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人体寄生虫学( human parasitology) 教材名称:人体寄生虫学(六版) 课程类别:专业限定选修课学时:3 授课教师:李建华单位:贵阳医学院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五年制本科学生专业:临床医学A班年级:二年级 教学内容教材名称(版次)人体寄生虫学(第六版)李雍龙主编 起止章节页码第 P61~76 讲授题目疟原虫、弓形虫形态 计划用学时 3学时 教学要求_掌握内容1疟原虫(间日疟、恶性疟)红内期形态特点; 2.疟原虫生活史、致病、诊断 熟悉内容弓形虫生活史各期形态特点 疟原虫流行与防治 了解内容疟原虫免疫 教学要点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1疟原虫(间日疟、恶性疟)红内期形态特点 疟原虫生活史、致病、诊断 难点:疟原虫致病、免疫 教学进程1疟原虫研究简史10分钟 (步骤) 疟原虫形态及生活史40分钟 3.疟原虫致病50分钟; 4.疟原虫免疫20分钟
课程名称:人体寄生虫学( human parasitology ) 教材名称:人体寄生虫学(六版) 课程类别:专业限定选修课 学时:3 授课教师:李建华 单位:贵阳医学院 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五年制本科学生 专业:临床医学 A 班 年级:二年级 教学内容 教材名称(版次) 人体寄生虫学(第六版) 李雍龙主编 起止章节页码 第十一章第一节、第二节弓形虫 P61~76 讲授题目 疟原虫、弓形虫形态 计划用学时 3 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内容 1 疟原虫(间日疟、恶性疟)红内期形态特点; 2.疟原虫生活史、致病、诊断; 熟悉内容 弓形虫生活史各期形态特点; 疟原虫流行与防治; 了解内容 疟原虫免疫; 教学要点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1. 疟原虫(间日疟、恶性疟)红内期形态特点; 2. 疟原虫生活史、致病、诊断; 难点:疟原虫致病、免疫 教学进程 1 疟原虫研究简史 10 分钟; (步骤) 2.疟原虫形态及生活史 40 分钟; 3.疟原虫致病 50 分钟; 4.疟原虫免疫 20 分钟;
5疟原虫诊断、流行与防治。20分钟; 6弓形虫形态特点10分钟 教学方法1CAI教学片 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教学,以提问式为主;疟原虫教学中从研 究历史切题:辅以图片、病案,弓形虫教学中丛病案讨论入题 参考资料 《人体寄生虫学》吴观陵主编人卫版第三版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Web网页 疟原虫红内期各期特点 疟疾贫血机制
5.疟原虫诊断、流行与防治 20 分钟; 6.弓形虫形态特点 10 分钟; 教学方法 1.CAI 教学片 2.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教学,以提问式为主;疟原虫教学中从研 究历史切题; 辅以图片、病案,弓形虫教学中从病案讨论入题; 参考资料 《人体寄生虫学》 吴观陵主编 人卫版 第三版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Web 网页 Foundations of Parasitology 作业 疟原虫红内期各期特点; 疟疾贫血机制;
孢子纲 孢子虫均营寄生生活,细胞内寄生阶段一般无运动细胞器,生活史比较复杂 有世代交替现象,主要的致病原虫外有: 1.疟原虫 2.弓形虫 3.隐孢子虫 4.卡氏肺孢子虫 、疟原虫 疟原虫寄生于人及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体内。目前已知疟原虫的种 类有130多种。疟原虫有严格的宿主选择性,人的疟原虫寄生于人红细胞内,引 起疟疾。 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 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 三日疟原虫P. mariae 卵形疟原虫 P ovale 在我国,以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多见,其它两种少见 [疟疾研究历史简介] 1880年,法国学者 Laveran最早在病人血细胞中发现疟原虫,以后 Marchiafava Celli golgi等也分别在病人的血液内观察到了疟原虫。Golg还观察 了间日疟原虫与三日疟原虫的区别。1884年, Gerhardt证明疟疾可经过输血传播 l892年 March iafava等发现恶性疟原虫,1922年 Stephens鉴定和描述了卵形疟 原虫 897年,英国军医 Ronald ross发现疟疾的传播媒介,并因此获1902年的 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1949-1960年间, Shortt等相继证实了人体几种疟原虫的红细胞外期(肝细 胞期)。 