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2012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就是依照道所体现的自然无为的原则和无为的行为方 式治国平天下。它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 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它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的性质和 程度,尽量减损不必要、不适当的蚁府干预。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为民众自化自 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这种治国方略也就是 依道治国。 老子的无为而治或依道治国方略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把道作为治国的理论依据 和指导思想:老子说,要“以道莅天下”,要“执大象”“以为天下式 二是要以人为本:“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 亦善之。”三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老子 的主张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 而补不足”。四是严格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云:我无为而 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几个要点集 中体现在老子的一句话上,这就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郭店简本《老 子》)。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中的“万物”主要是指万民,句中的“为”字有 两个涵义:一是违逆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和愿望要求而强行宰制;二是对万民不 是引导和辅助,而是包办代替。 综合分析老子关于依道治国的思想,可知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 家的以法治国具有显著的区别。一是层次不同。依道治国所涉及的是国家的发展 方向等全局性问题,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所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 因而依道治国可以决定或影响4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二是目标和目 的不同。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在国家基本制度的既定框架内,使 广大民众循规蹈矩,从而使政权巩固,社会安定,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要使广 大民众摆脱被任意宰制的地位,实现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三是 由此体现出来的治国方法不同。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以统治者为 中心的自上而下的有为性治理,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强调以民众为中心、政府 只起辅助作用的无为性治理,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积极创造条件让民众实现自化、 自正、自富、自朴 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虽然有着原则的不同,但我 们不能由此就认为老子反对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反,我们从其强调以道修身 来看,他是赞同以德治国的;从其强调对那些“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来看, 老子也是赞同以法治国的。不过,他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方略是依据于“道” 的,是与依道治国方略有机结合的。 依道治国的方略在汉初和唐初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出现了史称“文景之治”和 贞观之治”的国泰民安局面。不过,汉初和唐初的“依道治国”只是在轻徭薄 赋、休养生息、精兵简政等方面采取了某些措施而已,与老子的依道治国所需要 的政治基袖和确定的目标相距甚远
河北省唐山市 2012 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就是依照道所体现的自然无为的原则和无为的行为方 式治国平天下。它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 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它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的性质和 程度,尽量减损不必要、不适当的蚁府干预。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为民众自化自 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这种治国方略也就是 依道治国。 老子的无为而治或依道治国方略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把道作为治国的理论依据 和指导思想:老子说,要“以道莅天下”,要“执大象” “以为天下式,,。 二是要以人为本:“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 亦善之。”三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老子 的主张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 而补不足”。四是严格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云:我无为而 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几个要点集 中体现在老子的一句话上,这就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郭店简本《老 子》)。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中的“万物”主要是指万民,句中的“为”字有 两个涵义:一是违逆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和愿望要求而强行宰制;二是对万民不 是引导和辅助,而是包办代替。 