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唐山一中2012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传统意义上看,艺术消费只存在于上层社会文化中,为少数精英阶层所独占 具有明显的阶层特点。在现代背景下,艺术消费呈现一种大众文化趋向。大众文 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后的欧美发 达国家。60年代后,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步入消费社会阶段,大众文化 相应地发展到成熟阶段。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信息传媒 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具有了标准化、商业化的特点。这种文化形态也迅速 蔓延到艺术消费中,并成为艺术消费的重要形式,现代电影、电视得到普及便是 证明。 当今画廊业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艺术消费的大众文化倾向。画廊曾一度 是贵族阶层赏玩绘画的沙龙,为上层社会所独享,而评价绘画艺术性的标准也反 映了贵族阶层的旨趣。随着平民阶层地位的提高以及画家对于现实性的关怀,沙 龙的形式已经跟不上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各种类型的画廊应运而生。如今 廊也成为一些城市人们日常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对于他们来说,去画廊参观展 览与去电影院一样平常,画廊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在当 今强大的大众文化形态影响下,画廊营造了更多层次的空间,让观众在互联网上 就可以欣赏、购买到自己满意的作品,古老的艺术消费形式渐渐受到大众文化标 准化、商业化的影响。 中国的艺术消费比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大众文化的 迅速蔓延,艺术消费逐渐在商业化、世俗化浪潮中兴起,大众文化在相当程度上 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当今中国大众文化取代了传统精英文化的支 配地位和美学趣味,并在高科技与现代传媒的强力支持下占有了文化市场中的最 大份额,从今天电影大片的热映以及年轻人对于偶像的狂热就可以看到大众文化 对于艺术消费的影响有多大。精英艺术、高雅艺术虽然与大众艺术并存,但在现 代中国,大众文化俨然成为艺术消费的主角。许多人不愿意去看歌剧、舞剧、音 乐会,却热衷于去看流行音乐歌手的演唱会,许多人不愿意去看免费的画展,却 对时尚杂志、网络游戏乐此不疲。是什么造成艺术消费的世俗化、浅层化?一方 面是由于人们文化艺术素养的积淀不够,另一方面更是由于文化商人为适应大众 消费心理需求,借助传媒进行商业化运作。 艺术消费的大众文化趋向把艺术从高不可攀的神圣殿堂拉到普遍大众的面前,对 艺术普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当艺术消费沦为大众文化消费的简单形式,就会 由此带来艺术消费的世俗化、浅层化,会使得艺术的审美、认知、批判等功能淡 化甚至消解。 (摘编自彭燕《消费时代大众文化语境下的艺术消费》 1.下列关于“大众文化”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众文化是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后欧洲发达国家的 种文化形态。 B.20世纪60年代后,先后步入消费社会阶段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导致大众文 化相应地发展到成熟阶段。 C.自20世纪末以来,大众文化具有了标准化、商业化的特点,是由于经济全球 化的深入、信息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
河北唐山一中 2012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从传统意义上看,艺术消费只存在于上层社会文化中,为少数精英阶层所独占, 具有明显的阶层特点。在现代背景下,艺术消费呈现一种大众文化趋向。大众文 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兴盛于 20 世纪 30 年代后的欧美发 达国家。60 年代后,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步入消费社会阶段,大众文化 相应地发展到成熟阶段。自 20 世纪末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信息传媒 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具有了标准化、商业化的特点。这种文化形态也迅速 蔓延到艺术消费中,并成为艺术消费的重要形式,现代电影、电视得到普及便是 证明。 当今画廊业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艺术消费的大众文化倾向。画廊曾一度 是贵族阶层赏玩绘画的沙龙,为上层社会所独享,而评价绘画艺术性的标准也反 映了贵族阶层的旨趣。随着平民阶层地位的提高以及画家对于现实性的关怀,沙 龙的形式已经跟不上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各种类型的画廊应运而生。如今,画 廊也成为一些城市人们日常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对于他们来说,去画廊参观展 览与去电影院一样平常,画廊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在当 今强大的大众文化形态影响下,画廊营造了更多层次的空间,让观众在互联网上 就可以欣赏、购买到自己满意的作品,古老的艺术消费形式渐渐受到大众文化标 准化、商业化的影响。 中国的艺术消费比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滞后,20 世纪 90 年代后,随着大众文化的 迅速蔓延,艺术消费逐渐在商业化、世俗化浪潮中兴起,大众文化在相当程度上 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当今中国大众文化取代了传统精英文化的支 配地位和美学趣味,并在高科技与现代传媒的强力支持下占有了文化市场中的最 大份额,从今天电影大片的热映以及年轻人对于偶像的狂热就可以看到大众文化 对于艺术消费的影响有多大。精英艺术、高雅艺术虽然与大众艺术并存,但在现 代中国,大众文化俨然成为艺术消费的主角。许多人不愿意去看歌剧、舞剧、音 乐会,却热衷于去看流行音乐歌手的演唱会,许多人不愿意去看免费的画展,却 对时尚杂志、网络游戏乐此不疲。是什么造成艺术消费的世俗化、浅层化?一方 面是由于人们文化艺术素养的积淀不够,另一方面更是由于文化商人为适应大众 消费心理需求,借助传媒进行商业化运作。 艺术消费的大众文化趋向把艺术从高不可攀的神圣殿堂拉到普遍大众的面前,对 艺术普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当艺术消费沦为大众文化消费的简单形式,就会 由此带来艺术消费的世俗化、浅层化,会使得艺术的审美、认知、批判等功能淡 化甚至消解。 (摘编自彭燕《消费时代大众文化语境下的艺术消费》) 1.下列关于“大众文化”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众文化是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兴盛于 20 世纪 30 年代后欧洲发达国家的一 种文化形态。 B.20 世纪 60 年代后,先后步入消费社会阶段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导致大众文 化相应地发展到成熟阶段。 C.自 20 世纪末以来,大众文化具有了标准化、商业化的特点,是由于经济全球 化的深入、信息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
D.大众文化迅速蔓延到艺术消费中,并成为艺术消费的重要形式,所以现代电影、 电视得到了普及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画廊曾一度是贵族阶层赏玩绘画艺术的沙龙,为上层社会所独享,而贵族阶层 的旨趣反映了评价绘画艺术性的标准。 B.随着平民阶层地位的提高以及画家对于现实性的关怀,赏玩绘画的形式滞后于 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于是各种类型的画廊便产生了。 C.人们可以到画廊参观展览,在互联网上购买自己满意的作品,这说明古老的艺 术消费形式渐渐受到大众文化标准化、商业化的影响。 D.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艺术消费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蔓延,逐渐在商业化、 世俗化浪潮中兴起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今我国大众文化取代了传统精英文化的支配地位,而且在高科技与现代传媒 的支持下占有了文化市场中的最大份额 B.精英艺术、高雅艺术虽然与大众艺术并存,但在现代中国,许多人更热衷于去 看流行音乐歌手的演唱会,看时尚杂志,玩网络游戏。 C.艺术消费的世俗化、浅层化是由于人们文化艺术素养的积淀不够,也是由于文 化商人的商业化运作 D.