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童 21 宋代帝王十分重视修史,实录、日历、国史、会要、玉牒以 及过世帝王的宝训、文集等当代历史文献的编纂制度严密。朝廷 学握修史大权,宰相监修国史。 收藏文献,广为刊刻 太祖建隆初年,三馆所藏书仅·万二干余卷,到了平定南方 诸国,尽收其图籍,其中四川、江南最多。凡得蜀书一万三干 卷,汇南书二万余卷。又下诏开献书之路,于是天下书复集三 馆,篇帙稍备。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二月丙辰朔,诏赐名为崇文 院。西序房便门,以备临幸,“尽迁旧馆之书以实之。院之东廊 为昭文书,南廊为集贤书,西廊有四库,分经史子集四部,为史 馆书。六库书籍正副本凡八万卷,策府之文焕乎一变矣。”① 庆历元年(1041年)编修《崇文总目》,著录书籍30669卷, 北宋末年编修《秘书总目》,著录书籍55923卷。靖康之难,金 人掠京城财富,书籍亦遭厄运。孝宗年间,藏书增加;宁宗嘉 定年间的《中兴馆阁续目》收录书籍达到59429卷。宋代帝王 关心刊刻历代文籍之举。这里可以引一条宋真宗关心刊刻书籍 的记载: (景德)二年五月戊辰朔,幸国子监阅书库,问祭 酒邢昺书板儿何,昺日:“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 经史正义皆具。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 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 乃儒者逢时之幸也。”上喜日:“国家虽尚儒术,然非 四方无事,何以及此。”先是,馆阁博聚群书,精加雠 校,经史未有印板者,悉令刊刻。或言《三国志》乃 奸雄角立之事,不当传布。上曰:“君臣善恶,足为鉴 戒,仲尼《春秘》岂非列国争斗之书乎?”② ①《资治通鉴长编》卷19。 ②《资治通鉴长编》卷60
22 两宋善 所谓“博聚群书,精加雠校,经史未有印板者,悉令刊刻”, 足以表明朝廷对刻印书籍的重视。当时,辽金统治者都想法得到 这些经史典籍,作为治国之资鉴。 即使在高宗绍兴年间,战事频仍,朝廷还是下诏求书、鼓励 士人献书。 一一科举兴盛,拔擢寒微 宋代右文政策突出的一个方面是重科举,“进士之举至今, 本朝尤盛,”①宋代科举取士形成完整的制度,适应了品官地主 阶级参政的需要,“重要者有以下诸端:一一是取消门第限制,凡 有一定文化的读书人,均得投牒应试,并扩大取士名额。二是废 除‘通榜·的公荐制度,推行弥封、誊录之法,取士一切以试卷 为准,防止考场内外徇私舞弊之事。三是考试内容多样化。进士 科以诗赋为主,转变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四是考中进士 者即可授官。…科举制度之改革,促进了文风之兴盛,其表现 为:一是读书人遽增,…二是雕版印刷术突飞猛进、官私刻本 书籍大垂涌现流通。三是学校发达,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地 方官学、各地学院等,入学人数之多也是空前的。”⑧ 取士名额相当多,以真宗威平三年为例,皇帝御崇政殿亲 试,命翰林学士承旨宋白等与馆阁、王府、三司官21入于殿后 西阁考覆,国子博士雷说、著作佐郎梅询封印卷首。真宗亲览人 第者,赐陈尧咨以下271人进士及第,143人同本科及《三传》 学究出身。“又命邢昺等十五人,考校诸科得四百三十二人,赐 及第、同出身。又试进士五举、诸科八举及尝经御试或年逾五十 者论一篇,得进士二百六十人,诸科六百九十七人,赐同出身及 试校书郎、将作监主簿。赐宴日,以御诗褒宠之。…所擢凡干 八百余人,其中有自晋天福中随计者,校艺之详,推恩之广,近 ①《渑水燕谈录》卷6《贡举》。 ②参何忠礼:《科举制度与末代文化》,《历史研究》1990年第5期
第一童 克的代气文化的 23 代所未有也”①。这次取士1800多人,真是“推恩之广,近代 所未有也。” 朝廷把科举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及第举人不得呼试官为恩 门、师门及举人向举官自称为门生。考试中规定考官回避亲 友,采取措施杜绝请托,防止场屋中舞弊。但考场中事端并没 有杜绝。 应当提到一点,宋代有的帝王照顾出身寒微土子,是宋代 科举制度的-个特点,它打击了门阀势力的特权。《容斋四笔》 卷13《宰执子弟廷试》记载这样的事:“太宗朝,吕文穆公蒙 正之弟蒙亨举进士,礼部高等荐名。既廷试,与李文正公防之 子宗谔,并以父兄在中书罢之。国史《许仲宣传》云:仲宣子 待问,雍熙二年举进士,与李宗谔、吕蒙亨、£扶并预廷试。 宗谔即宰相防之子;蒙亨,参政知事蒙正之弟;扶,盐铁使明 之子。