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人体寄生虫学( human parasitology) 教材名称:人体寄生虫学(六版) 课程类别:专业限定选修课学时:3 授课教师:李建华单位:贵阳医学院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五年制本科学生专业:临床医学A班年级:二年级 教学内容教材名称(版次)人体寄生虫学(第六版)李雍龙主编 起止章节页码 第十五章第五、七和八节 P179~184、P188~199 讲授题目 钩虫、丝虫、旋毛虫 计划用学压 教学要求掌握内容1钩虫虫卵形态特点及两种钩虫成虫形态鉴别要点 2两种微丝蚴及旋毛虫囊包的形态要点 掌握钩虫、丝虫和旋毛虫的生活史特点: 4掌握钩虫、丝虫和旋毛虫致病与诊断 熟悉内容熟悉丝虫成虫、旋毛虫成虫形态要点 了解内容。1钩虫、丝虫、旋毛虫的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 教学要点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1两种钩虫成虫、两种微丝蚴的形态鉴别要点 钩虫生活史及致病作用、丝虫生活史及致病 3.旋毛虫生活史及致病作用 致病 旋毛虫生活史、致病 教学进程L钩虫50分钟 步骤)2丝虫50分钟 3旋毛虫50分钟
课程名称:人体寄生虫学( human parasitology ) 教材名称:人体寄生虫学(六版) 课程类别:专业限定选修课 学时:3 授课教师:李建华 单位:贵阳医学院 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五年制本科学生 专业:临床医学 A 班 年级:二年级 教学内容 教材名称(版次) 人体寄生虫学(第六版) 李雍龙主编 起止章节页码 第十五章 第五、七和八节 P179~184、P188~199 讲授题目 钩虫、丝虫、旋毛虫 计划用学时 3 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内容 1.钩虫虫卵形态特点及两种钩虫成虫形态鉴别要点; 2.两种微丝蚴及旋毛虫囊包的形态要点; 3.掌握钩虫、丝虫和旋毛虫的生活史特点; 4.掌握钩虫、丝虫和旋毛虫致病与诊断; 熟悉内容 熟悉丝虫成虫、旋毛虫成虫形态要点 了解内容 1.钩虫、丝虫、旋毛虫的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 教学要点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1. 两种钩虫成虫、两种微丝蚴的形态鉴别要点; 2. 钩虫生活史及致病作用、丝虫生活史及致病; 3. 旋毛虫生活史及致病作用; 难点: 丝虫致病; 旋毛虫生活史、致病; 教学进程 1.钩虫 50 分钟 (步骤) 2 丝虫 50 分钟 3.旋毛虫 50 分钟
教学方法1CAI教学片 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教学,辅以图片、病案,视频等多种方式 给学生清 和理解 参考资料 《人体寄生虫学》赵慰先主编人卫版第 《中国寄牛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Web网页 Foundations of parasitology 作业 如何理解钩虫、丝虫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 请对所有线虫进行总结(生活史、致病、诊断与流行)
