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人体寄生虫学( human parasitology) 教材名称:人体寄生虫学(六版) 课程类别:专业限定选修课学时:3 授课教师:李建华单位:贵阳医学院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五年制本科学生专业:临床医学A班年级:二年级 教学内容教材名称(版次)人体寄生虫学(第六版)李雍龙主编 起止章节页码 第六节P116~127 节、第四至第五节P131~135、P141~148 讲授题目 血吸虫、绦虫概论、猪、牛带绦虫 计划用学时 3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内容1血吸虫、猪、生带绦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 牛带绦虫的鉴别要点 熟悉内容 血吸虫、猪、牛带绦虫流行与防治 猪囊虫病的临床分型 了解内容绦虫概论 亚洲牛带绦虫概况 血吸虫免疫特点 教学要点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1血吸虫、猪、牛带绦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 2猪、牛带绦虫的鉴别要点: 难点血吸虫致病机理、免疫特点 疑点:亚洲牛带绦虫的分类地位 教学进程L血吸虫90分钟 (步骤) 2绦虫概论5分钟 绦虫50分钟 4亚洲牛带绦虫5分钟
课程名称:人体寄生虫学( human parasitology ) 教材名称:人体寄生虫学(六版) 课程类别:专业限定选修课 学时:3 授课教师:李建华 单位:贵阳医学院 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五年制本科学生 专业:临床医学 A 班 年级:二年级 教学内容 教材名称(版次) 人体寄生虫学(第六版) 李雍龙主编 起止章节页码 第十三章 第六节 P116~127 第十四章第一节、第四至第五节 P131~135、 P141~148 讲授题目 血吸虫、绦虫概论、猪、牛带绦虫 计划用学时 3 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内容 1 血吸虫、猪、牛带绦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 2.猪、牛带绦虫的鉴别要点; 熟悉内容 血吸虫、猪、牛带绦虫流行与防治; 猪囊虫病的临床分型; 了解内容 绦虫概论 亚洲牛带绦虫概况 血吸虫免疫特点 教学要点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1 血吸虫、猪、牛带绦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 2.猪、牛带绦虫的鉴别要点; 难点: 血吸虫致病机理、免疫特点; 疑点:亚洲牛带绦虫的分类地位; 教学进程 1.血吸虫 90 分钟 (步骤) 2.绦虫概论 5 分钟 3.猪、牛带绦虫 50 分钟 4.亚洲牛带绦虫 5 分钟
教学方法1CA教学片 2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教学,以提问式为主;辅以图片、病案 视频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资料 《人体寄生虫学》赵慰先主编人卫版第二版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牛虫病杂志》 Web网页 Foundations of Parasitology 作业:1.血吸虫的致病时期、感染时期、感染方式及致病特点? 牛带绦虫的鉴别要点?
教学方法 1.CAI 教学片 2.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教学,以提问式为主;辅以图片、病案, 视频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资料 《人体寄生虫学》 赵慰先主编 人卫版 第二版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Web 网页 Foundations of Parasitology 作业: 1.血吸虫的致病时期、感染时期、感染方式及致病特点? 2. 猪、牛带绦虫的鉴别要点?
