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再次得到升华 对上海遗体捐献的伦理研究 周四上午3、4节课班级应用伦理学 小组成员: 刘骁08300130147广告系 范勤07300720381德语系 组员分工: 课题确立——刘骁范勤 课题初步报告——刘骁范勤 问卷制作——范勤刘骁 问卷发放——刘骁范勤 资料査找——范勤刘骁 论文撰写一—刘骁 调査报告数据分析——范勤 人物访谈——刘骁范勤 课题报告整合——范勤 (因为组员只有我们两个人,所以基本上我们每个环节都一起携手合作,共12页,谢 谢您耐心看完我们的报告)
1 让生命再次得到升华 ——对上海遗体捐献的伦理研究 周四上午 3、4 节课班级 应用伦理学 小组成员: 刘骁 08300130147 广告系 范勤 07300720381 德语系 组员分工: 课题确立——刘骁 范勤 课题初步报告——刘骁 范勤 问卷制作——范勤 刘骁 问卷发放——刘骁 范勤 资料查找——范勤 刘骁 论文撰写——刘骁 调查报告数据分析——范勤 人物访谈——刘骁 范勤 课题报告整合——范勤 (因为组员只有我们两个人,所以基本上我们每个环节都一起携手合作,共 12 页,谢 谢您耐心看完我们的报告 ☺ )
学术论文: 内容提要:每一次。 每一次 遗体捐赠不管是由于它的真正意义,还是它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已经成为一个热词眼。 那么遗体捐赠真实的状况是什么样呢?这其中又反映了怎样的伦理问题呢?我们通过对上 海地区遗体捐赠的调查进行了以下的研究 你愿意么 、严峻的局势 据医学专家介绍,遗体的用途主要有三点:一是作教学用:二是作病理解剖用:三是作 器官移植用。 1教学 遗体是医学科研、医学教学不可缺少的资源和材料,可用于病理学解剖和医学教学,它 能为医学领域的进步做出贡献。解剖尸体是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对培养提高他们的医术意 义重大。一位医学院的学生动情地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次遗体告别会上,死者家属的声 声叮咛:"孩子们,不要怕。我宁可见到你们在我的亲人身上划20刀,也不愿你们将来行医 时,在病人身上错划一刀。"”,发达国家医学院本科生平均2至3人实习解剖一具尸体 而中国医科学生的这类实习机会只有其十分之一。 2病理解剖&移植 上海于1982年在全国率先启动遗体捐献工作,是全国第一个将遗体捐献纳入法规化管 理的城市(见附录)。迄今全国共有4万多人报名、6000余人实现遗体捐献。上海截至2008 年6月30日,共有26298人登记遗体(角膜)捐献,已有4586人实现了遗愿。在已实现捐 献的名单中,年龄最大的110岁,最小的才两个月,包括人们熟悉的科学家谢希德、百岁人瑞苏 然而,与巨大的医学需求相比遗体捐献缺口仍然较大。以角膜移植为例,我国现有约400 万角膜疾病致盲者由于可供移植的角膜严重缺乏,每年只有数百人能重见光明。我国约有 100万尿毒症患者,每年新增12万人,而每年全国可供移植的肾源仅有4000个。全国大约 有五分之四需器官移植的病人,是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死亡的 二、巨大的社会效益 除了以上几个用途,提高人的价值,使人的生命再次得到升华;减免了火葬的浪费,并 可以将节省的墓地的土地资源更合理的运用(有网络墓地);减少了国家的支出;减少长期 患者及家属的痛苦: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避免因器官短缺而进行器官交易导致的人间惨剧的 发生以及社会混乱如绑架杀人等 面对以上现状及遗体捐赠的客观意义,社会中存在两种看法。 我愿意 除了以上的因素,人们往往是通过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来同意遗体捐赠的。一个人社 会价值的实现,常常伴随他的心里需要(如希望才能得到展现、赢得赞誉和尊严)的满足, 因而也是他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换言之,即使是自我价值也常常要在为他人做贡献中实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人生的目的和理想是生活活动的前提和目标,它决定人生的道路 和方向,人生的根本态度是人生价值观的核心。不言而喻,人的生命的价值首先体现在生命 的存在和延续本身。但是人生命的存在还不能构成生命的最终的唯一的价值。人的生命最重 要的价值表现在生命的社会意义和精神追求上面。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爱因斯坦说,看 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诚然,死亡是对人生命的否定,是使人的生命的发展以及其他生命价值的创生或为不可
