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年,那是当时闭关锁国的清政府抵挡不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采取的不得已的屈辱行为,也就是在那时 候起,上海才慢慢发展成为一个移民城市 座移民城市人口激增源于三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浪潮。第一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地难民大量 涌入上海这座孤岛其中以江浙两省人士居多。第二次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政府派遣大量南下干部来到这 座城市,随之而来的是干部家属,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山东人,他们占了建国初期上海干部队伍的很大部分 改革开放后,上海迎来了第三次移民浪潮。其中包括外省籍大学毕业留沪学生,以及一些到上海发展事业 的外地和海外人士,更多的则是全国各地跑来上海从事经营活动以及打工的人士,这些人在目前的上海常 住人员中有几百万之众。上海人的组成除了上述三次移民进来的人外,还有世代生活在上海市区及郊县的 人 但是从1958年开始,上海正式实行外籍管理制度,从此上海的人口迁出容易迁入难。随着城市流动 人口的停滞,上海话也变得统一纯净。在这之前的上海话并不纯粹。上海话有宁波人版本,有浦东版本 有苏州人版本,有扬州人版本等等。当上海话逐渐统一后,上海人的自我认同也开始渐渐形成,而上海话 也成为区别上海人和外地人的重要工具。自此上海人的上海意识逐渐形成 (二)、“排外”心理的历史演变以及成因分析 随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凝固,上海人逐渐发现了自身的优势。早在计划经济时代,全国的城市被分类为 11个级别,上海排在第八级,比北京还高。上海人享受政策的倾斜和福利待遇。即使是在三年困难时期, 上海的供给也是充足的。 另外据《上海财政税务志》记载,从1959年到1978年,上海的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占全国的15.41% 最高时达17.49%(1960年)。而上海的财政支出仅占全国的1.65%。1984年以前,上海每年上交中央的财 税占地方财政的87%,仅留13%自用。1985年以后政策调整,上海每年上交中央105亿元基数不变,节余 自用,上海上缴中央财政的比例才逐渐将下来。据查,从建国到二十世纪末,上海共上缴国家财政收入近 4000亿元,占全国总收入的六分之一。也因为这些,上海人一直认为是自己的城市在供养着这个国家。这 种想法自然会导致一种高人一等的自我感觉的形成。“排外”的情绪逐渐滋生。 20世纪末,“排外”的心理发展到了一个高峰。1990年初到上海生活,现为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的 张结海能明显感觉到上海人那种“排外”的情绪。公交车售票员讲的都是上海话,当她发现乘客听不懂的 时候,才改为“冷冰冰”的普通话。外地人现在攻击伤害人排外时还会拿这个作为佐证,其实这种现象在 上海已经不存在了。周立波在一期节目中甚至调侃到:一个上海人在监狱里蹲了十年,十年后走到街上打 车,很自然地讲起上海话,可是没有人理他 随着广东,江苏,浙江经济的发展,上海不再是GD最大的地区,上海人盲目的城市优越感也逐渐降 2002年上海成功“申博”,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在这座城市举办。上海市民在接受宣传教育的同时 变得越来越包容,“排外”的心理也越来越弱化 尚存的“排外”阶层,是那些下岗的中年人。这些人能力比较低,把自己丢失工作的愤恨都发泄到外 地人头上,因此“排外”情绪比较高涨 其实每个大城市都会有着一定的“排外”情绪在内,这是必然的,上海人的“排外”情绪也不会完全 消除,只会逐渐减到一个比较低的点上并且稳定下去。 在我们小组访谈一位复旦学生时,她表示外地人来上海发展是一件好事,她并不排斥,也没有排斥。 但是她的同学中却有人排斥,因为那些同学上的是二流三流的大学,自身竞争力不高,所以有点儿排斥外 地人。这种“排外”就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了,是每个大城市里的年轻一代都可能有的心理。由于惧怕外 地人竞争力强而产生的一定的“排外”心理反而会对年轻人形成一定的压力,从而促使他们更加努力上进 这对上海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而上海大部分年轻人找对象的时候家长会要求不要找外地人,这种现象可 以说是尚存的比较典型的“排外”心理。经过调查,大部分人认为上海房价很高,外地人很难买到房子。