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两宋善 的繁荣与讲经说史的兴盛:它对饮食服饰文化的发展,又起了一 定的促进作用。同时,都市文化反映出普通百姓的一种情结,对 社会丑恶现实的忧虑、鞭挞,对个性尊重,但我们也要看到其中 凝结了伦理说教的杂质。这种文化又是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的体 现,有别于后来的市民文化。 其三,中国经济重心南移,造成文化的新变动。文化重心也 在相应地发生变动。北宋建立后,北方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与发展,汴京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到了南宋,中 国文化重心也转移到南方。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市文化也转移到南 方临安。临安在汴京衰落之后,成为都市文化最发达的地方。北 宋理学五子活动是在北方,但到了南宋,朱学、陆学、吕学以及 张斌的湖湘学派形成发展都在南方。 其四,与之相关的是,一些具有自已特征的地区文化形成, 如浙东学术、福建的闽学、皖南的新安学术、四川川的蜀中学术以 及江西学术等。地区文化出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些地区 的学术文化发达,出现了一些影响全国学术文化的代表人物和重 要著作。江西地区在北宋出现欧阳修的庐陵史学、文学:刘敞的 《七经小传》开疑古风气之先,他和其弟刘奉世、其弟刘放在文 献学上又都极有成就。南宋时江西洪迈父子兄弟在文学、史学、 文字学上的成就在全国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江西诗派更是南宋 诗学大宗,影响南宋诗风的变化。陆九渊开创的心学,与吕祖谦 的吕学、朱熹的朱学,成为南宋最有影响的三支大学派。其它如 浙东学术、福建的闽学在学术史上的影响是人所共知的。四蜀 中的三苏(苏询、辙、轼)的学术、文学、书法等,在全国都是 有影响的大家。二李(李焘、李心传)及其家世的理学、史学等 影响一代学风的变化。四圳的刻书业成为全国中心之一。至于浙 东的经制之学、事功之学乃至甬上四先生的心学和浙江刻书业, 都有自已的特点,对全国文化学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上面 我们只能举例论说在经济格局变动中,两宋地区文化多彩的事
一童 实。全面研究这些文化现象,是·件饶有兴味的事,也是一件有 意义的事,从两宋文化发展大背景下把各个地区的文化作为有联 系又有差异的总体加以研究,当俟之后日。 第二节右文政策下的宋文化 两宋政治的复杂性集中体现在皇权专制统治的特点上,并且 又转而对文化变化产生多重的影响。 宋代虽然没有受过农民战争的洗礼,没有经历过那种风暴, 但如果我们把唐末、五代与宋代联系在一起思考,那么,可以看 出宋代社会变化的历史根据。正是唐末的社会震荡与五代十国社 会的变动,摧毁了门阀地主为特征的专制主义的统治。北宋继续 前一个时期的发展而发生了新的变化,建立起来的品官地主的政 冶,带上了新的特点。 北宋在政治上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但这种统治又具有脆弱 性的一而。专制统治对文化的发展不利,但这种统治具有的脆弱 性,为文化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个比较宽松的环境。过去人们大 都强调赵宋王朝建立后加强皇权专制的一而,而不注意或者不十 分注意另一面,即赵宋专制主义统治的脆弱性。 赵匡胤于建国后第二年也就是建隆二年(961年),当赵匡 胤问及赵宋国策时,赵普总结五代历史的经验教训,说:“陛 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 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①可以说,“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三条,成为赵宋的基本国策,以后宋代统治成功与 失误都可以从中找到症结。三条的核心是“稍夺其权”,集大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