综合分析老子关于依道治国的思想,可知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 家的以法治国具有显著的区别。一是层次不同。依道治国所涉及的是国家的发展 方向等全局性问题,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所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 因而依道治国可以决定或影响 4 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二是目标和目 的不同。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在国家基本制度的既定框架内,使 广大民众循规蹈矩,从而使政权巩固,社会安定,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要使广 大民众摆脱被任意宰制的地位,实现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三是 由此体现出来的治国方法不同。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以统治者为 中心的自上而下的有为性治理,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强调以民众为中心、政府 只起辅助作用的无为性治理,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积极创造条件让民众实现自化、 自正、自富、自朴。 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虽然有着原则的不同,但我 们不能由此就认为老子反对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反,我们从其强调以道修身 来看,他是赞同以德治国的;从其强调对那些“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来看, 老子也是赞同以法治国的。不过,他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方略是依据于“道” 的,是与依道治国方略有机结合的。 依道治国的方略在汉初和唐初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出现了史称“文景之治”和 “贞观之治”的国泰民安局面。不过,汉初和唐初的“依道治国”只是在轻徭薄 赋、休养生息、精兵简政等方面采取了某些措施而已,与老子的依道治国所需要 的政治基袖和确定的目标相距甚远
老子关于无为而治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批判 地汲取其思想精华,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使其成为富有时代精神的政治理念 (《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7日16版)) 1.下列关于“无为而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一种治国理念,它原则上不同于儒家的以德治国 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一种体现着髙超政治智慧的治国方略 B.“无为而治”也就是“依道治国”,它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是“道”,这 里的“道”体现着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认识,遵循着“自然无为”的原则。 C.“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爱民之治,归结 点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和百姓的自然本性,无为而无不为。 D.“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 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政府不干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即依天道治国;同时还强 调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且强调了客观公正的理念。 B.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体现了朴素的民本思想。它以人为本,想百姓 之所想;对待百姓一视同仁,对于不公正现象,主张顺其自然。 C.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统治者守道、无为、好静、无事。为政者 自身纯正淸净,百姓自然正直,为政者自身无欲,百姓自然朴素。 D.“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有两个含义:一是顺应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及愿 望,不强制;二是依道对百姓加以引导和辅助,不能横加干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道治国决定或影响着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因为依道治国涉 及的是国家全局性问题,而后两者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 B.依道治国的目的是实现百姓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而以德治 国和以法治国的目的则是耍求百姓遵从既定的规矩,从而稳固政权 C.依道治国的治国方法是以民众为中心、政府只起辅助作用的无为性治理,而 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则是以统治者为中心,自上而下的有为性治理。 D.历史实践证明,老子无为而治的方略,可以取得民富国安的大好局面,因此 我们当前的政府,也应逐步由以德治国、依法治国,过渡到依道治国。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李愚,字子晦。渤海无棣人也。愚童龀时,谨重有异常儿.年长方志学,遍阅经 史。为文尚气格,有韩、柳体。厉志端庄,风神峻整,非礼不言,行不苟且。 属关辅乱离,与宗人李延光客于山东。梁末帝嗣位,雅好儒士,延光素相款奉, 得侍讲禁中,屡言愚之行髙学赡。召见,嗟赏久之,摧为左拾遗。俄充崇政院直 学士,或预咨谋,而俨然正色,不畏强御。衡王入朝,重臣李振辈皆致拜,惟愚 长揖。末帝让之曰:“衡王,朕之兄。朕犹致拜,崇政使李振等皆拜,尔何傲耶! 对曰:“陛下以家A礼兄,振等私臣也。臣居朝列,与王无素,安敢谄事。”其 刚毅如此。 晋州节度使华温琪在任违法,籍民家财,其家讼于朝,制使劾之,伏罪。梁末帝 以先朝草昧之臣,不忍加法,愚坚按其罪。梁末帝诏曰:“朕若不与鞫穷,谓予 不念赤子;若或遂行典宪,谓予不念功臣。为尔君者,不亦难乎!