教学方法 1.CAI 教学片 2.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教学,辅以图片、病案,视频等多种方式 给学生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资料 《人体寄生虫学》 赵慰先主编 人卫版 第二版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Web 网页 Foundations of Parasitology 作业 如何理解钩虫、丝虫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 请对所有线虫进行总结(生活史、致病、诊断与流行)
钩虫(十二指肠钩虫线虫 Ancylostoma duodenale) (美洲板口线虫 Necator americanus) 钩虫( hookworm)至少包括17属数十种,国内报告7属。人体寄生的主要是十 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偶可感染人体的有锡兰钩虫线虫、犬钩口线虫和巴西钩 口线虫,后者可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 、形态 成虫:1、体长lcm左右,半透明,肉红色 2、头端向脊侧仰曲,具头腺一对,咽腺3个,顶端有发达的角质口囊, 内腹侧缘有钩齿2对或板齿1对。 3.雌虫尾端尖,雄虫尾端膨大为交合伞。(参见教材501页比较图) 成虫前端的三种单细胞腺及其分泌物 1.头腺:一对,分泌抗凝血酶,AchE 2.咽腺:三个,分泌AchE、蛋白酶和胶原酶 3.排泄腺:一对,分泌蛋白酶、抗凝血酶 虫卵:椭圆形,壳薄而透明,大小约56~76×36~40μm,卵内多含4~8个分 裂的细胞,卵细胞与卵壳间有明显的空隙。 两种钩虫的虫卵在光镜下无明显区别。 、生活史 24h 2-3d 成虫→→虫卵—一期杆状蚴一→二期杆状蚴 (人小肠) 经皮 成虫 5-7周 丝状蚴 (小肠) 土壤 成虫产卵量和寿命:十二指肠钩虫1~3万个d;3年左右,多达7年 美洲钩虫05~1万个d;最长15年 生活史小结 1.丝状蚴(钩蚴)是感染期 2.主要经皮肤(少数可经口、乳汁、胎盘等)感染 3.钩蚴有迁延移行现象 4.某些动物可作为转续宿主( paratenic host) 致病 钩虫的幼虫和成虫均可致病,但以成虫为主
钩虫(十二指肠钩虫线虫 Ancylostoma duodenale) (美洲板口线虫 Necator americanus) 钩虫(hookworm)至少包括 17 属数十种,国内报告 7 属。人体寄生的主要是十 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偶可感染人体的有锡兰钩虫线虫、犬钩口线虫和巴西钩 口线虫,后者可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 一、形态 成虫:1、体长 1cm 左右,半透明,肉红色 2、头端向脊侧仰曲,具头腺一对,咽腺 3 个,顶端有发达的角质口囊, 内腹侧缘有钩齿 2 对或板齿 1 对。 3.雌虫尾端尖,雄虫尾端膨大为交合伞。(参见教材 501 页比较图) 成虫前端的三种单细胞腺及其分泌物 1. 头腺:一对,分泌抗凝血酶,AchE 2. 咽腺:三个,分泌 AchE、蛋白酶和胶原酶 3. 排泄腺:一对,分泌蛋白酶、抗凝血酶 虫卵:椭圆形,壳薄而透明,大小约 56~76×36~40μm,卵内多含 4~8 个分 裂的细胞,卵细胞与卵壳间有明显的空隙。 两种钩虫的虫卵在光镜下无明显区别。 二、生活史 24h 2-3d 成虫 虫卵 一期杆状蚴 二期杆状蚴 (人小肠) 咽 经皮 成虫 5-7 周 丝状蚴 (小肠) 成虫产卵量和寿命:十二指肠钩虫 1~3 万个/d;3 年左右,多达 7 年 美洲钩虫 0.5~1 万个/d;最长 15 年 生活史小结 1.丝状蚴(钩蚴)是感染期 2.主要经皮肤(少数可经口、乳汁、胎盘等)感染 3.钩蚴有迁延移行现象 4.某些动物可作为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 三、致病 钩虫的幼虫和成虫均可致病,但以成虫为主。 土壤 肝 肺
