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封禅①,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 道:“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时期关于“封禅 的理论,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泰山,可以看作是以“封禅”作 为主体礼仪的思想体系的地理支点。 封禅被看作庄严至上的政治仪式。泰山的神性,在汉代人的意识中也有深刻的文 化印痕。据说这也与王者“封禅”有关。《淮南子·说林》有“太山不上小人” 的说法,高诱解释说,太山是“王者所封禅处”,所以“不令凶乱小人得上其上 也 《史记。封禅书》记载,齐桓公时曾经提出封禅泰山的动议,管仲则予以劝阻。 他说,传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②者七十二家”,而留下比较明确历史记录的只 有十二家,都是“受命然后得封禅”。不过,所谓七十二家先古圣王封禅泰山的 传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根据。《文献通考》卷八四《封禅》条,以秦始皇封禅 起首,又有关于先秦封禅传说的辨析,以为“古封禅七十二家”的说法,应当本 出于齐鲁陋儒之说,《诗》《书》所不载,“非事实也”。其实,司马迁是第 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这一特殊历史文化现象的学者。“古封禅七十二 家”“非事实也”的说法,大致是可信的。不过,这应当是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 禅仪式为标准而言。此前古代君王曾经以较原始较朴陋的形式“封禅”,也是可 能的。 关于秦始皇封禅和汉武帝封禅的记述,可以说是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最富有 文化深意的内容。关于秦始皇封禅,司马迁写道,秦始皇东巡郡县,征从齐鲁之 儒生博士七十人,来到泰山下。诸儒生讨论封禅的多种细节,秦始皇以为“各乖 异,难施用”,不予采纳.于是开辟车道,从南面登上泰山顶峰,立石颂秦始皇 帝德,宣告完成了“封”的典礼。又从北面下山,禅于梁父。据说其礼仪多采用 雍地秦祭祀上帝的传统方式。秦始皇封禅泰山,仍然沿用秦地的传统礼仪。也就 是说,封禅泰山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秦王朝向东方文化的一种礼拜。秦 始皇有心这样做,然而却又不能十分彻底,秦始皇的文化性格和秦王朝的文化特 色,于是可以由此得到片断的体现。 汉武帝封禅,是司马迁亲身经历的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司马迁对于这种仪式的 文化意义的理解,也在《史记》有关“封禅”的记录中有所透露。于是有人说, “《史记》一书,惟《封禅》为大”,“一字一句之中,无所不有”,“究竟我 见有尽,意义无穷”。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汉武帝初即位,心向 儒学,尤敬鬼神之祀,曾经让儒生讨论设计封禅的礼仪,然而因为窦太后坚持以 黄老之学为主导,压抑汉武帝身边的儒臣,封禅的动议不得不中止。然而文化史 的进程不久就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司马迁写道,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汉武帝就 征召任用儒学之士公孙弘等。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汉武帝重新计划施行 “封禅”大典 对于秦始皇、汉武帝“封禅”故事所体现的文化特色,凌纯声先生注意到相关现 象跨地域的共同表现,称之为“封禅文化”,并且指出:“这一封禅文化,不仅 在时间方面起源很早,空间方面分布亦甚广。”甚至“封禅文化的分布,不仅限
河北省唐山市 2012 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封禅①,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 道:“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时期关于“封禅” 的理论,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泰山,可以看作是以“封禅”作 为主体礼仪的思想体系的地理支点。 封禅被看作庄严至上的政治仪式。泰山的神性,在汉代人的意识中也有深刻的文 化印痕。据说这也与王者“封禅”有关。《淮南子·说林》有“太山不上小人” 的说法,高诱解释说,太山是“王者所封禅处”,所以“不令凶乱小人得上其上 也”。 《史记。封禅书》记载,齐桓公时曾经提出封禅泰山的动议,管仲则予以劝阻。 他说,传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②者七十二家”,而留下比较明确历史记录的只 有十二家,都是“受命然后得封禅”。不过,所谓七十二家先古圣王封禅泰山的 传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根据。《文献通考》卷八四《封禅》条,以秦始皇封禅 起首,又有关于先秦封禅传说的辨析,以为“古封禅七十二家”的说法,应当本 出于齐鲁陋儒之说,《诗》《书》所不载,“非事实也”。其实,司马迁是第一 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这一特殊历史文化现象的学者。“古封禅七十二 家”“非事实也”的说法,大致是可信的。不过,这应当是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 禅仪式为标准而言。此前古代君王曾经以较原始较朴陋的形式“封禅”,也是可 能的。 关于秦始皇封禅和汉武帝封禅的记述,可以说是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最富有 文化深意的内容。关于秦始皇封禅,司马迁写道,秦始皇东巡郡县,征从齐鲁之 儒生博士七十人,来到泰山下。诸儒生讨论封禅的多种细节,秦始皇以为“各乖 异,难施用”,不予采纳.于是开辟车道,从南面登上泰山顶峰,立石颂秦始皇 帝德,宣告完成了“封”的典礼。又从北面下山,禅于梁父。据说其礼仪多采用 雍地秦祭祀上帝的传统方式。秦始皇封禅泰山,仍然沿用秦地的传统礼仪。也就 是说,封禅泰山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秦王朝向东方文化的一种礼拜。秦 始皇有心这样做,然而却又不能十分彻底,秦始皇的文化性格和秦王朝的文化特 色,于是可以由此得到片断的体现。 汉武帝封禅,是司马迁亲身经历的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司马迁对于这种仪式的 文化意义的理解,也在《史记》有关“封禅”的记录中有所透露。于是有人说, “《史记》一书,惟《封禅》为大”,“一字一句之中,无所不有”,“究竟我 见有尽,意义无穷”。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汉武帝初即位,心向 儒学,尤敬鬼神之祀,曾经让儒生讨论设计封禅的礼仪,然而因为窦太后坚持以 黄老之学为主导,压抑汉武帝身边的儒臣,封禅的动议不得不中止。然而文化史 的进程不久就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司马迁写道,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汉武帝就 征召任用儒学之士公孙弘等。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汉武帝重新计划施行 “封禅”大典。 对于秦始皇、汉武帝“封禅”故事所体现的文化特色,凌纯声先生注意到相关现 象跨地域的共同表现,称之为“封禅文化”,并且指出:“这一封禅文化,不仅 在时间方面起源很早,空间方面分布亦甚广。”甚至“封禅文化的分布,不仅限