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 能寄生人体的血吸虫有六种,主要有3种,即: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S mansoni)和埃及血吸虫(S. haematobia),在几种血吸虫中,日本血吸虫感染 引起的病情最重,防治难度最大,在这里作为重点讲解。 日本血吸虫分类上属裂体科,裂体属,其成虫雌雄异体,寄生于终宿主的门 脉系统血管内。 、成虫形态 成虫雌雄异体,雄虫长12~20mm,口、腹吸盘在虫体前端,在腹吸盘以下, 虫体两侧向中线卷曲形成抱雌沟( gynecophoral canal),故外观虫体呈线状。雌 虫长20~25mm,常居于雄虫抱雌沟内。 内容构造:雄虫在腹吸盘后方背侧,有7个串珠状排列的睾丸,雌虫虫体中 部有一椭圆形的卵巢,前方为子宫,后方为卵黄腺 ▲虫卵形态:平均大小为89~67Ⅷ,椭圆形,淡黄色,卵壳厚薄均匀,一侧 有一小棘,卵壳上常有附着的脏物,虫卵内是一发育成熟的毛蚴,毛蚴与卵壳间 见大小不等油滴状分泌物(SEA) 、生活史 随血流 l1天 成虫 成熟卵 肠系膜下 分泌溶组入水 侵 静脉内 织性物质 钉 童虫↓尾蚴—二子胞蚴←二母胞蚴 经皮肤侵 从螺体 入终宿主 生活史特点: 1.成虫寄生于人、动物肠系膜下静脉内 2.产出的虫卵76%沉积于肠壁小血管内,24%的虫卵顺血流沉积于肝脏 3.中间宿主:钉螺(无第二中间宿主) 4.感染时期:尾蚴(无囊蚴) 5.感染方式:经皮肤主动钻入 6.保虫宿主多(达40多种) 7.成虫平均寿命约45年,最长可活40年 三、致病 (一)基本病变 1.尾蚴及童虫所致损害 尾蚴:尾蚴性皮炎(Ⅰ、Ⅳ型变态反应) 童虫:可引起移经器官如肺的损害 成虫所致损害:血管内膜炎、血管周围炎
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 能寄生人体的血吸虫有六种,主要有 3 种,即: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S. mansoni)和埃及血吸虫(S. haematobium),在几种血吸虫中,日本血吸虫感染 引起的病情最重,防治难度最大,在这里作为重点讲解。 日本血吸虫分类上属裂体科,裂体属,其成虫雌雄异体,寄生于终宿主的门 脉系统血管内。 一、成虫形态 成虫雌雄异体,雄虫长 12~20mm,口、腹吸盘在虫体前端,在腹吸盘以下, 虫体两侧向中线卷曲形成抱雌沟(gynecoqhoral canal),故外观虫体呈线状。雌 虫长 20~25mm,常居于雄虫抱雌沟内。 内容构造:雄虫在腹吸盘后方背侧,有 7 个串珠状排列的睾丸,雌虫虫体中 部有一椭圆形的卵巢,前方为子宫,后方为卵黄腺。 ▲虫卵形态:平均大小为 89~67µm,椭圆形,淡黄色,卵壳厚薄均匀,一侧 有一小棘,卵壳上常有附着的脏物,虫卵内是一发育成熟的毛蚴,毛蚴与卵壳间 见大小不等油滴状分泌物(SEA) 二、生活史 随血流 11 天 粪 成虫 卵 成熟卵 毛蚴 肠系膜下 分泌溶组 入水 侵 静脉内 织性物质 入 钉 童虫 尾蚴 子胞蚴 母胞蚴 螺 经皮肤侵 从螺体 入终宿主 逸出 生活史特点: 1.成虫寄生于人、动物肠系膜下静脉内 2.产出的虫卵 76%沉积于肠壁小血管内,24%的虫卵顺血流沉积于肝脏 3.中间宿主:钉螺(无第二中间宿主) 4.感染时期:尾蚴(无囊蚴) 5.感染方式:经皮肤主动钻入 6.保虫宿主多(达 40 多种) 7.成虫平均寿命约 4.5 年,最长可活 40 年 三、致病 (一)基本病变 1.尾蚴及童虫所致损害 尾蚴:尾蚴性皮炎(Ⅰ、Ⅳ型变态反应) 童虫:可引起移经器官如肺的损害 2.成虫所致损害:血管内膜炎、血管周围炎