2 学术论文: 内容提要:每一次。。。。。。 每一次。。。。。。 遗体捐赠不管是由于它的真正意义,还是它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已经成为一个热词眼。 那么遗体捐赠真实的状况是什么样呢?这其中又反映了怎样的伦理问题呢?我们通过对上 海地区遗体捐赠的调查进行了以下的研究。 你愿意么 一、严峻的局势 据医学专家介绍,遗体的用途主要有三点:一是作教学用;二是作病理解剖用;三是作 器官移植用。 1.教学 遗体是医学科研、医学教学不可缺少的资源和材料,可用于病理学解剖和医学教学,它 能为医学领域的进步做出贡献。解剖尸体是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对培养提高他们的医术意 义重大。一位医学院的学生动情地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次遗体告别会上,死者家属的声 声叮咛:"孩子们,不要怕。我宁可见到你们在我的亲人身上划 20 刀,也不愿你们将来行医 时,在病人身上错划一刀。"” ,发达国家医学院本科生平均 2 至 3 人实习解剖一具尸体, 而中国医科学生的这类实习机会只有其十分之一。 2.病理解剖&移植 上海于 1982 年在全国率先启动遗体捐献工作,是全国第一个将遗体捐献纳入法规化管 理的城市(见附录)。迄今全国共有 4 万多人报名、6000 余人实现遗体捐献。上海截至 2008 年 6 月 30 日,共有 26298 人登记遗体(角膜)捐献,已有 4586 人实现了遗愿。在已实现捐 献的名单中,年龄最大的 110 岁,最小的才两个月,包括人们熟悉的科学家谢希德、百岁人瑞苏 局仙。 然而,与巨大的医学需求相比,遗体捐献缺口仍然较大。以角膜移植为例,我国现有约 400 万角膜疾病致盲者,由于可供移植的角膜严重缺乏,每年只有数百人能重见光明。我国约有 100 万尿毒症患者,每年新增 12 万人,而每年全国可供移植的肾源仅有 4000 个。全国大约 有五分之四需器官移植的病人,是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死亡的。 二、巨大的社会效益 除了以上几个用途,提高人的价值,使人的生命再次得到升华;减免了火葬的浪费,并 可以将节省的墓地的土地资源更合理的运用(有网络墓地);减少了国家的支出;减少长期 患者及家属的痛苦;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避免因器官短缺而进行器官交易导致的人间惨剧的 发生以及社会混乱如绑架杀人等 面对以上现状及遗体捐赠的客观意义,社会中存在两种看法。 我愿意 除了以上的因素,人们往往是通过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来同意遗体捐赠的。一个人社 会价值的实现,常常伴随他的心里需要(如希望才能得到展现、赢得赞誉和尊严)的满足, 因而也是他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换言之,即使是自我价值也常常要在为他人做贡献中实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人生的目的和理想是生活活动的前提和目标,它决定人生的道路 和方向,人生的根本态度是人生价值观的核心。不言而喻,人的生命的价值首先体现在生命 的存在和延续本身。但是人生命的存在还不能构成生命的最终的唯一的价值。人的生命最重 要的价值表现在生命的社会意义和精神追求上面。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爱因斯坦说,看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诚然,死亡是对人生命的否定,是使人的生命的发展以及其他生命价值的创生或为不可