于亚洲,它还见于中关洲和南美洲”。(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泰 山一一帝王封禅的文化圣地》) 注:①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 指在泰山下的小丘祭地).⑦梁父:又称“梁甫”。山名,即梁父山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禅是一种非常庄重严肃的政治典礼,是古代帝王向全天下宣 示天地认可自己执政合法性的仪式,而泰山则是举行这一礼仪的重要地点 B.《淮南子·说林》中“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印证了泰山在 汉代人意识中是具有神性的,而且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C.《文献通考》中记录“封禅”是从秦始皇封禅开始的,而之前 先秦一些封禅传说,《文献通考》认为那只是一些齐鲁浅陋儒生的见解,不是事 实 D.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的学者应是司马迁,作为历史学 家,他也认为“古封禅七十二家”无根据,因此他记录封禅也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A.有人认为《史记》中《封禅》为大,这主要是从封禅的文化意 义上评价的:作者也认为,在《史记》中有关秦始皇、汉武帝封禅的记述,是富 有文化深意的。 B.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泰山封禅从准备到实施,都 做了详细的描述,给我们生动的展示了封禅的全过程,体现了古代君王对此的重 视 C.秦始皇封禅泰山,没有采纳齐鲁儒生的建议,仍采用秦地的礼 仪,体现了秦始皇的文化性格是保守的,固守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不愿东西融合 D.司马迁写汉武帝封禅,介绍了他准备封禅的曲折过程,这一过 程实际上体现了深刻的文化意义,那就是汉代初期黄老之学与儒学之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A.管仲劝阻齐桓公封禅泰山的原因,按《风俗通义》的解释就是 “壬者受命……功成封禅”,管仲认为齐桓公还未功成,不足以接受天命,因此 不能封禅。 B.如果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做为标准,先秦古代帝王的封 禅的传说或许是不属实的;而如果抛开这一标准,先秦古代帝王曾经进行过封禅 也是可能的 C.秦始皇、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过卓越的功绩,因此他们认 为自己的封禅是顺理成章的;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帝王也都曾经来泰山封禅 D.“封禅”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不但起源早、分布广,而 且还传播到海外,不仅限于亚洲,甚至远达中美洲和南美洲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于亚洲,它还见于中关洲和南美洲”。 (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泰 山一一帝王封禅的文化圣地》) 注:①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 指在泰山下的小丘祭地).⑦梁父:又称“梁甫”。山名,即梁父山。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封禅是一种非常庄重严肃的政治典礼,是古代帝王向全天下宣 示天地认可自己执政合法性的仪式,而泰山则是举行这一礼仪的重要地点。 B.《淮南子·说林》中“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印证了泰山在 汉代人意识中是具有神性的,而且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C.《文献通考》中记录“封禅”是从秦始皇封禅开始的,而之前 先秦一些封禅传说,《文献通考》认为那只是一些齐鲁浅陋儒生的见解,不是事 实。 D.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的学者应是司马迁,作为历史学 家,他也认为“古封禅七十二家”无根据,因此他记录封禅也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 ) A.有人认为《史记》中《封禅》为大,这主要是从封禅的文化意 义上评价的;作者也认为,在《史记》中有关秦始皇、汉武帝封禅的记述,是富 有文化深意的。 B.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泰山封禅从准备到实施,都 做了详细的描述,给我们生动的展示了封禅的全过程,体现了古代君王对此的重 视。 C.秦始皇封禅泰山,没有采纳齐鲁儒生的建议,仍采用秦地的礼 仪,体现了秦始皇的文化性格是保守的,固守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不愿东西融合。 D.司马迁写汉武帝封禅,介绍了他准备封禅的曲折过程,这一过 程实际上体现了深刻的文化意义,那就是汉代初期黄老之学与儒学之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管仲劝阻齐桓公封禅泰山的原因,按《风俗通义》的解释就是 “壬者受命……功成封禅”,管仲认为齐桓公还未功成,不足以接受天命,因此 不能封禅。 B.如果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做为标准,先秦古代帝王的封 禅的传说或许是不属实的;而如果抛开这一标准,先秦古代帝王曾经进行过封禅 也是可能的。 C.秦始皇、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过卓越的功绩,因此他们认 为自己的封禅是顺理成章的;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帝王也都曾经来泰山封禅 过。 D.“封禅”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不但起源早、分布广,而 且还传播到海外,不仅限于亚洲,甚至远达中美洲和南美洲。