另外,成虫的代谢产物、分泌物、排泄物、外皮脱落更新的表质膜,在体内可 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宿主产生损害。 3.虫卵所致的损害:血吸虫病主要由虫卵引起,虫卵沉积在肝和肠壁引起的肉 芽肿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由虫卵内毛蚴分泌的可溶性虫卵抗原 (SEA)诱发肉芽肿反应,虫卵肉芽肿一方面是宿主的免疫保护反应,但另一方 面,肉芽肿相互连接形成瘢痕,导致于线型肝硬变及肠壁纤维化等一系列病变。 血吸虫卵肉芽肿形成窦前静脉堵塞,导致门静脉高压,肝脾肿大,侧支循环 开放,另一方面出现干线型纤维化。 4.循环抗原及免疫复合物的损害 急性期:急性类血清病综合症 慢性期:肾病综合征 (二)临床表现 1.急性血吸虫病:多见于免疫力的初期感染的青壮年和儿童,有发热、腹痛、 腹泻、肝脾肿大等。 2.慢性期:90%的患者为慢性血吸虫病,有或无症状,粪虫卵亦呈阳性 3.晚期血吸虫病 系指出现肝硬化、门脉高压或生长发育障碍症状,占病人总数的5~10%, 分为巨脾、腹水、侏儒三型。 4.异位寄生与异位损害:常发生在脑和肺 5.伴随免疫 四、诊断 1.询问病史 2.病原诊断: ①粪检(毛蚴孵化法) 急性患者多为阳性,慢性患者阳性率低,晚期则阴性 ②活组织检査:肠粘膜活检,适用于无血吸虫病治疗史,粪检阴性的确需确诊 的病人。 五、流行 分布:亚洲的中国、日本、菲律宾及印尼,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3个省市 区的409个县。 到1999年底,有5个省,238个县达到传播阻断,56个达到传播控制,血 吸虫病疫情尚未控制的县有115个。 流行环节: 1.传染源:病人、病畜、保虫宿主(40种) 2.传播途径:粪便污染水:钉螺的存在;群众接触疫水 3.易感人群:均易感,11~20岁达高峰 流行因素:自然因素:影响血吸虫生活史和钉螺的自然条件;社会因素:特别是 社会制度 六、防治
另外,成虫的代谢产物、分泌物、排泄物、外皮脱落更新的表质膜,在体内可 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宿主产生损害。 3.虫卵所致的损害:血吸虫病主要由虫卵引起,虫卵沉积在肝和肠壁引起的肉 芽肿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由虫卵内毛蚴分泌的可溶性虫卵抗原 (SEA)诱发肉芽肿反应,虫卵肉芽肿一方面是宿主的免疫保护反应,但另一方 面,肉芽肿相互连接形成瘢痕,导致于线型肝硬变及肠壁纤维化等一系列病变。 血吸虫卵肉芽肿形成窦前静脉堵塞,导致门静脉高压,肝脾肿大,侧支循环 开放,另一方面出现干线型纤维化。 4.循环抗原及免疫复合物的损害 急性期:急性类血清病综合症 慢性期:肾病综合征 (二)临床表现 1.急性血吸虫病:多见于免疫力的初期感染的青壮年和儿童,有发热、腹痛、 腹泻、肝脾肿大等。 2.慢性期:90%的患者为慢性血吸虫病,有或无症状,粪虫卵亦呈阳性 3.晚期血吸虫病 系指出现肝硬化、门脉高压或生长发育障碍症状,占病人总数的 5~10%, 分为巨脾、腹水、侏儒三型。 4.异位寄生与异位损害:常发生在脑和肺 5.伴随免疫 四、诊断 1.询问病史 2.病原诊断: ①粪检(毛蚴孵化法) 急性患者多为阳性,慢性患者阳性率低,晚期则阴性 ②活组织检查:肠粘膜活检,适用于无血吸虫病治疗史,粪检阴性的确需确诊 的病人。 五、流行 分布:亚洲的中国、日本、菲律宾及印尼,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 13 个省市 区的 409 个县。 到 1999 年底,有 5 个省,238 个县达到传播阻断,56 个达到传播控制,血 吸虫病疫情尚未控制的县有 115 个。 流行环节: 1.传染源:病人、病畜、保虫宿主(40 种) 2.传播途径:粪便污染水;钉螺的存在;群众接触疫水。 3.易感人群:均易感,11~20 岁达高峰 流行因素:自然因素:影响血吸虫生活史和钉螺的自然条件;社会因素:特别是 社会制度 六、防治