老子关于无为而治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批判 地汲取其思想精华,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使其成为富有时代精神的政治理念。 (《光明日报》(2011 年 12 月 27 日 16 版)) 1. 下列关于“无为而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一种治国理念,它原则上不同于儒家的以德治国 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一种体现着高超政治智慧的治国方略。 B. “无为而治”也就是“依道治国”,它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是“道”,这 里的“道”体现着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认识,遵循着“自然无为”的原则。 C. “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爱民之治,归结一 点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和百姓的自然本性,无为而无不为。 D. “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 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政府不干预。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即依天道治国;同时还强 调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且强调了客观公正的理念。 B. 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体现了朴素的民本思想。它以人为本,想百姓 之所想;对待百姓一视同仁,对于不公正现象,主张顺其自然。 C. 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统治者守道、无为、好静、无事。为政者 自身纯正淸净,百姓自然正直,为政者自身无欲,百姓自然朴素。 D. “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有两个含义:一是顺应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及愿 望,不强制;二是依道对百姓加以引导和辅助,不能横加干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依道治国决定或影响着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因为依道治国涉 及的是国家全局性问题,而后两者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 B. 依道治国的目的是实现百姓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而以德治 国和以法治国的目的则是耍求百姓遵从既定的规矩,从而稳固政权。 C. 依道治国的治国方法是以民众为中心、政府只起辅助作用的无为性治理,而 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则是以统治者为中心,自上而下的有为性治理。 D. 历史实践证明,老子无为而治的方略,可以取得民富国安的大好局面,因此 我们当前的政府,也应逐步由以德治国、依法治国,过渡到依道治国。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李愚,字子晦。渤海无棣人也。愚童龀时,谨重有异常儿.年长方志学,遍阅经 史。为文尚气格,有韩、柳体。厉志端庄,风神峻整,非礼不言,行不苟且。 属关辅乱离,与宗人李延光客于山东。梁末帝嗣位,雅好儒士,延光素相款奉, 得侍讲禁中,屡言愚之行高学赡。召见,嗟赏久之,摧为左拾遗。俄充崇政院直 学士,或预咨谋,而俨然正色,不畏强御。衡王入朝,重臣李振辈皆致拜,惟愚 长揖。末帝让之曰:“衡王,朕之兄。朕犹致拜,崇政使李振等皆拜,尔何傲耶!” 对曰:“陛下以家 A 礼兄,振等私臣也。臣居朝列,与王无素,安敢谄事。”其 刚毅如此。 晋州节度使华温琪在任违法,籍民家财,其家讼于朝,制使劾之,伏罪。梁末帝 以先朝草昧之臣,不忍加法,愚坚按其罪。梁末帝诏曰:“朕若不与鞫穷,谓予 不念赤子;若或遂行典宪,谓予不念功臣。为尔君者,不亦难乎!
