宣府,万达檄尚文大破之曹家庄。录功兼太子太傅,赐赉有加。其年卒,年 七十五。 (节选自《明史·周尚文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吉囊复大掠清平堡,坐夺俸 坐:座位 B.巡抚贾启劾尚文老悖 悖:糊涂 C.而尚文与巡抚赵锦木协 协:合作 D.尚文转战,次野口 次:驻扎 5.以下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周尚文“多谋略,精骑射”的一组是(3 分) . ①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甘肃游击将军 ②解鞍背崖力战,所杀 伤相当 ③浇以水,冰滑不可上 ④寇犯红 山墩,力战败之 ⑤负气桀傲,所至与文吏竞 ⑥诱指挥顾相 等出,围之弥陀山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 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美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周尚文多次参与平叛,战功卓著。在寘铄反叛时,他堵住黄河渡口,俘虏叛 贼多人;在回民叛乱时,他依次平定;守卫阶州时又设计擒拿反叛番贼。 B.周尚文作战有方,多次受到朝廷奖赏。吉囊入犯,他筑墙防卫,让敌军无法 攀登,还让士兵手持长竿铁钩钩杀敌人,他因此升任为署都督佥事,又充任宁夏 总兵官。 C.周尚文作为武将,英勇善战,但意气用事而桀骜不驯,与文官经常不能相容。 他曾遭到巡抚贾启弹劾,兵部请求朝廷把他调离,但皇帝没有答应,还责罚了当 事双方。 D.周尚文才能超群,但仕途不顺。镇守大同期间,其增加军饷及马匹的请求被 兵部认为不够合理,遭受诏书严厉谴责,加上又与巡抚赵锦有矛盾,于是请求退 休。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御史按部庄浪,猝遇寇。尚文亟分军拥御史,而自引麾下射之,寇乃遁。 (2)寇掠西海,过宁夏,巡抚杨志学议发兵邀。尚文不从,劾解职。 (二)古代诗歌阅读(l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 -9 题。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王安石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 【注】①海门:大海的门户,古代镇江北固山距海比今天要近二三百里。②西兴 浙江杭州萧 山西兴镇,范蠡曾筑城于此,吴越曾在此鏖战。③乘桴:乘小筏。孔子有“道不 行,乘桴.游于海”。 ④扶桑: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树,据说太阳从这里出来;又传说为东方海中的古 国名,旧时指日本。 8.“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10.名篇名句默写(6分) 而后人哀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官赋》) (2)潭西南而望, ,明灭可 见 ,不可知其源。(柳宗元《小石潭记》) (3) ,波涛如怒 望西都, 意踯蹰。(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 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掌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o(25分) 一只鸟 芦芙荭 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好久。盲眼老人是遛 鸟的,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只精致的鸟笼,笼里养着一只他叫不上名的鸟儿 鸟儿好漂亮好漂亮,一身丰泽的羽毛油光水亮;一双乌黑的眼珠,顾盼流兮,滚珠 般转动着。特别是鸟的叫声,十分的悦耳。更重要的是,那只鸟有一个令他怦然 心动的名字一一阿捷。每次,盲眼老人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 地叫着那鸟儿,教那鸟儿遛口时,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非常不安。 他是个很古板的老头。退休这么长时间,除了每早来这公园里溜溜达达外,不会下 棋,不会玩牌,对莳弄花儿、草儿,养个什么狗儿、鸟儿的也几乎没有一点兴趣。 但自从他见了那个盲眼老头养的那只叫阿捷的鸟儿之后,他就从心底生出了一种 欲望一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 有了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之后的日子,他就千方百计地有意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 盲眼老头很友善,也很豁达。他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他简直有点喜出望外
