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人体寄生虫学( human parasitology) 教材名称:人体寄生虫学(六版) 课程类别:专业限定选修课学时 授课教师:李建华单位:贵阳医学院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五年制本科学生专业:临床医学A班年级:二年级 教学内容教材名称(版次)人体寄生虫学(第六版)李雍龙主编 起止章节页码 第十五章第一至四节P167~178 讲授题目 引论、线虫概论、蛔、鞭、蛲 计划用学时 教学要求_掌握内容1寄生、寄牛虫、四种宿主类型的概念 2寄生虫生活史、机会致病寄牛虫概念 3掌握蛔虫、蛲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 熟悉内容 熟悉线虫生活史类型 2熟悉鞭虫形态、牛活史、致病 了解内容1常见寄生虫种类、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 2寄生虫病流行的基因环节、影响因素、流行特点及防治 3了解蛔、鞭、蛲的流行特点与防治 教学要点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1本概念的掌握 虫生活史、蛲虫生活史特点 蛔虫致病 难点:蛔虫生活史 教学进程1引论、线虫概论。70分钟 2蛔虫50分钟 3.鞭虫、蛲虫30分钟
课程名称:人体寄生虫学( human parasitology ) 教材名称:人体寄生虫学(六版) 课程类别:专业限定选修课 学时:3 授课教师:李建华 单位:贵阳医学院 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五年制本科学生 专业:临床医学 A 班 年级:二年级 教学内容 教材名称(版次) 人体寄生虫学(第六版) 李雍龙主编 起止章节页码 第一章至第七章 P1~16 第十五章 第一至四节 P167~178 讲授题目 引论、线虫概论、蛔、鞭、蛲 计划用学时 3 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内容 1.寄生、寄生虫、四种宿主类型的概念 2.寄生虫生活史、机会致病寄生虫概念 3.掌握蛔虫、蛲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 熟悉内容 1.熟悉线虫生活史类型 2.熟悉鞭虫形态、生活史、致病 了解内容 1.常见寄生虫种类、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 2.寄生虫病流行的基因环节、影响因素、流行特点及防治 3.了解蛔、鞭、蛲的流行特点与防治 教学要点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1. 本概念的掌握 2. 虫生活史、蛲虫生活史特点 3. 蛔虫致病 难点: 蛔虫生活史 教学进程 1.引论、线虫概论 70 分钟 (步骤) 2.蛔虫 50 分钟 3.鞭虫、蛲虫 30 分钟
教学方法 lCAI教学片 2引言部分以图片切入式引出概念: 3各论部分,强调生活史,不断强化基本概 参考资料 人体寄生虫学》赵慰先主编人卫版第二版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牛虫病杂志》 web网页 Foundations of Parasitology 作业 寄生虫、四种宿主、生活史、机会致病寄生虫概念 蛔、鞭生活史异同
教学方法 1.CAI 教学片 2.引言部分 以图片切入式引出概念; 3.各论部分,强调生活史,不断强化基本概念; 参考资料 《人体寄生虫学》 赵慰先主编 人卫版 第二版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Web 网页 Foundations of Parasitology 作业 寄生虫、四种宿主、生活史、机会致病寄生虫概念 蛔、鞭生活史异同
、人体寺生虫学引论 (一)人体寄生虫学的定义、范围和内容 1.定义:人体寄生虫学( human parasitology)是研究寄生人体内和体表上、有 医学意义的寄生虫及其与宿主相互关系一门的科学 2.范围: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等。 3.内容:研究内容包括人体寄生虫学中涉及的各类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 宿主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致病因子及其作用、致病机制、实验室诊断方法 所致疾病的传播和流行特点,以及预防和控制的原则。 4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为了控制和消灭病原寄生虫所致的人体寄生虫病并防治与 疾病有关的医学节肢动物保障人类身体健康 (二)人体寄生虫学的医学重要性 1.是各种感染性疾病的病原 2.是多种传染病的病原 3.是许多现代突发性公共卫生问题的根源之 (三)生物间的共生关系 共生( symbiosis) 两种生物紧密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1.共栖( commensalism) 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2.