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卷I(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财富和精神的几点思考 张文江 现在的社会财富至上,即使是青年,也有相当一部分放弃了精神追求,这样的人 固然走不远。然而,对于有精神追求的人,也必须有一个告诫:千万不要看轻财 富的作用。到底什么是财富,什么是精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理解透彻。而 在透彻理解两者之前,过早否定财富的作用,可能会遭到反噬:或者轻易成为牺 牲品,或者成为进一步贪图财富的人 古罗马普罗提诺(205-270),被誉为唯一可以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齐名的哲 学家。当时的达官贵人,在临死前把孩子和财产托付给他,把他看成圣洁如神的 监护人。普罗提诺常常说:“只要他们没有对哲学产生兴趣,他们的财产和收入 必须安全保管。”我们普通人不大可能达到普罗提诺的程度,所以对经济状况还 是要注意的。反过来说,真正对哲学有所心得,财富的重要性就减轻了。第欧根 尼·拉尔修记载,苏格拉底有一回走过市场,说:“原来我不需要的东西有这么 多呀!” 财富有其两面性,它既可能使人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可能使人不知不觉移了性情。 如果只知道积累财富,超过一定数量之后,确实可能含有毒素。此时不提髙精神 境界以化解之,财富就可能反过来危害其占有者。 财富和精神的争执,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其胜负很难说。自以为倾向精神为主 的人,很可能他还没有遇到真正的财富。如果有够大数量的诱惑,很可能抗拒不 了。自以为倾向财富为主的人,也很可能他还没有遇到真正的精神。总有一天 他会认识到,再多的财富也有解决不了的精神问题。财富和精神究竟如何,要干 过一仗才知道,有时候是财富胜,有时候是精神胜。当然,我相信精神髙度丰富 的人,即使全世界的财富堆积在面前,他也会弃之如敝屣,丝毫不动心。 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把人分为三种,一种是追求利益的人, 种是追求荣誉的人,一种是追求真理的人。三种人的分类,在我看来,恰好对 应于美国《独立宣言》所昭示的人的三种权利:生存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 利。如果归类的话,第一种是经济人,第二种是政治人,第三种是宗教人或哲学 人。三种追求可以有其统一,只是所处的阶段不同。一般的社会和个人,追求到 了第一种,然后追求第二种;追求到了第二种,然后追求第三种。当然也可以呈 现分裂,绝大部分人终身只能追求其中的一种。对于有品质、有纯度的人来说 只有追求第三种,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当然他也需要回头关注第一、第二种。 然而即使是追求第一种的普通人,从更高的层面来看,他也在追求幸福的路上, 只是方式可能还需要调整,并不妨碍其本源清净。 如果以稀缺性和珍贵性来定义,财富的追求确实可能导向精神的追求,这就涉及 宗教和哲学。宗教姑且不论,对于哲学我更愿意用它的古义“爱智慧”。尽管在 西文是同一个词,在中文却可能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我看来,两者的境界天 差地远。对于古希腊和中国文化而言,精神王冠上有其熠熠生辉的钻石,那就是 爱智慧和明心见性。 (2011年8月《文汇报》 1.下列关于“财富”与“精神”的关系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河北省唐山一中 2011-2012 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卷 I(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关于财富和精神的几点思考 张文江 现在的社会财富至上,即使是青年,也有相当一部分放弃了精神追求,这样的人 固然走不远。然而,对于有精神追求的人,也必须有一个告诫:千万不要看轻财 富的作用。到底什么是财富,什么是精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理解透彻。而 在透彻理解两者之前,过早否定财富的作用,可能会遭到反噬:或者轻易成为牺 牲品,或者成为进一步贪图财富的人。 古罗马普罗提诺(205-270),被誉为唯一可以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齐名的哲 学家。当时的达官贵人,在临死前把孩子和财产托付给他,把他看成圣洁如神的 监护人。普罗提诺常常说:“只要他们没有对哲学产生兴趣,他们的财产和收入 必须安全保管。”我们普通人不大可能达到普罗提诺的程度,所以对经济状况还 是要注意的。反过来说,真正对哲学有所心得,财富的重要性就减轻了。第欧根 尼·拉尔修记载,苏格拉底有一回走过市场,说:“原来我不需要的东西有这么 多呀!” 财富有其两面性,它既可能使人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可能使人不知不觉移了性情。 如果只知道积累财富,超过一定数量之后,确实可能含有毒素。此时不提高精神 境界以化解之,财富就可能反过来危害其占有者。 财富和精神的争执,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其胜负很难说。自以为倾向精神为主 的人,很可能他还没有遇到真正的财富。如果有够大数量的诱惑,很可能抗拒不 了。自以为倾向财富为主的人,也很可能他还没有遇到真正的精神。总有一天, 他会认识到,再多的财富也有解决不了的精神问题。财富和精神究竟如何,要干 过一仗才知道,有时候是财富胜,有时候是精神胜。当然,我相信精神高度丰富 的人,即使全世界的财富堆积在面前,他也会弃之如敝屣,丝毫不动心。 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把人分为三种,一种是追求利益的人, 一种是追求荣誉的人,一种是追求真理的人。三种人的分类,在我看来,恰好对 应于美国《独立宣言》所昭示的人的三种权利:生存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 利。如果归类的话,第一种是经济人,第二种是政治人,第三种是宗教人或哲学 人。三种追求可以有其统一,只是所处的阶段不同。一般的社会和个人,追求到 了第一种,然后追求第二种;追求到了第二种,然后追求第三种。当然也可以呈 现分裂,绝大部分人终身只能追求其中的一种。对于有品质、有纯度的人来说, 只有追求第三种,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当然他也需要回头关注第一、第二种。 然而即使是追求第一种的普通人,从更高的层面来看,他也在追求幸福的路上, 只是方式可能还需要调整,并不妨碍其本源清净。 如果以稀缺性和珍贵性来定义,财富的追求确实可能导向精神的追求,这就涉及 宗教和哲学。宗教姑且不论,对于哲学我更愿意用它的古义“爱智慧”。尽管在 西文是同一个词,在中文却可能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我看来,两者的境界天 差地远。对于古希腊和中国文化而言,精神王冠上有其熠熠生辉的钻石,那就是 爱智慧和明心见性。 (2011 年 8 月《文汇报》) 1.下列关于“财富”与“精神”的关系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人们哪怕没有物质追求,也必须要有精神追求。唯有如此,人们才会走得更 远,人生价值才会更大。 B.