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26 年,那是当时闭关锁国的清政府抵挡不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采取的不得已的屈辱行为,也就是在那时 候起,上海才慢慢发展成为一个移民城市。 这座移民城市人口激增源于三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浪潮。第一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地难民大量 涌入上海这座孤岛其中以江浙两省人士居多。第二次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政府派遣大量南下干部来到这 座城市,随之而来的是干部家属,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山东人,他们占了建国初期上海干部队伍的很大部分。 改革开放后,上海迎来了第三次移民浪潮。其中包括外省籍大学毕业留沪学生,以及一些到上海发展事业 的外地和海外人士,更多的则是全国各地跑来上海从事经营活动以及打工的人士,这些人在目前的上海常 住人员中有几百万之众。上海人的组成除了上述三次移民进来的人外,还有世代生活在上海市区及郊县的 人。 但是从 1958 年开始,上海正式实行外籍管理制度,从此上海的人口迁出容易迁入难。随着城市流动 人口的停滞,上海话也变得统一纯净。在这之前的上海话并不纯粹。上海话有宁波人版本,有浦东版本, 有苏州人版本,有扬州人版本等等。当上海话逐渐统一后,上海人的自我认同也开始渐渐形成,而上海话 也成为区别上海人和外地人的重要工具。自此上海人的上海意识逐渐形成。 (二)、“排外”心理的历史演变以及成因分析 随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凝固,上海人逐渐发现了自身的优势。早在计划经济时代,全国的城市被分类为 11 个级别,上海排在第八级,比北京还高。上海人享受政策的倾斜和福利待遇。即使是在三年困难时期, 上海的供给也是充足的。 另外据《上海财政税务志》记载,从 1959 年到 1978 年,上海的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占全国的 15.41%, 最高时达 17.49%(1960 年)。而上海的财政支出仅占全国的 1.65%。1984 年以前,上海每年上交中央的财 税占地方财政的 87%,仅留 13%自用。1985 年以后政策调整,上海每年上交中央 105 亿元基数不变,节余 自用,上海上缴中央财政的比例才逐渐将下来。据查,从建国到二十世纪末,上海共上缴国家财政收入近 4000 亿元,占全国总收入的六分之一。也因为这些,上海人一直认为是自己的城市在供养着这个国家。这 种想法自然会导致一种高人一等的自我感觉的形成。“排外”的情绪逐渐滋生。 20 世纪末,“排外”的心理发展到了一个高峰。1990 年初到上海生活,现为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的 张结海能明显感觉到上海人那种“排外”的情绪。公交车售票员讲的都是上海话,当她发现乘客听不懂的 时候,才改为“冷冰冰”的普通话。外地人现在攻击伤害人排外时还会拿这个作为佐证,其实这种现象在 上海已经不存在了。周立波在一期节目中甚至调侃到:一个上海人在监狱里蹲了十年,十年后走到街上打 车,很自然地讲起上海话,可是没有人理他。 随着广东,江苏,浙江经济的发展,上海不再是 GDP 最大的地区,上海人盲目的城市优越感也逐渐降 低。 2002 年上海成功“申博”,2010 年世界博览会将在这座城市举办。上海市民在接受宣传教育的同时 变得越来越包容,“排外”的心理也越来越弱化。 尚存的“排外”阶层,是那些下岗的中年人。这些人能力比较低,把自己丢失工作的愤恨都发泄到外 地人头上,因此“排外”情绪比较高涨。 其实每个大城市都会有着一定的“排外”情绪在内,这是必然的,上海人的“排外”情绪也不会完全 消除,只会逐渐减到一个比较低的点上并且稳定下去。 在我们小组访谈一位复旦学生时,她表示外地人来上海发展是一件好事,她并不排斥,也没有排斥。 但是她的同学中却有人排斥,因为那些同学上的是二流三流的大学,自身竞争力不高,所以有点儿排斥外 地人。这种“排外”就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了,是每个大城市里的年轻一代都可能有的心理。由于惧怕外 地人竞争力强而产生的一定的“排外”心理反而会对年轻人形成一定的压力,从而促使他们更加努力上进, 这对上海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而上海大部分年轻人找对象的时候家长会要求不要找外地人,这种现象可 以说是尚存的比较典型的“排外”心理。