能性。人总是要死的,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生命的短暂性和存在性使人们更加珍 爱生命的存在价值。对死亡,我们还需从更深层上去挖掘、评估其价值。 现实生活中,死亡这一终极现象往往表现出出纷繁复杂的情形,不同方式的死亡具有全 然不同的意义。虽然肉体生命消失了,但他给社会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充满了生命活力,影响 和鼓舞着活着的人们其精神将永远存在着。由此人的生命价值最终得到提炼升华和认证 我不愿意 主观上 我们必须承认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越发重要,甚至我们 可以说社会文化因素将取代生物因素而成为人类进化的主要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人生 观形成始终起着决定支配作用。一般来说,个体在选择人生观时所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受到个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2受到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3受到个 体的心理特征(包括素质、性格、气质)文化知识、科学理论、智力能力以及个人的经历遭 遇的影响。 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源于农耕社会里“人在自然之中”的那种对生命的感悟。中国原始的 宗法血缘关系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因此中国人性格的显著特征就是着生意识强烈,因此产 生了一种重生主义文化,即使是死,也讲究落叶归根,魂归故里,最差也是身体完整入土为 安,即使现代社会在进步,火化也逃不了完整地进,完整地出--极为细致的装殓。而遗体 捐献更是涉及了人类最原始的感情--对身体的尊严。举个例子,遗体捐献包含一个部分就 是尸体器官移植,尸体器官移植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尸体死亡时间的确定。因为实施器官移 植技术时,要求被移植的器官必须在血液循环尚未停止的机体中提取,否则会影响到移植器 官的存活。一般情况下各个器官允许缺血的时间都很短暂,如果按照传统的心脏停止跳动为 死亡时间,被一只得起观音丧失生理激励而不再适宜移植。但由于他与传统观念极不相容, 因而引起了社会舆论的众多非议和死者家属的强烈的情感冲突,我国移植技术并不落后,但 由于器官来源限制,使得这项医疗措施无法去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从总体上看,高级需要依赖于低层次需要,精神生活需要的范围和程度根本上依赖于物 质生活条件的发展。所以发达地区比不发达地区更能接受遗体捐献,也就是社会接受度高 对稍有一点强制的也抱有欢迎态度。据了解,世界上已经有不少国家颁布了《器官移植法》 《器官捐献法》、《脑死亡法》、《器官移植伦理指南》等一系列法规,捐献遗体和器官成为每 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志愿者一旦发生意外,如车祸等,他的器官会立即被采用,当即可挽救 个人或多个人的生命。如前苏联1937年立法规定:不用死者家属同意,就可提取遗体的 眼球:英国国会1952年通过的器官移植法规定,只要死者或家属事前不反对,医生就可以 提取器官:在美国,公民考驾照时被问及“是否愿意捐赠器官”,如果愿意,想捐部分还是 全捐。本人的回答会印在驾照背面。一旦发生车祸身亡,医生可以根据本人遗愿,在瞬间提 取器官,用来挽救其他人的生命。1997年8月31日,英国王妃戴安娜弥留时作出了捐献器 官的决定,她的肺、肝、肾、胰、眼角膜和部分皮肤成功地移植给法国、比利时、英格兰 芬兰等国家的8名病人。此举被国际舆论传为美谈。但在西方宗教界遗体移植的反映最为强 烈,严重阻碍了尸体器官的采摘。这也是同一社会中不同的信仰所致 而通过对比上海和乌鲁木齐有关遗体捐献的条例,也能发现上海--沿海发达城市,比 乌鲁木齐-陆不发达城市的要完善的多(参见附录) 并且由问卷分析也可看出年龄、收入、受教育水平均能影响遗体捐赠的意愿 客观上 1.立法不健全。道德是法律的基础,而法律是道德的保障。目前我国只有几个省市实行 了有关遗体捐献的地方性条例,但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形成统一的一部法律,没有明确的法律 依据作为保障,没几人敢拿自己认为高尚的事业开玩笑 2机制不完善。全国范围内没有形成统一的捐赠网络,很多商家钻了空子,使遗体捐献
