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宋卷 吸收域外文化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宝库。我们不讳言在近代曾经落 伍的事实,但从两宋文化的历史看,我们有信心有理由说,在未 来的新世纪中,中国人民一定能创造出新的辉煌,能够对世界文 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卷由吴怀祺主编,郑强盛副主编。绪言,第一、二、六、 九、十、十一、十二章,由郑强盛撰写:第三章由杨汉卿、丁素 撰写;第四章出赵冰波撰写;第五章由出杨汉卿撰写;第七、八章 由丁素撰写。赵凤玲参加第九章的撰写工作。吴怀祺通览全卷 后,对全书章节结构作了较大调整,一些章节标题重拟,或重新 撰写或改写了有关章节。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在读博士生、 副教授董文武、陈虎、武军、汪高鑫和硕士生何晓涛、吴海兰几 位同志在二校中做了很多工作
第一童 套克的胜代有文焦上的变克乙 7 第一章 变古的时代与 文化上的变古 第一节变古时代的文化新思潮 一、理学的勃起 宋代文化在仁宗朝庆历年间前后发生了大的变动,这是宋代 政治经济变动在文化上的折光。 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立北宋,经过80年的发展,宋代社会 达到它的兴盛的阶段,但盛世之下埋藏着深刻的危机。欧阳修深 有感受地说: 今宋之为宋,八十年矣,外平僭乱,无抗敌之国, 内削方镇,无强叛之臣,天下为一,海内晏然,为国 不为不久,天下不为不广也。…然而财不足用于上 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将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 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⑧ “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可想到了怎样的地步!面对这样 的局面,朝臣文士思考社会的前途,提出各自改革弊端的对 ①《居士外集》卷9《本论》
雨宋薄 策,不同的观点展开论争。以墨守经义注疏的旧经学,不能适 应时代的需要。理论创新、史学盛衰大总结,成为历史发展的 要求。 庆历年间文化“不变”,又是文化自身发展的结。北宋前 期文化思想基本是沿着原有路数向前运动。文化上有过大总结的 壮举,太宗、真宗朝完成四大部书的编纂,这就是《太平御览》 …千卷、《太平广记》五百卷、《文苑英华》…千卷以及《册府元 龟》一千卷。真宗成平二年(999年)首置翰林侍讲学士,邢 首任,奉命与杜镐、孙奭等校订群经义疏。经书义疏完成后,雕 版达十余万版,可谓是右文盛事,但文化上表层辉煌不足表明文 化发展,它只能是标志旧经学终结。这种经疏的整理,一方面为 新的意识形态出现作准备,又一方面,这种繁琐價硬的“硫不破 注”的“死”,有待突破。 事物总是在相互联结相互矛盾中向前发展的,旧的事物中孕 育着新的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新生事物便会破土而出。唐中 期以后,以柳宗元为代表的思想家,从更深理论层次上认识历史、 社会,观察历史前途。北宋前期,有的学者已经不满意疏不破注 的治经路数,有的要求以新的一家之说,发明经义:有的学者在 “通释老书,以经史传致精意,为一家之说。”还有的学者,主张 当作“一以贯之”的达者,反对“治一经或至皓首”,提倡会群经 以论治国之理,等等。凡此,都表明了当时出现一股思潮,不满 意注疏之学,不满意文献的简单的整理汇编,要求突破旧的学术 格局,熔铸出新的学术,孙复说:“专守王弼、韩康伯之说而求于 《大易》,吾未见其能尽于《大易》也。专守《左氏》、《公羊》、 《谷梁》、杜、何、范氏之说而求于《春秋》,吾未见其能尽于《春 秋》也。专守毛苌、郑康成之说而求于《诗》,吾未见其能尽于 《诗》也。专守孔氏之说而求于《书》,吾未见其能尽于《书》也。”® ①睢阳子巢·与范犬章书》