艺术消费的大众文化趋向虽有利于艺术普及,但也带来了艺术消费的世俗化 浅层化,使得艺术的审美等功能淡化甚至消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城市中的礼与乐 刘士林 礼、乐与城市文明有密切关系,这可从什么是文明,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以及什 么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等角度加以认识与阐释 首先,在中国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 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一整套 “形式符号系统”,也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它们的主要功能 是为政治服务,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指“政治文明 其次是“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这在中西民族是高度一致的 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 civili 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 civitas”(城市)。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 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大雅·繇》记载的“乃立冢土”。按照礼仪制度组织 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在实践的意义上,依附于城市的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有“礼乐”即“夏”(文 明人),失“礼乐”则为“夷”(野蛮人)。英文的“ civilization”一词,最初 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髙贵。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 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 的分界线。从当代语境看,与乡村、城镇及传统城市相比,城市,特别是大都市 的“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均获得了更高的发展,因而,一般性的“物质文 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在当代的发 展水平,而作为一个社会更高发展目标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理想追求” 才是其代表或象征
D.大众文化迅速蔓延到艺术消费中,并成为艺术消费的重要形式,所以现代电影、 电视得到了普及。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画廊曾一度是贵族阶层赏玩绘画艺术的沙龙,为上层社会所独享,而贵族阶层 的旨趣反映了评价绘画艺术性的标准。 B.随着平民阶层地位的提高以及画家对于现实性的关怀,赏玩绘画的形式滞后于 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于是各种类型的画廊便产生了。 C.人们可以到画廊参观展览,在互联网上购买自己满意的作品,这说明古老的艺 术消费形式渐渐受到大众文化标准化、商业化的影响。 D.20 世纪 90 年代后,中国的艺术消费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蔓延,逐渐在商业化、 世俗化浪潮中兴起。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当今我国大众文化取代了传统精英文化的支配地位,而且在高科技与现代传媒 的支持下占有了文化市场中的最大份额。 B.精英艺术、高雅艺术虽然与大众艺术并存,但在现代中国,许多人更热衷于去 看流行音乐歌手的演唱会,看时尚杂志,玩网络游戏。 C.艺术消费的世俗化、浅层化是由于人们文化艺术素养的积淀不够,也是由于文 化商人的商业化运作。 D.艺术消费的大众文化趋向虽有利于艺术普及,但也带来了艺术消费的世俗化、 浅层化,使得艺术的审美等功能淡化甚至消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城市中的礼与乐 刘士林 礼、乐与城市文明有密切关系,这可从什么是文明,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以及什 么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等角度加以认识与阐释。 首先,在中国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 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一整套 “形式符号系统”,也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它们的主要功能 是为政治服务,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指“政治文明”。 其次是“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这在中西民族是高度一致的。 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civili 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 “civitis”(城市)。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 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大雅·緜》记载的“乃立冢土”。按照礼仪制度组织 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在实践的意义上,依附于城市的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有“礼乐”即“夏”(文 明人),失“礼乐”则为“夷”(野蛮人)。英文的“civilization”一词,最初 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 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 的分界线。从当代语境看,与乡村、城镇及传统城市相比,城市,特别是大都市 的“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均获得了更高的发展,因而,一般性的“物质文 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在当代的发 展水平,而作为一个社会更高发展目标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理想追求” 才是其代表或象征
再次,城市文明的核心在于“礼”与“乐”。《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借别。”引申地说,“礼”的 功能在于划定秩序,“乐”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没有“序”的人群是野蛮的 混乱的,而丧失“和”的社会则是僵化的、非人性的,只有这两者的和谐发展, 才能使人既在“礼”的前提下“相敬”,又在“乐”的引导下“相亲”。从当代 的视角看,城市文明的核心即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系统。 在表面上,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它的各个方面,但从“人文学”等相关研究 入手,如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先生说:“人文学主要有两大块,一个是 美学,一个是伦理学,分别讲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善的。”由此可知,一个城市 的人文精神的主体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前者用来生产秩序、规范行 为,后者用来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礼”与“乐”、“城市的 善”与“城市的美”,其和谐发展对于当代人十分重要。没有“礼”的约束与规 范,人口众多而拥挤的城市必然混乱不堪;而失去“乐”的疏导,则会直接影响 到都市人的心理健康与精神生态。 (选自《光明日报》) 4.从原文看,下列对“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 其核心在于“礼”与“乐”。 B.“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密切的,这一点在中西方不同 的民族中都是高度一致的。 C.“文明”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 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其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 D.因为“文明”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 指“政治文明” 5.下列各项,不能证明“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一项是( A.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 civili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 “ civIlIs”(城市)。 B.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 《诗经·大雅·繇》记载的“乃立冢土”。 C.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 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的分界线。 D.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英文的 “ 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 6.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代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法律制度建设” 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发展水平,应当予以废弃 B.“礼”与“乐”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系统的两个重要 组成部分,只有这两者和谐发展,才能使人“相敬”“相亲” C.“城市的善”主要用来维持生产秩序、规范行为;“城市的美”,主要用来 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两者分属“美学”“伦理学”范畴。 D.尽管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研究城市人文精神, 却只能从“人文学”的研究人手
