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和邵雍象数学等几个主要流派。 在文学上,梅尧臣、苏舜软一批文人开始了诗文革新运动, 欧阳修把这场革新运动引向深入,并取得了胜利。到明道年间, 这场诗文革新运动扭转了浮靡文风,开创了一个新的富有生机的 文学变革时代。宋代教育的第-次兴学运动始自庆历四年,政府 对国子学、太学的整顿与改革,取得了实绩。教育兴盛为理学的 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风气亦为之一变,宋人回忆这一 时期的教育时,说:“教养人才,上风丕变,故至今论学校者, 称庆历之风。”① 庆历年间,宋代的学术文化发生了大变化,它体现在各个方 面,显现出来多姿多彩和深层的意蕴。经学、史学、文学、教 育、艺术以及宗教等各个方面都展现出新特点,和“盛唐”文化 大总结的埠埠气象不同,在一定意义上说,两宋文化变化既有广 泛性,又有它的深邃性,创新多子继承,疑古惑经代替黑守,这 就是文化上“丕变”带来的一种生动。 庆历年间学术文化发生一大变,再变于孝宗乾、淳时期,复 变于中兴四朝的结束,但基调还是庆历年间奠定的。 在我们具体研究两宋文化每个领域的成就与特色前,认识宋 代文化这种特点,思考文化变化大势,对于认识学派的形成与渊 源流变,对于认识每个学派的特点,对于把握一个时期社会风气 的变化,是有益的。 二、经济新因子与文化新气象 我们不能只就文化来研究两宋的文化,而应当从政治经济变 动上思考文化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庆历年间的变化,与那个时代 的政治震荡有密切联系,此外,还应当联系当时社会经济的变动 ①《续资冶通鉴长编》卷436
12 两宋善 作出必要的阐释。 关于政治对两宋文化的作用,在上节中我们作了分析。这 里,我们着重讨论两宋的经济变化的震撼力对两宋文化的作 用。 从经济发展的大潮上看,五代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的 趋向加快,最后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这种经济态势对两宋文 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南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在五代十国时期,明显地超过了北 方。这层道理不难理解,南方的社会环境相对地说较为安定,遭 受到战乱的祸害,比北方要轮。钱氏吴越与李氏南唐的社会经济 增长,令人瞩目。而在这同时,北方经济在战乱中受到破坏,北 方人民南迁,大量劳动力与先进生产技术涌入南方,对南方社会 产生积极的影响。其它如荆湖与前蜀、后蜀的四川地区的经济变 化,也是很快的。江淮地带是田土尽辟:关于两渐地区,史书记 载说,“境内无弃田”。当然,这种说法有夸大其辞的一面,但无 疑的是,在北方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的情况下,南方的经济发展速 汴京街市图
第一 3 度却在加快。 宋代这种经济重心在变动中 國@ 南移的趋势在继续。第一,这是 ④@@ 五代十国以来南方经济自身发展 的结果。第二,宋与辽金的交争, 连年战火,北方经济受到破坏, 以至有的地方“田生棘林”。第 暴美 三,也由于战争颜仍,北方的劳 动力南迁与文化技术南传,对南 方的经济发展有利。陆游说:“朝 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 吴中又东南根柢,语日:苏常熟, 天下足。”①到了南宋,中国经济 重心南移完成。 两宋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表 现在各个地区生产方式的差异 交子 上,特别是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 生产方式上的差异;也表现在经济水平上。如果把宋辽金西夏作 为一个整体认识,这个特点会看得更清楚。南方经济水平也不一 样,太湖流域、杭州湾等地带发展最高,蜀中、云南大理及两 湖、江西沿江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南方许多偏远地区仍相 当落后。 中国封建化过程是从中原向边疆地带推开。北宋时期,中原 地区封建生产方式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新的租佃关系出现,农 民的人身依附程度有所松动,客户与地主建立一种契约关系,仁 宗在天圣五年(1027年)的诏书中说:“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 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 ①《渭南文集》卷20《常州弃牛记》
14 中 两宋善 衷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 县论详。”①品官地主与门阀地主不 同,一般地说,在政治正不再具有 世袭特权的身份,“取土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凡此,都表明了 封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边疆地区的封建化,是十世纪 至十三、十四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 一个重要标志。契丹在辽圣宗时期, 特别是渡渊之盟以后,完成了封建 化的变革;党项族元吴于1038年十 月称帝,改元为天授礼法延祚元年。 “行在会子库”铜版 西夏向封建制转变。女真族的金是 在章宗明昌、承安之间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就总体情况 看,中国周边地区的生产方式相对 地落后于中原地区。另外,辽金西 夏统治地区情况也相当复杂,辽、 金、西夏的各个地区政治经济的发 展也不平衡。 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影响到文 化区域的分布与走向。社会经济发 展与经济格局变动对文化变化产生 子會在 的影响,至少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其一,新的文化因子产生有了 自己的内在根据,宋代社会具有新 特点,要求有新的意识与之相适应。 疑古精神、人文因素等是当时经济 “行在会子倖”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1·24
一童 的时代氣产化上的变 5 变化的折光。 其二,商品经济发展与都 市繁荣,造成了都市文化的 发达。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与 皇权政治的需要,促成了都 市及其相关的都市文化的繁 荣。这里要说明,我们不称 这种文化是“市民文化”,因 为市民文化是到了封建社会 后期,在新的生产方式萌芽 中出现的。两宋的都市文化 的特点,则是与皇权政治、皇 北宋钢钱、铁钱 室生活密切相关,它带有明显的寄生性质,而不是商品经济有了 相当高的程度发展的结果。《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梦粱 录》、《西湖老人繁胜录》、《武林旧半》等书中的记载,很订以 说明这一点。都市文化活动与皇权政治、皇室活动息息相关。都 市建筑格局、婚丧节庆、饮食杂耍和京瓦伎艺,与皇权政治活 动、皇室的需求适应。在 社会危机十分严重的情况 下,这种都市文化活动史 加活跃,歌舞弹唱,醉生 梦死。都市与都市文化的 繁荣,没有进·步促进商 品经济发展,它往往通过 调发征用京都以外物产, 来满足皇室的需要,从而 消耗了社会财富。这是事 情的一方面。另一方面, 南宋铜线 都市文化推动诗词、曲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