3 能性。人总是要死的,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生命的短暂性和存在性使人们更加珍 爱生命的存在价值。对死亡,我们还需从更深层上去挖掘、评估其价值。 现实生活中,死亡这一终极现象往往表现出出纷繁复杂的情形,不同方式的死亡具有全 然不同的意义。虽然肉体生命消失了,但他给社会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充满了生命活力,影响 和鼓舞着活着的人们其精神将永远存在着。由此人的生命价值最终得到提炼升华和认证。 我不愿意 一 主观上 我们必须承认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越发重要,甚至我们 可以说社会文化因素将取代生物因素而成为人类进化的主要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人生 观形成始终起着决定支配作用。一般来说,个体在选择人生观时所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受到个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2.受到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3.受到个 体的心理特征(包括素质、性格、气质)文化知识、科学理论、智力能力以及个人的经历遭 遇的影响。 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源于农耕社会里“人在自然之中”的那种对生命的感悟。中国原始的 宗法血缘关系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因此中国人性格的显著特征就是着生意识强烈,因此产 生了一种重生主义文化,即使是死,也讲究落叶归根,魂归故里,最差也是身体完整入土为 安,即使现代社会在进步,火化也逃不了完整地进,完整地出----极为细致的装殓。而遗体 捐献更是涉及了人类最原始的感情----对身体的尊严。举个例子,遗体捐献包含一个部分就 是尸体器官移植,尸体器官移植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尸体死亡时间的确定。因为实施器官移 植技术时,要求被移植的器官必须在血液循环尚未停止的机体中提取,否则会影响到移植器 官的存活。一般情况下各个器官允许缺血的时间都很短暂,如果按照传统的心脏停止跳动为 死亡时间,被一只得起观音丧失生理激励而不再适宜移植。但由于他与传统观念极不相容, 因而引起了社会舆论的众多非议和死者家属的强烈的情感冲突,我国移植技术并不落后,但 由于器官来源限制,使得这项医疗措施无法去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从总体上看,高级需要依赖于低层次需要,精神生活需要的范围和程度根本上依赖于物 质生活条件的发展。所以发达地区比不发达地区更能接受遗体捐献,也就是社会接受度高, 对稍有一点强制的也抱有欢迎态度。据了解,世界上已经有不少国家颁布了《器官移植法》、 《器官捐献法》、《脑死亡法》、《器官移植伦理指南》等一系列法规,捐献遗体和器官成为每 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志愿者一旦发生意外,如车祸等,他的器官会立即被采用,当即可挽救 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生命。如前苏联 1937 年立法规定:不用死者家属同意,就可提取遗体的 眼球;英国国会 1952 年通过的器官移植法规定,只要死者或家属事前不反对,医生就可以 提取器官;在美国,公民考驾照时被问及“是否愿意捐赠器官”,如果愿意,想捐部分还是 全捐。本人的回答会印在驾照背面。一旦发生车祸身亡,医生可以根据本人遗愿,在瞬间提 取器官,用来挽救其他人的生命。