(一)幼虫致病 1.钩蚴性皮炎(粪毒、着土痒):主要症状有:针刺感、发痒,随即出现充血斑 点、丘疹,进而出现红肿及含浅黄色液体的小疱。若伴发细菌感染,可发展 为脓疱。好发部位:皮肤较薄嫩之处,如指、趾间皮肤。十二指肠钩虫引起 皮炎者较美洲钩虫多见 2.钩蚴性肺炎:与蛔蚴性肺炎相似。 (二)成虫致病 1.贫血:钩虫的钩齿和板齿咬附肠壁,导致慢性失血,再加上铁和蛋白质供应 不足和消化不良,从而导致贫血,其性质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失血的原因:①咬破伤的后钩虫吸血; ②钩虫边吸边排血; ③旧伤口的渗血(抗凝血酶) 吸血量:十二指肠钩虫:是美洲钩虫的6~7倍0.1~0.4 美洲钩虫:0.02~0.10m1 2.肠炎与异嗜症 3.异位寄生婴幼儿钩虫病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十二指肠引起致病比美洲钩虫为重。 四、诊断 通过粪便检査:査见虫卵或粪便培养出钩蚴即可确诊。 1.直接涂片法查出卵 2.饱和盐水浮聚法:检出率高 3.加藤氏法(厚片定量法) 4.钩蚴培养法:需4~6天得结果。 免疫诊断较少使用 五、流行情况 据WHO1984年报道,全球感染人数为9亿,我国1992年调查结果,平均感 染率为1716%,感染人数约为19亿人。 国内分布情况 海南最高:609%四川:40.88%广西:3785% 流行环节及因素 1.传染源:病人及带虫者 2.传播途径 ①人粪施肥 ②赤手赤足劳动,接触到丝状蚴,经皮钻入旱地作物:红薯、蔬菜、桑叶 烟叶、玉米等。煤矿工人等亦易被感染。 3.易感人群:农民、矿工、婴幼儿 、防治原则
(一)幼虫致病 1.钩蚴性皮炎(粪毒、着土痒):主要症状有:针刺感、发痒,随即出现充血斑 点、丘疹,进而出现红肿及含浅黄色液体的小疱。若伴发细菌感染,可发展 为脓疱。好发部位:皮肤较薄嫩之处,如指、趾间皮肤。十二指肠钩虫引起 皮炎者较美洲钩虫多见。 2.钩蚴性肺炎:与蛔蚴性肺炎相似。 (二)成虫致病 1.贫血:钩虫的钩齿和板齿咬附肠壁,导致慢性失血,再加上铁和蛋白质供应 不足和消化不良,从而导致贫血,其性质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失血的原因:①咬破伤的后钩虫吸血; ②钩虫边吸边排血; ③旧伤口的渗血(抗凝血酶) 吸血量:十二指肠钩虫:是美洲钩虫的 6~7 倍 0.1~0.4 美洲钩虫:0.02~0.10ml 2.肠炎与异嗜症 3.异位寄生婴幼儿钩虫病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十二指肠引起致病比美洲钩虫为重。 四、诊断 通过粪便检查:查见虫卵或粪便培养出钩蚴即可确诊。 1.直接涂片法查出卵 2.饱和盐水浮聚法:检出率高 3.加藤氏法(厚片定量法) 4.钩蚴培养法:需 4~6 天得结果。 免疫诊断较少使用 五、流行情况 据 WHO 1984 年报道,全球感染人数为 9 亿,我国 1992 年调查结果,平均感 染率为 17.16%,感染人数约为 1.9 亿人。 国内分布情况 海南最高:60.9% 四川:40.88% 广西:37.85% 流行环节及因素 1. 传染源:病人及带虫者 2. 传播途径 ①人粪施肥 ②赤手赤足劳动,接触到丝状蚴,经皮钻入旱地作物:红薯、蔬菜、桑叶、 烟叶、玉米等。煤矿工人等亦易被感染。 3.易感人群:农民、矿工、婴幼儿 一、防治原则
