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氨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 (1)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主要是干扰葡萄糖生物 氧化的正常进进行。 ①ATP生成减少氨与脑内a-酮戊二酸结合,生成谷氨酸, 一方面使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α-酮戊二酸减少,影响糖的有氧 代谢,同时又消耗了大量的NADH,妨碍了呼吸链中的递氢过 程,以致 ATP生成不足。图15-1. ②ATP消耗增多在氨进一步与谷氨酸结合形成谷氨酰胺 的过程中又消耗了大量的ATP,因此脑细胞活动所需能量不足, 不能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活动,从而引起昏迷。图15-1。 6
6 ②ATP消耗增多 在氨进一步与谷氨酸结合形成谷氨酰胺 的过程中又消耗了大量的ATP,因此脑细胞活动所需能量不足, 不能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活动,从而引起昏迷。图15-1。 2、氨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 (1)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主要是干扰葡萄糖生物 氧化的正常进进行。 ① ATP生成减少 氨与脑内α-酮戊二酸结合,生成谷氨酸, 一方面使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α-酮戊二酸减少,影响糖的有氧 代谢,同时又消耗了大量的NADH,妨碍了呼吸链中的递氢过 程,以致 ATP生成不足。图15-1
(2)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脑内神经递质按其作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 性神经递质。脑氨增多可使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 酸,乙酰胆碱)减少,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谷氨 酰胺)增多,致使神经递质之间的作用失去平衡,导致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生紊乱 (3)氨对神经细胞膜的抑制作用 ①氨干扰神经细胞膜上Nat-Kt-ATP酶的活性,影响复 极后膜的离子转运,使膜电位变化和兴奋性异常。 ②氨与K+有竟争作用,以致影响Na、K+在神经细胞 内外的正常分布,从而干扰神经传导活动
7 ②氨与K+有竟争作用,以致影响Na+ 、K+在神经细胞 内外的正常分布,从而干扰神经传导活动。 (2)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脑内神经递质按其作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 性神经递质。脑氨增多可使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 酸,乙酰胆碱)减少,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谷氨 酰胺)增多,致使神经递质之间的作用失去平衡,导致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生紊乱 (3)氨对神经细胞膜的抑制作用 ①氨干扰神经细胞膜上Na+ -K+ -ATP酶的活性,影响复 极后膜的离子转运,使膜电位变化和兴奋性异常
(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该学说认为,肝性昏迷的发生是由于假性神经递质在 网状结构的神经突触部位堆积,使神经突触部位冲动的传递 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而导致昏迷。这 是假性神经递质学说的基本论点。 1、网状结构与意识脑干网状结构对于维持大脑皮质的兴 奋性和醒觉有特殊作用,也是维持意识的基础,其中上行激 动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上行激动系统能激动整个大脑 皮质的活动,维持其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当这一 系统活动减弱时,大脑皮质就从兴奋转入抑制,进入睡眠。 当其活动极度降低时或无法活动时便昏睡不醒。 8
8 1、网状结构与意识 脑干网状结构对于维持大脑皮质的兴 奋性和醒觉有特殊作用,也是维持意识的基础,其中上行激 动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上行激动系统能激动整个大脑 皮质的活动,维持其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当这一 系统活动减弱时,大脑皮质就从兴奋转入抑制,进入睡眠 。 当其活动极度降低时或无法活动时便昏睡不醒。 (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该学说认为,肝性昏迷的发生是由于假性神经递质在 网状结构的神经突触部位堆积,使神经突触部位冲动的传递 发生 障碍,从而引起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而导致昏迷。这 是假性神经递质学说的基本论点
上行激动系统在网状结构中多次地更换神经无,所 通过的突触特别多,突触在传递信息时需要神经递质。 按递质作用效果可分为兴奋性递质(Ach、NE、GA、 ASP)和抑制性递质(DA、5-HT、GABA、谷氨酰胺)。 肝功能衰竭时,在网状结构中由于正常的真性神经 递质被假性神经递增质取代,致使神经活动的传递发生 障碍,严重时则发生昏迷
9 上行激动系统在网状结构中多次地更换神经无,所 通过的突触特别多,突触在传递信息时需要神经递质。 按递质作用效果可分为兴奋性递质(Ach、NE、GA、 ASP)和抑制性递质(DA、5-HT、GABA、谷氨酰胺)。 肝功能衰竭时,在网状结构中由于正常的真性神经 递质被假性神经递增质取代,致使神经活动的传递发生 障碍,严重时则发生昏迷
表15-1 脑内神经递质的类型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假性神经递质 Ach DA NE 5-HT 5-HT 谷氨酸(GA) GABA 苯乙醇胺 天门冬氨酸(ASP) 谷氨酰胺 羟苯乙醇胺 10
10 表 15-1 脑内神经递质的类型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假性神经递质 Ach DA NE 5-HT 谷氨酸(GA) GABA 苯乙醇胺 天门冬氨酸(ASP) 谷氨酰胺 羟苯乙醇胺 5-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