互利共生( mutualism) 双方在营养上不互相依赖,彼此都受益 3.寄生( Parasitism)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益的一方为变生物 ( parasite),受害的一方为宿主(host) 4.寄生虫的定义:一种较小的动物,暂时或长久的生活在大动物的体内或体表 获取营养并对后者造成损害,则小动物称之。 5.生活史( lifecycle) 寄生虫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 6.终末宿主( final host) 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7.中间宿主( intermediate host) 寄生虫幼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四)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1.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①损伤宿主细胞、组织和器官
一、人体寄生虫学引论 (一)人体寄生虫学的定义、范围和内容 1.定义: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是研究寄生人体内和体表上、有 医学意义的寄生虫及其与宿主相互关系一门的科学。 2.范围: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等。 3.内容:研究内容包括人体寄生虫学中涉及的各类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 宿主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致病因子及其作用、致病机制、实验室诊断方法、 所致疾病的传播和流行特点,以及预防和控制的原则。 4.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为了控制和消灭病原寄生虫所致的人体寄生虫病并防治与 疾病有关的医学节肢动物,保障人类身体健康. (二)人体寄生虫学的医学重要性 1.是各种感染性疾病的病原 2.是多种传染病的病原 3.是许多现代突发性公共卫生问题的根源之一 (三)生物间的共生关系 共生( symbiosis) 两种生物紧密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1.共栖(commensalism) 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2.互利共生(mutualism) 双方在营养上不互相依赖,彼此都受益。 3.寄生(Paracitism)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益的一方为变生物 (parasitc),受害的一方为宿主(host) 4.寄生虫的定义:一种较小的动物,暂时或长久的生活在大动物的体内或体表, 获取营养并对后者造成损害,则小动物称之。 5.生活史(lifecycle) 寄生虫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 6.终末宿主(final host) 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7.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 寄生虫幼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四)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1.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①损伤宿主细胞、组织和器官
如细胞内病毒的繁殖,使细胞凋亡等 ②夺取营养,引起发育障碍 如蛔虫、血吸虫寄生引起的营养不良 ③毒素作用 如蛔虫的蝈甙等 ④炎症和超敏反应 炎症是免疫反应的表现形式。过敏反应Ⅳ型 ⑤引起机械性损伤 如蛔虫引起的肠梗阻,肠穿孔等 2.宿主对病原生物的影响 通过产生免疫应答,排斥或杀灭病原体 ①完全清除病原体,并可防御再感染、痊愈。 ②与病原体达到动态平衡(带虫者、带菌者) ③不能控制病原体,出现症状(发病) (五)寄生关系的起源及演化 1.起源:从偶然接触→寄生→互利共生 2.寄生、共栖和互利共生的转化 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1.是矛盾斗争的双方,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赖,经历着 共同进化 2.双方受各自基因调控,此肖彼长;又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重大影响。 3.矛盾双方经过复杂、微妙的斗争,产生三种不同结局:痊愈、带虫者和疾病。 (六)寄生虫病的流行与传播 1.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①传染源:病人、带虫者 ②传播途径:由水、食物等 经口、皮肤、呼吸道等 ③易感人群: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2.