977年, Lysenko等提出子孢子休眠学说。 [形态]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场所依次为肝细胞内及红细胞内,现以间日疟原虫为 例,描述如下: 1.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胞质纤细呈环状,中间为一空泡,核位于一侧,形似戒指状,故称环状体。 红细胞为正常大小。 2.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虫体明显增大,胞质增多,并伸出不规则伪足。虫体胞质中出现细小杆的疟 色素。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浅,开始出现被染成红色的小点薛氏点 3.裂殖体 (1)未成熟的裂殖体
孢子纲 孢子虫均营寄生生活,细胞内寄生阶段一般无运动细胞器,生活史比较复杂, 有世代交替现象,主要的致病原虫外有: 1.疟原虫 2.弓形虫 3.隐孢子虫 4.卡氏肺孢子虫 一、疟原虫 疟原虫寄生于人及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体内。目前已知疟原虫的种 类有 130 多种。疟原虫有严格的宿主选择性,人的疟原虫寄生于人红细胞内,引 起疟疾。 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 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恶性疟原虫 P. falciparum 三日疟原虫 P. mlariae 卵形疟原虫 P. ovale 在我国,以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多见,其它两种少见。 [疟疾研究历史简介] 1880 年,法国学者 Laveran 最早在病人血细胞中发现疟原虫,以后, Marchiafava. Celli Golgi 等也分别在病人的血液内观察到了疟原虫。Golgi 还观察 了间日疟原虫与三日疟原虫的区别。1884 年,Gerhardt 证明疟疾可经过输血传播。 1892 年 Marchiafava 等发现恶性疟原虫,1922 年 Stephens 鉴定和描述了卵形疟 原虫。 1897 年,英国军医 Ronald Ross 发现疟疾的传播媒介,并因此获 1902 年的 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1949-1960 年间,Shortt 等相继证实了人体几种疟原虫的红细胞外期(肝细 胞期)。 1977 年,Lysenko 等提出子孢子休眠学说。 [形态]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场所依次为肝细胞内及红细胞内,现以间日疟原虫为 例,描述如下: 1.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胞质纤细呈环状,中间为一空泡,核位于一侧,形似戒指状,故称环状体。 红细胞为正常大小。 2.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虫体明显增大,胞质增多,并伸出不规则伪足。虫体胞质中出现细小杆的疟 色素。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浅,开始出现被染成红色的小点-薛氏点。 3.裂殖体 (1)未成熟的裂殖体
虫体逐渐变圆,空泡消失,核开始分裂,细胞质未分裂,疟色素分散。红细 胞胀大色浅,有薛氏点。 (2)成熟裂殖体 核分裂到12~24个时,胞质也随之分裂,一团细胞质包绕一个核,形成12 24个椭圆形的裂殖子,疟色素集中成堆,虫体充满胀大的红细胞,胞浆出现红 染的薛氏点。 4.配子体 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无空泡,内有均匀散在的疟色素。 雌配子体:核小,较致密,深红色,常位于虫体的一侧,胞质深蓝色 雄配子体:核大而疏松,淡红色,位于虫体中央,胞质浅蓝略带红色。 5.常见的三种疟原虫形态的比较 分别对比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的形态,具体形态特点参见教 材的374页表33-1。 [生活史] 雌性按蚊吸血 裂殖体(裂殖子) 入侵 (经皮肤) 0~30℃ 休 体 环状体 成熟裂殖体 (裂殖体) 大滋养体 蚊吸血 未成熟裂殖体 合雌 雌、雄配子体 雄配子 生活史特点 1.生活史需二个宿主:人、按蚊 人是中间宿主,在人体内进行无性的裂体增殖及开始有性的配子生殖。 按蚊为终宿主,在蚊体内完成有性的配子生殖及进行无性的孢子增殖 2.疟原虫的发育分红内期和红外期发育。 3.感染时期:子孢子 4.感染方式