洎庄宗都洛阳,召为翰林学士。三年,魏王继发征蜀,请为都统判官,时物议以 蜀险阻,未可长驱,郭崇韬问计于愚,愚曰:“如闻蜀人厌其主荒恣,仓卒必不 为用。宜乘其人二三,风驰电击,彼必破胆,安能守险。”及前军至固镇,收军 食十五万斛,崇韬喜,谓愚曰:“公能料事,吾军济矣!”招讨判官陈乂至宝鸡, 称疾乞留在后。愚厉声曰:“陈乂见利则进,惧难则止。今大军涉险,人心易惑, 正可斩之以徇。”由是军人无迟留者。是时,军书羽檄,皆出其手。 明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平章事,长兴季年,秦王恣横,权要之臣,避祸不暇, 邦之存亡,无敢言者。愚性刚介,往往形言,然人无唱和者。愚初不治第,既命 为相,官借延宾馆居之。尝有疾,诏近臣宣谕,延之中堂,见其败越敝席,四壁 萧然。明宗特赐帷帐茵褥. 清泰二年秋,愚已婴疾,累表乞骸,不允,卒于位。(节选自《旧五代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言愚之行高学赡 赡:丰富、渊博 B.末帝让之曰 让:责备 C.公能料事,吾军济矣 济:渡(过)河 D.延之中堂,见其政毯敝席延:迎接、请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愚“刚正”的一组是 ①厉志端庄,风神峻整②臣居朝列,与王无素,安敢谄事 ③愚坚按其罪④军书羽檄,皆出其手 ⑤愚性刚介,往往形言⑥既命为相,官借延宾馆居之 A①②⑥ B.①③④ C.(2)(3)(5) D.(4)(5)(6)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愚有良好的学识和修养。他成年后就立志求学,读遍经史;写文章崇尚气 格,有韩愈、柳宗元之风;神情举止严肃庄重,做事认真严谨 B.李愚在军事谋略上也颇有见地。魏王要攻伐蜀地时,很多人都认为蜀地险要, 不可轻易进军;而李愚则认为应趁蜀地人少,急速攻击,一定会取得全胜。 C.李愚为官清廉,生活俭朴。他不为自己置办田宅,即使做了宰相,还借馆驿 居住:生活极为俭朴,屋中四壁空空荡荡,床上的毯子和席子破旧不堪。 D.李愚深受皇帝的器重。梁末帝对他的才学赞赏有加,提拔他为左拾遗和崇政 院直学士,并让他参与咨询谋划国家大事;明宗也重用他,任他为丞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大军涉险,人心易惑,正可斩之以徇。(5分) (2)愚性刚介,往往形言,然人无唱和者。(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选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长相思·山驿【北宋】万俟咏 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 雁声,行人不要听 8.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感?(5分)
洎庄宗都洛阳,召为翰林学士。三年,魏王继发征蜀,请为都统判官,时物议以 蜀险阻,未可长驱,郭崇韬问计于愚,愚曰:“如闻蜀人厌其主荒恣,仓卒必不 为用。宜乘其人二三,风驰电击,彼必破胆,安能守险。”及前军至固镇,收军 食十五万斛,崇韬喜,谓愚曰:“公能料事,吾军济矣!”招讨判官陈乂至宝鸡, 称疾乞留在后。愚厉声曰:“陈乂见利则进,惧难则止。今大军涉险,人心易惑, 正可斩之以徇。”由是军人无迟留者。是时,军书羽檄,皆出其手。 明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平章事,长兴季年,秦王恣横,权要之臣,避祸不暇, 邦之存亡,无敢言者。愚性刚介,往往形言,然人无唱和者。愚初不治第,既命 为相,官借延宾馆居之。尝有疾,诏近臣宣谕,延之中堂,见其败越敝席,四壁 萧然。明宗特赐帷帐茵褥. 清泰二年秋,愚已婴疾,累表乞骸,不允,卒于位。(节选自《旧五代史》)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言愚之行高学赡 赡:丰富、渊博 B. 末帝让之曰 让:责备 C. 公能料事,吾军济矣 济:渡(过)河 D. 