经过调查,大部分人认为上海房价很高,外地人很难买到房子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另一方面,也觉得两家亲家分居两地很麻烦 或许有人依旧会说:“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认为除了上海人以外都是乡下人”,不可否认,这种 现象确实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过,只是这些上海人不单单看不起上海以外的人,他们也看不起上海郊区的人 以及浦东人。这种所谓的看不起有其历史发展的成因与普遍性,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与上海一个地 全国乃至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从客观原因来说,正如前文所言,由于上海从近代以来,始终处于全国经济 龙头的地位,同时又是个开放的国际性大都市,上海人与那些来自农村或者其他相对封闭地区的人们相比 见识多,眼界宽、观念新,由此而产生一定的优越感也是在所难免。说到底,他们也只是对见到一些其他 地方过来的人带来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举动的反感,同样的,如果是另一个上海人有着一样的不良行为 上海人一样会看不起,这只是一种观念的冲突,与针对对象的籍贯根本无关。人们也常说“北京人见谁都 是老百姓,广州人见谁都是打工的”,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观念 上海人“排外”也许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众所周知,落户上海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成为别人眼中 的上海人也要经过很多道门槛。当这些人中的一部分经过了不懈努力终于达到愿望后,自然不希望别人落 户上海比自己容易,他们的观念变化导致的对外地人的不顺眼会施加到又一批渴望落户上海的人群上,这 种心理是中国人的“通病”。这种人对上海人的“排外”也有一定的贡献 (三)、外地人对上海人“排外”印象的形成原因 随着上面的分析的上海人“排外”心理的演变就给外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全国各地未到过上海的外地人来说,大部分人都认为上海人是“排外”的这种坏印象也许来自于 他们的祖辈父辈然后一代一代传下来。在这种坏印象中,包含有对于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的惧怕。而 对于到过上海的外地人来说,他们也会觉得上海人是“排外”的。他们在上海的一些举止会遭到上海人的 白眼。上海人在他们面前讲着他完全听不懂的上海话,他们感觉自己与上海人仿佛置身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另外,上海一向是一个走在时尚潮流前沿的城市。到了上海的外地人,除了如果感觉到语言举止上的不舒 服倒还是其次,当他们看到自己穿的衣服鞋子跟上海人简直没法比的时候,自尊心受挫是一定的,嫉妒心 也会有。有了这种不平衡的心态做前提,他们在今后跟上海人打交道的时候往往会被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 很容易把上海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理解为看不起自己,就算是后来上海人“排外”的心理已经弱化很多的时 候,外地来沪的人也很容易重复这个心理演变过程。从此上海人“排外”的坏形象就在他们的心里得到印 证了,他们会向家乡的人传播这种误解。当然这是对一个普普通通的外地人而言,他的工作能力平平,他 的心理调节能力也一般,但是中国不乏这种人,所以对于上海人“排外”的印象在外地人心目中一直没有 减弱。之前“团团门”事件中的发短信的外地人恐怕或多或少就有这种心理。 当然一种观念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外地人对上海人“排外”的印象短期内很难改变,但是肯定 是在一点儿点儿改变的,若干年后,量变最终引起质变,人们就不会在整天嚷嚷上海人如何看不起自己。 “排外”印象的形成一方面也由于地域的差别。周立波曾在一期节目中举例说,去北方人家里做客, 他们让你做到炕上,然后大鱼大肉地招待你,倾尽全力来显示他的好客,北方人很豪爽也很好面子,但是 也许一个南方人会觉得他很虚伪。到南方人家里做客,菜都是很小的量,这是习惯,但是一个北方大汉就 有可能想他小气看不起自己。地域的差别会造成不同地方人的误解。 当然外地人不喜欢上海人还因为他们精明市侩。在上海,人的生存空间一度被压缩,这势必会带来生 存习惯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每个地方的人都有一定的性格特点,所以上海人的这些特点也无可厚非。