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言 两宋时期(960一1279年),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 是民族义一次大融合时期,也是中外文化大交流时期。至此,中 国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了北宋。北宋历史可分为三 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960年到997年,包括太祖、太宗两朝,宋朝 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及北汉,奠定了统一的规模与格局:同时,采 取各种措施,加强了皇权专制主义的统治。但是,北宋统一规模 不能与汉、唐相比。虽然右文政策带来了文化的兴盛,另一方 面,相权加重则成为制衡皇权的势力,心官沉兵冗费造成了北宋 的积弱积贫。北宋皇权专制统治相当脆弱。 第二阶段:从997年到1085年,即真宗、仁宗、英宗及神宗 四朝,这是北宋政治危机加深与改革进入高潮的时期。北宋统治 动荡不定。仁宗朝的庆历新政与神宗朝的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政治 改革的两大高潮,改革与保守势力在政治舞台上进行较量。统治 层“党争”、“党禁”旋起旋落:皇权继承中的争斗引发出一个又 一个政治风波。衣民士兵等下层群众的起义、斗争,“一年多于 一年,一伙强过一伙”。民族矛盾交争直接影响两宋历史的走向, 先是辽与未的对立,接着是党项族西夏与北未的交争,继之是女 真族金的崛起并南下攻宋
文化定 两宋善 北朱文化的变动和社会变化并不完全同步,但大体反映出社 会变化的趋势。 北宋初年的文化基本上沿着老路子走,维持旧的格局。文风 浮靡,史学“值一时风会之衰,体格尚沿于冗弱。”①这-一时期 文化上出现-次大总结,编纂四大部《太平御览》、《太平广 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到真宗朝已经完成。历代对经 籍的注疏,到其宗朝也基本完城了。文化上的这种繁荣,不是真 正意义上的发展,它意味着旧学术文化的总结后,文化上大变动 即将到来。 在政治改革走向高潮的大动荡背景下,原有学风繁琐的经学 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仁宗庆历之际,疑经惑古与理学勃 起,是当时文化恩潮中最引人注目的景象;借鉴史学文化,在政 治改革的年代里,得到长足的发展。 宋代封建经济关系发生了变动,出现客户与主户的关系,显 示出农民人身依附程度的松动:门阀地主为品官地主所代替,地 主阶级一般不再具有世袭政治的 特权。商品经济得到较大程度的 发展。各种思潮发生撞击,文化 上出现了舒展个性的因子,并萌 发出一种人文精神。 第三阶段:从1085年到1127 年北宋的灭亡,即哲宗、徽宗、 软宗三朝。王安石变法没有收到 应有的成效,朝政更趋腐败。都 市生活具有寄生性的一面,但带 来了特定都市文化的繁荣,“太 宋太宗懒 平日久,人物繁盛,班白之老, ①《进旧五代史)表》
不识干戈”,“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① “靖康之难”与这种文化有着某种直接联系。 赵构建立南宋。南宋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27 年到1224年,包括高宗、孝宗、光宗、宁宗“中兴四朝”。经过 绍兴和议、隆兴和议,南宋统治终于稳定下来,与北方的金长期 分立。偏安·隅,都市文化在延续。在民族危机十分严重情况 下,政治上要求中兴、恢复,文化上体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随 着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文化发展出现新的不平衡;理学出现 新的派别。一些地区文化特点逐渐形成。 南宋第二个阶段是理宗以后,即1224年到1279年,这是南 宋衰亡阶段。奸相史弥远、丁大全、贾似道等把持大权,政腐 败已极,“中兴”难再。北方蒙古族兴起,1234年,南宋与蒙古 军联合灭金。接着是蒙古与南宋的斗争,1279年,南宋火亡。 就整个宋代文化发展来说,一变于仁宗朝,再变于孝宗朝, 三变于“中兴”四朝的结束。仁宗庆历年间与孝宗乾、淳之际是 两宋文化最为壮观的时段。 宋代文化不是前朝文化的余绪,不是简单地沿着唐、五代文 化的长河向前发展;唐、五代文化孕育的新的因素,经历宋代太 祖、太宗、真宗三朝躁动之后,到了二宗朝,终于破土而出。中 国二千年封建文化经历一次更新,文化上“丕变”,各个文化领 域内受到了震荡,出现了新的因子,展现出新貌,体现出新特 征,难怪国外学者把宋代理学称为新儒学New Confusianism)。皮 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说宋代经学进入了“变古”阶段,可以 说,“变古”二字,是宋代经学的特征,也是宋代文化的基本特点。 宋代文化突出的是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由忧患意识体现出 的经世观念。理学家探讨支配天人运动的“理”,是为了开万世 太平之基:修身齐家,最终是要治国平天下。史家重视写当代 ①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
两宋善 史,重视总结历史,特别是总结唐、五代史,寄寓着对时事、对 现实的看法,在评史论史中提出关于变革的主张。借鉴历史,用 司马光的话说,是为了跻尧舜之治。诗词也体现出故国之思与 “恢复”、“中兴”的情结。 宋二百余年的文化呈现出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是贯通天 人古今的理性(Reason)忠考。中华民族思维继魏晋玄学之后, 在这个时代得到了又一次升华。中国学人突破了疏不破注的治经 藩篱,吸收、融化释、道中有用的成份,对原有的儒学作了一次 更新、改造,完成了理学体系的构建。 宋代文化上还有一个十分突出的方面,是人文精神的萌发。 两宋文化体现出的是一种开阔的视野与清醒意识。疑古惑经表现 出学人前所未有的勇气,都市文化中的讲经、说书、讲史,是俗 文化,是市井细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勾栏瓦市中不登大雅之堂 的作品在流传。宋人诗与词中抒发出人的主体的感受,长卷绘画 中人物群体活动,被勾勒出来,透露出时代的气息,展示都市 “人”的社会生活的真实与生动:即使是宗教画,也出现了尘裕 化的倾向。 随着理学的地位上升和正宗地位的确立,学术文化上的活力 丧失,新的教条代替了老教条:纲常等级名分的说教,多了一件 “天理”外衣,以“理”杀人,扼杀入的个性。曾经萌发出来的 人文精神,在主要方面又被窒息了。 两宋文化的变古,只是因为历史条件不成热,因而没有出现 如同欧洲那样的文艺复兴。我们在感到多少有点遗憾的同时,更 多体察出来的是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创造力。 如果我们把两宋文化与亚洲文化联系起来考察,可以感受到 的是中国文化的意义。今天说的亚洲儒学,虽也有中国原始儒学 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指宋代形成的程朱理学,如果这种说法可以 成立,那么,两宋文化的华夏文明为亚洲儒学圈的形成奠定了基 础
水噪水】 西意水 水 北宋东京图 两宋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意义,除了人文方面,还要特别提出 的是科技文化。中国人民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即火药、指南针、 活字印刷术是宋代人民的创造。宋代科学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占 据领先的地位。这些科技发明传播,对世界历史的进步产生了积 极的作用。 两宋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变占特征,以及忧患意识、理性精 神、人文精神,在中国文化史上留卜了光辉的一页。宋代文化对 世界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是巨大的影响:同时,中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