1997 年 8 月 31 日,英国王妃戴安娜弥留时作出了捐献器 官的决定,她的肺、肝、肾、胰、眼角膜和部分皮肤成功地移植给法国、比利时、英格兰、 芬兰等国家的 8 名病人。此举被国际舆论传为美谈。但在西方宗教界遗体移植的反映最为强 烈,严重阻碍了尸体器官的采摘。这也是同一社会中不同的信仰所致。 而通过对比上海和乌鲁木齐有关遗体捐献的条例,也能发现上海----沿海发达城市,比 乌鲁木齐----内陆不发达城市的要完善的多(参见附录)。 并且由问卷分析也可看出年龄、收入、受教育水平均能影响遗体捐赠的意愿(如。。。。。) 二.客观上 1.立法不健全。道德是法律的基础,而法律是道德的保障。目前我国只有几个省市实行 了有关遗体捐献的地方性条例,但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形成统一的一部法律,没有明确的法律 依据作为保障,没几人敢拿自己认为高尚的事业开玩笑。 2.机制不完善。全国范围内没有形成统一的捐赠网络,很多商家钻了空子,使遗体捐献
被滥用甚至被买卖。生物塑化的人体展览:器官的非法买卖:甚至国家范围内的出卖,有钱 人或有钱的国家购买穷人或穷国的器官是一种变相剥削:器官买卖说明穷人的价值还不如一 具死尸,社会对人的最基本的权力没有保障,在中国,虽然卫生部明令禁止外国患者在华接 受器官移植,但巨大的差价仍是我国成为器官移植的重要目的地。西欧肾移植手术费高达 173万美元,而我国规定的价格是4万--6万人民币之间。 3.费用难耐。虽说各大条例上明确写着办理遗体捐赠手续过程中不收取任何费用,但却 忽视了办之前需要去公证处公证,这笔公证费用就使,很多人连申请都很困难,更别提真正 捐献了。有一对老人甚至对公证处这样说:“等哪天公证费不要了,一定第一个来通知我们 捐赠啊。” 4医院态度不佳。不少人拒绝捐赠就是因为院方态度冷淡,感觉自己的行为不被重视, 或捐赠完后觉得格外的失落,甚至有的遗体接收站懒得麻烦,造成了有人想捐捐不成的憾死 这条路该怎么走 根据问卷调査、采访、査资料、以及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纵然遗体捐献有很多好处 但在中国实行起来还是要克服很多障碍的。我们为上海的或者说中国的遗体捐献提这样几个 建议 1.1.加快立法进程,加快全国遗体捐赠统一网络的形成,并完善监督机制,坚决杜绝 遗体及器官被不合理运用的现象发生 2加强医德医风医纪的建设,充分掌握医学伦理,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这个社会服务。 3.根据我国国情,应发挥党员的先进带头作用,或者鼓励先进个人进行遗体捐赠,为其 他人做好榜样,引导形成全社会的遗体捐献的良好风气,让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人的人生价值 选择产生积极作用。 4对捐赠者要举行恰到好处而有真心的悼念,让其家属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捐赠者价值实 现的满足感,也能对全社会起到引导作用 5考虑有酬捐赠。这一直是备受争议的,一方面低估了捐赠者的美好愿望,但另一方面 使遗体捐赠有点代价,相关部门会更珍惜遗体 6严格遵守遗体捐赠的伦理原则,界定遗体捐赠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并完善法律法规体 系。知情同意是遗体捐赠者的首要伦理原则。因此,要充分尊重公民的自由选择权,允许其 有随时更改和撤销意愿的自由权。 7对死刑犯的器官依然要充分的尊重他们自己的意愿,生命是平等的。死刑犯自愿并签 名或其家属同意捐赠的器官,在有关部门严格审查批准后,才可利用死刑犯的尸体,这与公 民在去世时捐赠器官性质是一样的,要求也是一样的,同样要尊重他们的人权