外地 人若是想在上海很好发展甚至在上海落户,就应该充分尊重上海人的生活习惯,古话说得好“入乡随俗” 客随主便” 三、就此问题的建议 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上海人自己的努力。自大,骄傲势必会被历史所淘汰。上海更加接纳包容 她才会成为一座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众所周知,移民杂合的城市更具有活力,更具有竞争力,所以上海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27 另一方面,也觉得两家亲家分居两地很麻烦。 或许有人依旧会说:“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认为除了上海人以外都是乡下人”, 不可否认,这种 现象确实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过,只是这些上海人不单单看不起上海以外的人,他们也看不起上海郊区的人 以及浦东人。这种所谓的看不起有其历史发展的成因与普遍性,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与上海一个地方, 全国乃至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从客观原因来说,正如前文所言,由于上海从近代以来,始终处于全国经济 龙头的地位,同时又是个开放的国际性大都市,上海人与那些来自农村或者其他相对封闭地区的人们相比, 见识多,眼界宽、观念新,由此而产生一定的优越感也是在所难免。说到底,他们也只是对见到一些其他 地方过来的人带来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举动的反感,同样的,如果是另一个上海人有着一样的不良行为, 上海人一样会看不起,这只是一种观念的冲突,与针对对象的籍贯根本无关。人们也常说 “北京人见谁都 是老百姓,广州人见谁都是打工的”, 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观念。 上海人“排外”也许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众所周知,落户上海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成为别人眼中 的上海人也要经过很多道门槛。当这些人中的一部分经过了不懈努力终于达到愿望后,自然不希望别人落 户上海比自己容易,他们的观念变化导致的对外地人的不顺眼会施加到又一批渴望落户上海的人群上,这 种心理是中国人的“通病”。这种人对上海人的“排外”也有一定的贡献。 (三)、外地人对上海人“排外”印象的形成原因 随着上面的分析的上海人“排外”心理的演变就给外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全国各地未到过上海的外地人来说,大部分人都认为上海人是“排外”的这种坏印象也许来自于 他们的祖辈父辈然后一代一代传下来。在这种坏印象中,包含有对于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的惧怕。而 对于到过上海的外地人来说,他们也会觉得上海人是“排外”的。他们在上海的一些举止会遭到上海人的 白眼。上海人在他们面前讲着他完全听不懂的上海话,他们感觉自己与上海人仿佛置身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另外,上海一向是一个走在时尚潮流前沿的城市。到了上海的外地人,除了如果感觉到语言举止上的不舒 服倒还是其次,当他们看到自己穿的衣服鞋子跟上海人简直没法比的时候,自尊心受挫是一定的,嫉妒心 也会有。有了这种不平衡的心态做前提,他们在今后跟上海人打交道的时候往往会被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 很容易把上海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理解为看不起自己,就算是后来上海人“排外”的心理已经弱化很多的时 候,外地来沪的人也很容易重复这个心理演变过程。从此上海人“排外”的坏形象就在他们的心里得到印 证了,他们会向家乡的人 传播这种误解。当然这是对一个普普通通的外地人而言,他的工作能力平平,他 的心理调节能力也一般,但是中国不乏这种人,所以对于上海人“排外”的印象在外地人心目中一直没有 减弱。之前“团团门”事件中的发短信的外地人恐怕或多或少就有这种心理。 当然一种观念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外地人对上海人“排外”的印象短期内很难改变,但是肯定 是在一点儿点儿改变的,若干年后,量变最终引起质变,人们就不会在整天嚷嚷上海人如何看不起自己。 “排外”印象的形成一方面也由于地域的差别。周立波曾在一期节目中举例说,去北方人家里做客, 他们让你做到炕上,然后大鱼大肉地招待你,倾尽全力来显示他的好客,北方人很豪爽也很好面子,但是 也许一个南方人会觉得他很虚伪。到南方人家里做客,菜都是很小的量,这是习惯,但是一个北方大汉就 有可能想他小气看不起自己。地域的差别会造成不同地方人的误解。 当然外地人不喜欢上海人还因为他们精明市侩。在上海,人的生存空间一度被压缩,这势必会带来生 存习惯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每个地方的人都有一定的性格特点,所以上海人的这些特点也无可厚非。外地 人若是想在上海很好发展甚至在上海落户,就应该充分尊重上海人的生活习惯,古话说得好“入乡随俗”、 “客随主便”。 三、就此问题的建议 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上海人自己的努力。自大,骄傲势必会被历史所淘汰。上海更加接纳包容, 她才会成为一座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众所周知,移民杂合的城市更具有活力,更具有竞争力,所以上海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应该以欢迎的姿态去迎接那些来沪发展的有识之士。而对待那些来上海谋生的底层人时,也请学着谦虚学 着接纳包容。诚然,是有那么一些人素质低下,经常爆粗口,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只是因为家乡的环境 就是如此才这样的。当他们在上海呆的久了,受到上海人的影响,一定会注意这些方面。要知道,这些人 对城市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请努力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看待这些人,不要给他们白眼,当你的 光柔和后,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 而对于外地人来说,首先你要意识到不同地方的人肯定是不同的。同时来上海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心理 准备,这座城市很发达,远非你的家乡可以比拟的,所以当你置身这座城市时,心理的落差是很正常的。 你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努力地生活而非一味地抱怨 四、总结 经过这次调查,我们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自己的偏见。上海人总体上来说是很友好的,特别是与我 们同龄的人。沟通是消除偏见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当外地人与上海人积极沟通后,这个问题应该会得到一 定的解决。因为年轻人的友好,我们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了希望。虽然仍会偶尔碰到不讲理的大妈骂街, 但是他们毕竟不属于未来,他们终将属于过去。所以请外地的朋友也像我们一样,积极与上海人做朋友积 极与他们沟通,对他们抱着希望。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因循守旧,一味偏激。如此,上海一定会越来越 开放,越来越发达,被更多的人爱。祝愿这座城市发展地越来越好,真心希望外地人与上海人的关系越来 应用伦理学社会实践调查问卷 的生源地是 A上海B外省大城市C外省小城镇 2您的性别是: B女 3您认为当前上海人对外省人有歧视心理吗? A有 B没有 C不清楚 如果您第一题选择A,请答4至5题 如果您第一题选择B或C,请答6至8题 4您认为什么年龄层的人易产生排外心理? A青少年B中年C老年 对非上海人有什么印象? A适应性强B素质低C重家庭D其他 6您对上海人的特点印象最深刻的是 A精明现实B热情好客C冷漠排外D时尚小资 7您居住上海的原因是什么? A来沪读书B机遇多C随亲人来D其他 8您觉得自己能融入上海文化吗? A完 B想融入,但有些困难C完全不能融入D不想融入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28 应该以欢迎的姿态去迎接那些来沪发展的有识之士。而对待那些来上海谋生的底层人时,也请学着谦虚学 着接纳包容。诚然,是有那么一些人素质低下,经常爆粗口,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只是因为家乡的环境 就是如此才这样的。当他们在上海呆的久了,受到上海人的影响,一定会注意这些方面。