王安石 天末海门①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②。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③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①海门:大海的门户,古代镇江北固山距海比今天要近二三百里。②西兴: 浙江杭州萧 山西兴镇,范蠡曾筑城于此,吴越曾在此鏖战。③乘桴:乘小筏。孔子有“道不 行,乘桴.游于海”。 ④扶桑: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树,据说太阳从这里出来;又传说为东方海中的古 国名,旧时指日本。 8.“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5 分) 9.这首诗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 分) 10.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 ,而后人哀 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官赋》) (2)潭西南而望, ,明灭可 见。 ,不可知其源。(柳宗元《小石潭记》) (3) ,波涛如怒, 。望西都, 意踯蹰。(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 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掌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o(25 分) 一只鸟 芦芙荭 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好久。盲眼老人是遛 鸟的,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只精致的鸟笼,笼里养着一只他叫不上名的鸟儿。 鸟儿好漂亮好漂亮,一身丰泽的羽毛油光水亮;一双乌黑的眼珠,顾盼流兮,滚珠 般转动着。特别是鸟的叫声,十分的悦耳。更重要的是,那只鸟有一个令他怦然 心动的名字——阿捷。每次,盲眼老人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 地叫着那鸟儿,教那鸟儿遛口时,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非常不安。 他是个很古板的老头。退休这么长时间,除了每早来这公园里溜溜达达外,不会下 棋,不会玩牌,对莳弄花儿、草儿,养个什么狗儿、鸟儿的也几乎没有一点兴趣。 但自从他见了那个盲眼老头养的那只叫阿捷的鸟儿之后,他就从心底生出了一种 欲望---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 有了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之后的日子,他就千方百计地有意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 盲眼老头很友善,也很豁达。他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他简直有点喜出望外
盲眼老头孤苦伶仃一个人。每天早晨他便很准时地赶到公园去陪老头一块儿遛 鸟。他把盲眼老头那只鸟看得比什么都贵重。隔个一天两天,他便去买很多很多 的鸟食,送到老头家去。他和老头一边聊着天,一边看鸟儿吃着他带来的食物。 常常就看得走了神,失了态。好在这一切,那盲眼老头是看不见的 有一天,他终于有点按捺不住了。他对盲眼老头说,让盲眼老头开个价,他想买下 那只鸟。尽管他的话说得很诚恳,可盲眼老头听了他的话,先是吃了一惊,继而 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 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少,我掏多少,绝不还 价 “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的话,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盲眼老头说。盲眼老头 的态度也极为诚恳 “我只要你这只!”可是,不管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还是不卖。他打定不到黄河 心不死的主意,又去和老头交谈了几次。老头仍是那句话:“不卖!”这使他很 失望。一次次失望,他就感觉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似的。他就病了。 他心里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病的。儿孙们又是要他吃药,又是要他住院。他理也 懒得理。 几天以后,那位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病因就出在自己的这只鸟儿身 上。老头虽然不舍得这只鸟儿,还是忍痛割爱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看他。 “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 躺在病床上的他,看到手提鸟笼的盲眼老人,听了这话,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 病也当下轻了许多。他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丢 “老弟,其实这并非是什么名贵的鸟。它不过是一只极普通的鸟。我买回它时, 仅花了十多元钱。不过,这多年………” “老兄,你别说了。我想要这只鸟,并没有将它看成是什么名贵的鸟。 几天后,盲眼老头又拄着拐杖去看他,也是去看那只鸟。可是,盲眼老头进屋时, 却没有听到鸟的叫声。盲眼老头忍不住了,问:“鸟儿呢?阿捷呢 许久许久,他才说:“我把鸟放了。”他没敢正眼去看盲眼老头。可他是能想象 得出盲眼老头听了这话时那种满脸诧异的样子。 “什么?你把鸟放了?你怎么可以放了阿捷呢?”