延之中堂,见其政毯敝席 延:迎接、请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愚“刚正”的一组是 ①厉志端庄,风神峻整②臣居朝列,与王无素,安敢谄事 ③愚坚按其罪④军书羽檄,皆出其手 ⑤愚性刚介,往往形言⑥既命为相,官借延宾馆居之 A.①②⑥ B.①③④ C. (2)(3)(5) D. (4)(5)(6)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愚有良好的学识和修养。他成年后就立志求学,读遍经史;写文章崇尚气 格,有韩愈、柳宗元之风;神情举止严肃庄重,做事认真严谨。 B. 李愚在军事谋略上也颇有见地。魏王要攻伐蜀地时,很多人都认为蜀地险要, 不可轻易进军;而李愚则认为应趁蜀地人少,急速攻击,一定会取得全胜。 C. 李愚为官清廉,生活俭朴。他不为自己置办田宅,即使做了宰相,还借馆驿 居住;生活极为俭朴,屋中四壁空空荡荡,床上的毯子和席子破旧不堪。 D. 李愚深受皇帝的器重。梁末帝对他的才学赞赏有加,提拔他为左拾遗和崇政 院直学士,并让他参与咨询谋划国家大事;明宗也重用他,任他为丞相。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今大军涉险,人心易惑,正可斩之以徇。(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愚性刚介,往往形言,然人无唱和者。(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选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长相思•山驿 【北宋】万俟咏 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 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 雁声,行人不要听 8. 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感?(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9.作者描写了哪些秋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6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诗经·氓》 (2 不亦重乎?(《论语》) 3)无边落木萧萧下,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登高》) (4)登斯楼也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 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母亲的手艺侯发山 那年她十四岁,要过年了,村里的伙伴们大都穿上了新衣服,常常聚在一起捉迷 藏、放鞭炮,一个个兴高采烈得跟找到食儿的麻雀似的。她因为没有新衣服,就 猫在家里不愿出去。她从未穿过新衣服,平时都是穿姐姐的旧衣服,长一片短 截的,不合体不说,衣服上净是补丁摞补丁,烂了补,补了穿 她觉得特没 面子。听着外面不时炸响的炮仗,以及伙伴们的欢声笑语,她就斗胆对母亲说, 娘,我要新衣裳。母亲就沉下脸,瘦削额头上的皱纹簇成了结,满是厚茧的手轻 轻摩挲着她的头,长叹了一声。母亲默了许久,才一字一顿地说,好,娘给妮儿 缝条裤子。这时,她苦巴巴的脸上才绽出灿烂的笑。母亲拍了拍她的肩膀,哑着 声音说,妮儿,你要好好学习。她使劲点点头,说放心吧娘,我会的 第二天,母亲就把攒下的一罐鸡蛋带到集上换回了一块布。母亲给她量了尺寸后, 每天晚上就到隔壁二婶家去做裤子,二婶家有缝纫机。 大年三十早上,她还在被窝里赖着,母亲就掂着一条裤子站在床前,笑吟吟地催 她起来。那是一条用帆布(以前厂矿里的工作服布料,俗称劳动布)做的裤子, 这种布料耐磨,而且在农村比较少见,当时谁穿有这种布料的衣服就跟现在拥有 部手机一样趾髙气扬。因此,她兴奋地嘿嘿直笑,忙从被窝钻出来去穿棉裤棉 祆,最后在娘的帮助下套上了那条裤子 嘿,两条裤腿上绣着四五朵向日葵的图案。图案的布料是用褪了色兰布做成的, 显然是从旧衣服上栽下的,但图案很好看.图案的达沿给剪的一缕一缕的,像是 向日葵盘的叶子,十分逼真。她就一派喜气在脸、滋润在心的感觉,觉得娘真行, 娘不但会缝补丁,还会銹花。母亲原以为她不满意,见她如此髙兴,也就松了 口气,满是皱纹的脸上也开出了花。 她匆匆扒了办口饭,就像只出笼的小鸟跑了出去,她要出去跟伙伴们玩,同时还 要炫耀一下她的“时髦”裤子。 果然,伙伴们肴到她的新裤子,眼睛为之一亮,她们想不到,一向打扮得跟叫花 子似的她,也有光彩照人的时候。特别是裤子上銹的花,都羨慕得不得了,纷纷 围过去观看,有的用手去摸裤子上的“向日葵”。不曾想,一个伙伴用力过猛