影响疾病的流行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温度、雨量等 ②生物因素:昆虫及动物媒介等 ③社会因素:经济文化水平、生活习俗等 寄生虫病病的流行特点 ①地方性 ②季节性 ③自然疫源性 寄生虫学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如细胞内病毒的繁殖,使细胞凋亡等 ②夺取营养,引起发育障碍 如蛔虫、血吸虫寄生引起的营养不良 ③毒素作用 如蛔虫的蛔甙等 ④炎症和超敏反应 炎症是免疫反应的表现形式。过敏反应Ⅳ型 ⑤引起机械性损伤 如蛔虫引起的肠梗阻,肠穿孔等 2.宿主对病原生物的影响 通过产生免疫应答,排斥或杀灭病原体 ①完全清除病原体,并可防御再感染、痊愈。 ②与病原体达到动态平衡(带虫者、带菌者) ③不能控制病原体,出现症状(发病) (五)寄生关系的起源及演化 1.起源:从偶然接触→寄生→互利共生 2.寄生、共栖和互利共生的转化 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1.是矛盾斗争的双方,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赖,经历着 共同进化。 2.双方受各自基因调控,此肖彼长;又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重大影响。 3.矛盾双方经过复杂、微妙的斗争,产生三种不同结局:痊愈、带虫者和疾病。 (六)寄生虫病的流行与传播 1.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①传染源:病人、带虫者 ②传播途径:由水、食物等 经口、皮肤、呼吸道等 ③易感人群: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2.影响疾病的流行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温度、雨量等 ②生物因素:昆虫及动物媒介等 ③社会因素:经济文化水平、生活习俗等 3.寄生虫病病的流行特点 ①地方性 ②季节性 ③自然疫源性 ▲ 寄生虫学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原虫学:疟原虫、阿米巴、黑热病原虫、锥虫等 吸虫:血吸虫、肺吸虫等 蠕虫学绦虫:带绦虫、包虫等 线虫:蝈虫、钩虫、丝虫等 节肢动物学:昆虫、蜱、螨等 ▲全球主要寄生虫病的情况虫种 感染人数 年死亡人数 疟原虫 4-49亿 220-250万 血吸虫 15亿 50-100万 阿米巴 全球人口1% 4-11万 淋巴丝虫 128亿 盘尾丝虫 1700万 蛔虫 占农村人口79~90% 二、线虫概论 线形动物门线虫纲,种类较多,约一万余种 特点:1、成虫线形或圆柱形,两侧对称,体不分节; 2、成虫♀♂异体,♀一般大于♂,♀尾端较直,雄虫尾部卷曲或膨大为 交合伞。 3、消化道完整 4、假体腔形成 1.角皮层:由皮下层分泌而成,无细胞结构 体壁的结构2.皮下层:由合胞体组成,无细胞界限 3.纵肌层:由单一纵行排列的肌细胞组成 用图片介绍线虫四大系统的特点 线虫其中的生活史: 虫卵一→幼虫二 经四次蜕皮 ,成虫 线虫生活史的类型 a.土源性线虫(蠕虫):生活史不需中间宿主 b.生物源性线虫(蠕虫):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 似蚓蛔线虫( Ascaris lumbricoides) 、俗称人蛔虫(插播蛔虫成虫录像)形态 1.成虫:虫体较大,♀20~35cm×3~6mm,♂:15~31cm×2~4m,尾端向腹 侧卷曲,头端有“品”字形唇瓣,体表两侧有侧索,雌虫尾端钝圆
原虫学:疟原虫、阿米巴、黑热病原虫、锥虫等 吸虫:血吸虫、肺吸虫等 蠕虫学 绦虫:带绦虫、包虫等 线虫:蛔虫、钩虫、丝虫等 节肢动物学:昆虫、蜱、螨等 ▲全球主要寄生虫病的情况虫种 感染人数 年死亡人数 疟原虫 4-4.9 亿 220-250 万 血吸虫 1.5 亿 50-100 万 阿米巴 全球人口 1% 4-11 万 淋巴丝虫 1.28 亿 盘尾丝虫 1700 万 蛔虫 占农村人口 79~90% 二、线虫概论 线形动物门线虫纲,种类较多,约一万余种。 特点:1、成虫线形或圆柱形,两侧对称,体不分节; 2、成虫♀♂异体,♀一般大于♂,♀尾端较直,雄虫尾部卷曲或膨大为 交合伞。 3、消化道完整 4、假体腔形成 1. 角皮层:由皮下层分泌而成,无细胞结构 体壁的结构 2. 皮下层:由合胞体组成,无细胞界限 3. 纵肌层:由单一纵行排列的肌细胞组成 用图片介绍线虫四大系统的特点 线虫其中的生活史: 虫卵 幼虫 成虫 线虫生活史的类型: a. 土源性线虫(蠕虫):生活史不需中间宿主 b.生物源性线虫(蠕虫):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 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 一、 俗称人蛔虫(插播蛔虫成虫录像)形态 1.成虫:虫体较大,♀20~35cm×3~6mm,♂:15~31cm×2~4mm,尾端向腹 侧卷曲,头端有“品”字形唇瓣,体表两侧有侧索,雌虫尾端钝圆。 经四次蜕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