上口:‘斯并势家,与孤寒竞进,纵以艺升,人亦谓联 有私也。’皆下第,正此事也。”因此,两宋通过科举,一批下 层士人比较顺利地进入到统治层,“虽未杜绝请托,然臀甲科 者多非人望。”®这适应了品宫地主在政治上的需要:科场上 以经义策问举子,对于引导士人读书以求经世,起了·~定作用。 一“进退迟速,不执一端” 重科举又不拘成规擢拔上人,洪迈的《容斋四笔》卷十二 《祖宗用人》节中有--段记载:“祖宗用人,进退迟速,不执一 端,苟其材可任,则超资越级,曾不少新,非拘拘于爱惜名器 也。宋琪自员外郎以正月擢拜谏议大夫,三月参知政事。太宗 将用李昉,时防宫工部尚书,七月特迁琪刑书,遂并命为相。 而琪居防上,自外郎岁中至此。石熙载以太平兴国四年正月, 自右补阙为兵部员外郎、枢密院直学士,才七日,签书院事,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6, ②《文献通考·选举:三》
2 两宋誉 四月拜给事中,为副枢,十月迁刑部侍郎,六年迁户部尚书, 为使,八年罢为右仆射,从初至此五岁,用今时阶秩言之, 乃是朝奉郎而为特进也。当日职越名,唯有密直多从庶僚得 之,旋即大用。张齐贤、王沔皆自补阙、直史馆,迁郎中, 充学士,越半岁并还谏议,签枢。温仲舒、寇准皆自正言、 直馆,迁郎中,充职二年,并为枢密副使。向敏中自工部郎 中以本官充职,越三月问知密院。钱若水自同州推官入直史 馆,逾年擢知制诰,二年除翰林学士,遂以谏议同知枢密, 首尾五年。” 另外,朝廷又采取举遗佚等措施,这些对于埋首经籍、讲学 求理的士子,无疑是起了鼓励的作用。 一诏示子孙,不杀士人 在宋代,被贬斥的士人与致仕的官员能从宮观制度中,享受 一定的待遇。特别是宋代从赵匡胤开始规定不杀士大夫,对于文 化发展多少带来宽松环境。王夫之在《宋论》中说:“自太祖勒 不杀士大夫之誓以诏子孙,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张邦昌 躬篡,而上于自裁:蔡京、贾似道陷国危北,皆保首领于贬所。”④ “三代以卜称治者三:文、景之治,再传而止:贞观之治,及子 而乱。宋自建隆息五季之凶危,登民于衽席,迨熙宁而后,法以 数,民以不康,由此言之,宋其裕矣。” 总之,宋代的右文政策体现在各个方面,对文化发展产生多 方面的影响,一是为儒学的更新、理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二 是影响文化的走向;三是造就一批有思想的文化人,他们关心国 计民生,关心历史前途:四是为不同的争论、学派的形成创造一 定的条件。 ①②王夫之:《宋论》卷1
真支的第代气文化上离克了 25 第三节宋文化与社会 一、宋文化与历史的走向 宋代文化对历史进程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里既有对当时 社会的影响,也有对中国封建后期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作用,还 有对亚洲、对世界文化发生的影响。具体缕析这些内容对于认 识宋代历史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在世界上的地位,都是有意 义的。 宋代的政治变革结局,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也和推行变 法者的历史观念、时代文化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欧阳修的史 论与政论融合在-一起,他写《新五代史》,在一定意义上说,是 以历史宣传他的变革思想,把变革历史的观念,寓于史论之中。 他指出支配历史盛衰的是“人理”,而人理具体的内容是重民、 爱民。他在《新唐书·食货志》中说:“古之善治其国而爱养斯 民者,必立经常简易之法,使上爱物以养其下,下勉力以并其 上,上足而下不困。”又说:“损民面益君,损矣:损君而益民, 益矣,”@他的史论宣传治国要亲君子而远小人。在所谓的朋党 问题上,他认为“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另外,把 集兵权于中央,作为唐、五代史的一条教训,写在史书内。他的 文章与史书中的史论相互照应。而这又与他在庆历新政中提出的 主张相通。 可以说,宋代思想家包括程颐、)马光、王安石、朱荒等, 他们的变革主张与他们的文学、史学思想都是-一致的。而他们的 认识在他们从政时,则直接彩响到改革的成败。王安石变法没有 收到应有的成效,其中一条很重要原因是他复古的历史观念。王 ①欧阳修:《易童子问》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