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 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 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 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 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 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 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日:“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日: “世乱,此无主。”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 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 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 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 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 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 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 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 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 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 若置之善类申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 爱之如予,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 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浯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衡独危坐树下自 危:高处 B.家贫躬 躬:亲自 C.人有所 遗 遗:馈赠 俄除左丞,衡屡入辞 免 除:授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 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 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 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 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 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 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日:“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日: “世乱,此无主。”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 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 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 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 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 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 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 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 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 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 一,若置之善类申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 爱之如予,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 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浯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 A.衡独危坐树下自 若 危:高处 B.家贫躬 耕 躬:亲自 C.人有所 遗 遗:馈赠 D.俄除左丞,衡屡入辞 免 除:授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3 分) ( )
①每授书,又能问其旨 义 ②凡丧祭娶 嫁,必征于礼 ③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 ④必正言不少让 ⑤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⑥课诵少暇,即习礼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②③⑤ ③⑤⑥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许衡出身于世代农家,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 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其不凡的颖悟力,使几任老师都感到难以 胜任对他的教学。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 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 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 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 临泣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皇帝亲自选拔蒙 古子弟让他进行教育,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 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2)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淮村兵后南宋·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晩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8.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简要概括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不能成方圆。(《孟子·离 娄上》) (2)言必信, 。(《论语·子路》)
