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大宅院见过,可惜主人坚不出让。”“不到万不得已,谁肯易主呢?《茗谈》说:“茗必武夷,壶必孟 臣,杯必若琛。′真是至理名言。 叶春山迫不及待地用这把壶冲好茶,过了一阵,茶香四溢。两人端杯饮啜。 “叶先生,味道如何?”“此壶果非凡品。 二人一边品茶,一边聊天,如老友重逢,幸叔儒的心情渐渐好了起来。他忽然看见对面墙上挂的一个 条幅,写的是一首七律,内容是夏夜日本飞机来袭,全城灯火管制,中有两句可堪评点:“收灯门巷干家 黑,听雨江湖六月寒。”便说:“叶先生不愧儒商。这两句写得漂亮,“有时’也‘有我,佩服。″叶 春山受宠若惊,问:“何谓‘有时 有我’?请赐教。 “您客气。叶兄诗才高妙,咏日机夜袭、灯火管制,此谓“有时′。而情必自我生,辞必自我出,称之‘有 我’。“叶春山连连点头。 黄昏翩然而至,幸叔儒记起家事,连忙起身告辞。叶春山欲言又止,终于,鼓足勇气问道:“兄可否 出让此壶….我绝不还价。”幸叔儒叹了口长气,说:“实不相瞒,我刚才去了当铺典当此壶,确是家有 急事啊 那就让于我,如何?”“叶先生是茶人、雅人,此归你,也算的归明主。此壶最少可值四千块光洋, 但我只能让半个壶给你。 叶春山愣住了,半个壶怎么让法?“我只取两干块光洋,以给家用,壶留兄处,我想壶了,便来府上 叨扰,不知可否?”叶春山喜得高喊一声:“遵命! 日子不紧不慢地打发过去,毎隔几日,幸叔儒就来叩访叶府,多是夜晚,烧水、沏茶、聊天,然后 尽而别。亲兄弟有这么亲密吗?没有。 日寇投降了,普天同庆。而幸叔儒在一场大病后,驾鹤西去。他的儿子赶到叶府,下跪向叶春山报丧。 叶春山禁不住满怀悲恸,呜呜大哭了一场。第二天一早,叶春山赶到城郊乡下的幸家,向幸夫人及其儿子 详述孟臣壶之事,补还二千光洋,并为幸叔儒热热闹闹办了后事。 每至夜晩,叶春山用孟臣壶沏茶,必斟满两杯,然后端起其中一杯,喃喃地说:“幸先生,请品茶!
家大宅院见过,可惜主人坚不出让。”“不到万不得已,谁肯易主呢?《茗谈》说:‘茗必武夷,壶必孟 臣,杯必若琛。’真是至理名言。” 叶春山迫不及待地用这把壶冲好茶,过了一阵,茶香四溢。两人端杯饮啜。 “叶先生,味道如何?”“此壶果非凡品。” 二人一边品茶,一边聊天,如老友重逢,幸叔儒的心情渐渐好了起来。他忽然看见对面墙上挂的一个 条幅,写的是一首七律,内容是夏夜日本飞机来袭,全城灯火管制,中有两句可堪评点:“收灯门巷千家 黑,听雨江湖六月寒。”便说:“叶先生不愧儒商。这两句写得漂亮,‘有时’也‘有我’,佩服。”叶 春山受宠若惊,问:“何谓‘有时’、‘有我’?请赐教。” “您客气。叶兄诗才高妙,咏日机夜袭、灯火管制,此谓‘有时’。而情必自我生,辞必自我出,称之‘有 我’。”叶春山连连点头。 黄昏翩然而至,幸叔儒记起家事,连忙起身告辞。叶春山欲言又止,终于,鼓足勇气问道:“兄可否 出让此壶……我绝不还价。”幸叔儒叹了口长气,说:“实不相瞒,我刚才去了当铺典当此壶,确是家有 急事啊。” “那就让于我,如何?”“叶先生是茶人、雅人,此归你,也算的归明主。此壶最少可值四千块光洋, 但我只能让半个壶给你。” 叶春山愣住了,半个壶怎么让法?“我只取两千块光洋,以给家用,壶留兄处,我想壶了,便来府上 叨扰,不知可否?”叶春山喜得高喊一声:“遵命!” 日子不紧不慢地打发过去,每隔几日,幸叔儒就来叩访叶府,多是夜晚,烧水、沏茶、聊天,然后兴 尽而别。亲兄弟有这么亲密吗?没有。 日寇投降了,普天同庆。而幸叔儒在一场大病后,驾鹤西去。他的儿子赶到叶府,下跪向叶春山报丧。 叶春山禁不住满怀悲恸,呜呜大哭了一场。第二天一早,叶春山赶到城郊乡下的幸家,向幸夫人及其儿子 详述孟臣壶之事,补还二千光洋,并为幸叔儒热热闹闹办了后事。 每至夜晚,叶春山用孟臣壶沏茶,必斟满两杯,然后端起其中一杯,喃喃地说:“幸先生,请品茶!