1.査治病人、病畜、消灭传染源:药物:吡喹酮 2.控制和消灭钉螺 3.加强粪便管理,搞好个人防护 加强健康教育,重视自我保健 绦虫概论 绦虫( tapeworm)或称为带虫,属于扁形动物门的绦虫纲( Class cestod a)。 该纲寄生人体的绦虫主要集中在两个目,即 1.圆叶目:猪、牛带绦虫、棘球绦虫等 2.假叶目:曼氏迭宫绦虫 成虫的特点 1.虫体背腹扁平,长如带状,分布,长度从几毫米到数米,每个成节片有一套 雌雄生殖器官 2.无口及消化道,完全靠体表吸收营养 3.固着器官集中在头端(如小钩、吸盘、吸槽等) 成虫分为头节、链体(包括幼节、成节和孕节),营寄生生活。 二、虫卵 圆叶目的虫卵:圆球形,外层是薄的卵壳和厚的胚膜,卵内是一已发育的六 钩蚴。 假叶目的虫卵:与吸虫卵相似,有卵盖 幼虫 不同的绦虫具有不同的幼虫,其形态、名称不尽相同。 四、两种重要的带绦虫 链状带绦虫和牛带绦虫 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 Taenia solium Linnaeus 1758 形态 (一)成虫(插入成虫动画) 1.乳白色,扁长如带,长2~4米 2.体节700~1000节,节片较薄,略透明 3.头节近球形,具4个吸盘、顶突和小钩子 成节: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睾丸150~200个,卵巢分为三叶 4.孕节:子宫分枝粗大紊乱,排列不整齐,每侧为7~13支 (二)虫卵 卵壳薄而脆弱,多已脱落,多已脱落,成不完整的虫卵圆球形,31~43μm, 外层为厚的胚膜,棕黄色,上具放射状折光条纹,内含一个六钩蚴。 (三)幼虫 1.白色、半透明、卵圆形囊状体
1.查治病人、病畜、消灭传染源:药物:吡喹酮 2.控制和消灭钉螺 3.加强粪便管理,搞好个人防护 加强健康教育,重视自我保健 绦虫概论 绦虫(tapeworm)或称为带虫,属于扁形动物门的绦虫纲(Class cestoda)。 该纲寄生人体的绦虫主要集中在两个目,即: 1.圆叶目:猪、牛带绦虫、棘球绦虫等 2.假叶目:曼氏迭宫绦虫 一、成虫的特点 1.虫体背腹扁平,长如带状,分布,长度从几毫米到数米,每个成节片有一套 雌雄生殖器官 2.无口及消化道,完全靠体表吸收营养 3.固着器官集中在头端(如小钩、吸盘、吸槽等) 成虫分为头节、链体(包括幼节、成节和孕节),营寄生生活。 二、虫卵 圆叶目的虫卵:圆球形,外层是薄的卵壳和厚的胚膜,卵内是一已发育的六 钩蚴。 假叶目的虫卵:与吸虫卵相似,有卵盖 三、幼虫 不同的绦虫具有不同的幼虫,其形态、名称不尽相同。 四、两种重要的带绦虫 链状带绦虫和牛带绦虫. 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 Taenia solium Linnaeus, 1758 一、形态 (一)成虫(插入成虫动画) 1.乳白色,扁长如带,长 2~4 米 2.体节 700~1000 节,节片较薄,略透明 3.头节近球形,具 4 个吸盘、顶突和小钩子 成节: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睾丸 150~200 个,卵巢分为三叶 4.孕节:子宫分枝粗大紊乱,排列不整齐,每侧为 7~13 支 (二)虫卵 卵壳薄而脆弱,多已脱落,多已脱落,成不完整的虫卵圆球形,31~43μm, 外层为厚的胚膜,棕黄色,上具放射状折光条纹,内含一个六钩蚴。 (三)幼虫 1.白色、半透明、卵圆形囊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