只要人们对哲学有所心得,那么财富对他们来说重要性就减轻了 C.如果只知道积累财富而不提高髙精神境界,财富就可能反过来危害其占有者。 D.财富和精神有时相互影响,自以为倾向精神为主的人,和自以为倾向财富为 主的人,也很可能在遇到真正的财富和精神时,对它们的认识发生转变。 2.下列各项对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罗马的大哲学家普罗提诺认为:只要人们没有对哲学产生兴趣,他们的财 产和收入就必须安全保管。 B.财富具有两面性,有人可能因它而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可能有人因它不知不 觉移了性情。 C.第欧根尼·拉尔修把人分为三种,一种是追求利益的人,一种是追求荣誉的 人,一种是追求真理的人。 D.作者认为追求利益的人是经济人,追求荣誉的人是政治人,追求真理的人是 宗教人或哲学人,但并不意味这三种人就只有一种追求。 3.下列对原文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轻易成为牺牲品,有的人成为进一步贪图财富的人,这是因为他们没 有透彻理解财富和精神的内涵,而过早否定财富的作用。 B.苏格拉底对晢学真正有所心得,精神也高度丰富,因此他对财富弃之如敝屣, 丝毫不动心。 C.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对于精神和财富的追求是不一样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 即便是只追求利益的人,也并不都是精神境界不高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富的追求确实可能导向精神的追求,虽然东西文化各有 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认同了精神境界的价值和意义。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谦,博州堂邑人。曾祖直,以纯厚闻于乡党,里有盗其衣者,置不问 州将廉知,俾人故窃其衣,亦不诉理,即召诘前盗衣者,俾还之。直绐云:“衣 乃自以遗少年,非窃也。”州将义之,赐以金帛,不受而去。父仁罕,轻侠自任。 五代末,寇盜充斥,仁罕率众断澶州浮桥以溃贼,因诱获数十人,出刍粟给官军。 补内黄镇将。尝因事至酒家,遇群寇暴集,以计悉枭其首 谦少感概,不拘小节。初诣岭表省父,仁罕资以金帛,令北归行商。还 堂邑旧墅,尝为乡里恶少所辱,谦不胜怒,殴杀之。亡命京师,遂应募从军。补 卫士,稍迁内殿直都知。至道初,真宗升储邸。增补宫卫,太宗御坐,亲选诸校, 授谦东宫亲卫都知.赐袍笏、靴带、器币。真宗即位,擢授洛苑使。谦起行伍, 不乐禁职,求换秩,改殿前左班指挥使。上幸大名,至北苑,属谦有疾,遣归将 护,谦恳请从行。既俾其二子随侍,仍挟尚医以从,御厨调膳以给之。疾瘳,毁 所服鞍勒以遗中使,上闻,赐白金二百两。驾还,改捧日左厢都指挥使。时髙翰 为天武左厢都校,有卒负债杀人,瘗尸翰营中,累日,发土得之。上怒翰失检察, 执见于便殿。谦即前奏:“翰职在巡逻及阅教诸军,不时在营,本营事宜责之军 头。”上为释翰罪
A.人们哪怕没有物质追求,也必须要有精神追求。唯有如此,人们才会走得更 远,人生价值才会更大。 B.只要人们对哲学有所心得,那么财富对他们来说重要性就减轻了。 C.如果只知道积累财富而不提高精神境界,财富就可能反过来危害其占有者。 D.财富和精神有时相互影响,自以为倾向精神为主的人,和自以为倾向财富为 主的人,也很可能在遇到真正的财富和精神时,对它们的认识发生转变。 2.下列各项对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罗马的大哲学家普罗提诺认为:只要人们没有对哲学产生兴趣,他们的财 产和收入就必须安全保管。 B.财富具有两面性,有人可能因它而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可能有人因它不知不 觉移了性情。 C.第欧根尼·拉尔修把人分为三种,一种是追求利益的人,一种是追求荣誉的 人,一种是追求真理的人。 D.作者认为追求利益的人是经济人,追求荣誉的人是政治人,追求真理的人是 宗教人或哲学人,但并不意味这三种人就只有一种追求。 3.下列对原文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轻易成为牺牲品,有的人成为进一步贪图财富的人,这是因为他们没 有透彻理解财富和精神的内涵,而过早否定财富的作用。 B.苏格拉底对哲学真正有所心得,精神 也高度丰富,因此他对财富弃之如敝屣, 丝毫不动心。 C.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对于精神和财富的追求是不一样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 即便是只追求利益的人,也并不都是精神境界不高的人。 D.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富的追求确实可能导向精神的追求,虽然东西文化各有 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认同了精神境界的价值和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刘谦,博州堂邑人。曾祖直,以纯厚闻于乡党,里有盗其衣者,置不问。 州将廉知,俾人故窃其衣,亦不诉理,即召诘前盗衣者,俾还之。直绐云:“衣 乃自以遗少年,非窃也。”州将义之,赐以金帛,不受而去。父仁罕,轻侠自任。 五代末,寇盗充斥,仁罕率众断澶州浮桥以溃贼,因诱获数十人,出刍粟给官军。 补内黄镇将。尝因事至酒家.遇群寇暴集,以计悉枭其首。 谦少感概,不拘小节。初诣岭表省父,仁罕资以金帛,令北归行商。还 堂邑旧墅,尝为乡里恶少所辱,谦不胜怒,殴杀之。亡命京师,遂应募从军。补 卫士,稍迁内殿直都知。至道初,真宗升储邸。增补宫卫,太宗御坐,亲选诸校, 授谦东宫亲卫都知.赐袍笏、靴带、器币。真宗即位,擢授洛苑使。谦起行伍, 不乐禁职,求换秩,改殿前左班指挥使。上幸大名,至北苑,属谦有疾,遣归将 护,谦恳请从行。既俾其二子随侍,仍挟尚医以从,御厨调膳以给之。疾瘳,毁 所服鞍勒以遗中使,上闻,赐白金二百两。驾还,改捧日左厢都指挥使。时高翰 为天武左厢都校,有卒负债杀人,瘗尸翰营中,累日,发土得之。上怒翰失检察, 执见于便殿。谦即前奏:“翰职在巡逻及阅教诸军,不时在营,本营事宜责之军 头。”上为释翰罪
先是,谦久权殿前都虞候,俄擢曹璨正授,谦颇形慨叹。至是,璨副马 军,而升谦领禁卫焉。河北屯兵,常以八月给冬衣。谦上言边城早寒,请给以六 月,后以为例。无何,以足疾求典郡,上召见,敦勉之 (《宋史·刘谦传》卷二百七十五)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置不问 置:搁置 B.州将廉知 廉:访查 C.即召诘前盎求者 诘:责问 D.直绐云 绐:告知 5.下列各组句子,能直接表现刘谦“不拘小节”和“为人耿直”的一组是(3 A.①尝为乡里恶少所辱 ②稍迁内殿直都知 B.①不乐禁职.求换秩 ②谦恳请从行 C.①谦不胜毯.殴杀之 ②本营事宜责之军头 D.①毁所服鞍勒以遗中使 ②以足疾求典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谦的曾祖父刘直,因纯朴敦厚在乡里闻名,父亲刘仁罕,在五代末 强盗窃贼横行的情况下,曾带领众人奋勇击溃窃贼,并拿出粮草供给官军 B.刘谦年轻时情感激昂且有气概。到岭外探望父亲,父亲用钱财和布帛 来资助他,让他回家经商。刘谦在乡里犯了人命案,逃命到京城,应征入伍。 C.宋太宗和宋真宗都十分信任刘谦,太宗准备退位时赐给他袍笏、靴带、器 币,真宗登基后,提拔他为洛苑使,由于他不喜欢宫禁中职位而改任他职。 D.在士兵欠债杀人,把尸首埋在高翰营中,后来挖地找到尸首一事上 皇上怒斥高翰有失检察,高翰在便殿申诉,由于刘谦的禀奏才免除他的罪过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因事至酒家,遇群寇暴集,以计悉枭其首。(5分) 译 文 (2)既俾其二子随侍,仍挟尚医以从,御厨调膳以给之。(5分) 译 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8.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它们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 法,并作简要说明。(5分)