韩一童 在文学上,宋初的浮靡学风受到抵制,文坛上的那种“缀风 月弄花草”的西昆体走到了尽头。史学上,在大规模的类编文献 中,要求以史为“龟鉴”的风气盛行起来。真宗朝臣编《御屏 风》、《御览》,意在从过去的经史子集中,摘取嘉言懿行的内容, 作为君上治国的借鉴。 以经学为主下包括史学、文学、教育各个文化领域中发育出 来的新学风、文风,到了仁二宗朝,汇成一股新思潮。 文化新思潮突出体现在经学的变化.上,这就是理学的勃起。 皮锡瑞《经学历史·八》着重从经学上,说明当时文化上的大变 化,他说: 经学自白唐以至宋初,已陵夷衰微矣。然笃守古义, 无取新奇,各承师传,不凭胸臆,犹汉、唐注疏之遗 也。宋王旦作试官·题为“当仁不让于师”,不取贾边 解师为众之新说,可见宋初笃实之风。乃不久而风气 遂交。《困学纪闻》云“自汉儒至于庆历间,谈经者 守训故而不凿,《七经小传》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三 经义》行,视汉儒之学若二梗。”据王应麟说,是经学 自汉至宋初未尝大变,至庆历始一大变也。 经学历史进入到“变古时代”,“变占”二字,很贴切地说明了当 时文化大变动的基本特征。 “变古”文化新思潮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疑古思潮与发明经 旨的结合,从而使儒学经历次更新,理学由此应运而生。宋人 陆游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 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毁《周礼》, 疑《孟子》,讥《书》之《胤征》、《顾命》,黜《诗》之《序》, 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皮锡端在转这一段话后,又说:“排 《系辞》谓欧阳修,毁《周礼》谓(欧阳)修与苏轼、苏辙,疑 《孟子》谓李觏、司马光,讥《书》谓苏轼,黜《诗序》谓晁说 之。此皆庆历及庆历稍后人,可见其时风气实然,亦不独咎刘
10 两宋善 敞、王安石矣。”①对旧经学的怀疑和重新解释经籍结合在一起, 并且升华到“理”的高度,提出新学说。二是务实风气与经世学 风盛行。文人墨客在时事纷纭复杂与政局危机十分严重的形势 下,吟风弄月不会有众多的唱和者。文学上的古文运动也是在这 一时期走上高潮。古文运动以复古文为旗号,谈道统、文统,用 心都在提倡作有用之文。三是个性的抒发与人文精神的张扬。这 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即使在经学上也可以察党到其痕 迹。疑古思潮中解经不宁约束的风气很可以说明这一点。“新进 后生,口传耳剽,读《易》未识卦爻,已谓《十翼》非孔子之 言:读《礼》未知篇数,已谓《周官》为战国之书:读《诗》未 尽《周南》、《召南》,已谓毛、郑为章句之学:读《春秋》未知 十二公,已谓《三传》可束之高阁。”司马光在《论风俗礼子》 中批评新进后生,不知他对自己的疑《孟子》该怎样评价。从另 一个角度看,这是学术思想活跃的表现。 文化新思潮来势汹涌澎湃,黄宗羲在《宋元学案》卷6《士 刘诸儒学案》中以“庆历之际,学统四起”八个字概括庆历年间 学术思想大变动的特点,说: 庆历之际,学统四起,齐鲁则在士建中、刘颜夹辅 泰山(孙复)而兴。浙东则有明州杨、杜五子,永嘉之 儒志、经行二子,浙西则有杭之吴存仁,皆与安定(胡 瑗)湖学相应。闽中又有章望之、黄晞,亦古灵(陈襄) 一辈人也。关中之申、侯二子:实开横渠(张载)之 先。蜀有字文止止:实开范(仲淹)正献公之先。单路 蓝缕,用启山林。 齐鲁闽浙蜀各地学人开启新学术,引发出理学的勃起。宋初有三 先生孙复、胡瑗、石介与范仲淹、欧阳修等,而后是关学张载、 洛学二程之学,皆与庆历诸儒有纠葛渊源。理学很快形成濂、洛、 ①参皮锡瑞:《经学历史·八·经学变古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