9. 作者描写了哪些秋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⑴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 1 分,共 6 分) (1)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2) ____________,不亦重乎?(《论语》) (3) 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登高》) (4) 登斯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 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母亲的手艺 侯发山 那年她十四岁,要过年了,村里的伙伴们大都穿上了新衣服,常常聚在一起捉迷 藏、放鞭炮,一个个兴高采烈得跟找到食儿的麻雀似的。她因为没有新衣服,就 猫在家里不愿出去。她从未穿过新衣服,平时都是穿姐姐的旧衣服,长一片短一 截的,不合体不说,衣服上净是补丁摞补丁,烂了补,补了穿......她觉得特没 面子。听着外面不时炸响的炮仗,以及伙伴们的欢声笑语,她就斗胆对母亲说, 娘,我要新衣裳。母亲就沉下脸,瘦削额头上的皱纹簇成了结,满是厚茧的手轻 轻摩挲着她的头,长叹了一声。母亲默了许久,才一字一顿地说,好,娘给妮儿 缝条裤子。这时,她苦巴巴的脸上才绽出灿烂的笑。母亲拍了拍她的肩膀,哑着 声音说,妮儿,你要好好学习。她使劲点点头,说放心吧娘,我会的。 第二天,母亲就把攒下的一罐鸡蛋带到集上换回了一块布。母亲给她量了尺寸后, 每天晚上就到隔壁二婶家去做裤子,二婶家有缝纫机。 大年三十早上,她还在被窝里赖着,母亲就掂着一条裤子站在床前,笑吟吟地催 她起来。那是一条用帆布(以前厂矿里的工作服布料,俗称劳动布)做的裤子, 这种布料耐磨,而且在农村比较少见,当时谁穿有这种布料的衣服就跟现在拥有 一部手机一样趾高气扬。因此,她兴奋地嘿嘿直笑,忙从被窝钻出来去穿棉裤棉 祅,最后在娘的帮助下套上了那条裤子. 嘿,两条裤腿上綉着四五朵向日葵的图案。图案的布料是用褪了色兰布做成的, 显然是从旧衣服上栽下的,但图案很好看.图案的达沿给剪的一缕一缕的,像是 向日葵盘的叶子,十分逼真。她就一派喜气在脸、滋润在心的感觉,觉得娘真行, 娘不但会缝补丁,还会綉花。母亲原以为她不满意,见她如此高兴,也就松了一 口气,满是皱纹的脸上也开出了花。 她匆匆扒了办口饭,就像只出笼的小鸟跑了出去,她要出去跟伙伴们玩,同时还 要炫耀一下她的“时髦”裤子。 果然,伙伴们肴到她的新裤子,眼睛为之一亮,她们想不到,一向打扮得跟叫花 子似的她,也有光彩照人的时候。特别是裤子上綉的花,都羨慕得不得了,纷纷 围过去观看,有的用手去摸裤子上的“向日葵”。不曾想,一个伙伴用力过猛
把一朵“向日葵”图案边沿的“叶子”给拽掉了,露出了里面脏乎乎的棉裤 原来,那一朵朵″向日蔡”是变了花样的“补丁”丨她耳根一阵发热,脸腾地红 了。大家轰地笑了,都看着她,眼神里满是讥讽和嘲弄。被人家窺见了隐私的那 种害羞又惶恐的心情害得她直想哭,她努力不让满积在眼眶里的泪珠往下掉,转 身便跑回了家。 她狠狠瞪了母亲一眼,麻利地脱下新裤子,揉成一团甩到母亲面前,噘着嘴说, 啥狗屁裤子? 母亲气得整个身子颤枓个不停,伸出抖抖索索的手,想打她,高高扬起的巴掌却 在空中停住了,最后落在自己脸上,旋即便有晶莹的东西在她的眸子里闪动, 她不知所措地低下头,准备迎接母亲的责骂 扯的布不够尺寸,只有那样了……我这当娘的无能啊。”母亲的声音涩住了。 她的眼泪涌了岀来,紧接着,就像断了线的珍珠簌簌地滾下脸颊,终于唏嘘地哭 起来。 自此以后,本来话就不多的母亲变得更加寡言少语了,一天到晚忙碌个不停,做 饭、洗衣、缝补、养鸡……没过多久,母亲就病倒了,再也没有站起来……母亲 去世后,她才从姐姐那里得知,为了给她做那条裤子,一直吃着药的母亲停了药! 她愈发内疚,扑在母亲的坟头追悔莫及嚎啕不已。 所谓的人穷志不短,马瘦有雄心。她发愤读书,考上了大学,留在了城里,生活 得有滋有味,日子过得五光十色。 有一次,她特意参加了一个服装博览会。她准备买一套高档衣服,荣归故里衣锦 还乡,博览会上的服装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忽然,她看到一位视 丽的模特穿了一套牛仔服装,那裤子的式样跟当年母亲给她做的一模一样! 