①每授书,又能问其旨 义 ②凡丧祭娶 嫁,必征于礼 ③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 之 ④必正言不少让 ⑤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⑥课诵少暇,即习礼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②③⑤ D. ③⑤⑥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 A.许衡出身于世代农家,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 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其不凡的颖悟力,使几任老师都感到难以 胜任对他的教学。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 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 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 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 临泣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皇帝亲自选拔蒙 古子弟让他进行教育,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 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2)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淮村兵后 南宋·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8.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5 分) 9.请简要概括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不能成方圆。(《孟子·离 娄上》) (2)言必信, 。(《论语·子路》)
(3)浩浩乎如冯虚御 风 羽化而登仙。(苏轼 《赤壁赋》) (4) ,草色入帘 青 ,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 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青衣花旦 海飞 村主任在县剧团找到青衣和花旦的时候是下午,她们正在练功房里练功。她们看 到斜阳把村主任的脸劈成了半明半暗的两半。村主任很年轻,但是穿得很土。村 主任说我是球山村的村主任。她们就问球山村在哪儿?村主任说球山村在很高的 山上。她们这才看到年轻的村主任脚上的解放鞋沾满了黄泥。村主任看到了她们 的目光,就很局促地移了移自己的脚步。村主任又说想请青衣和花旦去村里唱 场戏,清唱就行了。青衣和花旦相互看了看,她们不愿意去,她们就说我们要收 钱的。村主任说收就收吧。她们说很贵的,村主任问多少?她们就说了多少。沉 吟了许久,村主任说,贵就贵吧。她们说,我们怎么去,得坐车吧,还有山路怎 么吃得消走?村主任说,我们早就有人等在山脚了,我们准备了轿子。如果你们 不去,那么我也不回去了,请不到你们村里人不准我再回去。青衣和花旦对视了 眼,只好点点头。 于是她们就去球山村。跟着村主任乘了两个小时的车,到一座山脚时,看到了两 乘简陋的轿子,她们就上了轿。又走了三个小时的山路,她们终于到了那个叫球 山村的地方。许多村民围过来看,他们的表情很蒺然,他们没有看过穿得这么光 鲜又长得这么漂亮的女孩子。青衣和花旦往山脚下一看,怎么也没见底,云雾 片。青衣和花旦就面面相觑,吐了吐舌头 村主任指挥着大家干这千那,村主任说去把大爷、大婶接来,那 两乘小轿就又开始工作了。简易的戏台已经搭了起来,村主任在家里招待青衣花 旦吃过晚饭后,就陪着她们去了晒场戏台上点起了松明灯,台下也亮起了星星点 点的火把,全村人都赶来了。青衣花旦就上台,她们是收钱的,而且也不便宜, 所以她们唱得很认真很卖力。 她们唱了很多折子戏,从((楼台会》到《送凤冠》,又从《宝 玉哭灵》到(《黛玉葬花》。她们看到台下第一排坐着一对老夫妇,四周站满了 人。演岀快结束的时候,村主任站到了台上,松明灯噼噼啪啪的响声中,村主任 中气很足地说:乡亲们,从今后,桂子的爹妈就是我们球山村人的爹妈!台下 片寂静,一会儿,呼声如潮:桂子的爹妈就是我们的爹妈!青衣和花旦被吓了 跳,不知道他们想干什么。她们看到坐头排的老夫妇的眼里泪光一闪一闪。 然后她们接着唱,唱到月上中天,就结束了。村里人渐渐散去。 村主任安排青衣和花旦住他对象家。村主任的对象长得裉俊,一双大眼睛,两根 大辫子。在对象家门口,村主任对她们说,你们先住下,明天-一早我和你们结 了账,然后派轿子送你们下山。青衣和花旦就说,好的
(3)浩浩乎如冯虚御 风, ; ,羽化而登仙。(苏轼 《赤壁赋》) (4) ,草色入帘 青。 ,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 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青衣花旦 海飞 村主任在县剧团找到青衣和花旦的时候是下午,她们正在练功房里练功。她们看 到斜阳把村主任的脸劈成了半明半暗的两半。村主任很年轻,但是穿得很土。村 主任说我是球山村的村主任。她们就问球山村在哪儿?村主任说球山村在很高的 山上。她们这才看到年轻的村主任脚上的解放鞋沾满了黄泥。村主任看到了她们 的目光,就很局促地移了移自己的脚步。村主任又说想请青衣和花旦去村里唱一 场戏,清唱就行了。青衣和花旦相互看了看,她们不愿意去,她们就说我们要收 钱的。村主任说收就收吧。她们说很贵的,村主任问多少?她们就说了多少。沉 吟了许久,村主任说,贵就贵吧。她们说,我们怎么去,得坐车吧,还有山路怎 么吃得消走?村主任说,我们早就有人等在山脚了,我们准备了轿子。如果你们 不去,那么我也不回去了,请不到你们村里人不准我再回去。青衣和花旦对视了 一眼,只好点点头。 于是她们就去球山村。跟着村主任乘了两个小时的车,到一座山脚时,看到了两 乘简陋的轿子,她们就上了轿。又走了三个小时的山路,她们终于到了那个叫球 山村的地方。许多村民围过来看,他们的表情很蒺然,他们没有看过穿得这么光 鲜又长得这么漂亮的女孩子。青衣和花旦往山脚下一看,怎么也没见底,云雾一 片。青衣和花旦就面面相觑,吐了吐舌头。 村主任指挥着大家干这千那,村主任说去把大爷、大婶接来,那 两乘小轿就又开始工作了。简易的戏台已经搭了起来,村主任在家里招待青衣花 旦吃过晚饭后,就陪着她们去了晒场戏台上点起了松明灯,台下也亮起了星星点 点的火把,全村人都赶来了。青衣花旦就上台,她们是收钱的,而且也不便宜, 所以她们唱得很认真很卖力。 她们唱了很多折子戏,从((楼台会》到《送凤冠》,又从《宝 玉哭灵》到(《黛玉葬花》。她们看到台下第一排坐着一对老夫妇,四周站满了 人。演出快结束的时候,村主任站到了台上,松明灯噼噼啪啪的响声中,村主任 中气很足地说:乡亲们,从今后,桂子的爹妈就是我们球山村人的爹妈!台下一 片寂静,一会儿,呼声如潮:桂子的爹妈就是我们的爹妈!青衣和花旦被吓了一 跳,不知道他们想干什么。她们看到坐头排的老夫妇的眼里泪光一闪一闪。 然后她们接着唱,唱到月上中天,就结束了。村里人渐渐散去。 村主任安排青衣和花旦住他对象家。村主任的对象长得裉俊,一双大眼睛,两根 大辫子。在对象家门口,村主任对她们说,你们先住下,明天-一早我和你们结 了账,然后派轿子送你们下山。青衣和花旦就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