18 色 两宋善 权于皇帝一身。赵匡胤在削弱方镇大权的同时,又削弱了相权: 兵权、财权、赏罚权都收了,文官知州,由中央派遺。把中央 大权一分为三,枢密院掌握兵权,三司使掌握财权,只有行政 大权是辛相学握。宰相与枢密对掌大政,号称“二府”,三使 司掌财权,又称之为“计相”。其下又设参知政事、枢密副使、 三司副使作为“副贰”,以进一步削弱相权。但在实际上,宋 代相权之重,在历史上是少有的。从皇帝的继承到军事征伐,从 大吏的任免到边事议和,宰相和台谏大吏都直接干预。这些直接 影响两宋社会的发展,在某些情况下,成为制衡皇权的一种力 量。罗大经谈到这一点,颇有感慨,引了叶适的话:“国初宰相 权重,台谏待从,莫敢议己。至韩琦、范仲淹,始空贤者而争 之,天下议论相因而起,朝廷不能主令而势始轻。”其实,何止 是国初的宰相,两宋历朝宰相包括朝廷和地方上的大吏,议政亦 干政,“朝廷每立一事,则是非蜂起,哗然不安”。④名相与奸相 对历史产生的影响,也是空前的。由此,政坛风波迭宕,又与学 术文化纷争纠缠在一起,构成了两宋文化波澜起伏的景观。 宋代右文政策对文化的影响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崇儒重教,文官治州 宋代人君崇儒重教,是其右文政策基本的方面,从开国之 君赵匡胤到太宗、真宗、仁宗,在尊儒方而身体力行,开了崇 儒的风气。赵匡胤是嗜学的帝王,“独喜观书,虽在军中,闻 人有奇书,不吝千金购之。”历经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崇 儒形成一种风尚。仁宗朝诏史馆修《太平总类》,曾要史臣日 进三卷,他要亲览。宋琪等唯恐皇帝过于劳累,仁宗说:“联 性喜读书,开卷有益,不为劳也。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 因思学者读万卷书亦不为劳耳。”⑧人君不但学习儒家经籍,而 ①《鹤林玉瑶》丙编卷之2论事任事》。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
一 19 且还亲自宣讲,真宗说过白已讲了七遍《尚书》:《孝经》、《论 语》也讲了四遍。向敏中对宋真宗说:“国初,推张昭家有三 史。太祖克定四方,太宗崇尚儒学,继以陛下稽古好文,今三 史、《二国志》、《晋书》皆镂版,士大夫不劳力而家有旧典,此 实千龄之盛也。”①社会风习改变,“宋朝诸帝,多优文事,兼 长书画。”② 宋代帝王重视用儒学教育臣僚与宗室子弟,真宗大中祥符 三年(1010年)秋七月下诏:“南宫、北宅大将军已下,各赴 书院讲读经史。诸子十岁已上,并须入学,每日授经书,至 午后乃罢。仍委待教教授,伴读官诱劝,无令废惰。”® 在官吏任用上,赵匡胤悟出“宰相需用读书人”的重要性, 在削兵权的同时,他重用文臣,文官知州,“择儒臣有方略者统 兵。”④右文崇儒的政策体现在各个方面。这种政策导致社会风 习的改变。 宋代教育也因此得到一个大发展,《宋史·选举志一》说: “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矣。”到了南宋,“都城内外, 自有文武两学、宗学、县学之外,其余乡校、家塾、舍馆、书 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⑤ —释道兼用,以助政治 宋代帝王尊儒又利用释道,是他们右文方面的一个特色。太 宗曾将新译的佛教经籍出示给赵普看,说出他的想法:“浮屠氏 之教有裨政治,达者自悟渊微,愚者妄生诬谤,朕于此道,微究 宗旨。凡为君治人,即是修行之地,行-一好事,天下获利,即释 氏所谓利他者也”,但是不能像梁武帝那样,迷于佛事,溺于释 ①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4。 ②朱国桢:《涌罐小品》。 ④有关议论可参《宋史纪事本未》卷20。 ⑤《都城纪胜·三教外地》
20 两宋善 氏。赵普服膺太宗的识见,说:“陛下以尧、舜之道治世,以如 来之行修心,圣智高远,动悟真理,固非臣下所及。”⑧淳化四 年⑨94年)闰十月,太宗说过一段话,表明他利用道教的出发 点,说:“清静致治,黄、老之深旨也。夫万物自有为以至于无 为,无为之道,联当力行之。”® 至于在崇道教方面,在尊崇陈传、优礼种放方面,可以说史 不绝书。“真宗优礼种放,近世少比。”③真宗、徽宗祟道教在历 史上是空前的。 一重经重史,求鉴资治 宋代帝王不只是重儒家经籍,也重视学习历史书籍。宋太宗 说:“…朕年长,他无所爱,但喜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善者 从之,不善者改之,斯已矣。”④太宗对户部使李惟清说到读《汉 书》情形:“朕读《汉书·贾谊传》,夜分不倦,(贾)谊当汉文 时,天下治平,指论时事,尤为激切,至云长太息、堪恸哭者, 盖欲感动人主,不避触鳞,真忠臣明国体者也。今廷臣有似此人 者否?”®真宗曾下诏要崇文院把所校《晋书》新本,分赐辅臣、 宗室。他同意参知政事毕士安的看法,这就是《晋书》记载的史 事,虽然“多鄙恶不可流行,”但值得一“读,“恶以戒世,善以劝 后。善恶之事,《春秋》备载。”@ 宋代君王对编修历代史书情有独钟。《册府元龟》的编修, 完全是政府行为。司马光及其助手编修的《资治通鉴》,如果不 是英宗、神宗的支持,不可能结篇。即如袁枢编的《通鉴纪事本 末》,也受到孝宗的关注,史稿成书,孝宗分赐江上诸帅,说: “治道尽在是矣。”⑦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 ③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4《高逸》。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29、56。 ⑦《宋史》卷389《袁枢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