要知道,这些人 对城市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请努力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看待这些人,不要给他们白眼,当你的眼 光柔和后,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 而对于外地人来说,首先你要意识到不同地方的人肯定是不同的。同时来上海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心理 准备,这座城市很发达,远非你的家乡可以比拟的,所以当你置身这座城市时,心理的落差是很正常的。 你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努力地生活而非一味地抱怨。 四、总结 经过这次调查,我们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自己的偏见。上海人总体上来说是很友好的,特别是与我 们同龄的人。沟通是消除偏见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当外地人与上海人积极沟通后,这个问题应该会得到一 定的解决。因为年轻人的友好,我们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了希望。虽然仍会偶尔碰到不讲理的大妈骂街, 但是他们毕竟不属于未来,他们终将属于过去。所以请外地的朋友也像我们一样,积极与上海人做朋友积 极与他们沟通,对他们抱着希望。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因循守旧,一味偏激。如此,上海一定会越来越 开放,越来越发达,被更多的人爱。祝愿这座城市发展地越来越好,真心希望外地人与上海人的关系越来 越好。 应用伦理学社会实践调查问卷 1 您的生源地是: A 上海 B 外省大城市 C 外省小城镇 2 您的性别是: A 男 B 女 3 您认为当前上海人对外省人有歧视心理吗? A 有 B 没有 C 不清楚 如果您第一题选择 A,请答 4 至 5 题 如果您第一题选择 B 或 C,请答 6 至 8 题 4 您认为什么年龄层的人易产生排外心理? A 青少年 B 中年 C 老年 5 您对非上海人有什么印象? A 适应性强 B 素质低 C 重家庭 D 其他 6 您对上海人的特点印象最深刻的是 A 精明现实 B 热情好客 C 冷漠排外 D 时尚小资 7 您居住上海的原因是什么? A 来沪读书 B 机遇多 C 随亲人来 D 其他 8 您觉得自己能融入上海文化吗? A 完全能 B 想融入,但有些困难 C 完全不能融入 D 不想融入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沪台两地大学生婚姻观调查 周语0730101023、黄璜07300180142 周思07300110042 指导老师:陈金华 课题名称 台沪两地大学生婚姻观调查 小组成员及任务分配 周语(07301010232):第一负责人。负责组织小组活动,收集问题、统计问题,做成网络问卷、邮件 调查和纸质问卷,发放网络问卷、邮件调查,统计网络问卷和邮件调查的数据,最终汇总成果并提交。 黄璜(07300180142):第二负责人。负责收集问题、统计问题,复印纸质问卷,发放纸质问卷,统计 纸质问卷,撰写成果报告 周思(07300110042):第三负责人。负责收集问题、发放网络问卷,制作PPT 三.调查目的: 台湾与上海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教育方式,这势必导致两地大学生产生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 影响他们对婚姻的看法。本课题希望以婚姻观为切入点,分析两地大学生的差异,进而探讨造成这种差异 的原因。 四.预期结果 台沪两地大学生对于生育的态度可能会有不同,即上海大学生较为可能接受不生育小孩的思想 台沪两地大学生对于婚姻的态度可能会不同,即上海大学生可能更为现实,主要体现在婚姻与爱情的 关系等。 在家庭两性关系上,台沪两地大学生观念可能不同,即上海地区可能更偏向男女平等甚至女性为主 台湾地区则可能更偏向男性为主体 在对待同性恋的问题上,台湾大学生可能比上海大学生更易接受:而在上海地区,女生可能比男生更 易接受。 五.调查准备工作: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录音采访,了解他们对婚姻观主要涉及问题的看法,并请他们对我们的调 查问卷提出意见,便于课题有所侧重的探讨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 调查操作过程 在问卷定稿设计好后,我们通过纸质问卷、电子问卷及问卷网站三种形式进行了数据的采集 问卷覆盖面相对较广,设计了不同性别,不同院系,不同年龄层的一些大学生群体。