先是,谦久权殿前都虞候,俄擢曹璨正授,谦颇形慨叹。至是,璨副马 军,而升谦领禁卫焉。河北屯兵,常以八月给冬衣。谦上言边城早寒,请给以六 月,后以为例。无何,以足疾求典郡,上召见,敦勉之。 (《宋史·刘谦传》卷二百七十五)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置不问 置:搁置 B.州将廉知 廉:访查 C.即召诘前盎求者 诘:责问 D.直绐云 绐:告知 5.下列各组句子,能直接表现刘谦“不拘小节”和“为人耿直”的一组是(3 分) A.①尝为乡里恶少所辱 ②稍迁内殿直都知 B.①不乐禁职.求换秩 ②谦恳请从行 C.①谦不胜毯.殴杀之 ②本营事宜责之军头 D.①毁所服鞍勒以遗中使 ②以足疾求典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刘谦的曾祖父刘直,因纯朴敦厚在乡里闻名,父亲刘仁罕,在五代末 强盗窃贼横行的情况下,曾带领众人奋勇击溃窃贼,并拿出粮草供给官军。 B.刘谦年轻时情感激昂且有气概。到岭外探望父亲,父亲用钱财和布帛 来资助他,让他回家经商。刘谦在乡里犯了人命案,逃命到京城,应征入伍。 C.宋太宗和宋真宗都十分信任刘谦,太宗准备退位时赐给他袍笏、靴带、器 币,真宗登基后,提拔他为洛苑使,由于他不喜欢宫禁中职位而改任他职。 D.在士兵欠债杀人,把尸首埋在高翰营中,后来挖地找到尸首一事上, 皇上怒斥高翰有失检察,高翰在便殿申诉,由于刘谦的禀奏才免除他的罪过。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尝因事至酒家,遇群寇暴集,以计悉枭其首。(5 分) 译 文: ( 2)既俾其二子随侍,仍挟尚医以从,御厨调膳以给之。(5 分) 译 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8、9 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8.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它们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 法,并作简要说明。(5 分)
9.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陛下亦宜自 谋 。(诸葛亮《出师表》) (2) 人皆有之, 。(《鱼我所欲 也》)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 人也。 (《阿房宫赋》) 三、文学类文本阅凄(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走出沙漠 沈宏 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 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 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发生过了 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 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 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 沙漠消耗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更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 在沙漠上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 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 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交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 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所以,不到紧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9.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陛下亦宜自 谋, , 。(诸葛亮《出师表》)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 也》) (3)________________,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 人而复哀后 人也。 (《阿房宫赋》) 三、文学类文本阅凄(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走出沙漠 沈 宏 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 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 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发生过了。 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 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 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 沙漠消耗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更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 在沙漠上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 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 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交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 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所以,不到紧