1.普査普治,消灭传染源:驱虫:常用药:阿苯哒唑、甲苯咪唑、噻本咪唑等 另需加强营养,纠正贫血等 2.加强对粪便的管理:无害化处理 3.改良种植方式。 4.加强个人防护:穿鞋下地,涂抹1.5%左旋咪唑硼酸酒精 液或15%噻苯咪唑软膏等 丝虫( filaria) 寄生人体的丝虫一共有8种,它们分别是 班氏吴策线虫 Wucheria Bancroft 马束布鲁线虫 Brugia malayi 帝汶布鲁线虫B. timorI 旋盘尾丝虫 Onchocerca volvulus 罗阿罗阿丝虫 Loa loa 链尾唇棘线虫 Dipetalonema streptocerca 常现唇棘线虫D. perstans 它们的致病性、分布等见512页表37-3 在我国,主要流行的丝虫是班氏丝虫和马束丝虫,它们寄生在人的淋巴系统内, 经人带来危害,故又称为淋巴丝虫。 另外,犬丝虫幼虫可引起人皮肤幼虫移行症历史;最早1863年 Demarquary 在巴黎首次从一位来自哈瓦那患者的阴囊鞘膜积液中发现班氏丝虫的幼虫(微丝 蚴)。 Mancon在厦门首次报告丝虫是由蚊子传播和微丝蚴具有夜现周期性,这是一个 重大发现。 Bancroft(1899)和Low(1900)发现丝虫幼虫经过蚊喙逸出,经皮肤钻入发育 为成虫,从而澄清了丝虫的生活史 马束丝虫是 Lichtenstein于1927年在苏门答腊首先发现微丝蚴,到1940年发现 甙虫。在我国,首先由冯南州先生发现有马束丝虫的流行(1933年),又于1934 年报告中华按蚊和常型接蚊为其传播媒介。 本次大课主要讲授班氏丝虫和马束丝虫 、形态 (一)成虫:1、乳白色,细丝线状,体表光滑,长50~100mm 2、雌虫大于雄虫,雄虫尾部卷曲成卷 (二)微丝蚴:两种微丝蚴形态总的特点:虫体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 被鞘膜 、生活史 丝虫为生物源性线虫,完成生活史必须有中间宿主蚊束完成 班氏:1-~2周 蚊喝
1.普查普治,消灭传染源:驱虫:常用药:阿苯哒唑、甲苯咪唑、噻本咪唑等。 另需加强营养,纠正贫血等。 2.加强对粪便的管理:无害化处理。 3.改良种植方式。 4.加强个人防护:穿鞋下地,涂抹 1.5%左旋咪唑硼酸酒精 液或 15%噻苯咪唑软膏等。 丝虫(filaria) 寄生人体的丝虫一共有 8 种,它们分别是 班氏吴策线虫 Wucheria Bancroft 马束布鲁线虫 Brugia malayi 帝汶布鲁线虫 B. timori 旋盘尾丝虫 Onchocerca volvulus 罗阿罗阿丝虫 Loa loa 链尾唇棘线虫 Dipetalonema streptocerca 常现唇棘线虫 D. perstans 它们的致病性、分布等见 512 页表 37-3。 在我国,主要流行的丝虫是班氏丝虫和马束丝虫,它们寄生在人的淋巴系统内, 经人带来危害,故又称为淋巴丝虫。 另外,犬丝虫幼虫可引起人皮肤幼虫移行症历史;最早 1863 年 Demarquary 在巴黎首次从一位来自哈瓦那患者的阴囊鞘膜积液中发现班氏丝虫的幼虫(微丝 蚴)。 Mancon 在厦门首次报告丝虫是由蚊子传播和微丝蚴具有夜现周期性,这是一个 重大发现。 Bancroft(1899)和 Low(1900)发现丝虫幼虫经过蚊喙逸出,经皮肤钻入发育 为成虫,从而澄清了丝虫的生活史。 马束丝虫是 Lichtenstein 于 1927 年在苏门答腊首先发现微丝蚴,到 1940 年发现 甙虫。在我国,首先由冯南州先生发现有马束丝虫的流行(1933 年),又于 1934 年报告中华按蚊和常型接蚊为其传播媒介。 本次大课主要讲授班氏丝虫和马束丝虫。 一、形态 (一)成虫:1、乳白色,细丝线状,体表光滑,长 50~100mm 2、雌虫大于雄虫,雄虫尾部卷曲成卷 (二)微丝蚴:两种微丝蚴形态总的特点:虫体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 被鞘膜 二、生活史 丝虫为生物源性线虫,完成生活史必须有中间宿主蚊束完成。 班氏:1~2 周 蚊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