采集到的数据对我们 的课题研究具有代表性 六.统计结果: 见【网络问卷】上海大学生婚姻观问卷.xls及【郵件調查】台灣大學生婚姻觀問卷.xls 台沪两地大学生婚姻观之——“同 台沪两地大学生对待婚姻都是比较重视的,认为婚姻是人生中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事。 台沪两地大学生在配偶的选择上都会比较注重人品和性格等因素,而对于外貌等因素来说看重得更 台沪两地大学生对待爱情都是比较执着的,当婚姻遭到家长的反对时,大多是都倾向于努力劝说家长,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29 沪台两地大学生婚姻观调查 周语 0730101023、黄璜 07300180142 周思 07300110042 指导老师:陈金华 一.课题名称: 台沪两地大学生婚姻观调查 二.小组成员及任务分配: 周语(07301010232):第一负责人。负责组织小组活动,收集问题、统计问题,做成网络问卷、邮件 调查和纸质问卷,发放网络问卷、邮件调查,统计网络问卷和邮件调查的数据,最终汇总成果并提交。 黄璜(07300180142):第二负责人。负责收集问题、统计问题,复印纸质问卷,发放纸质问卷,统计 纸质问卷,撰写成果报告。 周思(07300110042):第三负责人。负责收集问题、发放网络问卷,制作 PPT。 三.调查目的: 台湾与上海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教育方式,这势必导致两地大学生产生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 影响他们对婚姻的看法。本课题希望以婚姻观为切入点,分析两地大学生的差异,进而探讨造成这种差异 的原因。 四.预期结果: 台沪两地大学生对于生育的态度可能会有不同,即上海大学生较为可能接受不生育小孩的思想。 台沪两地大学生对于婚姻的态度可能会不同,即上海大学生可能更为现实,主要体现在婚姻与爱情的 关系等。 在家庭两性关系上,台沪两地大学生观念可能不同,即上海地区可能更偏向男女平等甚至女性为主, 台湾地区则可能更偏向男性为主体。 在对待同性恋的问题上,台湾大学生可能比上海大学生更易接受;而在上海地区,女生可能比男生更 易接受。 五.调查准备工作: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录音采访,了解他们对婚姻观主要涉及问题的看法,并请他们对我们的调 查问卷提出意见,便于课题有所侧重的探讨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 调查操作过程: 在问卷定稿设计好后,我们通过纸质问卷、电子问卷及问卷网站三种形式进行了数据的采集, 问卷覆盖面相对较广,设计了不同性别,不同院系,不同年龄层的一些大学生群体。采集到的数据对我们 的课题研究具有代表性。 六.统计结果: 见【网络问卷】上海大学生婚姻观问卷.xls 及【郵件調查】台灣大學生婚姻觀問卷.xls 台沪两地大学生婚姻观之——“同”: 台沪两地大学生对待婚姻都是比较重视的,认为婚姻是人生中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事。 台沪两地大学生在配偶的选择上都会比较注重人品和性格等因素,而对于外貌等因素来说看重得更 少。 台沪两地大学生对待爱情都是比较执着的,当婚姻遭到家长的反对时,大多是都倾向于努力劝说家长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不会放弃自己的选择,而在婚姻方面,两地大学生都认为志同道合是一个影响婚姻的重要因素。 台沪两地当代大学生思想已经解放了很多,封建的“传宗接代”思想并不多见,对于子女中是否一定 要有男孩并不太在意,大多都选择了顺其自然。可见封建的一些家庭观念在当代的大学生中已经有了很大 改变 对于近些年来逐渐被人们重视的“精神上”出轨已经在大学生中产生了影响,过去只在乎身体上出轨 的局面已经不再 对待“家庭主妇”和“家庭主男”问题,台沪两地大学生都比较理性地选择了如果需要也可以接受 对于家庭双方的关于,两地大学生也都选择了要彼此平等,互相尊重,这与两性关系上,台湾更偏重男性 为主体的预期不符 台沪两地大学生婚姻观之——“异 台湾大学生相对上海大学生来说显得似乎更“开放”,在是否介意对方有婚事或是否介意对方有过婚 前性行为等方面,台湾大学生在意得更少 对于《婚前财产协议书》,台湾女大学生几乎都选择了支持,认为很好,可以减少很多麻烦, 女大学生的选择形成了较大差异 台湾男女大学生都普遍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而上海男大学生则更多的认为婚姻是为了过日子,没 有爱情婚姻也可以很幸福(上海女大学生更多得也是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可见就男性而言,上海的男 性更多得将婚姻看成是一个现实的油盐酱醋茶的生活,而不是数十年的激情与浪漫。