再次,城市文明的核心在于“礼”与“乐”。《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借别。”引申地说,“礼”的 功能在于划定秩序,“乐”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没有“序”的人群是野蛮的、 混乱的,而丧失“和”的社会则是僵化的、非人性的,只有这两者的和谐发展, 才能使人既在“礼”的前提下“相敬”,又在“乐”的引导下“相亲”。从当代 的视角看,城市文明的核心即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系统。 在表面上,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它的各个方面,但从“人文学”等相关研究 入手,如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 金耀基先生说:“人文学主要有两大块,一个是 美学,一个是伦理学,分别讲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善的。”由此可知,一个城市 的人文精神的主体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前者用来生产秩序、规范行 为,后者用来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礼”与“乐”、“城市的 善”与“城市的美”,其和谐发展对于当代人十分重要。没有“礼”的约束与规 范,人口众多而拥挤的城市必然混乱不堪;而失去“乐”的疏导,则会直接影响 到都市人的心理健康与精神生态。 (选自《光明日报》) 4.从原文看,下列对“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明”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 其核心在于“礼”与“乐”。 B.“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密切的,这一点在中西方不同 的民族中都是高度一致的。 C.“文明”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 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其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 D.因为“文明”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 指“政治文明”。 5.下列各项,不能证明“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一项是( ) A.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 “civiris”(城市)。 B.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 《诗经·大雅·緜》记载的“乃立冢土”。 C.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 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的分界线。 D.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英文的 “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 6.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代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法律制度建设”, 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发展水平,应当予以废弃。 B.“礼”与“乐”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系统的两个重要 组成部分,只有这两者和谐发展,才能使人“相敬”“相亲”。 C.“城市的善”主要用来维持生产秩序、规范行为;“城市的美”,主要用来 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两者分属“美学”“伦理学”范畴。 D.尽管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研究城市人文精神, 却只能从“人文学”的研究人手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 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 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 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 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致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 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 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体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创作本身求慢 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 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导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 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 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 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 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 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 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 力。还有另外一种主题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 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 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 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 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 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 然可以对震撼人心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7.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欣赏趣味分散的时代。 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8.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 中 B.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暴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 活的资源。 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 缺失的结果。 D.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 的社会责任。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 重视的问题。 B.