(选自2013年《小小说选刊》第17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紫砂壶是幸儒叔唯一值钱的心爱之物,而泰源当铺掌柜却只出两块光洋,所以幸儒叔觉得他有眼无珠。 B.幸儒叔有闻香识茶之能,叶春山由此推之他一定和自己一样是茶道中人,就没有犹豫,请他入室饮茶。 C.这把“孟臣壶”叶春山非常熟悉,因为他曾在一家大宅里见过,只是当时主人不肯出让,让他遗憾不已 D.幸儒叔去世后,家境艰难,叶春山毅然补还了当年所欠下的两千光洋,并未幸儒叔热热闹闹地办了后事。 E.小说通过一把“孟臣壶”勾连起叶、幸二人,使他们相识并成为知己,表达了知己难求、珍视友谊的主 (2)叶春山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小说第二段对幸儒叔的心理描写又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中幸儒叔与叶春山的对话,有人认为很精彩,也有人认 为有些造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黄裳:沉默的斗士 9月7日,93岁的黄裳老人在上海瑞金医院安详地去世。 深受周氏兄弟影响的代散文大家、藏书家黄裳,可谓集名土风流和斗士精神于一身。他生于“五四 运动爆发三个月后,成长于中国现代文学最为繁荣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世纪四十年代登上文坛,“反 右”和“文革”中遭受迫害,晚年如老树绚烂开花。 黄裳登上文坛与两位作家有关,一是柯灵,二是巴金。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还是—个中学生的时候,熟读新文学的黄裳就开始试着投稿,最初的习作就发表 在《文汇报》副刊“世纪风”上,而“世纪风”的编者就是柯灵。1942年,又应柯灵的约稿,写了几篇 《江上杂记》。尤其是柯灵和唐弢创办的《周报》,发表了黄裳的一组有影响力的通讯报道,这成为他进 入新闻业的“投名状”。1945年下半年,也是在柯灵的介绍下,黄裳进入《文汇报》报社工作。 柯灵激发了黄裳最初的写作热情,而真正将黄裳推上文坛的,还是巴金。没有巴金的提携,黄裳不会 走上文学道路。黄裳说,“他将我所写的旅行记事散文介绍到《旅行杂志》,得到了重庆的第一笔稿费" 他商量着把我发表过的散文收集起来,出版了我人生第一本书。”这本书就是《锦帆集》。从这时起, 年长黄裳15岁的巴金成为影响黄裳最深的朋友,他们的友谊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选自 2013 年《小小说选刊》第 17 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紫砂壶是幸儒叔唯一值钱的心爱之物,而泰源当铺掌柜却只出两块光洋,所以幸儒叔觉得他有眼无珠。 B.幸儒叔有闻香识茶之能,叶春山由此推之他一定和自己一样是茶道中人,就没有犹豫,请他入室饮茶。 C.这把“孟臣壶”叶春山非常熟悉,因为他曾在一家大宅里见过,只是当时主人不肯出让,让他遗憾不已。 D.幸儒叔去世后,家境艰难,叶春山毅然补还了当年所欠下的两千光洋,并未幸儒叔热热闹闹地办了后事。 E.小说通过一把“孟臣壶”勾连起叶、幸二人,使他们相识并成为知己,表达了知己难求、珍视友谊的主 题。 (2)叶春山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6 分) (3)小说第二段对幸儒叔的心理描写又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分) (4)小说中幸儒叔与叶春山的对话,有人认为很精彩,也有人认 为有些造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黄裳:沉默的斗士 9 月 7 日,93 岁的黄裳老人在上海瑞金医院安详地去世。 深受周氏兄弟影响的一代散文大家、藏书家黄裳,可谓集名士风流和斗士精神于一身。他生于“五四” 运动爆发三个月后,成长于中国现代文学最为繁荣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世纪四十年代登上文坛,“反 右”和“文革”中遭受迫害,晚年如老树绚烂开花。 黄裳登上文坛与两位作家有关,一是柯灵,二是巴金。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熟读新文学的黄裳就开始试着投稿,最初的习作就发表 在《文汇报》副刊“世纪风”上,而“世纪风”的编者就是柯灵。1942 年,又应柯灵的约稿,写了几篇 《江上杂记》。尤其是柯灵和唐弢创办的《周报》,发表了黄裳的一组有影响力的通讯报道,这成为他进 入新闻业的“投名状”。1945 年下半年,也是在柯灵的介绍下,黄裳进入《文汇报》报社工作。 柯灵激发了黄裳最初的写作热情,而真正将黄裳推上文坛的,还是巴金。没有巴金的提携,黄裳不会 走上文学道路。黄裳说,“他将我所写的旅行记事散文介绍到《旅行杂志》,得到了重庆的第一笔稿费”, “他商量着把我发表过的散文收集起来,出版了我人生第一本书。”这本书就是《锦帆集》。从这时起, 年长黄裳 15 岁的巴金成为影响黄裳最深的朋友,他们的友谊持续了半个多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