她木木地呆了许久,眼里的泪悄悄爬满了脸庞。在场的人都诧异不解,她便哽咽 着讲了当年的故事,一时间,大家都沉默了。最后,一位满头银发的服装设计大 师感慨地说:“其实,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是艺术家。”(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一段中“她斗胆对母亲说”,从“斗胆”一词来看,母亲平时虽疼爱 孩子,去口是个非常严厉的人。 B.娘答应给她缝条裤子,并嘱咐她努力学习,为以后“她发愤读书,考上了大 学,留在了城里”埋下了伏笔 C.文中的母亲虽身体不好,生活清苦,却是一个沉默寡言、吃苦耐劳、心灵手 巧、富于创新、疼爱孩子的高尚母亲形象。 D.母亲去世后,她从姐姐那里得知事情的真相,扑在母亲的坟头追悔莫及嚎啕 痛哭不己,把小说的情节推向了高潮 E.这篇小说感情真挚,文笔细腻,娓娓的叙述中饱含深情,服装大师的话道出 了人们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2)小说一开始写“母亲默了许久,才一字一顿地说,好,娘给妮儿缝条裤子”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1)分) (3)文中划线部分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6分)
把一朵“向日葵”图案边沿的“叶子”给拽掉了,露出了里面脏乎乎的棉裤一一 原来,那一朵朵"向日蔡”是变了花样的“补丁”丨她耳根一阵发热,脸腾地红 了。大家轰地笑了,都看着她,眼神里满是讥讽和嘲弄。被人家窺见了隐私的那 种害羞又惶恐的心情害得她直想哭,她努力不让满积在眼眶里的泪珠往下掉,转 身便跑回了家。 她狠狠瞪了母亲一眼,麻利地脱下新裤子,揉成一团甩到母亲面前,噘着嘴说, 啥狗屁裤子? 母亲气得整个身子颤枓个不停,伸出抖抖索索的手,想打她,高高扬起的巴掌却 在空中停住了,最后落在自己脸上,旋即便有晶莹的东西在她的眸子里闪动。 她不知所措地低下头,准备迎接母亲的责骂。 "扯的布不够尺寸,只有那样了……我这当娘的无能啊。”母亲的声音涩住了。 她的眼泪涌了出来,紧接着,就像断了线的珍珠簌簌地滾下脸颊,终于唏嘘地哭 起来。 自此以后,本来话就不多的母亲变得更加寡言少语了,一天到晚忙碌个不停,做 饭、洗衣、缝补、养鸡……没过多久,母亲就病倒了,再也没有站起来……母亲 去世后,她才从姐姐那里得知,为了给她做那条裤子,一直吃着药的母亲停了药! 她愈发内疚,扑在母亲的坟头追悔莫及嚎啕不已。 所谓的人穷志不短,马瘦有雄心。她发愤读书,考上了大学,留在了城里,生活 得有滋有味,日子过得五光十色。 有一次,她特意参加了一个服装博览会。她准备买一套高档衣服,荣归故里衣锦 还乡,博览会上的服装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忽然,她看到一位视 丽的模特穿了一套牛仔服装,那裤子的式样跟当年母亲给她做的一模一样! 她木木地呆了许久,眼里的泪悄悄爬满了脸庞。在场的人都诧异不解,她便哽咽 着讲了当年的故事,一时间,大家都沉默了。最后,一位满头银发的服装设计大 师感慨地说:“其实,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是艺术家。”(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文章第一段中“她斗胆对母亲说”,从“斗胆”一词来看,母亲平时虽疼爱 孩子,去口是个非常严厉的人。 B. 娘答应给她缝条裤子,并嘱咐她努力学习,为以后“她发愤读书,考上了大 学,留在了城里”埋下了伏笔。 C. 文中的母亲虽身体不好,生活清苦,却是一个沉默寡言、吃苦耐劳、心灵手 巧、富于创新、疼爱孩子的高尚母亲形象。 D. 母亲去世后,她从姐姐那里得知事情的真相,扑在母亲的坟头追悔莫及嚎啕 痛哭不己,把小说的情节推向了高潮。 E. 这篇小说感情真挚,文笔细腻,娓娓的叙述中饱含深情,服装大师的话道出 了人们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2) 小说一开始写“母亲默了许久,才一字一顿地说,好,娘给妮儿缝条裤子”,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⑴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文中划线部分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