4 被滥用甚至被买卖。生物塑化的人体展览;器官的非法买卖;甚至国家范围内的出卖,有钱 人或有钱的国家购买穷人或穷国的器官是一种变相剥削;器官买卖说明穷人的价值还不如一 具死尸,社会对人的最基本的权力没有保障,在中国,虽然卫生部明令禁止外国患者在华接 受器官移植,但巨大的差价仍是我国成为器官移植的重要目的地。西欧肾移植手术费高达 17.3 万美元,而我国规定的价格是 4 万----6 万人民币之间。 3.费用难耐。虽说各大条例上明确写着办理遗体捐赠手续过程中不收取任何费用,但却 忽视了办之前需要去公证处公证,这笔公证费用就使,很多人连申请都很困难,更别提真正 捐献了。有一对老人甚至对公证处这样说:“等哪天公证费不要了,一定第一个来通知我们 捐赠啊。” 4.医院态度不佳。不少人拒绝捐赠就是因为院方态度冷淡,感觉自己的行为不被重视, 或捐赠完后觉得格外的失落,甚至有的遗体接收站懒得麻烦,造成了有人想捐捐不成的憾死。 这条路该怎么走 根据问卷调查、采访、查资料、以及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纵然遗体捐献有很多好处, 但在中国实行起来还是要克服很多障碍的。我们为上海的或者说中国的遗体捐献提这样几个 建议: 1. 1.加快立法进程,加快全国遗体捐赠统一网络的形成,并完善监督机制,坚决杜绝 遗体及器官被不合理运用的现象发生。 2.加强医德医风医纪的建设,充分掌握医学伦理,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这个社会服务。 3.根据我国国情,应发挥党员的先进带头作用,或者鼓励先进个人进行遗体捐赠,为其 他人做好榜样,引导形成全社会的遗体捐献的良好风气,让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人的人生价值 选择产生积极作用。 4.对捐赠者要举行恰到好处而有真心的悼念,让其家属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捐赠者价值实 现的满足感,也能对全社会起到引导作用。 5.考虑有酬捐赠。这一直是备受争议的,一方面低估了捐赠者的美好愿望,但另一方面 使遗体捐赠有点代价,相关部门会更珍惜遗体。 6.严格遵守遗体捐赠的伦理原则,界定遗体捐赠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并完善法律法规体 系。知情同意是遗体捐赠者的首要伦理原则。因此,要充分尊重公民的自由选择权,允许其 有随时更改和撤销意愿的自由权。 7.对死刑犯的器官依然要充分的尊重他们自己的意愿,生命是平等的。死刑犯自愿并签 名或其家属同意捐赠的器官,在有关部门严格审查批准后,才可利用死刑犯的尸体,这与公 民在去世时捐赠器官性质是一样的,要求也是一样的,同样要尊重他们的人权
调查报告 前期课题上报的内容: 对于上海遗体捐献的伦理研究 组员:范勤刘骁 对象: 1、在校大学生2、社会群众3、医务人员 途径:1、问卷调查2、实地调查3、文献档案4、专家采访 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査了解当今社会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人对遗体捐献的意向。分析愿意或不 愿意遗体捐献的原因,并统计重点原因,分析年龄、阶层对于人们作出该抉择的影响。 2、通过实地调査专家采访以及文献档案了解当今遗体捐赠的现状,并作为研究的事实支 3、综合12两点,进行统计研究,整理出解决方法: (1)愿意与不愿意捐赠背后的伦理原因 (2)遗体捐赠的意义 (3)不愿意捐赠背后所反映的伦理问题 (4)根据原因来解决问题,提出建议。 报告:1、word文档(包括研究整个过程内容)2、影音资料(包括实地调查专家采访的照 片与视频)3、PPT演示文稿(仅作展示用,暂定)
5 调查报告 前期课题上报的内容: 对于上海遗体捐献的伦理研究 组员:范勤 刘骁 对象: 1、在校大学生 2、社会群众 3、医务人员 途径:1、问卷调查 2、实地调查 3、文献档案 4、专家采访 内容: 1、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今社会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人对遗体捐献的意向。分析愿意或不 愿意遗体捐献的原因,并统计重点原因,分析年龄、阶层对于人们作出该抉择的影响。 2、 通过实地调查专家采访以及文献档案了解当今遗体捐赠的现状,并作为研究的事实支 撑。 3、 综合 1/2 两点,进行统计研究,整理出解决方法: (1)愿意与不愿意捐赠背后的伦理原因; (2)遗体捐赠的意义; (3)不愿意捐赠背后所反映的伦理问题; (4)根据原因来解决问题,提出建议。 报告:1、word 文档(包括研究整个过程内容) 2、影音资料(包括实地调查专家采访的照 片与视频) 3、PPT 演示文稿(仅作展示用,暂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