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 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 “少罗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 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不敢想象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 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 这壶水了。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乘大 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 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 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 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的决斗。我想此时已 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 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 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 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是绿洲,快跑! 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伙发疯似的涌向湖边。 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各种芬芳的野花。 孟海他们躺在花丛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 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 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 子。”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大伙都惊住了 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没有水了。可教授 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 水。为了不被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 了,因为他已有好几天没有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实 真相告诉我并嘱咐我,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 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 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几次提到“水壶”的时候都说“这水壶”,而不说“这壶水”,这 说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暗示性 B.小说对肇教授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有利于形成情节上的悬念,同时也产生 了“含不尽之意尽在言外”的效果 C.文中的“我”是小说的主人公,孟海是处于我对立面的一个人物,小说通过 语言行动描写刻画了他的性格
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 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 “少罗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 说着一步—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不敢想象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 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 这壶水了。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乘大 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 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 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 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的决斗。我想此时已 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 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 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 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是绿洲,快 跑!” 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伙发疯似的涌向湖边。 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各种芬芳的野花。 孟海他们躺在花丛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 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 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 子。”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大伙都惊住了。 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没有水了。可教授 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 水。为了不被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 了,因为他已有好几天没有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实 真相告诉我并嘱咐我,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 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 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小说中几次提到“水壶”的时候都说“这水壶”,而不说“这壶水”,这一 说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暗示性。 B.小说对肇教授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有利于形成情节上的悬念,同时也产生 了“含不尽之意尽在言外”的效果。 C.文中的“ 我”是小说的主人公,孟海是处于我对立面的一个人物,小说通过 语言行动描写刻画了他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