与预期的上海大学生 现实些,台湾大学生浪漫些的预期相符。 若对方不能生育,台湾大学生能接受对方去选择人工受孕或领养等方式或直接可以接受没有小孩,而 上海大学生出现了不能接受没有小孩的选择,与我们预期台湾大学生会更在意子女问题不符,并且结果与 预期完全相反 对于结婚的时机,上海男大学生更在乎要小有成就后再结婚,而台湾则是女生更在乎要小有成就后再 结婚,体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 在同性恋合法化问题上,台湾大学生都普遍支持,上海女大学生也普遍支持,而男大学生则更多地选 择了没有倾向性的选项——无所谓。与预期的同性恋问题,台湾比上海更易接受,上海的女生比男生更易 接受相符。 七.结论: 在调查之前,我们更多的预期是认为在一些传统封建观念上,台湾的大学生会较上海的大学生 传统很多,而调查结果表明当下的台湾大学生并不比上海大学生传统太多,两地都有各自独特的地方,在 不同的角度上传统,又在不同的角度上开放,这也许是因为全球化背景地广泛推进,在新时代下大学生对 未来已经思考了很多,会更加理性地看待婚姻问题中曾经出现的一些传统观念。另外,我们也看到,在《婚 前财产协议书》和同性恋合法化问题上台沪两地大学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也许和两地不同的法制 观念有关。 八.问题与检讨 根据同学们的反应和小组成员的讨论,本调查存在的问题如下: 1.问卷太长导致愿意答题的人数骤减 2网络问卷没有按照性别区分,导致后期数据整理的时候只能用传统的人工方法,消耗大量人力物力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30 不会放弃自己的选择,而在婚姻方面,两地大学生都认为志同道合是一个影响婚姻的重要因素。 台沪两地当代大学生思想已经解放了很多,封建的“传宗接代”思想并不多见,对于子女中是否一定 要有男孩并不太在意,大多都选择了顺其自然。可见封建的一些家庭观念在当代的大学生中已经有了很大 改变。 对于近些年来逐渐被人们重视的“精神上”出轨已经在大学生中产生了影响,过去只在乎身体上出轨 的局面已经不再。 对待“家庭主妇”和“家庭主男”问题,台沪两地大学生都比较理性地选择了如果需要也可以接受。 对于家庭双方的关于,两地大学生也都选择了要彼此平等,互相尊重,这与两性关系上,台湾更偏重男性 为主体的预期不符。 台沪两地大学生婚姻观之——“异”: 台湾大学生相对上海大学生来说显得似乎更“开放”,在是否介意对方有婚事或是否介意对方有过婚 前性行为等方面,台湾大学生在意得更少。 对于《婚前财产协议书》,台湾女大学生几乎都选择了支持,认为很好,可以减少很多麻烦,与上海 女大学生的选择形成了较大差异。 台湾男女大学生都普遍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而上海男大学生则更多的认为婚姻是为了过日子,没 有爱情婚姻也可以很幸福(上海女大学生更多得也是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可见就男性而言,上海的男 性更多得将婚姻看成是一个现实的油盐酱醋茶的生活,而不是数十年的激情与浪漫。与预期的上海大学生 现实些,台湾大学生浪漫些的预期相符。 若对方不能生育,台湾大学生能接受对方去选择人工受孕或领养等方式或直接可以接受没有小孩,而 上海大学生出现了不能接受没有小孩的选择,与我们预期台湾大学生会更在意子女问题不符,并且结果与 预期完全相反。 对于结婚的时机,上海男大学生更在乎要小有成就后再结婚,而台湾则是女生更在乎要小有成就后再 结婚,体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 在同性恋合法化问题上,台湾大学生都普遍支持,上海女大学生也普遍支持,而男大学生则更多地选 择了没有倾向性的选项——无所谓。与预期的同性恋问题,台湾比上海更易接受,上海的女生比男生更易 接受相符。 七.结论: 在调查之前,我们更多的预期是认为在一些传统封建观念上,台湾的大学生会较上海的大学生 传统很多,而调查结果表明当下的台湾大学生并不比上海大学生传统太多,两地都有各自独特的地方,在 不同的角度上传统,又在不同的角度上开放,这也许是因为全球化背景地广泛推进,在新时代下大学生对 未来已经思考了很多,会更加理性地看待婚姻问题中曾经出现的一些传统观念。另外,我们也看到,在《婚 前财产协议书》和同性恋合法化问题上台沪两地大学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也许和两地不同的法制 观念有关。 八.问题与检讨: 根据同学们的反应和小组成员的讨论,本调查存在的问题如下: 1.问卷太长导致愿意答题的人数骤减。 2.网络问卷没有按照性别区分,导致后期数据整理的时候只能用传统的人工方法,消耗大量人力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