果然,盲眼老头说话的声音变 得异常激动。 “是的,老兄。我把鸟放了。你不知道,我这一生判了几十年的案子。每个案子 不论犯法的是平民百姓或是达官贵人,我都觉得自己是以理待人,判得问心无愧 现在细细回想,这一生,惟一判错的,只有一个案子。当我发现了事实真相后, 未来得及重新改判,他就病死在牢狱里了。我现在已退下来了。这事也没有任何 人知道。可自见了你提的鸟笼和笼中那只叫阿捷的鸟儿后,我的灵魂就再也不能 安宁了。老兄,我错判的那个青年也叫阿捷呀!”他说着说着已是泪水扑面而下。 他发现盲眼老头听了这话,竟然变得木木呆呆的样子,那双凹下去的眼也有泪水 流了出来。但他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几年后,盲眼老头先他而去了。他作为盲眼老头的挚友,拖着年迈的身体亲手为 盲眼老头操办后事。办完后事,在为盲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他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 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他看了照片一眼,又看 了照片一眼。他真不敢相信照片上这个年轻的后生,与他记忆中的那个阿捷竟然 是那样地相像。他不知道,照片上的后生真的就是那个阿捷呢,还是一种偶然的 巧合
盲眼老头孤苦伶仃一个人。每天早晨他便很准时地赶到公园去陪老头一块儿遛 鸟。他把盲眼老头那只鸟看得比什么都贵重。隔个一天两天,他便去买很多很多 的鸟食,送到老头家去。他和老头一边聊着天,一边看鸟儿吃着他带来的食物。 常常就看得走了神,失了态。好在这一切,那盲眼老头是看不见的。 有一天,他终于有点按捺不住了。他对盲眼老头说,让盲眼老头开个价,他想买下 那只鸟。尽管他的话说得很诚恳,可盲眼老头听了他的话,先是吃了一惊,继而 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 “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少,我掏多少,绝不还 价。” “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的话,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盲眼老头说。盲眼老头 的态度也极为诚恳。 “我只要你这只!”可是,不管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还是不卖。他打定不到黄河 心不死的主意,又去和老头交谈了几次。老头仍是那句话:“不卖!”这使他很 失望。一次次失望,他就感觉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似的。他就病了。 他心里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病的。儿孙们又是要他吃药,又是要他住院。他理也 懒得理。 几天以后,那位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病因就出在自己的这只鸟儿身 上。老头虽然不舍得这只鸟儿,还是忍痛割爱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看他。 “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 躺在病床上的他,看到手提鸟笼的盲眼老人,听了这话,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 病也当下轻了许多。他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丢。 “老弟,其实这并非是什么名贵的鸟。它不过是一只极普通的鸟。我买回它时, 仅花了十多元钱。不过,这多年……” “老兄,你别说了。我想要这只鸟,并没有将它看成是什么名贵的鸟。” 几天后,盲眼老头又拄着拐杖去看他,也是去看那只鸟。可是,盲眼老头进屋时, 却没有听到鸟的叫声。盲眼老头忍不住了,问:“鸟儿呢?阿捷呢?” 许久许久,他才说:“我把鸟放了。”他没敢正眼去看盲眼老头。可他是能想象 得出盲眼老头听了这话时那种满脸诧异的样子。 “什么?你把鸟放了?你怎么可以放了阿捷呢?”果然,盲眼老头说话的声音变 得异常激动。 “是的,老兄。我把鸟放了。你不知道,我这一生判了几十年的案子。每个案子 不论犯法的是平民百姓或是达官贵人,我都觉得自己是以理待人,判得问心无愧。 现在细细回想,这一生,惟一判错的,只有一个案子。当我发现了事实真相后, 未来得及重新改判,他就病死在牢狱里了。我现在已退下来了。这事也没有任何 人知道。可自见了你提的鸟笼和笼中那只叫阿捷的鸟儿后,我的灵魂就再也不能 安宁了。老兄,我错判的那个青年也叫阿捷呀!”他说着说着已是泪水扑面而下。 他发现盲眼老头听了这话,竟然变得木木呆呆的样子,那双凹下去的眼也有泪水 流了出来。但他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几年后,盲眼老头先他而去了。他作为盲眼老头的挚友,拖着年迈的身体亲手为 盲眼老头操办后事。办完后事,在为盲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他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 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他看了照片一眼,又看 了照片一眼。他真不敢相信照片上这个年轻的后生,与他记忆中的那个阿捷竟然 是那样地相像。他不知道,照片上的后生真的就是那个阿捷呢,还是一种偶然的 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