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 能够体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 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 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 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 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致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 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 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体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创作本身求慢 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 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导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 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 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 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 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 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 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 力。还有另外一种主题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 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 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 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 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 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 然可以对震撼人心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7.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欣赏趣味分散的时代。 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8.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 中。 B.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暴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 活的资源。 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 缺失的结果。 D.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 的社会责任。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 重视的问题。 B.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 能够体现
C.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 推向存在 D.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 心的好作品。 、文言文阅读(共3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种皓 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 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 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 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 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 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 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 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 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 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盜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 受罪,臣恐泪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 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梁太后 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 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 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 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 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举国伤 惜 (《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 慷慨:大方、爽快 B.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 案:查办 C.吏人诣阙请留之 诣:到……去 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 寇:侵略 11.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 ①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③皓乃手剑当车,曰:“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 ⑥去烽燧,除候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④⑤ ③⑤⑥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C.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 推向存在。 D.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 心的好作品。 二、文言文阅读(共 38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种皓 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 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 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 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 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 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 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 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 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 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 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 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梁太后 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 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 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 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 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举国伤 惜。 (《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 慷慨:大方、爽快 B.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 案:查办 C.吏人诣阙请留之 诣:到……去 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 寇:侵略 11.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 ) ①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③皓乃手剑当车,曰:“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 ⑥去烽燧,除候 望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④⑤ D. ③⑤⑥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