虫体逐渐变圆,空泡消失,核开始分裂,细胞质未分裂,疟色素分散。红细 胞胀大色浅,有薛氏点。 (2)成熟裂殖体 核分裂到 12~24 个时,胞质也随之分裂,一团细胞质包绕一个核,形成 12~ 24 个椭圆形的裂殖子,疟色素集中成堆,虫体充满胀大的红细胞,胞浆出现红 染的薛氏点。 4.配子体 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无空泡,内有均匀散在的疟色素。 雌配子体:核小,较致密,深红色,常位于虫体的一侧,胞质深蓝色。 雄配子体:核大而疏松,淡红色,位于虫体中央,胞质浅蓝略带红色。 5.常见的三种疟原虫形态的比较 分别对比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的形态,具体形态特点参见教 材的 374 页表 33-1。 [生活史] 雌性按蚊吸血 裂殖体(裂殖子) 入侵 (经皮肤) 20~30℃ RBC 休 眠 体 环状体 成熟裂殖体 (裂殖体) 大滋养体 蚊吸血 未成熟裂殖体 合 雌 雌、雄配子体 子 雄 配 子 生活史特点: 1.生活史需二个宿主:人、按蚊 人是中间宿主,在人体内进行无性的裂体增殖及开始有性的配子生殖。 按蚊为终宿主,在蚊体内完成有性的配子生殖及进行无性的孢子增殖。 2.疟原虫的发育分红内期和红外期发育。 3.感染时期:子孢子 4.感染方式
(1)含子孢子的雌性按蚊叮人吸血时,子孢子经皮肤感染。 (2)可经输血或器官移植感染 5.间日疟、卵形疟原虫有速发型和缓发型子孢子。 6.致病阶段:红内期裂殖体。 三、致病 1.潜伏期 恶性疟原虫:3~7天 间日疟原虫:11~25天,缓发型6~12月 三日疟原虫:18~35天 2.发作: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退热的典型过程。 寄生虫引起发病的时间:间日疟、卵形疟为48小时一次,三日疟72小时,恶性 疟36~48小时 3.再燃:残存于血中的原虫所致 4.复发:由肝细胞内的缓发型子孢子所致 5.贫血:以恶性疟为甚,兼顾有脾亢,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和免疫病理 6.脾肿大,肝肿大 7.凶险型疟疾,包括脑型、胃肠型、超高热型、厥冷型 8.疟性肾病 9.其它如先天疟疾,婴幼儿疟疾和输入性(输血)疟疾等。 [免疫] 1.先天性免疫 2.获得性免疫 [诊断 1.病史和流行病学 2.病原学检查 常用方法:薄血膜法、厚血膜法、染色采用姬氏染色或瑞氏染色。 3.其它诊断法:免疫学方法、PCR法及DNA探针法 4.取血注意采血的时间 三日疟、间日疟: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 恶性疟:发作时采血 厚薄血膜的优缺点比较 [流行 全世界疟疾流行情况:疟疾在世界上分布广泛,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 行十分严重。全球约100个国家或地区的20亿人不同程度地受到疟疾的威胁 估计,现在全球仍有疟疾患者近12亿人,带虫者近3亿人:非洲地区每年有100 万儿童死于疟疾。 我国疟疾流行情况:据98年疫情报道,全国(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 疟疾发病31319人,平均发病率00253‰,死亡人数为24人。全国疟疾发病人
(1)含子孢子的雌性按蚊叮人吸血时,子孢子经皮肤感染。 (2)可经输血或器官移植感染 5.间日疟、卵形疟原虫有速发型和缓发型子孢子。 6.致病阶段:红内期裂殖体。 三、致病 1.潜伏期 恶性疟原虫:3~7 天 间日疟原虫:11~25 天, 缓发型 6~12 月 三日疟原虫:18~35 天 2.发作: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退热的典型过程。 寄生虫引起发病的时间:间日疟、卵形疟为 48 小时一次,三日疟 72 小时,恶性 疟 36~48 小时 3.再燃:残存于血中的原虫所致 4.复发:由肝细胞内的缓发型子孢子所致 5.贫血:以恶性疟为甚,兼顾有脾亢,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和免疫病理。 6.脾肿大,肝肿大 7.凶险型疟疾,包括脑型、胃肠型、超高热型、厥冷型。 8.疟性肾病 9.其它如先天疟疾,婴幼儿疟疾和输入性(输血)疟疾等。 [免疫] 1.先天性免疫 2.获得性免疫 [诊断] 1.病史和流行病学 2.病原学检查 常用方法:薄血膜法、厚血膜法、染色采用姬氏染色或瑞氏染色。 3.其它诊断法:免疫学方法、PCR 法及 DNA 探针法。 4.取血注意采血的时间 三日疟、间日疟:发作后数小时至 10 余小时。 恶性疟:发作时采血 厚薄血膜的优缺点比较 [流行] 全世界疟疾流行情况:疟疾在世界上分布广泛,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 行十分严重。全球约 100 个国家或地区的 20 亿人不同程度地受到疟疾的威胁, 估计,现在全球仍有疟疾患者近 1.2 亿人,带虫者近 3 亿人;非洲地区每年有 100 万儿童死于疟疾。 我国疟疾流行情况:据 98 年疫情报道,全国(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 疟疾发病 31319 人,平均发病率 0.0253‰,死亡人数为 24 人。全国疟疾发病人